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79758U - 冷暖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暖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79758U
CN207279758U CN201721309139.XU CN201721309139U CN207279758U CN 207279758 U CN207279758 U CN 207279758U CN 201721309139 U CN201721309139 U CN 201721309139U CN 207279758 U CN207279758 U CN 2072797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turn pipe
hot water
cold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0913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ouzhuo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uo Zhu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uo Zhu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uo Zhu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0913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797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797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797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暖控制装置,包括冷供水管以及冷回水管,冷供水管以及冷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冷供水管在位于第一电动阀与风机盘管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供水管,冷回水管在位于第二电动阀与风机盘管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回水管,热供水管以及热回水管与换热器的第一侧相连,换热器的第二侧分别通过热水出管和热水回管与锅炉连接,热供水管与热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三电动阀和第四电动阀,热回水管位于第四电动阀与换热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循环泵以及补水管路,换热器的第二侧分别通过热水出管和热水回管与锅炉连接,热水出管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该冷暖控制装置,通过多个电动阀实现冬夏季制热制冷切换,操作成本低。

Description

冷暖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调节装置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冷暖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为提高温度的舒适性,空调或者暖气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在写字楼等地方,更是采用了集中控制的方式,例如,中央空调等,其能够实现冷暖控制功能。但是,这种装置成本较高,不易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冷暖控制装置,其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冷暖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冷暖控制装置,包括一端与冷水供水主管相连、另一端与风机盘管相连的冷供水管以及一端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另一端与回水主管相连的冷回水管,所述冷供水管以及所述冷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所述冷供水管在位于所述第一电动阀与所述风机盘管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供水管,所述冷回水管在位于所述第二电动阀与所述风机盘管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回水管,所述热供水管以及所述热回水管与换热器的第一侧相连,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侧分别通过热水出管和热水回管与锅炉连接,所述热供水管与所述热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三电动阀和第四电动阀,所述热回水管位于所述第四电动阀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循环泵以及补水管路,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侧分别通过热水出管和热水回管与锅炉连接,所述热水出管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供水管以及所述冷回水管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手动阀和第二手动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循环泵的数量为两个,并联在所述热回水管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循环泵的数量为两个,并联在所述热水出管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热回水管以及所述热水出管上均设置有膨胀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热水出管上通过辅助管道与膨胀水箱的底部连接,所述辅助管道上设置有通过第一排污阀门控制的第一排污口,所述膨胀水箱的上部设置有溢流管以及冷水管,所述冷水管上设置有冷水阀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热供水管与所述热回水管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三手动阀与第四手动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热回水管以及所述热水回管上邻近所述换热器的位置均设置通过第二排污阀门控制的第二排污口。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冷暖控制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夏季时,可以将第一电动阀与第二电动阀打开,将第三电动阀和第四电动阀关闭,冷供水管与接在冷冻水源的冷水供水主管连接,这样,可以给风机盘管供冷,实现制冷功能。在冬季时,可以将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关闭,将第三电动阀和第四电动阀打开,此时,通过作为热源的锅炉向风机盘管供热,实现加热功能。这种装置,结构简单,并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暖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以上各附图中,
1-冷水供水主管;2-第一手动阀;3-第一电动阀;4-冷供水管;5-回水主管;6-第二手动阀;7-第二电动阀;8-冷回水管;9-风机盘管;10-控制单元;11-热供水管;12-第三手动阀;13-第三电动阀;14-热回水管;15-第四手动阀;16-第四电动阀;17-补水管路;18-膨胀罐;19-第一循环泵;20-换热器;21-第二排污口;22-第二排污阀门;23-热水出管;24-热水回管;25-锅炉;26-第二循环泵;27-辅助管道;28-第一排污口;29-第一排污阀门;30-膨胀水箱;31-溢流管;32-冷水管;33-冷水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冷暖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冷水循环实现制冷功能,具体为通过诸如水泵泵送的冷水、来自地源热泵的冷水等实现冷水供应以制冷,通过锅炉实现制热。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暖控制装置,包括冷供水管4和冷回水管8,冷供水管4一端与冷水供水主管1相连、另一端与风机盘管9(位于室内)相连,用于向风机盘管9供应冷水,从而实现制冷;冷回水管8一端与风机盘管9相连、另一端与回水主管5相连,该回水主管5的水经过冷处理后循环使用。例如,来自水泵泵送的地下冷水通过冷供水管4输送至风机盘管9,从而使得风机盘管9产生制冷效果,之后,水经冷回水管8返回或者排出。
冷供水管4以及冷回水管8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阀3和第二电动阀7,以便与冷水供水主管1以及回水主管5连接。优选地,冷供水管4以及冷回水管8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手动阀2和第二手动阀6,可以当第一电动阀3和第二电动阀7存在故障时启用。
冷供水管4在位于第一电动阀3与风机盘管9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供水管11,冷回水管8在位于第二电动阀7与风机盘管9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回水管14,热供水管11以及热回水管14与换热器20的第一侧(图中的右侧)相连,热供水管11与热回水管14上分别设置有第三电动阀13和第四电动阀16,类似地,作为优选,热供水管11与热回水管14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三手动阀12与第四手动阀15。热回水管14位于第四电动阀16与换热器20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循环泵19以及补水管路17,易于理解的是,补水管路17可以与储水箱等相连,补水管路17上设置有通断阀门,通过补水管路17可以向热回水管14中加入水。换热器20的第二侧分别通过热水出管23和热水回管24与锅炉25连接,热水出管23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6,第二循环泵26用于将锅炉25热水输送至换热器20。具体为,通过第二循环泵26的热水循环对换热器20进行加热,第一循环泵19工作使得水被换热器20加热,之后送到风机盘管9,如此循环,使得能够向风机盘管9持续供应热水,使得风机盘管9产生制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循环泵19的数量为两个,并联在热回水管14上;第二循环泵26的数量为两个,并联在热水出管23上,这种并联结构,可以使得一个泵作为工作泵,另外一个泵作为备用泵,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泵工作。优选,换热器20为板式换热器,换热器20能够调节温度,达到想要的温度。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热回水管14以及热水出管23上均设置有膨胀罐18。
另外,热水出管23上通过辅助管道27与膨胀水箱30的底部连接,辅助管道27连接在热水出管23上位于换热器20与锅炉25之间的位置。辅助管道27上设置有通过第一排污阀门29控制的第一排污口28,膨胀水箱30的上部设置有溢流管31以及冷水管32,冷水管32上设置有冷水阀门33,当膨胀水箱30水过多时,可以通过溢流管31溢出,例如溢出至地漏。冷水管32,可以向膨胀水箱30中加入冷水,便于降温、调节锅炉25输出的水的温度等。
请继续参照图1,热回水管14以及热水回管24上邻近换热器20的位置均设置通过第二排污阀门22控制的第二排污口21,这样,可以打开第二排污阀门22,便于将换热器20的杂质等排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控制单元10,该控制单元10与第一电动阀3、第二电动阀7、第三电动阀13以及第四电动阀16电连接,用于控制各个电动阀的启闭,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各个阀门的启闭,选择合适的热水源或者冷水源(未结冰)/冷冻水源,则可以方便地实现制冷或者是制热功能,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维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与冷水供水主管相连、另一端与风机盘管相连的冷供水管以及一端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另一端与回水主管相连的冷回水管,所述冷供水管以及所述冷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阀和第二电动阀,所述冷供水管在位于所述第一电动阀与所述风机盘管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供水管,所述冷回水管在位于所述第二电动阀与所述风机盘管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热回水管,所述热供水管以及所述热回水管与换热器的第一侧相连,所述热供水管与所述热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三电动阀和第四电动阀,所述热回水管位于所述第四电动阀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循环泵以及补水管路,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侧分别通过热水出管和热水回管与锅炉连接,所述热水出管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供水管以及所述冷回水管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手动阀和第二手动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的数量为两个,并联在所述热回水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泵的数量为两个,并联在所述热水出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水管以及所述热水出管上均设置有膨胀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出管上通过辅助管道与膨胀水箱的底部连接,所述辅助管道上设置有通过第一排污阀门控制的第一排污口,所述膨胀水箱的上部设置有溢流管以及冷水管,所述冷水管上设置有冷水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供水管与所述热回水管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三手动阀与第四手动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水管以及所述热水回管上邻近所述换热器的位置均设置通过第二排污阀门控制的第二排污口。
CN201721309139.XU 2017-10-12 2017-10-12 冷暖控制装置 Active CN2072797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9139.XU CN207279758U (zh) 2017-10-12 2017-10-12 冷暖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9139.XU CN207279758U (zh) 2017-10-12 2017-10-12 冷暖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79758U true CN207279758U (zh) 2018-04-27

