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29211U -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29211U
CN206829211U CN201720598109.9U CN201720598109U CN206829211U CN 206829211 U CN206829211 U CN 206829211U CN 201720598109 U CN201720598109 U CN 201720598109U CN 206829211 U CN206829211 U CN 206829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bottom plate
sedimentation
pile
s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9810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勇
顾国荣
刘冬
陈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9810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292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29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29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其包括若干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锚杆静压桩;位于所述沉降较大侧的所述锚杆静压桩与所述建筑物底板之间通过预应力封桩结构连接;位于所述沉降较小侧的所述锚杆静压桩的上方设置有常规封桩结构,所述常规封桩结构包括常规封桩桩帽以及变形材料层;所述变形材料层位于所述锚杆静压桩的顶端与所述常规封桩桩帽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建筑物的底板的两侧采用不同的封桩方式,可以分别调节建筑物两侧的沉降速度,从而有效的纠正建筑物的倾斜状态;设置在沉降较小侧的变形材料层以及锚杆静压桩可有效的控制纠偏过程中沉降较小侧的沉降幅度。

Description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修建在软土或其他不良地质地区的建筑物由于勘察、设计、施工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由此会造成建筑物倾斜、挠曲或开裂。对该类建筑特别是不均匀沉降快速发展中的建筑物,需及时采取止倾措施,防止倾斜进一步增大,同时还应采取纠倾措施,以消除现有倾斜对建筑物结构或地基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结构或地基发生破坏,达到恢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目的。
常规措施为先采用迫沉或顶升等方法进行纠倾,然后补设锚杆静压桩进行基础加固,使沉降稳定,该法对地基和基础扰动相对较大,纠倾速率控制要求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该基础加固结构通过在建筑物的底板设置若干预应力锚杆,并根据预应力锚杆的位置采用不同的封装方法,从而有效且准确对建筑物进行被动纠偏。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所述基础加固结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锚杆静压桩;所述建筑物底板包括沉降较大侧和沉降较小侧;位于所述沉降较大侧的所述锚杆静压桩与所述建筑物底板之间通过预应力封桩结构连接;位于所述沉降较小侧的所述锚杆静压桩的上方设置有常规封桩结构,所述常规封桩结构包括常规封桩桩帽以及变形材料层;所述常规封桩桩帽填充在所述建筑物底板的桩孔内部,所述变形材料层位于所述锚杆静压桩的顶端与所述常规封桩桩帽之间。
所述预应力封桩结构包括预应力封桩桩帽;所述预应力封桩桩帽填充在所述建筑物底板的桩孔内部,并连接所述锚杆静压桩的顶端。
在位于所述建筑物沉降最大区域的所述锚杆静压桩为基准桩;位于所述沉降较小侧的锚杆静压桩上方的变形材料层的厚度和所述锚杆静压桩上方的所述建筑物底板的沉降程度成正比。
所述锚杆静压桩在所述建筑物底板下方呈阵列状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建筑物的底板的两侧采用不同的封桩方式,可以分别调节建筑物两侧的沉降速度,从而有效的纠正建筑物的倾斜状态;设置在沉降较小侧的变形材料层以及锚杆静压桩可有效的控制纠偏过程中沉降较小侧的沉降幅度,避免沉降较小侧过度沉降,危害建筑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建筑物底板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建筑物底板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建筑物底板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建筑物底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图中标记1-11分别为:建筑物1、建筑物底板2、沉降较大侧3、沉降较小侧4、锚杆静压桩5、变形材料层6、常规封桩桩帽7、基准桩8、预应力封桩结构9、预应力封桩桩帽10、常规封桩结构11。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所述建筑物纠偏结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建筑物底板2下方的锚杆静压桩5;锚杆静压桩5在建筑物底板2下方呈阵列状分布。建筑物底板2包括沉降较大侧3和沉降较小侧4;其中:
