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83040U -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83040U
CN206683040U CN201720317063.9U CN201720317063U CN206683040U CN 206683040 U CN206683040 U CN 206683040U CN 201720317063 U CN201720317063 U CN 201720317063U CN 206683040 U CN206683040 U CN 206683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convection holes
pieces
fin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170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仁壮
周伟平
李腾鹤
陈志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1706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83040U/zh
Priority to PCT/CN2017/108355 priority patent/WO201817683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83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83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3/00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3/00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 F24D13/04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using electric heating of heat-transfer fluid in separate units of th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连接的多个散热单片,每个所述散热单片包括本体及对流孔,所述本体形成有导热油包,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相对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连通外界空气,所述对流孔靠近所述导热油包设置,所述对流孔连通所述散热通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中,由于散热单片包括靠近导热油包设置的对流孔,并且对流孔连通散热通道,这样在相邻的散热通道之间可通过对流孔形成有效地空气对流,从而可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速度,进而提高电热油汀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电热油汀的相邻的散热单片之间的空气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流,使得散热单片的散热速度较慢,从而导致电热油汀的散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用于电热油汀,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连接的多个散热单片,每个所述散热单片包括本体及对流孔,所述本体形成有导热油包,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相对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连通外界空气,所述对流孔靠近所述导热油包设置,所述对流孔连通所述散热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中,由于散热单片包括靠近导热油包设置的对流孔,并且对流孔连通散热通道,这样在相邻的散热通道之间可通过对流孔形成有效地空气对流,从而可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速度,进而提高电热油汀的散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单片包括与所述本体连接的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散热部间隔相对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散热部之间形成有具有烟囱效应的气流通道,所述散热部开设有所述对流孔,所述对流孔连通所述气流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散热部包括两个散热片,所述两个散热片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端边缘,每个所述散热片相对于所述本体所在平面向所述本体所在平面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凸出,所述对流孔包括第一对流孔及第二对流孔,所述第一对流孔与所述第二对流孔间隔设置,所述两个散热片中的一个散热片开设有所述第一对流孔,所述两个散热片中的另一个散热片开设有所述第二对流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开设有所述对流孔,所述对流孔包括第三对流孔及第四对流孔,所述第三对流孔与所述第四对流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对流孔及所述第四对流孔分别位于所述导热油包相背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对流孔的数目为多个,所述第四对流孔的数目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三对流孔呈直线状间隔分布,所述多个第四对流孔呈直线状间隔分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片包括自所述本体的一端边缘延伸的第一散热子片,所述第一散热子片与所述本体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并小于180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片包括与所述第一散热子片连接的第二散热子片,所述第二散热子片与所述本体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所述第一散热子片和所述第二散热子片分别向所述本体所在平面的两侧凸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子片沿所述散热单片的长度方向不等宽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子片与所述导热油包相对应的部位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子片的其它部位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子片包括连接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折边的宽度,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导热油包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折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导热油包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一折边间隔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二折边间隔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一折边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隔