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09317U -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09317U
CN206809317U CN201621344836.4U CN201621344836U CN206809317U CN 206809317 U CN206809317 U CN 206809317U CN 201621344836 U CN201621344836 U CN 201621344836U CN 206809317 U CN206809317 U CN 206809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l end
something
puncture needle
puncture
bl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448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莫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448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09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09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093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所述无刀穿刺针,包含手柄部分和远端部分以及其间的杆部分,所述杆部分包含中心轴线,所述远端部分包含固定半边和活动半边;所述固定半边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并与所述杆部分或手柄部分固定在一起,而所述活动半边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所述固定半边包含固定基体和与之连接并延伸至固定顶端的固定倾斜远端;所述活动半边包含活动基体和与之连接并延伸至活动顶端的活动倾斜远端;所述固定半边包含锋利分离刃和/或锋利顶端,所述活动半边包含钝分离刃和钝顶端。本实用新型所述无刀穿刺针结构有利于分散刺破力,撕裂力,扩张力,增加了穿刺操作可控性,有助于减小意外损伤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创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穿刺针结构。
背景技术
穿刺器是一种微创手术中(尤其是硬管腔镜手术),用于建立进入体腔的人工通道的手术器械。穿刺器通常包含套管组件和穿刺针两部分。其临床的一般使用方式为:先在患者皮肤上切开小口,再将穿刺针贯穿套管组件,穿刺针的远端超过套管组件的远端,再一起经由皮肤开口处穿透体壁进入体腔。
穿透体壁的过程中,手术医生握持穿刺器并施加较大的穿刺操作力,用于克服刺破和割开组织的阻力,以及扩张和胀大组织的阻力。穿刺针的远端通常包含锋利的刀片,有助于减小刺破和割开组织的力。而穿透体壁的瞬间所述阻力突然消失,医生来不及停止施力或由于惯性作用,所述刀片可能意外损伤患者内部组织。因此穿刺针通常包含可选择性的轴向移动的保护套和自动锁定装置,称之为带刀自动保护穿刺针(后文简称保护穿刺针)。所述保护穿刺针具有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处于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保护套可由远端向近端退回而露出所述刀片;处于保护状态时,所述保护套不能由远端向近端退回,所述刀片被保护套所包覆。而且,穿透体壁的瞬间,几乎同时触发所述自动锁定装置,从而迅速的自动的从释放状态切换为保护状态。即穿透体壁的瞬间,所述保护套几乎同时的,迅速的移动至远端包覆刀片并锁定,从而防止刀片露出造成意外损伤。
已经商业化的保护穿刺针通常提供视觉或听觉的提示来提醒手术医生其穿刺针远端已经穿透体壁。所述视觉或听觉的提示通常与保护套由近端向远端移动而包覆刀片并锁定的过程同时发生。然而当手术医生进行穿刺时,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患者的身体特征及其症状变化情形,某些情形下容易忽视所述视觉或听觉提示。更重要的,即便手术医生看到视觉的提示或听到听觉的提示,还需经过大脑分析判断后再输出指令停止穿刺操作力,从而导致动作延迟。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穿刺针刀片及保护套穿透体壁的瞬间,由于体壁的肌肉和组织与保护套间存在阻力,因此保护套由近端向远端移动而包覆刀片并锁定的过程也会延迟。停止穿刺操作力的延迟增加了穿刺针远端对患者内部器官或组织造成损伤的风险。
即便在前述保护套的有效保护作用下,因医生经验欠缺,或因医生施加的穿刺操作力过大,或因医生没有及时停止施加穿刺操作力等因素,仍然可能发生意外损伤患者内部器官的情形。特别是使用保护穿刺针建立第一个穿刺通道时,手术医生无法看到或精确的感知穿刺针远端是否已穿透体壁,往往在感受到穿刺针和套管组件整体穿透体壁的落空感之后,才停止施加操作力。然而通常为时已晚,由于操作力过大和惯性作用,所述穿刺针远端的保护套以冲击的方式接触患者内部器官或组织,仍然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难以预测的损伤。而且由于内窥镜手术视野受限,这种损伤通常难以被发现。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手术的广泛推广和大量应用,前述保护套以冲击的方式接触患者内脏器官从而造成的意外损伤的临床案例逐渐增多,并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针对此问题的穿刺针解决方案。
应用穿刺针穿透患者体壁的过程很复杂,隐藏诸多风险。从腹壁解剖学和穿刺力学角度综合分析,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参考图1,基于腹壁解剖学,大体的,人体腹壁从体外向体内依次为皮肤,脂肪层,肌肉层和腹膜。穿刺针贯穿套管组件并穿透腹壁的过程中,保护穿刺针的刀片10超出保护套的远端20,所述远端20超出套管组件的远端30。为了减小腹壁疝孔并发症概率,通常优选穿刺器与腹壁成30~60°夹角的方位进行穿刺。皮肤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强度,建立穿刺通道时通常先将穿刺位置的皮肤切开,其切口宽度约为穿刺器最大直径的1.5倍,则穿刺时皮肤处的刺破和胀大阻力没有或者很小。腹膜的厚度较薄,约为1mm,肌肉层的厚度通常为10~15mm,脂肪层的厚度因肥胖程度不同而差异很大,通常为15~40mm。脂肪层相对较疏松,刺破和扩张脂肪层的力度适中;肌肉层相对较致密,刺破和扩张肌肉层的力度较大;腹膜弹性较好,刺破和扩张腹膜的力度较大。
参考图1-2,穿透腹壁的过程可细分成7个阶段:第1阶段,刀片10刺破和扩张脂肪层(阻力FT10),保护套的远端20和套管组件的远端30裸露在皮肤外侧;第2阶段,刀片10刺破和扩张肌肉层(阻力FT10),远端20扩张脂肪层(阻力FT20),远端30裸露在皮肤外侧;第3阶段,刀片10继续完全刺破肌肉层(阻力FT10),远端20扩张肌肉层(阻力FT20),远端30扩张脂肪层(阻力FT30);第4阶段,刀片10刺破腹膜(阻力FT10),远端20继续扩张肌肉层(阻力FT20),远端30扩张肌肉层(阻力FT30);第5阶段,刀片10进入腹腔,远端20扩张腹膜(阻力FT20),远端30继续扩张肌肉层(阻力FT30);第6阶段,远端20进入腹腔并触发锁定装置使得远端20包覆刀片10,远端30扩张腹膜(阻力FT30);第7阶段,远端30进入腹腔,停止穿刺。
参考图1-2,理想状态下,医生施加的穿刺操作力Fi满足下述公式:
Fi=FT10+FT20+FT30
其中:
FT10=刀片10受到的阻力;
FT10=远端20受到的阻力;
FT10=远端30受到的阻力;
理想状态下,医生施加的穿刺操作力Fi等于穿刺针受到的阻力,则穿刺针的移动平稳或近似匀速。结合图2,因为第1,2,3,4阶段中穿刺针的阻力逐渐增加,医生需逐渐增加穿刺操作力Fi才能克服阻力迫使穿刺针继续刺入组织中;到第5阶段,由于刀片10已刺破腹膜进入腹腔,穿刺针受到的阻力减小,此时施加的穿刺操作力Fi应相应的减小,然而由于医生无法感知远端刺破腹膜的瞬间,实际施加的穿刺操作力Fr持续增加,使远端20和远端30加速的完成第6阶段,导致第7阶段穿刺针及套管组件整体进入腹腔的速度和深度增加,导致保护套对于患者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冲击力较大,从而增加了损伤风险。
