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31833U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31833U CN206831833U CN201720686436.XU CN201720686436U CN206831833U CN 206831833 U CN206831833 U CN 206831833U CN 201720686436 U CN201720686436 U CN 201720686436U CN 206831833 U CN206831833 U CN 2068318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insulation layer
- air
- blower fan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涉及固体电蓄热领域。该固体电蓄热设备,在第一回风道与回风室、蓄热体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入口连通,第二挡火保温板与蓄热体保温层、壳体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二回风道,该固体电蓄热设备通过两侧循环风道,使其循环风从两侧风机出来后分别从两侧进入蓄热体,其结构简单,节省保温材料,效率高等,可作为固体电蓄热设备用的新型风循环系统得以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电蓄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大都采用底部回风、底部换热或底部回风、上部换热的形式,其结构较复杂,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其具有保温效果好、结构简单、放热效率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包括蓄热体、风机、换热器和带有电源引入端壳体,在壳体内壁上还设置有壳体保温层,蓄热体内各蓄热砖层之间形成蓄热体通风道,其技术要点是,在蓄热体外侧还设置有蓄热体保温层;位于第一风机与换热器之间的壳体保温层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顶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挡火保温板,第一挡火保温板与壳体保温层、蓄热体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一回风道,第一回风道与回风室、蓄热体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入口连通;位于第二风机与换热器之间的壳体保温层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之间连接有第二挡火保温板,第二挡火保温板与蓄热体保温层、壳体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二回风道,第二回风道也与回风室、蓄热体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入口连通;
所述的蓄热体由蓄热砖构成,蓄热砖的顶部设置有纵向通风孔,蓄热砖的底部设置有横向波形孔;蓄热砖彼此连接形成蓄热砖层,位于相邻的蓄热砖层之间的纵向通风孔彼此连通形成纵向通风道,位于相邻的蓄热层之间的波形孔彼此连通形成涡流通风道,且纵向通风道与涡流通风道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器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对称的设置在换热器的两端,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固定在壳体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器进风口端和出风口端均设置有保温层。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每个蓄热砖的顶部均设置有两个纵向通风孔,电加热件安装在纵向通风孔内,且两个电加热件串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固体电蓄热设备,在第一回风道与回风室、蓄热体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入口连通,第二挡火保温板与蓄热体保温层、壳体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二回风道,该固体电蓄热设备通过两侧循环风道,使其循环风从两侧风机出来后分别从两侧进入蓄热体,其结构简单,节省保温材料,效率高等,可作为固体电蓄热设备用的新型风循环系统得以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体电蓄热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蓄热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蓄热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蓄热体的剖视图,其中(a)图3中B-B向剖视图;(b)为图3中A向剖视图;
图中序号说明如下:1 蓄热体、2 蓄热体通风道、3 蓄热体保温层、4回风道、5壳体保温层、6风机出风口、7风机、8风机进风口、9换热器出水管、10换热器出风端、11换热器、12换热器进风端、13换热器回水管、14风机进风口、15风机、16风机出风口、17回风道、18壳体、19挡火保温板、20回风室、21电源引入端、22挡火保温板、23保温层、24纵向通风孔、25横向波形孔、26蓄热砖层、27纵向通风道、28涡流通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1~图4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包括蓄热体1、风机7、风机15、换热器11和带有电源引入端21的壳体18,其中的电源引入端21可以用来连接加热元件。在壳体18内壁上还设置有壳体保温层5,在蓄热体1外侧也设置有蓄热体保温层3,本实施例中的蓄热体保温层3采用挡火保温板,蓄热体1内各蓄热砖层之间具有蓄热体通风道2,蓄热体保温层3与壳体保温层5之间形成回风道。
位于风机7与换热器11之间的壳体保温层5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3顶端之间连接有挡火保温板19,挡火保温板19与壳体保温层5、蓄热体保温层3之间形成回风道4,回风道4与回风室20、蓄热体1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进风端12连通;位于风机15与换热器11之间的壳体保温层5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3之间连接有挡火保温板22,挡火保温板22与蓄热体保温层3、壳体保温层5之间形成回风道17,回风道17也与回风室20、蓄热体1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进风端12连通。高温热风经过换热器11换热后经换热器出风端10排出,在风机7吸力下低温热风通过风机进风口8进入风机7,通过风机进风口14进入风机15,在通过风机出风口6进入回风道4,通过风机出风口16进入回风道17。
