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99932U - 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99932U
CN207199932U CN201721056137.4U CN201721056137U CN207199932U CN 207199932 U CN207199932 U CN 207199932U CN 201721056137 U CN201721056137 U CN 201721056137U CN 207199932 U CN207199932 U CN 2071999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nding post
cable
conductive part
housing section
pos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5613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良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rtex Lighting and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ertex Lighting and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ertex Lighting and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Vertex Lighting and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5613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999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999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99932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9924 priority patent/WO201903760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8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with identically-shaped contact, e.g. for 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接线端子,用于连接至少一线缆,其中所述接线端子包括一壳体部和至少一导电部,其中所述导电部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内侧,使得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包围,其中所述导电部适于与所述线缆进行连接,其中当所述线缆接入的情况下,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和接入的所述线缆一起地进行包围,其中所述导电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接线位、一延伸位以及一插接位,其中所述插接位通过所述延伸位延伸自所述接线位,并且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之间相互可通电,其中所述接线位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个触点,所述线缆与所述接线位相接情况中,所述线缆与所述接线位的至少两个所述触点相接触连接。

Description

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接线装置,尤其是一接线端子,其应用于电气连接。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是常用于电气连接的连接装置。接线端子的使用可以极大的方便电气中的连接和断开的操作。而且,因为避免了直接接触导电的线缆金属部分行为,只需要对绝缘的外壳进行操作即可完成电气中的连接和断开,所以保证了电气的可靠和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一种传统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传统的接线端子为成对使用的,即一个公端接线端子,一个母端接线端子。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用于连接于一线缆L,包括一接线端口10P、一螺丝固定端口20P,以及一公母连接端口30P,其中所述接线端口10P供被所述线缆L插入并连接,其中所述螺丝固定端口20P允许一个固定螺丝将所述线缆L锁紧于所述接线端口10P,其中所述公母连接端口30P被连接于另一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使得两个所述接线端子所固定的所述线缆L可以导通地连接,进而完成通电的要求。可以直观地发现,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在固定所述线缆L时使用的是固定螺丝旋紧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使用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时,螺丝刀是用于旋紧固定螺丝的必要的工具。不过,这种传统的通过装拆螺丝进行电气接线的人工操作,需要电工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和体力才能完成。另外,固定螺丝也比较容易丢失,并且即便是在通过固定螺丝以提供压力的方式将所述线缆L锁紧于所述接线端口10P后,固定螺丝因为与所述螺丝固定端口20P是线性的连接的,这导致固定螺丝会自动地做相对于所述螺丝固定端口20P的反向旋转运动而导致固定螺丝松动,而一旦固定螺丝松动,则固定螺丝和所述螺丝固定端口20P之间产生的压力会变形,进而会导致所述线缆L脱落。脱落的所述线缆L不仅会导致电气连接中断,而且可能还会给所述接线端子的使用环境造成危险,例如给处于所述接线端子的使用环境的人员、动物造成人身伤害。
另一种常见的接线端子如图2A和图2B所示。与上述的传统接线端子不同是,本接线端子为一对二的连接,也就是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用于连接两个线缆L。如图2A和图2B所示,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包括一第一接线端口10R、一第二接线端口20R,以及一压紧元件30R,其中所述第一接线端口10R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口20R相互之间可通电地连接,当两个所述线缆L被插入所述第一接线端口10R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口20R时,两个所述线缆L可以通过是所述第一接线端口10R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口20R进行连接。所述压紧元件30R将所述第一接线端口10R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口20R其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线缆L相互压紧。那么之后,所述压紧元件30R可以将两个所述线缆L压紧,保持相互的连接关系。
但是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并不能方便地进行连接和断开,没有公母端口方便插拔。而且,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在与所述线缆L相互连接的时候为单点的接触固定。如图2B所示,以所述第一接线端口10R与所述线缆L的连接为例,所述第二接线端口20R与所述线缆L的连接和所述第一接线端口10R与所述线缆L的连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因为是单点固定的,那么所述线缆L在连接时,会因为倾斜,造成所述线缆L为点接触而不是面接触。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点接触对于电气工作的隐患是很严重的,例如会造成通电可靠性较差。但是所述传统的接线端子并不能避免这个问题。
另外,上述的两种传统的接线端子都存在使用寿命的问题。具体地,在接线的时候,被插入的线缆对接线端子内部的导电金属会造成形变。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金属的弹性形变会变为永久性的形变,使得所述接线端子的金属不在具有弹性,也不能继续正常工作。
