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87114U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87114U
CN206787114U CN201720501819.5U CN201720501819U CN206787114U CN 206787114 U CN206787114 U CN 206787114U CN 201720501819 U CN201720501819 U CN 201720501819U CN 206787114 U CN206787114 U CN 206787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tube
group
refrigeran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018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宗敏
莫艺扬
洪志荣
张裕兆
宋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018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87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87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87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其中,换热器组件包括:呈∧型设置的第一组换热器与第二组换热器,第一组换热器和/或第二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形成多个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器形成多个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管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依次并排设置,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增大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面积,另一方面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通过换热管管径的变化,改善了换热管内制冷剂的流速,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采用至少两种不同管内径的换热管,与进口管路以及出口管路连通,来形成多条并列的换热管路,其中同一列的换热管路中的管径相同,制冷剂在每条换热管内流动实现换热功能,仍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1)换热管自身散热面积较小,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很差;
(2)换热器的布置方式较差,且在冷凝或者蒸发的过程中,每条换热管路中的制冷剂的流速不稳定,进而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组换热器;第二组换热器,第一组换热器与第二组换热器呈∧型设置,第一组换热器和/或第二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管,多个第一直管之间通过第一U型管连通,形成多个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直管,多个第二直管之间通过第二U型管连通,形成多个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管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依次并排设置,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组换热器与第二组换热器,第一组换热器和第二组换热器呈∧型布置,第一组换热器和/或第二组换热器又包括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管,多个第一直管之间通过第一U型管连通,第二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直管,多个第二直管之间通过第二U型管连通,连通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并且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依次并排设置,通过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改变换热管的管径,提升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性能。
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蒸发过程中,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由液态变为气态,制冷剂比体积增大,制冷剂的换热能力降低,内部的压强也相应增大,导致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速过快,此时,为了使制冷剂的流速稳定,通过设置大管径的第二换热管,一方面,使流至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的压强降低,进而能够改善管内的制冷剂流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管径增加换热面积,降低制冷剂的换热能力降低的影响,从而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冷凝过程中,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由气态变为液态,制冷剂比体积减小,内部的压强也相应减小,导致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速过慢,此时,为了使内部的制冷剂流速稳定,通过设置小管径的第二换热管,使流至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的压强增大,进而能够改善管内的制冷剂流速,以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另外,通过设置大管径的第一换热管或第二换热管,增大了换热面积,进而能够有效提升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套设于多个第一直管;多个第二散热片,套设于多个第二直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多个第一直管上套设多个第一散热片,以及多个第二直管上套设多个第二散热片在,能够有效增大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还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任意一个第一散热片的面积小于任意一个第二散热片的面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直管上设置大面积的第二散热片,增大了空气流与第二换热器的接触面积,使空气流与第二换热器充分接触,增强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进而增强了换热器组件的整体性能,提高用户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管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管之间的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管之间的间距调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冷剂的折流梯度,改善了制冷剂的流速,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空气流的流速,以提高换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侧板,设于第一换热器的两侧;第二侧板,设于第二换热器的两侧;多个连接结构,任意一个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片和固定螺栓组,固定连接相对应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构成第一组换热器和/或第二组换热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换热器的两侧设置第一侧板,以及在第二换热器的两侧设置第二侧板,进一步增大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面积,另外,通过设置多个连接结构,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固定在一起,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稳定可靠的连接在一起,在轻微碰撞或振动的情况下不会脱离,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接水盘,与第一组换热器的底端和/或第二组换热器的底端配合设置,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二换热器相对于第一换热器远离接水盘。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组换热器的底端和/或第二组换热器的底端配合设置接水盘,可以回收利用冷凝水,同时降低冷凝水滴落在其它部件上,导致其它部件损坏停止运行的风险,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二换热器相对于第一换热器远离接水盘,此时,制冷剂从第一换热器流至第二换热器时,由下至上流动,有利于提高了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的底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进口;多个第二换热管的顶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多个第一换热管的底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进口,以及在多个第二换热管的顶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出口,以使内部的制冷剂能够由下至上流动,同时,通过设置大管径的第二换热管,增大了换热面积,另外,结合大管径的第二换热管,还能有效改善制冷剂的流速,进而提高了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管交叉连通,形成多个交叉设置的换热管路,其中,任意一个换热管路被配置在第一组换热器或第二组换热器中的每一列。