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56782U -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56782U
CN206856782U CN201720750882.2U CN201720750882U CN206856782U CN 206856782 U CN206856782 U CN 206856782U CN 201720750882 U CN201720750882 U CN 201720750882U CN 206856782 U CN206856782 U CN 206856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axostylus axostyle
external gear
double plat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5088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75088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567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56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5678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属于汽车领域,该汽车包括前轮、后轮和上述双盘双向转向系统,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包括第一方向盘、第二方向盘和转向轴,转向轴包括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第二轴杆设于第一轴杆的内部,且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的轴线重合,第二方向盘连接于第二轴杆,第一方向盘连接于第一轴杆,且第一轴杆用于控制前轮转向,第二轴杆用于控制后轮转向;使用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可以分别控制汽车前轮和后轮的转向,使得汽车的转向更加的灵活,更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行车路况;并且使用双方向盘分别控制前轮和后轮的转向,不容易在行车时混淆各个方向盘对前轮和后轮的控制,进而提高行车转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市面上,出现的有出现前轮和后轮同时转的技术。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有人申请了四轮转向的专利,四轮转向也一直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而发展。在二战期间一些军用车辆或工程车辆开始采用一种前后轮逆相位偏转的简单机械式四轮转向系统,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比较恶略的路况环境,改善了低速时汽车的机动性能。1962年正式提出了后轮主动转向的技术,开始研究四轮转向技术。在这方面日本的研究力度比较大,1985年日本的尼桑在客车上应用了世界上第一例实用的四轮转向系统。随着四轮转向的不断进展,出现了多种不同结构型式、不同控制策略。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前后轮只能按一种控制转向,同时向同方向转动或同时相反方向转动,且角度不好控制,只能按一定角度转向,对不一样的弯道不能很好的变通角度,灵活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具有两个套设的方向盘,且两个方向盘可以分别用于控制汽车的前轮和后轮,实现汽车前轮和后轮的不同转向,且能够灵活的控制角度,使得使用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的汽车能够在各种行车环境下轻松的行车;还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双方向盘更容易掌握,不容易在行车时发生混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其使用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可以分别控制汽车前轮和后轮的转向,使得汽车的转向更加的灵活,更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行车路况;并且使用双方向盘分别控制前轮和后轮的转向,不容易在行车时混淆各个方向盘对前轮和后轮的控制,进而提高行车转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包括第一方向盘、第二方向盘和转向轴,转向轴包括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第二轴杆设于第一轴杆的内部,且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的轴线重合,第二方向盘连接于第二轴杆,第一方向盘连接于第一轴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双盘双向转向系统还包括转向控制装置,转向控制装置设置于转向轴,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内齿圈、第一外齿轮和第二外齿轮,内齿圈和第一外齿轮同轴设置,第二外齿轮能沿内齿圈的轴线方向滑动,且第二外齿轮能啮合内齿圈和第一外齿轮,内齿圈连接第一方向盘,第一外齿轮连接第二方向盘。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内齿圈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定位孔,第一外齿轮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定位孔,转向控制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配合的定位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方向盘设置有第一标记部,第二方向盘设置有第二标记部,第一标记部的位置在内齿圈的轴线方向对应第一定位孔,第二标记部的位置在第一外齿轮的轴线方向对应第二定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内齿圈连接第一轴杆,第一外齿轮连接第二轴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转向控制装置还包括滑杆,第二外齿轮滑动设置于滑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滑杆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能防止第二外齿轮脱出滑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方向盘设置有第三标记部,第二方向盘设置有第四标记部,当第三标记部和第四标记部对应时,第二外齿轮能滑入第一外齿轮和内齿圈之间,并啮合于第一外齿轮和内齿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外齿轮和第二外齿轮均为斜齿轮或直齿轮。