而且,传统的接线端子可以拆卸的情况中,两个接线端子的外形并非一致的。在连接线缆的操作之前,需要先辨别公母型号,再适应性的进行连接。这种方式不仅要求对于接线端子的保存需要分类,也给操作方增加了麻烦。更多地,在长期晃动的环境中使用传统的接线端子,一般地还需要额外对端子进行绑定,例如,再覆盖一层绝缘胶带等等,对电气操作也增加了很多不便之处。
对于上述的问题,传统的接线端子并不能解决,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的使用环境,因此需要更加方便和有效结构来完成电气连接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接线端子可相应地进行可拆卸地连接,通过一壳体部和被所述壳体部包围的一导电部,使得在连接时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连接紧密,而且断开连接和连线拆线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壳体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插接端、一接线端以及一紧固开关,其中所述插接端和所述接线端相互可连通的设置,其中所述紧固开关被置于所述接线端,当所述接线端被接入一线缆时,所述线缆被可通过所述紧固开关被紧密地固定于所述接线端,使得所述线缆的接入稳定,避免使用时的晃动而产生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壳体部的所述插接端可以进一步被地被另一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连接,使得所述接线端子完成两个线缆的通电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两个所述接线端子通过所述插接端相互的连接,使得任一两个相互匹配的所述插接端的所述接线端子都可以相互连接和匹配,并不对连接的所述接线端子的外形和种类进行区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壳体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止碍端,所述止碍端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另一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的插入方向的位置,使得在进行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插接时,所述止碍端能阻止所述插接端的过度地前进,进而损害内部的所述导电部,适于反复的拆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通过所述止碍端对插接时的限位保护,所述插接端的结构不会被磨损,可以有效地延长对所述导电部的保护时间和整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紧固开关被置于所述接线端,对于所述接线端被插入的所述线缆,所述紧固开关可以使得所述线缆的插入紧密,通过所述紧固开关的施力保证所述线缆接入所述接线端子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紧固开关可以解除所述线缆的施力,进而将所述线缆脱离所述接线端子的固定,也就是固定和拆卸之间的转变是很灵活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当所述线缆插入所述接线端时,所述紧固开关可以被触发进而增加对所述线缆的施力和固定,当所述线缆需要脱离所述接线端时,所述紧固开关被触发进而接触对所述线缆的施力,使得所述线缆的安装和拆除并不需要复杂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紧固开关对所述线缆的施力和接触施力的过程均不需要额外的工具,对电气工作的操作的简化有极大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接线位、一延伸位以及一插接位,其中所述接线位被置于所述接线端,供所述线缆被直接地连接于所述接线位,其中所述插接位被置于所述插接端,所述插接位通过所述延伸位与所述接线位可导电地连接,使得所述插接位为所述线缆的延长导电的器件,使得所述线缆通过所述导电部能被有效地延长,并对所述线缆的导电金属进行保护和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延伸位被延伸自所述接线位至所述插接位,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优选地为一体成型的,进而对导电性能的稳定性提供一定的保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当所述线缆被插入所述接线端时,所述线缆便自然地与所述导电部的所述接线位相互地接触,并不需要额外的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当所述紧固开关对所述接线端的所述线缆进行施力时,所述线缆受力与所述导电部的所述接线位紧密地接触,保证所述线缆与所述导电部的稳定的结合,避免所述线缆与所述导电部有接触不良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当所述紧固开关解除对所述线缆的施力,所述线缆便可以被拔出而脱离所述导电部的连接,也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对电气连接断开是很方便的,避免麻烦的断开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插接位优选地将与另一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位进行连接,使得所述两个所述接线端子所分别连接的两个所述线缆通过两个接线端子相互可通电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插接位为弹性地导电器件,当两个所述插接位相互接触时便可以相互地通电,而且两个所述插接位可以相互的挤压,进而保证两个所述插接位的相互之间的连接紧密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部的所述接线位于所述线缆的接触为至少两点的连接,使得所述线缆与所述导电部为多点的连接,避免接入不当时会有点接触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部的所述接线位提供所述线缆插入所述接线端时与所述线缆直接地导电接触,不需要复杂的步骤即可完成所述线缆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两个所述导电部的相互连接通过插入来完成,更多地通过所述壳体部的所述止碍端防止所述导电部之间的过度地插入,避免两个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结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插接部优选地被设计为V形,保证相互之间的充分地接触并且在不同移动过程中有不同的受力,使得两个所述接线端子在通电地连接时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接线部优选地被设计为水滴形,保证与所述线缆的充分接触的同时,与所述线缆保持一定的弹性压力。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接线端子,用于连接至少一线缆,包括:
一壳体部;和
至少一导电部,其中所述导电部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内侧,使得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包围,其中所述导电部适于与所述线缆进行连接,其中当所述线缆接入的情况下,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和接入的所述线缆一起地进行包围,其中所述导电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接线位、一延伸位以及一插接位,其中所述插接位通过所述延伸位延伸自所述接线位,并且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之间相互可通电,其中所述接线位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个触点,所述线缆与所述接线位相接情况中,所述线缆与所述接线位的至少两个所述触点相接触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电部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内侧,使得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包围,并进一步地提供对所述导电部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电部适于与所述线缆进行连接,将所述线缆通电地连接于所述导电部的一端,进而间接地在所述导电部的另一端使用所述线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部对接入所述线缆和所述导电部可施力地相互固定,其中通过所述壳体部的施力,所述线缆与所述导电部之