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78416U - 风机叶片 - Google Patents

风机叶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78416U
CN207278416U CN201721368601.3U CN201721368601U CN207278416U CN 207278416 U CN207278416 U CN 207278416U CN 201721368601 U CN201721368601 U CN 201721368601U CN 207278416 U CN207278416 U CN 207278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blade
wing flap
vortex generator
wind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686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士臣
李立国
边海军
彭广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chaoya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chaoya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chaoya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chaoya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686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78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78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7841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叶片,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上侧的可进出的涡流发生器、设置于本体后缘的可根据风力大小进行偏转的襟翼,本体设置涡流发生器的位置为与涡流发生器轮廓相同的凹槽,所述襟翼和涡流发生器之间设有能够将襟翼的移动量传递给涡流发生器以实现两者同步运动的联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叶片,能够根据风力环境自动调整。更加适合风力不稳定的发电环境。

Description

风机叶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机叶片。
背景技术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且蕴量极其巨大,风力发电作为当今新型能源产业之一,因其环保节能发展规模突飞猛进,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已具有风力发电机组数以万计,并仍然具有快速发展势头。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风轮从风中吸收能量并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将风能转化成为转动能,然后通过发电机将转动能转化成为电能。现有技术中的针对风力发电机的改进多从风机叶片的尺寸、构成着手。例如,加长风机叶片的长度、增加风机叶片的数量等。
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进入中国的早期,由于技术新、风险大,以及受叶片的制造工艺不成熟的限制,风电场开发商普遍采用保守策略,通过对风机叶片进行简单的改进来提高发电效率,例如,在风机叶片上增加襟翼或涡流发生器,此种改进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但是其对风力环境的要求较高。毕竟风力保持不变的发电环境是很难实现的,增加襟翼或涡流发生器就意味着风机叶片对风力变化变得更加敏感,微小的风力变化对风机叶片的作用也会变得十分明显。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载荷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逐渐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载荷,现已意识到襟翼或涡流发生器这类功能性装置对风力发电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增加襟翼或涡流发生器这类部件的风力发电机的研究表明,增加襟翼一方面能够提供风机叶片的更加灵敏的风力传递能力,但针对风力不稳定的环境则该设计会间歇地、不规则周期的增加风机叶片的载荷,使得风力发电机面对的发电环境更加复杂,此类现象对设置在山地、丘陵等地区的风力发电机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动态的风力环境对控制系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控制系统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风机叶片,能够根据风力环境自动调整。更加适合风力不稳定的发电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风机叶片,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上侧的可进出的涡流发生器、设置于本体后缘的可根据风力大小进行偏转的襟翼,本体设置涡流发生器的位置为与涡流发生器轮廓相同的凹槽,所述襟翼和涡流发生器之间设有能够将襟翼的移动量传递给涡流发生器以实现两者同步运动的联动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改进了风机叶片的结构,联动装置为风力控制的自动控制结构。当风机叶片承受的风力不超过阈值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为完全展开的状态,襟翼充分发挥增大风机叶片迎风面积的功能、涡流发生器充分发挥改善风机叶片表面气流流态的功能。当风机叶片承受的风力超过阈值时,襟翼根据风力的大小自动向被风向弯折、收起一定角度,风力较大时收起的角度大,风力不是很大时收起的角度小。同时,襟翼运动带动联动装置运动,联动装置拉动涡流发生器,涡流发生器在联动装置的带动下向凹槽内陷入、收起,此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均不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当风力减小低于阈值时,襟翼向迎风向展开,带动联动装置将涡流发生器推出凹槽、凸起于本体的表面,此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又开始发挥各自的功能。上述过程,襟翼与涡流发生器的运动为同步进行。