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17681U -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17681U
CN206817681U CN201720525545.3U CN201720525545U CN206817681U CN 206817681 U CN206817681 U CN 206817681U CN 201720525545 U CN201720525545 U CN 201720525545U CN 206817681 U CN206817681 U CN 206817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cation
connecting hole
passage
spray orifice
sp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255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华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255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17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17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17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其中,加湿喷嘴用于空气加湿设备,所述加湿喷嘴包括基体、第一喷孔、第二喷孔和连接孔,所述基体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所述基体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所述基体底端形成连接部;所述第一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顶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侧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改善加湿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背景技术
空气加湿设备是一种通过增加室内的加湿蒸汽量以增大室内湿度的设备,通常用于家庭、办公、机房等环境中,以维持室内的湿度,保证用户的舒适性或仪器设备的安全性。空气加湿设备可通过电极加湿、电热加湿、湿膜加湿、干蒸汽加湿、高压喷雾加湿、高压微雾加湿等多种方式,将加湿用水转化为加湿蒸汽,再通过加湿组件的加湿喷嘴送向室内,调节室内湿度。然而,当大量加湿蒸汽在加湿组件中聚集,同时温度降低、凝结核较多的情况下,加湿蒸汽容易饱和液化形成凝露,特别是在加湿喷嘴处,由于加湿蒸汽大量聚集,更容易产生凝露,而凝露由加湿喷嘴喷出时产生喷水现象,使得加湿不均匀,难以有效增加室内湿度,同时喷出的液态水还可能使用户舒适性和仪器设备的安全性降低,导致空气加湿设备的加湿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湿喷嘴,旨在解决上述加湿蒸汽容易饱和液化产生凝露、加湿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改善加湿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加湿喷嘴,用于空气加湿设备,所述加湿喷嘴包括基体,第一喷孔,第二喷孔以及连接孔,所述基体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所述基体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所述基体底端形成连接部;所述第一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顶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侧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喷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喷孔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喷孔沿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喷台部的侧面,且任两个所述第二喷孔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喷孔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二喷孔所在处的所述喷台部侧面法线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孔的孔径自所述加湿通道向所述喷台部顶面呈渐扩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喷孔的孔径自所述加湿通道向所述喷台部侧面呈渐扩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湿组件,用于空气加湿设备,所述加湿组件包括第一加湿管,第二加湿管以及加湿喷嘴,所述第一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一加湿通道,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加湿源,所述第一加湿通道与所述加湿源连通;所述第二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二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二加湿通道,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与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加湿通道与所述第一加湿通道连通;所述加湿喷嘴包括基体、第一喷孔、第二喷孔以及连接孔,所述基体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所述基体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所述基体底端形成连接部;所述第一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顶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侧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加湿通道与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第三加湿管,所述第三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所述第三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三加湿通道,所述第五连接孔和所述第六连接孔与所述第三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加湿管与所述加湿喷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五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六连接孔连接于所述连接孔,所述第三加湿通道和所述加湿通道、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加湿管。
