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24294U -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24294U
CN206724294U CN201720281368.9U CN201720281368U CN206724294U CN 206724294 U CN206724294 U CN 206724294U CN 201720281368 U CN201720281368 U CN 201720281368U CN 206724294 U CN206724294 U CN 2067242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quid case
heat
control devic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813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宝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2813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242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242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2429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该供热设备,包括外循环液箱、换热装置、内循环液箱和电极加热装置;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进液管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出液管通过电极加热供给阀连通;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出液管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进液管通过加热循环泵连通;所述换热装置用于交换所述内循环液箱与所述外循环液箱之间的热能;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与外循环进液管用于连通散热设备。该供暖系统包括所述的供热设备。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热效率低、空气污染严重、环保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供暖就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供暖系统由热源(热媒制备)、热循环系统(管网或热媒输送)及散热设备(热媒利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供暖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低温热媒在热源中被加热,吸收热量后,变为高温热媒(高温水或蒸汽),经输送管道送往室内,通过散热设备放出热量,使室内的温度升高;散热后温度降低,变成低温热媒(低温水),再通过回收管道返回热源,进行循环使用。如此不断循环,从而不断将热量从热源送到室内,以补充室内的热量损耗,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燃煤、燃气加热,令低温热媒变为高温热媒,其加热效率低、空气污染严重、环保性能差。
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供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热效率低、空气污染严重、环保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供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热效率低、空气污染严重、环保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热设备,包括外循环液箱、换热装置、内循环液箱和电极加热装置;
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进液管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出液管通过电极加热供给阀连通;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出液管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进液管通过加热循环泵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用于交换所述内循环液箱与所述外循环液箱之间的热能;
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与外循环进液管用于连通散热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加热装置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极加热器;
每个电极加热器的进液口通过电极进口阀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进液管连通,每个电极加热器的出液口通过电极出口阀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出液管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换热器;
每个所述换热器通过内循环换热供给泵与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换热供给管连通,每个所述换热器通过外循环换热供给泵与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换热供给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供热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电极进口阀和所述电极出口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内循环液箱、所述加热循环泵、所述电极加热装置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内循环管路;所述内循环管路设置有内循环排液阀;所述内循环排液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设置有内循环电流传感器;所述内循环电流传感器用于监测对应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电流,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通断;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断开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内循环排液阀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管路固定设置有内循环离子传感器;所述内循环离子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内循环管路内的离子浓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的供热设备还包括电解质溶液箱,所述电解质溶液箱与所述内循环液箱通过电解液供给泵连通;所述电解液供给泵用于令所述电解质溶液箱内的电解质溶液输送给所述内循环液箱;所述电解液供给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内循环液箱连通有用于供给原液的原液供给管,所述原液供给管设置有原液供给阀;所述原液供给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内循环液箱内设置有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所述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内循环液箱内的电解质浓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解液供给泵的启停,以及控制所述原液供给阀的启闭。
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液箱内设置有内循环温度传感器;所述内循环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内循环液箱内的温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通断,以及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对应的所述电极进口阀和所述电极出口阀的启闭。
