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41957U -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41957U
CN207141957U CN201721133191.4U CN201721133191U CN207141957U CN 207141957 U CN207141957 U CN 207141957U CN 201721133191 U CN201721133191 U CN 201721133191U CN 207141957 U CN207141957 U CN 207141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length
container
along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331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麦克斯·阿兹利娅
卢博夫·阿兹利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z Leah Trade (shanghai) Co Ltd
Aziz Leah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z Leah Trade (shanghai) Co Ltd
Aziz Leah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z Leah Trade (shanghai) Co Ltd, Aziz Leah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z Leah Trad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331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41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41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4195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其中包括两个集装箱端框、连接两个集装箱端框的两根顶梁和两根底梁;集装箱端框包括端上梁、端下梁和连接于端上梁和端下梁之间的端侧梁,端上梁、端下梁和端侧梁均采用方形管,端上梁沿第一方向延伸,端侧梁沿第二方向延伸,顶梁沿第三方向延伸;端上梁的两端和所对应的端侧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连接件,端上梁的端部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框架结构,选择方形钢管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槽钢,并且重新设计了端框中各个梁的位置和尺寸比例,增加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高度,提高集装箱框架中端框位置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提高集装箱框架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集装箱框架承力作用的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背景技术
集装箱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能够装载包装或无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用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因此集装箱被广泛应用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运等等领域。并且,现有技术中,利用集装箱耐腐蚀、空间大、易获取的特点,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将集装箱改造成房屋的技术。
其中,集装箱的框架作为支撑集装箱的重要结构,要求具有一定的承力能力。尤其是当集装箱应用于大批量货物运输时,往往需要多个集装箱堆叠或者并排放置,多层集装箱堆叠对下层的集装箱的强度要求很高,需要能够很好地支撑住上方的集装箱;多个集装箱并排放置且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相对位移时,每个集装箱的侧面会受到其他集装箱的压力,对集装箱框架的强度要求也会变高。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集装箱框架,往往采用槽钢结构,并且各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比较单一,其强度仍不能满足运输行业、组装成房屋或其他需要较高承力作用的场合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框架,选择方形钢管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槽钢,并且重新设计了端框中各个梁的位置和尺寸比例,增加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高度,提高集装箱框架中端框位置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提高集装箱框架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集装箱框架,包括两个集装箱端框、连接所述两个集装箱端框的两根顶梁和两根底梁;所述集装箱端框包括端上梁、端下梁和连接于所述端上梁和端下梁之间的端侧梁,所述端上梁、端下梁和端侧梁均采用方形管,所述端上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端侧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顶梁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端上梁的两端和所对应的端侧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连接件,所述端上梁的端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对应的第一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对应的端侧梁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端下梁的两端和所对应的端侧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第二连接件,所述端下梁的端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和所对应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四安装部和所对应的端侧梁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端侧梁的两端分别与所对应的第一连接件和所对应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端侧梁的长度;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上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上梁的上方;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下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下梁的下方。
可选地,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上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的1.05~1.1倍,所述端下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的1.05~1.1倍。
可选地,所述端上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1.1~1.4倍;所述端下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1.1~1.4倍。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或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或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的长度的1.4~1.8倍,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的长度的1.4~1.8倍;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的长度的1.6~1.9倍;
