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23849U -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23849U
CN207123849U CN201721221928.8U CN201721221928U CN207123849U CN 207123849 U CN207123849 U CN 207123849U CN 201721221928 U CN201721221928 U CN 201721221928U CN 207123849 U CN207123849 U CN 207123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recognition component
rearmounted
clamping par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219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2192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23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23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2384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后壳、装饰圈和指纹传感器。后壳包括基板和及自基板的边缘延伸的侧壁,基板开设有贯穿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安装通孔;装饰圈包括位于安装通孔中的基环、自基环的顶部向基环外延伸的第一夹持部和自基环的底部向基环外延伸的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抵靠并固定在内表面。指纹传感器设置在基环中。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可以增大显示屏的尺寸以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另外,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共同夹持所述基板,使得装饰圈容易固定在基板上。

Description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指纹识别模组设置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玻璃盖板上,指纹识别模组与显示屏在纵向上并列设置,致使移动终端的屏占比小,不利于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后壳、装饰圈和指纹传感器。所述后壳包括基板和及自所述基板的边缘延伸的侧壁,所述基板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基板开设有贯穿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的安装通孔;所述装饰圈包括位于所述安装通孔中的基环、自所述基环的顶部向所述基环外延伸的第一夹持部和自所述基环的底部向所述基环外延伸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共同夹持所述基板以使所述装饰圈固定在所述基板上。所述指纹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基环中。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通孔的侧面与所述外表面的相交处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夹持部抵靠所述内表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开设有贯穿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面连通且用于供所述第二夹持部从所述外表面插入至所述内表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通孔呈圆柱状,所述通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槽绕所述安装通孔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安装通孔呈圆柱状,所述通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槽绕所述安装通孔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数量与所述通槽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绕所述安装通孔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分布。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朝向所述基环内并向所述指纹传感器倾斜的导引斜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连接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柔性电路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与所述指纹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相背的两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内表面对应的一侧的主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主电路板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电路板在所述内表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指纹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包括以上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和电池,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内表面对应的一侧,所述电池与所述指纹传感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中,由于指纹传感器设置在后壳上,避免指纹传感器与显示屏在纵向上并列设置,从而可以增大显示屏的尺寸以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有利于用户体验。另外,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共同夹持所述基板,使得装饰圈容易固定在基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后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移动终端的II-II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壳的基板的部分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前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胶体102、移动终端200、显示屏201、显示区202、非显示区204、闪光灯206、听筒207;
后壳10、基板11、外表面111、内表面112、侧壁12、安装通孔13、安装通孔13的侧面131、凹槽14、通槽15、;
装饰圈20、基环21、导引斜面221、第一夹持部22、第二夹持部23;
指纹传感器30、指纹识别芯片31、封装体32;
柔性电路板40;
补强板50;
主电路板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包括后壳10、装饰圈20和指纹传感器30。
后壳10包括基板11和及自基板11的边缘延伸的侧壁12,基板11包括外表面111和内表面112,基板11开设有贯穿内表面112和外表面111的安装通孔13。
装饰圈20包括基环21、第一夹持部22和第二夹持部23。基环21位于安装通孔13。第一夹持部22自基环21的顶部向基环21外延伸,第二夹持部23自基环21的底部向基环21外延伸。第二夹持部23与第一夹持部22共同夹持基板11以使装饰圈20固定在基板11上。指纹传感器30设置在基环21中。
请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可应用于移动终端200,移动终端200例如为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可以理解,移动终端200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