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二折边之间形成的第二间隔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热油汀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散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热油汀,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连接的多个散热单片,所述散热单片包括本体及对流孔,所述本体形成有导热油包,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相对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连通外界空气,所述对流孔靠近所述导热油包设置,所述对流孔连通所述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又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又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另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另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再一平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18是图16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6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单片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散热组件100;
散热单片10、本体11、平面111、两端118、两侧119、对流孔112、第一对流孔113、第二对流孔114、第三对流孔113e、第四对流孔114e、第五对流孔115e、散热部12、散热通道126、散热片13、第一散热子片14、第二散热子片15、第一折边151、第一折边151a、第二折边152、第二折边152a、导热油包16、导热油包16a、第三散热子片17、气流通道20;
散热组件100g;
散热单片10g、本体11g、平面111g、对流孔112g、两侧119g、散热部12g、散热通道126g、散热片13g、导热油包16g。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100用于电热油汀。散热组件100包括连接的多个散热单片10。
每个散热单片10包括本体11及对流孔112。本体11形成有导热油包16。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本体11相对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本体11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126。散热通道126连通外界空气。对流孔112靠近导热油包16设置。对流孔112连通散热通道12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100中,由于散热单片10包括靠近导热油包16设置的对流孔112,并且对流孔112连通散热通道126。这样在相邻的散热通道126之间可通过对流孔112形成有效地空气对流,从而可提高散热组件100的散热速度,进而提高电热油汀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流孔112的开设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其中对流孔112靠近导热油包16设置的目的是使得由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对流孔112在相邻的散热通道126之间形成有效的对流,以提高散热组件100的散热速度。同时,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通过对流孔112后是能够在各个散热通道126之间形成多个局部的气流循环的。当然,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也能够以热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
再有,对流孔112与导热油包16之间的设置距离并没有具体的限制,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对流孔112在相邻的散热通道126之间形成有效的对流即可。可以理解,若对流孔112与导热油包16之间的设置距离较近,则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可以较快的速度传递至对流孔112。若对流孔112与导热油包16之间的设置距离相对较远,则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对流孔112的速度较慢,并且热量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的损失。
但是,对流孔112与导热油包16之间的设置距离并非越近越好。过于近的设置距离可能会增加对流孔112的设置难度,并可能增加散热单片10的成型难度,也可能会影响散热单片10以热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的效率。较佳地,对流孔112与导热油包16之间的设置距离适中,这样对流孔112的设置难度不大,而且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既能够通过对流孔112后在各个散热通道126之间形成多个局部的气流循环的,也能够以热辐射的形式有效地向外传递。
请结合图3~图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单片10包括与本体11连接的散热部12。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散热部12间隔相对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散热部12之间形成有具有烟囱效应的气流通道20。散热部12开设有对流孔112。对流孔112连通气流通道20。
如此,由于在间隔相对的两个散热部12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20,并且气流通道20连通对流孔112。气流通道20具有烟囱效应,这样在气流通道20的导向作用下,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之间散出的热量可在气流通道20内形成热对流效果,从而可使得热量在气流通道20内以较快的速度向上流动,从而提高了具有散热组件100的电热油汀的散热效率。
同时,相邻的气流通道20之间可通过对流孔112形成有效地空气对流,这样能够增强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之间的热对流效果,从而提高了散热组件100整体的热对流效率,从而可提高外界空间的整体温度。
再有,较强的热对流效果可提高散热组件100整体的散热速度,并可有效降低散热组件100整体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20为连通外界大气。在散热部12连接在本体11的边缘时,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散热部12能够对本体11形成半包裹的结构。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散热部1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个例子中,为了防止儿童的拳头直接接触到本体11的温度较高的部位,可对应地将两个散热部1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设置成不大于儿童的拳头对应的宽度。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气流通道20连通散热通道126。本体11处形成的热量可通过散热通道126传导至气流通道20,并可通过对流孔112在相邻的两个散热通道126及相邻的两个气流通道20之间形成热对流。