为了减小损伤内部器官的风险,临床应用中医生握持穿刺器进行穿刺操作时,不是以简单直线运动的方式向体内刺入,而是一边小范围的来回旋转一边向体内刺入。这种来回旋转式的刺入方法,这有利于撕裂和胀大肌肉组织,同时有利于控制刺入速度和减小前述惯性作用。然而这种来回旋转式的刺入方法,所述保护穿刺针的刀片随着来回旋转并切割肌肉组织,导致创口不规则,从而额外增大了对于患者的损伤,并增加了切口疝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研究表明,采用不含刀片的穿刺针(后文称为无刀穿刺针)有利于减小对于患者的损伤。如前文所述,使用带刀保护穿刺针进行腹壁穿刺时,其刀片刺破和切割肌肉和组织;而使用所述无刀穿刺针进行腹壁穿刺时,由于不含锋利的刀片,其远端刺破肌肉和组织,并撕裂分离肌肉纤维和胀大创口直到穿刺针和套管组件整体穿过腹壁。可见,所述无刀穿刺针相对于保护穿刺针,减小了对于肌肉组织的切割损伤,有利于术后恢复,有利于减小切口疝并发症的概率。通常据此得出使用无刀穿刺针比使用有刀(保护)穿刺针对于患者损伤更小的结论。然而使用所述无刀穿刺针进行腹壁穿刺,其穿刺针力通常大于所述带刀保护穿刺针的穿刺力,所以更难控制,反而增加了损伤患者内部器官和组织的风险。
前文从腹壁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了腹壁结构和穿刺过程,然而人体不同部位或者腹部的不同位置,其脂肪,肌肉,筋膜等的含量比例和厚度等各有不同,其穿刺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对于患者内部器官造成意外损伤的风险大小也不同。经验丰富的医师通常可依据其专业知识判断穿刺难易程度和意外损伤风险大小,并选择相适宜的穿刺针进行穿刺。前文已经阐述使用无刀穿刺针可减小对于患者的损伤但其穿刺力较大。因此,对于难以穿刺的部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倾向选用锋利的,可以减小穿刺力的无刀穿刺针;而对于较容易穿刺的部位,或意外损伤概率较小的部位,例如Hansson手术时,或者用于在内窥镜直视下的穿刺情形,经验丰富的医生更倾向选择较钝的,损伤更小的无刀穿刺针。目前尚无同时满足前述两种需求的无刀穿刺针。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小穿刺力的双模式无刀穿刺针,且穿刺针结构紧凑,零件生产制造经济,产品组装方便快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无刀穿刺针,包含手柄部分和远端部分以及其间的杆部分,所述杆部分包含中心轴线。所述远端部分包含固定半边和活动半边。所述固定半边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并与所述杆部分或手柄部分固定在一起,而所述活动半边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所述固定半边包含固定基体和与之连接并延伸至固定顶端的固定倾斜远端,所述活动半边包含活动基体和与之连接并延伸至活动顶端的活动倾斜远端,所述活动半边包含钝分离刃和钝顶端。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半边同时包含锋利分离刃和锋利顶端。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半边包含锋利分离刃和钝顶端。又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半边包含钝分离刃和锋利尖端。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活动半边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由近端向远端移动直到所述活动顶端完全超过所述固定顶端,作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任意横平面同时与所述固定倾斜远端和活动倾斜远端相交,形成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和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
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活动半边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由远端向近端移动直到所述固定顶端完全超过所述活动顶端,作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任意横平面同时与所述固定倾斜远端和活动倾斜远端相交,形成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和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无刀穿刺针远端部分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远端部分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将所述固定半边和活动半边连接在一起,且所述连接装置允许所述活动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平移运动,而限制所述活动半边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位移。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半边的固定基体包含卡扣,而所述活动半边的活动基体包含卡槽,所述卡扣和卡槽相互配合形成前述的连接装置。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穿刺针的远端部分还包含锁片,所述锁片固定在所述活动半边的活动倾斜远端之中,而所述固定半边的固定倾斜远端包含锁扣,所述锁扣和锁片相互配合形成前述的连接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穿刺针包含含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所述锁定状态即所述活动半边被锁定而不能由远端向近端移动,所述释放状态即所述活动半边可由远端向近端移动;其中所述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由锁定机构实现,所述锁定机构至少包含锁定部分,释放部分和触发部分。所述锁定部分实现锁定状态,所述释放部分实现释放状态,所述触发部分实现释放部分被触发时向锁定状态转变。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无刀穿刺针的手柄部分包含手柄基体,锁件和复位弹簧。所述手柄基体包含中心通孔和与所述中心通孔外切的锁齿。所述锁件包含锁定端和释放端,所述释放端包含触发臂和锁钩。所述复位弹簧安装在所述锁件的释放端并一起安装在所述手柄基体中。当所述锁定端挡住所述中心通孔时,所述无刀穿刺针处于锁定状态。当驱动所述锁件移动使其锁钩与所述锁齿咬合时,所述锁定端移动开而露出所述中心通孔,则所述无刀穿刺针处于释放状态。当所述活动半边由远端向近端移动而迫使所述触发臂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锁钩与锁齿脱离,所述复位弹簧驱动所述锁件作复位运动,则所述无刀穿刺针由释放状态向锁定状态转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穿刺针包含锋利模式和钝模式;在所述锋利模式下,所述活动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向近端移动,直到所述锋利分离刃和/或锋利顶端超出对应的所述活动半边的钝分离刃和钝顶端;在所述钝模式下,所述活动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向远端移动,直到所述活动半边的钝分离刃和钝顶端完全覆盖对应的所述锋利分离刃和/或锋利顶端之后,所述活动半边被锁定。
一种穿刺器包含套管组件和前述任一所述穿刺针。
