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41982U - 智能救生衣 - Google Patents

智能救生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41982U
CN207241982U CN201721112429.5U CN201721112429U CN207241982U CN 207241982 U CN207241982 U CN 207241982U CN 201721112429 U CN201721112429 U CN 201721112429U CN 207241982 U CN207241982 U CN 2072419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lligent lifesaving
lifesaving clothing
electrical generation
generation components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124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传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124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419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41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419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和第一发电部件;其中,救生衣本体包括外层材料、内层材料和填充材料;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之间具有腔室构成的夹层;填充材料设置于夹层内;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第一发电部件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夹层内,用于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发电部件为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提供电能,以使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能够通过自发电方式为救生衣提供电能,及时地发出求救信号,提高了落水人员被识别的概率,提高了搜救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智能救生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救生衣。
背景技术
传统的救生衣的功能比较单一,只具备使落水人员身体浮起的漂浮功能,如果落水人员落水在开阔水域内,落水人员仅依靠这种功能单一的救生衣将很难及时地发出求救信号,从而很难在救生黄金时间内得到发现和救护,就会对落水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着依靠传统救生衣无法使落水人员被及时发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智能救生衣,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依靠传统救生衣无法使落水人员被及时发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和第一发电部件;
其中,救生衣本体包括外层材料、内层材料和填充材料;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之间具有腔室构成的夹层;填充材料设置于夹层内;
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
第一发电部件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夹层内,用于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发电部件为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提供电能,以使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
进一步,第一发电部件包括至少一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
进一步,摩擦发电机为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或五层居间电极结构的摩擦发电机,摩擦发电机至少包含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摩擦发电机具有至少两个信号输出端。
进一步,摩擦发电机包括绝缘衬底、摩擦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
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隔设置于绝缘衬底的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通过负载相连;
摩擦层覆盖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上,以使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与外界绝缘隔离。
进一步,压电发电机为采用氧化锌、PZT或PVDF压电材料制作的压电发电机中的一种。
进一步,智能救生衣还包括:第一储能模块;
第一储能模块用于储存第一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为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提供电能。
进一步,智能救生衣还包括:第二发电部件和定位系统;
其中,第二发电部件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第二发电部件为定位系统提供电能;
定位系统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夹层内,用于定位落水人员的位置。
进一步,定位系统包括:第二开关模块、定位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
第二开关模块与定位模块相连,用于控制定位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定位模块与无线传输模块相连,用于获取落水人员的经纬度信息;
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将定位模块获取的经纬度信息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发送至服务平台。
进一步,智能救生衣还包括:第二储能模块;
第二储能模块用于储存第二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为定位系统提供电能。
进一步,第二发电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太阳能发电装置。
进一步,智能救生衣还包括:发热层;发热层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紧邻内层材料的一侧表面上,用于产生热量,以供落水人员取暖。
进一步,智能救生衣还包括:温控器;温控器与发热层相连,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和落水人员的体温,并控制发热层发热。
进一步,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是由防水布料制成,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朝向夹层的表面上设置有高分子防水涂层;在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的接缝处通过热压和/或粘合手段进行无缝连接固定。
