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16733U -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16733U
CN206816733U CN201720676338.8U CN201720676338U CN206816733U CN 206816733 U CN206816733 U CN 206816733U CN 201720676338 U CN201720676338 U CN 201720676338U CN 206816733 U CN206816733 U CN 2068167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ting shaft
shock absorber
limiting component
base
position limi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7633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民
金泽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LABOUR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LABOUR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LABOUR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LABOUR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7633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167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167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167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包括上盖、缓冲部件和底座,缓冲部件垫设在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上盖与缓冲部件在中心位置处由上至下穿设有空心的定位轴,底座上部套设在定位轴外侧,上盖与定位轴固定连接,定位轴下端设置有过载限位部件,过载限位部件上端固定设置在定位轴的内部,过载限位部件下端与底座下部留有安全活动距离。在上盖受力时,上盖受力压迫并向下移动,过载限位部件被携带并向下移动,过载限位部件最大的位移距离则就是安全活动距离,当过载限位部件接触到底座下部时,过载限位部件无法位移,进而起到对上盖下沉位移量的限制,有效保护减振器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背景技术
目前,减振器是用在设备与基础之间的一种减振产品,一般由橡胶和钢弹簧制作,一般减振器都不具备过载限位和抗拉限位,只能在标准载荷范围内使用,一但出现设备顷斜时,减振器不具备过载限位和抗拉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解决减振器不具备过载限位功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包括上盖、缓冲部件和底座,所述缓冲部件垫设在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上盖与缓冲部件在中心位置处由上至下穿设有空心的定位轴,所述底座上部套设在所述定位轴外侧,所述上盖与所述定位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轴下端设置有过载限位部件,所述过载限位部件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轴的内部,所述过载限位部件下端与所述底座下部留有安全活动距离。
进一步,所述过载限位部件包括连接杆和接触板,所述连接杆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轴内部,所述接触板中心位置与所述连接杆下端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接触板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杆的端面积。
进一步,所述定位轴下端外表面上固定设置有抗拉部件,所述抗拉部件与所述底座上部可解除式相抵。
进一步,所述抗拉部件包括套设在所述定位轴外侧的限位挡环和固定卡簧,所述限位挡环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部与固定卡簧之间,所述定位轴外侧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固定卡簧的卡槽,所述固定卡簧与所述卡槽卡接。
进一步,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锥台状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下部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板形成腔体结构,所述支撑架上部中心位置套设在所述定位轴的外侧,所述缓冲部件垫设在所述上盖与所述支撑架之间。
进一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底板为矩形。
进一步,所述底板在四个角部位置均设置有倒角。
进一步,所述定位轴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过载限位部件上端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过载限位部件与所述定位轴通过所述内螺纹和外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缓冲部件为减振橡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包括上盖、缓冲部件和底座,所述缓冲部件垫设在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上盖与缓冲部件在中心位置处由上至下穿设有空心的定位轴,所述底座上部套设在所述定位轴外侧,所述上盖与所述定位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轴下端设置有过载限位部件,所述过载限位部件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轴的内部,所述过载限位部件下端与所述底座下部留有安全活动距离。