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92822U - 一种逃生自救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逃生自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92822U
CN206792822U CN201720435024.9U CN201720435024U CN206792822U CN 206792822 U CN206792822 U CN 206792822U CN 201720435024 U CN201720435024 U CN 201720435024U CN 206792822 U CN206792822 U CN 206792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parachute
pedal
survivor
emergency ex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350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晟
李耀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LINJ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le Lizhi Products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le Lizhi Products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le Lizhi Products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350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92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92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9282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逃生自救器,主要包括逃生入口、逃生管、逃生出口、缓冲设备以及降落伞组成;将逃生管固定在楼体上,出现紧急情况时,逃生者背上降落伞打开逃生门进入逃生入口,再关闭逃生门打开降落伞跳进逃生管,由于降落伞打开后直径小于逃生管的内腔直径,在降落伞与逃生门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逃生者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降落的过程中,会使降落伞上方的空气变得稀薄,从而使降落伞下方的空气压力大于降落伞上方的空气压力,气压差和降落伞使逃生者降落的速度大幅降低,从而能够安全降落到缓冲设备上。

Description

一种逃生自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从高楼上往下跳从而实现逃生的逃生自救器,属于高空逃生的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当人们在较高的位置身处险境需要逃生时,例如高楼,往往只能冒险向下逃,或向上逃到更高的位置等待救援。另外,还能够通过云梯、绳索甚至直升飞机实现逃生。通过直升飞机逃生通常都不太现实,一是救援成本过高,二是受救援环境限制,并且每次能够救援的人数较少。
如果采用云梯的方式救援,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云梯的高度有限,现有的楼房往往超过百米,云梯的高度升不到较高的楼层,二是云梯的通行能力有限,救援速度较慢,三还会受到架设进出场地的限制,四是反应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到达现场。
最简单实用的是用绳索来逃生,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绳索固定困难,二是攀爬的难度较大,通常人们都没有受过攀爬的专业训练,容易失手摔下,三是火灾的火苗蹿出楼外时,还可能烧断绳索或烧伤逃生人员。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虽然受困,只能选择被动地等待救援。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实现安全逃生的工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实现安全逃生的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逃生自救器,主要包括逃生入口1、逃生管2、逃生出口3、缓冲设备4以及降落伞组成;逃生入口固定在楼顶,逃生入口的出口与逃生管连通,逃生管固定在楼体外,逃生出口与逃生管的出口端连通,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一个锐角,缓冲设备固定在逃生出口下方的地面,降落伞打开后的直径小于管道的内孔直径;逃生入口还包括一个圆柱形的逃生门,所述的逃生门包括左门框11、右门框12以及门13;左门框及右门框都是圆弧形,左门框和右门框对置安置在逃生入口的入口端,两者之间留有空隙,形成逃生门入口14和逃生门出口15,在右门框朝向左门框的内侧设置向左门框方向突出的门档16;所述的门为一侧开口的圆形,门安置在左门框和右门框形成的内腔内,门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左门框和右门框的内腔转动;使用时,逃生者先背好降落伞,在门外转动门直至门的右侧边抵到门档,逃生门入口打开,逃生门出口被门封闭,这时,逃生者从逃生门入口进入逃生门内腔,逃生者再将门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门挡住逃生门入口和逃生门出口,这时,逃生门处于封闭状态,逃生者继续转动门直至门左侧边抵到门档16,这时,逃生门入口被门封闭,逃生门出口打开,逃生者从逃生门出口进入逃生门后的逃生入口,逃生者转身拉动门,将逃生出口关闭,这时,逃生入口也处于关闭状态,再打开降落伞跳进管道,逃生者在重力作用下拉着降落伞沿管道向下落,降落伞将管道内的空气向下压,使降落伞与逃生门之间的空气越来越稀薄,逃生者下方和上方的压力差以及降落伞都使逃生者下降的速度降低,从而使逃生者在逃生管内缓降下来,再沿逃生出口滑到缓冲设备上;当上一个逃生者进入逃生门后的逃生入口后,下一个逃生者就能够打开逃生入口进入逃生门,等上一个逃生者到达逃生出口后,上一个逃生者就能够打开逃生出口离开逃生门准备跳进逃生管。
所述的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的锐角在40-60度。
缓冲设备与逃生出口之间留有空隙。
逃生出口3从出口端的上方边缘向逃生管方向凹陷形成一个逃生者能够坐起来的凹槽31。
所述的缓冲设备4主要包括底板、接耳41、弹簧42、踏板43,底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地板上,接耳从底板远离逃生出口的末端向上突出,在接耳上设有朝向逃生出口方向突出的固定杆44,在底板两侧设有向上突起的侧边,在侧边上自前向后设有长条形的对称的缓冲槽,踏板的下部设有踏板轴,踏板轴的两端分别插进一个缓冲槽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踏板背面,弹簧的另一端套在固定杆44上后固定在接耳上,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接耳的小于90度的夹角。
所述的踏板由前踏板和支撑板组成,前踏板和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支撑板位于前踏板与弹簧之间,支撑板与底板垂直,前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支撑板的30至60度的夹角,踏板轴设在前踏板的下部,在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一条与踏板轴平行的支撑轴,支撑轴的两端也向外延伸伸进缓冲槽里。