一种穿刺器包含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套管组件,所述穿刺针贯穿所述套管组件并一起经由患者穿刺点的皮肤切口处进行穿刺工作,所述穿刺针的工作状态包括锋利模式和钝模式,当医生预判所述穿刺力较大时,可采用锋利模式进行穿刺;当医生预判所述穿刺力较小时,则采用钝模式进行穿刺。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充分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质,下面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人体腹壁横断面及穿刺示意图;
图2是穿刺过程受力分析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穿刺器组件的侧面投影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穿刺器组件的背面投影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穿刺针的立体的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穿刺针的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详细立体图;
图7是图5所示穿刺针的活动半边的详细立体图;
图8是图5所示穿刺针的初始锁定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图5中所示穿刺针的释放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穿刺针的纵向剖视图;
图10A是图10的10A-10A横截面示意图;
图10B是图10的10B-10B横截面示意图;
图10C是图10的10C-10C横截面示意图;
图10D是图10的10D-10D横截面示意图;
图10E是图10的10E-10E横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示穿刺针的锋利模式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11A是图11的11A-11A横截面示意图;
图11B是图11的11B-11B横截面示意图;
图11C是图11的11C-11C横截面示意图;
图11D是图11的11D-11D横截面示意图;
图11E是图11的11E-11E横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3中所示穿刺器的锋利模式下的正面投影视图;
图13是图3中所示穿刺器的锋利模式下的侧面投影视图;
图14是又一连接方案中活动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又一连接方案中锁片的立体图;
图16是又一连接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又一连接方案中穿刺针远端部分的立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又一实施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又一实施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又一实施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又一实施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又一实施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2A是图22的22A-22A横截面示意图;
图23是又一实施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3A是图23的23A-23A横截面示意图;
图24是又一实施方案中固定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4A是图24的24A-24A横截面示意图;
图25是又一实施方案中活动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5A是图25所述活动半边的轴向剖视图;
图26是又一实施方案中活动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6A是图26所述活动半边的轴向剖视图;
图27是又一实施方案中活动半边的远端半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27A是图27所述活动半边的轴向剖视图。
在所有的视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等同的零件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但是,应该理解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因此,这里公开的内容不是被解释为限制性的,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
图3-4描绘了穿刺器的整体结构。一种典型穿刺器包含套管组件100和穿刺针200。套管组件100包含密封仓110和通气阀120。所述密封仓110包含套管顶面111(未示出)和中心通孔113(未示出),通常零密封(亦称自动密封)和密封膜(亦称器械密封)由远端向近端依次安装在密封仓110中。所述零密封通常不提供对于插入器械的密封,而在器械移走时自动关闭并形成密封。所述密封膜在器械插入时箍紧器械并形成密封。所述套管130包含开放的远端131以及联通密封仓110的中空管133。所述穿刺针200可主要划分成手柄部分202,杆部分204和远端部分206。所述手柄部分包含手柄顶面291和手柄底面213。
参考图3-4,所述穿刺针200贯穿套管组件100,所述套管顶面111和手柄底面213相接触。定义所述套管组件100含有通气阀120的一侧为正面107,其相对面为背面108,其两侧为侧面109。根据穿刺针200与套管组件100匹配时的位置关系,定义穿刺针的前面207,后面208和左右侧面209。当进行穿刺动作时,医生手指紧握密封仓110,而手掌紧贴手柄顶面291和后面208,持续的施加穿刺操作力使其穿透患者体壁。一旦完全穿透体壁,穿刺针被取走,留下套管组件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为方便表述,后续凡接近操作者的一方定义为近端,而远离操作者的一方定义为远端,定义穿刺针杆部分204的中心轴线为轴线201(未示出),后续凡大致平行轴线201的方向称为轴向,而大致垂直轴线201的方向称为横向。
图5-10详细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200的结构组成和装配关系。首先参考图5-7,所述穿刺针200的远端部分206包含固定半边210和活动半边240。所述固定半边210包含近端凸缘212和固定远端半边218。所述远端半边218包含基体220和锋利顶端229以及连接二者的固定倾斜远端221。中心平面222大致平行于所述轴线201,并与所述基体220,倾斜远端221和锋利顶端229相交。且所述基体220,倾斜远端221和锋利顶端22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222的同一侧。所述基体220包含圆柱外表面223,即所述基体220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221包含外部曲面224和过渡曲面225。所述外部曲面224与所述外表面223相连并朝向锋利顶端229逐渐内凹的倾斜延伸;参考图10,即作过轴线201的纵向剖与所述外部曲面224相交,其交线具有内凹的弧形。所述外部曲面224包含横向外凸的曲面,即作大致垂直于所述轴线201的任意横截面与所述倾斜远端221相交,形成的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如图10A,10B,10C,10D)包含一段近似椭圆形弧线,且其横截面的宽度和厚度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所述过渡曲面225与所述外表面223相连并朝向锋利顶端229延伸且其横向宽度逐渐减小。所述过渡面225一侧与所述中心平面222相交,其另一侧与所述外部曲面224相交,从而形成2个大致对称的分离刃226。在所述锋利顶端229的临近区域所述分离刃226的厚度较小,其外形近似为刀刃状,称为锋利分离刃;而远离锋利顶端229的区域所述分离刃226的厚度较大,其外形不似刀刃状,称为钝分离刃。所述中心平面222从锋利顶端229向基体220延伸时其横向宽度逐渐增大,即两所述分离刃226之间的间距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宽。参考图5,所述中心平面222还包括内凹坑227,两个近似对称的卡扣228从所述内凹坑227横向向外延伸并超出所述中心平面222。所述卡扣228包含钩228a和直臂228b。所述远端半边218还包含远端限位219。
