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配重吊篮,其配置较少,搭设周期短,能够提高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有效控制防水工程的施工周期。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配重吊篮,其包括:悬臂、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和悬挂装置,所述悬臂架设于楼顶的上部且所述悬臂前端向建筑物外部伸出,所述悬臂的近前端通过第一支撑装置与女儿墙固定连接,所述悬臂后端通过第二支撑装置与屋顶固定连接,所述悬挂装置通过连接件与悬臂后端固定连接并悬挂于悬臂前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立柱和预埋件,所述第一立柱立于女儿墙上部,所述第一立柱与悬臂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悬臂上方,所述预埋件埋设于女儿墙内,所述第一立柱通过连接组件与预埋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外套管和L型连接件,所述第一外套管套设于第一立柱外部并通过对穿螺杆与第一立柱固定连接,所述L型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外套管下端和预埋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一外套管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对穿螺杆从定位孔中穿过。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套管和第一立柱交接处的两侧设有防倾斜加筋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柱与悬臂相接触的部位为两个互相扣合的U形槽,所述悬臂卡于U形槽内并通过对穿螺杆与第一立柱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二立柱、第二外套管和固定杆,所述第二立柱上端与悬臂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套管套设于第二立柱外部并通过对穿螺杆与第二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套管下端埋设于屋面下部,所述固定杆为刚性杆,所述固定杆埋设于屋面下部并横向贯穿第二外套管。
优选地,所述刚性杆为钢筋,所述钢筋为四个且并排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立柱和第二外套管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对穿螺杆从定位孔中穿过。
优选地,所述女儿墙内设有用于加固预埋件的暗柱,所述预埋件的下部嵌入暗柱内。
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吊篮配置,搭设周期短,节约成本,能够在屋面防水施工过程中减少与其他专业交叉施工问题,利于把控防水施工周期,从而使屋面防水工程可以一次性施工,不存在甩项接茬问题,减少漏水隐患;本实用新型拆卸过程简易,降低了传统做法中吊篮配重的搭拆工作对防水工程各工序成品的破坏影响;本实用新型吊篮用完后拆卸时,第一、第二外套管可以先不拆掉,其能够作为后期外檐幕墙清洗及维护时的固定装置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方位术语“前端”和“后端”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附图1中悬臂左端为“前端”,悬臂右端为“后端”。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的屋面指楼顶的顶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配重吊篮,如图1所示,其包括:悬臂1、第一支撑装置2、第二支撑装置3和悬挂装置4,所述悬臂1架设于楼顶的上部且所述悬臂1前端向建筑物外部伸出,所述悬臂1的近前端通过第一支撑装置2与女儿墙5固定连接,所述悬臂1后端通过第二支撑装置3与楼顶固定连接,所述悬挂装置4通过连接件6与悬臂1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悬挂装置4悬挂于悬臂1前端。悬臂1近前端通过第一支撑装置2固定于女儿墙5上,悬臂1后端通过第二支撑装置3固定于楼顶,从而免去配重。如图3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悬臂1、第一支撑装置2、第二支撑装置3均为两个,配置一个悬挂装置4,形成一套无配重吊篮。连接件6可以是钢丝绳。女儿墙结构如图7所示。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包括第一立柱20和预埋件21,所述第一立柱20立于女儿墙5上部,所述第一立柱20与悬臂1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悬臂1上方,所述预埋件21埋设于女儿墙5内,所述第一立柱20通过连接组件与预埋件21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预埋件21可以是预置埋板,所述预置埋板具有一个水平板210以及两个垂直于水平板210的竖直弯钩211,所述水平板210与竖直弯钩211固定连接,所述竖直弯钩211的下部可以向上方弯曲,形成钩状,当其埋设于女儿墙5时,受到向上的拉力时能够产生向下的抓力,从而为第一立柱20提供稳固的基座支持。