间的接触更紧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插接端、一接线端以及一紧固开关,其中所述插接端和所述接线端分别地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两端,并且所述插接端和所述接线端相互地通过一容纳腔连通,其中所述紧固开关被安置于所述接线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接线端接入所述线缆的情况下,所述紧固开关对接入所述接线端中的所述线缆可施加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接端适于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相互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接端通过插入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使得所述插接端所连通的所述容纳腔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腔相互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容纳腔中的所述导电部即相互的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止碍端,所述止碍端被延伸于所述接线端,在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相互插入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止碍端对于另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壳体部的靠近距离上造成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止碍端为所述插接端靠近所述接线端的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被置于所述壳体部中的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线位被固定于所述壳体部的所述接线端的内部,所述插接位被固定于所述壳体部的所述插接端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延伸位和所述插接位为一体成型地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为一体成型地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线位用于连接所述线缆,所述插接位用于连接另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进而使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相互通电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电部为不锈钢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电部为铜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接端的相互连接,使得两个所述导电部的所述插接位也相互的接触,进而实现两个所述导电部的所述插接位的之间的通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线位的所述触点之间通过一支撑体相互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体为弹性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缆接触所述接线位的所述触点,对所述触点施加压力,所述支撑体对所述触点进行支撑并对所述线缆施加的压力进行抵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体呈水滴状的弯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体被设计为7字型、Z字型或者S字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形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接位进一步地包括一连接体和一弹性延伸体,其中所述连接体延伸于所述弹性延伸体,所述弹性延伸体与所述延伸位相连接并保持弹性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体具有一第一斜坡和一第二斜坡,其中所述第一斜坡和所述第二斜坡相互呈一定角度的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体是V型的片状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体具有至少两个可与另个所述连接体接触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紧固开关被置于所述接线位的所述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紧固开关进一步地包括一压片和一压力器,其中所述压力器被设置于所述压片的一端,其中所述压力器对所述压片可施加压力,其中所述压力器可解除对所述压片的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压片受到压力的情况,而且所述触点的受力也会增加,当所述压力器解除对所述压片压力,所述压片和所述触点之间的作用力得到减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器为一压杆组合,以对所述压片施加或解除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器采用螺钉施加压力,以对所述压片施加或解除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传统的接线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另一种传统的接线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上述传统的接线端子一种不当使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接线端子的整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插接示意图。
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分体式示意图。
图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插接流程原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导电部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接线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式的所述接线端子插接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式的所述接线端子插接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使用环境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的使用环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如图3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接线端子,用于连接至少一线缆L。所述接线端子包括一壳体部10和至少一导电部20,其中所述导电部20被设置于所述壳体部10的内部,使得所述壳体部10将所述导电部20包围,并且所述壳体部10能够进一步地提供对所述导电部20的支撑。通过所述壳体部10包围所述导电部20的方式,可以使得所述接线端子被安全地使用。所述导电部20适于与所述线缆L进行连接,将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通电地连接于所述导电部20的一端,并且在将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和所述导电部20通电地连接的过程中,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工具,以实现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和所述接线端子的快速安装。换言之,操作者可以徒手将所述接线端子接入到所述线缆L。由于所述壳体部10将所述导电部20和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一起地进行包围,避免所述导电部20和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被暴露在外,防止意外电气接触的风险。