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31657U -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31657U
CN206931657U CN201720591087.3U CN201720591087U CN206931657U CN 206931657 U CN206931657 U CN 206931657U CN 201720591087 U CN201720591087 U CN 201720591087U CN 206931657 U CN206931657 U CN 206931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nergy storage
flow energy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910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庆华
马浩初
刘均庆
王秋实
梁鹏
李永龙
梁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 and Low Carbon Energy
Original Assignee
Shenhua Group Corp Ltd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 and Low Carbon Ener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hua Group Corp Ltd,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 and Low Carbon Energy filed Critical Shenhua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910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31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31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31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液流储能电池功率密度较低的问题。包括:隔膜、端板、正电极、负电极以及液体分布器;其中: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位于所述隔膜两侧;所述端板上开有进/出液孔,所述端板分别位于所述正/负电极远离所述隔膜的一侧;所述液体分布器分别位于所述端板靠近所述正/负电极的一侧,且所述液体分布器与所述端板的进/出液孔紧密连接,所述液体分布器用于分散向所述正/负电极输入的电解液。

Description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储能技术作为多个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储能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例如,在交通领域,电动车因为零排放和环保等优势被认为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内燃机车替代者,但是由于电动车电池储能的问题,导致电动车续航能力较差,进而导致大规模推广电动车仍然举步维艰。因此,有关储能技术的改进是目前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
目前,比较常见的储能技术主要有抽水蓄能、相变储能、飞轮储能以及电化学储能。
其中,液流电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一般利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和负极液相中活性物质价态的变化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液流电池具有独立的能量单元和功率单元。其中,能量单元一般是指电池的正极电解液和负极电解液,电解液中活性物质的浓度和体积决定了液流电池的能量上限。而功率单元一般是指单电池或者电池堆,电解液流过电池堆内的电极,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发生反应,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或者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一般来说,电池的功率密度直接决定了电池的体积、重量以及能量大小,液流电池的功率密度也就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成本。
为了能更好的推广液流电池的储能技术,如何提高液流电池的功率密度就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液流储能电池功率密度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液流储能电池功率密度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包括:隔膜、端板、正电极、负电极以及液体分布器;其中:
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位于所述隔膜两侧;
所述端板上开有进/出液孔,所述端板分别位于所述正/负电极远离所述隔膜的一侧;
所述液流分布器分别位于所述端板靠近所述正/负电极的一侧,且所述液体分布器与所述端板的进/出液孔紧密连接,所述液体分布器用于分散向所述正/负电极输入的电解液。
优选的,所述液流分布器上设置有流道。
优选的,所述流道的形状包括下述至少一种:蛇形流道;平行流道。
优选的,所述液流分布器所采用材料包括下述至少一种:石墨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石墨/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
优选的,所述正/负电极所采用材料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多孔碳纤维材料;粉末碳材料;多孔金属材料。
优选的,所述正/负电极的厚度范围为100微米至20毫米。
优选的,所述正/负电极的厚度范围为200微米至5毫米。
优选的,所述正/负电极的厚度范围为300微米至2毫米。
优选的,所述隔膜所采用的材料允许正电极和负电极联通离子通过,而阻止其他离子和溶剂通过。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包括:液流储能电池、储液罐、循环泵和管路组成;其中:
所述储液罐内装填有电解液,所述储液罐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端板上的进液孔和出液孔相连;
所述储液罐与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相连的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
当所述液流储能电池充放电时,电解液经由循环泵在所述液流储能电池与所述储液罐间循环。
优选的,所述储液罐、所述管路以及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端板之间所采用的连接方式包括下述至少一种: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焊接。
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区别现有液流储能电池的独特的电池结构设计,在电极与隔膜相对的一侧加入液体分布器,电解液从储液罐内流出时,将会流经液体分布器,通过液体分布器可以均匀的分散电解液,减少死区和沟流等不利流型,进而有效地降低液流流动压降,因此可以允许使用更薄的电极材料,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有效提高电池输出功率密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流储能电池中液体分布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的功率密度与现有液流储能电池的功率密度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液流储能电池功率密度较低的问题。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的具体结构示意图,1为隔膜,2为正/负电极,3为密封部件,4为液流分布器,5为端板,其中,所述端板5上设置有进/出液孔6,以使得储液罐中储存的电解液可以通过端板5上的进/出液孔6流入该电池,并与正/负电极发生电解反应。
如图1所示,正/负电极2分别位于隔膜1两侧,端板5分别位于所述正/负电极远离所述隔膜1的一侧,所述液体分布器4分别位于所述端板5靠近所述正/负电极的一侧,且所述液流分布器4与所述端板的进/出液孔6紧密连接,即液流分布器4覆盖在端板5的进/出液孔上,在这种情况下,当电解液通过端板5上的进/出液孔流入电池时,电解液首先会进入与进/出液孔6紧密连接的液体分布器4中,而在液体分布器4上设置有流道,进而电解液在通过液体分布器4后,将会被液体分布器4上的流道均匀的分散开来,避免了进入相应的电极的电解液出现死区和沟流等不利流型,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电解液流动压降。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分布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中左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分布器的主视图,图2中右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分布器的侧视图,图2中7为设置在液体分布器上的流道,该流道的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两种:蛇形流道以及平行流道;图2中8为液流分布器上的进/出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液体分布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材料制成:
材料a,石墨/高分子复合材料;
材料b,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
材料c,石墨/金属复合材料。
或者,还可以利用上述几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构成液体分布器。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列举了三种可以用于制备液体分布器的材料,除此之外也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制备液体分布器,本申请实施对于液体分布器采用何种材料制成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正/负电极可以采用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具体包括:多孔碳纤维材料、粉末碳材料、多孔金属材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隔膜是采用具有允许正电极和负电极联通离子通过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具有隔绝电子和阻隔不担负联通电路的离子和分子的功能。其中,所述隔膜允许通过的联通离子包括但不仅限于H+,Na+,K+,Li+,OH-等离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着重介绍了单个液流储能电池的结构,对于液流电池堆,则可以将具有上述结构的单个液流储能电池按顺序重复串联至所需数目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该系统由具有上述结构的带液流储能电池(单液流电池或者液流电池堆)、储液罐、循环泵以及管路组成。
其中,储液罐内装填有电解液,所述储液罐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端板上的进液孔和出液孔相连。储液罐与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相连的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当所述液流储能电池充放电时,电解液经由循环泵在所述液流储能电池与所述储液罐间循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储液罐、管路以及液流储能电池端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焊接等。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这种区别现有液流储能电池的独特的电池结构设计,在电极与隔膜相对的一侧加入液体分布器,电解液从储液罐内流出时,将会流经液体分布器,通过液体分布器可以均匀的分散电解液,减少死区和沟流等不利流型,进而有效地降低液流流动压降,因此可以允许使用更薄的电极材料,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有效提高电池输出功率密度。
实施例1
在本申请实施例1中,使用2mm厚的多孔碳纤维毡作为液流储能电池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电极尺寸为200mm x 200mm。使用刻有平行流道的石墨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液体分布器,流道总面积为200mm x 200mm。将液体分布器分别置于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外侧,使用全氟磺酸隔膜,置于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在正/负电极周围放置聚四氟乙烯密封材料,将端板放置在单向液体分布器外侧,使用螺栓通过预设孔紧固以上部件。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1中液流电池单电池的功率密度超过300mW cm-2,工作电流密度达到和超过400mA cm-2。可以担负高功率密度工作的需求。正电极电解液初始浓度为0.8mol L-1V(IV)+0.8mol L-1V(IV)+3mol L-1H2SO4,负电极电解液浓度为0.8mol L-1V(II)+0.8mol L-1V(III)+3mol L-1H2SO4
对比例1
在本申请对比例1中,使用6mm厚的多孔碳纤维毡作为电池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电极尺寸为700mm x 700mm。将正电极和负电极材料放在流体框中,流体框内部尺寸为700mmx 700mm,厚度为5.5mm。流体框下部设有电解液入口,上部设有电解池出口。使用全氟磺酸隔膜,置于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在电极和流体框外侧设置石墨复合板用于收集电流。在石墨板外侧放置端板,使用螺栓通过预设孔紧固以上部件。
在该对比例1中,液流电池中并未使用液流分布器,则如图3所示,在对比例1中液流电池系统的功率密度最高仅达到110mW cm-2,工作电流密度达不超过100mA cm-2。实际工作时的功率密度仅为实施例1功率密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左右。无法满足高功率输出的要求。正电极电解液初始浓度为0.8mol L-1V(IV)+0.8mol L-1V(IV)+3mol L-1H2SO4,负电极电解液浓度为0.8mol L-1V(II)+0.8mol L-1V(III)+3mol L-1H2SO4
由此可见,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这种区别现有液流储能电池的独特的电池结构设计,在电极与隔膜相对的一侧加入液体分布器,电解液从储液罐内流出时,将会流经液体分布器,通过液体分布器可以均匀的分散电解液,减少死区和沟流等不利流型,进而有效地降低液流流动压降,因此可以允许使用更薄的电极材料,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有效提高电池输出功率密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膜、端板、正电极、负电极以及液体分布器;其中:
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位于所述隔膜两侧;
所述端板上开有进/出液孔,所述端板分别位于所述正/负电极远离所述隔膜的一侧;
所述液体分布器分别位于所述端板靠近所述正/负电极的一侧,且所述液体分布器与所述端板的进/出液孔紧密连接,所述液体分布器用于分散向所述正/负电极输入的电解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布器上设置有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形状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蛇形流道;
平行流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布器所采用材料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石墨/高分子复合材料;
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
石墨/金属复合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电极所采用材料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多孔碳纤维材料;
粉末碳材料;
多孔金属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电极的厚度范围为100微米至20毫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电极的厚度范围为200微米至5毫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电极的厚度范围为300微米至2毫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所采用的材料允许正电极和负电极联通离子通过,而阻止电子、其他离子和溶剂通过。
10.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储液罐、循环泵和管路组成;其中:
所述储液罐内装填有电解液,所述储液罐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端板上的进液孔和出液孔相连;
所述储液罐与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相连的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
当所述液流储能电池充放电时,电解液经由循环泵在所述液流储能电池与所述储液罐间循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所述管路以及所述液流储能电池端板之间所采用的连接方式包括下述至少一种:
螺纹连接;
卡扣连接;
焊接。
CN201720591087.3U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Active CN206931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1087.3U CN206931657U (zh)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1087.3U CN206931657U (zh)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31657U true CN206931657U (zh) 2018-01-26

