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1837U - 霉菌培养箱 - Google Patents

霉菌培养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51837U
CN206751837U CN201720383100.6U CN201720383100U CN206751837U CN 206751837 U CN206751837 U CN 206751837U CN 201720383100 U CN201720383100 U CN 201720383100U CN 206751837 U CN206751837 U CN 206751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asing
chamber
permanent magnet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831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粟春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XINFANGCHENG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Keyu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Keyuan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Keyu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831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51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51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51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霉菌培养箱,包括:培养箱,其包括箱体以及箱盖,箱体通过支撑架立于地面上,箱体为一侧面开口的长方体结构,箱体的开口处连接有箱盖,箱盖能开闭箱体开口,箱盖与箱体扣合后形成培养腔;支撑平台,其设置于培养腔底面上,支撑平台的表面内凹形成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安放槽;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箱体连接有带动板,带动板上连接有安装支架;供湿机构,其包括储液箱、排液管道以及电磁阀;盖体部,其包括盖玻片以及第二永磁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现了对放入载玻片的定位,实现了自动在载玻片盖上盖玻片,避免了在培养箱外盖上盖玻片,且实现了盖玻片与升降机构的可拆卸连接。

Description

霉菌培养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霉菌的培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霉菌培养箱。
背景技术
在霉菌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制作培养基,并将培养基放置于载玻片上;然后,对载玻片上的培养基接菌种;再后,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但是盖玻片到培养基之间有一段较小的距离;最后,将载玻片、盖玻片以及培养基放在27℃培养箱中培养,且培养箱内保持一定的湿度。现有技术中,有大量的培养箱,但是该培养箱仅为培养基的环境提供恒温27℃,在培养过程中盖玻片保持载玻片的相对距离很难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霉菌培养箱,实现了对放入载玻片的定位,实现了自动在载玻片盖上盖玻片,避免了在培养箱外盖上盖玻片,且实现了盖玻片与升降机构的可拆卸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霉菌培养箱,包括:
培养箱,其包括箱体以及箱盖,箱体通过支撑架立于地面上,箱体为一侧面开口的长方体结构,箱体的开口处连接有箱盖,箱盖能开闭箱体开口,箱盖与箱体扣合后形成培养腔;
支撑平台,其设置于培养腔底面上,支撑平台的表面内凹形成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安放槽;