进一步地,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散热供给泵;所述外循环液箱设置有多路外循环进液管,所述多路外循环进液管远离所述外循环液箱的一端均与所述散热设备连通;每路所述外循环进液管设置有散热回收阀或者散热回收泵;所述散热回收阀或者所述散热回收泵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外循环液箱内设置有外循环温度传感器;所述外循环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外循环液箱内的温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散热供给泵的启停,以及控制对应所述外循环进液管的散热回收阀或者散热回收泵的启闭。
进一步地,所述外循环液箱设置有至少两路所述外循环出液管;每路所述外循环出液管设置有所述散热供给泵,且每路所述外循环出液管连通所述外循环液箱和所述散热设备;
所述散热供给泵、所述加热循环泵、所述外循环换热供给泵和所述内循环换热供给泵分别为变频泵;所述加热循环泵、所述外循环换热供给泵和所述内循环换热供给泵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外循环液箱连通有加热泵;所述加热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外循环液箱和所述内循环液箱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循环泵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进液管之间设置有电极加热循环阀;所述电极加热循环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供热设备还包括清洗装置;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清洗液箱、清洗供给泵、清洗供给阀和清洗回收阀;所述清洗供给泵、所述清洗供给阀和所述清洗回收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清洗液箱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
所述清洗液箱、所述清洗供给泵、所述清洗供给阀、所述电极加热装置和所述清洗回收阀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清洗管路;
所述清洗管路设置有清洗排液阀;所述清洗排液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清洗供给泵、所述清洗供给阀和所述清洗回收阀开启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循环阀和所述电极加热供给阀断开。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暖系统,包括供热供水管路、供热回水管路、散热设备和所述的供热设备;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通过所述供热供水管路与散热设备连通;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进液管通过所述供热回水管路与散热设备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热设备,通过电极加热装置加热水等热媒,并输送给内循环液箱;通过换热装置交换内循环液箱与外循环液箱之间的热能,以将电极加热装置加热的热能传递给外循环液箱,通过外循环液箱在输送至散热设备,给用户供暖。所述供热设备采用电极加热装置加热,相对于传统的采用燃煤、燃气加热方式,其可以利用水的高热阻特性,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转换热能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小或者基本没有损失,极大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基本不产生污染源,基本不会污染空气,环保性能较佳;另外,若电极加热装置内没有水,电极加热装置因没有导电体而自动切断加热通路,能够防止电极加热装置干烧,提高了电极加热装置的安全性能。通过设置换热装置,可以避开用电的高峰期加热内循环液箱内的热媒,从而可以令内循环液箱储存较高的热能。综上,该供热设备具有加热效率较高、基本无空气污染、环保性能好、安全性能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暖系统,包括供热设备,具有加热效率较高、基本无空气污染、环保性能好、安全性能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供热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供热设备的局部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供热设备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电解腔壳的壳顶和出液口,第一电极的数量为3个);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电解腔壳的壳顶和出液口,第一电极的数量为6个);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电解腔壳的壳顶和出液口,第一电极的数量为1个);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标:1-电极加热装置;11-电极进液管;12-电极出液管;13-电极加热供给阀;14-电极进口阀;15-电极出口阀;16-电极加热循环阀;2-外循环液箱;21-外循环进液管;22-外循环出液管;3-换热装置;31-换热器;32-外循环换热供给泵;33-内循环换热供给泵;34-外循环换热供给管;35-内循环换热供给管;36-外循环换热回收管;37-内循环换热回收管;4-内循环液箱;41-内循环进液管;42-内循环出液管;43-加热循环泵;44-内循环排液阀;45-原液供给阀;46-原液供给管;5-散热设备;51-散热供给泵;52-散热回收阀;53-散热回收泵;6-控制装置;61-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2-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3-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4-内循环温度传感器;65-外循环温度传感器;7-电解质溶液箱;71-电解液供给泵;8-清洗装置;81-清洗液箱;82-清洗供给泵;83-清洗供给阀;84-清洗回收阀;85-清洗排液阀;
100-电极加热器;110-壳体;111-进液口;112-出液口;113-电解腔壳;114-电气腔壳;120-支撑件;130-第一电极;140-第二电极;150-电解腔室;160-电气腔室;170-固定件;180-电极加热控制器;181-温度传感器;182-电解质传感器;183-离子传感器;184-电流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热设备;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热设备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供热设备的局部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热设备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其中图1、图2所示的箭头为液体的流向。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热设备,包括外循环液箱2、换热装置3、内循环液箱4和电极加热装置1。
内循环液箱4的内循环进液管41与电极加热装置1的电极出液管12通过电极加热供给阀13连通;内循环液箱4的内循环出液管42与电极加热装置1的电极进液管11通过加热循环泵43连通。也即电极加热装置1、电极加热供给阀13、内循环液箱4和加热循环泵43依次首尾连通。
换热装置3用于交换内循环液箱4与外循环液箱2之间的热能。通过设置换热装置3,可以避开用电的高峰期加热内循环液箱4内的热媒,从而可以令内循环液箱4储存较高的热能,减少或者避免电极加热装置1在用电高峰期时用电。例如晚上或者凌晨,电极加热装置1工作令内循环液箱4内的热媒达到高温,例如可以为60度、80度、90度等,以使散热设备在白天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外循环液箱2利用该储备的热能。
