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92975U - 充气包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气包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92975U
CN207292975U CN201720350027.2U CN201720350027U CN207292975U CN 207292975 U CN207292975 U CN 207292975U CN 201720350027 U CN201720350027 U CN 201720350027U CN 207292975 U CN207292975 U CN 207292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storage
storage unit
seam
bending
f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500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嘉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500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929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92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92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充气包装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可充气和储气的充气缓冲体,其经过一系列塑封和弯折形成一立体包装袋,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还设置有至少一列截封缝,其将所述立体包装袋分成一包装主体和至少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并且所述截封缝是断续的塑封缝,其使得一体成形的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可连通,并能够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空间,这样在对所述充气缓冲体一边填充气体一边塑封后,所述包装主体形成一容纳腔,以用于包装一包装物品,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用于提供增强的侧部缓冲作用。

Description

充气包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包装装置,尤其涉及充气包装装置,其中采用一边充气一边塑封的方式完成制作一立体包装袋。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演变,生活方式跟着改变,尤其随着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产品的流通更被扩大到全球范围,而且产品流通的速度也在大大加快,在这个过程中,现有技术的包装制品无法给诸如电子产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等易碎产品提供足够的缓冲能力,以至于使这些产品在储存或运输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挤压、碰撞、跌落等情况,导致产品损坏或变形,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在产品从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手里的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保护这些产品通常会对其进行包装,以提供一定的缓冲进而达到保护的功用。然而,市面上常见的的包装方式有利用纸质包装盒或充气包装袋等。在传统的纸质包装盒不能提供较好的缓冲效果,起不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气泡布、泡泡粒、保丽龙、EPE或柔性塑料等连同物品一起放入包装盒中,以达到良好的抗跌抗撞性能,但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包装起来极不方便,不但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人力成本,已经不符合现代运输业的需求。
因此,充气包装材料的问世和使用渐渐的改变传统的纸质包装方式,该充气包装材料是通过在薄膜中充入气体来达到缓冲效果的,其可以在包装现场充气再投入使用,所以相对于传统的包装材料具有运输成本低,易于储存的优点,而且缓冲效能更优,又有利于环保。但是,现今常见的充气包装材料还是存在着一些使用和制程上的问题,像是充气、库存或制程等问题。
特别地,随着包装业的发展,充气包装装置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服务于各行各业。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充气包装装置的需要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使被包装物即能受到充气包装装置的良好保护又能保证被包装后保持良好的外观,充气包装装置的研发人员致力于为具有包装需求的被包装物提供适合的充气包装装置。
因为市面上常见的充气包装袋的缓冲结构和包装结构相对单一,虽然可以提供缓冲效果,但是现有的一些充气包装装置不能将包装物品完全容纳并有效地提供良好的缓冲效果。像是,对于电视机、计算机显示器这一类被包装物而言,其通常会有一些配套的连接配件。同时,其又具有屏幕这样大面积的外表是很容易受到损坏的部分。这些配件也有一些容易遭受损害的部分。为避免其配套的连接配件会对屏幕造成伤害,通常需要将这些配件单独放置于一个能够稳定储存和保护这些配件的空间。这样电子产品和其配件之间则不会因为相互碰撞而对对方造成损害。同时,因为许多电子产品的配件种类繁多,且需要配套使用,所以这些配件不宜与其配套的电子产品分别包装。所以,实用新型即能使电子产品和其配件具有独立包装空间又能够在同一包装装置的不同空间中分别受到保护的充气包装装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实用新型既能够使电子设备与其配件被整体包装又能使电子产品和配件具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的包装袋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在电子产品被运输、储存等不被使用的状态,所述电子设备和其配件可以安全地被包装于各自的空间。当所述电子产品需要被一起使用时,有可以被方便的连接于一起,避免使用时无法找到合适配件的情况发生。
另外,根据不同电子产品外观和易损坏部位的不同,其所需要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形状和结构可能也会不同。常见的气体包装装置通常只能保护固定位置,或者因为该充体包装袋内空气不能有效分散,当该充体包装袋的一侧壁受到撞击时,该充体包装袋的侧壁不能及时恢复形状,造成冲击应力在局部过于集中,从而应力传递至包装物品,造成包装物品的损坏。因此,充气包装装置的研发人员致力于根据不同的电子产品的不同需求研发出其所适合的充气包装装置。
装有被包装物品的空气包装装置的不同部位遭受冲击的和损害的容易程度不同,例如,包装有板状物的空气包装装置的较为薄弱的四周,尤其是四个角的部位最容易受到损坏。为了既能够节省材料和空间又对被包装物提供良好的缓冲保护,需要对较容易遭受损坏的部分设计缓冲能力增强的结构。
另,现今市面常见的充气包装材料是通过多层薄膜形成可储气充气室,且为了防止空气反渗大多设置有单向阀。虽然该单向阀提供了充气的便利性,但相对地也增加制程的难度和制造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经由一边填充气体一边塑封的方式,做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具有一包装主体和至少一侧翼加强缓冲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适于包装板状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合于包装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另外,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是即充即用,无收纳库存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气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充气,从而使用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能够在被包装物的四周提供多级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两个该充气包装装置适合于左右套或上下套的方向包装被包装物,从而为其提供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能够站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装有被包装物品的该充气包装装置能够站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与该侧翼加强缓冲部之间保持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能够为该包装主体以及被包装于该包装主体内的被包装物品提供缓冲和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被牢固设置于该包装主体的一侧,以对该包装主体提供侧部缓冲,进而使该充气包装装置的该侧具有多级缓冲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的结构适于帮助该充气包装装置站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与该侧翼加强缓冲部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具有至少一侧压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具有该侧压缓冲部的一侧能够对被包装物品提供多级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具有至少一侧压缓冲部,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和该侧压缓冲部相互配合,使该充气包装装置能够在被包装物品的周围提供多级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具有至少一侧压缓冲部,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和该侧压缓冲部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形成一侧翼缓冲腔,其该侧翼缓冲腔能够被用于容纳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形成以容纳腔,其中该容纳腔被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形成一侧翼缓冲腔,其该侧翼缓冲腔能够被用于上述被包装物品的配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提供一包装主体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该包装主体形成以容纳腔,其中该侧翼加强缓冲部形成一侧翼缓冲腔,其中该容纳腔和该侧翼缓冲腔相互间隔,以被用于分别容纳不同的物品,而避免该容纳腔内的物品和该侧翼缓冲腔内的物品发生相互碰撞。
为达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充气包装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可充气和储气的充气缓冲体,其经过一系列塑封和弯折形成一立体包装袋,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还设置有至少一列截封缝,其将所述立体包装袋分成一包装主体和至少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并且所述截封缝是断续的塑封缝,其使得一体成形的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可连通,同时使得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能够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空间,这样在对所述充气缓冲体一边填充气体一边塑封从而不需要充气阀,所述包装主体形成一容纳腔,以用于包装一包装物品,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用于提供增强的侧部缓冲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包括多个储气单元,其各自具有进气口,所述储气单元经弯折和所述截封缝的塑封形成一体成形的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进一步地在充气后形成一侧翼缓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立体包装袋包括一所述包装主体以及位于所述包装主体一侧的一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包装前壁和一包装后壁,所述容纳腔的一开口形成于所述包装前壁和所述包装后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立体包装袋包括一所述包装主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包装主体两侧的两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包装前壁,一包装后壁以及一盖合壁,所述容纳腔的一开口形成于所述包装前壁和所述盖合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两个侧压缓冲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以及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由塑封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并且由所述两层气室膜形成一主通道单元,其经由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储气单元连通,其中所述截封缝塑封连接四层所述气室膜,这样当气体由所述主通道单元进入所述储气单元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进气口塑封,使形成具有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的所述立体包装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相连接形成连续式充气缓冲体,其包括一主通道单元,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其中所述主通道单元与所述储气单元的延伸方向相垂直,这样当对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充填气体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进气口塑封,并破开所述主通道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还包括多列弯折缝,其中所述弯折缝被设置于所述储气单元并塑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其中所述弯折缝将所述储气单元分割为多个子储气单元,其中每一所述储气单元的相邻的子储气单元之间通过至少一连通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弯折缝包括至少一列第一弯折缝、至少一列第二弯折缝、至少一列第三弯折缝和至少一列第四弯折缝,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所述第二弯折缝、所述第三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均被设置于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沿所述第一弯折缝、所述第二弯折缝、所述第三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进行弯折并通过所述截封缝进行封合,以使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形成一前支撑壁、一后支撑壁、一侧翼支撑壁、一前侧壁和一后侧壁,其中所述前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后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侧翼支撑壁由所述第二弯折缝和所述第三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前侧壁由所述第二弯折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后侧壁由所述第三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对于设置于同一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弯折缝和所述截封缝,所述第一弯折缝到所述第二弯折缝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弯折缝到所述第三弯折缝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弯折缝包括一列第一弯折缝和一列第四弯折缝,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均被设置于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沿所述第一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进行弯折并通过所述截封缝进行封合,以使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形成一前支撑壁、一后支撑壁和一侧翼支撑壁,其中所述前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后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侧翼支撑壁由所述第四弯折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对于设置于同一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弯折缝和所述截封缝,所述第一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还包括至少一列第五弯折缝和至少一列第六弯折缝,其中所述第五弯折缝和所述第六弯折缝被设置于所述充气缓冲体,其中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包装前壁沿所述第五弯折缝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包装前壁形成一主包装前壁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其中所述包装主体的包装后壁沿所述第六弯折缝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包装后壁形成一主包装后壁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包括多个导流缝和多个密封缝,其中多个所述导流缝分别设置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所述密封缝则在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充填气体并达到预定压力后,才形成于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充气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充气后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左右对扣方式包装被包装物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上下对扣方式包装被包装物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充气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充气后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充气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充气后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充气缓冲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组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组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其最终成品是由一边充气一边塑封所制而成。