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7997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79973U
CN207179973U CN201721213450.4U CN201721213450U CN207179973U CN 207179973 U CN207179973 U CN 207179973U CN 201721213450 U CN201721213450 U CN 201721213450U CN 207179973 U CN207179973 U CN 207179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wind
panel housing
air
screen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134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和清
文超
吴旭波
黄建艺
郑耿填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134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79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79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79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壳体,风机壳体具有风道以及风道出风口;面板壳体,装设于风机壳体上,且位于风道出风口的一侧,面板壳体具有贯穿面板壳体的面板出风口,风道出风口与面板出风口连通;风道与面板壳体连接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挡风结构,第一挡风结构阻挡由风道吹向面板壳体面向风道的连接端的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风道与面板壳体连接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挡风结构,通过该第一挡风结构,阻挡由风道吹向面板壳体面向风道的连接端的风,避免冷空气灌入面板壳体与风道之间的缝隙、以及面板壳体与风道连接处的缝隙中,防止空调器内部器件凝露,确保空调器的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立式空调出风格栅或出风面板通常为竖立式设置,考虑到面板壳体的装配可行性,面板壳体通常与风道之间预留有足够的装配间隙。然而空调在制冷模式下,冷空气容易通过灌入面板壳体与风道之间的缝隙,和面板壳体与风道搭接处的缝隙中,流至空调器顶部或底部壳体内,造成空调器内部器件凝露,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冷风灌入空调器顶部及底部空间,造成凝露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包括:
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具有风道以及风道出风口;
面板壳体,装设于所述风机壳体上,且位于所述风道出风口的一侧,所述面板壳体具有贯穿所述面板壳体的面板出风口,所述风道出风口与所述面板出风口连通;
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风结构阻挡由所述风道吹向所述面板壳体面向风道的连接端的风。
可选地,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包括第一上挡风筋和第一下挡风筋,所述第一上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上,所述第一下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一上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往底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上连接端的高度,所述第一下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往顶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下连接端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下挡风筋与所述风道的第一内侧壁连接,与第二内侧壁具有间距。
可选地,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二挡风结构,所述第二挡风结构阻挡由风道出风口吹向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处的缝隙的风。
可选地,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包括第二上挡风筋和第二下挡风筋,所述第二上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上挡风筋与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下挡风筋与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上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往底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小于第一上挡风筋延伸的长度,所述第二下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往顶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小于第一下挡风筋延伸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与所述风道的第一内侧壁连接,与第二内侧壁具有间距。
可选地,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上还设有第三挡风筋,且所述第三挡风筋位于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三挡风筋阻挡由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吹向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的间隙的风。
可选地,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面板壳体的安装部,所述面板壳体与所述风道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安装部相适配的连接部,所述面板壳体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风道的安装部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且往上凸起的上凸缘以及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且往上凸起的下凸缘,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上连接端且往所述风道出风口延伸的抵接边以及设置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下连接端且往下延伸的卡接边,所述抵接边抵接于所述上凸缘上,所述卡接边卡接于所述下凸缘朝向风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由风道出风口往风道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风道内设有排水孔,所述风道出风口处形成的水由风道的底部内壁排至所述排水孔中,由所述排水孔排出风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的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挡风结构,