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10876U -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 Google Patents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10876U
CN207110876U CN201721018187.3U CN201721018187U CN207110876U CN 207110876 U CN207110876 U CN 207110876U CN 201721018187 U CN201721018187 U CN 201721018187U CN 207110876 U CN207110876 U CN 207110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interlocking structure
shaped door
door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181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庆柱
闫博
宗国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g Mingfei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g Mingfei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g Mingfei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Kang Mingfei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181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10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10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10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互锁结构及互锁门,涉及安全工程技术领域,该互锁结构包括:弧形门,依次连接的顶盖、立柱和底座;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玻璃,所述玻璃上设置有开口,所述顶盖上沿其轴线设置有轨道,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沿轨道滑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还包括用于接收信息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互锁结构通过压力信息判断底座上是单人或多人,多人时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关闭,能够很好的防止物体非法传递和防止人员,具有安全性能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背景技术
具有识别控制的自动检测安全通道已经被广泛使用在银行、高档酒店、文物储藏室、档案室、政府部门等一些需要较高安全级别的场所。
银行互锁门禁主要的功能是联动互锁功能、内门内部开启功能。当一道门被打开时,另一道门将打不开,只有当两道门关上时,才能打开其中的任一道门。
双门互锁,或者联动门,AB门是指两道门具有互锁联动的功能,即当一道门被打开时,另一道门将打不开,只有当两道门关上时,才能打开其中的任一道门。根据银行安全管理规范,要在储蓄网点等现金柜台的进出口处必须设置两道门,而且员工进入第一道门后必须要按照规范锁好第一道门才能进入第二道门,如进入第一道门后没按要求关好此道门,员工将不能进入第二道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犯罪分子尾随作案。
现有的互锁门采用摄像的方式阻止物体非法传递,和防止人员尾随,但是摄像的方式存在死角,安全性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锁结构,以解决现有的互锁门采用摄像的方式阻止物体非法传递和防止人员尾随,安全性能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锁门,包括上述提供的互锁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互锁结构,其中,包括:弧形门,依次连接的顶盖、立柱和底座;
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玻璃,所述玻璃上设置有开口,所述顶盖上沿其轴线设置有轨道,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沿轨道滑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还包括用于接收信息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互锁结构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通过压力信息判断底座上是单人或多人,多人时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关闭,能够很好的防止物体非法传递和防止人员,具有安全性能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称重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压力感测板,所述压力感侧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感侧板包括非站立区和站立区,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站立区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非站立区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将重量信息传送至控制器进行重量比对,从而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关闭或开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对应于所述弧形门设置的应急单元,所述应急单元用于打开或锁紧所述弧形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门上设置有挡板,所述应急单元包括对应于所述弧形门设置的钩子,第二驱动部件带动所述钩子勾住或松开所述挡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为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电磁芯通过连杆与所述钩子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曲臂带动所述弧形门沿所述轨道移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检测人员的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将信息传送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外侧的弧形门打开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互锁门,设置有第一方面提供的互锁结构,因此具有第一方面提供的互锁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为防弹玻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互锁结构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通过压力信息判断底座上是单人或多人,多人时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关闭,能够很好的防止物体非法传递和防止人员,具有安全性能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进一步的,所述称重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压力感测板,所述压力感侧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感侧板包括非站立区和站立区,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站立区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非站立区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称重传感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对应于所述弧形门设置的应急单元,所述应急单元用于打开或锁紧所述弧形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门结构关闭状态下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门结构打开状态下A-A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结构中称重单元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结构中称重单元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互锁结构中钩子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互锁结构中钩子锁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2:立柱;3:第一弧形门;
4:第二弧形门;5:顶盖;11:压力感测板;
12:称重系统;13:站立区;21:第一电机;
22:第二电机;23:第一曲臂;24:第二曲臂;
25:钩子;26:电磁阀;27:轨道;
28:开口;29:挡板;30:连杆;
31:电磁芯;32:称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门结构关闭状态下A-A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门结构打开状态下A-A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结构中称重单元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互锁结构中称重单元的爆炸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互锁结构,包括:弧形门,依次连接的顶盖5、立柱2和底座1;
所述立柱2上设置有玻璃,所述玻璃上设置有开口28,所述顶盖5上沿其轴线设置有轨道27,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沿轨道27滑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28;
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还包括用于接收信息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