风机7、风机15、换热器11设置在壳体18的同一侧,风机7、风机15对称的设置在换热器11的两端,风机7、风机15固定在壳体18上。换热器11四周均设置有保温层23,换热器出水管9、换热器回水管13穿过保温层23与外界连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高温风在风机7和风机15的吸力下进入换热器11对换热器11内的水进行加热,高温风经换热后降为低温风,低温风再进入风机7和风机15,低温风分别经回风道4、回风道17进入回风室20和蓄热体通风道2,经蓄热体通风道2再度加热为高温风,对换热器11内部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沿换热器出水管9排出,此过程不断循环,对换热器11内部水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采用的蓄热砖结构如图2~4所示,蓄热砖的顶部设置有纵向通风孔24,蓄热砖的底部设置有横向波形孔25;蓄热砖彼此连接形成蓄热砖层26,多个蓄热砖层形成蓄热体如图3所示。位于相邻的蓄热砖层之间的纵向通风孔24彼此连通形成纵向通风道27,位于相邻的蓄热层26之间的波形孔彼此连通形成涡流通风道28,且纵向通风道1与涡流通风道28连通,如图4(a)和图4(b)所示。当纵向通风孔24通风时,与纵向通风孔24连通的横向波形孔会使气流产生涡流,进而实现气流的搅动让吸热和放热更均匀、更充分,达到提高吸热和放热的效率的目的。
在每个蓄热砖的顶部均设置有双半圆连直长孔作为纵向通风孔24,电加热件分别安装在双半圆连直长孔内,且两个电加热件串联连接。
每个蓄热砖的下面设置有横向波形三连直孔,用于使通过纵向通风孔24进入横向波形孔25内的气流产生涡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包括蓄热体、风机、换热器和带有电源引入端壳体,在壳体内壁上还设置有壳体保温层,蓄热体内各蓄热砖层之间形成蓄热体通风道,其特征在于,在蓄热体外侧还设置有蓄热体保温层;位于第一风机与换热器之间的壳体保温层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顶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挡火保温板,第一挡火保温板与壳体保温层、蓄热体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一回风道,第一回风道与回风室、蓄热体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入口连通;位于第二风机与换热器之间的壳体保温层内壁与蓄热体保温层之间连接有第二挡火保温板,第二挡火保温板与蓄热体保温层、壳体保温层之间形成第二回风道,第二回风道也与回风室、蓄热体内各通风道及换热器入口连通;
所述的蓄热体由蓄热砖构成,蓄热砖的顶部设置有纵向通风孔,蓄热砖的底部设置有横向波形孔;蓄热砖彼此连接形成蓄热砖层,位于相邻的蓄热砖层之间的纵向通风孔彼此连通形成纵向通风道,位于相邻的蓄热层之间的波形孔彼此连通形成涡流通风道,且纵向通风道与涡流通风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换热器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对称的设置在换热器的两端,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固定在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换热器进风口端和出风口端均设置有保温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蓄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每个蓄热砖的顶部均设置有两个纵向通风孔,电加热件安装在纵向通风孔内,且两个电加热件串联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86436.XU CN206831833U (zh) | 2017-06-14 | 2017-06-14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86436.XU CN206831833U (zh) | 2017-06-14 | 2017-06-14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31833U true CN206831833U (zh) | 2018-01-02 |
Family
ID=60775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68643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31833U (zh) | 2017-06-14 | 2017-06-14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3183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46732A (zh) * | 2017-06-14 | 2017-10-13 | 辽宁赛科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CN109323451A (zh) * | 2018-10-26 | 2019-02-12 | 王占军 | 一种固态蓄热风能锅炉 |
-
2017
- 2017-06-14 CN CN201720686436.XU patent/CN20683183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46732A (zh) * | 2017-06-14 | 2017-10-13 | 辽宁赛科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CN109323451A (zh) * | 2018-10-26 | 2019-02-12 | 王占军 | 一种固态蓄热风能锅炉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46732A (zh)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
CN201589410U (zh) | 一种对流速热式电暖器 | |
CN105977426A (zh) | 一种带有液冷箱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液冷箱 | |
CN202835795U (zh) | 一种固体电储热热水锅炉 | |
CN105783564A (zh) | 一种固体蓄热装置 | |
CN202993545U (zh) | 一种固体电储热热风锅炉 | |
CN206831833U (zh)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
CN205536934U (zh) | 余热回收烘箱 | |
CN202852771U (zh) | 一种固体电储热蒸汽锅炉 | |
CN202442485U (zh) | 高效节能热风炉 | |
CN207733366U (zh) | 一种黑木耳发菌用自动恒温恒湿暖房 | |
CN206831827U (zh)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用内部两侧循环风道结构 | |
CN213208407U (zh) | 一种粉块状物料烘房的进气装置 | |
CN206037213U (zh) | 一种电暖通装置 | |
CN211233033U (zh) | 一种家庭用移动式采暖及置换新风装置 | |
WO2019062966A1 (zh) | 电池装置以及车辆 | |
CN210569191U (zh) | 一种电暖换热结构和电暖风机 | |
CN113188179A (zh) | 一种储能供暖供热装置 | |
CN208154700U (zh) | 电蓄热冷却系统 | |
CN201648797U (zh) | 一种燃油烘干机 | |
CN206695232U (zh) | 防冻裂新风处理机组 | |
KR100963306B1 (ko) | 산업용 열풍기 | |
CN207789491U (zh) | 一种具有保温作用的硫化机加热装置 | |
CN201173670Y (zh) | 一种用于烘房的热气循环系统 | |
CN209889533U (zh) | 一种用于印刷油墨的易凝原料的冬季储存暖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