位于沉降较大侧3的锚杆静压桩5与建筑物底板之间通过预应力封桩结构9连接;预应力封桩结构9包括预应力封桩桩帽10;预应力封桩桩帽10填充在建筑物底板2的桩孔内部,并连接锚杆静压桩5的顶端;采用预应力封桩,使得位于沉降较大侧3的锚杆静压桩5迅速发挥作用,产生止倾效果,阻止沉降较大侧3继续沉降;
位于沉降较小侧4的锚杆静压桩5的上方设置有常规封桩结构11;常规封桩结构11包括常规封桩桩帽7以及变形材料层6;常规封桩桩帽填充在建筑物底板2的桩孔内部,变形材料层6位于锚杆静压桩5的顶端与常规封桩桩帽7之间。
变形材料层6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进行压缩;因此在变形材料层6压缩到极限体积前,沉降较小侧4可持续沉降,从而实现建筑物被动纠偏的目的;各锚杆静压桩5采用的变形材料层6的厚度使得建筑物1完成纠偏后,变形材料层6刚好被压缩至极限体积,变形材料层6压缩至极限体积后,其下方的锚杆静压桩5顶撑在常规封桩桩帽7的底部,使得沉降较小侧4不会继续沉降,避免沉降较小侧过度沉降,危害建筑安全。
各锚杆静压桩5上方的变形材料层6的厚度与该锚杆静压桩5上的建筑物底板的沉降程度呈反比;在建筑物1回倾过程中,建筑物底板2初始沉降程度越小的区域需要越大的沉降空间,因此沉降越小的区域需要越厚的变形材料层6。变形材料层6的厚度Hm-n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Hm-n=H1-1+Ln×β/1000+Bm×α/1000
其中,m为所述锚杆静压桩的行编号,n为所述锚杆静压桩的列编号,α为所述建筑物的南北向倾斜率,β为所述建筑物的东西向倾斜率,建筑物沉降最大区域的锚杆静压桩5为基准桩8,Bm为所述锚杆静压桩与所述基准桩之间的南北向距离,Ln为所述锚杆静压桩与所述基准桩之间的东西向距离, H1-1为0。
建筑物底板2的沉降较大侧3和沉降较小侧4的划分由建筑物底板2的沉降情况确定;在划分过程中,首先计算建筑物1不发生倾斜时建筑物底板2的沉降情况的理论值;根据计算的理论值将沉降深度大于理论值的区域划分为沉降较大侧3,将沉降深度小于理论值的区域划分为沉降较小侧4;本实施例中建筑物底板2的沉降较大侧3和沉降较小侧4的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建筑物1的东北角沉降最大,因此在计算变形材料层6的厚度的过程中,将位于建筑物东北角的锚杆静压桩作为基准桩8。
如图1和图2所示,使用本实施例的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对建筑进行加固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建筑物1上部结构荷载分布及不均匀沉降情况,在建筑物底板2上开设若干桩孔,桩孔呈阵列装分布;桩孔开设完成后在每个桩孔中施工锚杆静压桩5。
2)由于建筑物1存在倾斜,因此建筑物的一侧沉降较大,另一侧沉降较小;根据建筑物的倾斜情况,将建筑物底板2划分为沉降较大侧3和沉降较小侧4;对位于建筑物1的沉降较大侧3的锚杆静压桩5进行预应力封桩,对位于建筑物1的沉降较小侧4的锚杆静压桩5进行常规封桩。
3)封桩完成后,沉降较大侧3采用预应力封桩,锚杆静压桩5迅速发挥作用,产生止倾效果,阻止沉降较大侧3继续沉降;而沉降较小侧4采用常规封桩,位于常规封桩桩帽7和锚杆静压桩5之间的变形材料层6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进行压缩;因此在变形材料层6压缩到极限体积前,沉降较小侧4可持续沉降,从而实现被动纠偏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在建筑物的底板的两侧采用不同的封桩方式,可以分别调节建筑物两侧的沉降速度,从而有效的纠正建筑物的倾斜状态;设置在沉降较小侧的变形材料层以及锚杆静压桩可有效的控制纠偏过程中沉降较小侧的沉降幅度,避免沉降较小侧过度沉降,危害建筑安全。
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建筑物底板的沉降情况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建筑物底板2的西南角的沉降程度大于理论值;因此将建筑物的西南部分划分为沉降较大侧3,将建筑物的东北部分划分为沉降较小侧;建筑物西南角的沉降程度最大,因此在计算变形材料层6的厚度的过程中,将位于建筑物西南角的锚杆静压桩作为基准桩8。
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建筑物底板的沉降情况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建筑物底板2的南部的沉降程度大于理论值;因此将建筑物的南部分划分为沉降较大侧3,将建筑物的北部分划分为沉降较小侧;建筑物西南角的沉降程度最大,因此在计算变形材料层6的厚度的过程中,将位于建筑物西南角的锚杆静压桩作为基准桩8。

