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06104U - 锅炉 - Google Patents

锅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06104U
CN207006104U CN201720903556.0U CN201720903556U CN207006104U CN 207006104 U CN207006104 U CN 207006104U CN 201720903556 U CN201720903556 U CN 201720903556U CN 207006104 U CN207006104 U CN 207006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water pipe
pipe group
outsid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035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幸洋
田中孝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u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ur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ur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ur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035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06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06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06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的锅炉。锅炉(1)具备第一壳体(11)、配置于第一壳体(11)的内部的多个水管(12)、通过多个水管(12)配置为环状而构成的内侧水管组(121)、以及通过多个水管(12)在内侧水管组(121)的外侧配置为环状而构成的外侧水管组(122),在内侧水管组(121)的内侧形成有燃烧室(17),在内侧水管组(121)的外侧与外侧水管组(122)的内侧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燃烧气体从下方朝上方流通的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在外侧水管组(122)的外侧与第一壳体(11)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燃烧气体从上方朝下方流通的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

Description

锅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构成为包含壳体和配置于该壳体的内部的多个水管、且对供给至多个水管的水进行加热而生成蒸汽的锅炉。
作为这样的锅炉,还提出有如下的锅炉:该锅炉通过将多个水管配置为环状且在配置为环状的多个水管的内部的空间使燃料燃烧,从而对供给至多个水管的水(罐水)进行加热(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204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锅炉中要求有效地利用使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锅炉中,在壳体的内侧配置隔热材料层来降低向壳体外部泄漏的热量,并且,利用燃烧用空气来回收通过隔热材料层而漏出的热量,由此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锅炉中,无法充分地利用被隔热材料层封闭的壳体内部的热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的锅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所述锅炉具备:第一壳体;多个水管,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内侧水管组,其通过所述多个水管配置为环状而构成;以及外侧水管组,其通过所述多个所述水管在所述内侧水管组的外侧配置为环状而构成,在所述内侧水管组的内侧形成有燃烧室,在所述内侧水管组的外侧与所述外侧水管组的内侧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燃烧气体从下方朝上方流通的第一燃烧气体通路,在所述外侧水管组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燃烧气体从上方朝下方流通的第二燃烧气体通路。
另外,优选的是,锅炉还具备:鼓风机,其具有吸气部以及送气部,且向所述第一壳体输送燃烧用空气;和第二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通空间,在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空气连通口,其与所述吸气部连接;和外部空气导入口,其与所述空气流通空间连通。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空气连通口配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上部,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口配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炉,能够进一步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锅炉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纵剖面的图。
图3是图2的X-X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锅炉;
11 第一壳体;
12 水管;
16 第二壳体;
17 燃烧室;
18 第一燃烧气体通路;
19 第二燃烧气体通路;
30 鼓风机;
31 吸气部;
32 送气部;
121 内侧水管组;
122 外侧水管组;
161 外部空气导入口;
162 空气连通口;
164 空气流通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锅炉的一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锅炉1具备罐体10、排气筒20、鼓风机30以及鼓风通道40。
罐体10构成锅炉1的主要部分。如图2所示,该罐体10具备第一壳体11、多个水管12、下部联管箱13、上部联管箱14、烧嘴15以及第二壳体16。另外,在罐体10的内部形成有燃烧室17、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以及空气流通空间164。
第一壳体11构成为圆筒形状。在第一壳体11的侧面的下部形成有开口1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例如通过将金属板加工为圆筒状而形成,在该第一壳体11未安装隔热材料等。
多个水管12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地配置。多个水管12具有内侧水管组121、以及配置于该内侧水管组121的外侧的外侧水管组122。
如图3所示,内侧水管组121构成为,以使多个水管12与第一壳体11的中心轴同轴的方式配置为环状。更详细而言,内侧水管组121具备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为环状的多个水管12、以及配置在相邻的水管12的间隙中且堵塞该间隙的多个翅片1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水管组121的下部形成有未配置翅片123的部分(未图示),通过该未配置翅片123的部分而将内侧水管组121的内部(后述的燃烧室17)与外部(后述的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连通。