可选地,联动装置为多段配合的结构,配合改变力的方向、牵引方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内设有支撑所述涡流发生器的第一复位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改进了涡流发生器的状态保持装置。在涡流发生器的展开状态下,第一复位装置为涡流发生器提供支撑,使得涡流发生器保持与风机叶片的相对位置,或者在联动装置的控制下涡流发生器发生运动后需要弹回展开位置时,第一复位装置完全能够实现涡流发生器的位置恢复。优选地,第一复位装置为弹性件;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复位装置为设置于凹槽内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涡流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凹槽的底端连接,联动装置在弹簧的中空结构中穿过与涡流发生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襟翼与叶片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复位装置。
通过上述设计,使得襟翼在风力不是很强的时候处于展开状态,当襟翼发生收起动作之后,风力减小时,襟翼能够在第二复位装置的带动下恢复展开状态。进而带动联动装置的动作,再进一步地带动涡流发生器的运动。优选地,所述第二复位装置为两端分别与襟翼和风机叶片连接的弹性装置,例如,橡胶带。风力的阈值即为第二复位装置发生弹性变形的屈服极限。当风力足够大,达到第二复位装置的弹性变形的屈服极限时,第二复位装置即开始发生弹性变形,襟翼在风力的带动下向被风向收起,第二复位装置同时向该方向弹性伸展。当风力减小时,襟翼受到的风力作用减小,襟翼在第二复位装置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展开的位置。 此过程,联动装置和涡流发生器也发生相应的动作。第二复位装置的屈服极限可通过对第二复位装置的材料选择和尺寸大小的调整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襟翼设置于风机叶片的叶尖的后缘。
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襟翼的合理位置设计。风机叶片的叶尖的后缘为受风力变化影响明显的部位,在该位置设置襟翼能够在襟翼展开时更加有效地实现增加风机叶片迎风面积的效果。并且后缘的位置的气流环境使得襟翼在展开、收起动作时不会受到明显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涡流发生器设置于风机叶片的上侧。
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涡流发生器的合理位置设计。风机叶片的上侧为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在该位置上设置涡流发生器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涡流发生器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机叶片包括第一控制机构,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本体靠近襟翼的一侧;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和襟翼连接并能够将第一电机产生的移动量传递给襟翼的第一连杆。
通过上述设计中的第一控制机构能够实现用户对襟翼的主动控制。第一控制机构为电力控制。当风机叶片的状态需要人工进行调整时,用户通过控制系统对第一电机的运转进行控制,第一电机运转带动第一连杆移动,进而带动襟翼向收起的方向移动;或者用户可控制第一电机反向运转带动第一连杆反向移动,进而带动襟翼向展开的方向移动。该设计能够精确的控制襟翼的位置、姿态,有利于用户对风力与风机情况之间的配合关系研究、探索、测试,更适合于试验场景及测试调整作业的使用。同时,本设计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用户在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操作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机叶片包括第二控制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和涡流发生器连接并能够将第二电机产生的移动量传递给涡流发生器的第二连杆。
通过上述设计中的第二控制机构能够实现用户对涡流发生器的主动控制。第二控制机构为电力控制。当风机叶片的状态需要人工进行调整时,用户通过控制系统对第二电机的运转进行控制,第二电机运转带动第二连杆移动,进而带动涡流发生器向收起的方向移动;或者用户可控制第二电机反向运转带动第二连杆反向移动,进而带动涡流发生器向展开的方向移动。通过上述设计,使得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分别对襟翼和涡流发生器进行控制,可以仅对襟翼、涡流发生器之一进行主动调整,实现了不同功能部件的单独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装置、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均设置于风机叶片的内部。
通过上述设计,将联动装置、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隐藏”于风机叶片的内部,一方面能够避免对风机叶片外部结构造成影响,使得风机叶片的外表面仍为光滑平整的表面,不影响风机叶片整体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该结构设计也能够更加好的保护联动装置、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避免受到气流、风机叶片的转动影响。该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联动装置、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有效地、精确的发挥控制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襟翼为分段设置的多个。
通过上述设计,增加了风机叶片的襟翼结构灵活性。首先,多个的襟翼结构简化了襟翼的加工难度。特别是风机叶片的叶尖的后缘不一定是直线形结构,在襟翼的配合上就可能存在曲线或者不规则结构之间的配合,将襟翼设计为多个的结构则完全解决了上述问题。优选地,分段设置的襟翼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则襟翼进行运动时可分别进行,进一步增加了襟翼移动的灵活性。特别是考虑到大型风机叶片由于长度较大,使得襟翼各个段之间的相距较远,各个襟翼段所面临的风力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则各个襟翼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收起、展开动作,而无需各个襟翼的移动同步进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所述襟翼一一对应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所述襟翼一一对应连接。