所述两个集装箱端框分别为门端框和与所述门框相对的前端框,所述前端框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
所述门端框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端侧梁向远离所述前端框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端侧梁向远离所述前端框的方向突出。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端侧梁的长度为80mm~120mm;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长度为105mm~145mm,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为110mm~120mm,所述第一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上梁上方20~30mm,所述第二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下梁下方20~30mm;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端侧梁的长度为80mm~120mm,所述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长度为80mm~120mm。
可选地,所述端上梁和所述端下梁采用的方形管的壁厚为8~12mm,所述端侧梁采用的方形管的壁厚为10~14mm。
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端部加强结构和/或至少一个内部加强结构,所述端部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集装箱框架的两端,所述内部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集装箱框架的侧面;
所述端部加强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且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且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具有一30°~60°的夹角;和/或
所述内部加强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之间的夹角为30°~6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装箱,包括所述的集装箱框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框架中的集装箱框架结构,选择方形钢管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槽钢,并且重新设计了端框中各个梁的位置和尺寸比例,增加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高度,提高集装箱框架中端框位置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提高集装箱框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整体集装箱的承载能力;采用该种结构的集装箱端框的集装箱不仅可以用于组装成模块化房屋,提供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还可以用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运等不同的场合。当将此种集装箱框架应用于运输行业时,即使需要多个集装箱堆叠或多个集装箱拼接,仍然可以保证集装箱的结构强度,承载更多的外力而不受损伤。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集装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集装箱框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前端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端侧梁、第一端下梁和底梁之间配合关系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门端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端侧梁、第二端下梁和底梁之间配合关系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集装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端部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内部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集装箱堆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门端框 7 端部加强结构
11 第一端上梁 71 第一支撑梁
12 第一端下梁 72 第二支撑梁
13 第一端侧梁 73 第一加强筋
2 前端框 74 第二加强筋
21 第二端上梁 8 内部加强结构
22 第二端下梁 81 第三支撑梁
23 第二端侧梁 82 第四支撑梁
3 顶梁 83 第三加强筋
4 底梁 84 第四加强筋
5 第一连接件
6 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集装箱框架,包括两个集装箱端框、连接所述两个集装箱端框的两根顶梁3和两根底梁4,所述顶梁3和所述底梁4一一对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集装箱框架的顶面设置一个顶板,在集装箱框架的底面设置一个底板,或在集装箱框架的侧面设置一个或多个侧板,然而不限于此,顶板、底板和侧板设置与否以及侧板设置为不同数量,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该实施例中,集装箱框架包括一个门端框2和一个与其相对的前端框1,门端框2处可以设置集装箱的门组件,门端框2可以与前端框1采用同样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另外,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不设置门端框,在其他位置开门,而设置两个相同的前端框,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图3~图6来具体介绍本实施例的前端框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前端框1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该实施例的第一端侧梁13、第一端下梁12和底梁2之间配合关系的仰视图。该前端框1包括第一端上梁11、第一端下梁12和连接于第一端上梁11和第一端下梁12之间的端侧梁13,第一端上梁11、第一端下梁12和第一端侧梁13均采用方形管,并且进一步可选为高速钢的方形钢管,但不限于此,其他材料的方形管也是可以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端上梁11沿第一方向延伸,即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端侧梁13沿第二方向延伸,即沿z轴方向延伸,顶梁2沿第三方向延伸,即沿y轴方向延伸。在各个附图中,x轴、y轴和z轴的指向都是相同的,下文中不再赘述。且下文中将使用x轴方向替代第一方向,y轴方向替代第二方向,z轴方向替代第三方向。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端上梁11沿z轴方向的长度S1为第一端侧梁13沿x轴方向的长度S2的1.1~1.4倍;第一端下梁12沿z轴方向的长度S5为第一端侧梁13沿x轴方向的长度S2的1.1~1.4倍。例如,第一端上梁11沿z轴方向的长度S1可以为125mm,第一端侧梁13沿x轴方向的长度S2可以为100mm,第一端下梁12沿z轴方向的长度S5可以为125mm,此处仅为举例。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了第一端上梁11和第一端下梁12在z轴方向的长度,即增加了对应采用的方形管的横截面积,可以进一步加强第一端上梁11和第一端下梁12的承载能力。