优选地,所述加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湿管,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湿管相对所述第一加湿管对称分布;多个所述加湿喷嘴相对所述第二加湿管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空气加湿设备,所述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第一加湿管,第二加湿管以及加湿喷嘴,所述第一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一加湿通道,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加湿源,所述第一加湿通道与所述加湿源连通;所述第二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二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二加湿通道,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与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加湿通道与所述第一加湿通道连通;所述加湿喷嘴包括基体、第一喷孔、第二喷孔以及连接孔,所述基体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所述基体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所述基体底端形成连接部;所述第一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顶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侧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加湿通道与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壳体,风阀,换热器,辅热器以及风机,所述壳体内部形成风道;所述风阀设于所述壳体表面,所述风阀控制所述风道与环境的连通和隔断;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辅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加湿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风机之间。
优选地。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加湿组件以使所述加湿组件靠近所述加湿源的部分低于所述加湿组件远离所述加湿源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家用空调、精密空调或加湿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加湿喷嘴用于空气加湿设备,加湿喷嘴包括基体、第一喷孔、第二喷孔以及连接孔,基体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基体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基体底端形成连接部;第一喷孔开设于喷台部的顶面,且与加湿通道连通;第二喷孔开设于喷台部的侧面,且与加湿通道连通;连接孔开设于连接部的底面,且与加湿通道连通。连接部用以连接加湿喷嘴和加湿组件的其它部分,在加湿过程中,加湿蒸汽自加湿喷嘴底部的连接孔流入加湿通道中,沿加湿通道流动至喷台部,经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喷出,加湿蒸汽自下向上流动,避免了加湿蒸汽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从第一喷孔或第二喷孔中喷出。喷台部由基体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对加湿蒸汽起到一定的扩散和导流作用,减少了加湿蒸汽在加湿通道内聚集而产生凝露的可能性。加湿喷嘴包括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多个喷孔使加湿蒸汽具有多条喷出通道,进一步减少了加湿蒸汽喷出过程中聚集而产生凝露的可能性,同时使加湿蒸汽的分布更加均匀。第一喷孔设置在喷台部顶面,第二喷孔设置在喷台部侧面,减少了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喷出的加湿蒸汽之间的互相干扰,且减少了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喷孔或第二喷孔中喷出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减少了加湿喷嘴中加湿蒸汽凝露的可能性,同时改善了加湿蒸汽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改善了加湿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湿喷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加湿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其中,虚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喷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加湿喷嘴110用于空气加湿设备,加湿喷嘴110包括基体111,第一喷孔113,第二喷孔114以及连接孔,基体111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112,基体111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111a,基体111底端形成连接部111b;第一喷孔113开设于喷台部111a的顶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第二喷孔114开设于喷台部111a的侧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连接孔开设于连接部111b的底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
具体的,空气加湿设备通过加湿喷嘴110向室内增加加湿蒸汽以提高室内湿度,空气加湿设备具体可以是家用空调、精密空调或加湿机等设备,用在家庭、办公或机房等环境中,以保障用户的舒适性或仪器设备的安全性。
加湿喷嘴的基体111包括位于底端的连接部111b和位于顶端、沿径向向外凸的喷台部111a,连接部111b用以连接加湿喷嘴110至加湿组件100的其它部分,连接部111b的底面开设有连接孔(图中未示出),连接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且与加湿组件100的其它部分连通,以获取加湿蒸汽;喷台部111a上开设有与加湿通道112连通的、位于顶面的第一喷孔113和位于侧面的第二喷孔114,以供加湿蒸汽喷出,对室内加湿。在加湿过程中,加湿蒸汽自下向上流动,从而避免了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而喷出。进一步的,喷台部111a沿径向向外凸出,由于喷台部111a侧面开设的第二喷孔114与加湿通道112连通,因此,喷台部111a的内径通常大于连接部111b的内径,加湿蒸汽自连接部111b流向喷台部111a,由于内径的增大,使得加湿蒸汽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扩散,一方面减小了加湿蒸汽大量聚集而饱和液化产生凝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加湿蒸汽压强减小导致其流速增大,从而增加了加湿蒸汽喷出后的流动距离,实现了更好的加湿效果。此外,内径增大的喷台部111a还对加湿蒸汽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使其在喷出后更容易扩散开来,以提高加湿的均匀性。