在支撑板对应固定杆的位置设置向固定杆方向突出的支撑轴,在支撑轴朝向固定杆的壁面中心设有向前踏板方向凹陷的连接套,连接套的直径大于固定杆的直径,在前踏板上施以朝向接耳的力量,能够压缩弹簧使固定杆的末端进入连接套。
连接套的内孔与固定杆的外壁形成紧配合,在连接套的入口处设置锥形的引导口,使固定杆能够进入连接套。
在连接套底壁上设置延伸到前踏板的气孔,在前踏板上套上缓冲套,防护套的底部四周向外延伸后向下收口,口部的直径大于鞋底的直径,从气孔逸出的空气进入缓冲套。
有益效果
1、将逃生管固定在楼体上,出现紧急情况时,逃生者背上降落伞打开逃生门进入逃生入口,再关闭逃生门打开降落伞跳进逃生管,由于降落伞打开后直径小于逃生管的内腔直径,在降落伞与逃生门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逃生者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降落的过程中,会使降落伞上方的空气变得稀薄,从而使降落伞下方的空气压力大于降落伞上方的空气压力,气压差和降落伞使逃生者降落的速度大幅降低,从而能够安全降落到缓冲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时的一个角度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门的逃生入口和逃生出口都关闭逃生者在门外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门的逃生入口打开逃生出口关闭逃生者进门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门的逃生入口关闭逃生出口关闭逃生者在门内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门的逃生入口关闭逃生出口打开逃生者离开逃生门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设备的初始状态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设备的踏板被逃生者蹬到后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9所示,一种逃生自救器,主要包括逃生入口1、逃生管2、逃生出口3、缓冲设备4以及降落伞组成。
逃生入口固定在楼顶,逃生入口的出口与逃生管连通,逃生管固定在楼体外,逃生出口与逃生管的出口端连通,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一个锐角,缓冲设备固定在逃生出口下方的地面。
降落伞打开后的直径小于管道的内孔直径;通常小1mm到50mm之间,既能够保证降落伞在管道内顺畅地下降,又能够阻隔大部分位于降落伞下方的空气,使降落伞上方与逃生门之间的空气随着降落伞的下降变得越来越稀薄,从而在逃生者上方形成负压,降低逃生者下降的速度。
逃生入口还包括一个圆柱形的逃生门,所述的逃生门包括左门框11、右门框12以及门13;左门框及右门框都是圆弧形,左门框和右门框对置安置在逃生入口的入口端,两者之间留有空隙,形成逃生门入口14和逃生门出口15,在右门框朝向左门框的内侧设置向左门框方向突出的门档16;所述的门为一侧开口的圆形,门安置在左门框和右门框形成的内腔内,门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左门框和右门框的内腔转动;使用时,逃生者先背好降落伞,在门外转动门直至门的右侧边抵到门档,逃生门入口打开,逃生门出口被门封闭,这时,逃生者从逃生门入口进入逃生门内腔,逃生者再将门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门挡住逃生门入口和逃生门出口,这时,逃生门处于封闭状态,逃生者继续转动门直至门左侧边抵到门档16,这时,逃生门入口被门封闭,逃生门出口打开,逃生者从逃生门出口进入逃生门后的逃生入口,逃生者转身拉动门,将逃生出口关闭,这时,逃生入口也处于关闭状态,再打开降落伞跳进管道,逃生者在重力作用下拉着降落伞沿管道向下落,降落伞将管道内的空气向下压,使降落伞与逃生门之间的空气越来越稀薄,逃生者下方和上方的压力差以及降落伞都使逃生者下降的速度降低,从而使逃生者在逃生管内缓降下来,再沿逃生出口滑到缓冲设备上。
当上一个逃生者进入逃生门后的逃生入口后,下一个逃生者就能够打开逃生入口进入逃生门,等上一个逃生者到达逃生出口后,上一个逃生者就能够打开逃生出口离开逃生门准备跳进逃生管,有效缩短等待的时间。
所述的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的锐角在40-60度。
逃生出口3从出口端的上方边缘向逃生管方向凹陷形成一个逃生者能够坐起来的凹槽31。
所述的缓冲设备4主要包括底板、接耳41、弹簧42、踏板43,底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地板上,接耳从底板远离逃生出口的末端向上突出,在接耳上设有朝向逃生出口方向突出的固定杆44,在底板两侧设有向上突起的侧边,在侧边上自前向后设有长条形的对称的缓冲槽,踏板的下部设有踏板轴,踏板轴的两端分别插进一个缓冲槽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踏板背面,弹簧的另一端套在固定杆44上后固定在接耳上,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接耳的小于90度的夹角,优选30度到50度。
当逃生者从逃生管掉到逃生出口,由向下垂直降落改为沿逃生出口滑落,在逃生出口的底壁上覆盖软胶,减轻接触时的力量,逃生者由站着向下降落改为坐着沿逃生出口滑出,逃生者的重量受到逃生出口的承托,逃生者受惯性作用沿逃生出口滑出,逃生者的双腿先抵到踏板上,踏板受到冲击力克服弹簧的张力向接耳的方向移动,消解了逃生者带来的冲击力,踏板再在弹簧的张力下往逃生出口的方向移动,受逃生者的压力,弹簧不能复位到初始状态,当逃生者的双腿离开踏板站立起来离开,踏板才能完全复位到初始状态。
在踏板上覆盖软性材料,软性材料能够消解掉一些逃生者带来的朝向接耳方向的力量。
所述的踏板43由前踏板和支撑板组成,前踏板和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支撑板位于前踏板与弹簧之间,支撑板与底板垂直,前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支撑板的30至60度的夹角,踏板轴设在前踏板的下部,在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一条与踏板轴平行的支撑轴,支撑轴的两端也向外延伸伸进缓冲槽里。
在支撑板对应固定杆的位置设置向固定杆方向突出的支撑轴,在支撑轴朝向固定杆的壁面中心设有向前踏板方向凹陷的连接套,连接套的直径大于固定杆的直径,在前踏板上施以朝向接耳的力量,能够压缩弹簧使固定杆的末端进入连接套。
连接套的内孔与固定杆的外壁形成紧配合,在连接套的入口处设置锥形的引导口,使固定杆能够进入连接套。
在连接套底壁上设置延伸到前踏板的气孔,在前踏板上套上缓冲套,防护套的底部四周向外延伸后向下收口形成气囊,口部的直径大于鞋底的直径,从气孔逸出的空气进入缓冲套。
逃生者在向下降落的过程中,脚下方的气流向上流动从开口部进入气囊,使气囊充盈鼓胀,使逃生者下降的速度进一步减缓,并且,当逃生者到达逃生出口时,气囊先触碰到逃生出口的内壁,能够有效消解逃生出口对逃生者的反作用力,使逃生更为安全。
在楼顶上还设有逃生梯,在逃生梯底下设有轮子,逃生者通过逃生梯到达逃生门。平时将逃生梯推离逃生入口,防止小孩到逃生入口处玩。
所述的管道与地面垂直,通过固定螺丝等固定在楼体上。
当发生需要从楼顶向下逃生的情况时,逃生者逃到楼顶,在逃生梯前排好队,先穿戴好降落伞,然后打开逃生门入口,让第一个逃生者进入逃生门入口后通过转动门关闭逃生门入口再打开逃生门出口,第一个逃生者离开逃生门出口后关闭逃生门出口,这时,第一个逃生者继续跳进逃生管,排在后面的逃生者就能够打开逃生门入口进入逃生门了,等第一个逃生者降落地面,第二个逃生者再打开逃生门出口准备跳下,这样能够有效节约逃生者等待的时间,并且,不会影响前面逃生的人的降落。
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用途,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替代,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Claims (9)