进一步的说,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在事先已完成大部份塑封,待需使用时在对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并塑封,去形成一立体充气包装装置,以用于对各种包装物品如电子产品、食品、医药产品、化工原料、生物材料、塑料陶瓷、快速消费品等提供气体缓冲效果。因此,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气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需要使用时再现场进行充气,从而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充气包装装置可以实施为空气缓冲材料,即充入的气体以空气为例,其具有轻便、成本低等优点。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根据需要也可能是其他气体或是流体。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其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立体包装袋,从而为一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另外,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流体也可以是液体,其具有良好保温或保冷效果的流体,可以使被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包装的被包装物能够保持于预设温度范围内。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充气缓冲体10,即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在本实用新型的图1至图6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3,所述充气缓冲体10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和12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和立体塑封缝40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其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各自具有进气口133,并且在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相连接形成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也就是说,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可经由专用机台连续生产制造,并且所述专用机台可采自动或半自动的方式进行生产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当气体经由所述进气口133进入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储气室14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进行塑封,且破开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使成为单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以形成单个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即单个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平面塑封缝30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1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所述立体塑封缝40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所述包装物品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如图1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多列分隔缝31,其将两层气室膜11和12分隔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即优选地,各列所述分隔缝31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个所述储气单元13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31。所述分隔缝31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独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储气单元13也可以互相连通,但是必需确定同时对所有所述储气单元13充气,且在所述储气单元13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相对应的所有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进行塑封,以完成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包装装置可以通过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的热封形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中所示,左侧和右侧的一列所述分隔缝31可以分别成为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左侧边界缝和右侧边界缝。另外,所述分隔缝31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连通,但是在充气时必需确保互相连通的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可以同时被充填气体,且在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塑封所有互相连通的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优选地,所述储气单元13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至图6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柱,其中所述充气柱的大小可以一致或不一致,也就是说,可以有大充气柱亦可以有小充气柱。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大小气柱的排列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交替排列,可以在某些区域形成小气柱等,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所述气室膜11和12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
所述充气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其连接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更具体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单元15与所述储气单元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沿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形成一主通道151,并且所述主通道151具有一充气口152,当所述充气口152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所述充气口152沿着横向方向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并且再沿着纵向方向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并且当各个所述储气室14中达到预定气压后,立即对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塑封,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通道单元15可以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相连接时可形成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也就是说,当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搭配所述专用机台时,即可自动化或半自动他的连续式生产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在对所述储气单元13充气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进行塑封,其中所述专用机台将将对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进行破开,以便形成各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可以理解的,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相连接形成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其实只有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部份连接,这样当完成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充气和塑封后,只要破开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后即成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也是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3中所示,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分别形成气室膜主体部111和121以及一体地分别延伸于所述气室膜主体部111和121的充填端部153和154,所述气室膜主体部111和121用来通过热封工艺形成所述储气单元13,而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邻近充填气体侧的那一部分分别形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充填端部153和154。
如图1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上下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两边封缝32,其中上侧所述边封缝32和所述储气单元13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如图13中所示,所述边封缝32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体室膜11和12,并且上侧的所述边封缝32和多个所述分隔缝31之间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和所述储气单元1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另外,所述充填端部153和154互相叠合并且在其末端边缘通过所述边封缝32互相连接,即所述边封缝32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密封地热封连接所述充填端部153和154的边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包括多个导流缝33,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在邻近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的位置,也就是位于相对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的位置。多个所述导流缝33分别由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体室膜11和12所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所述导流缝33可由热封形成各种形状,像是圆形、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多边形等的热封线。这样当对所述储气单元13完成充填气体后,因为所述导流缝33的关系,使得在所述导流缝33的相对区域会产生下凹的情况,也因为下凹区域即相对于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所以在气体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的充填后,即可以方便实施后续对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进行热封。也就是说,所述导流缝33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这样除了在对所述储气单元13进行充填气体时可部份地阻挡气体回流,还可因为所述导流缝33的关系,在所述储气室14达到预定的气体压力时,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的区域会产生下凹,以方便完成气体充填后热封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的操作。
另外,如图1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的各个所述导流缝33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储气室14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所述平面塑封缝30的所述导流缝33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34,其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且对应所述导流缝33。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密封缝34是在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的气体充填后,才形成于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形成立体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即当气体经由所述充气口152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时,因为所述储气单元13经所述进气口133与所述主通道单元15的所述主通道151连通,因此气体将被送进所述储气单元13,且到达预定气压后,即可将所述密封缝34形成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进气口133,以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的气体充填。也就是说,当所有的所述储气单元13皆完成气体的充填并塑封后,即成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立体塑封缝40包括一列截封缝41,其中该列截封缝41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一包装主体10a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具体的,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设置一所述截封缝41。所述截封缝41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分成一对处于相对位置的主体储气单元13a和一侧翼储气单元13b。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包装主体10a。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折叠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进行封合,以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更具体的,所述截封缝41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32,以使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和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相互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截封缝41也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截封缝41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折叠后形成的四层气室膜。具体地,将该充气缓冲体10对折后,通过所述截封缝41将所述气室膜11和12重叠后形成的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四层气室膜连接于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截封缝41既可以在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进行对折后通过一次封合形成,也可以首先在所述平面缓冲材料进行一次封合,然后在折叠后于相应位置上进行二次热封形成。
