CN207297765U -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97765U
CN207297765U CN201721044073.6U CN201721044073U CN207297765U CN 207297765 U CN207297765 U CN 207297765U CN 201721044073 U CN201721044073 U CN 201721044073U CN 207297765 U CN207297765 U CN 207297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lanetary
power
central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440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身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orld Wide B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orld Wide B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orld Wide B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orld Wide B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440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97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97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977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它包括同轴中置动力马达和行星系齿轮机构;同轴中置马达包括内部空间通过中隔板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机壳,第一腔室内装设有第一定子组件和转子轴套,第二腔室内装设有第二定子组件和前端贯穿于转子轴套分布的转子轴杆;行星系齿轮机构包括行星系齿轮总成、动力输出轴杆、与转子轴套的前端相连的动力输入轴套及与定子轴杆的前端相连的动力输入轴杆。本实用新型利用中置动力马达与齿轮机构的配合可形成两个动力同轴输出的动力输入源,通过对马达逻辑控制或配置制动器,即可利用两个动力源间的性能差异及两者间的相互约束关系,来实现多级档位或无级档位的快速切换。

Description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一种主要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的电动车的核心工作装置,其中驱动电动机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来达到动力输出及控制,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电动汽车、二轮和三轮电动摩托车、货车、物流车、工程机械、民用电器等诸多行业领域内。
现有的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主要采取的是直驱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与离合器进行配合使用,因此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的能量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电动车优劣,由此也导致电力驱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常用的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固定电子变档,单个动力力输出模式单一,且无法实现速度与扭力的高效切换效果,无法合理地利用动力输入能源,节能效果差;2、两轮和三轮电动车基本无专用多档变速箱,变速单一,当速度过高或负载过重时动力效率会急剧下降,会造成很大的能量浪费,需要配容量很大的电池组才能满足使用目的,导致电池成本的增加;3、电动汽车主要采用的直驱模式有着效率低、功耗高等劣势,制约了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里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它包括一同轴中置动力马达以及与同轴中置马达的动力输出轴相连的行星系齿轮机构;
所述同轴中置马达包括一机壳以及一设置于机壳内以将机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中隔板,所述第一腔室内装设有一第一定子组件和一穿设于第一定子组件内且前端贯穿于机壳的前端面分布的转子轴套,所述第二腔室内装设有一第二定子组件和一穿设于第二定子组件内且前端贯穿于转子轴套分布的转子轴杆;
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包括行星系齿轮总成、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前端的动力输出轴杆、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后端侧以用于与转子轴套的前端相连的动力输入轴套以及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后端侧以用于与定子轴杆的前端相连并贯穿于动力输入轴套分布的动力输入轴杆。
