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26706U - 缠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缠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26706U
CN207226706U CN201721215969.6U CN201721215969U CN207226706U CN 207226706 U CN207226706 U CN 207226706U CN 201721215969 U CN201721215969 U CN 201721215969U CN 207226706 U CN207226706 U CN 207226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face
supportive body
buffer zone
re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159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f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1596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267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26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267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缠绕装置。缠绕装置用于在柱状体外缠绕螺旋防护带,其包括:支撑主体,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延伸形成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基体部;保持架,连接在支撑主体,并且保持架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通孔,以供柱状体穿过;导引件,设置于支撑主体,并且导引件具有设置的引导通道,以供螺旋防护带穿过;以及导向轮,枢转地支撑在支撑主体,并且导向轮的旋转轴平行于第一方向,以使缠绕装置能够通过导向轮与柱状体滚动接触且经由导引件制限穿入引导通道的螺旋防护带沿第一方向螺旋缠绕于柱状体外周。能够实现解放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对缠绕作业空间的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目的。

Description

缠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工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作为电力以及通信传输中的基础部件,用于将电力或信息数据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尤为重要。电缆通常是由一根以上导线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结构,并且在导线外包覆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以将电缆内部的导线和外部环境绝缘地隔开。
但是在电气安装中,由于可能遇到较小或者比较恶劣的安装空间,所以有可能对电缆本身的结构造成损害。例如在风力发电技术领域中,由于电缆具有较长的悬垂段,因此极易被撞击和磨损。因此,为了提高电缆的寿命及耐磨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电缆外包裹一层保护层,从而对耐磨性要求较高的电缆进行防护。由于缠绕管缠绕电缆一圈的长度为0.8厘米到1.5厘米不等,而电缆需要缠绕缠绕管的长度可能达到几十至几百厘米,所以需要进行几十至几百圈的缠绕。对于缠绕管的安装,由于场地狭小和施工地点经常变换等施工条件的限制,室外施工现场没有专用的缠绕工具,所以一般采用人工缠绕的方式对缠绕管进行安装。
然而,人工缠绕的方式耗时较长(例如,3m长度的缠绕管安装用时约为25分钟),并且工作效率低,同时作业成本高。并且长时间进行缠绕工作容易造成疲劳,现场的缠绕长度和质量往往达不到标准。而现有的缠绕机器,占地面积大,质量重,便携性差,无法应用于室外施工现场,或场地有限的施工现场。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缠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缠绕装置,能够替代人工劳动对电缆外周缠绕螺旋防护带,实现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对缠绕作业空间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缠绕装置,用于在柱状体外缠绕螺旋防护带,包括:支撑主体,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延伸形成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基体部;保持架,连接在支撑主体,并且保持架具有沿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第一方向设置的通孔,以供柱状体穿过;导引件,设置于支撑主体,并且导引件具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的引导通道,以供螺旋防护带穿过;以及导向轮,枢转地支撑在支撑主体且与保持架位于支撑主体的同一侧,并且导向轮的旋转轴平行于第一方向,以使缠绕装置能够通过导向轮与柱状体接触且经由导引件制限穿入引导通道的螺旋防护带沿第一方向螺旋缠绕于柱状体