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89840U -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89840U
CN206789840U CN201720355950.5U CN201720355950U CN206789840U CN 206789840 U CN206789840 U CN 206789840U CN 201720355950 U CN201720355950 U CN 201720355950U CN 206789840 U CN206789840 U CN 206789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t
chain link
extra large
large cable
swappab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559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凤龙
金戈
张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M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559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89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89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89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所述设备与海缆的末端连接。包括集成连接部分、主体部分、湿插拔分支部分;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侧与集成连接部分连接,另一侧与湿插拔分支部分连接。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包括多个串联的链节和湿插拔连接器,所述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可相对旋转;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远离主体部分的一侧还包括湿插拔连接器,通过所述插拔连接器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包括前期同海缆共同铺设在海底的海缆末端的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的海缆湿插拔设备。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包括由多个串联的链节构成的湿插拔分支部分,从而使水下机器人直接将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海缆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背景技术
海缆是通过海底传输的线缆。海缆的使用场景包括典型的海缆传输场景和非典型的海缆传输场景。在典型的海缆传输系统中,主要是解决大陆或岛屿等分离陆地之间的信息互传。在非典型的海缆传输系统中,通常用于与海底观测系统、石油平台等,主要是解决水下和水上场景的信息互传。
在非典型的海缆传输系统中,通常包括“陆地设备”和“水下设备”。陆地设备位于传输系统的端站点内,而水下设备则被布放于海底。水下设备包括海底线路分支器、海底线路中继器、海缆、客户水下站点和终端设备。
在现有技术中,“客户水下站点”同海缆的集成工作在陆地上完成,并预留出足够的尾缆长度。通讯网络海缆系统需要先施工完成,并在“客户水下站点”施工前将对接支路海缆打捞到船上,并作末端处理。布放“客户水下站”到指定海底,将站点尾缆铺放到支路海缆打捞点。在施工船上将支路海缆和尾缆做通用连接技术(Universal Joint,UJ)接续,然后将UJ接头盒布放到海底。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海缆需要先完成海缆系统的施工,打捞分支进行同客户设备的集成和布放。并且,支路海缆和尾缆的对接需要在船上完成,施工时间长,成本高。由于需要在船上UJ集成对接,因此需要使用至少2倍水深的海缆作施工冗余,从而将尾缆拖行至预定位置。客户水下站点和支路为刚性连接,如有站点整体替换需求时,打捞前需要用锚切断支路海缆。油气田平台一般建设周期长,主/辅平台侧重不同,如果刚性连接水下设备过多。增加前期投入成本,不利于客户一次规划,分批投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可以实现。
一方面,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所述设备与海缆的末端连接。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包括集成连接部分、主体部分、湿插拔分支部分。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侧与集成连接部分连接,另一侧与湿插拔分支部分连接。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包括多个串联的链节和湿插拔连接器,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可相对旋转。所述湿插拔连接器位于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远离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侧,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通过所述湿插拔连接器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通过在所述海缆末端设置与海缆一通铺设在海底的海缆湿插拔设备,从而直接通过水下机器人直接将包括了海缆湿插拔设备的海缆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的每个链节包括多个连接口。通过在所述多个链节中每两个相邻的链节的连接口中设置销轴,使所述多个链节中每两个相邻的链节串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多个链节中的每个链节还包括锥形凸面,所述锥形凸面相对于链节的端面的角度与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相对旋转的最大角度相同。通过使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可相对旋转,从而使水下机器人的安装更加轻便。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的每个链节包括外环和内环。所述内环与外环相间设置并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外环的两侧分别包括导槽和凸块。所述外环一侧的导槽与另一侧的凸块相对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凸块包括锥形斜面,所述锥形斜面相对于外环的端面的角度与两个相邻的外环之间相对旋转的最大角度相同。通过使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可相对旋转,从而使水下机器人的安装更加轻便。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湿插拔连接器上还设置有保护帽。通过在所述湿插拔连接器上设置保护帽,从而使所述湿插拔连接器能够长期被放置在海底而不被破坏。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包括前期同海缆共同铺设在海底的海缆末端的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的海缆湿插拔设备。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包括由多个串联的链节构成的湿插拔分支部分,从而使水下机器人直接将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缆传输系统;
图2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图3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节主体;
图4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节主体的侧面视图;
图5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串联的链节相对旋转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串联的链节;
