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97465U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297465U CN207297465U CN201721354613.0U CN201721354613U CN207297465U CN 207297465 U CN207297465 U CN 207297465U CN 201721354613 U CN201721354613 U CN 201721354613U CN 207297465 U CN207297465 U CN 2072974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rifugal blower
- side plate
- air
- line
- ai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涉及离心风机领域。该离心风机蜗壳包括筒状结构的导流壳体、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导流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导流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与容置腔连通,导流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容置腔连通,进风口呈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且进风口的外圈周缘具有发散段,发散段的线型为发散线。该离心风机及空调采用了上述离心风机蜗壳。本实用新型的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出风口的吹风面积更广,提高出风效果,并且增大吸入风的风量,提高了离心风机的效率,降低了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风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离心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对高效率、低噪音的离心风机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离心风机结构设计一成不变,效率和噪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风机蜗壳,其能够增大进风风量,提高离心风机效率,降低噪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离心风机蜗壳,包括筒状结构的导流壳体、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导流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导流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导流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进风口呈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且所述进风口的外圈周缘具有发散段,所述发散段的线型为发散线。
进一步地,所述发散线为渐开线或阿基米德螺旋线。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的外圈周缘还具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发散段连接,所述发散段由靠近所述过渡段的一端向着远离所述过渡段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所述过渡段的线型为圆弧。
进一步地,所述发散段的一端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发散段由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向着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
进一步地,所述发散线的一端和所述导流壳体的轴心线的连线与所述发散线的另一端和所述导流壳体的轴心线的连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90°~300°。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的内圈周缘的线型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离心风机蜗壳还包括安装板,所述第一端部沿其一侧凸设有延伸部,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延伸部,所述安装板套设于所述延伸部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由于进风口呈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且进风口的外圈周缘的发散段的线型为发散线。这样,能够增大进风风量,增加进气效果,提高离心风机效率,并且在离心风机蜗壳的端部抑制朝着吸入侧流动的循环流,改善喘息音,从而降低了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风机,其能够增大进风风量,提高离心风机效率,降低噪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离心风机,包括风轮和离心风机蜗壳,所述离心风机蜗壳包括筒状结构的导流壳体、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导流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所述风轮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能够相对所述导流壳体转动。所述导流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导流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进风口呈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且所述进风口的外圈周缘具有发散段,所述发散段的线型为发散线。
进一步地,所述风轮为两个,两个所述风轮并行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离心风机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离心风机能够增大进风风量,增加进气效果,提高离心风机效率,并且在离心风机蜗壳的端部抑制朝着吸入侧流动的循环流,改善喘息音,从而降低了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其增大离心风机的进风风量,提高离心风机效率,降低噪声,提高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风轮和离心风机蜗壳,所述离心风机蜗壳包括筒状结构的导流壳体、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导流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所述风轮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能够相对所述导流壳体转动。所述导流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导流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进风口呈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且所述进风口的外圈周缘具有发散段,所述发散段的线型为发散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增大了离心风机的进风风量,提高离心风机效率,降低噪声,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离心风机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离心风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离心风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离心风机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离心风机;100-离心风机蜗壳;110-导流壳体;111-第一端部;1111-延伸部;1112-缩口部;112-第二端部;120-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进风口;141-外圈周缘;1411-发散段;1412-过渡段;1413-连接段;142-内圈周缘;150-出风口;160-安装板;161-安装孔;200-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图未示),该空调包括外壳(图未示)、离心风机10和蒸发器(图未示),离心风机10和蒸发器均设置于外壳内。
其中,离心风机10包括离心风机蜗壳100及风轮200。风轮200设置于离心风机蜗壳100内。
该离心风机蜗壳100包括筒状结构的导流壳体110、第一侧板120及第二侧板130。导流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风轮200容置于容置腔内并能够相对导流壳体110转动。
