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的辅助出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平连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的辅助出线装置。
背景技术
水平连续铸造铸铁型材在生产的末期,也就是型材棒尾出牵引机之后,依然还有十几米的距离才能进入压断龙门之内,在此之间,已经没有别的驱动力促使型材继续前行,但是这十几米的型材依然需要切割下线,在此情况下,一般都是采用行车拖拽的方法或者装上牵引杆用牵引机推动棒尾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显然是违章作业,因为行车不允许有斜拉动作,只能直上直下起吊重物。第二种方法操作麻烦,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型材的尾部不是整齐的端面,导致在牵引杆推动棒尾时总是出现跑偏现象,无法准确的把型材送入压断龙门之内,还得人工随时进行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两种出线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的辅助出线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的辅助出线装置,安装在主牵引机和压断龙门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架;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方的一油缸;连接于所述油缸上的上辊提升架;所述上辊提升架上连接第一上滑块和第二上滑块;所述第一上滑块和所述第二上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上滑块和所述第二上滑块之间设有一上辊;所述机架上还滑动设置有第一下滑块和第二下滑块;所述第一下滑块和所述第二下滑块之间设有一下辊;所述下辊通过联轴器连接一减速机;所述减速机通过滑块联轴器连接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下滑块或者所述第二下滑块的下端面连接一升降机;所述升降机通过升降机联轴器连接一手轮,所述手轮上设有一手柄。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滑块和第一下滑块滑动设置在两个左立柱之间;所述第二上滑块和第二下滑块滑动设置在两个右立柱之间。
优选的,每个左立柱均具有一左内侧面,在所述左内侧面上由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上导向板和第一下导向板;两个第一上导向板之间连接所述第一上滑块;两个第一下导向板之间连接所述第一下滑块。
优选的,每个右立柱均具有一右内侧面,在所述右内侧面上由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二上导向板和第二下导向板;两个第二上导向板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上滑块;两个第二下导向板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下滑块。
优选的,所述左内侧面上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上连接板,所述第一上连接板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上导向板。
优选的,所述右内侧面上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二上连接板,所述第二上连接板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上导向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该辅助出线装置,大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的辅助出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的辅助出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辊提升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辊提升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上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上滑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上滑块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底架1;框架2;顶板3;油缸4;上辊提升架5;第一上滑块6;第二上滑块7;上辊8;第一下滑块9;第二下滑块10;下辊11;第一联轴器12;第二联轴器13;减速机14;滑块联轴器15;驱动电机16;升降机17;升降机联轴器18;手轮19;手柄20;主架21;筋板22;左垫块23;右垫块24;上连接板25;下连接板26;竖板27;加强板28;左横梁29;前横梁30;右横梁31;后横梁32;左立柱33;右立柱34;左内侧面35;第一上导向板36;第一下导向板37;右内侧面;第二上导向板;第二下导向板;第一上连接板38;本体部43;固定孔44;外侧面45;上顶面46;横向孔47;纵向孔48;油杯接头49;中心轴50;键51;外辊52;左凹槽53;中间凹槽54;右凹槽55;第一方形内槽56;第一左侧面57;第一右侧面58;第一左斜面59;第一右斜面60;第二方形内槽61;第二左侧面62;第二右侧面63;第二左斜面64;第二右斜面6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平连铸铸铁型材的辅助出线装置,也可称为输送牵引机。该辅助出线装置安装在主牵引机和压断龙门之间,用以输送铸铁型材。