图7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串联的链节相对旋转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缆传输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陆上终端、海底线路中继器(Reapter,RPT)、海底线路分支器(Branch Unit,BU)和客户水下站点。其中,陆上终端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所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海缆连接,从而解决大陆与岛屿等分离陆地之间的信息传输。在所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海缆上还设置了海底线缆中继器,以对信号进行中继处理。
在所述海缆中,还可以通过海底线缆分支器将海缆与海底观测系统或海上石油平台等设备连接。其中,所述海底线缆分支器通过海缆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通过所述客户水下站点与海底观测设备、海上石油平台等进行连接。
所述与海底线缆分支器连接的海缆是根据规划在铺设海缆时,提前铺设好,并放置在海底。当客户水下站点建立完成后,将提前放置在海底的海缆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
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提前铺设的与海底线缆分支器连接的海缆的末端还连接了海缆湿插拔设备。当客户建立水下站点后,通过水下机器人(Remote OperatedVehicle,ROV)将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
通过在海缆的末端设置海缆湿插拔设备,使所述海缆直接通过水下机器人连接到客户水下站点。避免了直接将海缆放置在海中造成海缆末端的损坏,而造成的海缆浪费。同时,还避免了将末端海缆打捞至船上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而造成的施工时间长、成本高和海缆施工冗余等问题。
图2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如图2所示,包括集成连接部分201、主体部分203和湿插拔分支部分204。所述主体部分203的一侧与集成连接部分201连接,另一侧与湿插拔分支部分204连接。从而将所述集成连接部分201、主体部分203和湿插拔分支部分204构成一个整体。
其中,所述海缆202与所述集成连接部分201使用通用连接技术(UniversalJoint,UJ)连接。从而使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可以与任意通过UJ联盟认证的海缆201进行连接。
具体的,集成连接部分201穿过主体部分203和湿插拔分支部分204与所述湿插拔连接器205电路连接。具体的,所述主体部分可以采用与海底线路中继器(Reapter,RPT)和海底线路分支器(Branch Unit,BU)的终端盒相同的设计,本发明对此不再敖述。
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204包括多个串联的链节和湿插拔连接器205。所述每个链节一侧的端面包括锥形凸面,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之间的每两个链节之间的一个链节可绕另一个链节的锥形凸面相对旋转。其中,所述锥形凸面相对于链节的端面的角度与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相对旋转的最大角度相同。
所述湿插拔分支部204分远离主体部分203的一侧还包括湿插拔连接器205,通过所述插拔连接器205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从而为所述客户水下站点提供网络服务。
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204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湿插拔连接器205和多个串联的链节。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与主体部分203连接,另一侧与多个串联的链节连接。所述第二端部的一侧与多个串联的链节连接,另一侧与湿插拔连接器205连接。所述主体部分203还通过海缆与湿插拔连接器205连接,所述海缆从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204中穿过。从而通过所述湿插拔连接器205与客户端水下站点连接。
所述海缆从可旋转的湿插拔分支部分204中穿过,从而保证所述海缆在通过水下机器人直接连接到客户水下站点时,所述海缆不被损坏。同时,由于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204为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可相对旋转的结构,从而使所述水下机器人在直接连接到客户水下站点时,所述水下机器人能够更加方便的调整海缆湿插拔设备的方向。使水下机器人的安装更加的方便。
可选的,所述湿插拔连接器205上还设置了保护帽。从而避免湿插拔连接器205长期放置海底造成的损坏。
可选的,所述保护帽上还设置了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上还连接了锚,以使放置在海底的海缆湿插拔设备的位置不被移动。
图3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节主体。如图3所示,所述链节主体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口303和多个第二连接口304。
在一个例子中当所述第二链节主体与一侧的第一链节主体和另一侧的第三链节主体串联。通过将多个销钉分别从第一链节主体的多个第一连接口穿过,并将所述多个销钉分别从第二链节主体的多个第二连接口穿过并连接。从而通过所述多个销钉将所述第一链节主体和第二链节主体连接。通过将多个销钉分别从第二链节主体的多个第一连接口穿过,并将所述多个销钉分别从第三连接主体的多个第二连接扣穿过并连接。由此上述步骤,将所述第一链节主体、第二链节主体和第三链节主体串联。
所述链节主体包括外层302和内层301。所述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和线缆口设置在内层中。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内层301为高强度金属材料,从而保护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不被破坏。在另一个例子中,所述外层302为轻质材料,从容减轻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的重量。使水下机器人在将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时更加的轻便。
图4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节主体的侧面视图。如图4所述,所述链节主体的一侧为平面,另一侧为圆锥形的凸面401。所述锥形凸面相对于链节的端面的角度(α)与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相对旋转的最大角度相同。从而使多个串联的链节中,每两个链节之间可相对的旋转一定的角度。图5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串联的链节相对旋转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将海缆湿插拔设备的链节主体之间可相互的旋转(α)角度,使水下机器人在将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时,水下机器人能够更加的方便转动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的位置,更加容易的使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的连接口相对应。
图6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串联的链节。如图6所示,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的每个链节包括外环601和内环602。所述内环与外环相间设置,并且,所述内环602分别与两个相邻的外环601通过销钉603连接。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内环分别与左右两个相邻的外环连接时,用于连接的销钉同时穿过所述外环和内环。其中,内环与左侧外环连接的销钉和内环与右侧外环连接的销钉间隔90度。
所述外环601的两侧分别包括导槽605和凸块604。所述外环601一侧的导槽605与另一侧的凸块604相对应。所述凸块604的端面包括锥形斜面,所述锥形斜面相对于外环的端面的角度与两个相邻的外环之间相对旋转的最大角度相同。所述内环602包括圆弧面。
