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76739U -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76739U
CN207176739U CN201720831690.4U CN201720831690U CN207176739U CN 207176739 U CN207176739 U CN 207176739U CN 201720831690 U CN201720831690 U CN 201720831690U CN 207176739 U CN207176739 U CN 207176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gallery
opening
pipeline
pipeline outlet
outle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316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宪东
刘鑫
李林林
王晓娜
孟金玲
解丰波
龙丽姮
孟子雄
张晓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316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76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76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76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市政工程领域,提供了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包括人工挖孔桩、连接通道和综合管廊隧道,所述人工挖孔桩包括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第一开口和与地面连通的过渡护壁,所述过渡护壁与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上;所述综合管廊隧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人工挖孔桩、连接通道和综合管廊隧道依次连通形成一个贯通的出线通道。本实用新型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满足不同类型管线、不同位置的管线出线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管线出线方式是管廊中管线接入舱外,与外部管线相衔接并最终连接至外侧用户的方式。开挖式管廊的管线出线通常采用在管廊建设的同时,同步修建人工挖孔桩和预留出线舱的方式与外部管线连接。开挖式管廊由于修建条件良好、埋深较浅等原因,人工挖孔桩和预留出线舱的设置限制较少。非开挖式管廊由于地面条件复杂,埋深较深,外侧用户与管廊路由间可能存在诸多限制条件等原因,管线出线的方式需要特别设计。
由于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现有出线方式通常采用在出地面工作井处集中出线的方式,在出地面工作井处设置各类管线出线口,管线通过出线口与外部管线相连接。由于建设条件限制,非开挖式综合管廊工作井的设置需要同时考虑管廊隧道建设工期,施工难度,实施可行性,周边管线需求等诸多因素,且工作井的间距一般较大,因此管线出线的位置和方式不灵活,不同类型的管线只能选择在同样的位置接入外侧用户需要较长距离和较大成本,且后期新增的管线需求难以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该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满足不同类型管线、不同位置的管线出线需求,并满足在管廊运营期新增的管线出线需求。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包括连接通道、综合管廊隧道和人工挖孔桩,
所述人工挖孔桩包括第一开口、与地面连通的过渡护壁和多个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多个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上下依次连接,所述过渡护壁与顶部的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上;
所述综合管廊隧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
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人工挖孔桩、连接通道和综合管廊隧道依次连通形成一个贯通的出线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人工挖孔桩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挖孔桩还包括与缆线沟连接的横向通道,所述横向通道设置在顶部的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的上端,且所述横向通道与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综合管廊隧道为暗挖工法隧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管线出线结构还包括管线支架,所述管线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线通道的内壁上。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主要是通过另行施作的人工挖孔桩和连接通道实现管线出舱;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挖孔桩可以在综合管廊隧道贯通前或者贯通后施作,连接综合管廊隧道和人工挖孔桩的连接通道既可以从人工挖孔桩开始施作,也可以从综合管廊隧道开始施作,可以便利工人施工以及提高施工效率;再者,本实用新型可以灵活考虑管线需求,既可以满足规划好的管线的出舱,也可以满足未来添加的管线的出舱,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管线、不同位置的管线出线需求,还可以满足在综合管廊隧道运营期新增的管线出线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横向通道的示意图。
图中:1、人工挖孔桩,11、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2、第一开口,13、过渡护壁,2、连接通道,3、综合管廊隧道,31、第二开口,4、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包括人工挖孔桩1、连接通道2和综合管廊隧道3,
所述人工挖孔桩1包括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1、第一开口12和与地面4连通的过渡护壁13,所述过渡护壁13与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1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2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1上;
所述综合管廊隧道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2相对应的第二开口31;
所述连接通道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12连通,所述连接通道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31连通,所述人工挖孔桩1、连接通道2和综合管廊隧道3依次连通形成一个贯通的出线通道。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主要是通过另行施作的人工挖孔桩1和连接通道2实现管线出舱;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人工挖孔桩1可以在综合管廊隧道3贯通前或者贯通后施作,连接综合管廊隧道3和人工挖孔桩1的连接通道2既可以从人工挖孔桩1的第一开口12处开始施作,也可以从综合管廊隧道3的第二开口31处开始施作,可以便利工人施工以及提高施工效率;再者,本实用新型可以灵活考虑管线需求,当满足规划好的管线的出舱,可以在规划的线路上施作本实用新型的管线出线结构;当满足未来添加的管线的出舱时,可以在管线出舱处增设本实用新型的管线出现结构;因此,只要满足需要出线的管线的最小尺寸和地面实施条件,即可施作,非常灵活和便利。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开口12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1的护壁上,本实施例主要是将人工挖孔桩1施作在综合管廊隧道3左或右的一侧,当此处施工面积较大时,可以采用本方案,可以直接避免与综合管廊隧道3与外界接触,从而使得综合管廊隧道3的受外界影响,比如:下雨时,雨水直接进入到综合管廊隧道3等。