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01975U - 一种门刀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01975U
CN207001975U CN201720980350.8U CN201720980350U CN207001975U CN 207001975 U CN207001975 U CN 207001975U CN 201720980350 U CN201720980350 U CN 201720980350U CN 207001975 U CN207001975 U CN 207001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fe
door
clamping plate
swing rod
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803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展鹏
顾皓琪
邹翔斗
梅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Weilong Electromechanical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Weilong Electromechanica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Weilong Electromechanical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Weilong Electromechanica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803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019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01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0197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刀结构。现有门刀结构不具备通过层门开启轿门锁钩的功能,给扒门操作带来不便。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层门锁组件、第一门刀和第二门刀,层门锁组件包括门球组,第二门刀通过第二摆杆组转动连接在底板上,第一门刀朝向第二门刀侧设有受门球组驱使实现水平向伸缩的夹板,夹板朝向第二门刀侧延伸形成钩连第二摆杆组单向摆动并驱使第二门刀水平向位移的拉杆,位于第二门刀背向第一门刀侧的底板上设有轿门锁组件。由此形成由层门动作触发轿门锁组件开启的同步传动结构,有效提高了操纵人员从层门外部扒门的效率,通过简化操作来缩短扒门时间,确保被困人员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门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刀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广泛运用与高层建筑内,方便人们或货物上下输送。现有的电梯包括轿厢以及各层的层门,所述轿厢包括厢体以及可开合的轿门,轿门上设有门刀结构,层门上设有带层门锁组件的门挂板,所述门刀结构包括与轿门联动配合的门刀,层门锁组件包括可被门刀夹持开启的门球组,轿门在开门电机带动下开启,联动的门刀通过夹紧门球组来开启层门锁组件,随之,门刀会通过夹紧的门球组驱动层门开启,实现通过轿门控制层门解锁并开启的功能,此外,所述轿门上还设有控制其开合的轿门锁组件,轿门锁组件受一侧门刀控制,通过推挤轿门锁钩实现轿门锁组件开启,由此使得轿厢通过轿门开关来控制门刀动作,进而分别控制轿门锁组件和层门锁组件开关。现有结构存在以下缺陷:轿厢只具有通过轿门开启轿门锁组件和层门锁组件的单向驱动结构,当电梯在能够实现开锁的区域内因故障而无法通过开门电机开启轿门和层门时,需要通过设置在层门外侧的三角锁来手动开启层门锁组件,且不具有通过层门反向控制轿门锁组件以及轿门开启的结构,使得层门和轿门需要通过独立的操作分别完成,操作麻烦,若轿厢内有被困人员,则延长了救援时间,增加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刀结构,在原有门刀结构上增设通过层门控制轿门锁组件的结构,使得层门开启与解锁轿门锁组件、轿门开启同步进行,通过简化操作来缩短扒门时间,确保被困人员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门刀结构,包括与轿门联动的底板、与层门挂板水平向联动的层门锁组件、以竖置姿态摆动连接在底板上且互为平行设置的第一门刀和第二门刀,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可被第一门刀和第二门刀夹持联动的门球组,所述第二门刀通过第二摆杆组转动连接在底板上,所述第一门刀朝向第二门刀侧设有受门球组驱使实现水平向伸缩的夹板,所述夹板朝向第二门刀侧延伸形成钩连第二摆杆组单