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56161U -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56161U
CN206956161U CN201720729546.XU CN201720729546U CN206956161U CN 206956161 U CN206956161 U CN 206956161U CN 201720729546 U CN201720729546 U CN 201720729546U CN 206956161 U CN206956161 U CN 206956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cid
cold
heat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295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乐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Nangang Metal Calend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Nangang Metal Calend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Nangang Metal Calend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Nangang Metal Calend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295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56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56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56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Strip Materials And Filament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石墨换热器、水循环系统及酸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包括热交换组件、第一热水管道、热水蓄水罐、第二热水管道、第一冷水管道、冷水蓄水罐及第二冷水管道;酸循环系统包括酸反应槽、冷酸管及热酸管,通过水循环系统将退火后的水的热量重新收集起来,冷水通过退火炉外表面的热交换管道使退火炉中高达650℃的温度降低至380℃,冷水变成温度将近100℃的热水,水循环系统流到热水蓄水罐,再经过石墨换热器,能够把热能利用起来,将水循环系统内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石墨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酸循环系统中的冷酸,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减少了使用锅炉加热酸洗液的流程,节省了煤炭能源和人工成本。

Description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冷轧钢卷的生产工艺中需要经过酸洗去除热轧带钢表面的氧化铁皮,经酸洗去除氧化皮后进行冷连轧,其成品为轧硬卷,后经退火处理,最后到精整。
通常的,因为热酸的酸洗性能比较稳定,所以在对热轧钢进行酸洗时,需要把冷酸进行加热变成热酸后在回到酸洗槽内对热轧钢进行酸洗处理,传统的方法是用锅炉把水烧开,利用水蒸气冷凝所释放的热量来满足加热酸洗液时所需的热量,这样,则需用到大量的煤炭能源及人工成本,而在退火处理中,则需要用到大量的冷水对退火炉进行降温处理,而降温后的热水则被白白浪费掉。
可以理解,由于退火处理后会留下大量的热水,造成热能的浪费,而在酸洗操作中,则又需要用到煤炭能源转化成热能,待水蒸气放热冷凝后,产生大量的冷水,又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又能节省煤炭能源和人工成本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一种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石墨换热器、水循环系统及酸循环系统;
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热交换组件、第一热水管道、热水蓄水罐、第二热水管道、第一冷水管道、冷水蓄水罐及第二冷水管道,所述热交换组件包括退火炉、热交换管道及冷却罩,所述热交换管道设置在所述退火炉的外表面,所述冷却罩罩设在所述热交换管道外,所述热交换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热水蓄水罐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热水管道与所述热水蓄水罐连通,所述石墨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冷水管道与所述石墨换热器连通,所述冷水蓄水罐与所述第一冷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冷水管道与所述冷水蓄水罐连通,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水管道连通;
所述酸循环系统包括酸反应槽、冷酸管及热酸管,所述酸反应槽与所述冷酸管连通,所述石墨换热器与所述冷酸管连通,所述热酸管与所述石墨换热器连通,所述酸反应槽与所述热酸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罩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管道逆时针环绕设置在所述退火炉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二冷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退火炉靠近地面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退火炉远离地面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蓄水罐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水蓄水罐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罩的内侧壁与所述热交换管道相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石墨换热器为块孔式石墨热交换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酸反应槽具有中空的长方体结构。
上述余热循环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水循环系统能够将退火后的水中的热量重新收集起来,冷水通过设置在退火炉外表面的热交换管道使退火炉中高达650℃的温度降低至380℃,冷水变成带有热量,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水循环系统流到热水蓄水罐,再经过石墨换热器,将热量利用起来,从而使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重新变回冷水,再流回到冷水蓄水罐,进而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通过设置酸循环系统及石墨换热器,利用石墨换热器的工作性能,将水循环系统内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石墨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酸循环系统的冷酸管中的冷酸,将冷酸加热呈热酸,再通过热酸管回流到酸反应槽,这样,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同时,又减少了使用锅炉加热酸洗液的流程,进而节省了煤炭能源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所示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在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石墨换热器、水循环系统及酸循环系统;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热交换组件、第一热水管道、热水蓄水罐、第二热水管道、第一冷水管道、冷水蓄水罐及第二冷水管道,所述热交换组件包括退火炉、热交换管道及冷却罩,所述热交换管道设置在所述退火炉的外表面,所述冷却罩罩设在所述热交换管道外,所述热交换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热水蓄水罐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热水管道与所述热水蓄水罐连通,所述石墨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冷水管道与所述石墨换热器连通,所述冷水蓄水罐与所述第一冷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冷水管道与所述冷水蓄水罐连通,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水管道连通;所述酸循环系统包括酸反应槽、冷酸管及热酸管,所述酸反应槽与所述冷酸管连通,所述石墨换热器与所述冷酸管连通,所述热酸管与所述石墨换热器连通,所述酸反应槽与所述热酸管连通。