如图所示,所述充气缓冲体10沿所述截封缝41进行封合后所形成的所述包装主体10a由相互连接的两部分组成。具体地,所述立体塑封缝40还包括两个端封缝42,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外侧,以在两侧对所述包装主体10a的两部分进行封合,从而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一包装前壁101a和一包装后壁102a。所述包装前壁101a和所述包装后壁102a共同包容一容纳腔100a,其被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
如图1~3所示,所述充气缓冲体10还包括两个侧压缓冲部10c,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以及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两侧,以对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缓冲,进而与所述包装主体10a相互配合,以对被包装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被包装物品提供多级缓冲。具体地,每一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包括一侧压储气单元13c。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经过一系列折叠、热封,以形成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压缓冲部10c。更具体地,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沿设置于其的所述截封缝41进行热封后被分为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和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其中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通过所述端封缝42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包装主体10a两侧的主体侧压缓冲部101c。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与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一体连接,以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两侧的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不仅具有侧部缓冲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包装有被包装物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行站立,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被所述端封缝42连接并进行充气膨胀后,受到两个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内的气体的作用,两个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向相反的方向张开。同时,所述端封缝42另一侧的两个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受到相同的作用也向相反的方向张开。所以,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形成的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较之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形成的所述主体侧压缓冲部101c较为凸出。如图5所示,当被包装物通过两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包装后,可以通过两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进行类似两脚的站立。
所述端封缝42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与其所临近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所述端封缝42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与其所临近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互相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每一所述端接缝42与所述分隔缝31的其中之一的其中一部分重合。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该端接缝42也可以设置为不与所述分隔缝31重合。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端接缝42与所述多个分隔缝31平行,这也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该端接缝42也可以设置为不与所述分隔缝31平行。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由一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所述侧压缓冲部10c也可以由多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其中多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之间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和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由一个完整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当所述端接缝42不与所述分隔缝31重合时,所述端接缝42的位置可能对应于一个储气单元13的中间部位。这时,在未设置所述端接缝42的位置,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可能要与所述包装主体10a两侧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或者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两侧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相连通。比如,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与相邻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在实际结构上为一个储气单元13。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类似于这种实施方式的充气包装装置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换言之,任何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的充气包装装置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在平面展开图中,所述截封缝41被展开而分成两列,并且两列之间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1所示的是经所述平面塑封缝30塑封形成的平面缓冲材料,其也进一步地示意了所述立体塑封缝40的位置,从而更方便地理解所述立体包装袋的形成过程。
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充气后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所述弯折缝37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所述弯折缝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一连通通道132,这样相邻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得以互相连通,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弯折缝37也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弯折缝37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弯折缝37成列排布。所述弯折缝37包括一列第一弯折缝371、一列第二弯折缝372、一列第三弯折缝373和一列第四弯折缝374,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371、所述第二弯折缝372、所述第三弯折缝373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均被设置于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所述第二弯折缝372、所述第三弯折缝373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进行弯折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进行封合后形成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具有一五边形截面,如图4所示。具体地,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包括一前支撑壁101b、一后支撑壁102b、一侧翼支撑壁103b、一前侧壁104b和一后侧壁105b,其中所述前支撑壁101b由所述截封缝41和所述第一弯折缝371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形成。所述后支撑壁102b由所述截封缝41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形成。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由所述第二弯折缝372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3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形成。所述前侧壁104b由所述第二弯折缝372和所述第一弯折缝371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形成。所述后侧壁105b由所述第三弯折缝373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形成。更具体地,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所述第二弯折缝372、所述第三弯折缝373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进行弯折后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进行封合后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形成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分别被用于形成所述前支撑壁101b、所述后支撑壁102b、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所述前侧壁104b和所述后侧壁105b。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对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所述第一弯折缝371到所述第二弯折缝372的距离等于第四弯折缝374到所述第三弯折缝373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弯折缝371到所述截封缝41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弯折缝374到所述截封缝41的距离相等,以使充气后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通过所述端封缝42封合后的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垂直,进而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能够通过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进行站立并方便其被其他包装装置进行再次包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结构只是为实现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站立功能的一个示例而非限制。任何能够实现该站立功能的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能够站立这一功能也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不能站立的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充气包装装置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所示,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形成一侧翼缓冲腔100b。该侧翼缓冲腔100b不仅能够帮助增强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缓冲效果,而且所述侧翼缓冲腔100b能够被用于容纳物品,例如容纳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容纳腔100a内的电子产品,例如电视机的配件。更具体地,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所述容纳腔100a,用于包装所述包装物品,而侧边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用于加强侧边缓冲效果。也就是说,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在侧面提供一级缓冲作用,而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另一级缓冲作用。而在具有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一侧,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在该侧面提供一级缓冲作用,而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另一级缓冲作用。从而本实用新型这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得以在多个侧面提供多级缓冲效果。如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使用过程中,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和所述侧压缓冲部10b相互配合,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能够在被包装物品的四周提供多级缓冲作用,一对被包装物品进行更好地保护。
当所述充气缓冲体10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时,所述截封缝41各自热封连接四层薄膜,即将前后各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热封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截封缝41实施为间断的热封缝,以使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与所述包装主体10a可气体连通,即形成两者之间相连通的连通通道132,从而通过充气操作可以同时对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和所述包装主体10a进行充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截封缝41可以设置在所述储气单元13的中间部位,也可以是两侧部位并与两侧的所述分隔缝31一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如图1所示,在平面展开图中,所述截封缝41被展开而分成两列,并且两列之间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被折叠为具有五边形截面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实施方式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还可以被折叠为其他形状截面。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也可以不被折叠,而仅仅是依靠气柱自身的作用弯曲为一定的形状,例如圆柱形。
如图1~图6所示,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包括一列第五弯折缝375和一列第六弯折缝376,其中所述第五弯折缝375和所述第六弯折缝376被设置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所述包装主体10a沿所述第五弯折缝375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前壁101a形成一主包装前壁1011a和一支撑包装前壁1012a。所述包装主体10a沿所述第六弯折缝376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后壁102a形成一主包装后壁1021a和一支撑包装后壁1022a。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在所述截封缝41的两侧相互支撑并且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以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更好地保持预设状态。当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包装主体10a受到来自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挤压时,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支撑。同样,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进而在增强缓冲效果的同时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更好地保持预设相对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包括一列第五弯折缝375和一列第六弯折缝376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为增强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缓冲效果,精简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制造工艺并保持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整体性能和外观,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的折叠和封合方式其它所述储气单元13的折叠和封合方式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储气单元13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所述第二弯折缝372、所述第三弯折缝373、所述第四弯折缝374、所述第五弯折缝275、所述第六弯折缝376以及所述截封缝41进行弯折和封合后形成多个以预设方式布置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以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预设形状。具体地,所述储气单元13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所述第二弯折缝372、所述第三弯折缝373、所述第四弯折缝374、所述第五弯折缝275、所述第六弯折缝376以及所述截封缝41进行弯折和封合后,所述储气单元13形成一主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1、一支撑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2、一前上侧子储气单元1313、一前侧子储气单元1314、一底侧子储气单元1315、一后侧子储气单元1316、一后上侧子储气单元1317、一支撑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8和一主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9。
