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47601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47601U
CN206947601U CN201720440577.3U CN201720440577U CN206947601U CN 206947601 U CN206947601 U CN 206947601U CN 201720440577 U CN201720440577 U CN 201720440577U CN 206947601 U CN206947601 U CN 206947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groove
housing
utility
termina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405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新永
吴剑峰
张世兵
朱戈
胡兰平
严细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405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47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47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47601U/zh
Priority to KR1020180047513A priority patent/KR20180119509A/ko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9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模组,组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和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密封胶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上侧开口,所述上侧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所述壳体外部,使得所述密封胶可由所述凹槽的上侧开口注入到所述凹槽中,以密封所述壳体与所述端子模组之间的配合界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胶可由凹槽的上侧开口注入到凹槽中。在注胶时,密封胶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到整个凹槽中,因此,在注胶时,无需围绕端子模组旋转注胶机,简化了注胶工艺,并降低了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连接器一般包括壳体和容纳在壳体中的端子模组。端子模组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和保持在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连接器一般都需要具有防水功能,有些客户甚至要求连接器应当达到IPX8级的防水要求。为了满足客户的防水要求,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在连接器的端子模组和壳体之间注入密封胶,以便密封端子模组和壳体之间的配合界面。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连接器壳体的后部与端子模组之间形成一个环形注胶槽,密封胶从连接器壳体的后侧开口注入到该环形注胶槽中。在注胶时,必须将连接器壳体的后侧开口定位成竖直朝上,以防止注入的密封胶从连接器壳体流出。此外,为了使密封胶充满整个环形注胶槽,注胶机必须围绕端子模组旋转一周。现有的这种注胶方案工序多、时间长,并且密封胶用量多、成本高。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限定与该连接器配对的连接器的插头插入到该连接器的壳体中的深度,一般需要在连接器的壳体上形成有阻挡部。当配对连接器的插头插入该连接器的壳体的过程中,插头会撞击该阻挡部。但是,由于现有的连接器的壳体通常由塑胶制成,而塑胶材料的结构强度有限,因此,在插头多次撞击下,塑胶壳体可能会出现开裂,导致连接器的防水功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连接器,其注胶工艺简单、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模组,组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和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密封胶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上侧开口,所述上侧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所述壳体外部,使得所述密封胶可由所述凹槽的上侧开口注入到所述凹槽中,以密封所述壳体与所述端子模组之间的配合界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槽具有在所述连接器的纵向方向上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在所述连接器的横向方向上相对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以及在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上侧开口相对的底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沿所述连接器的纵向方向穿过所述凹槽的前侧壁和后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金属壳体和形成在所述金属壳体的内侧的塑胶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塑胶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出的阻挡部,在所述金属壳体上形成有向内凸出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嵌入到所述塑胶壳体的阻挡部中,以增强所述阻挡部的抗冲击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和底壁上分别形成有向内凸出的所述凸起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凸起结构为通过冲压方式形成在所述金属壳体的侧壁上的向内凸出的环形框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器为C型连接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在绝缘本体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密封胶的凹槽,该凹槽具有上侧开口,密封胶由该凹槽的上侧开口注入到凹槽中。在注胶时,密封胶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到整个凹槽中,因此,在注胶时,无需围绕端子模组旋转注胶机,简化了注胶工艺,并降低了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一些实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器的壳体包括金属壳体和形成在金属壳体的内侧的塑胶壳体。在塑胶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出的阻挡部,在金属壳体上形成有向内凸出的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嵌入到塑胶壳体的阻挡部中,从而增强了阻挡部的抗冲击能力,有效地防止连接器的壳体开裂的风险。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从前侧观看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从后侧观看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从前侧观看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从后侧观看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显示将端子模组插入到图4所示的壳体中之后的示意图;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显示将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固定至端子模组的绝缘本体的顶部上示意图;
图8显示将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固定至端子模组的绝缘本体的底部上示意图;
图9显示图8所示的组装在一起的壳体和绝缘本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显示向图8所示的绝缘本体的凹槽中注入密封胶的示意图;和