请结合图1及图3~图5及图9~图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散热部12包括两个散热片13。两个散热片13分别连接在本体11的相背的两端118边缘。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中的至少一侧凸出。对流孔112包括第一对流孔113及第二对流孔114。第一对流孔113与第二对流孔114间隔设置。两个散热片13中的一个散热片13开设有第一对流孔113。两个散热片13中的另一个散热片13开设有第二对流孔114。
如此,由于每个散热片13分布在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中的至少一侧,这样增加了散热单片10的散热面积,从而可提高散热单片10的散热速度,并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效率。
同时,第一对流孔113及第二对流孔114增强了本体11的相背的两端的空气对流效果,并可使得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更加均衡。
可以理解,在一些例子中,对流孔112可仅包括第一对流孔113,或者对流孔112可仅包括第二对流孔114。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的至少一侧凸出”指的是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分布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111代表本体11时,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平面111所需要满足的设置状态。而且,正是由于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的至少一侧凸出,才使得由散热部12辐射出的热量能够在散热片13的导向作用下覆盖较大的空间面积,从而增强散热单片10的横向散热及纵向散热。
在一个例子中,平面111为本体11的基准面。散热单片10可以以平面111作为焊接的基准面进行加工。每个散热片13沿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如图1的Y轴方向所示)及宽度方向(如图1的X轴方向所示)延伸。如此,散热片13的散热面积较大。
在一些例子中,本体11由导热材料构成,散热片13由导热材料构成。本体11与散热片13焊接。
请参阅图9~图11,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凸出。如此,由于散热片13b分布在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这样增加了散热单片10对应的两侧119的散热面积,这样散热单片10向外散热更加均匀。
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凸出,并且两个散热片13的凸出方向基本一致。如此,提高了散热单片10整体的散热均匀程度。
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凸出,并且两个散热片13的凸出方向相反。如此,散热单片10散出的热量整体覆盖的空间面积较大。
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凸出,并且每个散热片13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凸出的程度基本一致。如此,散热单片10向两侧119散出的热量基本相同,这样散热较为均衡。
请参阅图12~图14,每个散热片13相对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的一侧凸出。
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两个散热片13中的一个散热片13向本体11的左侧凸出,另一个散热片13向本体11的右侧凸出。这样两个散热片13整体覆盖的空间面积较大。
需要指出的是,“左侧”及“右侧”指的是在散热单片10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所处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2所示的位置状态。
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两个散热片13均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左侧凸出。如此,增加了散热单片10左侧的散热面积。
需要指出的是,“左侧”指的是在散热单片10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所处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3所示的位置状态。
在图14所示的示例中,两个散热片13均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右侧凸出。
需要指出的是,“右侧”指的是在散热单片10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所处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4所示的位置状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对流孔113的数目为多个。第二对流孔11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一对流孔113呈直线状间隔分布。多个第二对流孔114呈直线状间隔分布。
如此,可在相邻的两个气流通道20之间形成较强的循环气流,这样可避免散热片13的局部温度过高。同时,对流孔间隔设置的方式提高了散热片13的强度。
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导热油包16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导热油包16间隔设置,其中一个导热油包16设置在本体11的下侧,另一个导热油包16设置在本体11的上侧。第一对流孔113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一对流孔113呈直线状分布在导热油包16的右侧。第二对流孔11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二对流孔114呈直线状分布在导热油包16的左侧。如此,每个导热油包16处形成的热量均可从右侧两侧均匀散出,然后可在空气流的带动下由下至上地覆盖整个散热单片10。
需要指出的是,“下侧”、“上侧”、“左侧”、“右侧”及“由下至上”均指的是散热单片10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5所示的位置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对流孔112的设置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请参阅图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体11开设有对流孔112。对流孔112包括第三对流孔113e及第四对流孔114e。第三对流孔113e与第四对流孔114e间隔设置。第三对流孔113e及第四对流孔114e分别位于导热油包16相背的两侧。
如此,导热油包16相背的两侧均可形成较强的空气对流,这样可使得导热油包16的散热更加均衡。
可以理解,在一些例子中,对流孔112可仅包括第三对流孔113e,或者对流孔112可仅包括第四对流孔114e。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对流孔113e的数目为多个。第四对流孔114e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三对流孔113e呈直线状间隔分布。多个第四对流孔114e呈直线状间隔分布。
如此,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三对流孔113e及第四对流孔114e在散热通道126内形成的热对流的覆盖的面积较大,这样可避免本体11的局部温度过高。同时,对流孔间隔设置的方式提高了散热单片10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流孔112包括第五对流孔115e。第五对流孔115e与第三对流孔113e及第四对流孔114e间隔设置。第五对流孔115e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五对流孔115e呈直线状间隔分布在导热油包16另外相背的两侧中的一侧或两侧。