优选地,所述行星系齿轮总成包括一内齿圈壳、一装设于内齿圈壳内并与内齿圈壳呈中轴分布的行星支架以及一装设于行星支架内并与行星支架呈同轴分布的太阳齿轮,所述行星支架上装设有若干个环绕太阳齿轮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内齿圈壳和太阳齿轮相啮合的行星齿轮;
所述动力输入轴套由内齿圈壳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入轴杆由太阳齿轮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由行星支架的前端面中心区域向前延伸后形成。
优选地,所述行星支架包括一中空结构的盘体部以及一由盘体部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的过渡套管部,所述盘体部的周壁上环周地开设有若干个行星齿轮轴安装孔,每个所述行星齿轮轴安装孔内均装设有一行星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由盘体部的前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前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入轴杆贯穿于过渡套管部分布。
优选地,所述太阳齿轮的前端部上套装有一用于将太阳齿轮与盘体部作转动接触的第一轴承,所述动力输入轴杆上套装有用于将动力输入轴杆动力输入轴套作转动接触的第二轴承,所述盘体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套装有一用于将盘体部与内齿圈壳作转动接触的第三轴承。
优选地,所述内齿圈壳包括一用于与行星齿轮相啮合的内齿圈、位于内齿圈的前方侧并与内齿圈装配为一体的齿圈前套盖和位于内齿圈的后方侧并与内齿圈装配为一体的齿圈后套盖,所述第三轴承夹持于齿圈前套盖与盘体部的前端面之间以及齿圈后套盖与盘体部的后端面之间,所述动力输入轴套由齿圈后套盖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出轴杆贯穿于齿圈前套盖分布。
优选地,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包括一外行星支架以及由前至后顺序地装设于外行星支架内并与外行星支架呈同轴分布的外太阳齿轮和内行星支架,所述内行星支架的前端面中心处装设有一内太阳齿轮、前端面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个环绕内太阳齿轮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内太阳齿轮相啮合的内行星齿轮,所述外行星支架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个环绕外太阳齿轮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外太阳齿轮和内行星齿轮相啮合的外行星齿轮;
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由外行星支架的前端面中心处向前延伸后成型,所述动力输入轴套由外太阳齿轮的后端面中心区域向后延伸并贯穿外行星支架的后端面后成型,所述动力输入轴杆由内太阳齿轮的后端面中心区域向后延伸后成型。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置于机壳的前方侧并与机壳装配为一体的端壳,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装设于端壳内,且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与端壳相插套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第四轴承,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的前端贯穿于端壳的前端面分布。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差速转向装置,所述差速转向装置包括一装设于动力输出轴杆上的第一锥形齿轮、一中轴线与第一锥形齿轮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的动力转向器以及一套装并固定于动力转向器上以与第一锥形齿轮相啮合的单面齿环。
优选地,所述动力转向器包括一腔体壳以及由腔体壳的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后形成的第一转向轴套和第二转向轴套,所述腔体壳内且位于第一转向轴套的内端口处固定有一与第一转向轴套呈同轴分布的第二锥形齿轮、位于第二转向轴套的内端口处套接有一与第二转向轴套呈同轴分布并与第二锥形齿轮相对设置的第三锥形齿轮,所述腔体壳内且位于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三锥形齿轮之间还设置有一中轴线与第一转向轴套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的联轴杆,所述联轴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同时与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锥形齿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中置动力马达与齿轮机构的配合可形成两个动力同轴输出的动力输入源,通过对马达逻辑控制或配置制动器,即可利用两个动力源间的性能差异及两者间的相互约束关系,来实现多级档位或无级档位的快速切换;其结构简单紧凑、通过两个动力源之间的配合可实现多档变速的动力输出效果,且动力输出模式多样可变可调,可作为诸如电动汽车等车辆或设备的专用