外循环液箱2的外循环出液管22与外循环进液管21用于连通散热设备5。散热设备5例如可以为居民楼、商业办公楼等的暖气片、散热片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供热设备,包括外循环液箱2、换热装置3、内循环液箱4和电极加热装置1,通过电极加热装置1加热水等热媒,并输送给内循环液箱4;通过换热装置3交换内循环液箱4与外循环液箱2之间的热能,以将电极加热装置1加热的热能传递给外循环液箱2,通过外循环液箱2在输送至散热设备5,给用户供暖。所述供热设备采用电极加热装置1加热,相对于传统的采用燃煤、燃气加热方式,其可以利用水的高热阻特性,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转换热能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小或者基本没有损失,极大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基本不产生污染源,基本不会污染空气,环保性能较佳;另外,若电极加热装置1内没有水,电极加热装置1因没有导电体而自动切断加热通路,其电功率为零,电极加热装置1停止加热,能够防止电极加热装置1干烧,提高了电极加热装置1的安全性能。通过设置换热装置3,可以避开用电的高峰期加热内循环液箱4内的热媒,从而可以令内循环液箱4储存较高的热能。综上,该供热设备具有加热效率较高、基本无空气污染、环保性能好、安全性能好等优点。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极加热装置1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极加热器100;电极加热器100的数量例如可以为1个、2个、4个、8个等等。
每个电极加热器100的进液口通过电极进口阀14与电极加热装置1的电极进液管11连通,每个电极加热器100的出液口通过电极出口阀15与电极加热装置1的电极出液管12连通;也就说电极加热装置1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电极加热器100,以通过电极进口阀14和电极出口阀15对每个电极加热器100进行分别控制。例如当内循环液箱4内的热媒温度低时,可以令全部或者多数电极加热装置1同时工作;当内循环液箱4内的热媒温度较高时,可以令部分或者一个电极加热装置1工作。通过设置多个独立控制的电极加热器100,以使内循环液箱4能够在短时间内升温,还便于控制部分数量的电极加热装置1工作以达到节能的效果。
可选地,换热装置3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换热器31;换热器31的数量例如可以为1个、2个、4个、8个等等。
每个换热器31通过内循环换热供给泵33与内循环液箱4的内循环换热供给管35连通,每个换热器31通过外循环换热供给泵32与外循环液箱2的外循环换热供给管34连通。也就说换热装置3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换热器31。通过设置多个换热器31,以及每个换热器31连通的内循环换热供给泵33和外循环换热供给泵32,以使外循环液箱2能够在短时间内升温,还便于控制内循环液箱4与外循环液箱2在每个换热器31内交换热能的速率,以达到节能的效果。可选地,外循环液箱2通过外循环换热供给管34将液体输送给换热器31,换热器31通过外循环换热回收管36回流给外循环液箱2。可选地,内循环液箱4通过内循环换热供给管35将液体输送给换热器31,换热器31通过内循环换热回收管37回流给内循环液箱4。
本实施例所述供热设备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节能电极加热器输出高达860kcal/kw,长期使用可维持98%以上的发热效率,相比其他电锅炉,每年可节省30%-50%电能。二是工作时噪音小,无味,不产生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三是便于安装和施工,安装空间面积小,用户、物业等可定制装配,需要多少热量可自行加大,通过电极加热器并联按所需发热量构建大容量系统。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供热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6;电极进口阀14和电极出口阀15分别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
内循环液箱4、加热循环泵43、电极加热装置1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内循环管路;内循环管路设置有内循环排液阀44;内循环排液阀44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其中,内循环排液阀44例如可以设置在电极进液管11、电极出液管12、内循环进液管41、内循环出液管42、内循环液箱4、电极加热器100等中的一处或者多处,以便通过内循环排液阀44排干净内循环管路内的液体。
可选地,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设置有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1;可选地,每个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均设置有一个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1,以便及时监测各个电极加热器100的电流值。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1用于监测对应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并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以使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通过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1,以实时监测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防止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过大,进而引起火灾等事故。
例如,当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1将监测的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实测电流值发送给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将每一个实测电流值与预设最高电流值进行比较,若其中一个实测电流值高于预设最高电流值,则控制装置6控制全部或者对应的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若每一个实测电流值低于预设最低电流值,则控制装置6控制对应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
可选地,控制装置6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断开时,控制装置6控制内循环排液阀44连通。内循环管路内的液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电极加热器100电解后,内循环管路内离子越来越多,导致电极加热器100的电流越来越大,进而可能引起火灾等事故,因此需要排放内循环管路内的液体,重新注入新的液体,以保障供热设备的安全运行。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内循环管路固定设置有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用于监测内循环管路内的离子浓度,并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以使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通过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以实时监测内循环管路内的离子浓度,也即实时监测电极加热器100内的离子浓度,防止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过大,进而引起火灾等事故。可选地,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可选地,多个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分别设置在电极进液管11、电极出液管12、内循环进液管41、内循环出液管42、内循环液箱4、电极加热器100等中的一处或者多处。
例如,当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将监测的内循环管路内的实测离子浓度值发送给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将该实测离子浓度值与预设最高离子浓度值进行比较,若实测离子浓度值高于预设最高离子浓度值,则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若实测离子浓度值低于预设最低离子浓度值,则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