如此,可使得导热油包16产生的热量向四周散发的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导热油包16另外相背的两侧”中的另外相背的两侧是不同于“导热油包16相背的两侧”中的相背的两侧。多个第五对流孔115e可只分布在导热油包16另外相背的两侧中的一侧,也可分布在导热油包16另外相背的两侧中的两侧。
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导热油包16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导热油包16间隔设置,其中一个导热油包16设置在本体11的下侧,另一个导热油包16设置在本体11的上侧。第三对流孔113e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三对流孔113e呈直线状分布在导热油包16的右侧。第四对流孔114e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四对流孔114e呈直线状分布在导热油包16的左侧。第五对流孔115e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五对流孔115e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第五对流孔115e呈直线状分布在位于本体11的下侧的导热油包16的下侧,另一组第五对流孔115e呈直线状分布在位于本体11的上侧的导热油包16的上侧。
如此,每个导热油包16处形成的热量均可从右侧两侧及上下侧均匀地散出,然后可在空气流的带动下由下至上地覆盖整个散热单片10,这样从整体上提高了每个散热单片10的散热效率。
请结合图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片13包括自本体11的一端边缘延伸的第一散热子片14。第一散热子片14与本体11所在平面111之间的夹角a大于90度并小于180度。
如此,第一散热子片14与本体11之间的夹角a较大,这样使得第一散热子片14相对于本体11凸出的面积较大,第一散热子片14与本体11之间能够形成较大的导热空间,从而能够使得本体11辐射出的热量得到及时地导出。同时第一散热子片14对散热部12辐射出的热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使得散热部12辐射出的热量顺着第一散热子片14导出,从而覆盖较大的空间面积。
在一些例子中,第一散热子片14与本体11所在平面111之间的夹角a可以为95度、100度、110度、120度、130度、140度、150度、160度、170度或175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子片14与本体11之间的夹角a并不限于上述例子中所列举的值。
在一个例子中,每个散热单片10的散热部12包括两个相背的第一散热子片14。两个第一散热子片14中的一个第一散热子片14开设有第一对流孔113。两个第一散热子片14中的另一个第二散热子片15开设有第二对流孔1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片13包括与第一散热子片14连接的第二散热子片15。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所在平面111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第一散热子片14和第二散热子片15分别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凸出。
如此,第二散热子片15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每个散热片13的有效散热面积,同时保证由散热部12辐射出的热量沿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方向具有较大的散热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夹角a与夹角b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夹角a的值与夹角b的值可相同,也可不同,其中夹角a的值设置成大于90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散热片13的快速散热,并防止本体11处因散热不及时而温度过高。当然在夹角a的值设置成大于90度时,夹角b的值可在较宽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设置,这样并不影响散热片13的散热。同时,在第一散热子片14的边缘侧连接第二散热子片15可提高散热片13的边缘强度,保证散热片13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
在一个例子中,第二散热子片15沿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如图7的Y轴方向所示)及宽度方向(如图7的X轴方向所示)延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所在平面111之间的夹角b大于或等于90度并小于180度。
如此,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之间的夹角b较大,这样使得第二散热子片15相对于本体11向两侧119凸出的面积较大,同时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之间能够形成较大的导热空间,从而能够使得本体11辐射出的热量能够顺着第一散热子片14及第二散热子片15得到及时地导出。同时第二散热子片15对散热部12辐射出的热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使得散热部12辐射出的热量由第一散热子片14至第二散热子片15而导出,从而增加热量覆盖的空间面积。
在一些例子中,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之间的夹角b可以为90度、100度、110度、120度、130度、140度、150度、160度、170度或175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之间的夹角b并不限于上述例子中所列举的值。
在图15所示的示例中,每个散热片13均包括一个第二散热子片15,即散热部12包括两个第二散热子片15。两个第二散热子片15相对平行设置。每个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所在平面111之间的夹角b均为90度。如此,散热单片10的两侧119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同时由于第二散热子片15与本体11之间的夹角均适中,这样散热片13整体对本体11具有较佳的覆盖作用,并且利于空气在散热片13与本体11之间流动以形成热对流效果,散热片13的散热速度较大,有效降低了散热片13整体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子片15沿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如图7的Y轴方向所示)不等宽设置。。
如此,提高了散热片13的可设置空间,这样可通过变化第二散热子片15沿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来实现对散热单片10的散热方式进行控制,以提高散热单片10的散热效率。同时,这样不仅可提高散热单片10边缘的整体强度,还可根据散热单片10对应部位的机械强度需要而进行对应设置,以达到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提高散热单片10对应部位的机械强度的目的。