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前轮和后轮,上述第一轴杆用于控制前轮转向,第二轴杆用于控制后轮转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安装有双盘双向转向系统,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具有两个套设的方向盘,且两个方向盘可以分别用于控制汽车的前轮和后轮,实现汽车前轮和后轮的不同转向,且能够灵活的控制角度,使得使用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的汽车能够在各种行车环境下轻松的行车,即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行车路况;同时,由于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使用双方向盘分别控制前轮和后轮的转向,不容易在行车时混淆各个方向盘对前轮和后轮的控制,进而提高行车转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向盘和第二方向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汽车;100-双盘双向转向系统;200-前轮;300-后轮;110-第一方向盘;120-第二方向盘;130-转向轴;131-第一轴杆;132-第二轴杆;400-转向控制装置;410-内齿圈;420-第一外齿轮;430-第二外齿轮;411-第一定位孔;421-第二定位孔;440-定位件;451-第一标记部;452-第二标记部;460-滑杆;470-限位部;453-第三标记部;454-第四标记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10,其包括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前轮200和后轮300,前轮200和后轮300由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控制其转向。
上述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包括第一方向盘110、第二方向盘120和转向轴130,上述转向轴130包括第一轴杆131和第二轴杆132,具体地,第二轴杆132设置于第一轴杆131的内部,且第一轴杆131和第二轴杆132的轴线重合。
上述第一方向盘110连接第一轴杆131,第二方向盘120连接第二轴杆132。分别转动第一方向盘110和第二方向盘120即可分别带动第一轴杆131和第二轴杆132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杆131可用于控制上述前轮200的转向,第二轴杆132可用于控制上述后轮300的转向,即当转动上述第一方向盘110时,可通过第一轴杆131控制前轮200的转动,当转动上述第二方向盘120时,可通过第二轴杆132控制后轮300的转动。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轴杆131、第二轴杆132对前轮200和后轮300的转向控制还可以进行交换,即可以通过第一轴杆131控制后轮300的转向,通过第二轴杆132控制前轮200的转向。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400的结构示意图一。具体地,请参照图3,上述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还包括转向控制装置400,该转向控制装置400设置于上述转向轴130。
上述转向控制装置400包括内齿圈410、第一外齿轮420和第二外齿轮430,第一外齿轮420设置于内齿圈410的内部,且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为同轴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齿圈410能够连接第一轴杆131,第一外齿轮420能够连接第二轴杆132,即转动第一方向盘110时能够控制内齿圈410的转动,进而控制汽车10前轮200的转向;转动第二方向盘120时能够控制第一外齿轮420的转动,进而控制汽车10后轮300的转向。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与第一轴杆131、第二轴杆132的连接关系还可以根据第一轴杆131、第二轴杆132和汽车10的前轮200、后轮300的连接关系的交换而进行交换。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400的结构示意图二。请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地,上述内齿圈410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定位孔411,第一外齿轮420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定位孔421,上述转向控制装置400还包括能够与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配合的定位件440。当内齿圈410侧壁的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一外齿轮420侧壁的第二定位孔421相对时,将定位件440设置于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中,可实现内齿轮和第一外齿轮420的同步转动,即实现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中的转向控制装置400对前轮200和后轮300转向的同步控制,此时,仅需要旋转第一方向盘110或者第二方向盘120即可实现同时转向汽车10前轮200或后轮300,并且前轮200和后轮300的转向一致;当取出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中的定位件440后,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能够分别转动,即实现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中的转向控制装置400对前轮200和后轮300的单独控制、分别转向;需要说明的是,需要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单独转动时,还可以是用上述定位件440分别将内齿圈410或者第一外齿轮420锁定,即可以单独旋转第一方向盘110锁定第二方向盘120或者单独旋转第二方向盘120锁定第一方向盘110,实现只控制前轮200转向或者后轮300转向。