图1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模组,组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和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密封胶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上侧开口,所述上侧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所述壳体外部,使得所述密封胶可由所述凹槽的上侧开口注入到所述凹槽中,以密封所述壳体与所述端子模组之间的配合界面。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100、200和端子模组400。端子模组400适于组装在壳体100、200中。
如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端子模组400主要包括绝缘本体410、420和保持在绝缘本体410、420中的导电端子440。在绝缘本体410、420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密封胶500的凹槽430。
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凹槽430具有上侧开口401,该上侧开口40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壳体100、200外部,使得密封胶500可由凹槽430的上侧开口401注入到凹槽430中,以密封壳体100、200与端子模组400之间的配合界面。
如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凹槽430具有在连接器的纵向方向上相对的前侧壁431和后侧壁432,在连接器的横向方向上相对的左侧壁433和右侧壁434,以及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与上侧开口401相对的底壁435。
如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440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穿过凹槽430的前侧壁431和后侧壁432。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连接器的壳体100、200主要包括位于其外部的金属壳体100和形成在金属壳体100的内侧的塑胶壳体200。
如图4和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塑胶壳体200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出的阻挡部210。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金属壳体100上形成有向内凸出的凸起结构110。如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00上的凸起结构110嵌入到塑胶壳体200的阻挡部210中,以增强阻挡部210的抗冲击能力。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金属壳体100的顶壁和底壁上分别形成有向内凸出的凸起结构11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凸起结构110为通过冲压方式形成在金属壳体100的侧壁上的向内凸出的环形框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塑胶壳体200可以通过插入模制的方式形成在金属壳体100的内侧上。
如图5至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连接器的金属壳体100适于被直接固定至端子模组400的绝缘本体410、420上。
如图5和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金属壳体100上形成有锁扣部121,在绝缘本体410、420上形成有凸起部421。该锁扣部121适于被弯折到绝缘本体410、420的凸起部421上,并与凸起部421接合。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锁扣部121上形成有开口,凸起部421适于被嵌入到锁扣部121的开口中,以便将两者接合在一起。
如图5和图8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金属壳体100上形成有指状部122,在绝缘本体410、420上形成有凹陷部422。该指状部122适于被弯折到绝缘本体410、420的凹陷部422中,并与凹陷部422接合。
如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的金属壳体100包括主体部和分别从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连接尾部120。前述锁扣部121形成在金属壳体100的连接尾部120的上侧,前述指状部122形成在金属壳体100的连接尾部120的下侧。
如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410、420包括位于其前部的舌状部410和位于舌状部410的后侧的尾座部420。前述凸起部421形成在绝缘本体的尾座部420的顶部上,前述凹陷部422形成在绝缘本体的尾座部420的底部。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连接器的塑胶壳体200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出的阻挡部210,该阻挡部210适于防止注入到凹槽430中的密封胶500溢流到端子模组400的前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前述阻挡部210不仅可以作为限定配对连接器的插头(未图示)插入到该连接器的壳体中的深度的止动部,而且可以作为防止注入到凹槽430中的密封胶500溢流到端子模组400的前部上挡胶环。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阻挡部210位于塑胶壳体200的后侧开口处,并与凹槽430的前侧壁431相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阻挡部210与凹槽430的前侧壁431可以直接接触,以防止注入到凹槽430中的密封胶500溢流到端子模组400的前部上。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挡部210与凹槽430的前侧壁431之间限定有缝隙,该缝隙的尺寸要小到足以阻止注入到凹槽430中的密封胶500从缝隙流过。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述缝隙在连接器的纵向方向上沿曲折的路径延伸,以进一步阻止注入到凹槽430中的密封胶500从缝隙流过。
如图6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440包括位于绝缘本体410、420的舌状部410上的接触部和位于绝缘本体410、420的尾座部420上的焊接部。
如图6清楚地显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440的接触部从舌状部410上外露出,阻挡部210适于防止注入到凹槽430中的密封胶500溢流到导电端子440的接触部上。如果密封胶500溢流到导电端子440的接触部,会降低导电端子440的接触部的电接触性能。
如图5和图9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塑胶壳体200的前端上套装有密封圈300,该密封圈300用于密封该连接器的壳体与配对连接器的壳体之间的配合界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连接器可以为适于正反插接的C型连接器。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前述连接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一些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在绝缘本体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密封胶的凹槽,该凹槽具有上侧开口,密封胶由该凹槽的上侧开口注入到凹槽中。在注胶时,密封胶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到整个凹槽中,因此,在注胶时,无需围绕端子模组旋转注胶机,简化了注胶工艺,并降低了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一些实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器的壳体包括金属壳体和形成在金属壳体的内侧的塑胶壳体。在塑胶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出的阻挡部,在金属壳体上形成有向内凸出的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嵌入到塑胶壳体的阻挡部中,从而增强了阻挡部的抗冲击能力,有效地防止连接器的壳体开裂的风险。