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81749U - 连接器改良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改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81749U
CN207181749U CN201720247912.8U CN201720247912U CN207181749U CN 207181749 U CN207181749 U CN 207181749U CN 201720247912 U CN201720247912 U CN 201720247912U CN 207181749 U CN207181749 U CN 207181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blade ends
accepting groove
procaps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4791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国基
马肖明
朱永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craft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craft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craft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craft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4791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81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81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817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改良结构,是包含有一前壳体、一后壳体以及一端子模块所组成。其中,前壳体具有一背壁以及由背壁向前延伸所形成的收容槽;后壳体上具有一收纳部,与前壳体的背壁组成一收纳空间;端子模块,安装在上述收纳空间内,端子模块上设置有多个端子,这些端子具有插设在收容槽内的接触部,且这些端子模块的前缘与该前壳体的背壁相互抵靠。从而,当端子模块与前壳体组合时,能够确实的观察这些接触部插入收容槽时的状态,组装过程中造成接触部的变形,以提升连接器组装时的合格率。

Description

连接器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连接器改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片状支撑端子的连接器,如SFP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时科技的进步,数据的高速传输为连接器的普遍需求,特别在一些传输速率高达4.5Gbps以上的连接器,如SFP、SFP+、QSFP等高速的光纤连接器中,在这些连接器中,已经采用插入连接器壳体的端子组件,而非压合在壳体内的单个端子,这些端子组件通常以片状的形式形成。
例如,中国台湾公告第I410000号「具有2件式壳体的连接器」实用新型专利案,该实用新型专利案中,公开一种薄片状针座所组成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是将壳体一分为二,形成有一两件式组合的壳体,用以包覆薄片状针座。
然而,薄片状针座是由每一针座支撑第一和第二端子,而壳体上具有第一卡收容槽与第二卡收容槽,且每一第一端子具有收容在第一卡收容槽内的接触部,每一第二端子具有收容在第二卡收容槽内的接触部,这些接触部皆由针座朝向绝缘壳体的第一段的方向延伸出针座外部,而绝缘壳体的第一段其内部设置有一中空内部,当这些薄片状针座与壳体的第一段进行组装时,这些凸设于薄片状针座前缘的接触部,必先进入中空内部中,再插置于第一卡收容槽与第二卡收容槽内。
然而,当这些接触部进入中空内部后,并无法由外部绝缘壳体的第一段的外部观测这些接触部是否确实的进入第一卡收容槽或第二卡收容槽内,导致在组装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接触部与壳体的不慎碰撞,致使这些端子的接触部无法有效地进入这些收容槽内,进而造成端子的损坏或连接器的短路。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组装过程中确认端子的接触部能确实插入收容槽内的一种连接器,以提升连接器组装合格率的连接器改良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包含一前壳体,具有一背壁以及分别由背壁向前延伸所形成的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一后壳体,其上具有一收纳部,与所述前壳体的背壁组合成一收纳空间;以及一端子模块,其安装于所述收纳空间内,所述端子模块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与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插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插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接触部,且所述端子模块的前缘与所述前壳体的背壁相互抵靠。
从而,当端子模块与前壳体组合时,能够确实的观察所述接触部插入收容槽时的状态,组装过程中造成接触部的变形,以提升连接器组装时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解时的平面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平面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模块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后壳体的平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 连接器
20 前壳体
21 前壁
22 背壁
23 第一收容槽
24 第二收容槽
25 卡插入槽
26 端子插入口
27 凸起部
28 前插槽
30 后壳体
31 顶壁
32 侧壁
33 后壁
34 收纳部
35 后插槽
36 嵌合槽
40 端子模块
41 片状端子座
411 第一片状端子座
412 第二片状端子座
42 第一端子
43 第二端子
44 接触部
45 凹设部
46 前固定片
47 后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改良包含有一前壳体20、一后壳体30以及一端子模块40。
请同时结合图4所示,前壳体20具有一前壁21以及一背壁22,其上设置有与前壁21及背壁22相互垂直且横向延伸的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24,该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24在前壁21处形成有一卡插入槽25,在背壁22处形成有一端子插入口26,该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24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且前壳体20的背壁22处位于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24之间,朝向端子模块30的方向凸设有一凸起部27,该凸起部27内形成有多个与第一收容槽23及第二收容槽24相互平行的前插槽28。
后壳体30,是由一顶壁31、两侧壁32以及一后壁33组成有一收纳部34,其收纳部34与前壳体20组成一收纳空间,其后壁33的上方具有一后插槽35。
端子模块40,则是由多个片状端子座41所组成,且该多个片状端子座41中的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端子42以及一第二端子43,在本实施例中,片状端子座41包含有第一片状端子座411以及第二片状端子座412,该端子模块40是由这些第一片状端子座411与第二片状端子座412以交错排列的方式所组成。
每一第一端子42与第二端子43包含有延伸在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 412前缘且插设于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24内的接触部44;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在第一端子42与第二端子42间凹设有一凹设部45,每一凹设部45内凸设有一前固定片46,且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的后端相对于后壳体30的后插槽35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后固定片47。