向摆动并驱使第二门刀水平向位移的拉杆,位于第二门刀背向第一门刀侧的底板上设有轿门锁组件,被扒开的层门通过门球组推动夹板靠向所述第一门刀,使得与夹板联动的拉杆通过第二门刀驱使轿门锁组件由锁定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通过在原有门刀结构上增了受门球组控制的夹板以及驱动第二门刀的拉杆,由于夹板可相对第一门刀独立运动,使得门球组能在不触发第一门刀的情况下通过与夹板配合的拉杆驱动第二门刀摆动,进而实现轿门锁组件开启,由此形成由层门动作触发轿门锁组件开启的同步传动结构,在具备原有门刀结构通过门球组开启层门以及轿门锁定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在层门开启过程中实现轿门锁组件解锁以及轿门开启的功能,使得门刀结构兼具层门和轿门互相驱动开启的功能,有效提高了操纵人员从层门外部扒门的效率,通过简化操作来缩短扒门时间,确保被困人员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夹板与第一门刀间夹设有弹簧以及至少两根分置的连杆,所述连杆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门刀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夹板上,所述弹簧水平向驱使夹板以摆动防止远离第一门刀。夹板相对第一门刀运动时,两者始终保持竖向平行,由于夹板以摆动方式运动,使得夹板在靠向第一门刀时,其移动路径可分解为竖向移动和水平向移动,当夹板与门球组接触时,只有门球组在允许旋转的情况下,夹板才能由远离第一门刀的常态工位伸缩至靠近第一门刀的触发工位。当第一门刀和第二门刀均处于夹紧工位时,门球组会因两侧摩擦力而无法转动,此时,夹板也无法由常态工位切换为触发工位,当第一门刀通过夹板单侧抵触在门球组上时,由于主门球和副门球均可自由旋转,夹板可以由常态工位摆动切换至触发工位。夹板在门球组作用力下移动至靠近第一门刀的触发工位,此时,弹簧受力压缩,当门球组不再对夹板施压时,夹板在弹簧回复力作用下复位至远离第一门刀的常态工位。第一门刀会与移动的轿门配合动作,由于夹板可相对第一门刀进行独立动作,使得门球组可以在轿门不移动的情况下直接通过第二门刀开启轿门锁组件,进而为开启轿门作准备。
作为优选,第一门刀朝向夹板侧设有带腰形孔的限位板,所述夹板与第一门刀间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一端固接在夹板上,另一端穿越腰形孔后与一限位块固接,限位块与限位板配合限制夹板的移动范围。限位杆与夹板联动,由于限位杆穿置在腰形孔内,限位块与夹板分之在腰形孔两侧端口外侧,限位杆既对夹板伸缩方向起到引导作用,确保拉杆沿预设路径移动并处罚第二门刀动作,还对夹板的伸缩幅度起到限制作用,防止夹板过度位移导致拉杆与联动摆杆间、第二门刀与驱动件间传动失效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门刀结构包括一驱动第一门刀摆动的收放组件,所述第一门刀通过第一摆杆组摆动连接在底板上,所述第一摆杆组包括与收放组件联动的传动摆杆以及与传动摆杆平行的第一辅助摆杆,所述收放组件通过传动摆杆驱使第一门刀在远离第二门刀的松弛工位和靠近第二门刀的夹紧工位间摆动切换。收放组件具有驱动第一门刀摆动的作用,还具有定位第一门刀的作用,确保收放组件与第一门刀联动。传动摆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底板上,收放组件驱动第一门刀以传动摆杆上转轴为中心进行竖置姿态摆动,使得第一门刀具有水平向位移和竖向位移,利用水平向位移与第二门刀配合夹紧门球组,实现层门锁组件开启以及层门开启的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轿门锁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底板上的轿门锁钩,所述轿门锁钩一端设有转动连接在底板上的偏心盘,另一端背向第二门刀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可摆动的钩体,所述偏心盘背向钩体侧的周缘上设有与第二门刀抵触的驱动件。轿门锁钩在开锁状态和闭锁状态间摆动切换,偏心设置的驱动件能在第二门刀推挤下驱动轿门锁钩摆动,确保轿门锁钩由闭锁状态向开锁状态切换。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轿门锁钩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用于螺接上置螺栓的上基板以及用于螺接下置螺栓的下基板,所述上置螺栓和下置螺栓相互配合地调节轿门锁钩的摆动范围,所述轿门锁钩的顶面与所述上基板间夹持有复位弹簧。上基板和下基板均为底板弯折形成,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均设有分别供上置螺栓和下置螺栓螺接的螺纹孔,通过调节上置螺栓和下置螺栓在螺纹孔内的插置深度来限制轿门锁钩的摆动空间,进而防止轿门锁钩因过度摆动而导致轿门锁组件内部件间撞击受损的情况发生。上置螺栓能通过与轿门锁钩抵触实现对第二门刀单侧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二门刀过度摆动。下置螺栓能通过与轿门锁钩抵触来确保轿门锁钩与对应的扣体间匹配勾连。
