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46745U - 吸附式支架 - Google Patents
吸附式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246745U CN207246745U CN201721303698.XU CN201721303698U CN207246745U CN 207246745 U CN207246745 U CN 207246745U CN 201721303698 U CN201721303698 U CN 201721303698U CN 207246745 U CN207246745 U CN 2072467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ption type
- type support
- ring
- connector
- support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附式支架,包括指环以及贴合组件,贴合组件包括连接件、贴合件以及转动件,转动件包括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以及外圈;连接件与指环可转动相连,连接件以及贴合件之其一与内圈相互连接,连接件以及贴合件之另一与外圈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吸附式支架通过将指环与贴合组件可转动相连,以及贴合组件设置成包括连接件、贴合件以及转动件的形式,使贴合件可相对连接件绕与贴合件的贴合面相垂直的轴线转动,且将转动件设置呈包括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以及外圈的形式,使得采用较少的部件便可以实现贴合件相对连接件绕与贴合面相垂直的轴线转动,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设备配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吸附式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附式支架主要包括指环和贴合件,其中,指环供用户手指穿过或者是起到支撑作用,贴合件用于通过其贴合面贴合在终端设备背侧或者是其他部件上,指环相对贴合件通过连接轴可转动相连,使指环和贴合件相对角度发生变化,从而支撑起终端设备。但是现有的吸附式支架中,贴合件不能够相对指环绕与贴合面相垂直的轴线转动,降低了指环运动的自由度,且为了实现合件指环能够绕与贴合面相垂直的轴线转动这一功能,往往会采用较多部件,且结构都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附式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贴合件不能够相对指环绕与贴合面相垂直的轴线转动,且吸附式支架结构较为复杂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附式支架,包括指环以及贴合组件,所述贴合组件包括连接件、贴合件以及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以及外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指环可转动相连,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贴合件之其一与所述内圈相互连接,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贴合件之另一与所述外圈相互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以及安装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安装部形成的整体容设于所述指环内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指环可转动相连,所述安装部通过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贴合件相互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厚度面上设有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挡设于所述指环的一侧,阻止所述指环相对所述连接件进一步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与自身厚度面相异的一侧表面突设有一卡合段,所述贴合件上开设有插接孔;所述卡合段插至于所述内圈中,所述外圈卡设于所述插接孔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段周向外壁与所述内圈的周向内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卡合段通过铆合件与所述内圈相互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段与安装部连接的连接端,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卡合段具有从所述自由端朝向连接端开设的开孔,所述铆合件具有铆体和钉头;所述铆体过盈配合地插设于所述开孔中,所述钉头抵持于所述内圈的远离所述卡合段的所述连接端的一端端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段连接端外侧设有径向突出的台阶部,所述转动件内圈两端端面分别由所述台阶部以及所述钉头夹持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段具有与安装部连接的连接端,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周缘向外弯折形成有一翻边;所述卡合段插设于所述内圈中时,所述翻边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内圈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端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段具有与安装部连接的连接端,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卡合段的外径从所述自由端向所述连接端逐渐减小,所述卡合段的自由端端部与所述内圈过盈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圈以及所述外圈之间的滚珠;所述滚珠的数量为多个,且沿着所述内圈外侧表面周向依次排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指环呈鱼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式支架的厚度范围为0.3cm至1.0cm。