进一步,采用防水胶或防水薄膜分别对至少一个发光元件、第一发电部件、第一储能模块、第二发电部件、定位系统和第二储能模块进行完全包覆密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通过第一发电部件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为发光元件提供电能,从而能够及时地发出求救信号,提高了落水人员被识别的概率,有效减少了搜救人员在搜救活动中的困难,提高了搜救的成功率。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无需依赖外部电源进行供电,克服了因电能耗尽而无法发送求救信号的缺陷,具有制作成本低、自发电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摩擦发电机示例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摩擦发电机示例二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中第一储能模块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中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救生衣,该智能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和第一发电部件。其中,救生衣本体包括外层材料、内层材料和填充材料;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之间具有腔室构成的夹层;填充材料设置于夹层内。具体地,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是由防水布料制成,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朝向夹层的表面上设置有高分子防水涂层。其中,高分子防水涂层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高分子防水涂层材料,此处不做限定。救生衣本体通过缝合等手段制作成型后,为了避免接缝处进水,进一步地,在接缝处通过热压和/或粘合等手段实现无缝连接固定,从而起到了防水密封的作用,使得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的各种模块、电路、元件等能够与水完全隔离,有效地避免了因接缝处进水而使夹层内的各种模块、电路、元件等造成损坏的问题。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第一发电部件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夹层内,用于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转换得到的电能可以为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提供电能,以使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智能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101、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和第一发电部件103。其中,救生衣本体101包括外层材料、内层材料和填充材料,外层材料和内层材料之间具有腔室构成的夹层,填充材料设置于夹层内。填充材料为轻质防水的填充材料,其所产生的浮力能够承受人体的重量。
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其中,需对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进行防水处理,然后将经防水处理后的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如图1所示,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可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正面胸部位置处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具体地,发光元件102可以是发光纤维、LED灯或者屏幕元件等,优选地,采用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且亮度大的发光元件。当发光元件102采用的是发光纤维时,可经编织后设置在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
第一发电部件103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夹层内,用于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发电部件103为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提供电能,以使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发出发光信号。如图1所示,第一发电部件103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正面腹部位置处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具体地,第一发电部件103包括至少一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其中,压电发电机为采用氧化锌、PZT、PVDF等压电材料制作的压电发电机中的任一种。
当第一发电部件103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时,第一发电部件103所包括的至少一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经防水处理后,可通过热熔、粘合等手段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以更直接的接受海浪或水流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从而产生电能。当第一发电部件103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夹层内时,第一发电部件103所包括的至少一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经防水处理后,可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夹层内紧邻外层材料的一侧表面上。
具体地,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采用多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时,多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之间采用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且多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之间不仅可以采用平铺的方式设置,还可以采用层叠的方式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其中,摩擦发电机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或五层居间电极结构的摩擦发电机,摩擦发电机至少包含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摩擦发电机具有至少两个信号输出端。具体地,摩擦发电机中的各层均制作为薄膜状,使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不仅能够方便地设置于救生衣本体上,而且在受到海浪或水流作用时,能够充分发生形变,使摩擦界面能够接触分离,最大程度地产生电能。
摩擦发电机中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凸起阵列结构。其中,凸起阵列结构为多个凸点按照矩形或菱形排列构成,或者为多个带状结构按照几何排列设置在至少一个表面的两侧、四角、四周边缘或整个表面上。可选地,凸点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四棱柱形或四棱锥形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带状结构可以按照井字、叉字、斑马线型、十字或口字的形状阵列排列,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摩擦发电机还可以为另一种结构的摩擦发电机,该摩擦发电机包括绝缘衬底、摩擦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隔设置于绝缘衬底的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通过负载相连;摩擦层覆盖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上,以使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与外界绝缘隔离。