可选地,所述供热设备同时设置有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1和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以双重保障供热设备的安全性能,防止出现火灾等事故。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供热设备包括电解质溶液箱7,电解质溶液箱7与内循环液箱4通过电解液供给泵71连通;电解液供给泵71用于令电解质溶液箱7内的电解质溶液输送给内循环液箱4;电解液供给泵71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可选地,电解液供给泵71与内循环液箱4还设置有电动阀。可选地,电解质溶液箱7内设置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以便控制注入电解质溶液箱7内的液位。
内循环液箱4连通有用于供给原液的原液供给管46,原液供给管46设置有原液供给阀45;原液供给阀45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通过原液供给阀45,以控制供给原液的原液供给管46的管路的通断。通过电解质溶液箱7、原液供给管46以向内循环液箱4提供合适浓度的液体,也即电极加热器100的电解液。可选地,内循环液箱4内设置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以便控制注入内循环液箱4内的液位。原液例如可以为自来水、纯水、软水等介质。
可选地,内循环液箱4内设置有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用于监测内循环液箱4内的电解质浓度,并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以使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电解液供给泵71的启停,以及控制原液供给阀45的启闭。通过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以实时监测内循环液箱4内的电解质浓度,以根据实测的电解质浓度控制电解液供给泵71和原液供给阀45,以能够令电极加热装置1的电解浓度处于最佳值。其中,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例如可以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铝、硫酸、盐酸、硝酸、氢碘酸、氢溴酸等传感器。优选地,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为氯化钠传感器。可选地,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
例如,当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将监测的内循环液箱4内的实测电解质浓度值发送给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将该实测电解质浓度值与预设最高电解质浓度值进行比较,若实测电解质浓度值高于预设最高电解质浓度值,则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停止电解液供给泵71;若实测离子浓度值低于预设最低离子浓度值,则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启动电解液供给泵71,以注入高浓度的电解液。
需要说明的是,内循环液箱4中的电解质溶液注入各电极加热器100中,调整电解质(例如盐水钠离子Na+)浓度以维持适当的电流(A),通过交流电即可实现发热;交流电每秒发生50次(+、-)相变,此时电解质的正离子与负离子之间发生吸引力(+/-相互吸引)与排斥力(同极排斥),离子开始运动,并发生电离水分子间的摩擦,最终产生热量。电极加热器内液体温度逐步上升,温度越高离子化运动越激烈,发热量也急剧增加。其中,电极加热器本身不发热,水变成发热体并引起温度上升。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内循环液箱4内设置有内循环温度传感器64;内循环温度传感器64用于监测内循环液箱4内的温度,并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以使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以及控制电极加热器100对应的电极进口阀14和电极出口阀15的启闭。通过内循环温度传感器64,以及对应的电极进口阀14和电极出口阀15,以根据内循环液箱4内液体的温度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也即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工作数量。
例如,当内循环温度传感器64将监测的内循环液箱4内(也即电极加热器100内)的实测温度值发送给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将该实测温度值与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实测温度值处于预设温度值的某一区间,则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相应数量的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若实测温度值低于预设最低温度值,则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大部分或者所有的电极加热器10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外循环液箱2的外循环出液管22设置有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的散热供给泵51;外循环液箱2设置有多路外循环进液管21,多路外循环进液管21远离外循环液箱2的一端均与散热设备5连通;每路外循环进液管21设置有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分别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可选地,多路外循环进液管21上至少一个外循环进液管21设置有散热回收阀52和至少一个外循环进液管21设置有散热回收泵53。可选地,多路外循环进液管21的50%及以上数量的外循环进液管21设置有散热回收阀52,以通过散热回收阀52控制不同支路的外循环进液管21的管路通断。通过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与散热供给泵51配合,以改变外循环液箱2与散热设备5之间的液体循环速度,以使外循环液箱2的热能传递给散热设备5。
外循环液箱2内设置有外循环温度传感器65;外循环温度传感器65用于监测外循环液箱2内的温度,并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以使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散热供给泵51的启停,以及控制对应外循环进液管21的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的启闭。通过外循环温度传感器65,以及对应的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与散热供给泵51配合,以根据外循环液箱2内液体的温度对应控制外循环进液管21和外循环出液管22内液体的流速,也即对应控制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的工作数量,以及散热供给泵51供给的流量。
可选地,散热设备5设置有用于监测散热设备5的散热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散热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以使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散热供给泵51的启停,以及控制对应外循环进液管21的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的启闭。通过散热温度传感器、外循环温度传感器65和内循环温度传感器64三者配合,以控制外循环进液管21和外循环出液管22内液体的流速,也即对应控制散热回收阀52或者散热回收泵53的工作数量,以及散热供给泵51供给的流量,以及对应控制电极加热器100的工作数量。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外循环液箱2设置有至少两路外循环出液管22;每路外循环出液管22设置有散热供给泵51,且每路外循环出液管22连通外循环液箱2和散热设备5。优选地,外循环液箱2设置有两路外循环出液管22,通过设置一备一用两个散热供给泵51,以降低或者防止其中一个散热供给泵51出现故障导致外循环液箱2输送给散热设备5的热能差的问题。
可选地,散热供给泵51、加热循环泵43、外循环换热供给泵32和内循环换热供给泵33分别为变频泵;加热循环泵43、外循环换热供给泵32和内循环换热供给泵33分别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通过变频泵,以通过控制装置6对应调整所在管路的液体的流速,在保证散热设备5的温度的前提下,可以优化整个供热设备,节约能源。