通过该第一挡风结构,阻挡由所述风道吹向所述面板壳体面向风道的连接端的风,避免冷空气灌入面板壳体与风道之间的缝隙、以及面板壳体与风道连接处的缝隙中,防止空调器内部器件凝露,确保空调器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竖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器中风机壳体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器中风机壳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器中风机壳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H-H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式空调其器中面板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风机壳体10以及面板壳体20,所述风机壳体10具有风道101以及风道出风口102;所述面板壳体20装设于所述风机壳体10上,且位于所述风道出风口102的一侧,所述面板壳体20具有贯穿所述面板壳体20的面板出风口201,所述风道出风口102与所述面板出风口201连通;所述风道101与所述面板壳体20连接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挡风结构(图中未标注),所述第一挡风结构阻挡由所述风道101吹向所述面板壳体20面向风道101的连接端(图中未标注)的风。
所述面板壳体20装设于所述风机壳体10上时,所述面板壳体20的连接端处于风道101内,如此,在风道101内设置第一挡风结构,以阻挡风吹向该连接端,防止冷空气在该连接端上形成凝露。具体而言,所述面板壳体20面向风道101的一侧设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包括上连接端202和下连接端203,所述上连接端202位于面板壳体20上端的面板出风口201处,所述下连接端203位于面板壳体20下端的面板出风口201处,所述面板壳体20装设于所述风机壳体10上时,所述上连接端202和所述下连接端203均位于所述风道101内,在所述风道101内设置第一挡风结构,以防止风直接吹向所述上连接端202和所述下连接端203。
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具有挡风面(图中未标注),所述挡风面可以垂直于所述风道出风口102的出风方向,也可以与所述风道出风口102的出风方向呈小于90°的夹角,所述挡风面垂直于所述风道出风口102的出风方向垂直时,可以减少挡风材料的设置,而挡风面与所述风道出风口102的出风方向呈一定夹角时,所述挡风面还具有导风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的风道101与所述面板壳体20连接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挡风结构,通过该第一挡风结构,阻挡由所述风道101吹向所述面板壳体20面向风道101的连接端的风,避免冷空气灌入面板壳体20与风道101之间的缝隙、以及面板壳体20与风道101连接处的缝隙中,防止空调器内部器件凝露,确保空调器的正常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包括第一上挡风筋103和第一下挡风筋104,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上,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上;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往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20的上连接端202的高度,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往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20的下连接端203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挡风结构还可以为沿所述风道的内壁周向设置的挡风环,如此,通过缩小风道出风口102的方式阻挡向面板壳体20的端面吹风。由于风道出风口102吹出的风在上连接端202和下连接端203容易灌风,本实施例中优选在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上设置第一上挡风筋103,在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上设置第一下挡风筋104,且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和第一下挡风筋104靠近所述风道出风口102,如此,将第一挡风结构设置在风道的顶部和底部,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且避免将风道出风口102缩小而影响面板壳体20的出风效率,影响空调的正常使用。
可选地,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与所述风道的第一内侧壁1013连接,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具有间距。所述风道的第一内侧壁1013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相对,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与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不相连,以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形成第一排水口111。
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往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20的上连接端202的高度,如此保证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能够阻挡由风道101向面板壳体20的上连接面202吹出的风,同样地,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往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20的下连接端203的高度,保证了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能够阻挡由风道101向面板壳体20的下连接端203吹出的风。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往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延伸的长度等于或略长于于面板壳体20是上连接端202的高度,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往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延伸的长度等于或略长于面板壳体20的下连接端203的高度,在确保能过挡风的同时,保证第一挡风结构不影响风由面板出风口201吹出。
为了防止面板出风口201处的风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往风道101内回风,在风道出风口102吹出的风的作用下,灌入风道101与面板壳体20的连接的缝隙中,在所述风道101与所述面板壳体20连接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二挡风结构(图中未标注),采用所述第二挡风结构以阻挡由风道出风口102吹向所述风道101与所述面板壳体20连接处的缝隙的风。
由于面板出风口201处的导风板可以转动,在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容易导致由面板出风口201吹出的风形成回风,吹向风道101,此时,风道出风口102吹出的风与回风相对,回风则容易在风道出风口102处灌入面板壳体20于风道101连接处的缝隙中,从而流至空调器顶部或底部壳体内,造成空调器内部器件凝露。如此,设置第二挡风结构阻挡由面板出风口201形成的回风,防止回风在面板壳体20于风道101的连接处形成凝露,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凝露效果更佳。