作为优选,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层门挂板上的层门锁钩,门球组包括与层门锁钩同轴连接的主门球以及偏心转动连接在所述层门锁钩上的副门球,所述主门球和副门球的外周缘上均设有摩擦层,所述层门锁钩处于锁闭状态时,主门球和副门球竖向投影错位设置。在正常使用时,第一门刀和第二门刀通过夹紧门球组使得层门锁钩由锁闭状态切换为开锁状态,当轿门开关时,第一门刀和第二门刀会通过被夹持的门球组实现层门联动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的外延端上设有传动柱,所述第二摆杆组包括可与拉杆配合的联动摆杆以及与联动摆杆平行的第二辅助摆杆,所述联动摆杆中部转动连接在底板上,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门刀上,上端朝向第二门刀侧设有与传动柱配合的抵触面,抵触面的竖向截面具有与第一门刀摆动路径匹配的轮廓,夹板处于远离第一门刀的常态工位时,传动柱与联动摆杆间错位活动。传动柱具有可与联动摆杆抵触面配合的外周缘,当夹板处于常态工位时,传动柱与抵触面间始终不接触,确保传动柱与联动摆杆间错位活动,只有当夹板处于触发工位时,传动柱会通过抵触面驱动第二门刀摆动。联动摆杆和第二辅助摆杆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底板上,两转轴的竖向投影重叠,由此确保第二门刀能以竖直姿态摆动,进而保证主门球和副门球在受到门刀结构夹持后竖向投影重合。
作为优选,传动柱与抵触面间水平距离小于夹板的水平伸缩距离。夹板朝向第一门刀移动,使得传动柱贴合在抵触面上,夹板继续朝向第一门刀移动,传动柱通过水平向位移驱使第二门刀摆动,继而使得轿门锁钩由锁闭状态摆动切换至开启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上设有可水平向调节移位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通过其端部与第二门刀背向第一门刀侧壁面限位抵触。通过调节限位柱的水平位置来限制第二门刀的摆动幅度,进而防止轿门锁钩过度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原有门刀结构上增了受门球组控制的夹板以及驱动第二门刀的拉杆,形成由层门动作触发轿门锁组件开启的同步传动结构,在具备原有门刀结构通过门球组开启层门以及轿门锁定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在层门开启过程中实现轿门锁组件解锁以及轿门开启的功能,使得门刀结构兼具层门和轿门互相驱动开启的功能,有效提高了操纵人员从层门外部扒门的效率,通过简化操作来缩短扒门时间,确保被困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 为层门被扒开且门球组推挤夹板至触发工位时的门刀结构示意图;
图2 为轿门处于关闭状态且轿门锁钩处于闭锁状态时的门刀结构示意图;
图3 为轿门处于开启状态且轿门锁钩处于开锁状态时的门刀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第一门刀,3、第二门刀,4、夹板,5、连杆,6、弹簧,7、限位板,8、限位杆,9、限位块,10、收放组件,11、传动摆杆,12、第一辅助摆杆,13、轿门锁钩,14、驱动件,15、上置螺栓,16、下置螺栓,17、上基板,18、下基板,19、复位弹簧,20、主门球,21、副门球,22、拉杆,23、传动柱,24、抵触面,25、联动摆杆,26、第二辅助摆杆,27、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门刀结构,由与轿门联动的底板1、与层门挂板水平向联动的层门锁组件、以竖置姿态摆动连接在底板1上且互为平行设置的第一门刀2和第二门刀3组成,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可被第一门刀2和第二门刀3夹持联动的门球组,所述第二门刀3通过第二摆杆组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所述第一门刀2朝向第二门刀3侧设有受门球组驱使实现水平向伸缩的夹板4,所述夹板4朝向第二门刀3侧延伸形成钩连第二摆杆组单向摆动并驱使第二门刀3水平向位移的拉杆22,位于第二门刀3背向第一门刀2侧的底板1上设有轿门锁组件,被扒开的层门通过门球组推动夹板4靠向所述第一门刀2,使得与夹板4联动的拉杆22通过第二门刀3驱使轿门锁组件由锁定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轿门上设有开门电机,电机转轴与一环形皮带联动,在环形皮带上固接有底板1以及与底板1水平向同步移动的收放组件10,所述收放组件10包括设于轿厢且相对位置固定的触发件以及与底板1同步横移的传动件,开门电机驱动轿门相向运动并将要闭合的阶段,触发件会与传动件配合实现收放组件10触发,对第一门刀2起到摆动控制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当轿门和层门正常运转且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收放组件10驱使第一门刀2定位在松弛工位,夹板4和第二门刀3背向分离且与门球组互不接触,轿门锁钩13和层门锁钩均处于闭锁状态,轿门锁钩13与对应扣体间预留有空间,使得轿门锁钩13处于锁闭状态时,轿门具有水平向活动间隙。当电梯运行至允许开门的高度区域且需要开启轿门和对应层门时,如图2中位置关系所示,通过以下步骤和过程实现:
1.开门电机启动并通过门挂板带动轿门开启,轿门随之进行互为背向分离移动;
2.轿门利用轿门锁钩13与扣体间的活动间隙进行水平移动,第二门刀3随底板1向左移动,第二门刀3与门球组抵触后,由于推动层门的作用力大于第二门刀3摆动并驱使轿门锁钩13摆动的作用力,使得轿门锁钩13在第二门刀3推动下由闭锁状态切换为开锁状态(如图3所示);
3.第二门刀3会随着底板1继续向左移动,限位柱27和上置螺栓15能对第二门刀3起到限制其背向第一门刀2方向摆动的作用,使得第二门刀3会在轿门驱动下推挤门球组,收放组件10会驱使第一门刀2由松弛工位切换为与球门组抵触的夹紧工位,在此过程中,第二门刀3和夹板4水平相向夹紧门球组,由于主门球20和福门球均无法自由旋转,使得夹板4会被定位在常态工位,在此过程中,夹板4和第二门刀3配合夹紧门球组,使得副门球21摆动并驱使层门锁钩开启,副门球21与主门球20处于同一竖线上;
4.轿门继续向左移动,第二门刀3会在限制住作用下同步移动,第二门刀3通过门球组推动层门一起开启。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轿门和层门同步开启。当需要对轿门和层门进行关闭时,则通过以下步骤和过程实现:
1.开门电机启动并通过门挂板带动轿门关闭,轿门随之进行互为相向合拢的移动;
2.收放组件10未被触发,第一门刀2始终处于夹紧工位,夹板4与第二门刀3间紧密夹持门球组,且夹板4始终处于常态工位,此时,轿门锁钩13因第二门刀3推挤而始终处于开锁状态,层门锁钩因球门组被夹持而始终处于开锁状态;
3.轿门持续向右移动,并确保轿门锁钩13和层门锁钩始终处于开锁状态;
4.轿门持续向右移动并合拢,收放组件10被触发,使得第一门刀2由夹紧状态摆动切换为松弛状态,门球组不再对层门锁钩施加限转作用力,层门锁钩在自身重力带动下摆动至锁闭状态,并与对应扣体配合锁闭层门,同时,第二门刀3在自身重力作用力下由夹紧工位摆动切换至松弛工位,轿门锁钩13在失去第二门刀3推挤作用力后利用自身重力摆动切换为锁闭状态,并与对应的扣体配合锁闭轿门。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轿门和层门同步关闭,并为下次开启做好准备。
在实际操作中,当电梯出现故障使得轿门和层门无法通过开门电机进行正常开启时,需要救援人员从轿厢外部进入轿厢,所述层门的外侧壁上均设有用于外部救援的三角锁,救援人员通过三角锁开启层门锁钩,并通过强行扒门方式开启层门,在此过程中,轿厢通过以下步骤和过程实现轿门开启:
1.层门锁钩在三角锁作用下由闭锁状态切换为开锁状态,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处于同一竖线上,门球组随着扒开的层门一起向左移动并抵触在夹板4上;
2. 随着层门向左移动,门球组单侧抵触在夹板4上,第一门刀2受收放组件10限位而相对底板1静止,门球组推挤夹板4,由于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可以进行自由转动,且弹簧6的复位作用力小于驱使轿门开启的作用力,使得夹板4可以摆动并由常态工位摆动切换至触发工位,此时,夹板4通过拉杆22上的传动柱23推挤并撬动联动摆杆25,联动摆杆25驱使第二门刀3由松弛工位向推挤轿门锁钩13的夹紧工位摆动却换,轿门锁钩13在第二门刀3推挤下由闭锁状态向开锁状态切换,实现轿门锁钩13开启;
3.随着层门持续向左移动,门球组通过夹板4推挤第一门刀2,收放组件10通过第一摆杆确保第一门刀2相对底板1位置固定,第一门刀2通过底板1驱使轿门向左移动,进而实现轿门开启。
在开启层门的过程中,同步完成轿门锁钩13解锁以及轿门开启的动作,通过简化扒门操作步骤来缩短扒门时间,尽快解救轿厢内被困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弹簧6的复位作用力小于驱使轿门开启的作用力,使得弹簧6受压收缩的动作会先于轿门移动,门刀结构会首先通过伸缩夹板4的方式来应对门球组的推挤。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夹板4与第一门刀2间夹设有弹簧6以及至少两根分置的连杆5,所述连杆5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门刀2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夹板4上。夹板4摆动连接在第一门刀2上,由于连杆5为两个,使得夹板4能以竖置姿态靠近第一门刀2,在靠近的过程中,夹板4会相对第一门刀2作竖向移动,使得夹板4表面与门球组件会产生竖向相对位移。当第一门刀2处于夹紧工位且与门球组抵触时,夹板4会推挤门球组抵触在第二门刀3上,使得第二门刀3处于夹紧工位,此时,第二门刀3会推挤轿门锁钩13切换至开锁状态,夹板4和第二门刀3紧密夹合门球组时,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会因两侧夹持形成的摩擦力而不能转动,门球组对夹板4施加了限制其竖向移动的作用力,进而使得夹板4无法伸缩靠近第一门刀2。