图2a为摩擦发电机示例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该摩擦发电机为四层结构的摩擦发电机,该摩擦发电机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211、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2、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3和第二电极214,其中,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2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3之间形成两个摩擦表面,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3上设置有凸起阵列结构215。当穿戴有智能救生衣的人员落水后,智能救生衣会不断地受到海浪或水流的冲击,使得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2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3接触摩擦并产生感应电流。当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2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3接触摩擦时,凸起阵列结构215能够使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2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13的相对表面更好地接触摩擦,并在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4处感应出较多的电荷。其中,图2a中所示的凸起阵列结构215为截面为三角形的凸起阵列结构。
图2b为摩擦发电机示例二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该摩擦发电机包括绝缘衬底221、摩擦层222、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其中,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分隔设置于绝缘衬底221的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通过负载225相连。具体地,如图2b所示,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上下分布,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并列地设置于绝缘衬底221的右侧表面上,并且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之间分隔预设间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预设间隔和负载的大小,此处不做限定。
摩擦层222覆盖在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上,以使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与外界绝缘隔离。如图2b所示,摩擦层222完全地覆盖在第一电极层223、第二电极层224以及绝缘衬底221的右侧表面中除与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接触的之外的表面上,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与外界的液体绝缘隔离。
本实用新型不对绝缘衬底221的材料作具体限定,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选择柔软的绝缘材料作为绝缘衬底,以能够方便设置在救生衣本体上。摩擦层222可选择有机绝缘体材料,现有技术中用于摩擦发电机的摩擦层的材料均可,如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FEP(聚全氟乙丙烯)等。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为采用粘贴、磁控溅射、蒸镀等方式设置在绝缘衬底221表面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该摩擦发电机可利用胶粘接的方式设置在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使绝缘衬底221与外层材料粘接。并且可在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设置多个此种结构的摩擦发电机,多个摩擦发电机之间采用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以提高发电效率。
下面以摩擦层222为FEP材料、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为铜薄膜、液体为水为例,对该摩擦发电机的发电原理进行说明。
在第一电极层223和第二电极层224通过负载225连通的情况下,水与摩擦层222接触使摩擦层222表面带正电荷,当液面逐渐上升并部分覆盖第一电极层223时,由于静电感应,第二电极层224的电子会被吸引到第一电极层223,从而导致第一电极层223的负电荷密度增加,在负载225中有电流流过。当液面达到第一电极层223与第二电极层224之间的间隔处时,第一电极层223的负电荷量将达到最大,此时负载225中没有电流流过。当液面继续上升并部分覆盖第二电极层224时,由于水表面正电荷的排斥作用,第一电极层223的电子又被吸引到第二电极层224,从而使得第二电极层224的正电荷密度降低,此时在负载225中又有电流流过。当第二电极层224被液面完全覆盖时,第二电极层224的正电荷被电子完全中和,使得两个电极层均不带电。当液面下落时,第二电极层224逐渐露出,第二电极层224的电子又被吸引到第一电极层223,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223的负电荷密度增加,在负载225中有电流流过。当液面继续下落到两个电极层之间的间隔处时,第一电极层223的负电荷量将达到最大,此时负载225中没有电流流过。当液面继续下落,第一电极层223逐渐露出时,静电感应会将电子排斥到第二电极层224,此时在负载225中有电流流过。因此,在液面不断往复变化的过程中,该摩擦发电机能够不断地产生电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液面逐渐上升并部分覆盖第一电极层223”、“液面达到第一电极层223与第二电极层224之间的间隔处”、“液面继续上升并部分覆盖第二电极层224”和“第二电极层224被液面完全覆盖”,并不是指液面直接与第一电极层223或第二电极层224接触并且淹没,而是指在液体波动方向,第一电极层223或者第二电极层224对应的摩擦层(即覆盖在第一电极层223或第二电极层224上的摩擦层)被淹没,使电极层的部分或者全部在液面下。
可选地,在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中,智能救生衣还可包括:第一储能模块。第一储能模块可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第一储能模块用于储存第一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为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提供电能。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中第一储能模块的功能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第一储能模块104包括:第一整流电路1041、第一滤波电路1042、第一稳压电路1043、第一变压电路1044和第一储能元件1045。