上述余热循环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所述水循环系统能够将退火后的水中的热量重新收集起来,冷水通过设置在所述退火炉外表面的所述热交换管道使退火炉中高达650℃的温度降低至380℃,冷水变成带有热量,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所述水循环系统流到所述热水蓄水罐,再经过所述石墨换热器,将热量利用起来,从而使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重新变回冷水,再流回到所述冷水蓄水罐,进而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通过设置所述酸循环系统及所述石墨换热器,利用所述石墨换热器的工作性能,将所述水循环系统内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所述石墨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所述酸循环系统的所述冷酸管中的冷酸,将冷酸加热呈热酸,再通过所述热酸管回流到所述酸反应槽,这样,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同时,又减少了使用锅炉加热酸洗液的流程,进而节省了煤炭能源和人工成本。
为了对上述余热循环利用装置改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又一个例子是,请参阅图1,余热循环利用装置10,包括石墨换热器100、水循环系统200及酸循环系统300,石墨换热器100用于将水循环系统200内的余热传递给酸循环系统300,供给酸循环系统300中酸洗反应所需的热量,这样,就能很好的利用到水循环系统200中多余的热量,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同时,又减少了使用锅炉加热酸洗液的流程,进而节省了煤炭能源和人工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水循环系统200包括热交换组件210、第一热水管道220、热水蓄水罐230、第二热水管道240、第一冷水管道250、冷水蓄水罐260及第二冷水管道270,传统降低退火炉的温度的方法是通过浇淋冷水的方法使高达650℃的温度降低至380℃,水中则带有将近100℃的温度,但这种方法会造成浇淋后的水中的热量白白浪费掉,这样,通过设置水循环系统200能够将退火后的水中的热量重新收集起来,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热交换组件210包括退火炉211、热交换管道212及冷却罩213,热交换管道212设置在退火炉211的外表面,冷却罩213罩设在热交换管道212外,热交换管道212的一端与第一热水管道220连通,热水蓄水罐230与第一热水管道220连通,第二热水管道240与热水蓄水罐230连通,石墨换热器100与第二热水管道240连通,第一冷水管道250与石墨换热器100连通,冷水蓄水罐260与第一冷水管道250连通,第二冷水管道270与冷水蓄水罐260连通,热交换管道212的另一端与第二冷水管道270连通,这样,冷水通过设置在退火炉211外表面的热交换管道212使退火炉中高达650℃的温度降低至380℃,冷水变成带有热量,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水循环系统200流到热水蓄水罐230,再进过石墨换热器100,将热量利用起来,从而使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重新变回冷水,再流回到冷水蓄水罐260,进而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罩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当然,所述冷却罩也可以是中空长方体或者中空正方体结构,所述冷却罩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灵活的选择,又如,所述热交换管道逆时针环绕设置在所述退火炉外表面,又如,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二冷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退火炉靠近地面的一端,又如,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退火炉远离地面的一端。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蓄水罐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当然,所述热水蓄水罐也可以是中空长方体或者中空正方体结构,所述热水蓄水罐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灵活的选择,又如,所述冷水蓄水罐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当然,所述冷水蓄水罐也可以是中空长方体或者中空正方体结构,所述冷水蓄水罐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灵活的选择,又如,所述冷却罩的内侧壁与所述热交换管道相切。
请参阅图1,酸循环系统300包括酸反应槽310、冷酸管320及热酸管330,酸反应槽310与冷酸管320连通,石墨换热器100与冷酸管320连通,热酸管330与石墨换热器100连通,酸反应槽310与热酸管330连通,因为热酸的酸洗性能比较稳定,所以在对热轧钢进行酸洗时,需要把冷酸进行加热变成热酸后在回到酸洗槽内对热轧钢进行酸洗处理,传统的方法是用锅炉把水烧开,利用水蒸气冷凝所释放的热量来满足加热酸洗液时所需的热量,这样,通过设置酸循环系统300及石墨换热器100,利用石墨换热器100的工作性能,将水循环系统200内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石墨换热器100将热量传递给酸循环系统300的冷酸管320中的冷酸,将冷酸加热呈热酸,再通过热酸管330回流到酸反应槽310,这样,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同时,又减少了使用锅炉加热酸洗液的流程,进而节省了煤炭能源和人工成本。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石墨换热器为块孔式石墨热交换器,又如,所述酸反应槽具有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当然,所述酸反应槽也可以是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结构,所述酸反应槽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灵活的选择。
上述余热循环利用装置10通过设置水循环系统200能够将退火后的水中的热量重新收集起来,冷水通过设置在退火炉211外表面的热交换管道212使退火炉中高达650℃的温度降低至380℃,冷水变成带有热量,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水循环系统200流到热水蓄水罐230,再经过石墨换热器100,将热量利用起来,从而使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重新变回冷水,再流回到冷水蓄水罐260,进而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通过设置酸循环系统300及石墨换热器100,利用石墨换热器100的工作性能,将水循环系统200内温度将近100℃的温度的热水通过石墨换热器100将热量传递给酸循环系统300的冷酸管320中的冷酸,将冷酸加热呈热酸,再通过热酸管330回流到酸反应槽310,这样,能够很好的把热能利用起来,同时,又减少了使用锅炉加热酸洗液的流程,进而节省了煤炭能源和人工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石墨换热器、水循环系统及酸循环系统;