换挡变速装置来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同轴中置动力马达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机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机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转向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转向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机构的第一种替代方案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机构的第一种替代方案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机构的第二种替代方案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机构的第二种替代方案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它包括一同轴中置动力马达a以及与同轴中置马达a的动力输出轴相连的行星系齿轮机构b;其中,同轴中置马达a包括一机壳1以及一设置于机壳1内以将机壳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的中隔板2,在第一腔室A内装设有一第一定子组件3和一穿设于第一定子组件3内且前端贯穿于机壳1的前端面分布的转子轴套4,在第二腔室B内装设有一第二定子组件5和一穿设于第二定子组件5内且前端贯穿于转子轴套4分布的转子轴杆6;而行星系齿轮机构b则包括行星系齿轮总成、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前端的动力输出轴杆7、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后端侧以用于与转子轴套4的前端相连的动力输入轴套8以及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后端侧以用于与定子轴杆6的前端相连并贯穿于动力输入轴套8分布的动力输入轴杆9。
由此,通过将传统电机机壳进行结构改进(即:利用中隔板2将机壳1分隔为前后两个腔室)和转子转轴进行结构改进(即:即将在前的转子轴杆设置为轴套的形式,以形成转子轴套4),可分别将两组定子组件装设于对应的腔室内,然后使在后的转子轴杆(即:转子轴杆6)由转子轴套4穿设而出,即可使整个动力马达形成两个电机同轴分布且同轴动力输出的结构形式并最终具备两个动力输出端;同时,通过对行星系齿轮机构b的结构改进,使其具备两个动力输入端(即:动力输入轴套8与转子轴套4对接、动力输入轴杆9与转子轴杆6对接),从而可利用行星系齿轮总成的齿轮耦合关系将输入的动力由动力输出轴杆7对外输出。基于此,本实施例的变速装置可形成以下有益效果:
1、无需为变速装置配置离合器,只需通过对两组电机组件的逻辑控制或者选择性配置制动器,即可利用两组电机之间的转速及扭力参数之间的差异、两组电机分别通过行星系齿轮机构b在两者之间所形成的相互约束的关系以及分别启动或同时启动电机,来实现多级档位或无级档位的快速切换,以最终实现对输出转速或输出扭矩的多样性调整变换,如在变速装置进行高速档运行时,可在迅速提升转速的过程中降低输出扭矩;在进行低速档运行时,则可在迅速降低转速的过程中放大扭矩。
2、通过与行星系齿轮机构b的配合,可利用行星系齿轮机构b将两组电机的功率进行叠加输出,相比于采用单电机,不但其启动扭矩会被加大,而且电机的输出功率会被降低。
3、通过对电机机壳的结构改进,将两组电机进行结构集成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但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结构集成程度,而且便于进行实际的安装使用;
4、通过与诸如电动汽车等车辆或设备进行配合,作为专用换挡变速装置来使用,可避免车辆或设备因采用传统的直驱模式而容易出现效率低、功耗高、成本高等问题。
为能够对同轴中置电机输出的动力进行有效的变换,从而形成多档变速切换,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装置的结构,本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总成包括一内齿圈壳10、一装设于内齿圈壳10内并与内齿圈壳10呈中轴分布的行星支架11以及一装设于行星支架11内并与行星支架11呈同轴分布的太阳齿轮12,在行星支架11上装设有若干个环绕太阳齿轮12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内齿圈壳10和太阳齿轮12相啮合的行星齿轮13;动力输入轴套8由内齿圈壳10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动力输入轴杆9由太阳齿轮12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而动力输出轴杆7则由行星支架11的前端面中心区域向前延伸后形成。由此,可以利用动力输入轴杆9与定子轴杆6之间的连接关系来驱动太阳齿轮12进行转动,从而通过太阳齿轮12与行星齿轮13之间的结构啮合关系来最终带动行星支架11进行转动,从而通过动力输出轴杆7进行动力输出,同时,利用动力输入轴套8与转子轴套4之间的连接关系来驱动内齿圈壳10进行转动,从而通过内齿圈壳10与行星齿轮13之间的结构啮合关系来最终带动行星支架11进行转动,从而通过动力输出轴杆7进行动力输出;在此过程中,由于太阳齿轮12、行星齿轮13以及内齿圈壳10之间存在齿轮啮合约束的关系,通过对各个电机的逻辑控制或者选择性配置制动器,即可使由动力输出轴杆7输出的动力具有多样的特性,即:实现多档变速切换的效果。