也就是说,当所述接线端子被接入所述线缆L时,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和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均位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以避免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和所述导电部20裸露。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线缆L是由绝缘外皮包裹导电金属线而形成的。在使用时,所述线缆L的部分绝缘外皮部分被褪去,将导电金属线暴露在外,以便于使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和所述接线端子进行连接。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部20被所述壳体部10包围起来,所述线缆L可以被接入所述壳体部10的一端,进而与被保持在所述壳体部10中的所述导电部20相互通电地连接。优选地,将所述线缆L插入所述壳体部10时,所述线缆L的导电金属与所述导电部20相互接触,从而完成所述线缆L与所述接线端子的电连接。所述导电部20是可导电的元器件,例如所述导电部20可以由但不限于铜、铁、金、银或者它们的合金等材料制成。所述壳体部10对所述导电部20做保护性的绝缘,使得所述导电部20并不完全地暴露在外。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壳体部10进一步地对接入所述线缆L和所述导电部20作相互的固定。也就是说,所述线缆L通过所述壳体部10的一端接入所述导电部20,所述壳体部10对所述线缆L和所述导电部20的接触做加强处理。通过所述壳体部10的施力,所述线缆L与所述导电部20之间的接触更充分。在使用时,所述线缆L也可以保持与所述导电部20的连接,并不会轻易地脱离所述导电部20,进而保证所述线缆L和所述导电部20的有效地通电连接关系。因此,所述接线端子在连接所述线缆L进行使用时,可以保证稳定性和通电地有效性。也就是说,所述壳体部10能够避免所述接线端子从所述线缆L上脱落,并保证所述线缆L的金属导电部分和所述导电部20的导电关系的可靠性。
当然,所述壳体部10可以解除对接入的所述线缆L的施力,使得所述线缆L与所述导电部20之间的接触关系变弱,方便所述线缆L从所述壳体部10中抽出。也就是说,在没有解除所述壳体部10对所述线缆L施力的情况下,所述线缆L还是保持与所述导电部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更多地,在没有所述壳体部10的施力情况下,所述线缆L在接入所述导电部20时,所述线缆L和所述导电部20之间也存在接触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依靠所述壳体部10对所述线缆L和所述导电部20之间的施力加强作用。在所述线缆L和所述导电部20之间并没有额外施力的情况下,所述线缆L相对于所述导电部20并不会立即的脱离,也就是说,所述线缆L和所述导电部20还是会相互连接并保持着可通电的关系。
本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接线端子通常为成对地被使用。也就是说,成对使用所述接线端子可以将两个所述线缆L相互连接并通电。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相互地可连接,具体地两个所述壳体部10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当两个所述壳体部10相互地连接时,每个所述壳体部10之间的所述导电部20相互接触并相互可通电。当两个所述壳体部10相互地分离后,两个所述导电部20之间也脱离并断电。因此,两个所述接线端子在接入所述线缆L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连接和通电,使得所述线缆L可通电的连接。更多地,因为所述壳体部10的保护,所述线缆L的连接被绝缘性的保护,而且连接和断开比较简便,在使用中在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上给予提升。
如图3所示,多个所述接线端子可以被并联使用,多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壳体部10可以通过黏连、卡合等等方式固定。多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壳体部10可以被一体成型,通过注塑等等方法被形成。
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部10进一步地包括一插接端11、一接线端12以及一紧固开关13,其中所述插接端11和所述接线端12分别位于所述壳体部10的两端,并且所述接线端11和所述接线端12相互地通过一容纳腔100连通,其中所述紧固开关13被安置于所述接线端12,在所述接线端12接入所述线缆L的情况下,所述紧固开关13对接入所述接线端12中的所述线缆L可施加压力。所述容纳腔100用于被放置所述导电部20于其内,通过所述壳体部10将所述导电部20包围,使得所述导电部20得到一定的保护。
特别地,所述插接端11适于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11相互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插接端11可以通过插入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11,使得所述插接端11所连通的所述容纳腔100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容纳腔100相连通。也就是说,两个所述接线端子11的所述容纳腔100的连通是通过两个所述插接端11地相互插入来实现的。而且所述容纳腔100相互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容纳腔100中的所述导电部20也进而相互的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11被另个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时,所述容纳腔100可以被连通。而且所述容纳腔100在所述插接端11的一端得到封闭。也就是说,所述插接端11相互地连接并不会导致其中的所述导电部20被暴露在外,反而是因为相互的连接得到封闭,避免意外接触的事故。
更多地,所述导电部20进一步地包括一接线位21、一延伸位22以及一插接位23。所述插接位23通过所述延伸位22延伸自所述接线位21,并且所述接线位21、所述延伸位22以及所述插接位23之间相互可通电。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延伸位22和所述插接位23为一体成型的形成。所述延伸位22和所述接线位21被紧密地连接。当然,在更多可行的模式中,所述接线位21、所述延伸位22以及所述插接位23优选地为一体成型地制造而成。所述接线位21、所述延伸位22以及所述插接位23被置于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容纳腔100中。进一步地,所述接线位21被固定于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接线端12的内部,所述插接位23被固定于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的内部。
所述接线位21用于连接所述线缆L。所述插接位23用于连接另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进而使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相互通电地连接。当所述线缆L接入所述接线位21,那么通过所述接线位21、所述延伸位22,所述线缆L连通所述插接位23。因此,所述导电部20相对于所述线缆L为一段可导电地距离的延长。所述导电部20优选为不锈钢片、铜片等。
当所述接线端子成对的使用时,如图5所示,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相互的插入并连接。在两个所述插接端11相互插入并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11都使得对方的所述插接端11封闭。因此,外界不能从所述插接端11对所述导电部20造成影响。而且,所述插接端11的相互连接,使得两个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插接位23也相互的接触,进而实现两个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插接位23的之间的通电。并且,两个所述插接位23都被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所包围,得到了双重地保护。更多地,在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采用了防反的设计,使得两个所述插接端11之间的连接更可靠便捷。