可选地,外循环液箱2连通有加热泵(图中未显示);加热泵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通过加热泵,以提高初始状态外循环液箱2内液体的温度,缩短外循环液箱2内液体达到供暖温度的时间,进而缩短散热设备5达到供暖温度的时间。例如,初次供暖或者停止供暖后恢复供暖,电极加热装置1先将内循环液箱4内的液体加热,内循环液箱4内的液体通过换热装置3与外循环液箱2内的液体进行换热,之后在由外循环液箱2内的液体输送给散热设备5供暖,由于管线较长,尤其是大型小区、办公楼,具有设备供暖的室内的温度升温较慢;而令加热泵提升外循环液箱2内液体的初始温度,与电极加热装置1提升内循环液箱4内的液体的温度同时进行,可大大缩短具有设备供暖的室内的升温速度。
可选地,外循环液箱2内设置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以便控制注入外循环液箱2内的液位。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加热循环泵43与电极加热装置1的电极进液管11之间设置有电极加热循环阀16;电极加热循环阀16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
供热设备还包括清洗装置8;清洗装置8包括清洗液箱81、清洗供给泵82、清洗供给阀83和清洗回收阀84;清洗供给泵82、清洗供给阀83和清洗回收阀84分别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通过清洗装置8,以及时清洗电极加热装置1内的水垢等杂质。
清洗液箱81、清洗供给泵82、清洗供给阀83、电极加热装置1和清洗回收阀84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清洗管路。可选地,电极加热装置1的电极出液管12与清洗供给阀83连通,电极进液管11与清洗回收阀84连通。
清洗管路设置有清洗排液阀85;清洗排液阀85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其中,清洗排液阀85例如可以设置在清洗液箱81、电极加热装置1或者清洗管路的任意一处或者多处。可选地,清洗排液阀85设置在电极加热装置1内时,可以与内循环排液阀44共用一个阀门。
控制装置6对应控制清洗供给泵82、清洗供给阀83和清洗回收阀84开启时,控制装置6控制电极加热循环阀16和电极加热供给阀13断开。通过断开电极加热循环阀16和电极加热供给阀13,以避免在清洗电极加热装置1时,清洗液进入内循环液箱4。
可选地,清洗液箱81内设置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以便控制注入清洗液箱81内的液位。
参见图4-图10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极加热器;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立体示意图,该装置不包括固定件;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该装置包括固定件;图6-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电解腔壳的壳顶和出液口,图6的第一电极的数量为3个,图7的第一电极的数量为6个,图8的第一电极的数量为1个;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加热器的电路连接示意图。为了更加清楚的显示结构,图4、图5的壳体做透视处理。
参见图4-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加热器100,包括壳体110、支撑件120、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支撑件120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且支撑件120与壳体110形成密闭的电解腔室150;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分别与支撑件120固定连接,且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均设置于电解腔室150内;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和壳体110间隔设置;也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和壳体110三者之间互不接触,以避免第一电极130与第二电极140连接电压时发生短路。
壳体110设置有与电解腔室150连通的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可选地,进液口111靠近支撑件120的一端,出液口112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
第一电极130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均为导电体;支撑件120靠近壳体110的一面设置有绝缘层(图中未显示)。可选地,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例如可以分别为铁、钢、铜等;优选地,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分别为铁,其价格便宜,还便于加工制作。为了提高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导电性,可以在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分别设置涂层,例如镀银层。可选地,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分别为柱形,如圆柱形、矩形柱形、多边形柱形、不规则柱形或者其他形状。可选地,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形状一样,均为圆柱形。
可选地,壳体110为绝缘体,以提高电极加热器100的安全性能。可选地,壳体110为导电体,且壳体110电连接地线,以提高电极加热器100的安全性能。壳体110的材质例如可以为铁、钢、铜等。
可选地,支撑件120靠近壳体110的一面设置的绝缘层,例如可以为绝缘垫、绝缘胶等,还可以为采用绝缘材质的支撑件120的自身。优选地,支撑件120靠近壳体110的一面铺设有绝缘胶层,以避免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通过支撑件120导电,还提高了支撑件120与壳体110之间的密封性能,也即电解腔室150的密闭性。
可选地,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电连接交流电,例如连接市电220V电压、110V电压或者其他电压。可选地,第一电极130电连接交流电的火线,第二电极140电连接交流电的零线。
可选地,第二电极140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可选地,第二电极140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电极140设置在壳体110的轴线上。
可选地,第一电极1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电极130均匀设置在第二电极140的周边,以使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间距相对均匀,提高电解腔室150内电解液的电解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加热器100,包括壳体110、支撑件120、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通过支撑件120与壳体110形成密闭的电解腔室150,以及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均为导电体,以使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能够连接电源在电解腔室150内进行电解加热。该电解加热装置相对于传统的电阻式加热方式,其使用寿命长、耐电流冲击能力强,利用水的高热阻特性,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转换热能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小或者基本没有损失;此外,若电解腔室150内没有水,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之间的通路被切断,电功率为零,电极加热器100停止加热,能够防止电极加热器100干烧,提高了电极加热器100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10包括电解腔壳113和电气腔壳114;电解腔壳113和电气腔壳114分别固定设置在支撑件120的两侧,电解腔壳113与支撑件120形成电解腔室150,电气腔壳114与支撑件120形成电气腔室160;可选地,电气腔室160为密闭的腔室。可选地,电气腔壳114设置在电解腔壳113的底部;可选地,出液口112设置在电解腔壳113的壳顶,支撑件120设置在电解腔壳113的壳底,如图4、图5所示。通过设置电解腔室150和电气腔室160,以使电极加热器100的水电分离,提高电极加热器100的安全性能。