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各襟翼可以独立完成收起、展开动作,并独立带动联动装置进行相应的动作,进一步增强了风机叶片的结构、功能灵活性。并且多个第一控制机构的设计使得用户在进行操作时可通过不同第一控制机构对不同的襟翼进行调整操作,进一步增加了用户主动调节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涡流发生器分别与多个联动装置对应连接。
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各涡流发生器可以在联动装置和第二控制机构的带动下分别完成收起、展开动作,也就是说多个涡流发生器无需同步动作。在较复杂的风力环境下多个襟翼的动作状态也是不尽相同,多个涡流发生器可在不同襟翼的带动下产生不同的动作及动作程度。另外,多个涡流发生器可在多个第二控制机构的带动下产生不同的动作及动作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装置上设有控制联动装置通断的电磁开关。
通过上述设计,能够实现风力控制的通断。当电磁开关闭合时,联动装置连通,此时风 机叶片可在风力作用下自动调整姿态。当电磁开关断开时,联动装置断开,此时涡流发生器不受联动装置的控制,即使襟翼发生摆动,涡流发生器的位置、姿态也会不随之改变。无论电磁开关的开启/关闭,第一控制机构、第二控制机构始终能够实现其控制功能,用户可根据需求对襟翼和涡流发生器进行调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风机叶片改进了风机叶片的结构,联动装置为风力控制的自动控制结构。当风机叶片承受的风力不超过阈值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为完全展开的状态,襟翼充分发挥增大风机叶片迎风面积的功能、涡流发生器充分发挥改善风机叶片表面气流流态的功能。当风机叶片承受的风力超过阈值时,襟翼根据风力的大小自动向被风向弯折、收起一定角度,风力较大时收起的角度大,风力不是很大时收起的角度小。同时,襟翼运动带动联动装置运动,联动装置拉动涡流发生器,涡流发生器在联动装置的带动下向凹槽内陷入、收起,此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均不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当风力减小低于阈值时,襟翼向迎风向展开,带动联动装置将涡流发生器推出凹槽、凸起于本体的表面,此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又开始发挥各自的功能。上述过程,襟翼与涡流发生器的运动为同步进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风机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风机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复位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机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襟翼;3、涡流发生器;4、联动装置;5、第一控制机构;6、凹槽;7、第二复位装置;8、第一连杆;A箭头所示方向为上;B箭头所示方向为后。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图1为襟翼、涡流发生器展开的状态;图2为襟翼、涡流发生器收起的状态。本实施例所述的风机叶片,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上侧的可进出的涡流发生器、设置于本体后缘的可偏转的襟翼,襟翼的偏转量由风力大小而定。本体设置涡流发生器的位置为与涡流发生器轮廓相同的凹槽,所述襟翼和涡流发生器之间设有能够将襟翼的移动量传递给涡流发生器以实现两者同步运动的联动装置。通过上述设计,改进了风机叶片的结构,联动装置为风力控制的自动控制结构。当风机叶片承受的风力不超过阈值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为完全展开的状态,襟翼充分发挥增大风机叶片迎风面积的功能、涡流发生器充分发挥改善风机叶片表面气流流态的功能。当风机叶片承受的风力超过阈值时,襟翼根据风力的大小自动向被风向弯折、收起一定角度,风力较大时收起的角度大,风力不是很大时收起的角度小。同时,襟翼运动带动联动装置运动,联动装置拉动涡流发生器,涡流发生器在联动装置的带动下向凹槽内陷入、收起,此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均不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当风力减小低于阈值时,襟翼向迎风向展开,带动联动装置将涡流发生器推出凹槽、凸起于本体的表面,此时,襟翼和涡流发生器又开始发挥各自的功能。上述过程,襟翼与涡流发生器的运动为同步进行。本实施例中的风机叶片,所述凹槽6内设有支撑所述涡流发生器3的第一复位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襟翼2与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复位装置7。通过上述设计,改进了 涡流发生器的状态保持装置。在涡流发生器的展开状态下,第一复位装置为涡流发生器提供支撑,使得涡流发生器保持与风机叶片的相对位置,或者在联动装置的控制下涡流发生器发生运动后需要弹回展开位置时,第一复位装置完全能够实现涡流发生器的位置恢复。优选地,第一复位装置为设置于凹槽内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涡流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凹槽的底端连接,联动装置在弹簧的中空结构中穿过与涡流发生器连接。
并且,襟翼2在风力不是很强的时候处于展开状态,当襟翼2发生收起动作之后,风力减小时,襟翼2能够在第二复位装置7的带动下恢复展开状态。进而带动联动装置4的动作,再进一步地带动涡流发生器3的运动。优选地,所述第二复位装置7为两端分别与襟翼2和本体1连接的弹性装置,例如,橡胶带。风力的阈值即为第二复位装置7发生弹性变形的屈服极限。当风力足够大,达到第二复位装置7的弹性变形的屈服极限时,第二复位装置7即开始发生弹性变形,襟翼2在风力的带动下向被风向收起,第二复位装置7同时向该方向弹性伸展。当风力减小时,襟翼2受到的风力作用减小,襟翼2在第二复位装置7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展开的位置。此过程,联动装置4和涡流发生器3也发生相应的动作。
本实施例中的联动装置的主体结构可选范围较广,强度足够的钢丝和耐磨的导向机构(如,滑轮)即可配合实现。同时,联动装置上可增设动力转换机构,动力转换机构可将襟翼产生的移动量以一定的倍数扩大,增加涡流发生器的移动灵敏度。动力转换机构可为配合的齿轮机构;优选地,动力转换机构设置在联动装置靠近涡流发生器的一端,该位置尺寸较大,更适合部件的安放,并且距涡流发生器近也能够增加移动灵敏度,进一步地能保证特定倍数的放大。