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保持架为连接于基体部外周面的套环或者夹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保持架的通孔与柱状体的外径相适应,并且保持架的内壁设置有滚轮,以通过滚轮与柱状体滚动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缠绕装置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通过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围成引导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缠绕装置还包括调节部件,调节部件连接于引导通道,以调节引导通道的敞开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调节部件包括彼此连接的抵靠部和推动部,抵靠部设置在引导通道中,推动部一端连接于抵靠部,推动部另一端连接于第一侧壁,以通过推动部与第一侧壁配合调节抵靠部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抵靠部包括压板;推动部包括与压板连接的紧固件,紧固件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侧壁,或者,推动部包括分别与压板以及第一侧壁固定连接的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缠绕装置还包括具有挂接口的挂接部,挂接部连接于支撑主体且相比导引件更靠近第二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支撑主体具有容置空间,导引件设置在容置空间中,并且容置空间对应引导通道设置有相应的口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缠绕装置还包括驱动部件,驱动部件与导向轮的旋转轴传动连接,以驱动导向轮转动。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中的支撑主体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延伸形成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基体部,通过在支撑主体上连接保持架,能够经由保持架沿第一方向开设的通孔供柱状体穿过,以将支撑主体限定为围绕在柱状体外周。并且在支撑主体上还设置有导引件,导引件通过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的引导通道供螺旋防护带穿过。同时,在支撑主体的设置有保持架的一侧还设置有导向轮,并且导向轮的旋转轴平行于第一方向。由此,使得缠绕装置能够通过导向轮与柱状体的外壁滚动接触,并且经由导引件制限穿入引导通道的螺旋防护带沿第一方向螺旋缠绕于柱状体外周。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采用半自动的方式将螺旋防护带缠绕于柱状体外周,从而实现解放人力的目的,并能够提高缠绕速度,节约成本。同时由于缠绕装置的体积较小,增加了其便携性。同时由于缠绕装置只需贴合在柱状体外周并盘旋转动,所以在缠绕螺旋防护带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占用过多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对作业空间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其灵活适用性。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缠绕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缠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缠绕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缠绕装置主视结构的部分局部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
10-缠绕装置;11-支撑主体;111-第一端面;112-第二端面;113-基体部;114-顶板;115-支撑板;116-容置空间;12-保持架;121-通孔;13-导引件;131-引导通道;132-框架;132a-第一侧板;132b-第二侧板;133-调节部件;133a-压板;133b-螺柱;133c-螺母;14-导向轮;141-旋转轴;142-第一齿轮;143-第二齿轮;15-挂接部;
20-电缆;
30-螺旋防护带;31-第一自由端;32-第二自由端;
40-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缠绕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缠绕装置能够辅助对电缆缠绕螺旋防护带,尤其对于悬垂于风力发电机组中并需要进行有效保护的电缆来说,通过缠绕装置能够采用半自动的方式,代替人工在电缆外周缠绕螺旋防护带,从而能够在电缆外周形成紧密的防护层,避免电缆在悬垂的空间中受到撞击或者磨损,从而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能够快速地完成螺旋防护带的缠绕,从而在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缠绕效率。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缠绕装置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中,辅助向其他的柱状体外周缠绕螺旋防护带。