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转动件设置呈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以及外圈,且使转动件的内圈与连接件与贴合件其一相互连接,转动件的外圈与连接件和贴合件的另一相互连接,从而可以使用较少的部件便可实现贴合件够相对指环绕与贴合面相垂直的轴线转动,使得吸附式支架整体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一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吸附式支架另一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吸附式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吸附式支架A-A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式支架的贴合组件相对指环转动至两者呈90度夹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将要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将要参考相应的附图,这些附图构成了实施例的一部分,其中描述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的各种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应明白,还可使用其他的实施例,或者对本文列举的实施例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修改,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实质。其中,为了区分部件的整体和局部,在附图中采用带有箭头的标号表示部件的整体,采用未带有箭头的标号表示部件的局部。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附式支架,包括指环1以及贴合组件2,贴合组件2包括连接件21、贴合件22以及转动件23,贴合件22具有贴合面222;连接件21与指环1可转动相连,实现贴合组件2与指环1的可转动连接;转动件23包括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231以及外圈232,连接件21以及贴合件22之其一与内圈231相互连接,连接件21以及贴合件22之另一与外圈232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吸附式支架具体贴合在终端设备背侧上,以使终端设备固定于其他部件上或者是对终端设备起到支撑作用等。具体的,当贴合件22的贴合面222固定于终端设备背侧时,使得指环1可以沿着多个自由度翻转,以将终端设备固定在手指上或支撑固定于台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吸附式支架运用于其他场合中时还可以是起到其他相应作用,此处不做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指环1与贴合组件2可转动相连,且将贴合组件2设置成包括连接件21、贴合件22以及转动件23的形式,保证了指环1和贴合件22在一个自由度上运动;另外,还将转动件23设置呈包括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231以及外圈232的形式,同时,连接件21以及贴合件22之其一与内圈231相互连接,连接件21以及贴合件22之另一与外圈232相互连接,使得贴合件22可相对连接件21绕与贴合面222相垂直的轴线转动,进一步保证了贴合件22与指环1在另一自由度上运动,则极大限度的保证了转动的灵活性,可使吸附式支架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场合。进一步,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实现贴合件22可相对连接件21绕与贴合面222相垂直的轴线转动这一功能仅仅需要很少数量的部件,结构较为简单。
以下将分别以三个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吸附式支架的结构做出具体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吸附式支架包括指环1以及贴合组件2,具体参照图3所示,贴合组件2包括连接件21、贴合件22、转动件23以及铆合部24,连接件21包括连接部211以及安装部213,连接部211以及安装部213形成的整体容设于指环1内部,连接部211与指环1可转动相连,安装部213通过转动件23与贴合件22相互连接。
如下分别对各个部件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3所示,指环1周向封闭形成一容置孔11。该容置孔11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定,可以是圆形、方形、葫芦形、芒果形、水滴形、星形或者是其他任何形状的结构。具体的,该容置孔11由首尾相连的第一内壁12、第二内壁13、第三内壁14以及第四内壁15围设而成,第一内壁12以及第三内壁14相对设置且大致平行,第二内壁13与第一内壁12和第三内壁14基本垂直,第四内壁15成弧面状。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内壁15沿着远离第一内壁12、第二内壁13以及第三内壁14的方向弯曲,该容置孔11至少覆盖由弧面状的第四内壁15围成的圆形孔。
其中,第一内壁12以及第三内壁14相对位置还向内凹陷,形成用于使贴合组件2与指环1可转动相连的第一插孔165。第一插孔165可以为一盲孔或者是一通孔,此处,并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两第一插孔165均为通孔,且该两个第一插孔165大小内径相等且同轴设置。