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任意一个换热管路被配置在第一组换热器和/或第二组换热器中的每一列,有利于交叉换热,进而使每条换热管路都能够实现均匀换热,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和/或第二换热管采用异形管,其中,异形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扁管、滴形管和椭圆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异形管结构的第一换热管和/或第二换热管,且异形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扁管、滴形管和椭圆管,增强了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性,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的布置换热器组件,有利于改善因风场不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空气流与换热器组件充分接触,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另外,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通过连通不同管径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一方面增大了换热面积,另一方面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通过换热管管径的变化,能够改善管内制冷剂的流速,进而提升换热效果,进一步的增强了空调产品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一组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一组换热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组件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换热器组件,10第一组换热器,20第二组换热器,30接水盘,102第一换热器,104第二换热器,106连接结构,1062连接片,1064螺栓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包括:第一组换热器10;第二组换热器20,第一组换热器10与第二组换热器20呈∧型设置,第一组换热器10和/或第二组换热器20包括:第一换热器102,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管,多个第一直管之间通过第一U型管连通,形成多个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器104,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直管,多个第二直管之间通过第二U型管连通,形成多个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管连通,并且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4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依次并排设置,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包括第一组换热器10与第二组换热器20,第一组换热器10和第二组换热器20呈∧型布置,第一组换热器10和/或第二组换热器20又包括第一换热器102与第二换热器104,其中第一换热器102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管,多个第一直管之间通过第一U型管连通,第二换热器104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直管,多个第二直管之间通过第二U型管连通,连通第一换热器102与第二换热器104,并且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依次并排设置,通过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改变换热管的管径,提升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性能。
如图2所示,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蒸发过程中,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由液态变为气态,制冷剂比体积增大,制冷剂的换热能力降低,内部的压强也相应增大,导致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速过快,此时,为了使制冷剂的流速稳定,通过设置大管径的第二换热管,使流至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的压强降低,进而能够改善管内的制冷剂流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管径增加换热面积,降低制冷剂的换热能力降低的影响,从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率。
如图3所示,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冷凝过程中,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由气态变为液态,制冷剂比体积减小,内部的压强也相应减小,导致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速过慢,此时,为了使内部的制冷剂流速稳定,通过设置小管径的第二换热管,使流至第二换热管的制冷剂的压强增大,进而能够改善管内的制冷剂流速,以提高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率。
另外,通过设置大管径的第一换热管或第二换热管,增大了换热面积,进而能够有效提升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果。
优选地,换热器组件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进口组件和出口组件,进口组件连通至多个第一换热管的开口端,出口组件连通至多个第二换热管的开口端,其中,第一组换热器10靠近换热器组件1的顶端设置,第二组换热器20靠近换热器组件1的底端设置,或者第一组换热器10靠近换热器组件1的底端设置,第二组换热器20靠近换热器组件1的顶端设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组件1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套设于多个第一直管;多个第二散热片,套设于多个第二直管。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多个第一直管上套设多个第一散热片,以及多个第二直管上套设多个第二散热片在,能够有效增大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还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任意一个第一散热片的面积小于任意一个第二散热片的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直管上设置大面积的第二散热片,增大了空气流与第二换热器104的接触面积,使空气流与第二换热器104充分接触,增强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果,进而增强了换热器组件1的整体性能,提高用户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管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管之间的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管之间的间距调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冷剂的折流梯度,改善了制冷剂的流速,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空气流的流速,以提高换热效果。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侧板,设于第一换热器102的两侧;第二侧板,设于第二换热器104的两侧;多个连接结构106,任意一个连接结构106包括连接片1062和固定螺栓组1064,固定连接相对应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构成第一组换热器10和/或第二组换热器2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换热器102的两侧设置第一侧板,以及在第二换热器104的两侧设置第二侧板,进一步增大了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面积,另外,通过设置多个连接结构106,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固定在一起,使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4稳定可靠的连接在一起,在轻微碰撞或振动的情况下不会脱离,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的稳定性。
优选地,多个连接结构106均匀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连接处,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4的连接可靠性。
优选地,还可以将连接片1062焊接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
优选地,还可以在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4的两侧设置一体成型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接水盘30,与第一组换热器10的底端和/或第二组换热器20的底端配合设置,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二换热器104相对于第一换热器102远离接水盘3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组换热器10的底端和/或第二组换热器20的底端配合设置接水盘30,可以回收利用冷凝水,同时降低冷凝水滴落在其它部件上,导致其它部件损坏停止运行的风险,其中,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二换热器104相对于第一换热器102远离接水盘30,此时,制冷剂从第一换热器102流至第二换热器104时,由下至上流动,有利于提高了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进风口设置在换热器组件1的下方,当进风由换热器组件1的下方吹向换热器组件1时,与制冷剂的流向一致,使得空气流与制冷剂充分接触,同时,由于换热器组件1底部的接水盘30的设置,可能会导致底部风场不均匀,进而导致换热器组件1底部的换热效果较差,此时,通过将包括大管径的第二换热管的第二换热器104设置在换热器组件1的顶端,有利于第二换热器104与空气流充分接触,同时还增大了第二换热管与空气流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的底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进口;多个第二换热管的顶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出口。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多个第一换热管的底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进口,以及在多个第二换热管的顶端设置有制冷剂的多个出口,以使内部的制冷剂能够由下至上流动,同时,通过设置大管径的第二换热管,增大了换热面积,另外,结合大管径的第二换热管,还能有效改善制冷剂的流速,进而提高了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管交叉连通,形成多个交叉设置的换热管路,其中,任意一个换热管路被配置在第一组换热器10或第二组换热器20中的每一列。