如图1所示,该辅助出线装置包括一机架;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方的一油缸4;连接于所述油缸4上的上辊提升架5。所述上辊提升架5上连接第一上滑块6和第二上滑块7。所述第一上滑块6和所述第二上滑块7滑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上滑块6和所述第二上滑块7之间设有一上辊8。所述机架上还滑动设置有第一下滑块9和第二下滑块10。所述第一下滑块9和所述第二下滑块10之间设有一下辊11。所述下辊11通过联轴器12连接一减速机14。所述减速机14通过滑块联轴器15连接一驱动电机16。所述第一下滑块9或者所述第二下滑块10的下端面连接一升降机17。所述升降机17通过升降机联轴器18连接一手轮19。所述手轮19上设有一手柄20。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机架包括一底架1,设置于所述底架1上方的框架2,固定在所述框架2上方的顶板3。所述油缸4由上向下穿设于所述顶板3。所述底架1由首尾相接的左横梁29、前横梁30、右横梁31以及后横梁32围合而成。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框架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左立柱33,相对设置的两个右立柱34,两个所述左立柱33的下端固定在左横梁29上。所述右立柱34的下端固定在右横梁31上。所述第一上滑块6和第一下滑块9滑动设置在两个左立柱33之间。所述第二上滑块7和第二下滑块10滑动设置在两个右立柱34之间。
如图2所示,每个左立柱33均具有一左内侧面35。在所述左内侧面35上由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上导向板36和第一下导向板37。两个第一上导向板36之间连接所述第一上滑块6。两个第一下导向板37之间连接所述第一下滑块9。
每个右立柱34均具有一右内侧面,在所述右内侧面上由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二上导向板和第二下导向板。两个第二上导向板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上滑块7;两个第二下导向板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下滑块10。
如图2所示,所述左内侧面35上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上连接板38,所述第一上连接板38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上导向板36。其中,所述紧固件可以是螺栓或者螺钉等。所述右内侧面上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二上连接板,所述第二上连接板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上导向板。其中,所述紧固件可以是螺栓或者螺钉等。
如图3所示,所述上辊提升架5包括一主架21,连接于所述主架21上方的筋板22,以及连接于所述主架21下方的左垫块23和右垫块24。所述油缸4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筋板22上。如图4所示,所述主架21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连接板25和下连接板26,以及连接在所述上连接板25和下连接板26之间的竖板27。
如图3所示,所述上连接板25、所述下连接板26以及竖板27之间还均匀连接有多个加强板28。所述下连接板26的下表面靠近其左端面上连接所述左垫块23,所述下连接板26的下表面靠近其右端面上连接所述右垫块24。所述左垫块23连接所述第一上滑块6,所述右垫块24连接所述第二上滑块7。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上滑块6和所述第二上滑块7结构相同,均包括一本体部43,所述本体部43的中心开设一固定孔44,所述固定孔44与所述上辊8的端部配合。所述本体部43具有一外侧面45和上顶面46,所述外侧面45从外部向本体部43内部开设一横向孔47,所述上顶面46从外部向所述本体部43内部开设一纵向孔48,所述纵向孔48连通所述固定孔44和所述横向孔47;所述横向孔47外接油杯接头49,通过油杯接头49添加润滑剂,以对所述上辊8进行润滑。
如图9所示,所述上辊8和所述下辊11结构相同,均包括一中心轴50,通过键51连接于所述中心轴50外侧的外辊52。所述外辊52沿着其长度方向由其外表面向内凹设有左凹槽53、中间凹槽54以及右凹槽55。
如图10所示,所述左凹槽53与所述右凹槽55形状相同,均包括一第一方形内槽56,所述第一方形内槽56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左侧面57和第一右侧面58,所述第一左侧面57与所述第一右侧面58与所述中心轴50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左侧面57通过第一左斜面59连接所述中心轴50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右侧面58通过第一右斜面60连接所述中心轴50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左侧面57与所述第一右侧面58的夹角为120度。
如图11所示,所述中间凹槽54包括一第二方形内槽61,所述第二方形内槽6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左侧面62和第二右侧面63,所述第二左侧面62与所述第二右侧面63与所述中心轴50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二左侧面62通过第二左斜面64连接所述中心轴50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右侧面63通过第二右斜面65连接所述中心轴50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左侧面62与所述第二右侧面63的夹角为150度。
正常生产时,将该辅助出线结构的下辊11通过升降机17调至低位,也就是所述下辊11辊面低于生产线支承辊的平面。生产进入末期后,也就是型材棒尾出了主牵引机之后,升起该辅助出线结构的下辊11,开启该下辊11的驱动电机16,在上辊8的正压力作用下,按照设定的速度将型材送入压断龙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