Claims (4)

1.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加固结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建筑物底板下方的锚杆静压桩;所述建筑物底板包括沉降较大侧和沉降较小侧;位于所述沉降较大侧的所述锚杆静压桩与所述建筑物底板之间通过预应力封桩结构连接;位于所述沉降较小侧的所述锚杆静压桩的上方设置有常规封桩结构,所述常规封桩结构包括常规封桩桩帽以及变形材料层;所述常规封桩桩帽填充在所述建筑物底板的桩孔内部,所述变形材料层位于所述锚杆静压桩的顶端与所述常规封桩桩帽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封桩结构包括预应力封桩桩帽;所述预应力封桩桩帽填充在所述建筑物底板的桩孔内部,并连接所述锚杆静压桩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建筑物沉降最大区域的所述锚杆静压桩为基准桩;位于所述沉降较小侧的锚杆静压桩上方的变形材料层的厚度和所述锚杆静压桩上方的所述建筑物底板的沉降程度成正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静压桩在所述建筑物底板下方呈阵列状分布。
CN201720598109.9U 2017-05-26 2017-05-26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Active CN2068292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8109.9U CN206829211U (zh) 2017-05-26 2017-05-26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8109.9U CN206829211U (zh) 2017-05-26 2017-05-26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29211U true CN206829211U (zh) 2018-01-02

Family

ID=60773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98109.9U Active CN206829211U (zh) 2017-05-26 2017-05-26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2921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6369A (zh) * 2018-02-09 2018-07-24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方法
CN109653187A (zh) * 2018-12-25 2019-04-19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锚杆静压桩不均匀拖带沉降的方法
CN110359475A (zh) * 2019-07-25 2019-10-22 广东庆余堂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免开挖加固筏板基础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335316A (zh) * 2020-03-04 2020-06-26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刚性桩复合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6369A (zh) * 2018-02-09 2018-07-24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方法
CN109653187A (zh) * 2018-12-25 2019-04-19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锚杆静压桩不均匀拖带沉降的方法
CN110359475A (zh) * 2019-07-25 2019-10-22 广东庆余堂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免开挖加固筏板基础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335316A (zh) * 2020-03-04 2020-06-26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刚性桩复合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29211U (zh)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结构
CN105040706B (zh) 一种能充分利用地下室空间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4590107U (zh) 建筑物双向纠偏加固结构
CN107059882A (zh) 拱形锚网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
CN209243794U (zh) 一种桩基建筑物纠倾截桩托换限位结构
CN105887948B (zh) 一种抗滑桩倾斜复位纠偏与加固方法
CN113338361A (zh) 用于软土地层地铁施工导致上覆建筑物沉降的纠偏方法
CN113935098B (zh) 基于滑裂面形状修正的基坑支护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CN111962910B (zh) 一种建筑物托换基础旋转移位纠倾方法
CN106149774B (zh) 一种基于锚杆静压桩封桩技术的建筑物纠偏加固方法
CN106759270A (zh)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带肋抗拔桩施工方法
CN206308701U (zh) 一种高台柱倒锥形基础
CN217027018U (zh) 一种用于大面积软土加固的孔内强夯碎石桩地基结构
CN207121940U (zh) 一种用于桩端砂性土持力层的建筑物纠偏结构
CN107130652A (zh) 用于建筑物被动纠偏的基础加固方法
CN113591183A (zh) 一种黏性土地层多支点式围护结构非平衡计算方法
CN104631467A (zh) 基坑开挖工程的l型换撑板的支设方法
CN213390202U (zh) 一种组合式多边形筒状结构风机基础
CN203782727U (zh) 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
CN205776299U (zh) 控制构筑物沉降的旋喷支撑桩
CN108776726B (zh) 一种偏心堆载作用下的盾构隧道横向受力计算方法
CN206844131U (zh) 轻型组合支挡结构
CN112459145A (zh) 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物桩基础支撑纠倾方法
CN116240899B (zh) 一种基于反底拱加固的基坑开挖变形控制工艺
CN206015698U (zh) 一种软土地基土山堆筑排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32 18, building 681, Xiao Mu Qi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00032 18, building 681, Xiao Mu Qi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