升降机构,其包括升降气缸、带动板、若干个安装支架以及第一永磁铁,安装支架的数量与安放槽的数量相等,升降气缸固定于箱体的顶面上,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箱体连接有带动板,带动板上连接有安装支架,所有安装支架与带动板连接后均向各自对应的安放槽延伸,每个安装支架未连接带动板的端部均固定有一第一永磁铁;
供湿机构,其包括储液箱、排液管道以及电磁阀,储液箱设置于箱体顶面上,以存储甘油,储液箱底部连通有穿过箱体的排液管道,排液管道未连接储液箱的端部伸入至支撑平台与箱体的缝隙中,电磁阀设置于排液管道上,以开闭排液管道;
盖体部,其包括盖玻片以及第二永磁铁,盖玻片背离载玻片的一面固定有第二永磁铁,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能相互吸引;
湿度传感器,其设置于培养腔内壁上,以检测培养腔内的湿度;
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培养腔内壁上,以检测培养腔内的温度;
空调机,其设置于培养箱外,且空调机的供风口与培养腔连通;
换气机组,其设置于箱体上且与培养腔连通;以及
控制箱,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空调机、换气机组以及电磁阀均电连接至控制箱。
优选的是,在盖体部与安装支架的连接处设置有挂靠机构,挂靠机构包括:
两挂耳,两挂耳分别固定于第一永磁铁的两侧;
两悬挂部,两悬挂部分别对应一挂耳且均设置于第二永磁铁上,悬挂部包括:转动基体、压紧杆、挂杆、第一限转单元以及第二限转单元,两悬挂部的转动基体分别设于第二永磁铁的两侧,压紧杆一端通过第一限转单元与转动基体连接,压紧杆能相对于转动基体转动,在第一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连接后在第一限转单元的作用下两悬挂部的压紧杆将第一永磁铁压紧,压紧杆另一端通过第二限转单元连接有挂杆,第二限转单元能使挂杆相对压紧杆转动、也能限制挂杆相对压紧杆转动,以使挂杆能穿过挂耳后钩挂在挂耳上。
优选的是,第一限转单元包括:
转动芯轴,其固定于转动基体上;
第一转动部,其与压紧杆连接转动基体的端部固定,第一转动部套置于转动芯轴上;以及
卷簧,其内端与转动芯轴固定,其外端与第一转动部的内壁固定;
其中,当两挂靠机构的卷簧均处于自然伸长长度时,两压紧杆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永磁铁的宽度。
优选的是,第二限转单元包括:
转动座,其与压紧杆未连接转动基体的端部固定,转动座为管状结构,转动座内孔为转动腔;
第二转动部,其与挂杆固定,第二转动部从转动座的腰部伸入至转动腔中,第二转动部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为以转动腔中心线为中心线的环状结构;
第一按动部,其设置于转动座内且位于第二转动部远离压紧杆的一端;
第二按动部,其设置于转动座内且位于第二转动部靠近压紧杆的一端;
导向筒,其一端与第一按动部固定,其另一端与第二按动部固定,导向筒穿过导向槽且能相对第二转动部转动;
第一固位座,其设置于第一按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第一固位座开设有内壁上设置有齿纹的第一固位孔;
第二固位座,在第二转动部上开设有位于导向槽中心的伸缩腔,伸缩腔与转动腔连通,第二固位座设置于伸缩腔内壁上,第二固位座开设有内壁上设置有齿纹的第二固位孔;
伸缩杆,其穿梭于伸缩腔内,伸缩杆靠近第一固位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固位齿轮,伸缩杆的中部固定有第二固位齿轮,伸缩杆远离第一固位座的端部与第二按动部固定;以及
限位弹簧,其一端与第二固位齿轮固定,其另一端与伸缩腔内壁固定,伸缩杆穿过限位弹簧且限位弹簧的伸缩方向与转动腔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其中,限位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第一固位齿轮与第一固位孔齿纹啮合,第二固位齿轮与第二固位孔齿纹啮合。
优选的是,在支撑平台的底部设置有移出机构,移出机构包括:
安装壳,其固定于箱体底部,安装壳内设置有驱动腔;
电磁铁,其设置于驱动腔底面上,电磁铁与控制箱电连接;
第三永磁铁,其设置于驱动腔内且与电磁铁相对设置,电磁铁通电后电磁铁与第三永磁铁相互排斥;
顶出杆,其位于驱动腔内的端部与第三永磁铁固定;
连动件,在支撑平台上开设有带动腔,带动腔与驱动腔以及安放槽均连通,连动件与顶出杆伸入至带动腔内的端部固定;
若干个连动支杆,连动支杆的数量与安放槽的数量相等,所有连动支杆位于带动腔内端部均与连动件固定,每个连动支杆未连接连动件的端部伸入至安放槽内;
若干个支撑板,每个连动支杆位于安放槽内的端部均固定有一支撑板,支撑板用于放置载玻片。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安放槽,实现了对放入载玻片的定位,且设置支撑平台,使得箱体底面形成一定的台阶,排液管道将甘油直接通入至箱体底面上,避免了因甘油滴落而污染培养基,既实现了根据培养腔内湿度增加甘油,保证了培养腔内湿度符合培养条件,又实现了对培养基的保护,保证了培养霉菌的质量;