所述壳体部10进一步地包括一止碍端14,所述止碍端14被延伸于所述接线端12,所述止碍端14为所述插接端11靠近所述接线端12的凸起。如图5所示,在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相互插入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止碍端14对于另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壳体部10的进一步前进造成限制。防止所述接线端子相互之间过度的插入,对所述壳体部10和所述导电部20造成损伤。更多地,本优选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为相互套入的,并没有哪一个完全地被另一个包裹。换句话说,插入完成的两个所述接线端子在外的表面中,一半是一个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一半是另一个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接线端子并不分公母,而是相互均可连接的。这样在实际使用中便不需要进行分辨,每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11都是一样的,直接可以使用。
为方便理解,根据图5左侧的所述接线端子的视角对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连接过程进行描述。
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相互靠近,具体地,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相互的靠近。两个所述插接端11相互地套入,使得两个所述容纳腔100被连通。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的上侧被插入另一个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容纳腔100中,另一个所述插接端11的下侧被插入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容纳腔。这里,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止碍端14位于上侧,到达一定距离时,另一个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向前靠近便会受到所述止碍端14的阻止。同时,所述插接端11相互的套入也使得两个所述容纳腔100中的所述导电部20相互的接触。换句话说,两个所述容纳腔100在连通后合为一体,而其中的所述导电部20也从而得到连接。
所述线缆L被插入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接线端12,除了所述接线位21直接地与所述线缆L相接,所述壳体部10的内侧也会对所述线缆L产生一定的抵压,进而辅助所述线缆L和所述接线位21的稳定接触。所述接线位21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个触点211。所述线缆L与所述接线位21相接的同时,所述线缆L与所述接线位21的至少两个所述触点211相连接。也就是说,所述线缆L在接入所述接线端12所固定的所述接线位21时,所述线缆L接触了至少两个电气连接点。所述线缆L在接入的情况下,与所述接线位21之间有可靠的接触面积。这样,所述接线端子便能保证所述线缆L在连接时避免单点接触固定。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接线位21的所述触点211之间通过一支撑体212相互地连接。所述支撑体212为弹性器件。所述线缆L接触所述接线位21的所述触点211,对所述触点211施加压力。而所述支撑体212对所述触点211进行支撑并对所述线缆L施加的压力进行抵抗。也就是说,所述触点211并不会因为所述线缆L的接入就发生很大的位置偏移。所述触点211基于所述支撑体212的支撑会稳定地对所述线缆L保持接触。更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本优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所述支撑体212可选的形状,如图6A所示,所述支撑体212呈水滴状的弯曲。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体212进一步地可被设计为7字型、Z字型、S字型等等。所述支撑体212一部分与所述延伸体22连接,使得所述线缆L通过所述触点211和所述支撑体212进一步与所述延伸体22通电地连接。更多地所述触点211采用顺势弧形状,使得插入所述线缆L顺利,拿出所述线缆L也顺利。
所述插接位23进一步地包括一连接体231和一弹性延伸体232,其中所述连接体231延伸于所述弹性延伸体232,所述弹性延伸体232与所述延伸位22相连接并保持弹性的连接。如图6A所示,所述连接体231通过所述弹性延伸体232与所述延伸位22保持着弹性连接。所述连接体231适于与另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的所述插接位23的所述连接体231连接。在成对使用所述接线端子的情况下,两个所述连接体231为相互配合的连接,使得双方的接触充分。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231具有一第一斜坡2311和一第二斜坡2312,所述第一斜坡2311和所述第二斜坡2312相互呈一定角度的设置。所述连接体231优选地呈V型的片状体。也就是说,所述连接体231具有至少两个可接触的表面,方便另一个所述连接体231的连接。
更多地,如图6B所示,所述导电部20藉由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插接端11的插入而连接的过程被阐释。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插接位23相互地接触。首先是所述插接位23的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的接触并抵压。也就是,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与另一个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摩擦着移动。而每个所述连接体231所承受的压力都通过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被吸收并由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蓄力。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的接触面积由零增加,达到相互之间最大的面积后便开始减少。也就是说,随着两个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相互前进,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连接部分将发生转变。在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接触面减少到一定量后,便开始由所述第二斜坡2312进行接触和连接。在转变中,所述弹性延伸体232所积蓄的弹力将被释放,而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也因为弹力被相互地挤压。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随着所述连接体231的相互靠近而逐渐地增加。所述壳体部10的止碍端14限制继续靠近的时候,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也达到了最大值。最后从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通过所述延伸位22至所述插接位23,藉由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达到另一个所述插接位23,并由延伸位22至所述接线位21,实现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之间的连通。另外,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固定效果,放置两个所述导电部20轻易地脱离。
本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导电部20和所述紧固开关13的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所述紧固开关13被优选地置于所述接线位21的所述触点211。所述紧固开关13进一步地包括一压片131和一压力器132,其中所述压力器132被设置于所述压片131的一端,其中所述压力器132对所述压片131可施加压力,也可解除对所述压片131的压力。当所述压片131受到压力时,而且所述触点211的受力也会增加。当所述压力器132解除对所述压片131压力时,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的作用力得到减轻。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力器132为一压杆组合。