其中,第一整流电路1041与第一发电部件103相连,用于对第一发电部件103产生的感应电信号进行整流处理;第一滤波电路1042与第一整流电路1041相连,用于对经整流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滤除杂波;第一稳压电路1043与第一滤波电路1042相连,用于对经滤波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稳压处理;第一变压电路1044与第一稳压电路1043相连,用于对经稳压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变压处理;第一储能元件1045与第一变压电路1044相连,用于对经变压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储存,从而为与之连接的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2供电。可选地,第一储能元件1045可以为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的并可与之分离的纽扣电池、充电片、蓄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超级电容等可拆卸的储能元件。
可选地,在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中,智能救生衣还可包括:第一开关模块,第一开关模块与至少一个发光元件相连,用于控制至少一个发光元件的导通或关闭。具体地,可以通过第一开关模块控制至少一个发光元件的工作状态,例如,落水人员可以通过触发第一开关模块使发光元件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发出发光信号;落水人员也可以通过触发第一开关模块使发光元件处于关闭状态,从而控制发光元件停止发出发光信号。
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是:当穿戴有智能救生衣的人员落水后,智能救生衣会不断地受到海浪或水流的冲击,在救生衣本体上的第一发电部件受到外界机械能的作用不断产生电流,从而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进行输出;在智能救生衣不包括第一储能模块的情况下,第一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可提供给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在智能救生衣包括第一储能模块的情况下,第一储能模块储存第一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并为发光元件提供电能,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相当于发出了求救灯光信号。当搜救活动在夜间进行时,求救灯光信号在夜间海面或水面的识别度很高,在搜救人员看到求救灯光信号后,搜救人员在求救灯光信号的指引下,能够及时地搜救到落水人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搜救人员在搜救活动中的困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与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还包括第二发电部件105和定位系统106。其中,第二发电部件105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第二发电部件105与定位系统106相连,为定位系统106提供电能。具体地,第二发电部件105可包括至少一个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以为太阳能电池板、薄膜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第二发电部件105可采用防水材料进行封装。如图4所示,第二发电部件105经防水处理后,可通过热熔、粘合等手段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背面背部位置处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
定位系统106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夹层内,用于定位落水人员的位置。优选地,如图4所示,定位系统106经防水处理后,可通过热熔、粘合等手段设置于救生衣本体101的肩部位置处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中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定位系统106包括:第二开关模块1061、定位模块1062和无线传输模块1063。其中,第二开关模块1061与定位模块1062相连,用于控制定位模块1062的开启或关闭;定位模块1062与无线传输模块1063相连,用于获取落水人员的经纬度信息;无线传输模块1063用于将定位模块1062获取的经纬度信息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发送至服务平台。具体地,定位模块1062可以为基于现有技术中的美国全球定位技术(GPS)、北斗卫星导航技术(BDS)、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技术的卫星定位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定位模块,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中,智能救生衣还可包括:第二储能模块。第二储能模块可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第二储能模块用于储存第二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为定位系统提供电能。具体地,第二储能模块可包括:第二整流电路、第二滤波电路、第二稳压电路、第二变压电路和第二储能元件;其中,第二整流电路与第二发电部件相连,用于对第二发电部件产生的感应电信号进行整流处理;第二滤波电路与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对经整流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滤除杂波;第二稳压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相连,用于对经滤波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稳压处理;第二变压电路与第二稳压电路相连,用于对经稳压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变压处理;第二储能元件与第二变压电路相连,用于对经变压处理后的电信号进行储存,从而为与之连接的定位系统供电。可选地,第二储能元件可以为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的并可与之分离的纽扣电池、充电片、蓄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超级电容等可拆卸的储能元件。
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的工作原理是:当穿戴有智能救生衣的人员落水后,智能救生衣会不断地受到海浪或水流的冲击,在救生衣本体上的第一发电部件受到外界机械能的作用不断产生电流,从而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进行输出;在智能救生衣不包括第一储能模块的情况下,第一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可提供给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在智能救生衣包括第一储能模块的情况下,第一储能模块储存第一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并为发光元件提供电能,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相当于发出了求救灯光信号。另外,通过第二发电部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为定位系统提供电能,在定位系统中的定位模块被开启后,定位模块通过与卫星进行通信获取落水人员的经纬度信息,无线传输模块将经纬度信息发送给服务平台,比如地面定位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即可向救援中心发送落水人员的经纬度信息以实施救援。搜救人员在求救灯光信号和落水人员的经纬度信息的指引下,能够及时地搜救到落水人员,进一步减少了搜救人员在搜救活动中的困难,提高了搜救的成功率。
