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30308U -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30308U
CN207130308U CN201720815683.5U CN201720815683U CN207130308U CN 207130308 U CN207130308 U CN 207130308U CN 201720815683 U CN201720815683 U CN 201720815683U CN 207130308 U CN207130308 U CN 207130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stainless steel
annealing channel
stee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1568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家泉
贾衍光
孙兆荣
陈大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Golden Red New Materials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Golden Red New Materials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Golden Red New Materials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Golden Red New Materials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72081568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30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30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30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属于不锈钢管件退火通道冷却设备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换热机构,所述外部换热机构通过出风管和进风管联通退火通道;外部换热机构包括机壳、翅管换热器和两台以上的离心式送风机,所述机壳内设置出风腔和进风腔,所述出风腔通过出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通过进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通过翅管换热器联通;所述离心式送风机设置在进风腔内,离心式送风机连接进风管。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原有退火通道的结构,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水套降温的方式改为风冷降温,从而缩短冷却时间,减少碳化物的析出,避免造成晶格缺陷,提升不锈钢抗腐蚀性能,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不锈钢管件退火通道冷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锈钢管件快速风冷装置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用于对不锈钢管件进行退火的装置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产品进口1;升温通道2(不锈钢管件由常温逐渐被加热到预定温度); 炉膛3(管件在此以一定的温度恒定保温处理一定的时间);水套一段4;水套二段5;水套三段7;(水套用来给退火之后的不锈钢管件降温)。在炉体冷却退火阶段采用的是水套冷却,冷却时间很长,碳化物析出比较多,造成晶格缺陷,最为严重的是不锈钢抗腐蚀性能降低,影响产品质量。
鉴于此,申请人设计了本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外部换热机构对退火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外循环换热降温,提高退火通道的冷却效率,提升不锈钢管件的冷却速度,保证不锈钢管件的性能达到最好的状态,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通过外部换热机构对退火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外循环换热降温,提高退火通道的冷却效率,提升不锈钢管件的冷却速度,保证不锈钢管件的性能达到最好的状态,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包括退火通道,所述退火通道内设置传送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部换热机构,所述外部换热机构通过出风管和进风管联通退火通道;外部换热机构包括机壳、翅管换热器和两台以上的离心式送风机,所述机壳内设置出风腔和进风腔,所述所述出风腔通过出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通过进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通过翅管换热器联通;所述离心式送风机设置在进风腔内,离心式送风机连接进风管。
优选的,在进风腔或出风腔上设置补气口,所述补气口通过补气管连接补充气源。
优选的,所述进风管包括进风总管和进风支管,所述进风总管的数量与离心式送风机的数量相同,且每个离心式送风机连接一个进风总管;每个进风总管连接两个以上的进风支管,所述进风支管设置在退火通道内,在进风支管上均匀开设若干个风管送风孔。
优选的,所述进风支管呈半环形或3/4环形,进风支管的下端敞口;
所述传送带上设置若干个内嵌风管,所述内嵌风管上开设若干个传送带送风孔,所述内嵌风管一端或两端敞口,内嵌风管随传送带移动的同时,内嵌风管的敞口端间歇性接通进风支管的下端敞口,进风支管的气流间歇性进入内嵌风管并从传送带送风孔喷射脉冲式冷却气流。