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均穿过支撑件120延伸至电气腔室160。
支撑件120靠近电解腔壳113和电气腔壳114的一面均设置有绝缘层,以避免电解腔壳113、电气腔壳114与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分别通过支撑件120导电。可选地,支撑件120靠近电解腔壳113和电气腔壳114的一面均设置有绝缘胶层,以避免电解腔壳113、电气腔壳114与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分别通过支撑件120导电,还提高了电解腔壳113和电气腔壳114与壳体110之间的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电极130的一端设置为第一螺纹柱(图中未标注),第一螺纹柱上设置有成对的第一螺母;支撑件120夹设在成对的第一螺母之间。通过第一电极130的第一螺纹柱,以及成对的第一螺母夹设固定支撑件120,以便于第一电极130安装固定在支撑件120上,简化电极加热器100的结构,便于电极加热器100的生产加工。
可选地,第二电极140的一端设置为第二螺纹柱(图中未标注),第二螺纹柱上设置有成对的第二螺母;支撑件120夹设在成对的第二螺母之间。通过第二电极140的第二螺纹柱,以及成对的第二螺母夹设固定支撑件120,以便于第二电极140安装固定在支撑件120上,简化电极加热器100的结构,便于电极加热器100的生产加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螺纹柱上还设置有第一电气固定螺母;第一电气固定螺母设置在电气腔壳114内;第一电气固定螺母与第一螺母之间用于固定电线端子。通过第一电气固定螺母,以便于牢固的将电线端子固定在第一螺纹柱上,也即固定在第一电极130上。
可选地,第二螺纹柱上还设置有第二电气固定螺母;第二电气固定螺母设置在电气腔壳114内;第二电气固定螺母与第二螺母之间用于固定电线端子。通过第二电气固定螺母,以便于牢固的将电线端子固定在第二螺纹柱上,也即固定在第二电极140上。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解腔室150内固定设置有固定件170;固定件170与电解腔壳113连接,且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均穿过固定件170。
固定件170设置在第一电极13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也即固定件170设置在第二电极14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且固定件170为绝缘体;通过固定件170,便于将第一电极13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第二电极14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牢固的固定在电解腔室150内,减少或者避免第一电极13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第二电极14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相对于壳体110晃动,也即,减少或者避免第一电极13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第二电极140远离支撑件120的一端相对于电解腔壳113晃动,以进一步避免壳体110与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通过支撑件120导电。
可选地,固定件170设置有多个通孔(图中未标注)。通过多个通孔,以使电解腔室150内固定件170两侧的电解液能够流通。可选地,多个通孔密布在固定件170上,如图5所示;可选地,通孔还可以理解为设置于固定件170的边缘的通槽,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电极13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距离为5cm-8cm。第一电极13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距离例如可以为5cm、6cm、6.5cm、7.5cm、8cm等等。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10设置有与电解腔室150连通的排气阀(图中未显示),也即电解腔壳113设置有与电解腔室150连通的排气阀;相对于进液口111,排气阀靠近出液口112。通过排气阀以释放壳体110内的气体,进而能够确保电解腔室150内基本充满电解液。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电极加热器100还包括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相对于壳体110位置固定。
可选地,电解腔室150内固定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81;温度传感器181用于监测电解腔室150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81与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连接,以使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全部或者部分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通过温度传感器181,以及时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可选地,温度传感器181与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连接,以使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
例如,当温度传感器181将监测的电解腔室150内的实测温度值发送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将该实测温度值与预设最高温度值进行比较,若实测温度值高于预设最高温度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或者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若实测温度值低于预设最低温度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或者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
例如,当温度传感器181将监测的电解腔室150内的实测温度值发送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将该实测温度值与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实测温度值处于某一温度区间,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不同数量的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
可选地,电解腔室150内固定设置有电解质传感器182;电解质传感器182用于监测电解腔室150内的电解质浓度,并与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连接,以使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注入电解剂的通断。通过电解质传感器182,以实时监测电解腔室150内的电解质浓度,以能够令电极加热器100的电解浓度处于最佳值。其中,电解质传感器182例如可以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铝、硫酸、盐酸、硝酸、氢碘酸、氢溴酸等传感器。优选地,电解质传感器182为氯化钠传感器。
例如,当电解质传感器182将监测的电解腔室150内的实测电解质浓度值发送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将该实测电解质浓度值与预设最高电解质浓度值进行比较,若实测电解质浓度值高于预设最高电解质浓度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停止注入电解剂;若实测离子浓度值低于预设最低离子浓度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注入电解剂。