导流壳体110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连接,第一侧板120和/或第二侧板130上设置有进风口140,进风口140与容置腔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上均设置进风口140,两个进风口140相对设置;也可以是,第一侧板120或第二侧板130上设置进风口140,也就是说,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中的其中一个设置进风口140,而另一个则为封闭结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上均设置有进风口140。
导流壳体1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其中,第一端部111设置有出风口150,出风口150与容置腔连通。另外,出风口150与蒸发器连通,以使空气经由出风口150排出后流经蒸发器进行空气热交换。
第一端部111沿导流壳体110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端部112沿导流壳体110轴线方向的长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离心风机蜗壳100,由于导流壳体110的第一端部111沿导流壳体110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端部112沿导流壳体110轴线方向的长度,其出风口150处沿导流壳体110轴线方向的长度更长,能够保证出风口150吹出的风是发散的,这样出风口150的吹风面积更广,提高了出风效果,从而提高了空调的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20和/或第二侧板130为倾斜设置。也就是说,可以是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均为倾斜设置,也可以是,第一侧板120或第二侧板130为倾斜设置,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20靠近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向着远离第二侧板130的方向倾斜。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均为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形成V形。且第一侧板120靠近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向着远离第二侧板130的方向倾斜,第二侧板130靠近第一端部111的一端向着远离第一侧板120的方向倾斜。这样,进一步保证出风口150吹出的风为发散的,提高出风面积,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为对称设置。这样,能够保证导流壳体110两侧进风均等。
另外,第一侧板120和/或第二侧板130可以为平板、弧形板或发散线板。也就是说,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可以均为平板、弧形板或发散线板,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板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发散线板是指横截面呈发散线的板状结构。如果第一侧板120和/或第二侧板130为发散线板,其均为朝向出风口150处发散,以使出风口150更大,上述的发散线可以是渐开线或者阿基米德螺旋线,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发散线。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为平板。
另外,请继续参阅图1,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风轮200为两个,两个风轮200并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传统风管机,蒸发器会有一定长度范围换热效率不佳的情况,在传统蜗壳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三个风轮200才能改善换热效率不佳的情况,但是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机10,只需要两个风轮200,即可改善换热效率,这样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改善了空调售后维修的强度。
另外,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为发散线。作为优选,导流壳体110的发散线延伸至出风口150处。本实施例中,导流壳体110具有一底面,该底面为平面,导流壳体110的发散线由该底面延伸至出风口150处。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是指垂直于导流壳体110的轴线的平面与导流壳体110的内壁的交线,该交线为发散线。其中,上述的发散线是指该交线由其远离出风口150的一端向着靠近出风口150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使得出风口150处的口径逐渐向外增大。
作为优选,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的发散线为渐开线或阿基米德螺旋线。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发散线,只要保证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由其远离出风口150的一端向着靠近出风口150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即可。
离心风机10工作时,气体经进风口140从轴向进入风轮200,气体流经风轮200时改变成径向,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对气体进行导流,直至从出风口150吹出。由于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为发散线,使得气体在受到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导流时,逐渐向外发散,直至出风口150处。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出风效率,提高离心风机10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进风口140呈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且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具有发散段1411,发散段1411的线型为发散线。这样,能够增大进风风量,增加进气效果,提高离心风机10效率,并且在风轮200的端部抑制朝着吸入侧流动的循环流,改善喘息音,从而降低了噪声。
应当理解的是,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为一完整的首尾相连的环形曲线,该环形曲线的其中一段为发散段1411,该发散段1411的线型为发散线。另外,该发散段1411的发散线与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的发散线可以是同样类型的发散线,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发散线,根据实际情况相应选择。
作为优选,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的发散线可以为渐开线或阿基米德螺旋线。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的发散线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发散线。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还具有过渡段1412和连接段1413。过渡段1412的一端与发散段141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段1413的一端连接,发散段1411由靠近过渡段1412的一端向着远离过渡段1412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发散段1411远离过渡段1412的一端与连接段1413远离过渡段1412的一端连接,发散段1411、过渡段1412和连接段1413三者连接形成首尾相连的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
另外,作为优选,过渡段1412的线型为圆弧,使得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形成发散线加圆弧的线型,能够进一步增大进风风量,增加进气效果,提高离心风机10效率,降低噪声。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发散段1411的一端靠近出风口150设置。发散段1411由远离出风口150的一端向着靠近出风口150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