请结合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及移动终端200中,由于指纹传感器30设置在后壳10上,避免指纹传感器30与显示屏201在纵向上并列设置,从而可以增大显示屏201的尺寸以提高移动终端200的屏占比,有利于用户体验。
另外,第一夹持部22与第二夹持部23共同夹持基板11,使得装饰圈30容易固定在基板11上。
具体地,在移动终端200中,移动终端200的前表面与显示屏201对应的区域为显示区202,移动终端200的前表面的其他区域为非显示区204,移动终端200的屏占比指的是,移动终端200的显示区202的面积与非显示区204的面积的比值。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200包括电池(图未示),电池位于内表面112对应的一侧,电池与指纹传感器30电连接。如此,电池可以为移动终端200提供电能。内表面112对应的一侧为内表面112朝向的空间。
移动终端200还包括闪光灯206,闪光灯206通过后壳10露出,闪光灯206可以为移动终端200背部补充光线,例如,用户在夜间活动时,可以使用闪光灯206照亮周围的场景。又如,用户使用移动终端200的摄像头拍摄时,闪光灯206可以为拍摄过程补光以提高移动终端200的拍摄质量。
后壳10为移动终端200的覆盖件,后壳10遮盖移动终端200的内部零件,例如,后壳10可以覆盖电池等零件。后壳10的材质例如为塑料或金属。当后壳10的材质为金属时,后壳10可以开设供电磁波通过的窗口,窗口例如为缝隙。
为了保证装饰圈20的强度,较佳地,装饰圈20的材料为金属,例如不锈钢材料,从而满足装饰圈20的强度要求,还具有耐腐蚀性,提高了装饰圈20的寿命。另外,金属的装饰圈20还可以屏蔽指纹传感器30周围的电磁波,防止电磁波对指纹传感器30的信号造成干扰。装饰圈20可通过粘胶与后壳10粘接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基环21呈圆筒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环21的横截面可以呈其他的形状,例如方环形或椭圆环形等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基环21的形状的示例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施方式中,指纹传感器30可以为电容式指纹传感器,也可以为超声波式指纹传感器。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22与与第二夹持部23夹持共同夹持基板21指的是,第一夹持部22与与第二夹持部23分别位于基板11相背的两侧,从而使得第一夹持部22与与第二夹持部23可以夹住基板11。
请参阅图2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安装通孔13的侧面131与外表面111的相交处形成有凹槽14,第一夹持部22位于凹槽14中,第二夹持部23抵靠内表面112。
如此,第一夹持部22位于凹槽14中有利于减小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的整体厚度,这样还使得用户的手指容易伸入基环21内进行指纹识别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凹槽14为环形凹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板11开设有贯穿内表面112和外表面111的通槽15,通槽15与安装通孔13的侧面131连通且用于供第二夹持部23从外表面111插入至内表面112。
如此,通槽15使得装饰圈20可以安装到基板11上。在一个例子中,在后壳10与装饰圈20组装时,后壳10先固定不动,然后使第二夹持部23从后壳10对准通槽15后插入安装通孔13中,在第二夹持部23到达内表面112后,第一夹持部22抵靠在基板11上,之后转动装饰圈20,使得第二夹持部23为相邻的通槽15之间且抵靠内表面112,从而完成后壳10与装饰圈20组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22覆盖通槽15,这样使得移动终端200的外观更加美观。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安装通孔13呈圆柱状,通槽1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槽15绕安装通孔13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分布,第二夹持部23的数量与通槽15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二夹持部23绕安装通孔13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分布。
如此,多个第二夹持部23使得装饰圈20可以稳定地固定在后壳10上。本实施方式中,通槽15的数量及第二夹持部23的数量均为4个,相邻的两个通槽15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槽15的数量及第二夹持部23的数量均为2个、3个、5个等多个数量。可以理解,当通槽15的数量为3个时,相邻的两个通槽15之间的夹角为120度;当通槽15的数量为5个时,相邻的两个通槽15之间的夹角为72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22包括导引斜面221,导引斜面221朝向基环21内并向指纹传感器30倾斜。
如此,导引斜面221可导引用户的手指顺利进入装饰圈20内以进行指纹识别操作,可提高用户进行指纹识别操作的准确率。进一步地,导引斜面221上可以镀上发亮的金属层(例如铬层),以使装饰圈20更加美观。
可以理解,导引斜面221为环形面,这样可方便用户从各个方向将手指置入装饰圈20内以按压指纹传感器30,从而进行指纹识别操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指纹传感器30包括指纹识别芯片31和封装指纹识别芯片31的封装体32。
具体地,用户进行指纹解锁移动终端200的操作时,可将手指放置在与指纹识别芯片31对应的位置。指纹识别芯片31的信号透过封装体32以采集识别用户的指纹图案,将用户的指纹图案与预存的指纹图案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解锁移动终端200。
可以理解,指纹识别芯片31朝向用户的手指的表面设置有感测像素阵列,以采集用户的指纹图案。封装体32封装指纹识别芯片31可以减少感测像素阵列在采集指纹图案时受到其他干扰信号的影响,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指纹识别芯片31为硅晶片(die),封装体32为塑封材料,例如封装体32的材料为树脂。可以理解,指纹传感器30通过第一夹持部22露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包括连接指纹传感器30的柔性电路板40。
如此,柔性电路板40可以使得指纹传感器30与外部元件(例如处理器)进行数据传输,例如,指纹传感器30采集用户指纹图像后,外部元件可以对指纹图像进行特征识别以获得较佳的指纹图像。
指纹传感器3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柔性电路板40上,例如,指纹传感器30上形成有第一焊盘,柔性电路板40上形成有第二焊盘,指纹传感器30通过第一焊盘与第二焊盘焊接,从而焊接固定在柔性电路板40上。当然,指纹传感器30也可以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与柔性电路板40固定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包括固定在柔性电路板40的补强板50,补强板50与指纹传感器30分别位于柔性电路板40相背的两侧。
如此,补强板50可以防止柔性电路板40产生卷曲等缺陷,从而无法与指纹传感器30有效地连接。因此,补强板50可以使得指纹传感器30正常工作的可靠性更高。
在一个例子中,在组装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时,可以先将装饰圈20装入安装通孔13中,然后将补强板50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柔性电路板40上以形成电路板模块,之后将指纹传感器30固定在柔性电路板40后从内往外装入装饰圈20中,以使指纹传感器30收容在装饰圈20中。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补强板50位于基环21内并与基环21固定连接。如此,这样可以减小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的整体厚度。在一个例子中,指纹传感器30和补强板50均通过胶体102与基环21粘接固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后置指纹识别组件100包括位于内表面112对应的一侧的主电路板60,柔性电路板40与主电路板60连接。例如,柔性电路板40可以通过连接器与主电路板60连接。
