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22322U -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22322U
CN207122322U CN201720649557.7U CN201720649557U CN207122322U CN 207122322 U CN207122322 U CN 207122322U CN 201720649557 U CN201720649557 U CN 201720649557U CN 207122322 U CN207122322 U CN 2071223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temporary shelter
underground
transition
airtight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495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佐宁
苗彦平
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Coal Group Shenmu Zhangjiamao M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Coal Group Shenmu Zhangjiamao M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Coal Group Shenmu Zhangjiamao M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Coal Group Shenmu Zhangjiamao Mi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495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223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223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223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通过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开设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内设置有生存室和过渡室。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避难硐室是以煤柱作为防护墙体,同时通过两端的过渡室对生存室进一步防护。同时避免了现有的由于永久避难硐室设在永久巷道中,而造成的被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护;移动救生舱不易移动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背景技术
煤矿因工作场所的特殊性,属于高危行业。为了防范突发灾害对人员造成伤害,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与安全,煤矿作业人员一般携带自救器以应对紧急情况,但自救器属于短时间的随身防护,且只能应急防护有害气体,在井下发生较大火灾、爆炸等灾害时并不能提供人员身体上的保护。因此急需建设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满足工作面避难的需求。
现有的永久避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可以为受灾人员提供身体保护,但永久避难硐室只能设在永久巷道中,而且建造工期长,工艺复杂;移动救生舱在井下有限的空间中移动不方便,而且搬动过程中容易损坏,对于不断移动的回采工作面来说这两种均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解决了现有永久避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存在的上述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包括开设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的硐室本体,所述硐室本体包括生存室和两个过渡室,其中,所述两个过渡室分别设置在生存室的两端,同时,所述两个过渡室与生存室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两个过渡室均安装有第一防爆密闭门和第二防爆密闭门,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位于顺槽巷道与过渡室之间;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位于过渡室与生存室之间。
优选地,第一防爆密闭门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内安装有用以排除过渡室内有害气体的单向排气管;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排气孔,所述单向排气管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排气孔内。
优选地,所述过渡室内设置有气幕喷淋系统,气幕喷淋系统包括压气喷淋幕和压缩空气幕,压缩空气幕置于压气喷淋幕与第一防爆密闭门之间。
优选地,所述生存室的中间位置设有内自救器)、食品柜和急救箱;所述生存室的两侧设置有人员座椅和压缩供氧系统;同时,所述生存室内还设置有人员定位基站、摄像头、通讯设备和环境监控装置。
优选地,环境监控装置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氧气浓度检测器、甲烷浓度检测器和室内湿度检测器。
优选地,压缩供氧系统包括若干个氧气瓶,所述氧气瓶连接有氧气面罩,所述氧气面罩安装在生存室的内侧墙体上,且置于人员座椅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每间隔500m建设一个,同时,所述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为500m。
优选地,所述硐室本体与两条顺槽巷道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通过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开设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内设置有生存室和过渡室。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避难硐室是以煤柱作为防护墙体,同时通过两端的过渡室对生存室进一步防护。同时避免了现有的由于永久避难硐室设在永久巷道中,而造成的被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护;移动救生舱不易移动的缺陷。
进一步的,压缩空气幕是通过高压气体产生一定厚度的幕状气流,形成一面无形的门帘,用以阻止硐室内外空气对流;压气喷淋幕是通过高压喷嘴产生雾化气流,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吹洗,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被带入生活室内。
进一步的,避难硐室每间隔500m建设一个,同时,所述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为500m,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被救护人员生还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硐室本体与两条顺槽巷道相通,缩短了被救护人员进入避难硐室的路程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避难硐室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生存室 101、环境监测装置 102、人员定位基站 103、自救器 104、食品柜105、急救箱 106、摄像头 107、人员座椅 108、氧气面罩 2、过渡室 201、第一防爆密闭门202、第二防爆密闭门 203、第一排气孔 204、第二排气孔 3、单向排气管 4、工作面顺槽巷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包括开设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4之间的煤柱内的硐室本体,所述硐室本体与两条顺槽巷道相通。
所述硐室本体包括生存室1和两个过渡室2,其中,所述两个过渡室2分别设置在生存室1的两端,同时,所述两个过渡室2与生存室1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两个过渡室2均安装有第一防爆密闭门201和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201位于顺槽巷道与过渡室2之间;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位于过渡室2与生存室1之间;
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201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排气孔203,所述第一排气孔203内安装有单向排气管3,所述单向排气管3用以排除过渡室2内的有害气体。
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排气孔204,所述单向排气管3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排气孔204内,所述单向排气管3用以排除生存室1内的有害气体。
所述过渡室2内设置有气幕喷淋系统,气幕喷淋系统包括压气喷淋幕和压缩空气幕,其中,缩空气幕置于压气喷淋幕与第一防爆密闭门201之间。
具体地,压缩空气幕是通过高压气体产生一定厚度的幕状气流,形成一面无形的门帘,用以阻止硐室内外空气对流;压气喷淋幕是通过高压喷嘴产生雾化气流,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吹洗,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被带入生活室内。
同时,第一防爆密闭门201和第二防爆密闭门202上均开设有观察窗。
所述生存室1的中间位置设有内自救器103、食品柜104和急救箱105;所述生存室1的两侧设置有人员座椅107和压缩供氧系统;同时,所述生存室1内还设置有人员定位基站102、摄像头106、通讯设备和环境监控装置101,其中,所述环境监控装置能够监测避灾硐室内外的环境参数,以便于判断外部环境是否处于危险状态,进而采用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人员生存和逃生安全。
具体地,环境监控装置101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氧气浓度检测器、甲烷浓度检测器和室内湿度检测器,并在超限报警后为避险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语音提示,通过正确措施来保障生活室内环境平衡。
所述压缩供氧系统包括若干个氧气瓶,所述氧气瓶连接有氧气面罩108,所述氧气面罩108安装在生存室1的内侧墙体上,且置于人员座椅107的上方。
生活室内配置的通讯系统能够将避灾硐室内外监测的环境参数传递到地面。
所述该避难硐室的高度为3.7m、宽度为6.2m、长度9.5m,一次可容纳20人同时避难。
在实际工作中:
所述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每间隔500m建设一个,根据工作面向前推采逐步向大巷方向更换;同时,所述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为500m。