指环1的外廓形状呈鱼形设置。具体的,该指环1具有头部16、两个本体部17以及尾部18。头部16大致呈三角形。其中,头部16大致呈三角形,是指并不严格要求该头部16的各个边均呈严格的直线状,可以是弧形或者是其他形状,该头部16具有三个端部,其中一个端部上设有缺口161形成一嘴状体,另外两个端部分别与一个本体部17相互连接。头部16的与自身厚度面上相异的两个表面上设有眼部162,该眼部162包括一环状凹槽163以及由环状凹槽163围成的圆形突起164,其中圆形突起164可以超出也可以低于头部16的与自身厚度面相异的表面,此处并不做具体限定。每个本体部17为呈弧状且呈条形设置,每个本体部17与头部16的一个端部相连,且本体部17朝向吸附式支架的外部突出。尾部18分别连接于两个本体部17远离头部16的一端,且朝向远离本体部17的方向突出。该头部16、本体部17以及尾部18共同围成上述容置孔11。
可以理解的是,指环1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鱼形,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处并不做具体限定。
请再次参照图3所示,对于连接件21,其连接部211与安装部213共同形成与容置孔11相适应的形状。该安装部213周向壁面围成圆柱状,该连接部211为从安装部213的部分周向壁面突设形成。连接部211与第一插孔165相对应的两侧壁面相互穿通形成第二插孔212,第二插孔212内径相同且同轴设置。
连接件21的厚度面上设有一突出部218,该突出部218具体设置于安装部213的厚度面上。安装部213与自身厚度面相异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安装孔214。该安装孔214为圆形盲孔。安装部213与自身厚度面相异的一侧表面还突设有一卡合段215,具体的,卡合段215设置于安装孔214内,且从安装孔214的底壁突设形成。卡合段215具有与安装部213连接的连接端(未标号),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未标号),卡合段215具有从自由端朝向连接端开设的供铆合件24插入的开孔216。卡合段215连接端外侧设有径向突出的台阶部217,该台阶部217围绕于连接端的整个周向。
请结合图1以及图3所示,吸附式支架还包括连接轴(未图示),连接件21与指环1相互连接时,连接件21容设于容置孔11中,连接轴穿过第一插孔165以及第二插孔212,且连接轴插入至第一插孔165以及第二插孔212的部分与所述第一插孔165以及第二插孔212之间设有间隙,从而实现连接件21可指环1的可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不用采用连接轴穿过插孔的形式实现连接件21和指环1的相互连接,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此时,连接件21以及指环1的连接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此处并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指环1和连接件21的连接位置是结构的脆弱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发生损坏。而本实施例中,由于指环1采用封闭状,且连接件21是完全容设于指环1内的,故在使用时不会对连接件21边缘进行磨损或者是碰撞,延长了吸附式支架的使用寿命。
还可以理解的是,即使连接轴和其对应的第一插孔165和第二插孔212之间存在磨损松动,第二内壁13的存在也可以对连接件21起到一定的支撑和限位作用,使整个吸附式支架仍然能继续使用,也进一步延长了吸附式支架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连接件21的厚度面上设有一突出部218,在将连接件21与指环1相互连接时,突出部218挡设于指环1的一侧,阻止指环1相对连接件21进一步转动,从而使吸附式支架贴合于终端设备上时,可活动的指环1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于终端设备壳体接触,产生划伤终端设备壳体的风险。
请结合图3以及图4所示,贴合件22呈圆形板状设置,贴合件22的形状与安装孔214的形状相适应。贴合件22中心设置有插接孔223,该插接孔223也呈圆形设置。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转动件23包括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231以及外圈232;内圈231以及外圈232之间设有滚珠(未图示);所述滚珠的数量为多个,且沿着内圈231外侧表面周向依次排列。在具体实施例中,转动件23可以为一轴承。转动件23内圈231内径大于卡合段215外径,外圈232周向外壁的形状与插接孔223的形状相适应。
贴合件22通过转动件23与连接件21相互连接时,外圈232卡设于插接孔223内部且外圈232周向外壁与插接孔223周向内壁过盈配合,卡合段215插设于内圈231中且内圈231的周向内壁与卡合段215的周向外壁之间间隔设置,且转动件23远离安装孔214底壁的一端端面相对贴合件22远离安装孔214底壁的一侧表面靠近安装孔214底壁设置。
内圈231进一步通过铆合件24与卡合段215相互连接。具体的,铆合件24具有铆体242和钉头241,铆体242过盈配合地插设于开孔216中,钉头241抵持于内圈231的远离卡合段215连接端的一端端面,且使转动件23内圈231两端端面分别由台阶部217以及钉头241夹持固定。铆合件24插设于开孔216内时,铆合件24的远离安装孔214底壁的一侧表面与贴合件22的远离安装孔214底壁的一侧表面大致平齐。
具体的,铆合件24为铆钉,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用螺钉替代铆合件24和开孔216连接,当采用螺钉和开孔216相互连接时,开孔216为一螺纹孔,螺钉的螺纹段旋合于螺纹孔中,螺钉的头部抵持于转动件23的内圈231。
本实施例中,由于转动件23并非是通过内外夹紧的形式分别与卡合段215以及贴合件22固定,故转动件23在转动过程中不易卡死,使得转动件23内圈231和外圈232之间的转动更加灵活。
在本实施例中,贴合件22远离安装孔214底壁的一侧表面形成上述贴合面222,贴合件22通过贴合面222固定于终端设备背侧上,进而用于固定或支撑终端设备,具体的,贴合面22与终端设备的固定可以是粘结固定、吸合固定、磁吸固定等任意固定方式,在此不作一一赘述。优选,贴合件22通过3M胶固定粘接于终端设备上。
本实施例中,吸附式支架的厚度范围为0.3cm至1.0cm。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厚度范围的下限以及上限均包括本数。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吸附式支架采用独立设置的转动件23,则可以极大限度的简化了其他部件的结构,则相当于极大限度的减小了其他部件的厚度。且由于该转动件23为轴承,而轴承的厚度可以通过减小设置于内圈231和外圈232之间的滚珠的外径来实现,滚珠外径减小空间较大,故可以实现转动件23的超薄化。由于转动件23以及其他部件的厚度均较小,则使得整个吸附式支架的厚度较小。