如此,指纹传感器30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40与主电路板60进行数据通信。具体地,主电路板60上设置有处理器(图未示)、听筒207等元件,处理器用于处理移动终端200的各种数据,并控制移动终端200的各个元件工作,例如处理器控制移动终端200的显示屏201显示不同的内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主电路板60在内表面112上的正投影覆盖指纹传感器30。
如此,主电路板60与指纹传感器30的距离较近,有利于指纹传感器30通过柔性电路板40连接主电路板6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壳,所述后壳包括基板和及自所述基板的边缘延伸的侧壁,所述基板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基板开设有贯穿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的安装通孔;
装饰圈,所述装饰圈包括位于所述安装通孔中的基环、自所述基环的顶部向所述基环外延伸的第一夹持部和自所述基环的底部向所述基环外延伸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共同夹持所述基板以使所述装饰圈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和
指纹传感器,所述指纹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基环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面与所述外表面的相交处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夹持部抵靠所述内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开设有贯穿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面连通且用于供所述第二夹持部从所述外表面插入至所述内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呈圆柱状,所述通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槽绕所述安装通孔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数量与所述通槽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绕所述安装通孔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朝向所述基环内并向所述指纹传感器倾斜的导引斜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连接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柔性电路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与所述指纹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相背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内表面对应的一侧的主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主电路板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板在所述内表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指纹传感器。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和
电池,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内表面对应的一侧,所述电池与所述指纹传感器电连接。
CN201721221928.8U 2017-09-21 2017-09-21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123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1928.8U CN207123849U (zh) 2017-09-21 2017-09-21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1928.8U CN207123849U (zh) 2017-09-21 2017-09-21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23849U true CN207123849U (zh) 2018-03-20

Family

ID=61602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2192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123849U (zh) 2017-09-21 2017-09-21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238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4158A (zh) * 2020-04-01 2020-08-07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指纹模组的点检工装和指纹模组的点检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4158A (zh) * 2020-04-01 2020-08-07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指纹模组的点检工装和指纹模组的点检方法
CN111504158B (zh) * 2020-04-01 2022-05-20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指纹模组的点检工装和指纹模组的点检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23851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US20130257791A1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101323B (zh) 指纹芯片封装装置及终端
CN106095197B (zh) 装饰圈及终端
CN204143460U (zh) 指纹识别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8282564A (zh) 显示屏结构及移动终端设备
CN206178735U (zh) 输入组件及终端
CN207123848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7123849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5676953B (zh) 一种具有指纹传感器封装结构的移动终端及其制备方法
CN206743393U (zh) 成像装置、成像装置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8254971A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N104182746A (zh)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7123853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7018216A (zh) 装饰圈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盖板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7123850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7123836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4044840U (zh) 指纹识别模组
CN206452422U (zh) 盖板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7123852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7150660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7337422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7123854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7251702U (zh) 后置指纹识别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6807621U (zh) 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