参考图5和图7,所述活动半边240包含近端242和活动远端半边248。所述远端半边248包含基体250和钝顶端259以及连接二者的活动倾斜远端251。中心平面252大致平行于所述轴线201,并与所述基体250,倾斜远端251和钝顶端259相交。且所述基体250,倾斜远端251和钝顶端25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252的同一侧。所述基体250包含圆柱外表面253,即所述基体250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251包含外部曲面254和过渡曲面255。所述外部曲面254与所述外表面253相连并朝向钝顶端259逐渐内凹的倾斜延伸;参考图10,即作过轴线201的纵向剖与所述外部曲面224相交,其交线具有内凹的弧形。所述外部曲面254包含横向外凸的曲面,即作大致垂直于所述轴线201的任意横截面与所述倾斜远端251相交,形成的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如图10A,10B,10C,10D)包含部分椭圆形弧线或部分圆弧线,且其横截面的宽度和厚度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所述过渡曲面255与所述外表面253相连并朝向钝顶端259延伸且其横向宽度逐渐减小。所述过渡面255一侧与所述中心平面252相交,其另一侧与所述外部曲面254相交,从而形成2个大致对称的钝形的钝分离刃256。所述中心平面252从钝顶端259向基体250延伸时其横向宽度逐渐增大,即两所述钝分离刃256之间的间距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宽。参考图7,所述中心平面252还包括内凹坑257,两个近似对称的卡槽258从所述内凹坑227横向向外穿透中心平面252和圆柱外表面253。所述卡槽258包含配合平面258a。
参考图5,图8和图10。所述固定半边210还包括从所述远端半边218延伸至所述近端凸缘212的中空杆214。所述中空杆214包含轴向穿透所述近端凸缘212的轴心孔215。第一U型槽216a横向切开中空杆214并与轴心孔215联通,第二U型槽216c横向切开中空杆214并与第一U型槽216a联通,且第二U型槽216c的深度大于第一U型槽216a的深度,则第一U型槽216a和第二U型槽216c相交处形成台阶216b。所述第二U型槽216c延伸至远端止面217。所述第一U型槽216a和第二U型槽216c构成开口中空管216。所述近端凸缘212包含上面211和手柄底面213。所述近端凸缘212还包括从上面211朝向近端凸起的复位固定座231,导向筋232,锁齿234,固定柱236。所述锁齿234包含锁定面233和推挤面235,且所述锁定面233与所述轴心孔215相切。所述近端凸缘212还包括锁件导向槽237和缺口238。
参考图5和图7,所述活动半边240还包含与所述远端半边248相交的横壁249,轴242一端与所述横壁249相交形成限位245,而另一端轴向延伸至近端241。U型块244一端与所述横壁249相交而其另一端朝向近端延伸并与轴242平行且部分相交。挡块246一端连接U型块244而另一端朝向近端延伸至面247。挡块246大致与轴242平行且不与之相交,所述挡块246与U型块244相交形成台阶243。
参考图5,图8和10,推力弹簧281安装到所述活动半边240的轴242上,再一起安装到所述固定半边210中。所述轴242与轴心孔215匹配,所述U型块244与所述第二U型槽216c匹配,所述中心平面252与所述中心平面222匹配。用力按压远端半边248使得所述卡扣228弹性变形并完全穿过所述卡槽258,然后所述卡扣228回弹,所述钩228a和所述配合平面258a相匹配(参考图10E),使所述远端半边248不能横向脱出。同时卡槽258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卡扣228沿轴向长度,因此所述活动半边240可沿着轴线方向运动。由近端向远端移动并锁定,使得所述远端半边248完全覆盖所述远端半边218,称之为钝模式(参考图3,图4和图10)。由远端向近端移动,所述锋利顶端229和分离刃226露出在所述远端半边248之外,称之为锋利模式(参考图11)。推力弹簧281安装在台阶216b和台阶243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远端半边248不承受由远端向近端的轴向压缩力(或受力很小)时,所述远端半边248在推力弹簧281产生的轴向推力的作用下由近端向远端运动并完全覆盖所述远端半边218。
所述穿刺针200还包含用以实现钝模式和锋利模式之间相互切换的锁定机构280。参考图5,图8和图10,锁件270具有近端面271和远端面279。所述锁件270包含释放端273和锁定端274。2个导向壁272将释放端273和锁定端274连接在一起,形成近似矩形的空腔,所述矩形的空腔在锁定端274处包含半圆形通孔。所述释放端273包含触发臂276,所述触发臂276从释放端273朝向所述空腔内部延伸,所述触发臂276包含释放钩277。所述释放端273还包括按钮278。所述锁定端274包含横轴275。参考图5,所述手柄仓290包括手柄顶面291,侧壁292和按钮缺口293。所述手柄仓290还包括4个具有盲孔的中空柱296(参加图8)以及多个轴向限位筋。
参考图8和图10,所述锁件270安装到所述近端凸缘212上,其中所述导向壁272与所述导向筋232匹配,所述所述远端面279与上面211匹配,使锁件270在上面211限定的平面内,可沿着导向筋232滑动。复位弹簧282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固定座231中,而其另一端安装在横轴275上,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手柄仓安装到近端凸缘212上,所述4个固定柱236与4个中空柱296的盲孔对齐并过盈配合,且所述多个轴向限位筋分别限制锁件270和复位弹簧282的轴向位移。本领域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可以稍作适应性修改,很容易理解和运用轴向限位筋实现如下功能:所述锁件270可以在所述上面211限定的平面内沿着导向筋232滑动且其轴向(平行轴线201的方向)位移足够小;所述复位弹簧282可自由伸缩变形且其轴向(平行轴线201的方向)位移足够小。限于篇幅和为简化表述,本实用新型的图示中并未详细披露所述轴向限位筋的结构。
初始锁定状态:参考图8和10,所述复位弹簧282处于压缩状态而具有横向舒张力,其舒张力推动所述锁件270沿着导向筋232朝向手柄仓290的外部方向滑动至最远端,而所述锁定端274刚好堵住所述轴心孔215,所述释放钩277不与所述锁齿234接触。称之为锁定状态。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活动半边240沿着轴线方向运动由近端向远端移动并锁定,所述远端半边248完全覆盖所述远端半边218,即所述穿刺针200的远端部分206处于钝模式(即不触发锁定机构)。
释放状态:参考图9和10,施加外力按下按钮278,使锁件270沿着导向筋232朝向手柄仓290内部的方向滑动,所述复位弹簧282被继续压缩,直到所述释放钩277接触所述倾推挤面235;继续滑动则所述倾推挤面235挤压所述释放钩277,使得所述触发臂276产生弹性变形和释放钩277产生由远端向近端的轴向位移;继续滑动使所述释放钩277跨过所述锁齿234,所述触发臂276回弹使得所述钩277与所述锁定面233咬合。此时所述锁定端274已移开,露出所述轴心孔215,所述活动半边240的近端241可以从远端向近端移动,称之为释放状态。停止施加外力,所述复位弹簧282的舒张力推动所述锁件270沿着导向筋232朝向手柄仓290外部的方向滑动,而由于所述钩277与所述锁定面233咬合,使得所述锁件270不能滑动而处于稳定状态。
