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32191U -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32191U
CN207032191U CN201720822814.2U CN201720822814U CN207032191U CN 207032191 U CN207032191 U CN 207032191U CN 201720822814 U CN201720822814 U CN 201720822814U CN 207032191 U CN207032191 U CN 207032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river
section
dirty
sewage intercep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228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228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321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32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321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包括河道,河道的底部具有上端开口的截留槽和截污段,截污段上设置有格栅;沿河道中的水流方向,截污段和截流槽依序布置;在河道两岸设置有护坝,在护坝底部设置有灌注桩,灌注桩嵌入地面中,护坝底部与灌注桩连接。通过截流槽和截污段上的格栅,对河水进行双重净化,提高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截污的效果。同时,在河道两岸设置有护坝,护坝底部与灌注桩连接,这样,可以使得护坝更加稳固,增强支护能力,且护坝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结合市政工程进行,例如可以在护坝施工过程的同时埋设管道等,使得支护结构与市政工程很好的结合。

Description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区污水治理问题更加突出。河道截污作为各城市城区河道难点之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点。
城区有其特色,河道众多,各式桥梁、绿化景观成型,临河建筑林立,建筑大多陈旧且基础较差等,对于河道截污结构设计要求更加严格。目前,位于城区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仅仅针对河道净化进行设计,没有兼顾到河道两岸的建筑,难以与市政工程相配合,导致工程施工难度大,截污效率较低、施工费用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位于城区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截污效率低、难以与市政工程配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河道,所述河道的底部具有上端开口的截留槽和截污段,所述截污段上设置有格栅;沿河道中的水流方向,所述截污段和截流槽依序布置;在河道两岸设置有护坝,在所述护坝底部设置有灌注桩,所述灌注桩嵌入地面中,所述护坝底部与灌注桩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包括沉沙池,沿水流方向,所述沉沙池、截污段和截流槽依序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上挂接有截污网。
进一步地,所述河道底部的上表面为河道底面,所述截污段的高度低于所述河道底面的高度。
进一步地,沿水流方向,所述沉沙池分别设置有入水斜坡和出水斜坡,所述入水斜坡的坡率小于所述出水斜坡的坡率。
进一步地,所述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底部设置有混凝土垫层,且所述混凝土垫层底部设置有干砌石层。
进一步地,所述护坝中埋设有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河道两岸设置有绿道,所述绿道设置在所述护坝上方,且所述绿道与所述截污段之间设置有爬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在河道中设置截流槽和截污段,在截污段上设置格栅,通过截流槽进行截流和沉降河道里的残渣等污染物,通过格栅拦截漂浮在河道中的悬浮污染物,这样,通过双重拦截,提高了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截污的效果,实现河道的净化。同时,在河道两岸设置有护坝,护坝底部与灌注桩连接,这样,可以使得护坝更加稳固,增强支护能力,且护坝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结合市政工程进行,例如可以在护坝施工过程的同时埋设管道等,使得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与市政工程很好的结合。这样,解决了位于城区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截污效率低、难以与市政工程配合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支护结构及截污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用于解决位于城区的河道的净化、河道两岸的支护与市政工程相配合的问题,亦可用于其他位置的河道中,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包括河道,河道的底部具有上端开口的截留槽11和截污段12,截污段12上设置有格栅13;沿河道中的水流方向,截污段12和截流槽11依序布置,在河水流过截污段12进入截流槽11的过程中,悬浮的污染物被格栅13拦截,河道底部的污染物进入到截流槽11中并沉降在截流槽11的底部,被格栅13拦截及沉降在截流槽11底部的污染物可以通过人工进行清理;在河道两岸设置有护坝14,在护坝14底部设置有灌注桩15,灌注桩15嵌入地面中,护坝14底部与灌注桩15连接,本实施例中,护坝14通过在灌注桩15的顶部敷设浆砌石形成。
上述提供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在河道中设置截流槽11和截污段12,在截污段12上设置格栅13,通过截流槽11进行截流和沉降河道里的残渣等污染物,通过格栅13拦截漂浮在河道中的悬浮污染物,这样,通过双重拦截,提高了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截污的效果,实现河道的净化。同时,在河道两岸设置有护坝14,护坝14底部与灌注桩15连接,这样,可以使得护坝14更加稳固,增强了支护能力,且护坝14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结合市政工程进行,例如可以在护坝14施工过程的同时埋设管道21等,使得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与市政工程很好的结合。这样,解决了解决了位于城区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截污效率低、难以与市政工程配合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包括沉沙池16,沿水流方向,沿水流方向,沉沙池16、截污段12和截流槽11依序布置。河道中的河水通过沉沙池16时,河水中的沙子或者石子会沉降在沉沙池16的底部,可以由人工进行定期清理,这样,通过设置沉沙池16,可以清理河道中的泥石沙子,避免河道堵塞,保持河道的通畅。
本实施例中,格栅13上挂接有截污网。通过在格栅13上挂接截污网,可以拦截体积更小的污染物,且截污网可以使得被拦截的污染物与格栅13连接更加稳固,防撞已经被拦截的污染物脱离格栅13,造成二次污染,这样,通过将截污网与格栅13结合,可以使得截污结构的截污效果更好。
河道底部的上表面为河道底面,本实施例中,截污段12的高度低于河道底面19的高度,这样使得截污结构形成不同高度的阶地,在河水流经截污段12进入截流槽11再次流入河道时,由于截污段12和河道底面19存在高度差,存在河水下部的污染物会留在截流槽11中,逐渐堆积沉降,这样截流槽11和截污段12上的格栅13一上一下配合,拦截河水中的污染物,实现河道的清洁。
沿水流方向,沉沙池16分别设置有入水斜坡17和出水斜坡18,入水斜坡17的坡率小于出水斜坡18的坡率。入水斜坡17的坡率小可以使得河水进入沉沙池16时速度相对缓慢,使得河水中的沙石能够沉入到沉沙池16的底部,出水斜坡18的坡率大可以避免已经沉入到沉沙池16底部的沙石再次通过出水斜坡18流出沉沙池16,这样,入水斜坡17和出水斜坡18结合,使得沉沙池16具有较好的沉沙效果。本实施例中,入水斜坡17的坡率为0.5,出水斜坡18的坡率是1。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底部设置有混凝土垫层20,且混凝土垫层20底部设置有干砌石层,这样,有助于改善河道的底部土质松软的问题,稳固截流槽11及沉沙池16等结构,将河道堆积的泥沙与河道底部分开。
本实施例中,在护坝14中埋设有管道21,该护坝14由浆砌石敷设而成,在敷设浆砌石时,可以同时埋设管道21,根据实际需要,亦可以埋设其他市政工程的部件,必要时可配合市政工程施工,使得河道两岸的支护与市政工程的配合得更好。
在河道两岸设置有绿道22,绿道22设置在护坝14上方,绿道22与截污段12之间设置有爬梯23。绿道22可以使得车行道和河岸隔开,且具有绿化作用;在绿道22与截污段12之间设有爬梯23,这样方便后续对格栅13上及截流槽11里的污染物的清理,同时方便截污网的更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置多个爬梯2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河道,所述河道的底部具有上端开口的截留槽和截污段,所述截污段上设置有格栅;沿河道中的水流方向,所述截污段和截流槽依序布置;在河道两岸设置有护坝,在所述护坝底部设置有灌注桩,所述灌注桩嵌入地面中,所述护坝底部与灌注桩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包括沉沙池,沿水流方向,所述沉沙池、截污段和截流槽依序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上挂接有截污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底部的上表面为河道底面,所述截污段的高度低于所述河道底面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所述沉沙池分别设置有入水斜坡和出水斜坡,所述入水斜坡的坡率小于所述出水斜坡的坡率。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的底部设置有混凝土垫层,且所述混凝土垫层底部设置有干砌石层。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坝中埋设有管道。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两岸设置有绿道,所述绿道设置在所述护坝上方,且所述绿道与所述截污段之间设置有爬梯。
CN201720822814.2U 2017-07-06 2017-07-06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Active CN207032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22814.2U CN207032191U (zh) 2017-07-06 2017-07-06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22814.2U CN207032191U (zh) 2017-07-06 2017-07-06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32191U true CN207032191U (zh) 2018-02-23