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缠绕装置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缠绕装置10包括:支撑主体11、保持架12、导引件13和导向轮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的支撑主体11具有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12以及延伸形成在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之间的基体部113,通过在支撑主体11上连接保持架12,能够经由保持架12上沿第一方向开设的通孔121供柱状体穿过,以将支撑主体11限定为围绕在柱状体外周。并且在支撑主体11上还设置有导引件13,导引件13通过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的引导通道131供螺旋防护带30穿过。同时,在支撑主体11的设置有保持架12的一侧还设置有导向轮14,并且导向轮14的旋转轴平行于第一方向。由此,使得缠绕装置10能够通过导向轮14与柱状体的外壁滚动接触,并且经由导引件13制限穿入引导通道131的螺旋防护带30沿第一方向螺旋缠绕于柱状体外周。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采用半自动的方式将螺旋防护带30缠绕于柱状体外周,从而实现解放人力的目的,并能够提高缠绕速度,节约成本。而且缠绕装置10的体积较小,增加了其便携性。同时由于缠绕装置10采用贴合在柱状体外壁并盘旋转动,所以在缠绕螺旋防护带30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占用过多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对作业空间的要求,从而提高了缠绕装置10的灵活适用性。
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示例性地以柱状体为电缆20对缠绕装置1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将缠绕装置10应用于其他的工作场景中,辅助向其他柱状体缠绕螺旋防护带30的方式与在电缆20外周缠绕螺旋防护带30的方式相同,因此不再一一赘述。
对于能够缠绕在电缆20外周,对电缆20进行保护的螺旋防护带3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制。例如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螺旋防护带30可以为缠绕管、波纹管或者具有防护功能的复合带。并且常用的缠绕管大多数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所以具有较强的弹性,由此使得螺旋防护带30沿其第一自由端31至第二自由端32呈现螺旋卷绕的状态。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支撑主体11作为整个缠绕装置10的基础,具有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以及延伸形成在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之间的基体部113。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支撑主体11整体为柱状,第一端面111为支撑主体11的顶面,第二端面112为支撑主体11的底面,并且设定第一端面111至第二端面11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保持架12连接在支撑主体11上,以使支撑主体11围绕在电缆20外周。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保持架12为套环,套环固定连接在基体部113的外周面,以使保持架12由支撑主体11一侧伸出,而在支撑主体11一侧沿第一方向形成通孔121。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架12的通孔121的尺寸被配置为大于电缆20的直径。由此,使得电缆20能够自由地穿过通孔121,以使缠绕装置10整体围绕在电缆20外周。
导引件13连接于支撑主体11,并通过引导通道131对螺旋防护带30进行引导,辅助螺旋防护带30螺旋地缠绕于电缆20外周。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导引件13被构造为框架结构,具体地,框架结构由竖立地设置在第一端面111并彼此相对的第一侧板132a和第二侧板132b以及分别连接在第一侧板132a和第二侧板132b之间的两个平行侧板构成,以通过框架结构围成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贯通的引导通道131。引导通道131的宽度与螺旋防护带30相适应地设置,也就是说基于螺旋防护带30,将引导通道131的横截面的形状设置为窄长型。由此,经由引导通道131穿过的螺旋防护带30能够在引导通道131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下,平展地穿出。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提升缠绕装置10的灵活适用性,引导通道131的宽度还可以被可调节地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导引件13还包括调节部件133,调节部件133连接于引导通道131,以通过调节部件133调节引导通道131的敞开宽度。在本实施例中,调节部件133包括抵靠部和推动部,以通过抵靠部和推动部彼此配合实现对引导通道131的敞开宽度调节的目的。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抵靠部包括压板133a,而推动部包括紧固件,即彼此采用螺纹方式连接的螺柱133b和螺母133c。