这样,在定位中下端设置过载限位器,而且过载限位部件下端与底座下部留有安全活动距离,由于定位轴与上盖固定连接,且过载限位部件上端固定设置在定位轴的内部,在上盖受力时,上盖受力压迫并向下移动,过载限位部件被携带并向下移动,过载限位部件最大的位移距离则就是安全活动距离,当过载限位部件接触到底座下部时,过载限位部件无法位移,进而起到对上盖下沉位移量的限制,有效保护减振器的结构稳定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在减振器承受超过标准载荷时,减振器具有过载限位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仰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上盖,2、缓冲部件,3、底座,31、底板,32、支撑架,33、安装孔,4、定位轴,5、抗拉部件,51、限位挡环,52、固定卡簧,6、过载限位部件,61、连接杆,62、接触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中心”、“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包括上盖1、缓冲部件2和底座3,所述缓冲部件2垫设在所述上盖1与所述底座3之间,所述上盖1与缓冲部件2在中心位置处由上至下穿设有空心的定位轴4,所述底座3上部套设在所述定位轴4外侧,所述上盖1与所述定位轴4固定连接,所述定位轴4下端设置有过载限位部件6,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轴4的内部,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下端与所述底座3下部留有安全活动距离。这样,在定位中下端设置过载限位器,而且过载限位部件6下端与底座3下部留有安全活动距离,由于定位轴4与上盖1固定连接,且过载限位部件6上端固定设置在定位轴4的内部,在上盖1受力时,上盖1受力压迫并向下移动,过载限位部件6被携带并向下移动,过载限位部件6最大的位移距离则就是安全活动距离,当过载限位部件6接触到底座3下部时,过载限位部件6无法位移,进而起到对上盖1下沉位移量的限制,有效保护减振器的结构稳定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在减振器承受超过标准载荷时,减振器具有过载限位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如图1-图2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包括连接杆61和接触板62,所述连接杆61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轴4内部,所述接触板62中心位置与所述连接杆61下端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接触板62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杆61的端面积。这样,由于接触板62的面积大于连接杆61的端面积,大大增加了接触板62与底座3的接触面积,在接触板62与底座3接触时,可以有效减少接触板62对底座3的局部压强。
本实用新型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如图1-图2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定位轴4下端外表面上固定设置有抗拉部件5,所述抗拉部件5与所述底座3上部可解除式相抵。这样,在定位轴4下端外表面上固定设置抗拉部件5,因为在设备下部一般均设置有四个减振器,四个减振器对称设置,在设备向一侧偏移时,重力集中在一侧,而另一侧减振器的上盖1与底座3就会有分离的趋势,此时抗拉部件5对上盖1与底座3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进行限制,实现减振器具备抗拉的功能。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抗拉部件5包括套设在所述定位轴4外侧的限位挡环51和固定卡簧52,所述限位挡环51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上部与固定卡簧52之间,所述定位轴4外侧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固定卡簧52的卡槽,所述固定卡簧52与所述卡槽卡接。这样,限位挡环51设置在底座3的上部与固定卡簧52之间,定位轴4外侧设置有用于卡设固定卡簧52的卡槽,固定卡簧52与卡槽卡接,在上盖1与底座3有分离趋势时,固定卡簧52和限位挡环51对上盖1与底座3的距离进行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如图1-图2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底座3包括底板31和锥台状的支撑架32,所述支撑架32下部与所述底板3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支撑架32与所述底板31形成腔体结构,所述支撑架32上部中心位置套设在所述定位轴4的外侧,所述缓冲部件2垫设在所述上盖1与所述支撑架32之间。这样,支撑架32与底板31形成腔体结构,其支撑架32为锥台状,支撑架32在整个底座3中也可起到缓冲的作用。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31上设置有安装孔33。这样,在底板31上设置安装孔33,底板31通过螺栓和安装孔33安装在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31为矩形。这样,矩形相对于圆形来说,占用的安装空间更小。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31在四个角部位置均设置有倒角。这样,工作人员在安装减振器时,倒角结构有效减少角部位置对工作人员的划伤。
本实用新型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如图1-图2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定位轴4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上端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与所述定位轴4通过所述内螺纹和外螺纹连接。这样,由于定位轴4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在将减振器安装在设备下时,通过螺栓穿过设备上的通孔与定位轴4的内螺纹实现连接固定;由于过载限位部件6上端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过载限位部件6与定位轴4通过所述内螺纹和外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过载限位部件6,即可实现过载限位部件6的上下位置调节,进而调节安全活动距离,限制过载限位部件6的位移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如图1-图2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缓冲部件2为减振橡胶。