本实施例中,贴合件22为金属制件(如铁等具有磁吸力的材料),当然,整个吸附式支架也可以是金属制件,当固定于支架(如手机支架、汽车支架等)上时,支架头部设置有磁性体时,可通过贴合件22和磁性体的磁力吸合作用实现贴合件22与支架的相互贴合,进而可以将终端设备固定于支架上,便于对终端设备的灵活操作。
基于第一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提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该实施例中,吸附式支架包括指环1以及贴合组件2,贴合组件2包括连接件21、贴合件22以及转动件23,连接件21包括连接部211以及安装部213,安装部213与自身厚度面相异的一侧表面还突设有一卡合段215 。卡合段215具有与安装部213连接的连接端(未标号),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未标号),卡合段215具有从自由端朝向连接端开设的开孔216(如下,该开孔216在本实施例中的功能用于供翻边工具插入)。
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中不存在铆合件24,且第二实施例中安装部213的卡合段215的自由端周缘相对卡合段215的外周向外弯折形成一翻边219。
贴合件22通过转动件23与连接件21相互连接时,外圈232卡设于贴合件22插接孔223内部且外圈232周向外壁与插接孔223周向内壁过盈配合,卡合段215插设于内圈231中,且内圈231远离卡合段215连接端的一端端面至少部分由翻边219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翻边219和卡合段215一体成型,翻边219是在将内圈231套设于卡合段215外侧之后形成的,即翻边219未形成之前,其为内外径和卡合段215大致相同的圆柱段,当卡合段215插设于内圈231中后,借助翻边工具,将该圆柱段整个周向均相对卡合段215向外弯折形成翻边219,并且使该翻边219覆盖于内圈231的端面上,翻边工具翻边过程具体的翻边工具是通过插入至开孔216定位,进一步对圆柱段进行翻边的。
基于第一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提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吸附式支架。
如图7以及图8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该实施例中,吸附式支架包括指环1以及贴合组件2,贴合组件2包括连接件21、贴合件22以及转动件23,连接件21包括连接部211以及安装部213,安装部213与自身厚度面相异的一侧表面还突设有一卡合段215 。卡合段215具有与安装部213连接的连接端(未标号),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未标号),卡合段215具有从自由端朝向连接端开设的开孔216。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不存在铆合件24,且在该实施例中,卡合段215的外径从自由端向连接端逐渐减小,且卡合段215的自由端端部的外径与转动件23的内圈231的内径相匹配。
贴合件22通过转动件23与连接件21相互连接时,卡合段215插设于内圈231中,且卡合段215的自由端端部与内圈231过盈配合;外圈232卡设于贴合件22插接孔223内部且外圈232周向外壁与插接孔223周向内壁过盈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开孔216的内径从自由端向连接端逐渐减小,开孔216用于供扩孔工具插入,卡合段215开孔216在未插入扩孔工具时,开孔216内径从自由端向连接端均一致设置,卡合段215外径从自由端向连接端也一致设置且卡合段215的外径小于内圈231的内径,故在将转动件31与连接件21连接时,很容易将卡合段215插入至转动件23的内圈231中。在将卡合段215插入至转动件23的内圈231后,将端部具有锥度的扩孔工具插入开孔216,开孔216受扩孔工具挤压外扩,从而使得开孔216的内径从连接端向自由端逐渐增大,由于开孔216外扩,故与此同时,卡合段215的外径也增大,直至卡合端215自由端端部抵持于内圈231的内壁面上使卡合段215的自由端端部和内圈231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转动件23虽然是通过内外夹紧的形式分别与卡合段215以及贴合件22固定,但是由于卡合段215和转动件23仅仅为部分壁面接触,转动件23在转动过程中卡死的几率也较小,使得转动件23内圈231和外圈232之间的转动更加灵活。
如图9所示,在上述三个实施例中,贴合组件2可相对指环1转动至两者呈90度夹角。在将贴合面222贴合于终端设备上支撑终端设备时,由于贴合组件2和指环1可呈90度角,而该角度是观看终端设备的显示平面的较佳角度,故可以有效缓解使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的视觉疲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转动件23设置呈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231以及外圈232,且使转动件23的内圈231与连接件21与贴合件22其一相互连接,转动件23的外圈232与连接件21和贴合件22的另一相互连接,从而可以实现贴合件22可相对连接件21绕与贴合面22相垂直的轴线转动,且仅仅需要很少个数的部件便可以实现贴上述功能,结构较为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同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环以及贴合组件,所述贴合组件包括连接件、贴合件以及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内外同轴套叠的、且可相对彼此沿自身中心轴转动的内圈以及外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指环可转动相连,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贴合件之其一与所述内圈相互连接,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贴合件之另一与所述外圈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以及安装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安装部形成的整体容设于所述指环内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指环可转动相连,所述安装部通过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贴合件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厚度面上设有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挡设于所述指环的一侧,阻止所述指环相对所述连接件进一步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自身厚度面相异的一侧表面突设有一卡合段,所述贴合件上开设有插接孔;
