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83999U - 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83999U CN206983999U CN201720798281.9U CN201720798281U CN206983999U CN 206983999 U CN206983999 U CN 206983999U CN 201720798281 U CN201720798281 U CN 201720798281U CN 206983999 U CN206983999 U CN 2069839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gie
- steering system
- side wall
- connecting portion
- horizontal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所述车辆转向系统包括:包括:转向架;半轴总成,所述半轴总成上设有转向架连接部,所述转向架连接部支撑在所述转向架下面,所述转向架连接部与所述转向架可拆卸地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双轨车辆的车辆转向系统,通过将半轴总成可拆卸地与转向架相连,可以提高装拆效率,便于半轴总成的维修和更换,维护周期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机车车辆的轮对装置与转向架的连接方式比较复杂。轮轴连接轴箱内的轴承,轴箱与转向架之间用弹簧连接,同时其垂向和纵向都安装减震器。轮对在进行维修或者更换时,首先将车体与转向架分离,然后拆卸减震器,弹簧,横向止挡以及轴箱等装置,随后拆下轮对装置,进行维修或者更换。上述方案的缺点是连接比较复杂,尤其是在更换或者维修轮对装置时,拆卸和安装比较复杂,维护周期长,维修费用高。
同时,在车轴的布置上,轨道车辆中车轮系统均采用的是轮对装置,即一根车轴同时连接两个钢轮,这样组成了一个耦合的整体。轮对装置在转向架上平行布置,可以布置两个轮对,也可以布置三个轮对,其主要根据设计载荷来选择布置数量。轮对装置的最大特点是两段的钢轮是耦合状态,当车轮在过弯是会出现左右两侧车轮磨损不均衡,在更换或者维修时,需要将整个轮对装置进行维护,维护费用较高。同时拆卸比较苦难,增加维修成本和维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转向系统,所述车辆转向系统的半轴总成安装拆卸方便,便于维修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辆转向系统的双轨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双轨车辆的车辆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架;半轴总成,所述半轴总成上设有转向架连接部,所述转向架连接部支撑在所述转向架下面,所述转向架连接部与所述转向架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双轨车辆的车辆转向系统,通过将半轴总成可拆卸地与转向架相连,可以提高装拆效率,便于半轴总成的维修和更换,维护周期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连接部与所述转向架螺栓连接,连接所述转向架连接部的螺栓中的一部分水平设置且另一部分竖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具有水平梁,所述转向架连接部与所述水平梁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连接部包括:水平的底板,所述底板支撑在所述水平梁底面上,且所述底板与所述水平梁螺栓连接;竖向延伸并与所述水平梁螺栓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伸入所述水平梁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梁上设有底部敞开的安装槽,所述转向架连接部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安装槽内并支撑在所述安装槽的内周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梁包括间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所述转向架连接部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安装槽并支撑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连接部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伸入所述安装槽并支撑所述左侧壁,所述第二支板伸入所述安装槽并支撑所述右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伸入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内侧并与所述水平梁螺栓连接的连接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包括至少一个水平梁组,每个所述水平梁组均包括左右间隔布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水平梁,且每个水平梁上均安装有半轴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双轨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轨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从而提高了双轨车辆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圈示的A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半轴总成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半轴总成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转向系统100,
转向架1,水平梁11,安装槽111,左侧壁112,
半轴总成2,转向架连接部21,底板211,第一支板212,第二支板213,连接板2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100,包括:转向架1和半轴总成2。
具体地,半轴总成2上设有转向架连接部21,转向架连接部21支撑在转向架1下面,转向架连接部21与转向架1可拆卸地连接。换言之,半轴总成2通过转向架连接部21可拆卸地连接在转向架1的下面。由此,可以方便半轴总成2与转向架1的装配和拆卸,提高装拆效率,特别是提高维修效率。
例如,当半轴总成2中的轴承需要维修和更换时,仅需将半轴总成2从转向架1上拆卸下来,进行轴承更换即可,维修过程容易,维护周期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100,通过将半轴总成2可拆卸地与转向架1相连,可以提高装拆效率,便于半轴总成2的维修和更换,维护周期短。