多个所述主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1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主包装前壁1011a以及与所述主包装前壁1011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前部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支撑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2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以及与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前部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前上侧子储气单元1313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前支撑壁101b以及与所述前支撑壁101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前侧子储气单元1314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前侧壁104b以及与所述前侧壁104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底侧子储气单元1315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以及与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后侧子储气单元1316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后侧壁105b以及与所述后侧壁105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后上侧子储气单元1317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后支撑壁102b以及与所述后支撑壁102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支撑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8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主包装后壁1021a以及与所述主包装后壁1021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后部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主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9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以及与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后部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所述端封缝42并没有将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封合起来,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所述端封缝42也可以将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封合起来。
如图7至图9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其最终成品是由一边充气一边塑封所制而成。。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充气缓冲体10A,即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在本实用新型的图7至图9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3,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和12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A和立体塑封缝40A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A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其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各自具有进气口133A,并且在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A。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相连接形成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也就是说,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可经由专用机台连续生产制造,并且所述专用机台可采自动或半自动的方式进行生产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当气体经由所述进气口133进入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储气室14A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进行塑封,且破开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使成为单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以形成单个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即单个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平面塑封缝30A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7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所述立体塑封缝40A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所述包装物品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如图7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A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A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A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A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A包括多列分隔缝31A,其将两层气室膜11和11分隔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即优选地,各列所述分隔缝31A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个所述储气单元13A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31A。所述分隔缝31A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储气单元13A也可以互相连通,但是必需确定同时对所有所述储气单元13A充气,且在所述储气单元13A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相对应的所有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进行塑封,以完成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包装装置可以通过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的热封形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A。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中所示,左侧和右侧的一列所述分隔缝31A可以分别成为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的左侧边界缝和右侧边界缝。所述分隔缝31A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A互相连通,但是在充气时必需确保互相连通的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可以同时被充填气体,且在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塑封所有互相连通的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优选地,所述储气单元13A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7至图9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柱,其中所述充气柱的大小可以一致或不一致,也就是说,可以有大充气柱亦可以有小充气柱。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大小气柱的排列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交替排列,可以在某些区域形成小气柱等,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的所述气室膜11和1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
所述充气缓冲体10A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A,其连接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更具体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单元15A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A沿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A形成一主通道151A,并且所述主通道151A具有一充气口152A,当所述充气口152A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所述充气口152A沿着横向方向进入所述主通道151A,并且再沿着纵向方向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并且当各个所述储气室14A中达到预定气压后,立即对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塑封,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通道单元15A可以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相连接时可形成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也就是说,当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搭配所述专用机台时,即可自动化或半自动他的连续式生产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在对所述储气单元13A充气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进行塑封,其中所述专用机台将将对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进行破开,以便形成各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可以理解的,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相连接形成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其实只有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部份连接,这样当完成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的充气和塑封后,只要破开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后即成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A,也是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如7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的上下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A,其中左侧所述边封缝32A和所述储气单元13A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151A。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并且上侧的所述边封缝32A和多个所述分隔缝31A之间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形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A和所述储气单元13A。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包括多个导流缝33A,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在邻近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的位置,也就是位于相对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的位置。多个所述导流缝33A分别由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体室膜11和12所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所述导流缝33A可由热封形成各种形状,像是圆形、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多边形等的热封线。这样当对所述储气单元13A完成充填气体后,因为所述导流缝33A的关系,使得在所述导流缝33A的相对区域会产生下凹的情况,也因为下凹区域即相对于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所以在气体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A的充填后,即可以方便实施后续对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进行热封。也就是说,所述导流缝33A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这样除了在对所述储气单元13A进行充填气体时可部份地阻挡气体回流,还可因为所述导流缝33A的关系,在所述储气室14A达到预定的气体压力时,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的区域会产生下凹,以方便完成气体充填后热封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的操作。
另外,如图7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A的各个所述导流缝33A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储气室14A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所述平面塑封缝30A的所述导流缝33A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34A,其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且对应所述导流缝33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密封缝34A是在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气体充填后,才形成于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形成立体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即当气体经由所述充气口152A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时,因为所述储气单元13A经所述进气口133A与所述主通道单元15A的所述主通道151A连通,因此气体将被送进所述储气单元13A,且到达预定气压后,即可将所述密封缝34A形成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进气口133A,以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气体充填。也就是说,当所有的所述储气单元13A皆完成气体的充填并塑封后,即成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所述立体塑封缝40A包括一列截封缝41A,其中该列截封缝41A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形成一包装主体10a’和一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具体的,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A设置一所述截封缝41A。所述截封缝41A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分成一对处于相对位置的主体储气单元13a’和一侧翼储气单元13b’。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包装主体10a’。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折叠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A进行封合,以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更具体的,所述截封缝41A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32A,以使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和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相互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截封缝41A也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A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截封缝41A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折叠后形成的四层气室膜。具体地,将该充气缓冲体10A对折后,通过所述截封缝41A将所述气室膜11和12重叠后形成的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四层气室膜连接于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截封缝41A既可以在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A进行对折后通过一次封合形成,也可以首先在所述平面缓冲材料进行一次封合,然后在折叠后于相应位置上进行二次热封形成。