具体地,压板133a置于引导通道131中,并且压板133a能够沿引导通道131的宽度方向平移。导引件13的第一侧壁132a上开设有通孔,螺柱133b的一端穿过通孔后与压板133a固定连接,另一端则露出在引导通道131外。螺母133c旋合于螺柱133b的露出在引导通道131外的螺纹部分,同时,第一侧壁132a还设置有螺母限位结构(图中未示出),以通过螺母限位结构对螺母133c进行限位,避免螺母133c沿螺柱133b的轴向朝向远离第一侧壁132a的方向移动。当然图中并未示出导引件13的第一侧壁132a上的螺母限位结构,示例性地,螺母限位结构可以是凸出设置在第一侧壁132a上的挡板,而挡板在远离第一侧壁132a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以通过挡板的弯折端部与螺母133c的远离第一侧壁132a的端面抵靠配合,从而对螺母133c进行限位。由此,当操作螺母133c旋转时,螺柱133b则会在螺母133c的驱动作用下,在第一侧壁132a和第二侧壁132b之间移动,从而则能够通过彼此连接的压板133a、螺柱133b以及螺母133c与第一侧壁132a配合,实现调节引导通道131的敞开宽度(即第二侧板132b和压板133a之间的距离)的目的。
由此,当使用缠绕装置10对厚度不同的螺旋防护带30进行缠绕时,即可通过调节引导通道131的敞开宽度,使得引导通道131与待缠绕的螺旋防护带30的厚度相适应,从而通过引导通道131对经过的螺旋防护带30施加一定的约束作用后,使螺旋防护带30被平展地由引导通道131的出口送出并包覆在电缆20外周。因此,能够提高缠绕装置10的灵活适用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缠绕装置10的缠绕效率。
图3是图2中的缠绕装置10的主视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导向轮14可转动地支撑于导引件13的第二侧壁132b外。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缠绕装置10包括两个导向轮14,两个导向轮14彼此分隔地固定在旋转轴141上,并且旋转轴141经由位于两侧的轴支撑结构(图中未指示出)可转动地支撑于第二侧壁132b的外侧,从而使得两个导向轮14被旋转轴141可转动地支撑。旋转轴141与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为了驱动旋转轴141旋转,旋转轴141的靠近下方的端部(按照图3所示的方向)连接有第一齿轮142。而基体部113中设置有相应的驱动部件,驱动部件包括电机和相应的减速器(图中均为示出),减速器的输出轴与可转地设置在基体部113侧壁并向外伸出的转轴连接,以通过电机驱动连接在该转轴并与第一齿轮142啮合的第二齿轮143转动,由此实现驱动两个导向轮14转动的目的。由于电缆20的防护外层通常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所以通常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因此缠绕装置10能够通过两个导向轮14与电缆20外壁滚动接触。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需要缠绕的柱状体外壁为相对光滑的材质时,则需要将两个导向轮14采用具有一定摩擦力的弹性材料制成,以保证缠绕装置10能够通过导向轮14与电缆20的外壁形成滚动接触。避免导向轮14与电缆20的外壁出现打滑现象,导致缠绕装置10不能与电缆20的外周滚动配合。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导向轮14的设置数量并不进行限制,可以是如图2和图3所示的两个导向轮14,也可以设置一个或者更多个导向轮14。只要能够实现缠绕装置10与电缆20的滚动接触即可。
由此,请参见图1,示例性地,当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辅助向电缆20外周缠绕缠绕管或者波纹管等具有较强弹性的螺旋防护带30时,首先需要将缠绕装置10经由保持架12的通孔121套设在电缆20外,使得电缆20能够在通孔121中自由地滑动。然后将螺旋防护带30由第一自由端31穿入引导通道131中。当然,此时首先需要手动将螺旋防护带30由其第一自由端31向电缆20外周缠绕一至三圈,并使用固定夹40使第一自由端31固定在电缆20外周,避免螺旋防护带30相对于电缆20出现滑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架12的通孔121大于电缆20直径地设置,但是由于螺旋防护带30为具有较强弹性的材料,当将螺旋防护带30穿入引导通道131后并将第一自由端31通过固定夹40固定于电缆20外壁后,在螺旋防护带30提供的弹性保持力作用下,缠绕装置10不会沿电缆20外壁竖直下滑。当缠绕装置10的重力小于或者等于螺旋防护带30提供的弹性保持力时,缠绕装置10可以相对电缆20保持静止。
接下来,即可启动设置在基体部113内部的电机,通过电机驱动旋转轴141带动两个导向轮14转动,由此使缠绕装置10通过两个导向轮14与电缆20外壁形成滚动接触,也就是说缠绕装置10通过两个导向轮14围绕电缆20外周转动。在缠绕装置10围绕电缆20外周的转动过程中,螺旋防护带30会从引导通道131中接续地延展伸出,并在引导通道131的制限作用下缠绕于电缆20的外壁。在缠绕装置10辅助螺旋防护带30缠绕于电缆20外周的过程中,由于靠上方的导向轮14始终贴合在已经包覆于电缆20外周的上一圈螺旋防护带30形成的边缘滚动,所以导向轮14会在电缆20外壁沿第一方向形成螺旋的滚动路线。因此,在通孔121和导向轮14与电缆20的共同作用下,缠绕装置10的运动路径则被限制为沿电缆20外周螺旋向下转动。由此,缠绕装置10则能够通过引导通道131为穿过其的螺旋防护带30提供制限作用,使得螺旋防护带30能够由引导通道131的出口一侧平展地伸出并沿第一方向螺旋缠绕于电缆20外周。