锋利模式下的穿刺状态:参考图3和图4,所述无刀穿刺针200贯穿套管组件100然后一起经由穿刺点的皮肤切口处向体内穿刺。如前文所述按下按钮278使所述穿刺针200处于释放状态,当远端半边248受到轴向压缩力作用时,所述活动半边240从远端向近端运动至露出远端半边218的锋利顶端229和分离刃226。状态1,所述活动半边240的近端241接触释放钩277,继续运动迫使触发臂276变形和释放钩277产生由远端向近端的轴向位移而与锁齿234脱开,即锁件被释放;状态2,参考图11,近端241继续由远端向近端运动到行程终点,此时释放钩277已与锁件固定位224完全脱开,所述锁件270在复位弹簧282推力作用下沿着导向筋232朝向手柄仓290外部的方向滑动,直到锁定端274被近端241挡住;状态1和状态2所述穿刺针200的远端部分206处于锋利模式。状态3,一旦穿刺针完全穿透体壁,所述远端半边248所受到的横向压力和轴向阻力消失,所述活动半边240在推力弹簧281的推力作用下迅速向远端移动至尽头。而锁件270在复位弹簧282推力作用下沿着导向筋232朝向手柄仓290的外部方向滑动,直到锁定端274挡住所述轴心孔215,使得所述近端241不能由远端向近端退回,穿刺针的远端部分206由锋利模式转变成钝模式。即穿刺针穿透腹壁后继续向体腔运动并接触体腔内器官或组织时,所述锋利顶端229和分离刃226不会露出,仅钝顶端259和钝分离刃256接触腔内器官或组织。
在本实例中,所述锁定机构280由锁件270和锁齿234组成,实现钝模式和锋利模式之间的相互切换。然而所述锁定机构280可以多种方式实现。自美国专利US4535773披露第一个保护穿刺针至今,其后设计者们陆续披露了大量的用于实现保护穿刺针的保护模式(即保护穿刺针的保护套被锁定)和释放模式(即保护穿刺针的保护套可移动)之间相互切换的锁定机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对已披露的锁定机构做简单的适应性修改,即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锋利模式和钝模式之间的相互切换。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其他类似的锁定机构也是可以想到的。
参考图3,图4和图10,当所述穿刺针200处于锁定状态时,即所述远端部分206处于钝模式,所述远端半边248完全覆盖所述远端半边218,所述锋利顶端229和分离刃226没有露出。参考图10,大致垂直所述轴线201作任意横平面X1与所述倾斜远端221和所述倾斜远端251同时相交,形成横截面10A,10B和10C。在横截面10A,横截面10B和横截面10C中,所述固定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厚度小于所述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厚度,且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宽度小于所述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宽度。参考图10和图10D,大致垂直所述轴线201作横平面Y1与所述倾斜远端221和所述基体250相交同时相交形成横截面10D,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厚度小于所述活动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厚度,且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宽度近似等于所述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宽度(在比较横截面厚度和宽度时,忽略凹坑227和凹坑257形成的缺口)。
钝模式下穿刺优点:参考图3,图4,图10A,图10B和图10C,所述无刀穿刺针200贯穿套管组件100并处于钝模式,然后一起经由穿刺点的皮肤切口处向体内穿刺。所述钝顶端259有助于刺破或分开组织,所述钝分离刃256有助于撕裂组织。前文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宽度和厚度小于远端半边248相应横截面的宽度和厚度,则当所述钝顶端259刺破组织或所述钝分离刃256撕裂组织时,有利于减小同一时间中所述倾斜远端221和倾斜远端251扩张组织的阻力,从而减小整体的穿刺操作力。所述倾斜远端221和倾斜远端251具有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的结构,有助于减小扩张组织的阻力。更具体的,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厚度小于远端半边248相应横截面厚度,且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的结构,有利于合理的分散刺破力,撕裂力,扩张力。更细致的,即当钝顶端259刺破肌肉或组织时,减少钝分离刃256撕裂肌肉或组织负荷;而当钝分离刃256撕裂肌肉或组织时,减小倾斜远端221和倾斜远端251挤压和胀大组织的负荷,避免较大的尖峰操作力,从而提供更好的操作体验和改善穿刺操作的可控性,降低损伤患者内部组织或器官的风险。而现有技术披露的钝头无刀穿刺器,通常无分散刺破力,撕裂力,扩张力的结构,因而其穿刺力很大,通常仅仅用在Hansson手术时拨开已被医生切割开的肌肉组织。
参考图11,图12和图13,当所述穿刺针200处于释放状态且所述远端半边248受到从远端向近端的轴向推力时,所述活动半边240从远端向近端移动至行程终点,所述锋利顶端229和分离刃226露出,即所述远端部分206处于锋利模式。参考图11,大致垂直所述轴线201作任意横平面X2与所述倾斜远端221和所述倾斜远端251同时相交,形成横截面11B和横截面11C。在横截面11B和横截面11C中,所述固定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厚度小于所述活动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厚度,但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宽度大于所述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宽度。参考图11和图11D,大致垂直所述轴线201作横平面Y2与所述倾斜远端221和所述基体250相交同时相交形成横截面11D,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厚度小于所述活动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厚度,且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宽度近似等于所述远端半边248的横截面宽度(在比较横截面厚度和宽度时,忽略凹坑227和凹坑257形成的缺口)。
锋利模式下穿刺优点:参考图11,图12,图13,图11A,图11B和图11C,所述无刀穿刺针200贯穿套管组件100,如前文所述按下按钮278使所述穿刺针200处于释放状态,然后一起经由穿刺点的皮肤切口处向体内穿刺。当进行穿刺时,所述远端半边248受到从远端向近端的轴向力作用,所述活动半边240从远端向近端运动至行程终点,露出锋利顶端229和分离刃226。所述锋利顶端229有助于刺破或分开组织,所述分离刃226有助于撕裂组织。前文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厚度小于远端半边248相应横截面厚度,则当所述锋利顶端229刺破组织或所述分离刃226撕裂组织时,有利于减小同一时间中所述倾斜远端221和倾斜远端251扩张组织的阻力,从而减小整体的穿刺操作力。所述倾斜远端221和倾斜远端251具有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的结构,有助于减小扩张组织的阻力。更具体的,所述远端半边218的横截面厚度小于远端半边248相应横截面厚度,且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的结构,有利于合理的分散刺破力,撕裂力,扩张力。更细致的,即当锋利顶端229刺破肌肉或组织时,减少分离刃226撕裂肌肉或组织负荷;而当分离刃226撕裂肌肉或组织时,减小倾斜远端221和倾斜远端251挤压和胀大组织的负荷,避免较大的尖峰操作力,从而提供更好的操作体验和改善穿刺操作的可控性。当所述倾斜远端221完全刺破患者体壁且所述倾斜远端251完全进入患者体内时,所述倾斜远端251和远端半边248所受到的横向压力和轴向阻力消失,活动半边240在推力弹簧281的推力作用下迅速向远端移动至尽头;而锁件270在复位弹簧282推力作用下沿着导向筋232朝向手柄仓290的外部方向滑动,直到锁定端274挡住所述轴心孔215,使得所述近端241不能由远端向近端退回,所述远端部分206由锋利模式(释放状态)转变成钝模式(锁定状态)。则即使所述穿刺针200穿透体壁后继续向体内运动并接触腔内器官或组织时,所述锋利顶端229和分离刃226不会露出,仅钝顶端259和钝分离刃256接触腔内器官或组织,从而减小意外损伤的风险。另外,所述穿刺针200,其活动半边240的远端半边248仅为圆锥或圆柱的一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这有助于减小背景所述穿刺时肌肉和组织对其的阻力,因此可减少远端半边248由近端向远端移动覆盖远端半边218并锁定的过程的延迟时间,有助于减小意外损伤的风险。