如图所示,所述充气缓冲体10A沿所述截封缝41A进行封合后所形成的所述包装主体10a’由相互连接的两部分组成。具体地,所述立体塑封缝40A还包括两个端封缝42A,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外侧,以在两侧对所述包装主体10a’的两部分进行封合,从而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一包装前壁101a’和一包装后壁102a’。所述包装前壁101a’和所述包装后壁102a’共同包容一容纳腔100a’,其被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
如图7~8所示,所述充气缓冲体10A还包括两个侧压缓冲部10c’,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以及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两侧,以对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缓冲,进而与所述包装主体10a’相互配合,以对被包装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被包装物品提供多级缓冲。具体地,每一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包括一侧压储气单元13c’。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经过一系列折叠、热封,以形成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压缓冲部10c’。更具体地,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沿设置于其的所述截封缝41A进行热封后被分为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和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其中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通过所述端封缝42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包装主体10a’两侧的主体侧压缓冲部101c。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与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一体连接,以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两侧的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不仅具有侧部缓冲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包装有被包装物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行站立,如图8所示。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被所述端封缝42A连接并进行充气膨胀后,受到两个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内的气体的作用,两个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向相反的方向张开。同时,所述端封缝42A另一侧的两个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受到相同的作用也向相反的方向张开。所以,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形成的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较之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形成的所述主体侧压缓冲部101c较为凸出。当被包装物通过两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包装后,可以通过两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进行类似两脚的站立。
所述端封缝42A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与其所临近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所述端封缝42A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与其所临近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互相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每一所述端封缝42A与所述分隔缝31A的其中之一的其中一部分重合。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该端封缝42A也可以设置为不与所述分隔缝31A重合。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端封缝42A与所述多个分隔缝31A平行,这也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该端封缝42A也可以设置为不与所述分隔缝31A平行。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由一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所述侧压缓冲部10c’也可以由多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其中多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之间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A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和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由一个完整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当所述端封缝42A不与所述分隔缝31A重合时,所述端封缝42A的位置可能对应于一个储气单元13A的中间部位。这时,在未设置所述端封缝42A的位置,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可能要与所述包装主体10a’两侧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或者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两侧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相连通。比如,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与相邻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在实际结构上为一个储气单元13A。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类似于这种实施方式的充气包装装置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换言之,任何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的充气包装装置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如图7所示,在平面展开图中,所述截封缝41A被展开而分成两列,并且两列之间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7所示的是经所述平面塑封缝30A塑封形成的平面缓冲材料,其也进一步地示意了所述立体塑封缝40A的位置,从而更方便地理解所述立体包装袋的形成过程。
所述平面塑封缝30A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A,充气后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A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A弯折,从而使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所述弯折缝37A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A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A,所述弯折缝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一连通通道132A,这样相邻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A得以互相连通,如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弯折缝37A也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A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弯折缝37A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弯折缝37A成列排布。所述弯折缝37A包括一列第一弯折缝371A和一列第四弯折缝374A,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均被设置于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进行弯折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A进行封合后形成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具有一三角形截面,如图9所示。具体地,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包括一前支撑壁101b’、一后支撑壁102b’、一侧翼支撑壁103b’,其中所述前支撑壁101b’由所述截封缝41A和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A形成。所述后支撑壁102b’由所述截封缝41A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A形成。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由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和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A形成。更具体地,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进行弯折后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A进行封合后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A形成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A分别被用于形成所述前支撑壁101b’、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对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A,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到所述截封缝41A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到所述截封缝41A的距离相等,以使充气后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通过所述端封缝42A封合后的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垂直,进而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能够通过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进行站立并方便其被其他包装装置进行再次包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结构只是为实现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站立功能的一个示例而非限制。任何能够实现该站立功能的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能够站立这一功能也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不能站立的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充气包装装置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所示,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形成一侧翼缓冲腔100b’。该侧翼缓冲腔100b’不仅能够帮助增强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缓冲效果,而且所述侧翼缓冲腔100b’能够被用于容纳物品,例如容纳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容纳腔100a’内的电子产品,例如电视机的配件。更具体地,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所述容纳腔100a’,用于包装所述包装物品,而侧边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用于加强侧边缓冲效果。也就是说,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在侧面提供一级缓冲作用,而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另一级缓冲作用。而在具有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一侧,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在该侧面提供一级缓冲作用,而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另一级缓冲作用。从而本实用新型这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形成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得以在多个侧面提供多级缓冲效果。在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使用过程中,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和所述侧压缓冲部10b相互配合,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能够在被包装物品的四周提供多级缓冲作用,一对被包装物品进行更好地保护。
当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时,所述截封缝41A各自热封连接四层薄膜,即将前后各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热封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截封缝41A实施为间断的热封缝,以使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与所述包装主体10a’可气体连通,即形成两者之间相连通的连通通道132A,从而通过充气操作可以同时对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和所述包装主体10a’进行充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截封缝41A可以设置在所述储气单元13A的中间部位,也可以是两侧部位并与两侧的所述分隔缝31A一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如图7所示,在平面展开图中,所述截封缝41A被展开而分成两列,并且两列之间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