加湿喷嘴110包括第一喷孔113和第二喷孔114,多个喷孔使加湿蒸汽可沿多条通道喷出,进一步减少了加湿蒸汽喷出过程中饱和液化而产生凝露的可能性,同时使加湿蒸汽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其中,第一喷孔113设置在喷台部111a顶面,第二喷孔114设置在喷台部111a侧面,减少了第一喷孔113和第二喷孔114喷出的加湿蒸汽之间的互相干扰,且减少了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中喷出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加湿喷嘴110用于空气加湿设备,加湿喷嘴110包括基体111、第一喷孔113、第二喷孔114以及连接孔,基体111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112,基体111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111a,基体111底端形成连接部111b;第一喷孔113开设于喷台部111a的顶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第二喷孔114开设于喷台部111a的侧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连接孔开设于连接部111b的底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连接部111b用以连接加湿喷嘴110至加湿组件100的其它部分,在加湿过程中,加湿蒸汽自加湿喷嘴110底部的连接孔流入加湿通道112中,沿加湿通道112流动至喷台部111a,经第一喷孔113和第二喷孔114喷出,加湿蒸汽自下向上流动,避免了加湿蒸汽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从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中喷出。喷台部111a由基体111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对加湿蒸汽起到一定的扩散和导流作用,减少了加湿蒸汽在加湿通道112内聚集而产生凝露的可能性,同时使得加湿蒸汽的压强减小,流速增大,从而扩大了加湿蒸汽喷出后的流动范围。加湿喷嘴110包括第一喷孔113和第二喷孔114,多个喷孔使加湿蒸汽具有多条喷出通道。进一步减少了加湿蒸汽喷出过程中聚集而产生凝露的可能性,同时使加湿蒸汽的分布更加均匀。第一喷孔113设置在喷台部111a顶面,第二喷孔114设置在喷台部111a侧面,减少了第一喷孔113和第二喷孔114喷出的加湿蒸汽之间的互相干扰,且减少了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中喷出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减少了加湿喷嘴110中加湿蒸汽凝露的可能性,同时改善了加湿蒸汽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改善了加湿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加湿喷嘴110,无需额外设置挡水板,从而简化了加湿喷嘴110的结构,降低了加湿喷嘴110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喷孔113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喷孔1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喷孔113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加湿蒸汽在第一喷孔113和第二喷孔114内分别沿第一喷孔113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喷孔114的延伸方向流动,在喷出后保持其在加湿喷嘴110内的流动方向。自第一喷孔113中喷出的加湿蒸汽自下向上流动,避免了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喷孔113流出,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喷孔113和第二喷孔114延伸方向使得多路加湿蒸汽沿不同方向扩散,从而改善了加湿在各个方向上的均匀性,同时避免了多路加湿蒸汽之间的干扰。
进一步的,至少两个第二喷孔114沿周向均匀分布于喷台部111a的侧面,且任两个第二喷孔114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示例中,多个第二喷孔114的延伸方向呈锥状分布,第二喷孔114中的加湿蒸汽向斜上方喷出,不仅实现了多个方位的均匀加湿,同时减少了液化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第二喷孔114而被喷出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喷孔114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二喷孔114所在处的喷台部111a侧面法线方向一致,也就是第二喷孔11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其所在处的基体111表面,从而在加湿蒸汽喷出时,减少了基体111表面对加湿蒸汽产生的阻力,使得加湿蒸汽的流动范围更广,同时,减少了加湿蒸汽与基体111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加湿蒸汽在基体111表面液化而产生凝露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孔113的孔径自加湿通道112向喷台部111a顶面呈渐扩设置;和/或,第二喷孔114的孔径自加湿通道112向喷台部111a侧面呈渐扩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的孔径自加湿喷嘴110内部向外部逐渐增大,在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与加湿通道112直接相连的一端,较小的孔径有利于限制进入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中的加湿蒸汽的量,以避免大量加湿蒸汽进入狭小的空间中饱和产生凝露;而在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与环境直接相连的一端,较大的孔径有利于加湿蒸汽更好地扩散,以改善加湿的均匀性。同时,渐扩设置的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还对加湿蒸汽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使加湿蒸汽分散喷出,以提高加湿的空间均匀性。此外,当存在饱和液化而产生的凝露时,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喷孔113或第二喷孔114流动至加湿通道112中,并进一步经加湿通道112流动至加湿源中,以免加湿喷嘴110喷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湿组件100,如图2所示,该加湿组件100用于空气加湿设备,加湿组件100包括第一加湿管120,第二加湿管130以及加湿喷嘴110,第一加湿管120表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第一加湿管120内形成中空的第一加湿通道,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与第一加湿通道连通,第一连接孔连接于加湿源,第一加湿通道与加湿源连通;第二加湿管130表面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第二加湿管130内形成中空的第二加湿通道,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与第二加湿通道连通,第三连接孔连接于第二连接孔,第二加湿通道与第一加湿通道连通;加湿喷嘴110包括基体111、第一喷孔113、第二喷孔114以及连接孔,基体111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112,基体111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111a,基体111底端形成连接部111b;第一喷孔113开设于喷台部111a的顶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第二喷孔114开设于喷台部111a的侧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连接孔开设于连接部111b的底面,且与加湿通道112连通,连接孔连接于第四连接孔,加湿通道112与第二加湿通道连通。加湿喷嘴1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加湿组件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第一加湿管120作为加湿组件100的干管,用于连接加湿源,以提供加湿蒸汽。第二加湿管130作为加湿组件100的支管,通常与风道210对应设置,并根据具体的加湿需求采用多种布局方式,以将加湿蒸汽均匀地输送到风道210中。加湿组件100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加湿管130,以适应于不同的风道210。