定位件440未同时设置于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时,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可以实现单独控制。当旋转第一方向盘110并锁定第二方向盘120时,汽车10通过前轮200转向实现转弯;当旋转第二方向盘120并锁定第一方向盘110时,汽车10通过后轮300转向实现转弯,此转弯方式可以适用于平常的驾驶,但是在表演漂移特技时,效果更加突出,转弯流畅、稳定性高。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向盘110和第二方向盘120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地,连接内齿圈410的第一方向盘110设置有第一标记部451,连接第一外齿轮420的第二方向盘120设置有第二标记部452。具体地,第一标记部451的位置在内齿圈410的轴线方向对应第一定位孔411,第二标记部452的位置在第一外齿轮420的轴线方向对应第二定位孔421,进而当第一方向盘110上的第一标记部451和第二方向盘120上的第二标记部452旋转到对应的位置时,即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处于对应的位置,此时可以将定位件440插入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实现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的固定,使第一外齿轮420和内齿圈410能够同步转动。
请参照图3和图4,更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外齿轮430能够沿上述内齿圈410的轴线方向滑动,并且第二外齿轮430能够与第一外齿轮420和内齿圈410同时啮合,即当第二外齿轮430滑入内齿圈410后,其能够和内齿圈410以及第一外齿轮420均实现啮合。
前述转向控制装置400还包括滑杆460,且上述第二外齿轮430滑动设置于该滑杆460,利用滑杆460可以实现第二外齿轮430进出内齿圈410,即可以利用第二外齿轮430连接第一外齿轮420和内齿圈410,也可以使第一外齿轮420和内齿圈410分离。
当第二外齿轮430进入内齿圈410与第一外齿轮420和内齿圈410均啮合,并将上述定位件440从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中抽离,即可实现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的反向旋转;当内齿圈410顺时针旋转时,第一外齿轮420逆时针旋转,当内齿圈410逆时针旋转时,第二外齿轮430顺时针旋转。进一步地,内齿圈410连接第一轴杆131,第一轴杆131连接第一方向盘110并控制汽车10前轮200的转向,第一外齿轮420连接第二轴杆132,第二轴杆132连接第二方向盘120并控制汽车10后轮300的转向,如上述,当第二外齿轮430滑入内齿圈410后,转动第一方向盘110带动第一轴杆131转动,进而带动内齿圈410和前轮200转向;内齿圈410转动时,在第二外齿轮430的作用下,第一外齿轮420会和内齿圈410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后轮300和前轮200的转向相反。前轮200和后轮300转向相反时,适合汽车10行驶于较急的弯道,如上述,前轮200和后轮300转向相反时,转弯的时间更短,更适用于汽车10的急弯行驶。
进一步优选地,在上述滑杆460上设置有限位部470,该限位部470用于防止第二外齿轮430从滑杆460上脱出,防止事故发生,同时也避免第二外齿轮430脱离滑杆460后,不能进入内齿圈410,以确保第二外齿轮430能够啮合第一外齿轮420和内齿圈410,即确保行车时能稳定的进行前轮200和后轮300的方向转向。
更进一步优选地,请参照图5,在第一方向盘110上设置有第三标记部453,第二方向盘120上设置有第四标记部454,当第三标记部453和第四标记部454旋转于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外齿轮430能够顺利的滑入内齿圈410,并与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啮合,进而实现汽车10前轮200和后轮300的反方向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外齿轮420和第二外齿轮430可以是直齿轮,也可以是斜齿轮,内齿圈410的齿应当与之配合。本实施例中选用的是直齿轮并以直齿轮进行的描述,但是还可以采用斜齿轮,斜齿轮的重合度大,降低了每个齿轮的载荷,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降低齿轮受损率。
汽车10中双盘双向转向系统100的工作原理是:当仅需要转动前轮200或者后轮300时,使第二外齿轮430脱离内齿圈410并且定位件440未将第一外齿轮420和内齿圈410连接在一起,此时可以仅用第一方向盘110进行转向或者仅用第二方向盘120进行转向;仅利用前轮200转向时,按照常规的操作即可,在进行漂移等特技时,可以仅用后轮300转向。
当需要前轮200和后轮300同时转向时,将定位件440设置于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421,即让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实现同步转动,此时只需要转动第一方向盘110或者第二方向盘120即可同时转动汽车10的前轮200和后轮300。上述转向方式可以达到转弯角度比普通车强,转弯用时更少等的优点。
当需要汽车10的前轮200和后轮300同时反向转动时,将第二外齿轮430放入内齿圈410,并且第二外齿轮430和内齿圈410、第一外齿轮420均啮合,此时,转动第一方向盘110或者第二方向盘120时,内齿圈410和第一外齿轮420方向转动,即前轮200和后轮300方向转动。该转向方式适用于较急的弯道,且转弯耗时短,稳定性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安装有双盘双向转向系统,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具有两个套设的方向盘,且两个方向盘可以分别用于控制汽车的前轮和后轮,实现汽车前轮和后轮的不同转向,且能够灵活的控制角度,使得使用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的汽车能够在各种行车环境下轻松的行车,即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行车路况;同时,由于该双盘双向转向系统使用双方向盘分别控制前轮和后轮的转向,不容易在行车时混淆各个方向盘对前轮和后轮的控制,进而提高行车转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方向盘、第二方向盘和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包括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所述第二轴杆设于所述第一轴杆