为保证齿轮机构各个组成部件之间的结构紧凑性,本实施例的行星支架11包括一中空结构的盘体部11-1以及一由盘体部11-1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的过渡套管部11-2,在盘体部11-1的周壁上环周地开设有若干个行星齿轮轴安装孔11-3,每个行星齿轮轴安装孔11-3内均装设有一行星齿轮13;动力输出轴杆7由盘体部11-1的前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前延伸后形成,动力输入轴杆9则贯穿于过渡套管部11-2分布。由此,通过采用壳体状的行星支架11并配合内齿圈壳10、行星齿轮13和太阳齿轮12呈相对的同心分布状态,并为太阳齿轮12和行星齿轮13的装配提供相对密闭的结构空间。
为保证各个运动部件能够进行顺畅地运动,从而实现齿轮传动效应,在太阳齿轮12的前端部上套装有一用于将太阳齿轮12与盘体部11-1作转动接触的第一轴承D,在动力输入轴杆9上套装有用于将动力输入轴杆9与动力输入轴套8作转动接触的第二轴承E,在盘体部11-1的前后两端分别套装有一用于将盘体部11-1与内齿圈壳10作转动接触的第三轴承F。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为便于对齿轮机构进行拆装维护,本实施例的内齿圈壳10包括一用于与行星齿轮13相啮合的内齿圈10-1、位于内齿圈10-1的前方侧并与内齿圈10-1装配为一体的齿圈前套盖10-2和位于内齿圈10-1的后方侧并与内齿圈10-1装配为一体的齿圈后套盖10-3,第三轴承F夹持于齿圈前套盖10-2与盘体部11-1的前端面之间以及齿圈后套盖10-3与盘体部11-1的后端面之间,动力输入轴套8由齿圈后套盖10-3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动力输出轴杆7则贯穿于齿圈前套盖10-2分布。
作为行星系齿轮机构b优选的替代方案,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如下结构形式的齿轮结构,即:如图8和图9所示,行星系齿轮机构b包括一外行星支架s1以及由前至后顺序地装设于外行星支架s1内并与外行星支架s1呈同轴分布的外太阳齿轮s2和内行星支架s3,在内行星支架s3的前端面中心处装设有一内太阳齿轮s4、前端面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个环绕内太阳齿轮s4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内太阳齿轮s4相啮合的内行星齿轮s5,在外行星支架s1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个环绕外太阳齿轮s2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外太阳齿轮s2和内行星齿轮s5相啮合的外行星齿轮s6;其中,动力输出轴杆7由外行星支架s1的前端面中心处向前延伸后成型,动力输入轴套8由外太阳齿轮s2的后端面中心区域向后延伸并贯穿外行星支架s1的后端面后成型,动力输入轴杆9由内太阳齿轮s4的后端面中心区域向后延伸后成型。
由此,由于内行星齿轮s5同时与内太阳齿轮s4和外行星齿轮s6之间存在齿轮啮合结构,由动力输入轴杆9输入的动力可通过内太阳齿轮s4、内行星齿轮s5和外行星齿轮6最终带动外行星支架s1进行转动,从而利用动力输出轴杆7实现动力输出;同时,由于外太阳齿轮s2与外行星齿轮s6之间存在齿轮啮合结构,由动力输入轴套8所输入的动力也可最终带动外行星支架s1进行转动以实现动力的输出。
当然,依据前述的行星系齿轮机构的动作原理,本实施例的行星系齿轮机构也可参考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结构形式进行设置。
为最大限度地将整个装置的组成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方便装置的实际安装及使用,本实施的装置还包括一置于机壳a的前方侧并与机壳a装配为一体的端壳c,行星系齿轮机构b装设于端壳c内,且行星系齿轮机构b与端壳c相插套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第四轴承G,动力输出轴杆7的前端贯穿于端壳c的前端面分布。由此,通过将端壳c和机壳a相对拼装为一体后可作为整个装置的外壳来使用,从而实现对马达组件以及齿轮机构的封装。
为丰富整个装置的应用领域,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即:当装置安装于诸如两轮摩托车等车辆或者设备上时,可利用诸如皮带或链条等传动部件将动力输出轴杆7与车辆或设备的驱动轮轮毂进行传动连接。而在安装于诸如四轮小型货车等车辆或设备上时,则可在动力输出轴杆7与车辆或设备的驱动轮轮毂之间设置差速转向装置d,本实施例的差速转向装置d包括一装设于动力输出轴杆7上的第一锥形齿轮14、一中轴线与第一锥形齿轮14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的动力转向器15以及一套装并固定于动力转向器15上以与第一锥形齿轮14相啮合的单面齿环16;由此,利用单边齿环16与第一锥形齿轮14之间的结构啮合关系可实现对动力输出轴杆7输出动力的转向及变速控制,以为装置在诸如四轮小货车等车辆或设备上进行纵置安装提供条件。