当第一门刀2处于松弛工位且与门球组抵触时,由于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只有单侧与夹板4抵触,使得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可以自由转动,当夹板4受力摆动时,夹板4相对第一门刀2可以进行竖向运动,使得夹板4能摆动切换至触发工位,进而通过驱动第二门刀3摆动的方式控制轿门锁钩13开启。所述弹簧6水平向驱使夹板4以摆动防止远离第一门刀2,作为优选,所述弹簧6为两个,且分置在夹板4朝向第一门刀2侧的上方和下方,确保夹板4平稳复位。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门刀2朝向夹板4侧设有带腰形孔的限位板7,所述夹板4与第一门刀2间设有限位杆8,所述限位杆8一端固接在夹板4上,另一端穿越腰形孔后与一限位块9固接,限位块9与限位板7配合限制夹板4的移动范围。限位杆8与夹板4同步运动,当夹板4摆动时,限位杆8也同步摆动,腰形孔能为摆动的限位杆8提供竖向移动空间,确保夹板4顺利摆动。所述限位杆8优选为两组,且分置设置,确保夹板4沿预设路径移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门刀结构包括一驱动第一门刀2摆动的收放组件10,所述第一门刀2通过第一摆杆组摆动连接在底板1上,所述第一摆杆组包括与收放组件10联动的传动摆杆11以及与传动摆杆11平行的第一辅助摆杆12,所述收放组件10通过传动摆杆11驱使第一门刀2在远离第二门刀3的松弛工位和靠近第二门刀3的夹紧工位间摆动切换。收放组件10包括固接在轿厢上的触发件以及与底板1联动的传动件,传动件受触发件触发并通过传动摆杆11驱使第一门刀2在夹紧工位和松弛工位间切换,第一门刀2的摆动只受收放组件10控制。所述收放组件10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其它联动结构或独立驱动结构,只要能根据需要控制第一门刀2运动,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轿门锁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的轿门锁钩13,所述轿门锁钩13一端设有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的偏心盘,另一端背向第二门刀3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可摆动的钩体,所述偏心盘背向钩体侧的周缘上设有与第二门刀3抵触的驱动件14。偏心盘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转轴与驱动件14竖向投影错位,驱动件14的竖向投影位于转轴朝向第二门刀3一侧,便于第二门刀3通过与驱动件14接触来驱动轿门锁钩13摆动。当驱动件14与第二门刀3不接触时,轿门锁钩13会在自身重力下维持在闭锁工位上。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底板1位于所述轿门锁钩13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用于螺接上置螺栓15的上基板17以及用于螺接下置螺栓16的下基板18,所述上置螺栓15和下置螺栓16相互配合地调节轿门锁钩13的摆动范围,所述轿门锁钩13的顶面与所述上基板17间夹持有复位弹簧19。上置螺栓15和下置螺栓16螺接在对应的上基板17和下基板18上,使得轿门锁钩13只能在上置螺栓15和下置螺栓16间摆动。除了上述结构,还可以采用其它具有限制轿门锁钩13摆动的结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层门挂板上的层门锁钩,门球组包括与层门锁钩同轴连接的主门球20以及偏心转动连接在所述层门锁钩上的副门球21,所述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的外周缘上均设有摩擦层,所述层门锁钩处于锁闭状态时,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竖向投影错位设置。层门锁钩利用自身重力定位在锁闭工位,此时,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的竖向投影错位,当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在夹板4和第二门刀3夹合作用下竖向重合时,副门球21会以主门球20为中心进行摆动,层门锁钩会由锁闭工位切换为开锁工位。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拉杆22的外延端上设有传动柱23,所述第二摆杆组包括可与拉杆22配合的联动摆杆25以及与联动摆杆25平行的第二辅助摆杆26,所述联动摆杆25中部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门刀3上,上端朝向第二门刀3侧设有与传动柱23配合的抵触面24,抵触面24的竖向截面具有与第一门刀2摆动路径匹配的轮廓,夹板4处于远离第一门刀2的常态工位时,传动柱23与联动摆杆25间错位活动。所述拉杆22和联动摆杆25交叠错位,使得拉杆22随夹板4移动时不会直接与联动摆杆25接触,当夹板4由常态工位切换至触发工位时,传动柱23水平移动并贴合在抵触面24上,传动柱23与抵触面24间水平距离小于夹板4的水平伸缩距离,使得传动柱23与抵触面24接触后仍具有推送联动摆杆25的行程,确保轿门锁钩13顺利解锁。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底板1上设有可水平向调节移位的限位柱27,所述限位柱27通过其端部与第二门刀3背向第一门刀2侧壁面限位抵触。第二门刀3与限位柱27抵触时,轿门锁钩13的摆动角度满足与对应扣体脱离的要求,限位柱27的位置应该根据轿门锁钩13摆动角度进行调整。