1.一种逃生自救器,主要包括逃生入口(1)、逃生管(2)、逃生出口(3)、缓冲设备(4)以及降落伞组成;逃生入口固定在楼顶,逃生入口的出口与逃生管连通,逃生管固定在楼体外,逃生出口与逃生管的出口端连通,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一个锐角,缓冲设备固定在逃生出口下方的地面,降落伞打开后的直径小于管道的内孔直径;其特征在于:逃生入口还包括一个圆柱形的逃生门,所述的逃生门包括左门框(11)、右门框(12)以及门(13);左门框及右门框都是圆弧形,左门框和右门框对置安置在逃生入口的入口端,两者之间留有空隙,形成逃生门入口(14)和逃生门出口(15),在右门框朝向左门框的内侧设置向左门框方向突出的门档(16);所述的门为一侧开口的圆形,门安置在左门框和右门框形成的内腔内,门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左门框和右门框的内腔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的锐角在40-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缓冲设备与逃生出口之间留有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逃生出口(3)从出口端的上方边缘向逃生管方向凹陷形成一个逃生者能够坐起来的凹槽(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设备(4)主要包括底板、接耳(41)、弹簧(42)、踏板(43),底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地板上,接耳从底板远离逃生出口的末端向上突出,在接耳上设有朝向逃生出口方向突出的固定杆(44),在底板两侧设有向上突起的侧边,在侧边上自前向后设有长条形的对称的缓冲槽,踏板的下部设有踏板轴,踏板轴的两端分别插进一个缓冲槽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踏板背面,弹簧的另一端套在固定杆(44)上后固定在接耳上,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接耳的小于90度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踏板由前踏板和支撑板组成,前踏板和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支撑板位于前踏板与弹簧之间,支撑板与底板垂直,前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支撑板的30至60度的夹角,踏板轴设在前踏板的下部,在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一条与踏板轴平行的支撑轴,支撑轴的两端也向外延伸伸进缓冲槽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板对应固定杆的位置设置向固定杆方向突出的支撑轴,在支撑轴朝向固定杆的壁面中心设有向前踏板方向凹陷的连接套,连接套的直径大于固定杆的直径,在前踏板上施以朝向接耳的力量,能够压缩弹簧使固定杆的末端进入连接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套的内孔与固定杆的外壁形成紧配合,在连接套的入口处设置锥形的引导口,使固定杆能够进入连接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逃生自救器,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套底壁上设置延伸到前踏板的气孔,在前踏板上套上缓冲套,防护套的底部四周向外延伸后向下收口,口部的直径大于鞋底的直径,从气孔逸出的空气进入缓冲套。
CN201720435024.9U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逃生自救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92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35024.9U CN206792822U (zh)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逃生自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35024.9U CN206792822U (zh)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逃生自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92822U true CN206792822U (zh) 2017-12-26