为进一步丰富整个装置档位变换、速度转换以及扭力扭矩的转换的多样性,本实施例的动力转向器15包括一腔体壳15-1以及由腔体壳15-1的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后形成的第一转向轴套15-2和第二转向轴套15-3,在腔体壳15-1内且位于第一转向轴套15-2的内端口处固定有一与第一转向轴套15-2呈同轴分布的第二锥形齿轮17、位于第二转向轴套15-3的内端口处套接有一与第二转向轴套15-2呈同轴分布并与第二锥形齿轮17相对设置的第三锥形齿轮18,在腔体壳15-1内且位于第二锥形齿轮17与第三锥形齿轮18之间还设置有一中轴线与第一转向轴套15-2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的联轴杆19,在联轴杆19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同时与第二锥形齿轮17和第三锥形齿轮18相啮合的第四锥形齿轮20。由此,可利用第一转向轴套15-2和第三锥形齿轮18分别连接被驱动的部件,当单面齿环16带动动力转向器15进行转动时(即腔体壳15-1以及两个转向轴套会同时转动),由于第二锥形齿轮17是固定于腔体壳15-1内的,故第二锥形齿轮17会作同步转动,进而利用各锥形齿轮之间的结构啮合关系可最终带动第三锥形齿轮18进行转动,以实现动力的变向输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同轴中置动力马达以及与同轴中置马达的动力输出轴相连的行星系齿轮机构;
所述同轴中置马达包括一机壳以及一设置于机壳内以将机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中隔板,所述第一腔室内装设有一第一定子组件和一穿设于第一定子组件内且前端贯穿于机壳的前端面分布的转子轴套,所述第二腔室内装设有一第二定子组件和一穿设于第二定子组件内且前端贯穿于转子轴套分布的转子轴杆;
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包括行星系齿轮总成、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前端的动力输出轴杆、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后端侧以用于与转子轴套的前端相连的动力输入轴套以及设置于行星系齿轮总成的后端侧以用于与定子轴杆的前端相连并贯穿于动力输入轴套分布的动力输入轴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系齿轮总成包括一内齿圈壳、一装设于内齿圈壳内并与内齿圈壳呈中轴分布的行星支架以及一装设于行星支架内并与行星支架呈同轴分布的太阳齿轮,所述行星支架上装设有若干个环绕太阳齿轮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内齿圈壳和太阳齿轮相啮合的行星齿轮;
所述动力输入轴套由内齿圈壳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入轴杆由太阳齿轮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由行星支架的前端面中心区域向前延伸后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支架包括一中空结构的盘体部以及一由盘体部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的过渡套管部,所述盘体部的周壁上环周地开设有若干个行星齿轮轴安装孔,每个所述行星齿轮轴安装孔内均装设有一行星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由盘体部的前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前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入轴杆贯穿于过渡套管部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齿轮的前端部上套装有一用于将太阳齿轮与盘体部作转动接触的第一轴承,所述动力输入轴杆上套装有用于将动力输入轴杆动力输入轴套作转动接触的第二轴承,所述盘体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套装有一用于将盘体部与内齿圈壳作转动接触的第三轴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壳包括一用于与行星齿轮相啮合的内齿圈、位于内齿圈的前方侧并与内齿圈装配为一体的齿圈前套盖和位于内齿圈的后方侧并与内齿圈装配为一体的齿圈后套盖,所述第三轴承夹持于齿圈前套盖与盘体部的前端面之间以及齿圈后套盖与盘体部的后端面之间,所述动力输入轴套由齿圈后套盖的后端面的中心区域沿轴向方向向后延伸后形成,所述动力输出轴杆贯穿于齿圈前套盖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包括一外行星支架以及由前至后顺序地装设于外行星支架内并与外行星支架呈同轴分布的外太阳齿轮和内行星支架,所述内行星支架的前端面中心处装设有一内太阳齿轮、前端面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个环绕内太阳齿轮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内太阳齿轮相啮合的内行星齿轮,所述外行星支架的轮廓边沿设置有若干个环绕外太阳齿轮均匀分布并同时与外太阳齿轮和内行星齿轮相啮合的外行星齿轮;
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由外行星支架的前端面中心处向前延伸后成型,所述动力输入轴套由外太阳齿轮的后端面中心区域向后延伸并贯穿外行星支架的后端面后成型,所述动力输入轴杆由内太阳齿轮的后端面中心区域向后延伸后成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置于机壳的前方侧并与机壳装配为一体的端壳,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装设于端壳内,且所述行星系齿轮机构与端壳相插套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第四轴承,所述动力输出轴杆的前端贯穿于端壳的前端面分布。