进一步地,第一端部111沿其一侧向远离第二端部112的方向凸设有延伸部1111,出风口150设置于延伸部1111,延伸部1111的下端向下倾斜设置使得出风口150进一步扩大,并且延伸部1111的下端与导流壳体110的侧壁连接形成一缩口部1112,发散段1411由远离出风口150的一端向着靠近出风口150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直至该缩口部1112处终止。
另外,请继续参阅图1,离心风机蜗壳100还包括安装板160,该安装板160套设于延伸部1111外,安装板16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61。
请继续参阅图4,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发散段1411的发散线的一端和导流壳体110的轴心线的连线与发散段1411的发散线的另一端和导流壳体110的轴心线的连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90°~300°,进一步地,该夹角的角度可以为120°、180°或者240°等。当然,该夹角的角度还可以采用其他角度值,本实施例仅为优选为90°~300°。
另外,进风口140的内圈周缘142的线型为圆形。从而形成外圈周缘141为发散线加圆弧的线型,内圈周缘142为圆形的线型,增加进气效果,提高离心风机10的效率,对降低噪音有利。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离心风机10的离心风机蜗壳100,其出风口150处沿导流壳体110轴线方向的长度更长,能够保证出风口150吹出的风是发散的,这样出风口150的吹风面积更广,提高了出风效果,从而提高了空调的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采用了呈V形的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进一步扩大了出风口150的吹风面积,提供出风效果,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另外,采用了双发散线的组合结构,即导流壳体110的内壁型线以及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的发散段1411的线型均为发散线,这样能够有效增大吸入风的风量,提高了离心风机10的效率,而且不增加模具的复杂度和设计难度,拆装简单,非常可靠。另外,进风口140采用喇叭口形状,并且,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的发散段1411的线型为发散线,能够增大进风风量,并且在风轮200的端部抑制朝着吸入侧流动的循环流,改善喘息音,从而降低了噪声。另外,进风口140的外圈周缘141形成发散线加圆弧的线型,能够进一步增大进风风量,增加进气效果,提高离心风机10效率,降低噪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离心风机10不仅适用于空调,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机械设备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离心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结构的导流壳体、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导流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导流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导流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进风口呈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且所述进风口的外圈周缘具有发散段,所述发散段的线型为发散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散线为渐开线或阿基米德螺旋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外圈周缘还具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发散段连接,所述发散段由靠近所述过渡段的一端向着远离所述过渡段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所述过渡段的线型为圆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散段的一端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发散段由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向着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向外发散。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散线的一端和所述导流壳体的轴心线的连线与所述发散线的另一端和所述导流壳体的轴心线的连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90°~3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内圈周缘的线型为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蜗壳还包括安装板,所述第一端部沿其一侧凸设有延伸部,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延伸部,所述安装板套设于所述延伸部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8.一种离心风机,包括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风机蜗壳,所述风轮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能够相对所述导流壳体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为两个,两个所述风轮并行设置。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离心风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54613.0U CN207297465U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54613.0U CN207297465U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297465U true CN207297465U (zh) | 2018-05-01 |
Family
ID=62273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54613.0U Active CN207297465U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297465U (zh) |
-
2017
- 2017-10-19 CN CN201721354613.0U patent/CN2072974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582026B1 (ko) |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CN202260790U (zh) | 一种伺服电机的风冷装置 | |
CN104321539A (zh) | 电风扇 | |
US9242529B2 (en) | Ventilation device | |
CN108252949A (zh) | 混流风轮及混流风机 | |
CN102332782A (zh) | 一种伺服电机的风冷装置 | |
JP6229141B2 (ja) | 送風装置 | |
JP2014231747A (ja) | 軸流または斜流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KR101817956B1 (ko) | 송풍기용 임펠러 | |
CN207279819U (zh)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
CN207297465U (zh)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
CN207278579U (zh)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
CN207278578U (zh) | 离心风机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 | |
CN207920954U (zh) | 叶轮、风机及燃气热水器 | |
JP6179819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3671137A (zh) | 轴流风机 | |
CN105783223A (zh) | 空调器的出风罩及空调器 | |
JP6063684B2 (ja) | 軸流ファン | |
CN109268953A (zh) | 一种空调外机及空调 | |
CN205618435U (zh) | 风机、风机蜗壳及空调器 | |
CN209415584U (zh) | 一种空调 | |
JP6696525B2 (ja) | プロペラファン | |
CN215409408U (zh) | 离心风叶、风机以及空调室内机 | |
JP2010261613A (ja) | 天井埋込形換気扇 | |
CN215672882U (zh) | 蜗壳蜗舌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