Claims (9)

1.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的硐室本体,所述硐室本体包括生存室(1)和两个过渡室(2),其中,所述两个过渡室(2)分别设置在生存室(1)的两端,同时,所述两个过渡室(2)与生存室(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过渡室(2)均安装有第一防爆密闭门(201)和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201)位于顺槽巷道与过渡室(2)之间;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位于过渡室(2)与生存室(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第一防爆密闭门(201)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排气孔(203),所述第一排气孔(203)内安装有用以排除过渡室(2)内有害气体的单向排气管(3);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排气孔(204),所述单向排气管(3)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排气孔(204)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室(2)内设置有气幕喷淋系统,气幕喷淋系统包括压气喷淋幕和压缩空气幕,压缩空气幕置于压气喷淋幕与第一防爆密闭门(20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存室(1)的中间位置设有内自救器(103)、食品柜(104)和急救箱(105);所述生存室(1)的两侧设置有人员座椅(107)和压缩供氧系统;同时,所述生存室(1)内还设置有人员定位基站(102)、摄像头(106)、通讯设备和环境监控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环境监控装置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氧气浓度检测器、甲烷浓度检测器和室内湿度检测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压缩供氧系统包括若干个氧气瓶,所述氧气瓶连接有氧气面罩(108),所述氧气面罩(108)安装在生存室(1)的内侧墙体上,且置于人员座椅(107)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每间隔500m建设一个,同时,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为500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硐室本体与两条顺槽巷道相通。
CN201720649557.7U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Active CN2071223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9557.7U CN207122322U (zh)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9557.7U CN207122322U (zh)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22322U true CN207122322U (zh) 2018-03-20

Family

ID=61615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49557.7U Active CN207122322U (zh)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2232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3381A (zh) * 2018-08-01 2018-11-20 安徽雄峰矿山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矿井井下避难硐室
CN109578062A (zh) * 2018-12-05 2019-04-05 贵州大学 一种煤矿开采用保护垌室
CN111677547A (zh) * 2020-05-20 2020-09-18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隧道施工应急救援智能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3381A (zh) * 2018-08-01 2018-11-20 安徽雄峰矿山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矿井井下避难硐室
CN109578062A (zh) * 2018-12-05 2019-04-05 贵州大学 一种煤矿开采用保护垌室
CN111677547A (zh) * 2020-05-20 2020-09-18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隧道施工应急救援智能系统
CN111677547B (zh) * 2020-05-20 2021-11-23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隧道施工应急救援智能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22322U (zh)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CN201560801U (zh) 矿山救援用灭火和爆炸事故处理防爆门
CN101542057B (zh) 用于恶劣环境的充气式庇护所
CN104481583B (zh) 一种煤矿安全气囊
US10767482B2 (en) Rescue capsule for shelter in tunnel construction
CN108653953A (zh) 一种安装在隧道壁轨道上的智能移动充气消防装置
WO2012174690A1 (zh) 一种移动钢体避难硐室
CN204113340U (zh)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RU137567U1 (ru) Аварийные и спасательные камеры блочно-модульного типа "амма"
CN212058513U (zh) 一种煤矿井下巷道爆破防护掩体
CN208686426U (zh) 一种避难硐室的整体防护密闭舱室
CN103806937A (zh) 一种矿井逃生管道
CN114215599B (zh) 一种井下掘进工作面防突-降尘-抽采一体化装置
CN214129960U (zh) 一种矿井压风自救装置的脱离式呼吸器
CN109083683B (zh) 一种自移式灾害隔离闸墙
CN205168931U (zh) 一种基于救助装置的消防无人机
Meng et al. Probing into design of refuge chamber system in coal mine
CN104196560B (zh)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CN209228404U (zh) 一种矿井井下避难硐室
CN105201549A (zh) 一种可移动式应急救援专用井下基地补给站
CN205382953U (zh) 一种具有快速应急反应机制的矿用救生系统
CN205512570U (zh) 应急安全帽
CN1011325B (zh) 瓦斯避难和救生压风呼吸装置
CN106640186A (zh) 一种用于煤矿井下无氧掘进面的本安型运输装备
CN217462238U (zh) 一种钻/救两用安全自救供风供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