图7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个串联的链节相对旋转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由于每个凸块α角度的锥形斜面,使水下机器人在将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时,水下机器人能够更加的方便转动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的相对位置。更加容易的使,海缆湿插拔设备与客户水下站点的连接口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内环602和外环601由高强度环氧树脂或玻璃纤维等非金属材料制成。从而,使所述海缆湿插拔设备在保证施工强度的同时能够防止海水的腐蚀。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所述设备与海缆的末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成连接部分、主体部分、湿插拔分支部分;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侧与集成连接部分连接,另一侧与湿插拔分支部分连接;
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包括多个串联的链节和湿插拔连接器,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可相对旋转;所述湿插拔连接器位于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远离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侧,所述湿插拔分支部分通过所述湿插拔连接器与客户水下站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缆湿插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的每个链节包括多个连接口;通过在所述多个链节中每两个相邻的链节的连接口中设置销轴,使所述多个链节中每两个相邻的链节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缆湿插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链节中的每个链节还包括锥形凸面,所述锥形凸面相对于链节的端面的角度与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每两个串联的链节之间相对旋转的最大角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缆湿插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串联的链节中的每个链节包括外环和内环;所述内环与外环相间设置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缆湿插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的两侧分别包括导槽和凸块;所述外环一侧的导槽与另一侧的凸块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缆湿插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包括锥形斜面,所述锥形斜面相对于外环的端面的角度与两个相邻的外环之间相对旋转的最大角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缆湿插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插拔连接器上还设置有保护帽。
CN201720355950.5U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Active CN206789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5950.5U CN206789840U (zh)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5950.5U CN206789840U (zh)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89840U true CN206789840U (zh) 2017-12-22

Family

ID=60707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55950.5U Active CN206789840U (zh) 2017-04-07 2017-04-07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898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56661A1 (en) * 2019-01-30 2020-08-06 Huawei Marine Networks Co., Ltd. Bend limite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56661A1 (en) * 2019-01-30 2020-08-06 Huawei Marine Networks Co., Ltd. Bend limiter
CN112970158A (zh) * 2019-01-30 2021-06-15 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 弯曲限制器
JP2022510006A (ja) * 2019-01-30 2022-01-25 ▲ホア▼▲ウェイ▼海洋網絡有限公司 曲げ制限器
CN112970158B (zh) * 2019-01-30 2022-11-15 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 弯曲限制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0371B (zh) 水下一分多复合光缆分支器
EP3781471B1 (en) Rov deployed power buoy system
CN206789840U (zh) 一种海缆湿插拔设备
JP7099631B2 (ja) 陸揚げケーブル及び部分陸揚げケーブル
US20170026085A1 (en) Resident ROV Signal Distribution Hub
CN108512134B (zh) 浅水域分支缆铺设工艺
EP3499662A1 (en)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submarine line
WO2020242318A1 (en) Subsea node for docking underwater intervention drones, method and system
US11292563B2 (en) Methods for subsea vehicles supervised control
CN107672769A (zh) 海底电缆无人检修舱
CN104960635B (zh) 一种水下采矿系统应急弃放装置
CN105015738A (zh) 升降式海底接驳盒
GB2471091A (en) Umbilical connection arrangement
Thomas et al. Technology in undersea cable systems: 50 years of progress
CN107364559A (zh) 水下基站进缆段防脱网锚害结构
Ford-Ramsden et al. The Manufacture and Laying of Submarine Cables
CN211019034U (zh) 一种用于海峡海底电缆运维的船岸无线通信装置
CN207496906U (zh) 水下基站进缆段防脱网锚害结构
Arkell et al. Design, manufacture and installation of 150 kV submarine cable system for the Java–Madura interconnection
US9923629B2 (en) Self-deploying and self-healing subsea data network and method of use
CN105655928A (zh) 双缆同沟埋设工艺
CN207910773U (zh) 用于单点系泊的三方数据传输系统
CN203910017U (zh) 一种信号传输系统
Stangeland Subsea standalone vehicle system for Snorre
CN204441666U (zh) 一种信号线转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29

Address after: 300457 Floor 5-6 of W3C Building, Third Street Finance Street, Tianj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anggu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Huawei Ocean Network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