如背景所述,人体不同部位或者腹部的不同位置,其脂肪,肌肉,筋膜等的含量比例和厚度等各有不同,其穿透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而其造成内脏器官或组织意外损伤的风险高低也不同。较难穿刺的部位或造成意外损伤风险大的情形下,通常选择锋利的,有保护措施的无刀穿刺针进行穿刺,虽然这加大了对于患者穿刺点处的损伤,但其穿刺力较小而便于控制,从而减小了意外损伤的风险。较容易穿刺的部位或造成意外损伤风险小的情形下,通常选择较钝的无刀穿刺针进行穿刺,以减小对于患者穿刺点处的损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模式穿刺针及其使用方法。所述穿刺针包含钝模式和锋利模式。经验丰富的医师可依据其专业知识来判断穿刺难易程度和意外损伤风险大小,来选择相适宜的穿刺模式进行穿刺。所述钝模式下穿刺(不触发锁定机构的情形下),可用于相对较容易穿刺的部位,或者对于患者内部器官造成意外损伤风险较小的部位。例如Hansson手术时,或者用于在内窥镜直视下的穿刺情形。所述锋利模式下穿刺(触发锁定机构的情形下),可用于相对难以穿刺的部位,或者对于患者内部器官造成意外损伤风险较大的部位,例如建立第一个穿刺通道时。如前文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无刀穿刺针结构有利于分散刺破力,撕裂力,扩张力,相对现有技术的无刀穿刺器,其锋利模式和钝模式均有利于减小穿刺操作力,增加了穿刺操作可控性,有助于减小意外损伤的风险,进而优化了双模式穿刺的实用性。
所述活动半边240相对于所述固定半边210沿着轴线方向滑动时,通常需要防止产生横向位移。图6,图7,图10和图10E详细披露了卡扣228与卡槽258相配合组成的连接机构,实现允许所述远端半边248相对所述远端半边218轴向运动和限制其横向相对运动的功能。图14-16描绘了另一种连接机构。锁片260包含2近似对称的长臂261及其之间的短臂262,所述长臂261和短臂262共同限定出矩形孔263。所述远端半边248包括限位片固定位264,所述锁片260粘接在所述固定位264之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也可以采用铆接,焊接,螺纹固定,卡扣固定等公知的连接技术将所述锁片260连接到所述远端半边248之上。所述远端半边218包含锁扣267,所述锁扣267包含中间槽266和两个近似对称的钩268。如前文所述,当将所述活动半边240安装到所述固定半边210之上时,用力挤压所述远端半边248,则所述锁扣267被所述长臂261压迫而发生弹性变形,即所述钩268发生弹性变形而所述中间槽266变窄。当所述锁扣267完全穿过矩形孔263之后,所述锁扣267弹性恢复,所述钩268扣在所述长臂261上,从而限制所述远端半边248相对于所述远端半边218产生横向位移。由于所述矩形孔263沿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锁扣267沿轴线方向的厚度尺寸,因此所述活动半边240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半边210沿着轴线方向滑动。还有很多可以实现前述功能的连接机构,限于篇幅而无法穷尽,本领域的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连接机构或对前述机构进行适应性修改,以改善可加工性或可装配性。
参考图18,又一个实施例固定半边310与前述固定半边210相似,所述固定半边31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311,倾斜远端312,锋利顶端319和分离刃318。所述固定半边310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两分离刃318构成近似圆弧形,即在锋利顶端的临近区域,所述两分离刃318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两分离刃226之间的间距,因而具有更好的撕裂作用。
参考图19,又一个实施例固定半边320与前述固定半边210结构相似,所述固定半边32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321,倾斜远端322,钝顶端329和分离刃328。所述固定半边320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所述钝顶端329相对较钝,对于肌肉或组织的破坏能力更弱。
参考图20,又一个实施例固定半边330与前述固定半边210结构相似,所述固定半边33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331,倾斜远端332,锋利顶端339和分离刃338。所述固定半边330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刃338还包括更薄更锋利的翼337,所述翼337具有更好的撕裂肌肉或组织的作用。
参考图21,又一个实施例固定半边340与前述固定半边330结构相似,所述固定半边34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341,倾斜远端342,尖端349和分离刃338。所述分离刃338还包括更薄更锋利的翼337,所述翼337具有更好的撕裂肌肉或组织的作用。所述固定半边240区别于所述固定半边330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尖端349为圆柱形。
参考图22,又一个实施例固定半边350与前述固定半边210的结构相似,所述固定半边35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351,倾斜远端352,锋利顶端359和分离刃358。中心平面357大致平行于所述固定半边350的中心轴线,并与所述基体351,倾斜远端352和锋利顶端359相交。且所述基体351,倾斜远端352和锋利顶端35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357的同一侧。所述基体351包含圆柱外表面353,即所述基体351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352包含两个近似对称的外部曲面354。所述外部曲面354与所述外表面353相连并朝向锋利顶端359逐渐内凹的倾斜延伸。所述外部曲面354包含横向外凸的曲面,作大致垂直于所述固定半边350中心轴线的任意横截面与所述倾斜远端352相交,形成的横截面(如图22A)包含两段外凸的弧线,且其横截面的宽度和厚度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所述外部曲面354与所述中心平面357相交形成锋利的分离刃358。所述锋利顶端359,倾斜远端352和锋利的分离刃358构成了外形类似从长矛尖端的结构,有利于刺入和分离组织。