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一些实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器的壳体包括金属壳体和形成在金属壳体的内侧的塑胶壳体。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连接器的壳体包括由塑胶材料制成的塑胶壳体,而不是整体上全部由金属材料制成,因此,极大地降低了连接器的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的金属壳体适于被直接固定至端子模组的绝缘本体上,因此,无需为连接器提供额外的金属保持板,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一些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在连接器的壳体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出的阻挡部,该阻挡部不仅能够限定配对连接器的插头插入的深度,而且能够防止注入的密封胶溢流到端子模组的前部上。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无需在端子模组的绝缘本体上形成单独的挡胶环,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小端子模组的长度和整个连接器的长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100、200);和
端子模组(400),组装在所述壳体(100、200)中,
其中,
所述端子模组(400)包括绝缘本体(410、420)和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410、420)中的导电端子(44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本体(410、420)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密封胶(500)的凹槽(430),所述凹槽(430)具有上侧开口(401),所述上侧开口(40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所述壳体(100、200)外部,使得所述密封胶(500)可由所述凹槽(430)的上侧开口(401)注入到所述凹槽(430)中,以密封所述壳体(100、200)与所述端子模组(400)之间的配合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430)具有在所述连接器的纵向方向上相对的前侧壁(431)和后侧壁(432),在所述连接器的横向方向上相对的左侧壁(433)和右侧壁(434),以及在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上侧开口(401)相对的底壁(43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端子(440)沿所述连接器的纵向方向穿过所述凹槽(430)的前侧壁(431)和后侧壁(4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0、200)包括金属壳体(100)和形成在所述金属壳体(100)的内侧的塑胶壳体(2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塑胶壳体(200)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出的阻挡部(210),在所述金属壳体(100)上形成有向内凸出的凸起结构(110),所述凸起结构(110)嵌入到所述塑胶壳体(200)的阻挡部(210)中,以增强所述阻挡部(210)的抗冲击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金属壳体(100)的顶壁和底壁上分别形成有向内凸出的所述凸起结构(11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结构(110)为通过冲压方式形成在所述金属壳体(100)的侧壁上的向内凸出的环形框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为C型连接器。
CN201720440577.3U 2017-04-25 2017-04-25 连接器 Active CN206947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40577.3U CN206947601U (zh) 2017-04-25 2017-04-25 连接器
KR1020180047513A KR20180119509A (ko) 2017-04-25 2018-04-24 접속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40577.3U CN206947601U (zh) 2017-04-25 2017-04-25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47601U true CN206947601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5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40577.3U Active CN206947601U (zh) 2017-04-25 2017-04-25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80119509A (zh)
CN (1) CN20694760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271A (zh) * 2018-05-14 2019-11-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0649439A (zh) * 2019-11-08 2020-01-03 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CN113615010A (zh) * 2019-03-27 2021-11-0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271A (zh) * 2018-05-14 2019-11-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3615010A (zh) * 2019-03-27 2021-11-0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3615010B (zh) * 2019-03-27 2023-06-1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0649439A (zh) * 2019-11-08 2020-01-03 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US11444423B2 (en) 2019-11-08 2022-09-13 Dongguan Leader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119509A (ko) 2018-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47601U (zh) 连接器
CN104300291B (zh) 防水型插座电连接器
CN207381615U (zh) 防水型Type-C插座连接器
CN205790687U (zh) 一种连接器
CN206992374U (zh) 连接器
CN105742885B (zh) 开孔面板密封防护的连接器
CN207572620U (zh) 电连接器
CN106233496A (zh) 电池组
CN206893861U (zh) 连接器
CN109578839A (zh) 薄型防水工作灯及其制作方法
CN207782009U (zh) 接口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N209071400U (zh) 电芯顶盖端子、具有其的电芯和电池包
CN210113668U (zh) 一种耐插拔防水type-c母座
CN207925770U (zh) 电连接器
CN104283051B (zh) 一种超薄防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0120277U (zh) 接线盒、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壳体
CN207781952U (zh) 接口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N207868453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8336606U (zh) 一种灌封式拼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CN208423299U (zh) 防水连接器
CN205509119U (zh) 一种多芯线防水接头及接口
CN207734119U (zh) 洗碗机内胆的连接结构
CN208352603U (zh) 一种组合型新能源汽车专用连接器
CN208189879U (zh) 防水插座
CN106558818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