本实施例中的襟翼2设置于本体1的叶尖的后缘。该设计实现了襟翼2的合理位置设计。本体1的叶尖的后缘为受风力变化影响明显的部位,在该位置设置襟翼2能够在襟翼2展开时更加有效地实现增加风机叶片迎风面积的效果。并且后缘的位置的气流环境使得襟翼2在展开、收起动作时不会受到明显的阻力。且,所述涡流发生器3设置于本体1的上侧。本体1的上侧为本体1的迎风面,在该位置上设置涡流发生器3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涡流发生器3的功能。而且,本实施例中联动装置4设置于本体1的内部。将联动装置4“隐藏”于本体1的内部,一方面能够避免对风机叶片外部结构造成影响,使得风机叶片的外表面仍为光滑平整的表面,不影响风机叶片整体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该结构设计也能够更加好的保护联动装置避免受到气流、风机叶片的转动影响。该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联动装置有效地、精确的发挥联动功能。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机叶片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风机叶片包括第一控制机构,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本体1靠近襟翼2的一侧;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电机5、与所述第一电机5和襟翼2连接并能够将第一电机5产生的移动量传递给襟翼2的第一连杆8。通过上述设计中的第一控制机构能够实现用户对襟翼2的主动控制。第一控制机构为电力控制。当风机叶片的状态需要人工进行调整时,用户通过控制系统对第一电机5的运转进行控制,第一电机5运转带动第一连杆8移动,进而带动襟翼2向收起的方向移动;或者用户可控制第一电机5反向运转带动第一连杆8反向移动,进而带动襟翼2向展开的方向移动。该设计能够精确的控制襟翼2的位置、姿态,有利于用户对风力与风机情况之间的配合关系研究、探索,更适合于试验场景使用。同时,本设计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用户在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操作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叶片包括第二控制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和涡流发生器连接并能够将第二电机产生的移动量传递给涡流发生器的第二连杆。通过上述设计中的第二控制机构能够实现用户对涡流发生器的主动控制。第二控制机构为电力控制。当风机叶片的状态需要人工进行调整时,用户通过控制系统对第二电机的运转进行控制,第二电机运转带动第二连杆移动,进而带动涡流发生器向收起的方向移动;或者用户可控制第二电机反向运转带动第二连杆反向移动,进而带动涡流发生器向展开的方向移动。通过上述设计,使得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分别对襟翼和涡流发生器进行控制,可以仅对襟翼、涡流发生器之一进行主动调整,实现了不同功能部件的单独控制。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的风机叶片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襟翼为分段设置的多个,所述联动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所述襟翼一一对应连接。该设计增加了风机叶片的襟翼结构灵活性。首先,多个的襟翼结构简化了襟翼的加工难度。特别是风机叶片的叶尖的后缘不一定是直线形结构,在襟翼的配合上就可能存在曲线或者不规则结构之间的配合,将襟翼设计为多个的结构则完全解决了上述问题。优选地,分段设置的襟翼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则襟翼进行运动时可分别进行,进一步增加了襟翼移动的灵活性。特别是考虑到大型风机叶片由于长度较大,使得襟翼各个段之间的相距较远,各个襟翼段所面临的风力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则各个襟翼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收起、展开动作,而无需各个襟翼的移动同步进行。并且该设计使得各襟翼可以独立完成收起、展开动作,并独立带动联动装置进行相应的动作, 进一步增强了风机叶片的结构、功能灵活性。并且多个第一控制机构的设计使得用户在进行操作时可通过不同第一控制机构对不同的襟翼进行调整操作,进一步增加了用户主动调节的灵活性。
本实施例中的涡流发生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涡流发生器分别与多个联动装置对应连接。该设计使得各涡流发生器可以在联动装置和第二控制机构的带动下分别完成收起、展开动作,也就是说多个涡流发生器无需同步动作。在较复杂的风力环境下多个襟翼的动作状态也是不尽相同,多个涡流发生器可在不同襟翼的带动下产生不同的动作及动作程度。另外,多个涡流发生器可在多个第二控制机构的带动下产生不同的动作及动作程度。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的风机叶片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中的第二复位装置设置于风机叶片的下侧,在襟翼展开为襟翼提供支撑,当风力较强时,襟翼向下弯折进而压弯第二复位装置,此时第二复位装置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在风力变小时第二复位装置恢复形态,将襟翼展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风机叶片,所述联动装置上设有控制联动装置通断的电磁开关。通过上述设计,能够实现风力控制的通断。当电磁开关闭合时,联动装置连通,此时风机叶片可在风力作用下自动调整姿态。当电磁开关断开时,联动装置断开,此时涡流发生器不受联动装置的控制,即使襟翼发生摆动,涡流发生器的位置、姿态也会不随之改变。无论电磁开关的开启/关闭,第一控制机构、第二控制机构始终能够实现其控制功能,用户可根据需求对襟翼和涡流发生器进行调整。
优选地,电磁开关设置于靠近涡流发生器的一侧。