Claims (10)

1.一种门刀结构,包括与轿门联动的底板(1)、与层门挂板水平向联动的层门锁组件、以竖置姿态摆动连接在底板(1)上且互为平行设置的第一门刀(2)和第二门刀(3),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可被第一门刀(2)和第二门刀(3)夹持联动的门球组,所述第二门刀(3)通过第二摆杆组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刀(2)朝向第二门刀(3)侧设有受门球组驱使实现水平向伸缩的夹板(4),所述夹板(4)朝向第二门刀(3)侧延伸形成钩连第二摆杆组单向摆动并驱使第二门刀(3)水平向位移的拉杆(22),位于第二门刀(3)背向第一门刀(2)侧的底板(1)上设有轿门锁组件,被扒开的层门通过门球组推动夹板(4)靠向所述第一门刀(2),使得与夹板(4)联动的拉杆(22)通过第二门刀(3)驱使轿门锁组件由锁定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4)与第一门刀(2)间夹设有弹簧(6)以及至少两根分置的连杆(5),所述连杆(5)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门刀(2)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夹板(4)上,所述弹簧(6)水平向驱使夹板(4)以摆动防止远离第一门刀(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门刀(2)朝向夹板(4)侧设有带腰形孔的限位板(7),所述夹板(4)与第一门刀(2)间设有限位杆(8),所述限位杆(8)一端固接在夹板(4)上,另一端穿越腰形孔后与一限位块(9)固接,限位块(9)与限位板(7)配合限制夹板(4)的移动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刀结构包括一驱动第一门刀(2)摆动的收放组件(10),所述第一门刀(2)通过第一摆杆组摆动连接在底板(1)上,所述第一摆杆组包括与收放组件(10)联动的传动摆杆(11)以及与传动摆杆(11)平行的第一辅助摆杆(12),所述收放组件(10)通过传动摆杆(11)驱使第一门刀(2)在远离第二门刀(3)的松弛工位和靠近第二门刀(3)的夹紧工位间摆动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门锁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的轿门锁钩(13),所述轿门锁钩(13)一端设有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的偏心盘,另一端背向第二门刀(3)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可摆动的钩体,所述偏心盘背向钩体侧的周缘上设有与第二门刀(3)抵触的驱动件(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位于所述轿门锁钩(13)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用于螺接上置螺栓(15)的上基板(17)以及用于螺接下置螺栓(16)的下基板(18),所述上置螺栓(15)和下置螺栓(16)相互配合地调节轿门锁钩(13)的摆动范围,所述轿门锁钩(13)的顶面与所述上基板(17)间夹持有复位弹簧(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层门挂板上的层门锁钩,门球组包括与层门锁钩同轴连接的主门球(20)以及偏心转动连接在所述层门锁钩上的副门球(21),所述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的外周缘上均设有摩擦层,所述层门锁钩处于锁闭状态时,主门球(20)和副门球(21)竖向投影错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22)的外延端上设有传动柱(23),所述第二摆杆组包括可与拉杆(22)配合的联动摆杆(25)以及与联动摆杆(25)平行的第二辅助摆杆(26),所述联动摆杆(25)中部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门刀(3)上,上端朝向第二门刀(3)侧设有与传动柱(23)配合的抵触面(24),抵触面(24)的竖向截面具有与第一门刀(2)摆动路径匹配的轮廓,夹板(4)处于远离第一门刀(2)的常态工位时,传动柱(23)与联动摆杆(25)间错位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传动柱(23)与抵触面(24)间水平距离小于夹板(4)的水平伸缩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门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有可水平向调节移位的限位柱(27),所述限位柱(27)通过其端部与第二门刀(3)背向第一门刀(2)侧壁面限位抵触。