优选的,还包括若干个调压挡板,所述调压挡板等距直线阵列在退火通道内且铰接安装在传送带的上方。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退火通道外的实时数据显示器;所述调压挡板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在调压挡板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通过无线数据发射装置将实时温度和压力传送到实时数据显示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原有退火通道的结构,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水套降温的方式改为风冷降温,从而缩短冷却时间,减少碳化物的析出,避免造成晶格缺陷,提升不锈钢抗腐蚀性能,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2、在本实用新型中,外部换热机构将退火通道中的冷却气体抽出后,通过翅管换热器进行冷却,然后重新冲入退火通道中,提升降温效率。通过进风支管引流冷却气流均匀充满退火通道内,并且通过传送带上的传送带送风孔,由下而上对不锈钢管件进行均匀冷却,保证管件各部分匀速降温,提升产品品质。
3、在本实用新型的退火通道中铰接设置调压挡板,防止从进风支管进入退火通道内的冷气流没有与管件充分接触换热,直接进入出风管,造成气流循环短路的现象。此外,如果出风管的抽气量过大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炉膛内的炉压,调压挡板还能够起到保持稳定炉压的作用。
4、本装置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其高效稳定性强,适宜在业界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对不锈钢管件进行退火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部换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向剖面图;
图5是图3的B-B向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外部换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C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产品进口;2、升温通道;3、炉膛;4、水套一段; 5、水套二段;
6、退火通道;6.1、传送带;6.2、内嵌风管;6.3、调压挡板;6.4、传送带送风孔;
7、水套三段;8、产品出口;
9、外部换热机构;9.1、翅管换热器;9.2、离心式送风机;9.3、补气管;9.4、进风腔;9.5、离心式送风机;9.6、进风总管;9.7、出风管;9.8、进风总管;9.9、出风腔;9.10、进风支管;
10、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2、3、4和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包括退火通道和外部换热机构,所述退火通道内设置传送带。所述外部换热机构包括机壳、翅管换热器和两台以上的离心式送风机,所述机壳内设置出风腔和进风腔,所述出风腔通过出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通过进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通过翅管换热器联通;所述离心式送风机设置在进风腔内,离心式送风机连接进风管。
如图3所示,在进风腔或出风腔上设置补气口,所述补气口通过补气管连接补充气源。
本装置在使用时,管件通过产品进口进入升温通道,然后在炉膛内加热。加热完毕的管件通过退火通道进行退火处理。退火冷却采用风冷的方式,冷却气流为氢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或者采用氢气或者氮气其中一种,通过翅管换热器将冷却气体降温至200℃以下,再通过离心式送风机加压吹向1050℃的产品迅速冷却至450℃以下,可以大大加快产品的降温速度,从而减少产品在850℃-450℃之间的停留时间,提高产品的抗腐蚀性能。本发明所提供的装置能够达到快速冷却的目的,缩短不锈钢管件在敏化温度区的停留时间,从而避免在奥氏体晶界析出产生应力腐蚀。提高产品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6和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管包括进风总管和进风支管,所述进风总管的数量与离心式送风机的数量相同,且每个离心式送风机连接一个进风总管;每个进风总管连接两个以上的进风支管,所述进风支管设置在退火通道内,在进风支管上均匀开设若干个风管送风孔。
所述进风支管呈半环形(或3/4环形),进风支管的下端敞口。所述传送带上设置若干个内嵌风管,所述内嵌风管上开设若干个传送带送风孔,所述内嵌风管一端或两端敞口,内嵌风管随传送带移动的同时,内嵌风管的敞口端间歇性接通进风支管的下端敞口,进风支管的气流间歇性进入内嵌风管并从传送带送风孔喷射脉冲式冷却气流。通过进风支管引流冷却气流均匀充满退火通道内,并且通过传送带上的传送带送风孔,由下而上对不锈钢管件进行均匀冷却,保证管件各部分匀速降温,提升产品品质。
本装置还包括若干个调压挡板,所述调压挡板等距直线阵列在退火通道内且铰接安装在传送带的上方。在本实用新型的退火通道中铰接设置调压挡板,防止从进风支管进入退火通道内的冷气流没有与管件充分接触换热,直接进入出风管,造成气流循环短路的现象。此外,如果出风管的抽气量过大,会直接影响炉膛内的炉压,调压挡板能够起到保持稳定炉压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退火通道外的实时数据显示器;所述调压挡板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在调压挡板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通过无线数据发射装置将实时温度和压力传送到实时数据显示器上,能够实时控制退火通道内的温度和压力,方便进行科学管理。