由于集装箱在堆叠和拼接时,主要是端框在受力,因此第一端上梁11和第一端下梁12作为主要的受力部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集装箱的承载能力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应用于模块化房屋时,可以进一步设置多个楼层,即采用多个集装箱堆叠,而形成具有更多功能和更高标准的房屋;在应用于运输行业时,可以装载更多更重的货物,也可以实现更多层的集装箱堆叠。
进一步地,第一端上梁11的两端和所对应的第一端侧梁13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连接件5,第一端上梁11的端部包括沿z轴方向排列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与所对应的第一连接件5相连接,第二安装部与所对应的第一端侧梁13的外侧面相连接;第一端下梁12的两端和所对应的第一端侧梁13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第二连接件6,第一端下梁12的端部包括沿z轴方向排列的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和所对应的第二连接件6相连接,第四安装部和所对应的第一端侧梁13的外侧面相连接;第一端侧梁13的两端分别与所对应的第一连接件5和所对应的第二连接件6相连接。
因此,第一端侧梁13通过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实现了与第一端上梁11和第一端下梁12之间的连接关系。并且第一端上梁11和第一端下梁12不仅和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连接,还有部分端面是直接与第一端侧梁13进行连接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连接位置的连接稳定性和结构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前端框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沿x轴方向,第一连接件5的长度S3和第二连接件6的长度S6均大于第一端侧梁13的长度S2,这样可以保证第一端侧梁13的端面可以完全被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覆盖,增强连接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沿z轴方向,第一端上梁11的长度S1大于第一连接件5的长度S4,且第一连接件5突出于第一端上梁11的上方;沿z轴方向,第一端下梁12的长度S5大于第二连接件6的长度S7,且第二连接件6突出于第一端下梁12的下方。例如,长度S4和S5可以为125mm,长度S4和S7可以为118mm,此处仅为举例。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第一端上梁11的端面同时与第一连接件5和第一端侧梁13连接,第一端下梁12的端面同时与第二连接件6和第一端侧梁13连接。但是实际应用中,不限于此,例如长度S5小于长度S7,但是第二连接件6进一步向下偏移,同样可以使得第一端下梁12和第一端侧梁13直接接触并连接。另外,第一连接件5上端突出和第二连接件6下端突出的结构也使得集装箱框架的第一端上梁11和第一端下梁12与其他接触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即第一端上梁11和上端堆叠的集装箱之间可以被第一连接件5撑起一定的空间,第一端下梁12和装载面或下层堆叠的集装箱之间可以被第二连接件6撑起一定的空间,从而将一定的压力转移到连接件上,并且可以避免各个梁之间以及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引起损伤。
如图6所示,在前端框1中,第二连接件6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端侧梁13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即第二连接件6在y轴的长度S8优选大于第一端侧梁13在y轴的长度,并且优选大于第一端下梁在y轴的长度S10,并且优选沿y轴方向,第二连接件6的长度S8为端侧梁13的长度的1.6~1.9倍,例如,沿y轴方向,第二连接件6的长度S8可以是178mm,端侧梁13的长度可以是100mm,此处仅为示例。第二连接件6在x轴的长度S6大于第一端侧梁13在x轴的长度S2,并且优选沿x轴方向,第二连接件6的长度S6为第一端侧梁13的长度S2的1.4~1.8倍,例如,沿x轴方向,第二连接件6的长度S6为162mm,第一端侧梁13的长度S2为100mm。
通过该种设计,可以使得端侧梁13和第二连接件6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增强连接位置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可选地,第二连接件6在x轴上的长度S6大于底梁4在x轴上的长度S9,第二连接件6在y轴上的长度S8大于第一端下梁12在y轴上的长度,但不限于此。与此对应地,在前端框1中,在第一连接件5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端侧梁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第一连接件5、第一端侧梁13和第一端上梁11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尺寸关系与图6中示出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7~图9来进一步介绍该实施例的门端框2的结构。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门端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端侧梁、第二端下梁和底梁之间配合关系的仰视图。
门端框包括第二端上梁21、第二端下梁22和第二端侧梁23,其中第一端上梁11、第一端下梁12和第一端侧梁13均采用方形管,并且进一步可选为高速钢的方形钢管,但不限于此,其他材料的方形管也是可以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端上梁21沿z轴方向的长度S1为第二端侧梁23沿x轴方向的长度S2的1.1~1.4倍;第二端下梁22沿z轴方向的长度S5为第二端侧梁23沿x轴方向的长度S2的1.1~1.4倍。例如,第二端上梁21沿z轴方向的长度S1可以为125mm,第二端侧梁23沿x轴方向的长度S2可以为100mm,第二端下梁22沿z轴方向的长度S5可以为125mm,此处仅为举例。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了第二端上梁21和第二端下梁22在z轴方向的长度,即增加了对应采用的方形管的横截面积,可以进一步加强第二端上梁21和第二端下梁22的承载能力。
在门端框2中,第二端侧梁23的两端同样可以分别通过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连接至第二端上梁21和第二端下梁22。此处采用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可以采用跟上述第一连接件15和第二连接件16相同的尺寸和结构。并且在x轴和z轴形成的平面中,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与第二端上梁21、第二端下梁22以及第二端侧梁23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尺寸关系也可以参照上述第一连接件15和第二连接件16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门端框2与前端框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连接件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第二端侧梁23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只有部分重合,且第三连接件相对于第二端侧梁23向远离前端框1的方向突出,即图6中沿y轴方向向下突出;第四连接件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第二端侧梁23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且第四连接件相对于第二端侧梁23向远离前端框1的方向突出。
在多个集装箱并排放置时,门端框2与前端框1不同的设计使得门端框2背离前端框1的一侧面可以具有更大的空间,在多个集装箱靠近设置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突出部分与其他集装箱抵触,从而可以为开门留有更多空间,并且可以保护门不受碰撞造成损伤。