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热交换组件、第一热水管道、热水蓄水罐、第二热水管道、第一冷水管道、冷水蓄水罐及第二冷水管道,所述热交换组件包括退火炉、热交换管道及冷却罩,所述热交换管道设置在所述退火炉的外表面,所述冷却罩罩设在所述热交换管道外,所述热交换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热水蓄水罐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热水管道与所述热水蓄水罐连通,所述石墨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热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冷水管道与所述石墨换热器连通,所述冷水蓄水罐与所述第一冷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冷水管道与所述冷水蓄水罐连通,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水管道连通;
所述酸循环系统包括酸反应槽、冷酸管及热酸管,所述酸反应槽与所述冷酸管连通,所述石墨换热器与所述冷酸管连通,所述热酸管与所述石墨换热器连通,所述酸反应槽与所述热酸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罩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道逆时针环绕设置在所述退火炉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二冷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退火炉靠近地面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一热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退火炉远离地面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蓄水罐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蓄水罐具有中空圆柱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罩的内侧壁与所述热交换管道相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换热器为块孔式石墨热交换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反应槽具有中空的长方体结构。
CN201720729546.XU 2017-06-21 2017-06-21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Active CN206956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29546.XU CN206956161U (zh) 2017-06-21 2017-06-21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29546.XU CN206956161U (zh) 2017-06-21 2017-06-21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56161U true CN206956161U (zh) 2018-02-02

Family

ID=61385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29546.XU Active CN206956161U (zh) 2017-06-21 2017-06-21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5616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3621A (zh) * 2019-03-30 2019-06-21 东阳市恒业钢带有限公司 一种球化退火炉风冷热回收装置
CN110133310A (zh) * 2019-05-08 2019-08-16 东软威特曼生物科技(沈阳)有限公司 生化分析仪
CN111298602A (zh) * 2020-02-25 2020-06-19 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酸洗酸再生联合节能减排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13106514A (zh) * 2021-03-16 2021-07-13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镀热能循环利用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3621A (zh) * 2019-03-30 2019-06-21 东阳市恒业钢带有限公司 一种球化退火炉风冷热回收装置
CN110133310A (zh) * 2019-05-08 2019-08-16 东软威特曼生物科技(沈阳)有限公司 生化分析仪
CN110133310B (zh) * 2019-05-08 2023-04-25 东软威特曼生物科技(沈阳)有限公司 生化分析仪
CN111298602A (zh) * 2020-02-25 2020-06-19 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酸洗酸再生联合节能减排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11298602B (zh) * 2020-02-25 2022-08-12 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酸洗酸再生联合节能减排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13106514A (zh) * 2021-03-16 2021-07-13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镀热能循环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13106514B (zh) * 2021-03-16 2023-03-03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镀热能循环利用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56161U (zh) 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CN103471411B (zh) 水泥回转窑外壁余热回收装置
CN106197112B (zh)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2181871B (zh) 热风炉煤气管道加热升温防腐蚀方法
CN206420356U (zh) 一种蓄热装置
CN104406186A (zh) 烟气水回收系统
JP2007263419A (ja) 生産排水からの排熱回収システム
CN207632868U (zh) 镀锌冷却水辅助加热助镀池系统
CN202420230U (zh) 用于纺织工艺的余热回收系统
CN106643231B (zh) 一种用于污泥碳化工艺的热交换装置
CN206590906U (zh) 一种多晶硅还原炉冷却装置
CN104406438A (zh) 一种基于辐射式热管的废水余热回收装置
CN207455171U (zh) 一种空压机空气热量回收用于液氯循环汽化系统
CN201229130Y (zh) 带废热水余热回收装置的洗浴器具
CN205980820U (zh) 一种利用熔炼溜槽循环冷却水余热制取洗浴热水的装置
CN110566921A (zh) 一种燃气锅炉余热回收循环利用装置和方法
CN208649465U (zh) 一种用于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的节能系统
CN220708152U (zh) 一种烟道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3421884U (zh) 一种隧道窑烧结余热利用装置
CN220976918U (zh) 一种酿酒车间热源多级利用的烧水缸装置
CN202643713U (zh) 一种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03382774U (zh) 高炉冲渣蒸汽回收系统
CN109210523A (zh) 一种锅炉排污水余热回收系统
CN209558963U (zh) 一种节能型不锈钢换热器
CN209279718U (zh) 红豆烧煮工序热能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