如图8所示,所述线缆L插入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时,所述触点211与所述线缆L相互接触,完成通电地连接。而所述紧固开关13的所述压片131位于所述线缆L的上端。也就是说,所述线缆L被夹在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当所述压力器132对所述压片131施加压力,所述压片131相对于所述支撑体212之间的距离便会缩小,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的施力增加,而所述线缆L受到的夹紧力也增加,从而所述线缆L得到与所述导电部20的紧固。当所述压力器132对所述压片131解除压力,所述压片131相对于所述支撑体212之间的距离便会增加,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的施力减弱,而所述线缆L受到的夹紧力也减弱,从而所述线缆L得到与所述导电部20的紧固关系得到减弱,方便所述线缆L脱离所述导电部20。
在所述紧固开关13将所述线缆L压紧时,所述线缆L并不容易脱离,而且所述线缆L得到的压紧是持续的,在整个使用期间都可以保证所述线缆L与所述导电部的有效连接。而在需要拆除所述线缆L时,所述紧固开关13减弱对所述线缆L的压紧,所述线缆L便可以离开所述导电部20进而脱离所述接线端子。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所述紧固开关13的所述压力器132的操作并不需要额外的工具,这在电气操作中是十分方便的。而且,所述紧固开关13相对于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关系直接,生产上也相对容易,对于精度要求不高。
所述线缆L被接入所述接线位21的情况下,所述线缆L的导电金属部分也被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接线端12包围。如图8所示,所述线缆L的金属部分被完整地包裹,并且与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相互接触。通过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所述延伸位22以及所述插接位23,所述线缆L得到通电延长。并且,所述插接位23准备好连接另一个所述插接位,进而直线两个所述线缆L之间的连接。而且,因为所有的导电器件都被包围和保护,外界的影响并不会造成意外。进一步地通过所述紧固开关13限制住所述线缆L相对于所述接线端子的移动,保证使用中的稳定性。方便在电气应用中接线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可选地使用场景如图9至图12所示。优选地,所述接线端子使用一样的型号进行连接和配合。在不同的电气要求中,本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接线端子进行适应性的结构调整,但是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精神。
如图9所示,两个所述接线端子进行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其中一只所述接线端子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另一只在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紧固开关13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所述紧固开关13的所述压力器132采用螺钉施加压力。当所述线缆L插入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时,所述触点211与所述线缆L相互接触,完成通电地连接。而所述紧固开关13的所述压片131位于所述线缆L的上端。也就是说,所述线缆L被夹在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当所述螺钉压力器132对所述压片131施加压力,所述压片131相对于所述支撑体212之间的距离便会缩小,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的施力增加,而所述线缆L受到的夹紧力也增加,从而所述线缆L得到与所述导电部20的紧固。当所述螺钉压力器132对所述压片131解除压力,所述压片131相对于所述支撑体212之间的距离便会增加,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的施力减弱,而所述线缆L受到的夹紧力也减弱,从而所述线缆L得到与所述导电部20的紧固关系得到减弱,方便所述线缆L脱离所述导电部20。
因为所述螺钉压力器132适用于不需要进行所述线缆L拿出所述接线端子的情况,所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接线端子适应比较固定的应用场合。而另一只所述接线端子比较灵活地固定所述线缆L,满足不同需要。而且两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紧固开关13虽然不同,也就是对于所述线缆L的关系有不同,但是对于相互之间的连接和插入关系并没有变化。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插接位23相互地接触。首先是所述插接位23的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的接触并抵压。也就是,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与另一个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摩擦着移动。而每个所述连接体231所承受的压力都通过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被吸收并由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蓄力。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的接触面积由零增加,达到相互之间最大的面积后便开始减少。也就是说,随着两个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相互前进,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连接部分将发生转变。在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接触面减少到一定量后,便开始由所述第二斜坡2312进行接触和连接。在转变中,所述弹性延伸体232所积蓄的弹力将被释放,而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也因为弹力被相互地挤压。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随着所述连接体231的相互靠近而逐渐地增加。所述壳体部10的止碍端14限制继续靠近的时候,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也达到了最大值。最后从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通过所述延伸位22至所述插接位23,藉由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达到另一个所述插接位23,并由延伸位22至所述接线位21,实现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之间的连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很多情况下,所述线缆L需要中被相对灵活地可脱离地固定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或者被相对永久地固定在所述接线端子。如图10所示,其中一只所述接线端子采用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另一只在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紧固开关13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所述紧固开关13的并有没设置所述压力器132。当所述线缆L插入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时,所述触点211与所述线缆L相互接触,完成通电地连接。而所述紧固开关13的所述压片131位于所述线缆L的上端。也就是说,所述线缆L被夹在所述压片131和所述触点211之间。所述线缆L可被焊接于所述导电部20,实现较为永久的固定。所述线缆L可直接插入于所述导电部20,方便灵活地抽取,在很多实验的场合中十分方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接线端子可以适应的应用场合。两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紧固开关13虽然不同,也就是对于所述线缆L的关系有不同,但是对于相互之间的连接和插入关系并没有变化。