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当人工挖孔桩1设置在至综合管廊隧道3的顶部并预留一定的安全距离时,此时,在人工挖孔桩1的主体成型后,于人工挖孔桩1的底部对应综合管廊隧道的顶部的第二开口31(即出线口位置)设置第一开口12,所述第一开口12设置在所述人工挖孔桩1的底部。由于,所述第一开口12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1的井底,本实施例则主要是将人工挖孔桩1施作在综合管廊隧道3的上侧,主要是考虑到需要在当施工面积不足的地方对需要出线的管线出舱时,可以在综合管廊隧道3的上端直接施作人工挖孔桩,灵活的满足管线出舱的需求。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人工挖孔桩1还包括与缆线沟连接的横向通道,所述横向通道设置在顶部的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1的上端,且所述横向通道与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11连通,由于挖掘的人工挖孔桩1很大程度上不会到地面上,因此,习惯性的在地下浅层处通过横向通道与缆线沟进行连通,这样人工挖孔桩1不会上到地面;为了适应城市复杂的路况和地形,同时将所述综合管廊隧道3采用暗挖工法隧道结构。所述管线出线结构还包括管线支架,所述管线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线通道的内壁上,能够更有条理的将需要出线的管线从出现通道中出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主要是通过另行施作的人工挖孔桩1和连接通道2实现管线出舱;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人工挖孔桩1可以在综合管廊隧道3贯通前或者贯通后施作,连接综合管廊隧道3和人工挖孔桩1的连接通道2既可以从人工挖孔桩1的第一开口12处开始施作,也可以从综合管廊隧道3的第二开口31处开始施作,可以便利工人施工以及提高施工效率;再者,本实用新型可以灵活考虑管线需求,当满足规划好的管线的出舱,可以在规划的线路上施作本实用新型的管线出线结构;当满足未来添加的管线的出舱时,可以在管线出舱处增设本实用新型的管线出现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管线、不同位置的管线出线需求,还可以满足在综合管廊隧道运营期新增的管线出线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挖孔桩、连接通道和综合管廊隧道,
所述人工挖孔桩包括第一开口、与地面连通的过渡护壁和多个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多个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上下依次连接,所述过渡护壁与顶部的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上;
所述综合管廊隧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
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人工挖孔桩、连接通道和综合管廊隧道依次连通形成一个贯通的出线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人工挖孔桩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挖孔桩还包括与缆线沟连接的横向通道,所述横向通道设置在顶部的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的上端,且所述横向通道与所述节段钢筋混凝土护壁连通。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廊隧道为暗挖工法隧道结构。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线出线结构还包括管线支架,所述管线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线通道的内壁上。
CN201720831690.4U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Active CN207176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1690.4U CN207176739U (zh)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1690.4U CN207176739U (zh)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76739U true CN207176739U (zh) 2018-04-03

Family

ID=61735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31690.4U Active CN207176739U (zh)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767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5340A (zh) * 2017-07-10 2017-12-05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及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5340A (zh) * 2017-07-10 2017-12-05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3270B (zh) 适用于超浅覆土条件下的水下隧道施工方法
CN107435340A (zh)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及其方法
CN205172598U (zh) 管幕旋喷桩支护结构
CN206386134U (zh)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防排水构造
CN107023300A (zh) 一种采用棚护法建造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法
CN108547639B (zh) 隧道临近既有构筑物的超前同孔多导管分层注浆施工方法
CN102748040A (zh) 地铁大跨度车站主体结构及其柱拱法施工方法
CN102182464A (zh) 通道结构的施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8361036B (zh) 一种地铁车站附属结构外挂的施工方法
CN103993885A (zh) 一种暗挖隧道侧向开洞支撑体系构建方法
CN109610606A (zh) 地下管道迁改割接构造及方法
CN103867209A (zh) 一种地铁竖井分层、分段转横通道施工开挖进洞的方法
CN107083932A (zh) 钻孔清洗循环设备及导洞内钢管柱的安装方法
CN207160071U (zh)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CN103437779B (zh) 整治隧道衬砌渗水病害的施工方法
CN205714215U (zh) 隧道衬砌用减压管片及管片衬砌结构
CN207176739U (zh) 一种非开挖式综合管廊的管线出线结构
CN105065040B (zh) 一种顶板预制的地下空间暗挖构筑方法
CN207512777U (zh) 装配式地下管廊
CN204252164U (zh) 一种沉管式工作井
CN106436776A (zh) 一种水平定向钻应用于垃圾填埋场排渗滤液的方法
CN109667586A (zh) 一种双层井壁注浆系统及注浆方法
CN106801427A (zh) 基坑水平降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018842B (zh) 一种盾构机到达掘进终点的接收结构及其接收方法
CN106368211B (zh) 用于构建管廊侧壁的矩形混凝土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No. 204 Huanshi West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Metro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No. 204 Huanshi West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Metro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