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57965U - 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57965U CN206857965U CN201720753875.8U CN201720753875U CN206857965U CN 206857965 U CN206857965 U CN 206857965U CN 201720753875 U CN201720753875 U CN 201720753875U CN 206857965 U CN206857965 U CN 2068579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mobile device
- elevator
- steel wire
- s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包括挂钩和钢丝绳,所述挂钩位于所述钢丝绳的上端,所述钢丝绳的下端通过钢丝绳夹形成绳套组件,所述绳套组件包括第一绳套和第二绳套,所述第一绳套与所述第二绳套上均设有钢丝绳夹。本实用新型通过挂钩将钢丝绳卡在套管上,将绳套组件连接吊卡,通过提升或下放套管带动吊卡的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钻井工程中,吊卡是一种用来吊起钻杆、油管和套管等管材的工具。它悬挂在提升系统大钩两侧的吊环里面,以便对井眼进行起出或下入钻具及油管、套管的作业。在地面瓦斯抽采钻井工程中,下套管时要使用石油吊卡用以固定、提升和下放套管。目前使用的石油吊卡规格主要有Φ177.8mm、Φ244.5mm、Φ273mm、Φ339.7mm这四种类型。
施工中操作吊卡多以人工为主,但是,吊卡非常笨重,尤其是Φ244.5mm、Φ273mm、Φ339.7mm这三种类型的吊卡,即使是三个人抬起、下放都非常吃力,劳动强度很大。另外,钻机孔口场地较小,需要多人同时作业,而频繁移动吊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很多安全风险。虽然目前市面上存在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但是,普遍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使用效率低。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效率高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包括挂钩和钢丝绳,所述挂钩位于所述钢丝绳的上端,所述钢丝绳的下端通过钢丝绳夹形成绳套组件;
所述绳套组件包括第一绳套和第二绳套,所述第一绳套与所述第二绳套上均设有钢丝绳夹。
上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所述第一绳套和所述第二绳套的相交处设有绳鼻子。
上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所述钢丝绳为光面钢丝绳。
上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所述光面钢丝绳的直径为15mm。
上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所述光面钢丝绳由6股组成,每股由37根钢丝组成。
上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所述光面钢丝绳的绳芯由天然纤维芯材料制成。
上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所述钢丝绳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钢丝绳夹。
上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所述钢丝绳夹的数量共八个。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包括挂钩和钢丝绳,所述挂钩位于所述钢丝绳的上端,所述钢丝绳的下端通过钢丝绳夹形成绳套组件,所述绳套组件包括第一绳套和第二绳套,所述第一绳套与所述第二绳套上均设有钢丝绳夹,通过挂钩将钢丝绳卡在套管上,将绳套组件连接吊卡,通过提升或下放套管带动吊卡的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效率高。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在第一绳套和第二绳套的相交处设有绳鼻子,施工人员在进行套管吊卡移动的操作时,通过绳鼻子可以避免挤伤手,从而提高套管吊卡移动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1、挂钩;2、钢丝绳;3、绳套组件;31、第一绳套;32、第二绳套;4、钢丝绳夹;5、套管吊卡;6、套管接箍;7、套管主体;8、钻机磨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包括挂钩1和钢丝绳2,挂钩1位于钢丝绳2的上端,钢丝绳2的下端通过钢丝绳夹4形成绳套组件3。绳套组件3包括第一绳套31和第二绳套32,第一绳套31与第二绳套32上均设有钢丝绳夹4。通过挂钩1将钢丝绳2卡在套管上,将绳套组件3连接吊卡,通过提升或下放套管带动吊卡的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效率高。
为了提高吊卡移动装置的安全性,在第一绳套31和第二绳套32的相交处设有绳鼻子。施工人员在进行吊卡移动的操作时,通过拎着绳鼻子可以避免挤伤手。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中,钢丝绳2为光面钢丝绳2,光面钢丝绳2的直径为15mm,光面钢丝绳2由6股组成,每股由37根钢丝组成,光面钢丝绳2的绳芯由天然纤维芯材料制成。而此种光面钢丝绳2的强度为1670Mpa,钢丝破断拉力总和为146.34KN。在本实施例中,光面钢丝绳2的长度优选为1200mm。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钢丝绳2。
此外,绳套组件3与钢丝绳2为一体结构,钢丝绳2的下方通过钢丝绳夹4形成第一绳套31和第二绳套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绳套31和第二绳套32的长度优选为600mm。在第一绳套31和第二绳套32上各自均设有两个钢丝绳夹4。而在钢丝绳2的上方和下方也均设有钢丝绳夹4。在本实施例中,钢丝绳夹4的数量共八个。根据实际需要,该吊卡的移动装置也可以采用钢丝插编工艺来取代钢丝绳夹4,从而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参见图2和图3所示,一种如上述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对该移动装置的钢丝绳2及其连接部分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断头较多时,需要更换钢丝绳2,从而确保整个装置的安全。