优选地,半轴总成2通过转向架连接部21直接连接在转向架1上,即半轴总成2和转向架1之间没有设置其他的零部件,半轴总成2不是通过其他的零部件与转向架1间接相连。由此,不仅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结构,还可以方便拆卸半轴总成,便于半轴总成内的轴承更换,使得维修过程容易,且维修周期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向架连接部21与转向架1螺栓连接,连接转向架连接部21的螺栓中的一部分水平设置且另一部分竖向设置。螺栓水平设置是指,螺栓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螺栓竖向设置是指,螺栓的中心轴线沿竖向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水平设置的螺栓可以限制半轴总成2与转向架1之间沿半轴的轴向方向(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位移,竖向设置的螺栓可以限制半轴总成2与转向架1之间沿上下方向的位移。由此,可以保证半轴总成2与转向架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半轴总成2晃动,且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转向架1可以具有水平梁11,转向架连接部21与水平梁11可拆卸地连接。由此,可以方便安装半轴总成2,且使转向架1具有足够半轴总成2安装的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图5所示,转向架连接部21可以包括水平的底板211,底板211支撑在水平梁11底面上,且底板211与水平梁11螺栓连接。通过将水平延伸的底板211与水平梁11的底面螺栓连接,此时,螺栓为竖向设置,可以限制底板211与水平梁11之间沿竖向方向的相对位移。同时,还可以方便底板211与水平梁11的安装和拆卸,提高装拆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转向架连接部21可以包括连接板214,连接板214竖向延伸,且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螺栓连接。此时,螺栓为水平设置,通过利用螺栓将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连接,可以限制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之间沿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移,防止轴向窜动,同时,还方便装拆,提高装拆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4,连接板214可以伸入水平梁11内。由此,可以增加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的搭接长度,提高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同时可以保证半轴总成2在轴向方向的受力平衡,避免半轴总成2沿轴向方向歪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水平梁11上可以设有安装槽111,安装槽111的底部敞开,转向架连接部21的一部分伸入安装槽111内并支撑在安装槽111的内周沿。例如,转向架连接部21的一部分可以抵在安装槽111的内周沿上,这样,在安装半轴总成2的过程中,安装槽111的内周沿可以对转向架连接部21起到定位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同时,设置安装槽还可以节省半轴总成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水平梁11可以包括左侧壁112和右侧壁,左侧壁112和右侧壁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安装槽111沿左右方向贯穿左侧壁112和右侧壁,转向架连接部21的一部分伸入安装槽111并支撑左侧壁112和右侧壁。也就是说,转向架连接部21的一部分由下往上的抵在左侧壁112和右侧壁上,起到支撑左侧壁112和右侧壁的效果。同时,在安装半轴总成2时,也起到定位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转向架连接部21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板212和第二支板213,第一支板212和第二支板213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支板212伸入安装槽111并支撑左侧壁112,第二支板213伸入安装槽111并支撑右侧壁。由此,可以在利用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支撑水平梁11以及实现快速定位安装的前提下,简化转向架连接部的结构,减少材料用量,节约成本。
优选地,第一支板212和第二支板21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连接板214,例如,可以仅第一支板212上设有连接板214,也可以仅第二支板213上设有连接板214,还可以第一支板212和第二支板213上均设有连接板214。
进一步地,连接板214沿竖向方向延伸,且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螺栓连接。由此,可以限制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之间的水平位移,防止轴向窜动。
有利地,连接板214伸入左侧壁112和右侧壁的内侧,由此,可以节省安装空间,进一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向架1包括至少一个水平梁组,每个水平梁组均包括两个水平梁11,两个水平梁11沿左右间隔布置,且两个水平梁11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且每个水平梁11上均安装有半轴总成2。且左右两侧的两个水平梁11上安装的半轴总成2关于转向架1左右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双轨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轨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轨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100,从而提高了双轨车辆的整体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双轨车辆的转向系统分为动力转向系统和非动力转向系统,其中动力转向系统中的驱动桥为整车的行驶提供驱动力,而动力转向系统中的从动桥以及非动力转向系统中的从动桥则在驱动桥的驱动下转动。
例如,当车辆转向系统100仅包括两对轮对时,当转向系统为动力转向系统时,动力转向系统中的一对轮对为驱动轮,另一对轮对为从动轮。即,动力转向系统仅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半轴总成2;当转向系统为非动力转向系统时,转向系统中的两对轮对均为从动轮。转向系统包括四个相互独立的半轴总成2。
下面将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双轨车辆。
参照图1和图2,双轨车辆的车辆转向系统100包括:转向架和关于转向架左右对称布置的至少两个半轴总成2。
转向架包括一个水平梁组,水平梁组包括沿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水平梁11,水平梁11沿前后方向延伸,每个水平梁11包括沿左右间隔布置的左侧壁112和右侧壁、以及沿上下间隔布置的上侧壁和下侧壁,水平梁11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井”字形。
进一步地,水平梁11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左侧壁112和右侧壁的安装槽111。安装槽111的底部敞开,且安装槽111的周沿轮廓为弧形,安装槽111的周沿间隔布置有多个安装孔。
半轴总成2包括:半轴、桥壳、第一轮毂单元、第二轮毂单元和连接盘,半轴的外端设有法兰盘,法兰盘与第一轮毂单元螺栓连接,第一轮毂单元与车轮螺栓连接。半轴的内端连接有连接盘,连接盘与第二轮毂单元螺栓连接,且连接盘与制动盘螺栓连接,且第二轮毂单元和制动盘分别位于连接盘的左右两端。桥壳外套在半轴的外侧,第一轮毂单元和第二轮毂单元套设在桥壳的外侧,且第一轮毂单元与桥壳之间以及第二轮毂单元与桥壳之间均设有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桥壳上设有转向架连接部21,转向架连接部21包括:底板211、第一支板212和第二支板213,底板211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支板212和第二支板213设在底板211上并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且第一支板212和第二支板213平行于水平梁11的左侧壁112和右侧壁。进一步,第一支板212的周沿形成有环绕第一支板212且向外凸出的连接板214。