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件6由悬臂1后端经第一立柱20上端延伸至悬臂1前端连接悬挂装置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20与悬臂1相接触的部位为两个互相扣合的U形槽201,悬臂1的宽度使其能够正好卡在U形槽201内,然后通过对穿螺杆固定,悬臂1上可设置多个供对穿螺杆穿过的定位孔,定位孔沿着悬臂1延伸的方向布置,从而能够调节悬臂1相对于第一立柱20的前后位置,进而连接悬臂1后端的第二固定装置也会进行相应位置调整。
更进一步地,如图2、5所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外套管22和L型连接件23,所述第一外套管22套设于第一立柱20外部并通过对穿螺杆与第一立柱20固定,所述L型连接件23固定连接第一外套管22下端和预埋件21。第一外套管22下端和预埋件21的上部通过L型连接件23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的方式。所述第一立柱20和第一外套管22可以是热镀锌方管,所述第一立柱20尺寸优选为80*80*5mm,对穿螺杆的规格可以采用M12*140mm;L型连接件23规格可以采用80*60*120*5mm;预置埋板的尺寸优选为200*150*10mm。
为了能够调节第一立柱20的高度,所述第一立柱20和第一外套管22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对穿螺杆从定位孔中穿过。将不同高度的定位孔进行搭配并用对穿螺杆固定,可以调节第一立柱20和第一外套管22的相对位置,进而调整第一立柱20的高度。所述定位孔直径可以是18cm。
为了防止第一支撑装置2发生倾斜,所述第一外套管22和第一立柱20的交接处两侧设有防倾斜加筋板24,为了避免第一立柱20相对于第一外套管22发生歪斜导致的不稳定。悬臂1与第一立柱20的交接处两侧也可设置防倾斜加筋板24,防止无配重吊篮的悬臂1摆动。
为了固定悬臂1后端,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包括第二立柱30、第二外套管31和固定杆32,所述第二立柱30上端与悬臂1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套管31套设于第二立柱30外部并通过对穿螺杆与第二立柱30固定,所述第二外套管31下端埋设于屋面下部,所述固定杆32为刚性杆,所述固定杆32埋设于屋面下部并横向贯穿第二外套管31,所述第二外套管31在混凝土梁钢筋绑扎完成且未浇筑混凝土时预埋,然后浇筑混凝土固定,固定杆32在屋面下部将第二外套管31固定,为悬臂1后端提供稳固的基座支持。所述第二立柱30和第二外套管31可以是热镀锌方管,所述第二立柱30的尺寸可以是70*70*5mm,所述第二外套管31的尺寸是90*90*5mm。所述第二外套管31下方也可以采用L型连接件23进一步固定。第二外套管31的长度优选为1.15m,埋入屋面的深度为0.3cm。一般女儿墙5的高度为1.6m,第一立柱20与第二立柱30之间的距离可以是4.6m,第一立柱20与悬挂装置4之间的距离可以是1.5m,第二立柱30的高度优选为1.4~1.6m,两个第一支撑装置2之间的距离优选为6m,在此布局下,无配重吊篮受力合理,能够为悬挂装置4提供稳定支撑,确保受力安全。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32包括四个钢筋,所述钢筋并排布置,所述第二外套管31上供钢筋穿过的孔直径优选为24mm,孔之间的距离优选为7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立柱30和第二外套管31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对穿螺杆从定位孔中穿过。将不同高度的定位孔对齐并通过对穿螺杆固定,可调节第二立柱30和第二外套管31的相对位置,进而调整第二立柱30的高度。
如图8所示,为了使第一支撑装置2稳定,所述预埋件21下方的女儿墙5内设有用于加固预埋件21的暗柱7,所述预埋件21的下部嵌入暗柱7内。暗柱7尺寸优选为300*150mm。
在搭建无配重吊篮时,第一外套管22、第二外套管31、预埋件21、固定杆32可进行预安装,其作为无配重吊篮的基座支持,然后在第一外套管22、第二外套管31上安装第一立柱20、第二立柱30,最后是悬臂、悬挂装置,其搭建、拆卸过程均十分方便。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搭建无配重吊篮的施工措施:
1、女儿墙5上方增加预埋件21,作为后期无配重吊篮安装第一支撑装置2使用;
2、女儿墙5在预埋件21正下方位置设置混凝土暗柱,即保障该部位女儿墙外观和其他位置一样,又确保悬臂前段受力安全;
3、取消传统做法中吊篮的配重,在屋面楼板靠近结构外边的梁内预埋第二外套管31,用于安装后期无配重吊篮的第二立柱30,充当吊篮的配重使用;
4、安装第一立柱20、第二立柱30、悬臂1、连接件6和悬挂装置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