Family

ID=61351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91087.3U Active CN206931657U (zh)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3165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5282A (zh) * 2018-04-25 2018-08-03 上海交通大学 铝空气电池循环及沉淀回收装置
CN108598543A (zh) * 2018-06-27 2018-09-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5282A (zh) * 2018-04-25 2018-08-03 上海交通大学 铝空气电池循环及沉淀回收装置
CN108365282B (zh) * 2018-04-25 2023-12-26 上海交通大学 铝空气电池循环及沉淀回收装置
CN108598543A (zh) * 2018-06-27 2018-09-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液流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7816B (zh) 一种半固态液流电池
CN102468499B (zh) 全钒液流电池废液的再生方法
CN105280942B (zh) 一种锂双液流电池
CN201845830U (zh) 一种液流电池电堆
CN107171002A (zh) 一种半固态锂液流电池反应器、电池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09037725B (zh) 一种提高电解液分布均匀性的液流电池及电极结构和方法
WO2013166924A1 (zh) 无泵锂离子液流电池、电池反应器及电极悬浮液配置方法
CN208589496U (zh) 一种液流框及其液流电池
CN206931657U (zh) 一种液流储能电池结构
CN110048141A (zh) 一种液流电池电极板框流道及液流电池流道
CN105810986B (zh) 锌铁基离子液体液流电池
CN207925581U (zh) 一种液流电池用液流框、单电池及电堆
CN101562257B (zh) 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的电池结构
CN103094599B (zh) 一种锂离子液流电池及其反应器和电极盒
CN108110294A (zh) 一种锌碘电池结构
CN103887539B (zh) 一种锌镍液流电池结构及锌镍液流电池系统
CN115000438A (zh) 一种应用于液流电池的电极框与双极板一体式结构和电堆
CN110137527B (zh) 电极浆液和浆液电极以及液流电池和电池堆
CN108656993A (zh) 一种分布式自冷却储电充电桩及其充电方法
CN206163614U (zh) 一种含永磁体材料的全钒液流电池装置
Li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Zinc Bromine Flow Battery.
CN208674268U (zh) 液流电池浆液电极装置和液流电池系统
CN103579641A (zh) 一种液流电池的电堆结构
CN109065932A (zh) 沉积型液流电池
CN102593495B (zh) 一种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11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West Binhe Road, No. 22

Co-patentee after: Beijing low carbon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after: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Ltd.

Address before: 100011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Anwai Binhe West Road No. 22 Shenhua building

Co-patentee befo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AND-LOW-CARBON ENERGY

Patentee before: SHENHUA GROUP Corp.,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1

Address after: 102211 Shenhua Low Carbon 001 Mailbox, Naukograd,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low carbon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100011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West Binhe Road, No. 22

Patentee before: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Ltd.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low carbon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