如图7~图9所示,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包括一列第五弯折缝375A和一列第六弯折缝376A,其中所述第五弯折缝375A和所述第六弯折缝376A被设置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A。所述包装主体10a’沿所述第五弯折缝375A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前壁101a’形成一主包装前壁1011a’和一支撑包装前壁1012a’。所述包装主体10a’沿所述第六弯折缝376A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后壁102a’形成一主包装后壁1021a’和一支撑包装后壁1022a’。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在所述截封缝41A的两侧相互支撑并且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以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更好地保持预设状态。当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包装主体10a’受到来自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挤压时,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支撑。同样,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进而在增强缓冲效果的同时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更好地保持预设相对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为增强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缓冲效果,精简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制造工艺并保持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整体性能和外观,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的折叠和封合方式其它所述储气单元13A的折叠和封合方式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储气单元13A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所述第五弯折缝275、所述第六弯折缝376A以及所述截封缝41A进行弯折和封合后形成多个以预设方式布置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A,以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预设形状。具体地,所述储气单元13A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A、所述第四弯折缝374A、所述第五弯折缝275、所述第六弯折缝376A以及所述截封缝41A进行弯折和封合后,所述储气单元13A形成一主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1A、一支撑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2A、一前上侧子储气单元1313A、一底侧子储气单元1315A、一后上侧子储气单元1317A、一支撑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8A和一主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9A。
多个所述主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1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主包装前壁1011a’以及与所述主包装前壁1011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前部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支撑包装前子储气单元1312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以及与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前部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前上侧子储气单元1313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前支撑壁101b’以及与所述前支撑壁101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底侧子储气单元1315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以及与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后上侧子储气单元1317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后支撑壁102b’以及与所述后支撑壁102b’相连接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支撑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8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主包装后壁1021a’以及与所述主包装后壁1021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后部的一部分。
多个所述主包装后子储气单元1319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以及与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连接的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的后部的一部分。
所述端封缝42A并没有将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封合起来,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所述端封缝42A也可以将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封合起来。
如图10至图12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充气包装装置,其最终成品是由一边充气一边塑封所制而成。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充气缓冲体10B,即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在本实用新型的图10至图12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3,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和12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B和立体塑封缝40B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B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其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各自具有进气口133,并且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B。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相连接形成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也就是说,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可经由专用机台连续生产制造,并且所述专用机台可采自动或半自动的方式进行生产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当气体经由所述进气口133B进入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储气室14B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进行塑封,且破开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使成为单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以形成单个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即单个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平面塑封缝30B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10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所述立体塑封缝40B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所述包装物品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如图10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B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B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B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B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B包括多列分隔缝31B,其将两层气室膜11和12分隔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B。即优选地,各列所述分隔缝31B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个所述储气单元13B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31B。所述分隔缝31B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B互相独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储气单元13B也可以互相连通,但是必需确定同时对所有所述储气单元13B充气,且在所述储气单元13B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相对应的所有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进行塑封,以完成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包装装置可以通过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的热封形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B。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中所示,左侧和右侧的一列所述分隔缝31B可以分别成为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的左侧边界缝和右侧边界缝。所述分隔缝31B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B互相连通,但是在充气时必需确保互相连通的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B可以同时被充填气体,且在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塑封所有互相连通的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优选地,所述储气单元13B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0至图1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柱,其中所述充气柱的大小可以一致或不一致,也就是说,可以有大充气柱亦可以有小充气柱。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大小气柱的排列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交替排列,可以在某些区域形成小气柱等,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的所述气室膜11和1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
所述充气缓冲体10B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B,其连接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更具体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单元15B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主通道单元15B形成一主通道151B,并且所述主通道151B具有一充气口152B,当所述充气口152B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所述充气口152B进入所述主通道151B,并且再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并且当各个所述储气室14B中达到预定气压后,立即对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塑封,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通道单元15B可以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相连接时可形成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也就是说,当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搭配所述专用机台时,即可自动化或半自动他的连续式生产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在对所述储气单元13B充气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进行塑封,其中所述专用机台将将对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进行破开,以便形成各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可以理解的,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相连接形成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其实只有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部份连接,这样当完成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的充气和塑封后,只要破开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后即成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B,也是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所述平面塑封缝30B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的上下两侧的连续密封的边封缝32B,其中上侧所述边封缝32B和和所述储气单元13B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151B。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B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如图13中所示,所述边封缝32B通过塑封工艺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体室膜11和12,并且上侧的所述边封缝32B和多个所述分隔缝31B之间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形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B和所述储气单元13B。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B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B进一步包括多个导流缝33B,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在邻近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的位置,也就是位于相对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的位置。多个所述导流缝33B分别由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体室膜11和12所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所述导流缝33B可由热封形成各种形状,像是圆形、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多边形等的热封线。这样当对所述储气单元13B完成充填气体后,因为所述导流缝33B的关系,使得在所述导流缝33B的相对区域会产生下凹的情况,也因为下凹区域即相对于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所以在气体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B的充填后,即可以方便实施后续对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进行热封。也就是说,所述导流缝33B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这样除了在对所述储气单元13B进行充填气体时可部份地阻挡气体回流,还可因为所述导流缝33B的关系,在所述储气室14B达到预定的气体压力时,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的区域会产生下凹,以方便完成气体充填后热封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的操作。
另外,如图10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B的各个所述导流缝33B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储气室14B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所述平面塑封缝30B的所述导流缝33B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B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34B,其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且对应所述导流缝33B。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密封缝34B是在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气体充填后,才形成于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形成立体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即当气体经由所述充气口152B进入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时,因为所述储气单元13B经所述进气口133B与所述主通道单元15B的所述主通道151B连通,因此气体将被送进所述储气单元13B,且到达预定气压后,即可将所述密封缝34B形成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进气口133B,以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气体充填。也就是说,当所有的所述储气单元13B皆完成气体的充填并塑封后,即成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