Family

ID=60733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3502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92822U (zh)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逃生自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92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8091B (zh) 高空缓降伞
CN203915801U (zh) 一种高空自救装置
CN201815010U (zh) 柔性高楼逃生通道
CN106894753A (zh) 高层楼宇消防逃生梯
CN206319824U (zh) 高楼户外救人布筒梯
CN206792822U (zh) 一种逃生自救器
CN203694436U (zh) 高楼逃生气球
CN203935525U (zh) 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
CN106983964A (zh) 一种逃生自救器
CN206700525U (zh) 一种高空缓降器
CN206613046U (zh) 一种高空自救装置
CN2827436Y (zh) 通道式跳伞系统
CN203915808U (zh) 一种设计无障碍消防逃生通道
CN106943683A (zh) 一种高空缓降器
CN106902482A (zh) 一种救生设备
CN102021984A (zh) 防火安全消防梯道
CN201472670U (zh) 充气降落伞
CN106798973A (zh) 一种高空自救装置
CN203915800U (zh) 主动式救生设备
CN105214223A (zh) 高空逃生器
CN201939900U (zh) 楼房救生伞
CN105857622A (zh) 一种带缓降器的降落伞
CN205145430U (zh) 应急逃生滑道
CN205391475U (zh) 一种火灾应急跳楼伞
CN204798660U (zh) 一种火灾逃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28

Address after: High tech Zone Hua Guan Tangjiawan Town Road 519000 Guangdong city of Zhuhai province No. 1

Patentee after: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50200 8 2403 Royal Court Meiyu Building, 99 Chaoyang North Road, Hangcheng Street, Changle Ci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LE LIZHI PRODUCTS DESIG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4

Address after: 6151, 6th floor, building 2, No.117, Zhangcha 1st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OSHAN LINJ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Huaguan Road, Tangjiawan Town, high tech Zone, Zhuhai, Guangdong 519000

Patentee before: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