Family

ID=61466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22814.2U Active CN207032191U (zh) 2017-07-06 2017-07-06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321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26885A (zh) * 2020-08-21 2020-11-13 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智能泵站
CN113429017A (zh) * 2021-06-22 2021-09-24 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治理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26885A (zh) * 2020-08-21 2020-11-13 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智能泵站
CN111926885B (zh) * 2020-08-21 2021-04-30 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智能泵站
CN113429017A (zh) * 2021-06-22 2021-09-24 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治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2588B (zh) 用于处理河道岸边雨水排水的生态多维滞留系统
CN104005316B (zh) 一种具有排水及截污功能的路缘石
CN206752614U (zh) 一种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7017395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湿地系统
CN204474499U (zh) 一种用于处理河道岸边雨水排水的生态多维滞留系统
CN207348137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净化结构
CN108612047B (zh) 一种河湖岸坡的生态修护结构
CN207032191U (zh) 河道截污及支护结构
JP2010037863A (ja) 植栽型浸透トレンチ
CN107044081B (zh) 生态型街道排水结构
KR101333120B1 (ko) 가로수목 식재박스 및 이를 이용한 물 순환 환경 구축을 위한 가로 수목 공간 조성 구조
CN208701842U (zh) 绿地缓冲带系统
CN209836713U (zh) 一种带有改性透水结构的硬质道路
CN205295848U (zh) 一种稳固型生态透水铺装系统
CN202881901U (zh) 一种梯级潜流式生态护岸结构
CN203977495U (zh) 用于居民小区道路的花园式抗雨水冲击系统
CN105803888A (zh) 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
CN100501019C (zh) 地面集雨快速引蓄渗地的排水装置
CN215329163U (zh) 一种用于人行道及绿化带的组合式海绵城市系统的结构
Vich et al. Proposals for Flashflood Management in Western Argentina: Case Study: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Greater Mendoza
CN205529776U (zh) 一种路面不透水道路的渗水结构
CN214301074U (zh) 一种用于调控雨水径流的缝隙式结构型透水系统
CN201981511U (zh) 一种长效多功能河道生态修复拦水坝
CN214530989U (zh) 植草沟与海绵城市铺装路面衔接结构
WO2022261587A1 (en) Method to enhance solids and liquids flow through a stormwater containment volu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