所述立体塑封缝40B包括两列截封缝41B,其中该两列截封缝41B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形成一包装主体10a”和两个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其中所述包装主体10a”被设置于所述两列截封缝41B之间,其中所述两个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分别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两侧牢固连接,以对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缓冲和保护。
更具体地,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B设置一所述截封缝41B。所述截封缝41B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分成处于相对位置的多个主体储气单元13a”和一侧翼储气单元13b”。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包装主体10a”。每一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折叠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B封合,以形成相应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更具体的,所述截封缝41B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32B,以使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和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相互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截封缝41B也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B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截封缝41B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折叠后形成的四层气室膜。具体地,将该充气缓冲体10B对折后,通过所述截封缝41B将所述气室膜11和12重叠后形成的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四层气室膜连接于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截封缝41B既可以在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B进行对折后通过一次封合形成,也可以首先在所述平面缓冲材料进行一次封合,然后在折叠后于相应位置上进行二次热封形成。
所述充气缓冲体10B沿所述截封缝41B进行封合后所形成的所述包装主体10a”由相互连接的三部分组成。具体地,所述立体塑封缝40B还包括两个端封缝42B,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外侧,以在两侧对所述包装主体10a”的两部分进行封合,从而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一包装前壁101a”、一包装后壁102a”和一包装盖合壁103a”。所述包装前壁101a”、所述包装后壁102a”和所述包装盖合壁103a”共同包容一容纳腔100a”,其被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其中所述包装前壁101a”和所述包装盖合壁103a”被设置于同一侧,其中所述包装后壁102a”被设置于所述包装前壁101a”和所述包装盖合壁103a”的另一侧。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包装前壁101a”和包装盖合壁103a”之间形成一开口100c”,以方便将被包装物品放入所述容纳腔100a”。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充气缓冲体10B还包括两个侧压缓冲部10c”,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以及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两侧,以对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缓冲,进而与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相互配合,以对被包装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被包装物品提供多级缓冲。具体地,每一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包括一侧压储气单元13c”。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经过一系列折叠、热封,以形成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压缓冲部10c”。更具体地,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沿设置于其的所述截封缝41B进行热封后被分为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和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其中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通过所述端封缝42B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包装主体10a”两侧的主体侧压缓冲部101c”。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与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一体连接,以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两侧的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不仅具有侧部缓冲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包装有被包装物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行站立,如图11所示。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被所述端封缝42B连接并进行充气膨胀后,受到两个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内的气体的作用,两个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向相反的方向张开。同时,所述端封缝42B另一侧的两个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受到相同的作用也向相反的方向张开。所以,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形成的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较之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形成的所述主体侧压缓冲部101c”较为凸出。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可以通过两个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侧翼侧压缓冲部102c”进行类似两脚的站立。
所述端封缝42B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与其所临近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所述端封缝42B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与其所临近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互相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每一所述端封缝42B与所述分隔缝31B的其中之一的其中一部分重合。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该端封缝42B也可以设置为不与所述分隔缝31B重合。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端封缝42B与所述多个分隔缝31B平行,这也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该端封缝42B也可以设置为不与所述分隔缝31B平行。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由一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所述侧压缓冲部10c”也可以由多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其中多个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之间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B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主体侧压储气单元131c”和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由一个完整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形成。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当所述端封缝42B不与所述分隔缝31B重合时,所述端封缝42B的位置可能对应于一个储气单元13B的中间部位。这时,在未设置所述端封缝42B的位置,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可能要与所述包装主体10a”两侧的所述主体储气单元13a”或者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两侧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相连通。比如,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的所述侧翼侧压储气单元132c”与相邻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在实际结构上为一个储气单元13B。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类似于这种实施方式的充气包装装置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换言之,任何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的充气包装装置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如图10所示,在平面展开图中,每一所述截封缝41B被展开而分成两列,并且在每一所述截封缝41B展开而分成的两列之间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10所示的是经所述平面塑封缝30B塑封形成的平面缓冲材料,其也进一步地示意了所述立体塑封缝40B的位置,从而更方便地理解所述立体包装袋的形成过程。
所述平面塑封缝30B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B,充气后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B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B弯折,从而使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所述弯折缝37B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B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B,所述弯折缝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一连通通道132B,这样相邻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得以互相连通,如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弯折缝37B也可以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B位于所述储气单元13B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弯折缝37B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弯折缝37B成列排布。所述弯折缝37B包括两列第一弯折缝371B、两列第二弯折缝372B、两列第三弯折缝373B和两列第四弯折缝374B,其中每一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设置一列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一列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一列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和一列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均被设置于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侧翼储气单元13b”。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进行弯折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B进行封合后形成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具有一五边形截面,如图12所示。具体地,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包括一前支撑壁101b”、一后支撑壁102b”、一侧翼支撑壁103b”、一前侧壁104b”和一后侧壁105b”,其中所述前支撑壁101b”由所述截封缝41B和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形成。所述后支撑壁102b”由所述截封缝41B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形成。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由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形成。所述前侧壁104b”由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和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形成。所述后侧壁105b”由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形成。更具体地,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进行弯折后并通过所述截封缝41B进行封合后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B形成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分别被用于形成所述前支撑壁101b”、所述后支撑壁102b”、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所述前侧壁104b”和后侧壁105b”。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对每一所述储气单元13B,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到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的距离等于第四弯折缝374B到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到所述截封缝41B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到所述截封缝41B的距离相等,以使充气后的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通过所述端封缝42B封合后的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垂直,进而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能够通过所述侧翼支撑壁103b进行站立并方便其被其他包装装置进行再次包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结构只是为实现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站立功能的一个示例而非限制。任何能够实现该站立功能的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能够站立这一功能也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不能站立的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充气包装装置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每一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形成一侧翼缓冲腔100b”。该侧翼缓冲腔100b”不仅能够帮助增强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缓冲效果,而且所述侧翼缓冲腔100b”能够被用于容纳物品,例如容纳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容纳腔100a”内的电子产品,例如电视机的配件。更具体地,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所述容纳腔100a”,用于包装所述包装物品,而侧边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用于加强侧边缓冲效果。也就是说,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在侧面提供一级缓冲作用,而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另一级缓冲作用。而在具有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一侧,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在该侧面提供一级缓冲作用,而所述包装主体10a”提供另一级缓冲作用。从而本实用新型这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形成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得以在多个侧面提供多级缓冲效果。在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使用过程中,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和所述侧压缓冲部10b相互配合,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能够在被包装物品的四周提供多级缓冲作用,一对被包装物品进行更好地保护。