2)通过设置升降机构,实现了自动在载玻片盖上盖玻片,避免了在培养箱外盖上盖玻片,减轻了操作者的负担;
3)通过设置升降机构以及盖体部的组成,实现了盖玻片与升降机构的可拆卸连接,保证了能够随时清洗和消毒盖玻片,保证了霉菌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霉菌培养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盖体部与升降机构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3为挂杆与压紧杆连接处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霉菌培养箱,包括:
培养箱1,其包括箱体11以及箱盖(图中未示),箱体11通过支撑架12立于地面上,箱体11为一侧面开口的长方体结构,箱体11的开口处连接有箱盖,箱盖能开闭箱体11 开口,箱盖与箱体11扣合后形成培养腔13;
支撑平台2,其设置于培养腔13底面上,支撑平台2的表面内凹形成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安放槽21;
升降机构3,其包括升降气缸31、带动板32、若干个安装支架33以及第一永磁铁34,安装支架33的数量与安放槽21的数量相等,升降气缸31固定于箱体11的顶面上,升降气缸31的活塞杆穿过箱体11连接有带动板32,带动板32上连接有安装支架33,所有安装支架33与带动板32连接后均向各自对应的安放槽21延伸,每个安装支架33未连接带动板32的端部均固定有一第一永磁铁34;
供湿机构4,其包括储液箱41、排液管道42以及电磁阀43,储液箱41设置于箱体11顶面上,以存储甘油,储液箱41底部连通有穿过箱体11的排液管道42,排液管道42未连接储液箱41的端部伸入至支撑平台2与箱体11的缝隙中,电磁阀43设置于排液管道 42上,以开闭排液管道42;
盖体部5,其包括盖玻片51以及第二永磁铁52,盖玻片51背离载玻片的一面固定有第二永磁铁52,第一永磁铁34和第二永磁铁52能相互吸引;
湿度传感器6,其设置于培养腔13内壁上,以检测培养腔13内的湿度;
温度传感器7,其设置于培养腔13内壁上,以检测培养腔13内的温度;
空调机8,其设置于培养箱1外,且空调机8的供风口与培养腔13连通;
换气机组9,其设置于箱体11上且与培养腔13连通;以及
控制箱(图中未示),湿度传感器6、温度传感器7、空调机8、换气机组9以及电磁阀43均电连接至控制箱。
为了避免因第一永磁铁34和第二永磁铁52之间的吸附力较小而导致盖玻片51跌落损坏,在盖体部5与安装支架33的连接处设置有挂靠机构35,挂靠机构35包括:
两挂耳351,两挂耳351分别固定于第一永磁铁34的两侧;
两悬挂部,两悬挂部分别对应一挂耳351且均设置于第二永磁铁52上,悬挂部包括:转动基体352、压紧杆353、挂杆354、第一限转单元355以及第二限转单元356,两悬挂部的转动基体352分别设于第二永磁铁52的两侧,压紧杆353一端通过第一限转单元355 与转动基体352连接,压紧杆353能相对于转动基体352转动,在第一永磁铁34与第二永磁铁52连接后在第一限转单元355的作用下两悬挂部的压紧杆353将第一永磁铁34压紧,压紧杆353另一端通过第二限转单元356连接有挂杆354,第二限转单元356能使挂杆354相对压紧杆353转动、也能限制挂杆354相对压紧杆353转动,以使挂杆354能穿过挂耳351后钩挂在挂耳351上。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第一限转单元,第一限转单元355包括:
转动芯轴61,其固定于转动基体352上;
第一转动部(图中未示),其与压紧杆353连接转动基体352的端部固定,第一转动部套置于转动芯轴61上;以及
卷簧(图中未示),其内端与转动芯轴61固定,其外端与第一转动部的内壁固定;
其中,当两挂靠机构35的卷簧均处于自然伸长长度时,两压紧杆35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永磁铁52的宽度。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第二限转单元356,使得挂杆354能与压紧杆353在一条直线上,以使挂杆354能穿过挂耳351,且使挂杆354能固定在于压紧杆353有一定角度的位置,使得挂杆354与压紧杆353形成一个倒钩结构,第二限转单元356包括:
转动座62,其与压紧杆353未连接转动基体352的端部固定,转动座62为管状结构,转动座62内孔为转动腔;
第二转动部63,其与挂杆354固定,第二转动部63从转动座62的腰部伸入至转动腔中,第二转动部63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为以转动腔中心线为中心线的环状结构;
第一按动部64,其设置于转动座62内且位于第二转动部63远离压紧杆353的一端;