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任意一个换热管路被配置在第一组换热器10和/或第二组换热器20中的每一列,有利于交叉换热,进而使每条换热管路都能够实现均匀换热,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和/或第二换热管采用异形管,其中,异形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扁管、滴形管和椭圆管。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异形管结构的第一换热管和/或第二换热管,且异形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扁管、滴形管和椭圆管,增强了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性,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组件1。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合理的布置换热器组件1,有利于改善因风场不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空气流与换热器组件1充分接触,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果。另外,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通过连通不同管径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一方面增大了换热面积,另一方面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通过换热管管径的变化,能够改善管内制冷剂的流速,进而提升换热效果,进一步的增强了空调产品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通过合理的布置换热器组件,有利于改善因风场不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空气流与换热器组件充分接触,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另外,在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管径,通过连通不同管径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一方面增大了换热面积,另一方面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通过换热管管径的变化,能够改善管内制冷剂的流速,进而提升换热效果,进一步的增强了空调产品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组换热器;
第二组换热器,所述第一组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组换热器呈∧型设置,所述第一组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组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管,多个所述第一直管之间通过第一U型管连通,形成多个第一换热管;
第二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直管,多个所述第二直管之间通过第二U型管连通,形成多个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通,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沿制冷剂的传导方向依次并排设置,
其中,在所述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管径,在所述制冷剂用于液化散热时,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管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一散热片,套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直管;
多个第二散热片,套设于所述多个第二直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任意一个所述第一散热片的面积小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散热片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直管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直管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侧板,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两侧;
第二侧板,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侧;
多个连接结构,任意一个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片和固定螺栓组,固定连接相对应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构成所述第一组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组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盘,与所述第一组换热器的底端和/或所述第二组换热器的底端配合设置,
其中,在所述制冷剂用于蒸发吸热时,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远离所述接水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换热管的底端设置有所述制冷剂的多个进口;
所述多个第二换热管的顶端设置有所述制冷剂的多个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交叉连通,形成多个交叉设置的换热管路,
其中,任意一个所述换热管路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组换热器或所述第二组换热器中的每一列。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管采用异形管,
其中,所述异形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扁管、滴形管和椭圆管。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CN201720501819.5U 2017-05-08 2017-05-08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Active CN206787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01819.5U CN206787114U (zh) 2017-05-08 2017-05-08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01819.5U CN206787114U (zh) 2017-05-08 2017-05-08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87114U true CN206787114U (zh) 2017-12-22

Family

ID=60710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01819.5U Active CN206787114U (zh) 2017-05-08 2017-05-08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8711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9647A1 (ja) * 2019-07-29 2021-0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648863A (zh) * 2020-12-23 2021-04-13 广东澳森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换热器的生产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9647A1 (ja) * 2019-07-29 2021-0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21019647A1 (zh) * 2019-07-29 2021-02-04
EP4006474A4 (en) * 2019-07-29 2022-08-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7258151B2 (ja) 2019-07-29 2023-04-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648863A (zh) * 2020-12-23 2021-04-13 广东澳森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换热器的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2406B (zh)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CN206056033U (zh) 一种高效的蒸发式冷凝器
CN206787114U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CN201621986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2868932U (zh) 一种车载空调管路
CN206572818U (zh) 空调器
CN104236146B (zh) 制冷循环系统
CN209671328U (zh) 一种用于液压系统的集中冷却系统
CN205606961U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微通道蒸发装置
CN102401531A (zh) 双出风冷风机
CN110017706A (zh) 热交换器和吸收式制冷机
CN102032719B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平行流换热装置
CN205102467U (zh) 一种冷凝器以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
CN210119041U (zh) 热回收自然冷源机组及冷源系统
CN210922310U (zh) 蒸氨塔塔顶氨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及焦化工艺系统
CN207556025U (zh) 一种蒸发器
CN209086815U (zh) 一种具有全密封高热流密度液冷服务器系统
CN202024544U (zh) 空调器多点气化能效改进装置
CN207351245U (zh) 翅片换热器及空调末端
CN207247642U (zh) 一种能均衡分液的直膨式空调装置
CN206496497U (zh) 空调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6709652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101398268B (zh) 平行流型热交换器
CN113719901B (zh) 空调换热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08652890U (zh) 高效直接蒸发式空调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