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差速转向装置,所述差速转向装置包括一装设于动力输出轴杆上的第一锥形齿轮、一中轴线与第一锥形齿轮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的动力转向器以及一套装并固定于动力转向器上以与第一锥形齿轮相啮合的单面齿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转向器包括一腔体壳以及由腔体壳的两端端面分别向外延伸后形成的第一转向轴套和第二转向轴套,所述腔体壳内且位于第一转向轴套的内端口处固定有一与第一转向轴套呈同轴分布的第二锥形齿轮、位于第二转向轴套的内端口处套接有一与第二转向轴套呈同轴分布并与第二锥形齿轮相对设置的第三锥形齿轮,所述腔体壳内且位于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三锥形齿轮之间还设置有一中轴线与第一转向轴套的中轴线呈垂直分布的联轴杆,所述联轴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同时与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锥形齿轮。
CN201721044073.6U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Active CN207297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4073.6U CN207297765U (zh)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4073.6U CN207297765U (zh)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97765U true CN207297765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445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44073.6U Active CN207297765U (zh)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977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4766A (zh) * 2020-09-07 2020-11-27 常州古涞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扶手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4766A (zh) * 2020-09-07 2020-11-27 常州古涞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扶手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7331B (zh) 具有至少四个行驶范围的无级的功率分流传动装置
CN206368946U (zh) 多动力行星机构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及无级变速器
CN104145133B (zh) 自动变速机
US10995840B2 (en) Drive device for a vehicle axle of a two-track vehicle
CN201506247U (zh) 双行星排四轴混合动力变速器
CN104175857B (zh) 履带车辆双电机动力耦合混合动力装置
CN208074104U (zh) 单输入三挡动力总成系统
CN206785965U (zh) 混合式机械液压复合传动装置
CN207297765U (zh) 一种中置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CN102658772B (zh)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CN103335075A (zh) 电控调速无级变速系统与控制方法
CN108150637A (zh) 一种多档ev动力装置
CN207297764U (zh) 一种多挡多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CN209458357U (zh) 一种双离合单排行星齿轮两挡自动变速器
CN101303064A (zh) 差速反馈无级变速器
CN203254956U (zh) 电子无级变速混合动力系统
CN202674221U (zh) 一种六档行星式液力传动装置
CN212604503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同轴式两挡行星排电驱动桥
CN101260920A (zh) 速度反馈无级变速器
CN212604504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同轴式两挡行星排电驱动桥
CN212604505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同轴式两挡行星排电驱动桥
CN204664335U (zh) 一种12+3档变速箱
CN113978224A (zh) 双电机双档位电驱动桥
CN207297763U (zh) 一种非拉威挪式双动力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CN209320704U (zh) 一种电动洗扫车及其动力耦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Shenqian

Inventor after: Qiu Lihong

Inventor before: Liu Shenqi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