在实际情况中,落水人员往往因处于寒冷的水环境中,造成身体机能失调、休克或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三。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三与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智能救生衣实施例三还包括发热层和温控器。其中,发热层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紧邻内层材料的一侧表面上,用于产生热量,以供落水人员取暖。具体地,发热层可以采用发热片、电阻丝或碳纤维发热丝等。当采用发热片时,可将发热片均匀固定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紧邻内层材料的一侧表面上;当采用电阻丝或碳纤维发热丝时,可将电阻丝或碳纤维发热丝以回旋网状结构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紧邻内层材料的一侧表面的整个表面上。优选地采用碳纤维发热丝,碳纤维发热丝的发热效率不仅高于发热片和电阻丝,还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和节能的优点。
温控器与发热层相连,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和落水人员的体温,并控制发热层发热。温控器可以固定设置于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可利用第一发电部件和/或第二发电部件为温控器和发热层提供电能。具体地,在温控器检测到环境温度与落水人员的体温的差值超过10℃时,温控器可以自动控制发热层进入工作状态,使其发热,从而使落水人员能够处于温暖的环境中,使得落水人员即便处于严寒的环境中,也能够感觉温暖舒适,进而保持体力,为搜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由于智能救生衣的特殊的使用环境,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各种模块、电路、元件等均需进行防水处理,可采用防水胶或防水薄膜进行完全包覆密封。并且,为了尽可能降低智能救生衣自身的重量,第一发电部件和第二发电部件可采用薄膜结构的发电部件,其他的模块、电路、元件等均可采用体积小、重量轻的元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通过第一发电部件将作用于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为发光元件提供电能,从而能够及时地发出求救信号,提高了落水人员被识别的概率,有效减少了搜救人员在搜救活动中的困难,提高了搜救的成功率。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无需依赖外部电源进行供电,克服了因电能耗尽而无法发送求救信号的缺陷,具有制作成本低、自发电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可选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还能够通过第二发电部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定位系统向服务平台发送落水人员的经纬度信息,以便搜救人员进行搜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衣还具有发热保暖功能,有助于为落水人员保持体力,为搜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各种模块、电路均为由硬件实现的电路,例如,第一储能模块和第二储能模块可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变压电路等。虽然其中某些模块、电路集成了软件,但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是集成软件对应的功能的硬件电路,而不仅仅是软件本身。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或实施例中所示的装置结构仅仅是示意性的,表示逻辑结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显示的模块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模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改动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包括:救生衣本体、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和第一发电部件;
其中,所述救生衣本体包括外层材料、内层材料和填充材料;所述外层材料和所述内层材料之间具有腔室构成的夹层;所述填充材料设置于所述夹层内;
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发电部件设置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所述夹层内,用于将作用于所述智能救生衣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为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提供电能,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出发光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包括至少一个摩擦发电机和/或压电发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发电机为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或五层居间电极结构的摩擦发电机,所述摩擦发电机至少包含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所述摩擦发电机具有至少两个信号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发电机包括绝缘衬底、摩擦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分隔设置于所述绝缘衬底的一侧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通过负载相连;
所述摩擦层覆盖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上,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与外界绝缘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发电机为采用氧化锌、PZT或PVDF压电材料制作的压电发电机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救生衣还包括:第一储能模块;
所述第一储能模块用于储存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为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提供电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救生衣还包括:第二发电部件和定位系统;
其中,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设置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为所述定位系统提供电能;