其中,第一支板212的上表面支撑水平梁11的左侧壁112,第二支板213支撑水平梁11的右侧壁,且连接板214伸入水平梁11并位于左侧壁112和右侧壁之间。
在安装的过程中,底板211与水平梁11的下侧壁螺栓连接,连接板214与水平梁11的左侧壁112螺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轨车辆,通过底板211与转向架1下端螺栓紧固在一起,实现将半轴总成2与转向架1的紧固连接。为了防止车辆在运行过程有有轴向的移动,在转向架1的侧面也有螺栓连接,同时在转向架连接部21与转向架1侧面连接的地方设计了连接板214,利用连接板214抵在转向架1的侧面上,进一步保证半轴总成2的轴向定位,不发生轴向跳动。
当半轴总成2内轴承需要维修时,先将转向架1顶起,将车轮与轨道面分离,然后可以将转向架连接部21的底板211上的螺栓和侧面连接板214上的安装螺栓拆卸,直接将半轴总成2取出,可以进行更换轴承,整个维修过程比较容易,维护周期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轨车辆,动力转向架1的从动轴包括两个解耦的半轴总成2,非动力转向架1的车轴四个独立的半轴总成2,且这些车轴的的规格是统一的,增强其互换性,方便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轨车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与拆卸简单,方便维修,维修时间较短,节省维修成本。对于非动力转向架1,四个车轴可以独立运行,四个车轮以不同的速度行驶,减少轮胎的不正常磨损。此外,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节省布置空间,在成本上也有很大优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架;
半轴总成,所述半轴总成上设有转向架连接部,所述转向架连接部支撑在所述转向架下面,所述转向架连接部与所述转向架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连接部与所述转向架螺栓连接,连接所述转向架连接部的螺栓中的一部分水平设置且另一部分竖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具有水平梁,所述转向架连接部与所述水平梁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连接部包括:
水平的底板,所述底板支撑在所述水平梁底面上,且所述底板与所述水平梁螺栓连接;
竖向延伸并与所述水平梁螺栓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伸入所述水平梁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梁上设有底部敞开的安装槽,所述转向架连接部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安装槽内并支撑在所述安装槽的内周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梁包括间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所述转向架连接部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安装槽并支撑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连接部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伸入所述安装槽并支撑所述左侧壁,所述第二支板伸入所述安装槽并支撑所述右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伸入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内侧并与所述水平梁螺栓连接的连接板。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括至少一个水平梁组,每个所述水平梁组均包括左右间隔布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水平梁,且每个水平梁上均安装有半轴总成。
10.一种双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98281.9U CN206983999U (zh) | 2017-07-03 | 2017-07-03 | 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98281.9U CN206983999U (zh) | 2017-07-03 | 2017-07-03 | 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83999U true CN206983999U (zh) | 2018-02-09 |
Family
ID=61400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98281.9U Active CN206983999U (zh) | 2017-07-03 | 2017-07-03 | 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83999U (zh) |
-
2017
- 2017-07-03 CN CN201720798281.9U patent/CN20698399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14525B (zh) | 悬挂式独轨列车的内转子直接驱动式结构 | |
CN104477196B (zh) | 一种米轨动力转向架及米轨车辆 | |
CN103625493B (zh) | 大轴重轨道车辆转向架 | |
CN209008592U (zh) | 一种具有牵引驱动和导向悬挂装置的转向架 | |
CN205971292U (zh) | 悬挂式独轨列车的内转子直接驱动式结构 | |
CN107628049A (zh) | 用于高寒地铁车辆的轴箱内置式紧凑型转向架 | |
CN203372249U (zh) | 大轴重轨道车辆转向架 | |
EP3978329B1 (en) | Rail vehicle gear box, rail vehicle bogie, and rail vehicle | |
CN102195395B (zh) | 轨道车辆直线电机悬挂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2529989B (zh) | 长钢轨列车组安全车及长钢轨列车组 | |
CN103832447A (zh) |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 | |
CN206983999U (zh) | 双轨车辆及其车辆转向系统 | |
CN102390233A (zh) | 一线多轴刚性悬挂车轴总成 | |
CN203996256U (zh) |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 | |
CN102490747B (zh) | 轻轨车辆及其动力转向架 | |
CN209686169U (zh) | 限位组件及道岔组件 | |
CN109109899B (zh) | 一种大吨位窄轨隧道工程重载列车转向架构架 | |
CN208376773U (zh) | 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 | |
CN203372253U (zh) | 轨道车辆转向架制动器安装结构 | |
CN203005448U (zh) | 无摇枕城际轨道车辆转向架 | |
CN201842112U (zh) | 和谐机车及动车组救援装置 | |
CN107628052A (zh) | 用于轴箱内置式转向架的内置式轮对组成 | |
CN103895664A (zh) | 无摇枕城际轨道车辆转向架 | |
CN109421760A (zh) | 单轨转向架组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 |
CN207141095U (zh) | 跨坐式轨道交通车辆的半轴总成和具有其的双轨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