可选地,在该实施例中,沿x轴方向,第一端侧梁13和第二端侧梁23的长度为80mm~120mm,并进一步可选为100mm;沿z轴方向,第一端上梁11、第一端下梁12、第二端上梁21和第二端下梁22的长度为105mm~145mm,并进一步可选为125mm,第一连接件15和第二连接件16的长度为110mm~120mm,并进一步可选为118mm,第一连接件15突出于端上梁上方20~30mm,并进一步可选为26mm,第二连接件16突出于端下梁下方20~30mm,并进一步可选为26mm;沿y轴方向,第一端侧梁13和第二端侧梁23的长度为80mm~120mm,并进一步可选为100mm,第一端上梁11、第一端下梁12、第二端上梁21和第二端下梁22的长度为80mm~120mm,并进一步可选为100mm。
进一步地,第一端上梁11、第一端下梁12、第二端上梁21和第二端下梁22采用的方形管的壁厚可选为8~12mm,并进一步可选为10mm,第一端侧梁13和第二端侧梁14采用的方形管的壁厚可选为10~14mm,并进一步可选为12mm。此处各个梁的尺寸和壁厚仅为可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各个梁的尺寸和壁厚进行了优化设计,可以进一步增强整体集装箱框架的承重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和扭矩,并且可以很好地保护集装箱不受外界破坏而产生损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装箱,包括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可以增强集装箱框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集装箱的承载能力,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和可靠,相比于现有技术,该种集装箱可以满足更高要求的应用场合,例如进一步增加模块化房屋的楼层,装载更重的货物,在同一位置堆叠更多的集装箱等等,适用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集装箱堆叠形成房屋时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堆叠时,端框会承受较大的力,而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端框结构,可以进一步加强端框的承载能力,从而可以堆叠更多层房屋,并且加强建筑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进一步在集装箱框架中增加其他的加强结构,以进一步提高集装箱框架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加强结构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下面结合图10~图12来举例介绍加强结构的设置。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集装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集装箱框架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端部加强结构7和/或至少一个内部加强结构8,端部加强结构7设置于集装箱框架的两端,内部加强结构8设置于集装箱框架的侧面。端部加强结构7设置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例如在集装箱框架的端部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或只有两个相对的面设置,或只有两个相邻的面设置等等,均是可以的,内部加强结构8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可以设置在中间位置,也可以偏左侧或偏右侧设置,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内部加强结构8,均是可以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端部加强结构7的示意图。其中,端部加强结构7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梁71和第二支撑梁72。设置在端部侧面的端部加强结构7,第一支撑梁71可以沿z轴方向设置,设置在端部顶面和底面的端部加强结构,第一支撑梁71和第二支撑梁72可以沿x轴设置。第一支撑梁71和第二支撑梁72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73和第二加强筋74,第一加强筋73垂直于第一支撑梁71且第一加强筋7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撑梁71和第二支撑梁72,第二加强筋7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撑梁71和第二支撑梁72,且第二加强筋72和第一加强筋71之间具有一30°~60°的夹角。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内部加强结构的示意图。内部加强结构8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支撑梁81和第四支撑梁82,第一支撑梁81沿z轴方向设置,第三支撑梁81和第四支撑梁82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筋83和第四加强筋84,第三加强筋83和第四加强筋84交叉设置,且第三加强筋83和第四加强筋84之间的夹角为30°~60°。
图10~12仅示出了设置加强结构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选择,或者不设置加强结构均是可以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框架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框架中的集装箱框架结构,选择方形钢管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槽钢,并且重新设计了端框中各个梁的位置和尺寸比例,增加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高度,提高集装箱框架中端框位置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提高集装箱框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整体集装箱的承载能力;采用该种结构的集装箱端框的集装箱不仅可以用于组装成模块化房屋,提供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还可以用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运等不同的场合。当将此种集装箱框架应用于运输行业时,即使需要多个集装箱堆叠或多个集装箱拼接,仍然可以保证集装箱的结构强度,承载更多的外力而不受损伤。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集装箱端框、连接所述两个集装箱端框的两根顶梁和两根底梁;
所述集装箱端框包括端上梁、端下梁和连接于所述端上梁和端下梁之间的端侧梁,所述端上梁、端下梁和端侧梁均采用方形管,所述端上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端侧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顶梁沿第三方向延伸;
所述端上梁的两端和所对应的端侧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连接件,所述端上梁的端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对应的第一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对应的端侧梁的外侧面相连接;
所述端下梁的两端和所对应的端侧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第二连接件,所述端下梁的端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和所对应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四安装部和所对应的端侧梁的外侧面相连接;