Family

ID=61979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09139.XU Active CN207279758U (zh) 2017-10-12 2017-10-12 冷暖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797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50375B1 (ko) 2패스라인 폐수열회수기와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냉난방 겸용시스템
CN202008252U (zh) 一种利用地下水源热泵的机房空调
EP2672190B1 (en) Ambient air-conditioning unit for residential use
DK201900071Y3 (da) Kombineret system til opvarmning af forsyningsvand og et opvarmningsmedium til husopvarmning
KR101564761B1 (ko) 광역상수를 이용한 수온차 수축열 냉난방 시스템
CN103925736B (zh) 一种高温级热式冷热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JP6370563B2 (ja) 地下水蓄熱システム
CN108800650A (zh) 储热型家庭中央空调供暖热水三用机
CN203715777U (zh) 一种电镀槽的水温调节系统
CN207279758U (zh) 冷暖控制装置
CN108895707A (zh) 回收蒸汽压缩式热泵机组冷凝热热水循环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5571151B (zh) 一种太阳能磁悬浮中央空调供热系统
CN106839425A (zh) 一种旁通双回路速热式废水源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5175460U (zh) 一种家用地暖空调两联供系统
CN110081494A (zh) 一种热泵供暖装置及供热系统
CN105222338A (zh) 一种热泵式废水热能再利用热水机组
CN108844229A (zh) 一种热泵热水器利用废水余热的方法和装置
CN2932247Y (zh) 冷库与淋浴组建节能装置
CN210089041U (zh) 一种节能楼宇空调系统
CN105202661B (zh) 一种模块化的冷热家电
CN216361426U (zh) 一种多能源联供互补高效室内调温装置及系统
CN212902018U (zh) 一种校园空气能中央热水系统
CN207299340U (zh) 一种新型节能中央空调系统
KR101150806B1 (ko) 냉난방장치
JP2005016759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26

Address after: 201700 No. 1218 Huateng Road, Huaxin Town,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Youzhuo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40, Building 7, Puwei Highway 6301, Zhelin Town,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15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Zhuo Zhu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