由此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能够采用半自动的方式辅助电缆20向其外周缠绕螺旋防护带30。因此能够解放人力,提高螺旋防护带30的缠绕速度。同时,由于缠绕装置10的体积较小,从而能够提高缠绕装置10的便携性,而且由于在缠绕过程中,可以将电缆20悬挂在一固定点,通过缠绕装置10围绕在电缆20外周辅助缠绕螺旋防护带30,因此降低了对电缆20缠绕螺旋防护带30的操作场地的要求,因此能够提高缠绕装置10的灵活适用性,满足室外场地的施工要求。由于缠绕装置10始终按照一定的速度对螺旋防护带30进行缠绕,所以能够将螺旋防护带30紧密地缠绕于电缆20,从而能够通过螺旋防护带30形成整齐并且紧密的防护层。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通过彼此啮合传动的第一齿轮142和第二齿轮143实现驱动导向轮14转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理解地,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传动结构实现驱动导向轮14转动的目的。例如还可以采用传动带作为传动结构。
另外,缠绕装置10还可以不通过电机驱动导向轮14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还可以将缠绕装置10中的支撑主体11设置为具有预定的质量,以通过缠绕装置10本身的自重实现克服螺旋防护带30提供的弹性保持力,并在保持架12和导向轮14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沿电缆20外周螺旋滚动的目的。当然缠绕装置10的质量不能过重,只要将缠绕装置10的重力设置为略大于螺旋防护带30提供的弹性保持力即可,以便缠绕装置10能够克服螺旋防护带30的弹性保持力匀速地沿电缆20的外壁螺旋转动。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缠绕装置10还包括挂接部15。具体地,挂接部15为挂钩,其连接在支撑主体11的第二端面112处,从而使得螺旋防护带30的待缠绕的悬垂段能够经由第二自由端32挂接于挂接部15。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挂接部15的设置位置并不进行限定,由于引导通道131靠近第一端面111设置,挂接部15则可以设置在相比引导通道131靠近第二端面112的位置,以便引导通道131能够与挂接部15彼此错开,从而能够在引导通道131和挂接部15之间容纳螺旋防护带30的悬垂段。避免未缠绕的螺旋防护带30发生混乱影响缠绕装置10的缠绕操作,从而保证缠绕装置10的缠绕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进而能够提高缠绕效率。
此外,在一些是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架12还可以与电缆20的外径相适应地设置,而此时保持架12还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开口的套环(如图2所示),而不是封闭的套环。由此,当将缠绕装置10整体通过保持架12套合在电缆20外时,能够通过套环的开口使得通孔121具有一定的调节范围。以在通过缠绕装置10辅助直径略大的电缆20缠绕螺旋防护带30时,避免保持架12与电缆20之间贴合过紧,而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妨碍支撑主体11围绕电缆20的螺旋转动。
当将保持架12与电缆20的外径相适应地设置时,保持架12的内壁还可以设置滚轮(图中未示出),以通过滚轮与电缆20滚动接触。避免保持架12与电缆20配合过紧,阻碍缠绕装置10围绕电缆20螺旋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当使用缠绕装置10缠绕弹性较小的螺旋防护带30时,则需要将保持架12与电缆20的直径相适应地设置,以使保持架12与电缆20的外壁产生一定的摩擦力,避免螺旋防护带30不能够为缠绕装置10提供有效的弹性保持力,从而实现使缠绕装置10围绕电缆20螺旋转动的目的。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在图4中与图1至图3的第一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对于已经说明的部件和结构将不会再次赘述。在第二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中与第一实施例的缠绕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导向轮14并不设置在第二侧壁132b外,而是将导向轮14与导引件13分别单独设置。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支撑主体11的第一端面111的上方通过支撑板115设置有顶板114,以在顶板114和第一端面11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16。导引件13设置在容置空间116中,第一侧壁132a和第二侧壁132b分别固定连接于顶板114和第一端面111。当然,由于支撑板115设置在支撑主体11的远离保持架12一侧,所以容置空间116能够为引导通道131提供相应的口部,避免向引导通道131穿入螺旋防护带30时受到干扰。由此,通过将导引件13设置在容置空间116中,能够对导引件13进行防护,避免在缠绕装置10向电缆20外缠绕螺旋防护带30时,螺旋防护带30对导引件13造成过大拉力,使得缠绕装置10的结构受到损坏。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缠绕装置10具有两个保持架12,两个保持架12彼此相隔地连接在基体部113的外周面,而导向轮14则设置在两个保持架12之间。由此,则能够将导引件13设置为更加靠近电缆20一侧,从而在通过缠绕装置10向电缆20外周缠绕螺旋防护带30时,能够使螺旋防护带30经由引导通道131更加紧密地缠绕在电缆20外周,避免螺旋防护带30在电缆20外周缠绕混乱,从而进一步提高缠绕装置10的缠绕速度,并在电缆20外周形成更稳固的防护层。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调节部件133的抵靠部为压板133a,而推动部为包括螺柱133b和螺母133c的紧固件,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抵靠部为压板133a时,推动部还可以为弹簧(图中未示出),弹簧分别和压板133a以及第一侧壁132a连接,也就是通过弹簧将压板133a可移动地设置在引导通道131中,从而能够弹性地改变压板133a与第二侧壁132b之间的距离。