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一,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包括退火通道,所述退火通道内设置传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换热机构,所述外部换热机构通过出风管和进风管联通退火通道;外部换热机构包括机壳、翅管换热器和两台以上的离心式送风机,所述机壳内设置出风腔和进风腔,所述出风腔通过出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通过进风管联通退火通道;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通过翅管换热器联通;所述离心式送风机设置在进风腔内,离心式送风机连接进风管。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风腔或出风腔上设置补气口,所述补气口通过补气管连接补充气源。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包括进风总管和进风支管,所述进风总管的数量与离心式送风机的数量相同,且每个离心式送风机连接一个进风总管;每个进风总管连接两个以上的进风支管,所述进风支管设置在退火通道内,在进风支管上均匀开设若干个风管送风孔。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支管呈半环形或3/4环形,进风支管的下端敞口;
所述传送带上设置若干个内嵌风管,所述内嵌风管上开设若干个传送带送风孔,所述内嵌风管一端或两端敞口,内嵌风管随传送带移动的同时,内嵌风管的敞口端间歇性接通进风支管的下端敞口,进风支管的气流间歇性进入内嵌风管并从传送带送风孔喷射脉冲式冷却气流。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调压挡板,所述调压挡板等距直线阵列在退火通道内且铰接安装在传送带的上方。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退火通道外的实时数据显示器;所述调压挡板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在调压挡板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通过无线数据发射装置将实时温度和压力传送到实时数据显示器上。
CN201720815683.5U 2017-07-07 2017-07-07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Active CN207130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15683.5U CN207130308U (zh) 2017-07-07 2017-07-07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15683.5U CN207130308U (zh) 2017-07-07 2017-07-07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30308U true CN207130308U (zh) 2018-03-23

Family

ID=61633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15683.5U Active CN207130308U (zh) 2017-07-07 2017-07-07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303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2343A (zh) * 2019-01-02 2019-03-01 张家港逸臣钢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钢管生产的热处理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2343A (zh) * 2019-01-02 2019-03-01 张家港逸臣钢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钢管生产的热处理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40836B (zh) 一种高效接力回收冷却余热的陶瓷节能炉窑
CN205473901U (zh) 一种金属热处理冷却过程可控匀速降温装置
CN106814769A (zh) 一种高低温循环控制系统及高低温快速控制方法
CN205590763U (zh) 一种金属带卷高效率低能耗退火炉
CN207130308U (zh) 不锈钢管件热处理快速风冷装置
CN207062135U (zh) 一种浮法玻璃生产用退火窑边部升温装置
CN106399661A (zh) 立式带钢喷气热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7525136U (zh) 快速提升玻璃出炉表面温度的连续式玻璃钢化炉的加热炉
CN102020416B (zh) 钢化玻璃均质炉
CN203080019U (zh) 无料框方式风冷式淬火装置
CN201772762U (zh) 一种用于辊道窑窑尾的节能冷却系统
CN202359169U (zh) 一种热处理炉用可控内循环冷却系统
CN208720833U (zh) 一种进风引风对角设置的窑炉冷却装置
CN206772045U (zh) 一种烘干烧结炉冷却降温结构
CN103331446B (zh) 一种磁芯用低温热风循环热处理炉及其使用方法
CN103074480A (zh) 一种热处理炉用可控内循环冷却系统
CN201488497U (zh) 一种网带烘干装置
CN109182664A (zh) 一种锻件的余温淬火装置及其工艺
CN208749632U (zh) 一种卧式轴流消防排烟风机高温测试装置
CN207294594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钢化炉
CN102851484A (zh) 钟罩式退火炉水雾风冷工艺及装置
CN207619513U (zh) 一种井式氮化炉
CN105767061A (zh) 多段隧道式食品加工烘烤设备及方法
CN201473446U (zh) 钢化玻璃均质炉
CN207103806U (zh) 一种改进型的铸件空气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