该设计考虑到风机叶片中间部位的尺寸较大,更易于增设部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上侧的可进出的涡流发生器、设置于本体后缘的可根据风力大小进行偏转的襟翼,本体设置涡流发生器的位置为与涡流发生器轮廓相同的凹槽,所述襟翼和涡流发生器之间设有能够将襟翼的移动量传递给涡流发生器以实现两者同步运动的联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设有支撑所述涡流发生器的第一复位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襟翼与叶片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复位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襟翼设置于风机叶片的叶尖的后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叶片包括第一控制机构,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本体靠近襟翼的一侧;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和襟翼连接并能够将第一电机产生的移动量传递给襟翼的第一连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叶片包括第二控制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和涡流发生器连接并能够将第二电机产生的移动量传递给涡流发生器的第二连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襟翼为分段设置的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多个所述襟翼一一对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涡流发生器分别与多个联动装置对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上设有控制联动装置通断的电磁开关。
CN201721368601.3U 2017-10-23 2017-10-23 风机叶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78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68601.3U CN207278416U (zh) 2017-10-23 2017-10-23 风机叶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68601.3U CN207278416U (zh) 2017-10-23 2017-10-23 风机叶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78416U true CN207278416U (zh) 2018-04-27

Family

ID=61981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6860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78416U (zh) 2017-10-23 2017-10-23 风机叶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7841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4949A (zh) * 2018-08-28 2019-02-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变体机翼可变弯度后缘结构的形状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681377A (zh) * 2019-01-22 2019-04-26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风力机叶片的自动伸缩涡流发生器系统
CN113685307A (zh) * 2021-09-23 2021-11-23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叶片和风电机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4949A (zh) * 2018-08-28 2019-02-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变体机翼可变弯度后缘结构的形状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334949B (zh) * 2018-08-28 2021-11-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变体机翼可变弯度后缘结构的形状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681377A (zh) * 2019-01-22 2019-04-26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风力机叶片的自动伸缩涡流发生器系统
CN113685307A (zh) * 2021-09-23 2021-11-23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叶片和风电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78416U (zh) 风机叶片
CN104659358B (zh) 一种钴酸镍纳米中空多面体的制备方法
CN107104630B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CN103790759B (zh) 一种多轴点吸收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CN107680816B (zh) 多孔Ti负载空心针状NiCo2S4对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4944411A (zh) 一种采用软模板制备纳米介孔碳微球的方法
CN205638779U (zh) 一种摇摆波浪发电单元和摇摆波浪发电装置
CN105845920A (zh) 一种高循环稳定性纳米棒自组装三氧化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3573168U (zh) 新型光伏发电智能双轴跟踪支架系统
CN109236582A (zh) 一种新型风力发电装置
CN102182636B (zh) 自缓式风力发电机
CN109495070A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CN107939598A (zh) 一种伞塔式风力接受装置
CN108050012A (zh)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CN205445889U (zh) 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
CN203504484U (zh) 户用型光伏电池随光装置
CN207500050U (zh) 一种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的一体化装置
CN206458634U (zh) 一种全角度风扇
CN206272537U (zh) 可伸缩和旋转型太阳能发电装置
CN206519908U (zh) 一种用于丝网印刷机旋转马达的拆装装置
CN109253049A (zh) 一种移动式风力新能源发电装置
CN106230354B (zh) 一种户外太阳能电源箱
CN205153907U (zh) 一种带有调节装置的太阳能光伏窗户
CN203314270U (zh) 一种遮阳伞
CN202768281U (zh) 一种立式空气流动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27

Termination date: 201810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