当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时,所述截封缝41B各自热封连接四层薄膜,即将前后各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热封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截封缝41B实施为间断的热封缝,以使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与所述包装主体10a”可气体连通,即形成两者之间相连通的连通通道132B,从而通过充气操作可以同时对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和所述包装主体10a”进行充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截封缝41B可以设置在所述储气单元13B的中间部位,也可以是两侧部位并与两侧的所述分隔缝31B一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如图10所示,在平面展开图中,所述截封缝41B被展开而分成两列,并且两列之间形成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
如图10~图12所示,平面塑封缝30B进一步包括两列第五弯折缝375B和两列第六弯折缝376B,其中所述第五弯折缝375B和所述第六弯折缝376B均被设置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B。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前壁101a”沿一列所述第五弯折缝375B进行弯折,以形成一主包装前壁1011a”和一支撑包装前壁1012a”。所述包装盖合壁103a”沿另一列所述第五弯折缝375B进行弯折,以形成一盖合前壁1031a”和一盖合支撑壁1032a”。所述包装主体10a”沿两列所述第六弯折缝376B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后壁102a”形成一主包装后壁1021a”和两个支撑包装后壁1022a”,其中所述两个支撑包装后壁1022a”分别与两个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两个后支撑壁102b”相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下部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在所述截封缝41B的两侧相互支撑并且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下部的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以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更好地保持预设状态。当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包装主体10a”受到来自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挤压时,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支撑。同样,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进而在增强缓冲效果的同时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更好地保持预设相对位置。
上部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盖合支撑壁1032a”在所述截封缝41B的两侧相互支撑并且上部的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上部的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以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更好地保持预设状态。当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包装主体10a”受到来自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的挤压时,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前支撑壁101b”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1012a”相互支撑。同样,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靠近,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所述后支撑壁102b”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1022a”相互支撑,进而在增强缓冲效果的同时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10b”更好地保持预设相对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为增强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缓冲效果,精简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制造工艺并保持所述充气包装装置的整体性能和外观,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储气单元13c”的折叠和封合方式其它所述储气单元13B的折叠和封合方式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储气单元13B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1B、所述第二弯折缝372B、所述第三弯折缝373B、所述第四弯折缝374B、所述第五弯折缝275、所述第六弯折缝376B以及所述截封缝41B进行弯折和封合后形成多个以预设方式布置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B,以使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预设形状。
另外,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例中,即所有这些实施例的特征可以适当的组合,从而用于使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包装装置提供多级缓冲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5)

1.一充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可充气和储气的充气缓冲体,其经过一系列塑封和弯折形成一立体包装袋,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还设置有至少一列截封缝,其将所述立体包装袋分成一包装主体和至少一侧翼加强缓冲部,并且所述截封缝是断续的塑封缝,其使得一体成形的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可连通,同时使得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能够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空间,这样在对所述充气缓冲体一边填充气体一边塑封从而不需要充气阀,所述包装主体形成一容纳腔,以用于包装一包装物品,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用于提供增强的侧部缓冲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包括多个储气单元,其各自具有进气口,所述储气单元经弯折和所述截封缝的塑封形成一体成形的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进一步地在充气后形成一侧翼缓冲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立体包装袋包括一所述包装主体以及位于所述包装主体一侧的一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包装前壁和一包装后壁,所述容纳腔的一开口形成于所述包装前壁和所述包装后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立体包装袋包括一所述包装主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包装主体两侧的两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包装前壁,一包装后壁以及一盖合壁,所述容纳腔的一开口形成于所述包装前壁和所述盖合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两个侧压缓冲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以及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 由塑封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并且由所述两层气室膜形成一主通道单元,其经由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储气单元连通,其中所述截封缝塑封连接四层所述气室膜,这样当气体由所述主通道单元进入所述储气单元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进气口塑封,使形成具有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的所述立体包装袋。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相连接形成连续式充气缓冲体,其包括一主通道单元,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其中所述主通道单元与所述储气单元的延伸方向相垂直,这样当对所述连续式充气缓冲体充填气体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进气口塑封,并破开所述主通道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还包括多列弯折缝,其中所述弯折缝被设置于所述储气单元并塑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其中所述弯折缝将所述储气单元分割为多个子储气单元,其中每一所述储气单元的相邻的子储气单元之间通过至少一连通通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还包括多列弯折缝,其中所述弯折缝被设置于所述储气单元并塑封连接两层气室膜,其中所述弯折缝将所述储气单元分割为多个子储气单元,其中每一所述储气单元的相邻的子储气单元之间通过至少一连通通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9中任一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弯折缝包括至少一列第一弯折缝、至少一列第二弯折缝、至少一列第三弯折缝和至少一列第四弯折缝,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所述第二弯折缝、所述第三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均被设置于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沿所述第一弯折缝、所述第二弯折缝、所述第三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进行弯折并通过所述截封缝进行封合,以使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形成一前支撑壁、一后支撑壁、一侧翼支撑壁、一前侧壁和一后侧壁,其中所述前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后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侧翼支撑壁由所述第二弯折缝和所述第三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前侧壁由所述第二弯折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后侧壁由所述第三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对于设置于同一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弯折缝和所述截封缝,所述第一弯折缝到所述第二弯折缝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弯折缝到所述第三弯折缝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8-9中任一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弯折缝包括一列第一弯折缝和一列第四弯折缝,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均被设置于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其中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沿所述第一弯折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进行弯折并通过所述截封缝进行封合,以使所述侧翼加强缓冲部形成一前支撑壁、一后支撑壁和一侧翼支撑壁,其中所述前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后支撑壁由所述截封缝和所述第四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其中所述侧翼支撑壁由所述第四弯折缝和所述第一弯折缝之间的所述子储气单元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对于设置于同一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弯折缝和所述截封缝,所述第一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弯折缝到所述截封缝的距离相等。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还包括至少一列第五弯折缝和至少一列第六弯折缝,其中所述第五弯折缝和所述第六弯折缝被设置于所述充气缓冲体,其中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包装前壁沿所述第五弯折缝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包装前壁形成一主包装前壁和所述支撑包装前壁,其中所述包装主体的包装后壁沿所述第六弯折缝进行弯折,以使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包装后壁形成一主包装后壁和所述支撑包装后壁。
15.根据权利要求2-4、8-9、或13-14中任一所述的充气包装装置,其中包 括多个导流缝和多个密封缝,其中多个所述导流缝分别设置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所述密封缝则在完成对所述储气单元充填气体并达到预定压力后,才形成于所述储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
CN201720350027.2U 2017-04-05 2017-04-05 充气包装装置 Active CN207292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0027.2U CN207292975U (zh) 2017-04-05 2017-04-05 充气包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0027.2U CN207292975U (zh) 2017-04-05 2017-04-05 充气包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92975U true CN207292975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27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50027.2U Active CN207292975U (zh) 2017-04-05 2017-04-05 充气包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929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8586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充气缓冲包装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8586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充气缓冲包装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86904U (zh) 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储气单元
CN205060411U (zh) 具有侧翼缓冲部的多级缓冲充气包装装置
CN105923271A (zh) 流体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6278472U (zh) 流体包装装置
CN105197414B (zh) 流体包装袋及其应用
CN105416845A (zh) 便携式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包装方法
CN105083756B (zh)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7292975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105644941B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7346385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7292976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7346386U (zh) 空气包装装置
CN106081359A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容器及其应用
CN207292979U (zh) 物品包装装置
CN207292974U (zh) 流体包装装置
CN106079585A (zh) 充气缓冲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充气方法
CN205499795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5998396U (zh)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CN207292981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6218496U (zh)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CN207450682U (zh) 流体包装装置
CN206842103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5186905U (zh) 流体包装袋
CN106144227A (zh)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CN208470475U (zh) 镂空式流体包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