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轴杆和所述第二轴杆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方向盘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杆,所述第一方向盘连接于所述第一轴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盘双向转向系统还包括转向控制装置,所述转向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所述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内齿圈、第一外齿轮和第二外齿轮,所述内齿圈和所述第一外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外齿轮能沿所述内齿圈的轴线方向滑动,且所述第二外齿轮能啮合所述内齿圈和所述第一外齿轮,所述内齿圈连接所述第一方向盘,所述第一外齿轮连接所述第二方向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外齿轮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转向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的定位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盘设置有第一标记部,所述第二方向盘设置有第二标记部,所述第一标记部的位置在所述内齿圈的轴线方向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标记部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外齿轮的轴线方向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连接所述第一轴杆,所述第一外齿轮连接所述第二轴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控制装置还包括滑杆,所述第二外齿轮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能防止所述第二外齿轮脱出所述滑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盘设置有第三标记部,所述第二方向盘设置有第四标记部,当所述第三标记部和所述第四标记部对应时,所述第二外齿轮能滑入所述第一外齿轮和所述内齿圈之间,并啮合于所述第一外齿轮和所述内齿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齿轮和所述第二外齿轮均为斜齿轮或直齿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前轮和后轮,所述第一轴杆用于控制所述前轮转向,所述第二轴杆用于控制所述后轮转向。
CN201720750882.2U 2017-06-22 2017-06-22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56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50882.2U CN206856782U (zh) 2017-06-22 2017-06-22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50882.2U CN206856782U (zh) 2017-06-22 2017-06-22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56782U true CN206856782U (zh) 2018-01-09

Family

ID=60828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5088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56782U (zh) 2017-06-22 2017-06-22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567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3608A (zh) * 2017-08-08 2019-02-26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转向装置和转向控制方法、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3608A (zh) * 2017-08-08 2019-02-26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转向装置和转向控制方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80324U (zh) 二自由度四轮转向机构
CN105358395B (zh) 车辆驱动控制系统
CN205292782U (zh) 一种原地转向及横向行驶的轮毂电机电动汽车转向装置
CN104709068B (zh) 采用新型车桥的汽车
CN206856782U (zh) 双盘双向转向系统及汽车
EP3127777B1 (en) Automobile steering system
WO2023103644A1 (zh) 转向器总成和转向系统
CN107284524A (zh) 车辆、车辆的转向传动机构和车辆的转向系统
CN202529027U (zh) 一种八轴车辆转向机构
CN104527781A (zh) 二自由度四轮转向机构
WO2011113127A1 (en) Highly maneuverable transport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CN106240358A (zh) 双差速器结构的转向驱动桥
JP5186954B2 (ja) 車両用左右駆動力差生成装置
CN205423738U (zh) 内齿轮驱动的摆齿式汽车差速器
CN107284517A (zh) 车辆的自适应前转向系统
JPS61146682A (ja) 自動車の前後輪操舵装置
CN108528524A (zh) 一种智能转向系统的角传动装置
US11613301B2 (en) Motor-assisted steering gearbox
CN1966330A (zh) 汽车电子转向系统中的转向器
CN209987731U (zh)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电动汽车
CN203172721U (zh) 一体化线控独立转向双纵臂悬架导向机构系统
CN207229699U (zh) 一种差速器总成及多轮车
JPS5992262A (ja) 全方向移動車
CN108458083A (zh) 主动辅助转向式差速装置
CN109572633A (zh) 汽车及转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9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