随后,将绳套组件3套在套管吊卡5的耳孔上。具体的,先将第一绳套31套在套管吊卡5的左耳孔上;再将第二绳套32套在套管吊卡5的右耳孔上。
之后,将挂钩1套在套管接箍6上,使得套管卡在钢丝绳2上。
然后,为了防止移动装置因受力过大而造成损坏,需要缓慢提升套管主体7。同时,套管吊卡5在移动装置的作用下一同上升。当套管吊卡5上升到一定位置的时候,操作开关,打开套管吊卡5。
最后,缓慢下落套管主体7。在套管主体7下落的过程中,将套管吊卡5拽到钻机磨盘8头上,并放置稳妥,完成整个套管吊卡5的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使用套管吊卡5时无需多人费力即可抬起或下放,降低了安全风险;并且,节省了下套管的时间及油料消耗,在一口钻井需要下两路套管,单井即可节约油料约一千元人民币,全年按照三十口井计算,即可节约费用在三万元左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挂钩和钢丝绳,所述挂钩位于所述钢丝绳的上端,所述钢丝绳的下端通过钢丝绳夹形成绳套组件;
所述绳套组件包括第一绳套和第二绳套,所述第一绳套与所述第二绳套上均设有钢丝绳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绳套和所述第二绳套的相交处设有绳鼻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为光面钢丝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面钢丝绳的直径为15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面钢丝绳由6股组成,每股由37根钢丝组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面钢丝绳的绳芯由天然纤维芯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钢丝绳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夹的数量共八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53875.8U CN206857965U (zh) | 2017-06-26 | 2017-06-26 | 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53875.8U CN206857965U (zh) | 2017-06-26 | 2017-06-26 | 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57965U true CN206857965U (zh) | 2018-01-09 |
Family
ID=6082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53875.8U Active CN206857965U (zh) | 2017-06-26 | 2017-06-26 | 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5796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50944A (zh) * | 2018-04-25 | 2018-11-06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吊装防风辅助装置及吊装防风辅助方法 |
-
2017
- 2017-06-26 CN CN201720753875.8U patent/CN2068579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50944A (zh) * | 2018-04-25 | 2018-11-06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吊装防风辅助装置及吊装防风辅助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63912B (zh) | 一种钻井管柱自动化操作系统 | |
CN107227934A (zh) | 一种石油钻机管柱自动化处理系统 | |
CN202751711U (zh) | 深井救援装置 | |
CN206857965U (zh) | 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 | |
CN101831913A (zh) | 用千斤顶顶拔钻孔灌注桩钢护筒方法 | |
CN209065321U (zh) | 一种防止大吊距起升钢丝绳缠绕的装置 | |
CN202731804U (zh) | 一种井水泵打捞装置 | |
CN203499592U (zh) | 修井作业井口操作装置 | |
CN203476382U (zh) | 一种用于矿山地下工程的紧急逃生救援系统 | |
CN204283250U (zh) | 井内管柱起下自动化装置 | |
CN107117526A (zh) | 套管吊卡的移动装置及其移动方法 | |
CN202785255U (zh) | 钢筋混凝土管节的翻转吊装工具 | |
CN207677356U (zh) | 加强型钢管悬索跨越架 | |
CN202900204U (zh) | 连续油管用井下节流器 | |
CN214836264U (zh) | 射孔压裂连续作业中的单球自动投球器 | |
CN210439961U (zh) | 一种地井中安装的插接式爬梯 | |
CN101041410A (zh) | 触动式自动挂钩机构 | |
CN208669250U (zh) | 一种井下管柱打捞矛 | |
CN201846045U (zh) | 矿用井下电缆人工悬挂器 | |
CN203961834U (zh) | 一种吊卡销子防脱保护装置 | |
CN202395384U (zh) | 用于110~220kV输电线路多回路的作业工具 | |
CN207175203U (zh) | 采油树连接机构 | |
CN208265608U (zh) | 大吨位钢筋笼吊装装置 | |
CN206024711U (zh) | 一种砍树用挂钩 | |
CN206135297U (zh) | 一种液压式架空接地线提升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