进一步的,加湿组件100还包括第三加湿管140,第三加湿管140表面开设有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第三加湿管140内形成中空的第三加湿通道,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与第三加湿通道连通,第三加湿管140与加湿喷嘴110一一对应设置,第五连接孔连接于第四连接孔,第六连接孔连接于连接孔,第三加湿通道和加湿通道112、第二加湿通道连通。也就是说,第三加湿管140连接于加湿喷嘴110和第二加湿管130之间,以进一步减少沉积在第二加湿管130内的凝露经加湿喷嘴110喷出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第二加湿管130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情况下,将第三加湿管140沿上下方向设置,可以使得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三加湿管140中的第三加湿通道流入第二加湿通道中,同时增大第二加湿通道和加湿喷嘴110中的加湿通道112之间的距离,避免加湿喷嘴110喷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加湿组件100还包括支撑部150,支撑部150连接于第二加湿管130,支撑部150用于固定安装加湿组件100至空气加湿设备中,起到支撑加湿组件100的作用。支撑部150可通过螺钉、铆钉等方式与空气加湿设备固定连接,并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连接方式。
加湿组件10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加湿管130,至少两个第二加湿管130相对第一加湿管120对称分布,多个加湿喷嘴110相对第二加湿管130均匀分布,从而在保障风道210内加湿均匀的情况下,使得来自加湿源的加湿蒸汽流动至多个加湿喷嘴110的距离差别尽可能减小,且距离总量尽可能小,一方面减少了加湿蒸汽流动距离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加湿喷嘴110的压强差别,使得加湿蒸汽的喷出速度均匀;另一方面减少了加湿蒸汽的流速在沿加湿组件100的管路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使得加湿蒸汽被喷出后能够流动至更远的距离,使室内的加湿效果均匀。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加湿设备,该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加湿组件100,该加湿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加湿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壳体200,风阀300,换热器400,辅热器500以及风机600,壳体200内部形成风道210;风阀300设于壳体200表面,控制风道210与环境的连通和隔断;换热器400设于壳体200内;辅热器500设于壳体200内;风机600设于壳体200内;加湿组件100设于换热器400与风机600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加湿设备,能够实现制冷加湿、制热加湿、恒温加湿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在制冷加湿模式下,打开风阀300、换热器400、加湿组件100以及风机600,关闭辅热器500,在风机600的驱动作用下,环境中的空气经风阀300流动至壳体200内的风道210中,空气经换热器400换热制冷,再经加湿组件100加湿后,流出壳体200,对室内加湿。在制热加湿模式下,打开风阀300、加湿组件100、辅热器500以及风机600,在风机600的驱动作用下,环境中的空气经风阀300流动至壳体200内的风道210中,经加湿组件100加湿、辅热器500加热后,流出壳体200,对室内加湿。当然,也可以同时开启换热器400,通过换热器400对空气进行制热,以进一步增强制热效果。在恒温加湿模式下,打开风阀300、加湿组件100以及风机600,在风机600的驱动作用下,环境中的空气经风阀300流动至壳体200内的风道210中,经加湿组件100加湿后流出壳体200,对室内加湿。在空气加湿设备不工作时,风阀300关闭,以减少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壳体200内,使得凝结核增多而增大凝露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0包括支撑部150,支撑部150支撑加湿组件100以使加湿组件100靠近加湿源的部分低于加湿组件100远离加湿源的部分,例如,靠近加湿源部分的支撑部150高度设置得较低。在加湿过程中,产生的凝露在重力作用下沿加湿喷嘴110、第三加湿管140、第二加湿管130和第一加湿管120中的至少部分流回加湿源中,从而避免了加湿喷嘴110喷水,同时,无需额外设置接水盘,简化了空气加湿设备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该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家用空调、精密空调或加湿机,以实现对室内的加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加湿喷嘴,用于空气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喷嘴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内形成中空的加湿通道,所述基体顶端沿径向向外凸形成喷台部,所述基体底端形成连接部;
第一喷孔,所述第一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顶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
第二喷孔,所述第二喷孔开设于所述喷台部的侧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
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且与所述加湿通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孔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喷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喷孔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喷嘴,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喷孔沿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喷台部的侧面,且任两个所述第二喷孔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孔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二喷孔所在处的所述喷台部侧面法线方向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孔的孔径自所述加湿通道向所述喷台部顶面呈渐扩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喷孔的孔径自所述加湿通道向所述喷台部侧面呈渐扩设置。