所述定位系统设置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外层材料的外表面上或者所述夹层内,用于定位落水人员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系统包括:第二开关模块、定位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与所述定位模块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定位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定位模块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相连,用于获取落水人员的经纬度信息;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定位模块获取的经纬度信息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发送至服务平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救生衣还包括:第二储能模块;
所述第二储能模块用于储存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产生的电能,为所述定位系统提供电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太阳能发电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救生衣还包括: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救生衣本体的夹层内紧邻内层材料的一侧表面上,用于产生热量,以供落水人员取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救生衣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发热层相连,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和落水人员的体温,并控制所述发热层发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材料和所述内层材料是由防水布料制成,所述外层材料和所述内层材料朝向所述夹层的表面上设置有高分子防水涂层;在所述外层材料和所述内层材料的接缝处通过热压和/或粘合手段进行无缝连接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采用防水胶或防水薄膜分别对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和所述第一储能模块进行完全包覆密封。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救生衣,其特征在于,采用防水胶或防水薄膜分别对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所述第二发电部件、所述定位系统和所述第二储能模块进行完全包覆密封。
CN201721112429.5U 2017-08-31 2017-08-31 智能救生衣 Active CN207241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12429.5U CN207241982U (zh) 2017-08-31 2017-08-31 智能救生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12429.5U CN207241982U (zh) 2017-08-31 2017-08-31 智能救生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41982U true CN207241982U (zh) 2018-04-17

Family

ID=61884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12429.5U Active CN207241982U (zh) 2017-08-31 2017-08-31 智能救生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4198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512A (zh) * 2018-05-24 2018-11-2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多功能救生衣
CN109823494A (zh) * 2019-02-25 2019-05-31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自动发热卫衣式救生衣
CN112278199A (zh) * 2020-10-23 2021-01-29 张天宇 一种自发热保暖式救生衣
CN112298492A (zh) * 2020-10-23 2021-02-02 张天宇 一种自发电发光式救生衣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512A (zh) * 2018-05-24 2018-11-2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多功能救生衣
CN108860512B (zh) * 2018-05-24 2020-04-1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多功能救生衣
CN109823494A (zh) * 2019-02-25 2019-05-31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自动发热卫衣式救生衣
CN112278199A (zh) * 2020-10-23 2021-01-29 张天宇 一种自发热保暖式救生衣
CN112298492A (zh) * 2020-10-23 2021-02-02 张天宇 一种自发电发光式救生衣
CN112298492B (zh) * 2020-10-23 2022-01-11 东台市海鸥航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电发光式救生衣
CN112278199B (zh) * 2020-10-23 2022-08-02 张天宇 一种自发热保暖式救生衣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41982U (zh) 智能救生衣
Shi et al.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and hybridized systems for enabling next-generation IoT applications
Zhang et al. Structur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hybridized nanogenerators
CN105337526A (zh) 一种水中信号发生装置和救生装置
CN204660029U (zh) 一种无人机
CN203975186U (zh) 太阳能驱动定位及保温的救生衣
CN109546885A (zh) 水面浮动摩擦发电、电能存储、存电供应水面信号源电量的方法
CN107032453A (zh) 一种富氢水杯
CN211405828U (zh) 一种能量收集装置
CN113844590B (zh) 一种利用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的长续航自供能海洋浮标
CN106956751A (zh) 波浪能驱动的飞翼式海面滑翔机系统及实施方法
CN101927818A (zh) 一种带有发光装置的水中救生衣
CN111355403B (zh) 一种水母状的压电摩擦电复合式海洋机械能收集器
CN106741738A (zh) 一种带电热功能的海洋救生衣
CN110289786A (zh) 多模复合式上变频振动式环境能量采集器
US20120027515A1 (en) Solar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1870348A (zh) 波浪发电的gps定位救生圈
JP2014111911A (ja) 発光素子を備えた積層型発電体及びその発電装置
US6464742B1 (en) Floating air breathing power source (FABPS)
CN108284929A (zh) 一种用于航海的多功能救生衣
CN109827549A (zh) 一种可利用太阳能充电的剖面测量浮标
CN110758033B (zh) 自采集能量发电型水陆两栖轮足桨一体化机器人
JP2002063801A (ja) 発光体
CN103419912A (zh) 一种led救生圈
CN203652089U (zh) 多功能全天候电子救生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