请同时参阅图4及5所示,组装时,是将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 以交错的方式依序插入前壳体20内,由于前壳体20的端子插入口26是设置在背壁22上,因此能够在接触部44的插入过程中,确认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上的第一端子42与第二端子43的接触部44是否有确实的通过端子插入口26而进入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24内,之后通过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上的前固定片46插入前壳体20上的前插槽28中,使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与前壳体20相互嵌设固定,并使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的前缘与前壳体20的背壁22相互抵靠,待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逐一固定在前壳体20上而形成有一端子模块40后,再将后壳体30套设在端子模块40的外部,并利用每一片状端子座411、412后方的后固定片47插入后壳体30上的后插槽35内,使后壳体30能与每一片状端子座411、412相互嵌合固定,进而组成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0的组装。
反之,本实用新型也可先将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先与后壳体 30利用后固定片47与后插槽35相互嵌合固定后,形成一端子模块30,再将整体端子模块30插入前壳体20内,也能够在每一端子的接触部44 在插入的过程中,确认每一个片状端子座411、412上的第一端子42与第二端子43的接触部44是否有确实的通过端子插入口26,以使接触部44 有效的插入至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24中。
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由于每一端子的接触部44能够从前壳体20的背壁观察是否确实的经过端子插入口26进入第一收容槽23与第二收容槽 24内,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组装过程中,造成接触部44与前壳体20的背壁22碰撞而造成端子的变形,进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体连接器10的组装合格率。
请参阅图3及图5~6所示,如上述本实用新型中的端子模块40,是由多个片状端子座41所组成,且这些片状端子座41包含有第一片状端子座 411以及第二片状端子座412,这些第一片状端子座411与这些第二片状端子座412的顶面具有高度上的落差;在本实施例,第一片状端子座411 的高度略大于第二片状端子座412的高度,其第一片状端子座411与第二片状端子座412采用交错排列方式组成一端子模块40,因此在端子模块 40的顶面也将形成有高度上的落差。
此外,如图7所示,后壳体30的收纳部34的顶部相对于这些第一片状端子座411与这些第二片状端子座412的高度落差,进一步形成有一高低落差的嵌合槽36,与这些第一片状端子座411与这些第二片状端子座 412的高度差相互对应,从而能够防止这些第一片状端子座411与这些第二片状端子座412产生误差的现象,进而达到一防呆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前壳体,具有一背壁以及分别由背壁向前延伸所形成的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
一后壳体,其上具有一收纳部,与所述前壳体的背壁组合成一收纳空间;以及
一端子模块,其安装在所述收纳空间内,所述端子模块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与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插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插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接触部,且所述端子模块的前缘与所述前壳体的背壁相互抵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前插槽,而所述后壳体位于所述收纳部的后方进一步具有一后插槽,所述端子模块进一步是由多个片状端子座所组成,且所述多个片状端子座中的每一个片状端子座上,分别设置有一插设于所述前插槽的前固定片以及一插设于所述后插槽的后固定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槽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的背壁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间,朝向所述端子模块的方向延伸有一凸起部,且所述前插槽位于所述凸起部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相对于所述前壳体的凸起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凹设部,且所述前固定片凸设于所述凹设部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是由一顶壁、两侧壁以及一后壁围绕成所述收纳部而形成,所述后插槽位于所述后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是由多个片状端子座所组成,且所述多个片状端子座的每一个片状端子座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二端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端子座包括多个第一片状端子座与多个第二片状端子座,所述端子模块是由所述多个第一片状端子座与多个第二片状端子座交错排列而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状端子座与所述第二片状端子座的顶面具有高度上的落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上收纳部的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片状端子座与所述第二片状端子座的高度落差,形成有一高低落差的嵌合槽。
CN201720247912.8U 2017-03-14 2017-03-14 连接器改良结构 Active CN207181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7912.8U CN207181749U (zh) 2017-03-14 2017-03-14 连接器改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7912.8U CN207181749U (zh) 2017-03-14 2017-03-14 连接器改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81749U true CN207181749U (zh) 2018-04-03

Family

ID=61732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47912.8U Active CN207181749U (zh) 2017-03-14 2017-03-14 连接器改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817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9938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5390848B (zh) 具有触头模块的电连接器
US8864516B2 (en) Cable assembly for interconnecting card modul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89696B (zh) 连接器
US8075343B2 (en) Straddle card edge connector
CN2932689Y (zh) 电连接器
US8045340B2 (en) Data processing system
CN104218344B (zh) 高速卡缘连接器及具有该高速卡缘连接器的高速卡缘连接器组件
CN106019491A (zh) 混合插座连接器及混合插头连接器
CN104348040B (zh) 电连接器
US20150271938A1 (en) Cable rack assembly having a two-dimensional array of cable connectors
CN103579850A (zh) 电力电子装置及其功率模块的对位装置
CN103368010A (zh) 电连接器
CN105261909A (zh) 存储模块插接件
CN104966932A (zh)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105914503A (zh)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201570699U (zh) 电连接器
CN104752858B (zh)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CN207181749U (zh) 连接器改良结构
CN101577379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5863453U (zh)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101171892A (zh) 正交底板连接器
CN203747159U (zh) 电连接器
CN202585947U (zh) 电连接器
CN202712528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