此外,回流气体与风道出风口102处的气体相遇时,容易造成喘振现象,设置第二挡风结构还可以阻挡回流气体造成喘振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在竖直方向上呈阶梯状分布,以减少材料设置,减少成本。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包括第二上挡风筋105和第二下挡风筋106,所述第二上挡风筋105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与面板壳体20之间,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与面板壳体20之间;所述第二上挡风筋105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往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小于第一上挡风筋103延伸的长度,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往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小于第一下挡风筋延伸104的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挡风结构也还可以为沿所述风道的内壁周向设置的挡风环。由于面板出风口201是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形成回风的,而回风主要形成于面板壳体20的上连接端202和下连接端203,如此,本实施例中优选在风道的顶部内壁1011上设置第二上挡风筋105,且所述第二上挡风筋105位于所述第一上挡风筋103与面板壳体20之间,在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上设置第二下挡风筋106,且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位于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与面板壳体20之间,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减少设计成本。
由于第二挡风结构用于阻挡由风道出风口102灌入的冷风,冷空气遇到第二挡风结构时,也会在第二挡风结构上形成凝露,尤其是第二下挡风筋106上的凝露无法排出,因此,为了便于第二下挡风筋106上的凝露排出,所述第一下挡风筋104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具有间距,以与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形成第一排水口111,如此,第二下挡风筋106上形成的凝露,可通过该第一排水口111排向风道101内的排水系统中。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可以与风道的第一内侧壁1013和第二内侧壁1014均抵接,也可以只与风道的第一内侧壁1013或第二内侧壁1014抵接,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与所述风道的第一内侧壁1013连接,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具有间距。也即,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不连接,以与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形成第二排水口112,如此,所述第一排水口111与所述第二排水口112位于同一侧,便于排水。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还可以与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相连,与风道的第一内侧壁1013具有间距,如此,所述第一排水口111与第二排水口112位于两侧。
可选地,为了防止回风从所述第二排水口112灌入所述面板壳体20与所述风道101连接处的缝隙中,在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上还设有第三挡风筋107,且所述第三挡风筋107位于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与所述面板壳体20之间,所述第三挡风筋107阻挡由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1014之间的间距吹向所述风道101与所述面板壳体20连接的间隙的风。
也即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与所述第三挡风筋107相错分布,也即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与风道的第一内侧壁1013相连,而第三挡风筋107与风道101的第二内侧壁1014相连,所述第二下挡风筋106与所述第三挡风筋107之间形成迷宫式通道,以阻挡回风从第二排水口112灌入所述面板壳体20与所述风道101连接处的缝隙中。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所述第三挡风筋107上形成的凝露,可通过迷宫式通道排向第一排水口。
具体而言,在立式空调其中,风道101内一般设置有接水面,以将风道101内壁的形成的凝露排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挡风结构、第二挡风结构以及第三挡风筋107在挡住冷空气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凝露,如此,为了便于将所形成的凝露排出风道101,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由风道出风口102往风道101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风道101内设有排水孔110,所述风道出风口102处形成的水由风道的底部内壁1012排至所述排水孔110中,由所述排水孔110排出风道。
所述第三挡风筋107上的凝露通过第二下挡风筋106上的第二排水口排到第二下挡风筋106内,进而连同第二下挡风筋106上的凝露一起排向第一下挡风筋104上的排水口,再与第一下挡风筋104上的凝露一起通过倾斜设置的下端面203排到排水孔110中,如此,风道101内的凝露通过排水孔110排到接水面上,再由接水面向风道101外部排出。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挡风结构、第二挡风结构以及第三挡风筋107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不会在第一挡风结构、第二挡风结构以及第三挡风筋107内形成积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面板壳体20,所述面板壳体20与所述风机壳体10的安装方式有多种,可以为卡合方式,也可以为螺丝固定方式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风道101与所述面板壳体20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面板壳体20的安装部,所述面板壳体20与所述风道101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安装部相适配的连接部,所述面板壳体20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风道101的安装部上。