所述端侧梁的两端分别与所对应的第一连接件和所对应的第二连接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端侧梁的长度;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上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上梁的上方;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下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下梁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上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的1.05~1.1倍,所述端下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的1.05~1.1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上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1.1~1.4倍;所述端下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1.1~1.4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或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或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的长度的1.4~1.8倍,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的长度的1.4~1.8倍;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为所述端侧梁的长度的1.6~1.9倍;
所述两个集装箱端框分别为门端框和与所述门框相对的前端框,所述前端框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
所述门端框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端侧梁向远离所述前端框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中的投影与所述端侧梁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端侧梁向远离所述前端框的方向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端侧梁的长度为80mm~120mm;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长度为105mm~145mm,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为110mm~120mm,所述第一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上梁上方20~30mm,所述第二连接件突出于所述端下梁下方20~30mm;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端侧梁的长度为80mm~120mm,所述端上梁和端下梁的长度为80mm~12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上梁和所述端下梁采用的方形管的壁厚为8~12mm,所述端侧梁采用的方形管的壁厚为10~1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端部加强结构和/或至少一个内部加强结构,所述端部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集装箱框架的两端,所述内部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集装箱框架的侧面;
所述端部加强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且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且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具有一30°~60°的夹角;和/或
所述内部加强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之间的夹角为30°~60°。
10.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框架。
CN201721133191.4U 2017-09-05 2017-09-05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141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3191.4U CN207141957U (zh) 2017-09-05 2017-09-05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33191.4U CN207141957U (zh) 2017-09-05 2017-09-05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41957U true CN207141957U (zh) 2018-03-27

Family

ID=61677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3319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141957U (zh) 2017-09-05 2017-09-05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419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1321A (zh) * 2021-03-03 2021-04-02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一种基于船联网的可调高度式船用集装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1321A (zh) * 2021-03-03 2021-04-02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一种基于船联网的可调高度式船用集装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0095A (zh) 储运容器的支撑结构及储运容器的装运方法
WO2016043787A1 (en) Stacked collapsible container
CN205675401U (zh) 托盘货架系统
US20090184112A1 (en) Extended width shipping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shipping
CN103764520A (zh) 移动式储存仓库
CN207141957U (zh)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CN103395538B (zh) 可折叠重载式周转箱
CN201842323U (zh) 环保复合双钩防水重包装箱
CN108502384A (zh) 一种可拆卸运输的交换箱以及装箱方法
CN207174530U (zh) 集装箱端框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CN204489422U (zh) 方型纸管框架及具有该框架的承重箱
CN207392448U (zh) 在连梁中通过耗能连接件连接的木框架-正交胶合木剪力墙
CN205387318U (zh) 一种层架式长条型材料存储架
CN207141965U (zh) 集装箱框架及包括其的集装箱
KR20120073620A (ko) 컨테이너용 하중 분산 및 자중 감소형 하부베이스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CN205661851U (zh) 液晶显示屏的包装结构
CN204688840U (zh) 一种近海箱运输架及近海箱组装系统
CN211767087U (zh) 托盘
CN211076702U (zh) 一种瓦楞纸板包装箱
CN102424211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半成品的包装方法
CN103434720B (zh) 一种隔离定位折叠式物品周转箱
CN203319057U (zh) 储运容器的支撑结构
CN206466347U (zh) 一种中框塑胶件堆叠结构
CN207550929U (zh) 包装材料缓冲装置
CN201703751U (zh) 一种易于拆装的玻璃包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9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