参考图23,又一个实施例固定半边360与前述固定半边210的结构相似,所述固定半边36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361,倾斜远端362,锋利顶端369和分离刃368。中心平面367大致平行于所述固定半边360的中心轴线,并与所述基体361,倾斜远端362和锋利顶端369相交。且所述基体361,倾斜远端362和锋利顶端36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367的同一侧。所述基体361包含圆柱外表面363,即所述基体361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362包含两个近似对称的第一曲面364和两个近似对称的第二曲面365。所述第一曲面364和第二曲面365与所述外表面363相连并朝向锋利顶端369逐渐内凹的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曲面365的一侧与所述中心平面367相交形成锋利的分离刃368,其另一侧与所第一曲面364相交。作大致垂直于所述固定半边360中心轴线的任意横截面与所述倾斜远端362相交,形成的横截面23A。参考图23A,沿着横向,所述截面23A的厚度由两侧向中间逐渐增大,且在所述第一曲面364和第二曲面365的交线处突变,截面厚度增加的速率增大。且沿着轴向,其横截面的宽度和厚度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
参考图24,又一个实施例固定半边370与前述固定半边360的结构大致相同。所述固定半边37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371,倾斜远端372,锋利顶端379和分离刃378。中心平面377大致平行于所述固定半边370的中心轴线,并与所述基体371,倾斜远端372和锋利顶端379相交。且所述基体371,倾斜远端372和锋利顶端37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377的同一侧。所述基体371包含圆柱外表面373,即所述基体371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372包含第一曲面374和两个近似对称的第二曲面375。所述第一曲面374和第二曲面375与所述外表面373相连并朝向锋利顶端379逐渐内凹的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曲面375的一侧与所述中心平面377相交形成锋利的分离刃378,其另一侧与所第一曲面374相交。作大致垂直于所述固定半边370中心轴线的任意横截面与所述倾斜远端372相交,形成的横截面24A。参考图24A,沿着横向,所述截面24A的厚度由两侧向中间逐渐增大,且在所述第一曲面374和第二曲面375的交线处突变,截面厚度增加的速率增大。且沿着轴向,其横截面的宽度和厚度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所述固定半边370区别于所述固定半边360的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374和第二曲面375具有整体横向外凸的结构。
参考图25,又一个实施例活动半边410与前述活动半边240的结构相似,所述活动半边41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411,倾斜远端412,钝顶端419和钝分离刃418。中心平面417大致平行于所述活动半边410的中心轴线,并与所述基体411,倾斜远端412和钝顶端419相交。且所述基体411,倾斜远端412和钝顶端41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417的同一侧。所述基体411包含圆柱外表面413,即所述基体411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412包含圆锥曲面414。所述圆锥曲面414与所述外表面413相连并朝向钝顶端419倾斜延伸。所述圆锥曲面414与所述中心平面417相交形成钝分离刃418。即所述活动半边410的倾斜远端412的外形近似为截圆锥的一半。
参考图26,又一个实施例活动半边420与前述活动半边240的结构相似,所述活动半边42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421,倾斜远端422,钝顶端429和钝分离刃428。中心平面427大致平行于所述活动半边420的中心轴线,并与所述基体421,倾斜远端422和钝顶端429相交。且所述基体421,倾斜远端422和钝顶端421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427的同一侧。所述基体421包含圆柱外表面423,即所述基体421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422包含球壳曲面444。所述球壳曲面444与所述外表面423相连并朝向钝顶端429倾斜延伸。所述球壳曲面444与所述中心平面427相交形成钝分离刃428。所述活动半边420的倾斜远端422的外形近似为球壳的四分之一,且所述钝顶端429与倾斜远端422中融合为一体,即所述无明显的钝顶端429。
参考图27,又一个实施例活动半边430与前述活动半边240的结构相似,所述活动半边430的远端半边包含基体431,倾斜远端432,钝顶端439和钝分离刃438。中心平面437大致平行于所述活动半边430的中心轴线,并与所述基体431,倾斜远端432和钝顶端439相交。且所述基体431,倾斜远端432和钝顶端439全部位于所述中心平面437的同一侧。所述基体31包含圆柱外表面433,即所述基体431的外形近似为圆柱体的一半。所述倾斜远端432包含第一曲面434,第二曲面435和第三曲面436。所述第三曲面436与所述中心平面437相交形成钝分离刃438。沿着轴线方向,所述倾斜远端432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大,且在临近所述钝顶端439的区域,其厚度增加的趋势较慢,而在临近所述基体431的区域,其厚度增加的趋势较快。沿着横向,所述倾斜远端432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大,且在临近所述钝分离刃438的区域,其厚度增加的趋势较慢。
本实用新型多次提到无刀穿刺针,锋利分离刃,锋利顶端,钝分离和钝顶端的概念。内窥镜手术中使用的穿刺针通常可分为有刀穿刺针和无刀穿刺针两个大类。所述“有刀”指含金属刀刃,所述“无刀”指不含金属刀刃。含有塑胶刃的穿刺针通常被称为无刀穿刺针,这是本领域约定俗成的。本实用新型中披露了含有塑胶刃,或锋利边,或钝边的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穿刺患者体壁的过程中,所述刃或边对于患者体壁的损伤程度从大到小为,金属刀刃>塑胶刃>锋利边>钝边。同样锋利顶端和钝顶端对于患者体壁的损伤程度从大到小为,锋利顶端>钝顶端。因此,所述钝和锋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锋利指相对较锋利的结构,而所述钝指相对较钝的结构。
已经展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很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实例。本领域的一个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前提下,通过适当修改能对所述方法和器械做出适应性改进。例如其他实用新型中披露的锁定机构和连接机构,或者对所述锁定结构和限位结构做适应性修改,或者修改所述远端半边的外部形态,或者采用弹片替代弹簧等。好几种修正方案已经被提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他修正方案也是可以想到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该依照附加权利要求,同时不应被理解为由说明书及附图显示和记载的结构,材料或行为的具体内容所限定。

Claims (8)

1.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包含手柄部分和远端部分以及其间的杆部分,所述杆部分包含中心轴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端部分包含固定半边和活动半边;
所述固定半边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并与所述杆部分或手柄部分固定在一起,而所述活动半边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半边包含固定基体和与之连接并延伸至固定顶端的固定倾斜远端;所述活动半边包含活动基体和与之连接并延伸至活动顶端的活动倾斜远端;