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插接位23相互地接触。首先是所述插接位23的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的接触并抵压。也就是,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与另一个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摩擦着移动。而每个所述连接体231所承受的压力都通过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被吸收并由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蓄力。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的接触面积由零增加,达到相互之间最大的面积后便开始减少。也就是说,随着两个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相互前进,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连接部分将发生转变。在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接触面减少到一定量后,便开始由所述第二斜坡2312进行接触和连接。在转变中,所述弹性延伸体232所积蓄的弹力将被释放,而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也因为弹力被相互地挤压。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随着所述连接体231的相互靠近而逐渐地增加。所述壳体部10的止碍端14限制继续靠近的时候,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也达到了最大值。最后从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通过所述延伸位22至所述插接位23,藉由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达到另一个所述插接位23,并由延伸位22至所述接线位21,实现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之间的连通。
更多地,如图11和图12,两个所述接线端子20分别地被固定于两个需要连接的电气设备中。例如,在一种灯具的驱动电源的驱动端和母端中。
较长的一部分中,所述线缆L被插入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接线端12,通过所述紧固开关13进行所述线缆L的紧固。也就是预先地安装所述线缆L。当然除了所述接线位21直接地与所述线缆L相接,所述壳体部10的内侧也会对所述线缆L产生一定的抵压,进而辅助所述线缆L和所述接线位21的稳定接触。所述线缆L与所述接线位21相接的同时,所述线缆L与所述接线位21的至少两个所述触点211相连接。也就是说,所述线缆L在接入所述接线端12所固定的所述接线位21时,所述线缆L接触了至少两个电气连接点。所述线缆L在接入的情况下,与所述接线位21之间有可靠的接触面积。所述接线端子已经连接好所述线缆L等待另一端的连接。
在较短的一部分中,所述线缆L被插入所述壳体部10的所述接线端12,通过所述紧固开关13进行所述线缆L的紧固。也预先地安装所述线缆L。然后为了连通,将两个所述接线端子靠近并插入。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插接位23相互地接触。首先是所述插接位23的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的接触并抵压。也就是,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与另一个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相互摩擦着移动。而每个所述连接体231所承受的压力都通过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被吸收并由所述弹性延伸体232蓄力。所述连接体231的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的接触面积由零增加,达到相互之间最大的面积后便开始减少。也就是说,随着两个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相互前进,所述连接体231之间的连接部分将发生转变。在所述第一斜坡2311之间接触面减少到一定量后,便开始由所述第二斜坡2312进行接触和连接。在转变中,所述弹性延伸体232所积蓄的弹力将被释放,而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也因为弹力被相互地挤压。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随着所述连接体231的相互靠近而逐渐地增加。所述壳体部10的止碍端14限制继续靠近的时候,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面积也达到了最大值。最后从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的所述接线位21通过所述延伸位22至所述插接位23,藉由两个所述第二斜坡2312之间的接触,达到另一个所述插接位23,并由延伸位22至所述接线位21,实现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导电部20之间的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安装方式不需要借助工具,故能够较简便地进行安装。待所述线缆L的安装完成后,可先直接把带灯体的驱动端分布插入预先安装的母端部分里面,完成连接。再进一步地把灯具放置在一个预定位置(如天花板),即完成了安装过程。整个安装过程快捷方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工成本。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9)

1.一接线端子,用于连接至少一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部;和
至少一导电部,其中所述导电部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内侧,使得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包围,其中所述导电部适于与所述线缆进行连接,其中当所述线缆接入的情况下,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和接入的所述线缆一起地进行包围,其中所述导电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接线位、一延伸位以及一插接位,其中所述插接位通过所述延伸位自所述接线位延伸,并且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之间相互可通电,其中所述接线位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个触点,所述线缆与所述接线位相接情况中,所述线缆与所述接线位的至少两个所述触点相接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部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内侧,使得所述壳体部将所述导电部包围,并进一步地提供对所述导电部的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部适于与所述线缆进行连接,将所述线缆通电地连接于所述导电部的一端,进而间接地在所述导电部的另一端使用所述线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壳体部对接入所述线缆和所述导电部可施力地相互固定,其中通过所述壳体部的施力,所述线缆与所述导电部之间的接触更紧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壳体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插接端、一接线端以及一紧固开关,其中所述插接端和所述接线端分别地被置于所述壳体部的两端,并且所述插接端和所述接线端相互地通过一容纳腔连通,其中所述紧固开关被安置于所述接线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在所述接线端接入所述线缆的情况下,所述紧固开关对接入所述接线端中的所述线缆可施加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插接端适于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相互可拆卸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插接端通过插入