由此,当螺旋防护带30穿过引导通道131时,第二侧壁132b和压板133a之间的距离则能够通过弹簧弹性调节,以适应螺旋防护带30的厚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螺旋防护带30顺利地从第二侧壁132b和压板133a之间穿过,推动部需要选择弹力较小的弹簧,避免弹簧对压板133a施加的弹性力过大,在缠绕装置10辅助电缆20缠绕螺旋防护带30时,出现螺旋防护带30卡滞的现象。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支撑主体11为柱状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支撑主体11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支撑主体11的基体部113还可以为板状结构,而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则为连接在基体部113两端部的连接板。此时,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第一实施例中的方式,将导引件13设置在第一端面111上,并将保持架12连接在基体部113上,从而通过支撑主体11对保持架12、导引件13、导向轮14和挂接部15以起到承托作用。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保持架12为套环,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例如,保持架12还可以是连接在基体部113外周面的夹板(图中未示出)。夹板包括成对设置的两个弧形板体,两个弧形板体彼此相对地连接在基体部113的外周面,以通过彼此相对地设置的两个弧形板在基体部113的一侧沿第一方向形成通孔121。从而实现使缠绕装置10围绕在电缆20外周的目的。另外,保持架12并不限于连接在基体部113的外周面,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保持架12连接在支撑主体11的第二端面112,当然,当保持架12连接在第二端面112处时,需要保持架12具有足够的厚度,以便保持架12能够为支撑主体11提供足够的保持力。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并且,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缠绕装置(10),用于在柱状体外缠绕螺旋防护带(30),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主体(11),具有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12)以及延伸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面(111)和所述第二端面(112)之间的基体部(113);
保持架(12),连接在所述支撑主体(11),并且所述保持架(12)具有沿所述第一端面(111)至所述第二端面(112)的第一方向设置的通孔(121),以供所述柱状体穿过;
导引件(13),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11),并且所述导引件(13)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引导通道(131),以供所述螺旋防护带(30)穿过;以及
导向轮(14),枢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主体(11)且与所述保持架(12)位于所述支撑主体(11)的同一侧,并且所述导向轮(14)的旋转轴(141)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以使所述缠绕装置(10)能够通过所述导向轮(14)与所述柱状体接触且经由所述导引件(13)制限穿入所述引导通道(131)的所述螺旋防护带(30)沿所述第一方向螺旋缠绕于所述柱状体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12)为连接于所述基体部(113)外周面的套环或者夹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12)的通孔(121)与所述柱状体的外径相适应,并且所述保持架(12)的内壁设置有滚轮,以通过所述滚轮与所述柱状体滚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装置(10)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2a)和第二侧壁(132b),以通过所述第一侧壁(132a)和所述第二侧壁(132b)围成所述引导通道(1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部件(133),所述调节部件(133)连接于所述引导通道(131),以调节所述引导通道(131)的敞开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133)包括彼此连接的抵靠部和推动部,所述抵靠部设置在所述引导通道(131)中,所述推动部一端连接于所述抵靠部,所述推动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32a),以通过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第一侧壁(132a)配合调节所述抵靠部与所述第二侧壁(132b)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包括压板(133a);