所述固定半边包含锋利分离刃和/或锋利顶端,所述活动半边包含钝分离刃和钝顶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半边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由近端向远端移动直到所述活动顶端完全超过所述固定顶端,作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任意横平面同时与所述固定倾斜远端和活动倾斜远端相交,形成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和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半边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由远端向近端移动直到所述固定顶端完全超过所述活动顶端,作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任意横平面同时与所述固定倾斜远端和活动倾斜远端相交,形成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和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宽度尺寸,所述固定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活动倾斜远端横截面的厚度尺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分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将所述固定半边和活动半边连接在一起,且所述连接装置允许所述活动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平移运动,而限制所述活动半边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位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其特征在于,还包含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所述锁定状态即所述活动半边被锁定而不能由远端向近端移动,所述释放状态即所述活动半边可由远端向近端移动;其中所述锁定状态和释放状态由锁定机构实现,所述锁定机构至少包含锁定部分,释放部分和触发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包含锋利模式和钝模式;在所述锋利模式下,所述活动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向近端移动,直到所述锋利分离刃和/或锋利顶端超出对应的所述活动半边的钝头分离刃和钝头顶端;在所述钝模式下,所述活动半边沿所述中心轴线向远端移动,直到所述活动半边的钝头分离刃和钝头顶端完全覆盖对应的所述锋利分离刃和/或锋利顶端之后,所述活动半边被锁定。
7.一种穿刺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套管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贯穿所述套管组件并一起经由患者穿刺点的皮肤切口处进行穿刺工作,所述穿刺针的工作状态包括锋利模式和钝模式,当医生预判穿刺力较大时,可采用锋利模式进行穿刺;当医生预判穿刺力较小时,则采用钝模式进行穿刺。
CN201621344836.4U 2016-12-09 2016-12-09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09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44836.4U CN206809317U (zh) 2016-12-09 2016-12-09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44836.4U CN206809317U (zh) 2016-12-09 2016-12-09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09317U true CN206809317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0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4483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09317U (zh) 2016-12-09 2016-12-09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093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3570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CN110279453A (zh) * 2019-06-17 2019-09-27 天津优外医疗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带刀阻塞器及穿刺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3570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成都五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CN110279453A (zh) * 2019-06-17 2019-09-27 天津优外医疗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带刀阻塞器及穿刺器
CN110279453B (zh) * 2019-06-17 2024-01-30 天津优外医疗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带刀阻塞器及穿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91192A (zh) 一种包含双保护罩的穿刺器
CN106510808A (zh) 一种包含组合工作刃的穿刺器
CN106510811A (zh)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
JP4402958B2 (ja) 漸進性切断先端ガードおよびガスジェット組織デフレクタを備えた安全トロカール
CN106618687A (zh) 一种触觉反馈式穿刺针
JPH04253851A (ja) 人の血管の中の閉塞性組織の切除の制御システム
KR20160147910A (ko) 조직 제거를 위한 시스템들 및 방법들
CN206809317U (zh) 一种两半双模式无刀穿刺针和穿刺器
CN206714797U (zh) 一种包含组合工作刃的穿刺器
CN206714800U (zh) 一种触觉反馈式穿刺针及穿刺器
CN108078615A (zh) 一种具有筋膜缝合功能的穿刺器
CN106510809A (zh) 改良的无刀可视穿刺针
CN106510812A (zh) 一种可发声的无刀穿刺针
WO2017101187A1 (zh) 一种可固定的腹腔镜穿刺器
CN109512479A (zh) 一种环切缝合手术用吻合器
US8257364B2 (en) Amniotomy device and assembly
CN206809318U (zh) 一种包含无损保护装置的穿刺针
WO2018103571A1 (zh) 一种包含无损保护装置的穿刺针
CN206714796U (zh) 一种包含双保护罩的穿刺器
US20220265297A1 (en) Device for performing a cosmetic or medical procedure
CN206714801U (zh) 改良的无刀可视穿刺针
CN206729947U (zh) 一种可发声的无刀穿刺针
CN205988301U (zh) 一种包皮切割器的单边垫片组合式缝合钉
CN206761743U (zh) 一种可局部变形的无刀穿刺针及穿刺器
CN209645020U (zh) 一种一次性枪式包皮环切缝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