6.一种加湿组件,用于空气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包括:
第一加湿管,所述第一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一加湿通道,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加湿源,所述第一加湿通道与所述加湿源连通;
第二加湿管,所述第二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二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二加湿通道,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与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加湿通道与所述第一加湿通道连通;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喷嘴,所述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加湿通道与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
第三加湿管,所述第三加湿管表面开设有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所述第三加湿管内形成中空的第三加湿通道,所述第五连接孔和所述第六连接孔与所述第三加湿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加湿管与所述加湿喷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五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六连接孔连接于所述连接孔,所述第三加湿通道和所述加湿通道、所述第二加湿通道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加湿管。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湿管,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湿管相对所述第一加湿管对称分布;
多个所述加湿喷嘴相对所述第二加湿管均匀分布。
10.一种空气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湿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风道;
风阀,所述风阀设于所述壳体表面,所述风阀控制所述风道与环境的连通和隔断;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
辅热器,所述辅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加湿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风机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加湿组件以使所述加湿组件靠近所述加湿源的部分低于所述加湿组件远离所述加湿源的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湿设备包括家用空调、精密空调或加湿机。
CN201720525545.3U 2017-05-11 2017-05-11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Active CN206817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25545.3U CN206817681U (zh) 2017-05-11 2017-05-11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25545.3U CN206817681U (zh) 2017-05-11 2017-05-11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17681U true CN206817681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4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25545.3U Active CN206817681U (zh) 2017-05-11 2017-05-11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17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4047B (zh) 空调器
JPS59112139A (ja) 塗装空調装置
CN107152741B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和空调器
CN104329739A (zh) 立管间接、低温表冷与高压微雾相结合的自适应空调机组
CN207262600U (zh) 干式喷房循环风空调系统
CN107044705A (zh) 空调器的加湿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加湿方法
CN204786931U (zh) 水喷淋式制冷加湿交换平衡一体装置
CN209857215U (zh) 加湿结构、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和空气处理系统
CN205351578U (zh) 一种纺丝生产用中央空调机组
CN206817681U (zh) 加湿喷嘴、加湿组件和空气加湿设备
CN111780383A (zh)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加湿装置
CN2062224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094794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3907854U (zh) 一种纺织车间用水帘降温系统
CN105588248A (zh) 加湿设备出雾组件及加湿设备
CN205425241U (zh) 一种纺丝生产用新型组合空调机组
CN106895536A (zh) 雾化结构、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0164181A1 (zh) 用于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空调
CN105042737A (zh) 一种采用翅片管与直接蒸发技术结合的冷气机装置
CN206222481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86810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62422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5488346U (zh) 铅酸蓄电池极板固化试验箱及固化试验系统
CN215113027U (zh) 一种空气加湿器
CN204254759U (zh) 一种立管间接与高压微雾复合的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