CN201720980350.8U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门刀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001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80350.8U CN207001975U (zh)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门刀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80350.8U CN207001975U (zh)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门刀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01975U true CN207001975U (zh) 2018-02-13

Family

ID=61457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80350.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001975U (zh)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门刀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019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1305A (zh) * 2017-08-07 2017-11-24 宁波力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门刀结构
US11286134B2 (en) 2018-05-09 2022-03-29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r door coupling system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1305A (zh) * 2017-08-07 2017-11-24 宁波力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门刀结构
CN107381305B (zh) * 2017-08-07 2023-03-03 宁波力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门刀结构
US11286134B2 (en) 2018-05-09 2022-03-29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r door coupling system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81305A (zh) 一种门刀结构
CN104787651B (zh) 一种电梯同步门刀
CN207001975U (zh) 一种门刀结构
CN203484875U (zh) 一种翻转压合工装
CN201494998U (zh) 电梯门机同步门刀
WO2017157008A1 (zh) 电梯异步门刀装置
CN206069175U (zh) 一种一体式轿门锁异步门刀装置
CN103950814A (zh) 轿门门锁门刀装置
CN203515122U (zh) 带自锁装置的开闭机构
CN206244243U (zh) 电梯轿厢及轿厢门机
CN203684741U (zh) 舞台面板移动锁定装置
CN104234537B (zh) 柜门锁结构
CN201010411Y (zh) 电梯偏开门机同步门刀
CN106322080A (zh) 一种显示设备翻转壁挂架
CN206940194U (zh) 一体式轿门锁同步门刀装置
CN205419458U (zh) 电梯异步门刀装置
CN206000085U (zh) 数据中心机房冷通道的自动复位天窗
CN201512996U (zh) 快速逃生锁
CN204454203U (zh) 一种电梯同步门刀轿门锁装置
CN205828319U (zh) 具有跳闸装置的辅助模块
CN207166010U (zh) 开关柜抽屉与开关的联锁装置
CN208858035U (zh) 一种石膏板吊顶翻转挂件
CN206521169U (zh) 防止无机房电梯限速器自动复位的装置
CN206513127U (zh) 一种锁架传动机构
CN207707583U (zh) 一种自闭推弹组合滑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3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