可选地,电解腔室150内固定设置有离子传感器183;离子传感器183用于监测电解腔室150内的离子浓度,并与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连接,以使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可选地,离子传感器183与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连接,以使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通过离子传感器183,以实时监测电解腔室150内的离子浓度,防止因电解腔室150内的离子浓度过高而引起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过大,进而引起火灾等事故。其中,离子传感器183例如可以为钠离子、硝酸盐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铵离子等传感器。优选地,离子传感器183为钠离子传感器183。
例如,当离子传感器183将监测的电解腔室150内的实测离子浓度值发送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将该实测离子浓度值与预设最高离子浓度值进行比较,若实测离子浓度值高于预设最高离子浓度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或者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若实测离子浓度值低于预设最低离子浓度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或者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
可选地,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设置有电流传感器184;电流传感器184用于监测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并与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连接,以使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可选地,电流传感器184与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连接,以使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通断。通过电流传感器184,以实时监测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防止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电流过大,进而引起火灾等事故。
例如,当电流传感器184将监测的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实测电流值发送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将该实测电流值与预设最高电流值进行比较,若实测电流值高于预设最高电流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或者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断开;若实测电流值低于预设最低电流值,则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或者电极加热控制器180对应控制第一电极130和第二电极140的供电电路的连通。
可选地,电解腔室150内同时设置有离子传感器183和电流传感器184,以双重保障电极加热器100的安全性能,防止出现火灾等事故。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壳体110外套有保温层(图中未显示)和绝缘层(图中未显示),绝缘层设置在保温层与壳体110之间。通过保温层以减少电极加热器100的热量损失;通过绝缘层,以提高电极加热器100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极加热控制器180与控制装置6可以为两个零部件,也可以合并为一个零部件。
可选地,内循环温度传感器64包括温度传感器181。可选地,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63包括电解质传感器182。可选地,内循环离子传感器62包括离子传感器183。可选地,内循环电流传感器61包括电流传感器184。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供暖系统,该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供热设备,实施例一所公开的供热设备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供热设备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供暖系统,包括供热供水管路、供热回水管路、散热设备和供热设备。
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通过供热供水管路与散热设备连通。散热设备例如可以为暖气片、换热器等。
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进液管通过供热回水管路与散热设备连通。所述供暖系统包括供热设备,具有供热设备的加热效率较高、基本无空气污染、环保性能好、安全性能好等优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暖系统具有实施例一所述供热设备的优点,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所述供热设备的其他优点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循环液箱、换热装置、内循环液箱和电极加热装置;
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进液管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出液管通过电极加热供给阀连通;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出液管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进液管通过加热循环泵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用于交换所述内循环液箱与所述外循环液箱之间的热能;
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与外循环进液管用于连通散热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极加热器;
每个电极加热器的进液口通过电极进口阀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进液管连通,每个电极加热器的出液口通过电极出口阀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出液管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换热器;
每个所述换热器通过内循环换热供给泵与所述内循环液箱的内循环换热供给管连通,每个所述换热器通过外循环换热供给泵与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换热供给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电极进口阀和所述电极出口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内循环液箱、所述加热循环泵、所述电极加热装置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内循环管路;所述内循环管路设置有内循环排液阀;所述内循环排液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设置有内循环电流传感器;所述内循环电流传感器用于监测对应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电流,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通断;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断开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内循环排液阀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管路固定设置有内循环离子传感器;所述内循环离子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内循环管路内的离子浓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解质溶液箱,所述电解质溶液箱与所述内循环液箱通过电解液供给泵连通;所述电解液供给泵用于令所述电解质溶液箱内的电解质溶液输送给所述内循环液箱;所述电解液供给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内循环液箱连通有用于供给原液的原液供给管,所述原液供给管设置有原液供给阀;所述原液供给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