这样,减振橡胶既有高弹态又有高黏态,橡胶的弹性是由其卷曲分子构象的变化产生的,橡胶分子间相互作用会妨碍分子链的运动,又表现出黏性特点,以致应力与应变往往处于不平衡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1)、缓冲部件(2)和底座(3),所述缓冲部件(2)垫设在所述上盖(1)与所述底座(3)之间,所述上盖(1)与缓冲部件(2)在中心位置处由上至下穿设有空心的定位轴(4),所述底座(3)上部套设在所述定位轴(4)外侧,所述上盖(1)与所述定位轴(4)固定连接,所述定位轴(4)下端设置有过载限位部件(6),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轴(4)的内部,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下端与所述底座(3)下部留有安全活动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包括连接杆(61)和接触板(62),所述连接杆(61)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轴(4)内部,所述接触板(62)中心位置与所述连接杆(61)下端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接触板(62)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杆(61)的端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轴(4)下端外表面上固定设置有抗拉部件(5),所述抗拉部件(5)与所述底座(3)上部可解除式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部件(5)包括套设在所述定位轴(4)外侧的限位挡环(51)和固定卡簧(52),所述限位挡环(51)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上部与固定卡簧(52)之间,所述定位轴(4)外侧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固定卡簧(52)的卡槽,所述固定卡簧(52)与所述卡槽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包括底板(31)和锥台状的支撑架(32),所述支撑架(32)下部与所述底板(3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支撑架(32)与所述底板(31)形成腔体结构,所述支撑架(32)上部中心位置套设在所述定位轴(4)的外侧,所述缓冲部件(2)垫设在所述上盖(1)与所述支撑架(3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上设置有安装孔(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为矩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在四个角部位置均设置有倒角。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轴(4)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上端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过载限位部件(6)与所述定位轴(4)通过所述内螺纹和外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限位保护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2)为减振橡胶。
CN201720676338.8U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Active CN2068167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76338.8U CN206816733U (zh)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76338.8U CN206816733U (zh)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16733U true CN206816733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8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76338.8U Active CN206816733U (zh) 2017-06-12 2017-06-12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167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8148A (zh) * 2017-06-12 2017-10-03 北京市劳保所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8148A (zh) * 2017-06-12 2017-10-03 北京市劳保所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5967A (zh) 一种用于电气设备的减震装置
CN206816733U (zh)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CN206904127U (zh) 一种多级弹簧减震装置
CN206438390U (zh) 一种高性能桥梁抗震支座
CN105485241B (zh) 磁流变弹性体减振器
CN103912925B (zh) 空调器室外机及其减振支撑装置
CN107228148A (zh) 一种限位保护减振器
CN105351441B (zh) 一种用于大载荷包装箱的箱内减震装置
CN202228588U (zh) 双向限位式弹性胶泥减震器
CN204288076U (zh) 一种车载笔记本减震装置
CN109578483A (zh) 准零刚度隔振装置
CN215055879U (zh) 一种摩擦摆振震双控装置
CN211800731U (zh) 一种新型的化工反应釜
CN204677667U (zh) 一种阻尼弹簧隔振器
CN103335048A (zh) 一种复合弹簧阻尼可调式隔振器
CN104100667B (zh) 一种单体圆柱形多向等刚度全金属减振器
CN113529996A (zh) 一种碰撞调谐黏滞质量阻尼装置
CN202991980U (zh) 一种低高度三向金属隔振器
CN213459044U (zh) 一种计算机硬盘防震保护装置
CN211691994U (zh) 一种盖板门关闭缓降装置
CN205822534U (zh) 一种幕墙
CN209705137U (zh) 准零刚度隔振装置
CN215060746U (zh) 一种惯性传感器的固定装置
CN104132089A (zh) 一种用于文物和展柜隔震的液囊型隔震器
CN103225663A (zh) 振动控制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u Min

Inventor after: Jin Zehong

Inventor after: Zhu Yanyan

Inventor before: Xu Min

Inventor before: Jin Ze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