所述卡合段插至于所述内圈中,所述外圈卡设于所述插接孔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段周向外壁与所述内圈的周向内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卡合段通过铆合件与所述内圈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段具有与安装部连接的连接端,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周缘向外弯折形成有一翻边;
所述卡合段插设于所述内圈中时,所述翻边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内圈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段具有与安装部连接的连接端,以及与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
所述卡合段的外径从所述自由端向所述连接端逐渐减小,所述卡合段的自由端端部与所述内圈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圈以及所述外圈之间的滚珠;所述滚珠的数量为多个,且沿着所述内圈外侧表面周向依次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环呈鱼形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吸附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式支架的厚度范围为0.3cm至1.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03698.XU CN207246745U (zh) | 2017-10-11 | 2017-10-11 | 吸附式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03698.XU CN207246745U (zh) | 2017-10-11 | 2017-10-11 | 吸附式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246745U true CN207246745U (zh) | 2018-04-17 |
Family
ID=61891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03698.XU Active CN207246745U (zh) | 2017-10-11 | 2017-10-11 | 吸附式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246745U (zh) |
-
2017
- 2017-10-11 CN CN201721303698.XU patent/CN2072467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5917B (zh) | 径向箔片空气轴承 | |
CN101677499A (zh) | 电子装置及其铰链结构 | |
CN103075399A (zh) | 一种用于板材连接的连接件 | |
CN204416685U (zh) | 原料卷筒装卸机构 | |
CN207246745U (zh) | 吸附式支架 | |
CN101888761A (zh) | 翻盖型电子装置 | |
CN208001114U (zh) | 一种管线固定装置 | |
CN201277253Y (zh) | 枢纽器 | |
US20110051429A1 (en) | Table lamp and rotary joint thereof | |
CN207325846U (zh) | 一种双体扭簧成型机构 | |
CN104675965A (zh) | 行星齿轮组 | |
CN107630920A (zh) | 一种半自动转轴组件 | |
JP3097465U (ja) | 固定端を具えたコードの収納、引き出しが可能な充電器 | |
CN208431459U (zh) | 隔离式管夹 | |
CN109124328A (zh) | 锅盖及具有其的压力锅 | |
CN101634334A (zh) | 铰链装置及应用该铰链装置的电子装置 | |
CN207977796U (zh) | 转子结构及具有其的永磁电机 | |
CN204716918U (zh) | 一种可改变轴孔大小和形状的齿轮 | |
CN209539815U (zh) | 滚轮结构 | |
CN208900570U (zh) | 一种三叉万向节 | |
CN202937970U (zh) | 屏幕支架 | |
CN207005667U (zh) | 指环扣 | |
CN208510664U (zh) | 锅盖及具有其的压力锅 | |
CN205555742U (zh) | 挡板 | |
CN207297624U (zh) | 一种半自动转轴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2 Address after: 523753 3rd floor, building 1, No.4, 2nd Banhu street, Banhu village, Tianmei community, Huangjia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Zhiy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4 2nd floor, building 44, Wanfeng Nanshan Industrial Zone,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ENGHAIXING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