内循环液箱内设置有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所述内循环电解质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内循环液箱内的电解质浓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解液供给泵的启停,以及控制所述原液供给阀的启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液箱内设置有内循环温度传感器;所述内循环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内循环液箱内的温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的通断,以及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器对应的所述电极进口阀和所述电极出口阀的启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散热供给泵;所述外循环液箱设置有多路外循环进液管,所述多路外循环进液管远离所述外循环液箱的一端均与所述散热设备连通;每路所述外循环进液管设置有散热回收阀或者散热回收泵;所述散热回收阀或者所述散热回收泵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外循环液箱内设置有外循环温度传感器;所述外循环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外循环液箱内的温度,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散热供给泵的启停,以及控制对应所述外循环进液管的散热回收阀或者散热回收泵的启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液箱设置有至少两路所述外循环出液管;每路所述外循环出液管设置有所述散热供给泵,且每路所述外循环出液管连通所述外循环液箱和所述散热设备;
所述散热供给泵、所述加热循环泵、所述外循环换热供给泵和所述内循环换热供给泵分别为变频泵;所述加热循环泵、所述外循环换热供给泵和所述内循环换热供给泵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外循环液箱连通有加热泵;所述加热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外循环液箱和所述内循环液箱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循环泵与所述电极加热装置的电极进液管之间设置有电极加热循环阀;所述电极加热循环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供热设备还包括清洗装置;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清洗液箱、清洗供给泵、清洗供给阀和清洗回收阀;所述清洗供给泵、所述清洗供给阀和所述清洗回收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清洗液箱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
所述清洗液箱、所述清洗供给泵、所述清洗供给阀、所述电极加热装置和所述清洗回收阀依次首尾连通并形成清洗管路;
所述清洗管路设置有清洗排液阀;所述清洗排液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对应控制所述清洗供给泵、所述清洗供给阀和所述清洗回收阀开启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极加热循环阀和所述电极加热供给阀断开。
10.一种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热供水管路、供热回水管路、散热设备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供热设备;
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出液管通过所述供热供水管路与散热设备连通;
所述外循环液箱的外循环进液管通过所述供热回水管路与散热设备连通。
CN201720281368.9U 2017-03-21 2017-03-21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242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81368.9U CN206724294U (zh) 2017-03-21 2017-03-21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81368.9U CN206724294U (zh) 2017-03-21 2017-03-21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24294U true CN206724294U (zh) 2017-12-08

Family

ID=60502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8136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24294U (zh) 2017-03-21 2017-03-21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2429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8943A (zh) * 2017-03-21 2017-05-17 范宝亮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NL2026341B1 (en) * 2020-08-25 2022-04-29 Sdg Bv Heating assembly, method of heating a building
CN114935951A (zh) * 2022-04-08 2022-08-23 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测试夹具温度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8943A (zh) * 2017-03-21 2017-05-17 范宝亮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NL2026341B1 (en) * 2020-08-25 2022-04-29 Sdg Bv Heating assembly, method of heating a building
CN114935951A (zh) * 2022-04-08 2022-08-23 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测试夹具温度控制方法
CN114935951B (zh) * 2022-04-08 2024-01-30 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测试夹具温度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24294U (zh)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CN106678943A (zh) 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CN104214932B (zh) 水冷预热式加热体
CN102829542A (zh) 太阳光伏变功率电热蓄能热水器及热水系统
CN202392877U (zh) 循环水地暖设备
CN106839063B (zh) 供热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供热设备及供暖系统
CN201691536U (zh) 新型水暖电热毯
CN207569978U (zh) 内加热外循环电暖器
CN206948644U (zh) 电极加热装置及其系统
CN201297756Y (zh) 超频储水式电热水器
CN203443083U (zh) 水冷预热式加热体
CN210345911U (zh) 一种电加热器
CN211233448U (zh) 一种地铁暖通工程用新型热泵系统
CN208183105U (zh) 电镀清洗槽加热装置
CN208222877U (zh) 一种便携式电磁加热装置
CN207963044U (zh) 电极式热水锅炉内外双筒结构
CN205648066U (zh) 一种石墨块电极热水装置
CN205208910U (zh) Ptc液体加热器
CN206269358U (zh) Ptc半导体电热锅炉以及供暖系统
CN201355110Y (zh) 沸腾式液体电加热组件
CN206948646U (zh) 电极加热装置及其系统
CN215062908U (zh) 一种清洁高效火力热电用的除盐水箱
CN204787306U (zh) 一种太阳能燃气热水器
CN207945814U (zh) 一种无泵陶瓷热水器
CN201973805U (zh) 一种双热源暖气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