所述推动部包括与所述压板(133a)固定连接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32a),或者,
所述推动部包括分别与所述压板(133a)以及所述第一侧壁(132a)固定连接的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挂接口的挂接部(15),所述挂接部(15)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11)且相比所述导引件(13)更靠近所述第二端面(1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11)具有容置空间(116),所述导引件(13)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116)中,并且所述容置空间(116)对应所述引导通道(131)设置有相应的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2,4至9任一项所述的缠绕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导向轮(14)的所述旋转轴(141)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导向轮(14)转动。
CN201721215969.6U 2017-09-19 2017-09-19 缠绕装置 Active CN2072267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15969.6U CN207226706U (zh) 2017-09-19 2017-09-19 缠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15969.6U CN207226706U (zh) 2017-09-19 2017-09-19 缠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26706U true CN207226706U (zh) 2018-04-13

Family

ID=6186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15969.6U Active CN207226706U (zh) 2017-09-19 2017-09-19 缠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267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8043A (zh) * 2019-03-14 2019-12-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塑料管收紧的装置
KR20230054952A (ko) * 2021-10-18 2023-04-25 주식회사 오엔 헬리컬 밴드 삽입 가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헬리컬 밴드 삽입 장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8043A (zh) * 2019-03-14 2019-12-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塑料管收紧的装置
KR20230054952A (ko) * 2021-10-18 2023-04-25 주식회사 오엔 헬리컬 밴드 삽입 가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헬리컬 밴드 삽입 장치
KR102559990B1 (ko) 2021-10-18 2023-07-27 주식회사 오엔 헬리컬 밴드 삽입 가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헬리컬 밴드 삽입 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26706U (zh) 缠绕装置
CN202729446U (zh) 一种放线装置
CN104986609A (zh) 自动胶带缠绕机
CN112897210A (zh) 一种通信电缆的卷覆装置
CN204237346U (zh) 缠线装置
CN202917925U (zh) 飞机供电装备用电缆收放装置
CN207132826U (zh) 一种用于金属监督的大口径管道专用量具
US20120031090A1 (en) Circular movement electricity generating machine
CN207061504U (zh) 一种新型绕线装置
JP2015508134A (ja) 長尺材料の回転軸捲回引出装置
CN203095286U (zh) 一种恒定拉力装置
CN204369318U (zh) 一种电缆线卷线盘的收放装置
CN207511600U (zh) 一种防散线缆盘卷机
CN206494576U (zh) 一种连续卷绕物的恒力矩放卷装置
CN207266044U (zh) 具有理线功能的路由器壳体
CN207037169U (zh) 一种通信管道
CN202560058U (zh) 一种自锁限位隐形纱窗
CN104773316A (zh) 双轴承电气柜集线束胶带缠绕系统
JP2008280176A (ja) ウインチ及び該ウインチを用いた移動システム
CN208316956U (zh) 一种基于光电控制的智能耳机
EP1936706A3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mposite cable
CN212639487U (zh) 一种避免线缆掉落的电力用线缆卷绕装置
CN206624503U (zh) 垫纸装置及收线机
CN217676038U (zh) 一种用于铜丝加工的收卷装置
CN216918185U (zh) 一种新型电缆收放转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Ji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