第二按动部65,其设置于转动座62内且位于第二转动部63靠近压紧杆353的一端;
导向筒66,其一端与第一按动部64固定,其另一端与第二按动部65固定,导向筒66穿过导向槽且能相对第二转动部63转动;
第一固位座67,其设置于第一按动部64与第二转动部63之间,第一固位座67开设有内壁上设置有齿纹的第一固位孔;
第二固位座68,在第二转动部63上开设有位于导向槽中心的伸缩腔,伸缩腔与转动腔连通,第二固位座68设置于伸缩腔内壁上,第二固位座68开设有内壁上设置有齿纹的第二固位孔;
伸缩杆69,其穿梭于伸缩腔内,伸缩杆69靠近第一固位座67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固位齿轮691,伸缩杆69的中部固定有第二固位齿轮692,伸缩杆69远离第一固位座67的端部与第二按动部65固定;以及
限位弹簧60,其一端与第二固位齿轮692固定,其另一端与伸缩腔内壁固定,伸缩杆 69穿过限位弹簧60且限位弹簧60的伸缩方向与转动腔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其中,限位弹簧60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第一固位齿轮691与第一固位孔齿纹啮合,第二固位齿轮692与第二固位孔齿纹啮合。按动第一按动部64,使得第一按动部64向压紧杆353运动,第一固位齿轮691和第二固位齿轮692分别与第一固位孔和第二固位孔脱离,使得挂杆354能相对压紧杆353转动;而初始状态时,由于伸缩杆69通过第一固位齿轮691和第二固位齿轮692将转动座62和第二转动部63同时卡住,使得挂杆354不能相对压紧杆353转动,避免了因在悬挂过程中因受到重力作用而导致挂杆354相对压紧杆 353转动。
由于载玻片安放在安放槽21内进行定位后,由于安放槽21内壁的阻挡作用导致载玻片取出困难,严重时会造成载玻片上霉菌受到影响,那么为了方便取出载玻片,本实施例设计了移出机构,在支撑平台2的底部设置有移出机构,移出机构包括:
安装壳23,其固定于箱体11底部,安装壳23内设置有驱动腔;
电磁铁22,其设置于驱动腔底面上,电磁铁22与控制箱电连接;
第三永磁铁24,其设置于驱动腔内且与电磁铁22相对设置,电磁铁22通电后电磁铁 22与第三永磁铁24相互排斥;
顶出杆25,其位于驱动腔内的端部与第三永磁铁24固定;
连动件26,在支撑平台2上开设有带动腔,带动腔与驱动腔以及安放槽21均连通,连动件26与顶出杆25伸入至带动腔内的端部固定;
若干个连动支杆27,连动支杆27的数量与安放槽21的数量相等,所有连动支杆27位于带动腔内端部均与连动件26固定,每个连动支杆27未连接连动件26的端部伸入至安放槽21内;
若干个支撑板28,每个连动支杆27位于安放槽21内的端部均固定有一支撑板28,支撑板28用于放置载玻片。初始状态时,由于重力作用,使得支撑板28紧贴在安放槽21 底面上;当需要移出载玻片时,电磁铁22通电,第三磁铁与电磁铁22相互排斥,支撑板 28移动出安放槽21,这时就可以直接取出载玻片。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5)

1.一种霉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培养箱,其包括箱体以及箱盖,箱体通过支撑架立于地面上,箱体为一侧面开口的长方体结构,箱体的开口处连接有箱盖,箱盖能开闭箱体开口,箱盖与箱体扣合后形成培养腔;
支撑平台,其设置于培养腔底面上,支撑平台的表面内凹形成用于放置载玻片的安放槽;
升降机构,其包括升降气缸、带动板、若干个安装支架以及第一永磁铁,安装支架的数量与安放槽的数量相等,升降气缸固定于箱体的顶面上,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箱体连接有带动板,带动板上连接有安装支架,所有安装支架与带动板连接后均向各自对应的安放槽延伸,每个安装支架未连接带动板的端部均固定有一第一永磁铁;
供湿机构,其包括储液箱、排液管道以及电磁阀,储液箱设置于箱体顶面上,以存储甘油,储液箱底部连通有穿过箱体的排液管道,排液管道未连接储液箱的端部伸入至支撑平台与箱体的缝隙中,电磁阀设置于排液管道上,以开闭排液管道;
盖体部,其包括盖玻片以及第二永磁铁,盖玻片背离载玻片的一面固定有第二永磁铁,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能相互吸引;
湿度传感器,其设置于培养腔内壁上,以检测培养腔内的湿度;
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培养腔内壁上,以检测培养腔内的温度;
空调机,其设置于培养箱外,且空调机的供风口与培养腔连通;
换气机组,其设置于箱体上且与培养腔连通;以及
控制箱,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空调机、换气机组以及电磁阀均电连接至控制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霉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在盖体部与安装支架的连接处设置有挂靠机构,挂靠机构包括:
两挂耳,两挂耳分别固定于第一永磁铁的两侧;
两悬挂部,两悬挂部分别对应一挂耳且均设置于第二永磁铁上,悬挂部包括:转动基体、压紧杆、挂杆、第一限转单元以及第二限转单元,两悬挂部的转动基体分别设于第二永磁铁的两侧,压紧杆一端通过第一限转单元与转动基体连接,压紧杆能相对于转动基体转动,在第一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连接后在第一限转单元的作用下两悬挂部的压紧杆将第一永磁铁压紧,压紧杆另一端通过第二限转单元连接有挂杆,第二限转单元能使挂杆相对压紧杆转动、也能限制挂杆相对压紧杆转动,以使挂杆能穿过挂耳后钩挂在挂耳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霉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第一限转单元包括:
转动芯轴,其固定于转动基体上;
第一转动部,其与压紧杆连接转动基体的端部固定,第一转动部套置于转动芯轴上;以及
卷簧,其内端与转动芯轴固定,其外端与第一转动部的内壁固定;
其中,当两挂靠机构的卷簧均处于自然伸长长度时,两压紧杆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永磁铁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霉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第二限转单元包括:
转动座,其与压紧杆未连接转动基体的端部固定,转动座为管状结构,转动座内孔为转动腔;
第二转动部,其与挂杆固定,第二转动部从转动座的腰部伸入至转动腔中,第二转动部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为以转动腔中心线为中心线的环状结构;
第一按动部,其设置于转动座内且位于第二转动部远离压紧杆的一端;
第二按动部,其设置于转动座内且位于第二转动部靠近压紧杆的一端;
导向筒,其一端与第一按动部固定,其另一端与第二按动部固定,导向筒穿过导向槽且能相对第二转动部转动;
第一固位座,其设置于第一按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第一固位座开设有内壁上设置有齿纹的第一固位孔;
第二固位座,在第二转动部上开设有位于导向槽中心的伸缩腔,伸缩腔与转动腔连通,第二固位座设置于伸缩腔内壁上,第二固位座开设有内壁上设置有齿纹的第二固位孔;
伸缩杆,其穿梭于伸缩腔内,伸缩杆靠近第一固位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固位齿轮,伸缩杆的中部固定有第二固位齿轮,伸缩杆远离第一固位座的端部与第二按动部固定;以及
限位弹簧,其一端与第二固位齿轮固定,其另一端与伸缩腔内壁固定,伸缩杆穿过限位弹簧且限位弹簧的伸缩方向与转动腔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其中,限位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第一固位齿轮与第一固位孔齿纹啮合,第二固位齿轮与第二固位孔齿纹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霉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在支撑平台的底部设置有移出机构,移出机构包括:
安装壳,其固定于箱体底部,安装壳内设置有驱动腔;
电磁铁,其设置于驱动腔底面上,电磁铁与控制箱电连接;
第三永磁铁,其设置于驱动腔内且与电磁铁相对设置,电磁铁通电后电磁铁与第三永磁铁相互排斥;
顶出杆,其位于驱动腔内的端部与第三永磁铁固定;
连动件,在支撑平台上开设有带动腔,带动腔与驱动腔以及安放槽均连通,连动件与顶出杆伸入至带动腔内的端部固定;
若干个连动支杆,连动支杆的数量与安放槽的数量相等,所有连动支杆位于带动腔内端部均与连动件固定,每个连动支杆未连接连动件的端部伸入至安放槽内;
若干个支撑板,每个连动支杆位于安放槽内的端部均固定有一支撑板,支撑板用于放置载玻片。
CN201720383100.6U 2017-04-13 2017-04-13 霉菌培养箱 Active CN206751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3100.6U CN206751837U (zh) 2017-04-13 2017-04-13 霉菌培养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3100.6U CN206751837U (zh) 2017-04-13 2017-04-13 霉菌培养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51837U true