外侧水管组122构成为,在内侧水管组121的外侧以在与内侧水管组121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的方式配置为环状。外侧水管组122也与内侧水管组121同样地具备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为环状的多个水管12、以及配置在相邻的水管12的间隙中且堵塞该间隙的多个翅片1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水管组122的上部形成有未配置翅片123的部分(未图示),通过该未配置翅片123的部分而将外侧水管组122的内部(后述的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与外部(后述的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连通。
下部联管箱13配置于第一壳体11的内部中的下部。该下部联管箱13由环状的容器构成。在下部联管箱13连结多个水管12(内侧水管组121以及外侧水管组122)的下端部。从供水线路L1向下部联管箱13供给用于生成蒸汽的水。
上部联管箱14配置于第一壳体11的内部中的上部。该上部联管箱14由环状的容器构成。在上部联管箱14连结多个水管12(内侧水管组121以及外侧水管组122)的上端部。
烧嘴15配置于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从燃料供给线路L2向烧嘴15供给燃料,并且从鼓风通道40向烧嘴15供给燃烧用空气。烧嘴15朝向第一壳体11的内部喷射燃料,并且将燃烧用空气供给至第一壳体11的内部而使燃料燃烧。
第二壳体16形成为直径比第一壳体11的直径大的圆筒形状,且配置于第一壳体11的外侧。由此,在第二壳体16的内表面与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后述的空气流通空间164)。
在第二壳体16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口161、空气连通口162以及开口163。
外部空气导入口161在第二壳体16的下部的侧面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空气连通口162在第二壳体16的上部的侧面上形成有一个。开口163形成于第二壳体16的下部的侧面上的与第一壳体的开口111一致的位置。
燃烧室17由被内侧水管组121包围的空间构成。在该燃烧室17中,从烧嘴15喷射出的燃料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在燃烧室17中朝向下方喷射燃料气体,因此,燃烧气体从上方朝向下方流动。
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由内侧水管组121的外侧与外侧水管组122的内侧之间的空间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燃烧室17与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在内侧水管组121的下部连通,因此,在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中,由燃烧室17产生的燃烧气体从下方朝向上方流动。
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由外侧水管组122的外侧与第一壳体11的内侧之间的空间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与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在外侧水管组122的上部连通,因此,在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中,经由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流来的燃烧气体从上方朝向下方流动。
空气流通空间164形成于第二壳体16的内表面与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之间。在该空气流通空间164流通从外部空气导入口161导入的空气。
排气筒20的基端侧与形成于第一壳体11的下部的侧面的开口111连接,且排气筒20在贯穿形成于第二壳体16的下部的侧面的开口163之后,前端侧朝向上方延伸。在燃烧室17、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以及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流通并从罐体10排出后的燃烧气体向排气筒20流通。
鼓风机30具有吸气部31以及送气部32,从吸气部31抽吸空气,并将抽吸到的空气作为燃烧用空气从送气部32送至第一壳体11。
鼓风通道40具备:第一通道部41,其将第二壳体16的空气连通口162与鼓风机30的吸气部31连接;和第二通道部42,其将鼓风机30的送气部32与第一壳体11连接。
根据以上的锅炉1,在燃烧室17中,由烧嘴15使燃料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在燃烧室17中从上方朝向下方流动之后,在第一燃烧气体通路18中从下方朝向上方流动,进一步在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中从上方朝向下方流动,由此对多个水管12的内部的水(罐水)进行加热,然后,从与第一壳体11的下部连接的排气筒20向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用于燃料的燃烧的燃烧用空气由鼓风机30抽吸并被供给至第一壳体11。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壳体16的内表面与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通空间164,并且在第二壳体16上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口161以及空气连通口162。另外,通过第一通道部41将空气连通口162与鼓风机30的吸气部31连接,通过第二通道部42将鼓风机30的送气部32与第一壳体11连接。由此,由鼓风机30抽吸到的空气被从外部空气导入口161导入到空气流通空间164,在该空气流通空间164中被在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流通的燃烧气体加热。然后,将加热后的燃烧用空气从空气连通口162向第一通道部41导出,并通过第二通道部42供给至第一壳体1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将燃烧气体一边与水管12(内侧水管组121以及外侧水管组122)接触一边流动的流路设定得长(转换两次方向,为第一壳体11的高度的3倍的长度),由此,在与罐水之间高效地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锅炉1的热量的利用效率。
另外,能够使燃料的燃烧所使用的燃烧用空气在空气流通空间164中被在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流动的燃烧气体加热,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
另外,将外部空气导入口161配置于第二壳体16的下部,将空气连通口162配置于第二壳体16的上部。由此,能够使空气流通空间164中的燃烧用空气的流动(从下方朝向上方)成为与在第二燃烧气体通路19流动的燃烧气体的流动(从上方朝向下方)相反的方向。因此,以对流的方式使燃烧用空气与燃烧气体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锅炉1的热量的利用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锅炉的一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Claims (3)