本实施例采用多个立柱和两个弧形门,相邻的立柱2之间设置有玻璃,两个弧形门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互锁结构中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通过压力信息判断底座1上是单人或多人,多人时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关闭,能够很好的防止物体非法传递和防止人员,具有安全性能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称重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压力感测板11,所述压力感侧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感侧板包括非站立区13和站立区13,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站立区13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非站立区13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可判断为多人。站立区13设置于压力感侧板的中间区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称重传感器32,所述称重传感器32将重量信息传送至控制器进行重量比对,从而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关闭或开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曲臂带动所述弧形门沿所述轨道27移动。第一驱动部件为电机,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连接杆与曲臂连接,曲臂与弧形门连接,电机带动弧形门沿轨道27移动从而关闭或开启。电机设置为两个,与第一弧形门3连接的第一电机21,与第二弧形门4连接的第二电机22。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立柱2上设置有用于检测人员的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将信息传送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外侧的弧形门打开或关闭。
通过在压力感侧板底部设置有多个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在压力感测板11的站立区13和非站立区13均感测到压力时既判断为多人。通过称重传感器32和与称重传感器32连接的称重系统12检测重量信息,控制器与设置阈值比对,与写入在I C卡内的或者与人员生物信息(虹膜、指纹、掌静脉等)绑定的人员体重信息比对,可判别为单人或多人通行。称重误差范围小于1kg。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互锁门,设置有第一方面提供的互锁结构,因此具有第一方面提供的互锁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为防弹玻璃,增加了安全系数。
实施例二
如图6和图7所示,再紧急情况下需要关闭弧形门时,本实施例还包括对应于所述弧形门设置的应急单元,所述应急单元用于打开或锁紧所述弧形门。优选的,应急单元对应于第二弧形门4设置即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门上设置有挡板29,所述应急单元包括对应于所述弧形门设置的钩子25,第二驱动部件带动所述钩子25勾住或松开所述挡板29。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为电磁阀26,所述电磁阀26的电磁芯31通过连杆30与所述钩子25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过的互锁结构中检测器通过虹膜或人脸识别等检测装置实现检测,检测信息传送至控制器,符合信息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21带动第一曲臂23移动,从而实现第一弧形门3沿轨道27滑动,第一弧形门3打开,人员进入。
底部的称重系统12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时,传送信息至控制器第一弧形门3关闭。警报解除后或只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时,称重传感器32检测重量信息,将重量信息传送信息至控制器进行比对,比对信息正确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22带动第二曲臂24移动,从而实现第二弧形门4开启。比对错误控制器控制报警器发出警报。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如称重系统12被破坏,启用应急单元,钩子25在电磁阀26的电磁芯31作用下移动,从而勾住弧形门上的挡板29。紧急情况解除时,关闭应急单元,钩子25在电磁芯31作用下,松开弧形门上的挡板29,互锁门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互锁结构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通过压力信息判断底座上是单人或多人,多人时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关闭,能够很好的防止物体非法传递和防止人员,具有安全性能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门,依次连接的顶盖、立柱和底座;
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玻璃,所述玻璃上设置有开口,所述顶盖上沿其轴线设置有轨道,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弧形门沿轨道滑动,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用于将压力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还包括用于接收信息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压力感测板,所述压力感侧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侧板包括非站立区和站立区,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站立区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非站立区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称重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应于所述弧形门设置的应急单元,所述应急单元用于打开或锁紧所述弧形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门上设置有挡板,所述应急单元包括对应于所述弧形门设置的钩子,第二驱动部件带动所述钩子勾住或松开所述挡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为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电磁芯通过连杆与所述钩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曲臂带动所述弧形门沿所述轨道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检测人员的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将信息传送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外侧的弧形门打开或关闭。
10.一种互锁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互锁结构,所述玻璃为防弹玻璃。
CN201721018187.3U 2017-08-15 2017-08-15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Active CN207110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18187.3U CN207110876U (zh) 2017-08-15 2017-08-15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18187.3U CN207110876U (zh) 2017-08-15 2017-08-15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10876U true CN207110876U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71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18187.3U Active CN207110876U (zh) 2017-08-15 2017-08-15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108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7583A (zh) * 2017-08-15 2017-10-10 康明飞科技有限公司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7583A (zh) * 2017-08-15 2017-10-10 康明飞科技有限公司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25321U (zh) 防尾随互动连锁门
Norman Electronic access control
CN103236103A (zh) 基于人脸识别的防尾随门禁系统
CN207110876U (zh)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CN107420024A (zh) 高闸结构及高闸机
CN109208649A (zh) 无线远程控制智能防盗井盖
CN207780880U (zh) 一种互锁门禁机
CN107237583A (zh) 互锁结构及互锁门
CN103886672B (zh) 一种公交车投币箱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7296653U (zh) 智能防误闭锁钥匙柜
DE102012022640A1 (de) Schließfachanlage mit mehreren Schließfächern
CN108019128A (zh) 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系统的防偷窥的智能型防盗门
CN106952375A (zh) 一种门禁控制方法及门禁控制器
CN201265303Y (zh) 双重控制关锁
CN214532499U (zh) 留滞业务库安全间
CN207097090U (zh) 二维码识别通行翼闸及二维码识别通行系统
CN110136315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
CN108378584A (zh) 一种智能书架
CN205482562U (zh) 一种扳机锁合组件
BR102014028986A2 (pt) equipamento e sistema para controle e monitoramento de objetos sob guarda
CN110051149A (zh) 一种可移动式智能型特种物品防爆管理仓
CN212535434U (zh) 一种业务库联控系统
CN207160954U (zh) 高闸结构及高闸机
CN203583930U (zh) 一种自动柜员机防护舱
CN209129035U (zh) 无线远程控制智能防盗井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2299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Machi Town, North Xiaoying village, East 735, 7, south level 1

Patentee after: Kang Mingfei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299 North 1, 3 building, 738 Changliu Road, Machi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Kang Mingfei Technology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