CN206751837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13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83100.6U Active CN206751837U (zh) 2017-04-13 2017-04-13 霉菌培养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518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0650A (zh) * 2020-10-20 2021-01-29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一种细菌耐药性检测用存储装置
CN112662586A (zh) * 2021-01-15 2021-04-16 洪晓桑 一种益生菌培养基及益生菌制剂
CN114950594A (zh) * 2022-05-10 2022-08-30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一种检测载玻片用的玻片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0650A (zh) * 2020-10-20 2021-01-29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一种细菌耐药性检测用存储装置
CN112662586A (zh) * 2021-01-15 2021-04-16 洪晓桑 一种益生菌培养基及益生菌制剂
CN112662586B (zh) * 2021-01-15 2023-04-14 朴诚乳业承德有限公司 一种益生菌培养基及益生菌制剂
CN114950594A (zh) * 2022-05-10 2022-08-30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一种检测载玻片用的玻片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51837U (zh) 霉菌培养箱
CN205849074U (zh) 一种方便移动与定位的旋转鞋柜
CN106784591A (zh) 一种电池电解液灌装装置
CN206839143U (zh) 铸件自动压箱套箱抓手行车系统
CN105752872B (zh) 一种柱上断路器起吊装置
CN208963119U (zh) 一种am-oled用转运装置
CN205249757U (zh) 一种摆动式种子消毒装置
CN207060516U (zh) 服装包装袋用送袋装置
CN203785380U (zh) 一种内镜存储干燥装置
CN109179645B (zh) 组合式生物转盘处理装置
CN209023566U (zh) 一种生物样本降温存储一体装置
CN105919812B (zh) 一种双效灭菌自循环蘸胶成型装置
CN209080909U (zh) 一种电机转子自动存储机器人装置
CN207723387U (zh) 一种弹簧机送料装置
CN207689307U (zh) 一种土壤水分环保检测设备
CN209284059U (zh) 一种农业养蚕专用培养箱
CN208610357U (zh) 一种设计用模型放置架
JP2003002777A (ja) 半導体単結晶引上げ装置及びそのライン構成
CN111789416A (zh) 一种专用于医药的智能储存装置
CN215879841U (zh) 一种球阀铸造脱模器
CN109279342A (zh) 一种电机转子自动存储机器人装置
CN214385312U (zh) 一种城市规划模型中的绿化模块
CN211568464U (zh) 一种鲜鱼干生产加工用真空包装辅助装置
CN219058998U (zh) 一种植物细胞培养装置
CN221025311U (zh) 一种干茶成品储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6

Address after: 401520 1st floor, building 11, times Silicon Valley, Hechuan Industrial Park,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XINFANGCHENG MEDICAL INSTRU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520 15th flo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ubation building, core area, Hechuan Industrial Park,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SHENGKEYUAN BIO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