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插接端,使得所述插接端所连通的所述容纳腔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容纳腔相互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容纳腔中的所述导电部即相互的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壳体部进一步地包括一止碍端,所述止碍端被延伸于所述接线端,在两个所述接线端子相互插入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止碍端对于另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壳体部的靠近距离上造成限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止碍端为所述插接端靠近所述接线端的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被置于所述壳体部中的所述容纳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接线位被固定于所述壳体部的所述接线端的内部,所述插接位被固定于所述壳体部的所述插接端的内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延伸位和所述插接位为一体成型地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接线位、所述延伸位以及所述插接位为一体成型地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部为不锈钢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导电部为铜片。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接线位的所述触点之间通过一支撑体相互地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支撑体为弹性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支撑体呈水滴状的弯曲。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支撑体的设计选自7字型、Z字型、S字型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形式。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插接位进一步地包括一连接体和一弹性延伸体,其中所述连接体延伸于所述弹性延伸体,所述弹性延伸体与所述延伸位相连接并保持弹性的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连接体具有一第一斜坡和一第二斜坡,其中所述第一斜坡和所述第二斜坡相互呈一定角度的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连接体是V型的片状体。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连接体具有至少两个可与另个所述连接体接触的表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紧固开关被置于所述接线位的所述触点。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紧固开关进一步地包括一压片和一压力器,其中所述压力器被设置于所述压片的一端,其中所述压力器对所述压片可施加压力,其中所述压力器可解除对所述压片的压力。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压力器为一压杆组合,以对所述压片施加或解除压力。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压力器采用螺钉施加压力,以对所述压片施加或解除压力。
CN201721056137.4U 2017-08-22 2017-08-22 接线端子 Active CN2071999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56137.4U CN207199932U (zh) 2017-08-22 2017-08-22 接线端子
PCT/CN2018/099924 WO2019037608A1 (zh) 2017-08-22 2018-08-10 接线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56137.4U CN207199932U (zh) 2017-08-22 2017-08-22 接线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99932U true CN207199932U (zh) 2018-04-06

Family

ID=61794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56137.4U Active CN207199932U (zh) 2017-08-22 2017-08-22 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99932U (zh)
WO (1) WO201903760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37608A1 (zh) * 2017-08-22 2019-02-28 佛山市威得士灯饰电器有限公司 接线端子
CN114243344A (zh) * 2021-12-31 2022-03-2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线缆互通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7749B (en) * 2003-07-18 2006-07-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7976330B2 (en) * 2009-08-28 2011-07-12 K.S. Terminals Inc. Securely latched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CN205985476U (zh) * 2016-08-27 2017-02-22 乐清市金龙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小体积接线端子排
CN207199932U (zh) * 2017-08-22 2018-04-06 佛山市威得士灯饰电器有限公司 接线端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37608A1 (zh) * 2017-08-22 2019-02-28 佛山市威得士灯饰电器有限公司 接线端子
CN114243344A (zh) * 2021-12-31 2022-03-2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线缆互通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37608A1 (zh)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2385B2 (en) Extension cord lock and in line tap
CN207199932U (zh) 接线端子
MX2011007756A (es) Conector para cable de nucleo y trenzado.
CN111403962B (zh) 一种防拔出安全插座
CN206877935U (zh) 一种两路断路器转接器
CN214847960U (zh) 用于遮蔽带电导体部件的绝缘护罩
CN209200508U (zh) 一种负荷开关出线底板、负荷开关及其环网开关柜
CN2694555Y (zh) 一种可分离式电源插头插座
CN212751187U (zh) 一种高压接地线
CN209497040U (zh) 一种快装电源插头
CN205987364U (zh) 扬声器
CN208690554U (zh) 一种模块插座盒
CN206878244U (zh) 电连接器系统
CN208873982U (zh) 防松动脱落的插头插座
CN207381920U (zh) 一种用于电力线路的高压电力金具
CN113078513A (zh) 一种拆卸时互锁可自动弹开的连接器
CN208093485U (zh) 一种断路器的接线板
CN2545717Y (zh) 不脱落插头插座
CN207052810U (zh) 一种插头内架
CN205985370U (zh) 插头
CN213366825U (zh) 一种带绝缘护套的电力线夹
CN219959605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弯型插座
CN2613864Y (zh) 主电路进线双向接插件
CN218415210U (zh) 一种防松动的电源连接器
CN205194967U (zh) 转换插头固定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