具体而言,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风道101的顶部且往上凸起的上凸缘108以及位于所述风道101的底部且往上凸起的下凸缘109,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壳体20的上连接端202且往所述风道出风口102延伸的抵接边204以及设置于所述面板壳体20的下连接端203且往下延伸的卡接边205,所述抵接边205抵接于所述上凸缘108上,所述卡接边205卡接于所述下凸缘109朝向风道101的一侧。通过上端搭接,下端卡扣的方式安装,结构简单,且容易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具有风道以及风道出风口;
面板壳体,装设于所述风机壳体上,且位于所述风道出风口的一侧,所述面板壳体具有贯穿所述面板壳体的面板出风口,所述风道出风口与所述面板出风口连通;
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风结构阻挡由所述风道吹向所述面板壳体面向风道的连接端的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结构包括第一上挡风筋和第一下挡风筋,所述第一上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上,所述第一下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一上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往底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上连接端的高度,所述第一下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往顶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下连接端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挡风筋与所述风道的第一内侧壁连接,与第二内侧壁具有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二挡风结构,所述第二挡风结构阻挡由风道出风口吹向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处的缝隙的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包括第二上挡风筋和第二下挡风筋,所述第二上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上挡风筋与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下挡风筋与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上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顶部内壁往底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小于第一上挡风筋延伸的长度,所述第二下挡风筋由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往顶部内壁延伸,且延伸的长度小于第一下挡风筋延伸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与所述风道的第一内侧壁连接,与第二内侧壁具有间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上还设有第三挡风筋,且所述第三挡风筋位于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三挡风筋阻挡由所述第二下挡风筋与所述风道的第二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吹向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连接的间隙的风。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与所述面板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面板壳体的安装部,所述面板壳体与所述风道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安装部相适配的连接部,所述面板壳体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风道的安装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风道的顶部且往上凸起的上凸缘以及位于所述风道的底部且往上凸起的下凸缘,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上连接端且往所述风道出风口延伸的抵接边以及设置于所述面板壳体的下连接端且往下延伸的卡接边,所述抵接边抵接于所述上凸缘上,所述卡接边卡接于所述下凸缘朝向风道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底部内壁由风道出风口往风道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风道内设有排水孔,所述风道出风口处形成的水由风道的底部内壁排至所述排水孔中,由所述排水孔排出风道。
CN201721213450.4U 2017-09-20 2017-09-20 空调器 Active CN207179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13450.4U CN207179973U (zh) 2017-09-20 2017-09-2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13450.4U CN207179973U (zh) 2017-09-20 2017-09-2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79973U true CN207179973U (zh) 2018-04-03

Family

ID=61748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13450.4U Active CN207179973U (zh) 2017-09-20 2017-09-2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799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09280B (zh) 空气整流装置及空调器
JP5379557B2 (ja) 通気見切材及び建築物の外壁構造
TWI650469B (zh) 通風散熱裝置
JP201215458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07179973U (zh) 空调器
CN104947861A (zh) 预制舱透气防水结构
CN104110724B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04271480U (zh) 一种防潮且利于排水的配电柜
JP2010084415A (ja) 換気棟の取付方法及び取付構造
EP2578958B1 (en) Louvre
KR101541238B1 (ko) 침입수 차단 및 통풍 성능을 향상시킨 에어 벤트 커버 구조물
CN210118966U (zh) 空调器的面板和空调器
CN204492109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通风管道的弯管构造
KR20150003345U (ko) 선박 및 해양플랜트용 흡배기관의 루버 구조물
CN112128916A (zh) 新风系统用户外防雨帽及应用有该防雨帽的新风管道
CN207499752U (zh) 一种铝合金窗独立排水系统
CN207484901U (zh) 上出风挡雨风帽及排气系统
CN207019232U (zh) 防爆排风管道出风口构造
CN209147283U (zh) 格栅及空调室外机
CN206398195U (zh) 管道用排水结构
JP6437240B2 (ja) 建物の連設構造
CN111934490B (zh) 牵引电机通风系统及其防水结构和防水方法
CN214249967U (zh) 新风系统用户外防雨帽及应用有该防雨帽的新风管道
TWM556261U (zh) 通風散熱罩結構
CN206472410U (zh) 电控盒的排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