1.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具备:
第一壳体;
多个水管,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
内侧水管组,其通过所述多个水管配置为环状而构成;以及
外侧水管组,其通过所述多个所述水管在所述内侧水管组的外侧配置为环状而构成,
在所述内侧水管组的内侧形成有燃烧室,
在所述内侧水管组的外侧与所述外侧水管组的内侧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燃烧气体从下方朝上方流通的第一燃烧气体通路,
在所述外侧水管组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燃烧气体从上方朝下方流通的第二燃烧气体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还具备:
鼓风机,其具有吸气部以及送气部,且向所述第一壳体输送燃烧用空气;和
第二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通空间,
在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
空气连通口,其与所述吸气部连接;和
外部空气导入口,其与所述空气流通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连通口配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上部,
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口配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部。
CN201720903556.0U 2017-07-24 2017-07-24 锅炉 Active CN207006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03556.0U CN207006104U (zh) 2017-07-24 2017-07-24 锅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03556.0U CN207006104U (zh) 2017-07-24 2017-07-24 锅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06104U true CN207006104U (zh) 2018-02-13

Family

ID=61454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03556.0U Active CN207006104U (zh) 2017-07-24 2017-07-24 锅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061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7389A (zh) * 2019-03-15 2021-10-26 猪野贵行 多管式贯流锅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7389A (zh) * 2019-03-15 2021-10-26 猪野贵行 多管式贯流锅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06104U (zh) 锅炉
CN106439926A (zh) 一种取暖炉的二次送风助燃装置
CN205842750U (zh) 集成灶
CN106642106A (zh) 一种浓淡燃烧器
CN208687982U (zh) 一种热风炉
CN207763514U (zh) 一种主动换气式带分体式自预热烧嘴的缝式加热炉
CN204346022U (zh) 一种蛹虫草烘干炉
CN209639248U (zh) 一种多次配风水冷风管的生物质热水炉
CN106556139A (zh) 燃油燃天然气热风环保锅炉
CN105889929A (zh) 利用烟气预热空气的燃烧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6398763U (zh) 大棚用新型生物质增温增碳气化炉
CN104654284B (zh) 燃烧装置及具有其的热声发电机
CN212512158U (zh) 一种用于木板的烘干炉窖
CN220417667U (zh) 一种煤气热风炉的加热系统
CN113532158B (zh)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器
CN109695960A (zh) 一种多次配风水冷风管的生物质热水炉
CN105004191B (zh) 一种箱式燃气热处理炉
CN218523553U (zh) 一种新型生物质燃烧器结构
CN212132407U (zh) 一种生物质锅炉结构
CN212512156U (zh) 一种用于烘干炉窖的供热装置
CN216080366U (zh) 一种生物质热风炉
CN109668135B (zh) 水煤浆燃烧蒸汽锅炉
CN105805939A (zh) 一种撞击式锅炉
CN110887229B (zh) 一种生物质热风炉多风向换热器
CN210267737U (zh) 一种燃烧机上置燃气冷凝热风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