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可通过使得第二散热子片15的宽度在散热单片10对应的一些部位较宽,在散热单片10的另一些部位较窄,从而达到使得散热单片10对应的一些部位的辐射出的热量可沿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形成对流效果,以实现增强散热单片10对应的一些部位的散热效果,并使得散热单片10辐射出的热量能够在散热单片10对应的另一些部位以较快的速度散出,从而达到对散热单片10的散热方式的控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子片15与导热油包16相对应的部位的宽度(如图7的X轴方向所示)大于第二散热子片15的其它部位的宽度。如此,第二散热子片15与导热油包16之间可形成较大的导热空间,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导热油包16处散出的热量不容易直接从第二散热子片15损失,并可使得导热油包16处散出的热量随着空气沿着导热空间流动,从而在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形成对流效果。同时,由于第二散热子片15的其它部位的宽度较窄,这样散热单片10形成的热量可以较快的速度由该处辐射出。这样有效地实现了辐射式和对流式相结合的散热方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热油包16形成有加热腔室(图未示出)。加热腔室用于设置用于加热的加热管(图未示出)。第二散热子片15与导热油包16相对应的部位在加热管上的正投影覆盖加热管。
如此,第二散热子片15可使得加热管产生的热量不容易直接从第二散热子片15损失,从而使得加热管处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可均匀地由散热片13导出或可在第二散热子片15与导热油包16之间形成的导热空间内形成热对流空气,从而使得加热管处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热辐射更加均匀。
请结合图1及图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子片15包括连接的第一折边151和第二折边152。第一折边151的宽度d1大于第二折边152的宽度d2(如图1及图7的X轴方向所示)。第一折边151与导热油包16对应设置,且第一折边151的长度h1大于或等于导热油包16的长度h2(如图1及图7的Y轴方向所示)。如此,由于较宽的第一折边151的长度h1不小于导热油包16的长度h2,使得导热油包16散发的热量不易从第一折边151损失,提高了电热油汀100的加热效率。同时,第一折边151及第二折边152可提高第二散热子片15的机械强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折边151的长度h1大于导热油包16的长度h2。导热油包16位于第一折边151长度方向上(如图1及图7的Y轴方向所示)相对的两端之间。
如此,第一折边151延伸到了导热油包16的两侧,这样不仅提高了导热油包16两侧的边缘强度,而且第一折边151与导热油包16之间可形成较长的导热空间,这样导热油包16可沿导热空间形成对流并在导热空间内流动的距离较长,从而增强了对流效果,并使得导热油包16处的热量不容易直接从第一折边151的两端散出而损失。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热油包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热油包16间隔设置。第一折边15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折边152连接两个第一折边151。
如此,两个第一折边151分别与两个导热油包16对应,散热片13形成了两端宽中间窄的结构,这样导热油包16处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损失,并且可在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形成较强的对流效果,并可使得部分热量因沿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对流而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沿沿散热单片10的长度方向散出,从而可覆盖较大的空间面积。同时,散热片13中间较窄的部分利于空气补充进入,以增强散热片13与本体11之间空气流动的效果。
请结合图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热油包16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热油包16a间隔设置。第一折边151a与其中一个导热油包16a对应。第二折边152a与另一个导热油包16a对应。
如此,在保证每个导热油包16a的散热效率的情况下,可针对性地提高与第一折边151a对应的导热油包16a的散热效率。
例如,在一个例子中,与第一折边151a对应的导热油包16a内设置有用于加热的加热管(图未示出),并且与第一折边151a对应的导热油包16a位于下侧。同时,与第二折边152a对应的导热油包16a内没有设置用于加热的加热管,其仅用于进行导热。这样利于加热管产生的热量向上散发,从而提高了加热管产生的热量向上散发的效率,并减少了热量损失。同时,这样在保证散热效率的情况下还可减少加热管的设置。
请结合图1及图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第一折边151间隔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第二折边152间隔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第一折边151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隔的宽度d3小于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的两个第二折边152之间形成的第二间隔的宽度d4。如此,由于第二间隔较宽,相对的两个散热片13均形成了两端宽中间窄的结构,这样电热油汀100可从侧面吸入更多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并在两个散热单片10之间形成较强的热对流效果。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每个本体11形成有导热油包16。每个散热片13包括第一散热子片14、第二散热子片15及第三散热子片17。第一散热子片14、第三散热子片17及第二散热子片15依次连接。第二散热子片15包括连接的第一折边151和第二折边152。第一折边151的宽度d1大于第二折边152的宽度d2(如图1及图7的X轴方向所示)。第一折边151与导热油包16对应设置,且第一折边151的长度h1大于或等于导热油包16的长度h2(如图1及图7的Y轴方向所示)。导热油包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热油包16间隔设置。
本体11包括连接两个导热油包16的连接部(图未示出)。连接部位于两个导热油包16之间。连接部形成有连通两个导热油包16的导热通道(图未示出)。位于下侧的导热油包16内设置有加热管(图未示出)。位于上侧的导热油包16内没有设置加热管。第一折边15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折边152连接两个第一折边151。如此,加热的空气能够向上流动至位于上侧的导热油包16,从而使得加热管处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热辐射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间隔的宽度d3及第二间隔的宽度d4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多个散热单片10可通过组焊而成,两个第一折边151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隔的宽度d3较小并设置成满足在散热单片10上进行喷粉的工艺要求,并能够提高散热单片10的边缘的强度。两个第二折边152之间形成的第二间隔的宽度d4较大并设置成能够防止儿童的拳头通过该处直接接触到本体11的温度较高的部位,并能提高散热单片10的边缘的强度。同时,散热单片10两侧的冷空气能够通过第一间隔及第二间隔进入而带走本体11处更多的热量。
需要指出的是,“位于下侧”及“位于上侧”指的是电热油汀100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时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片13包括第三散热子片17。第三散热子片17连接第一散热子片14及第二散热子片15。第三散热子片17平行于本体11所在平面111。
如此,第三散热子片17进一步增大了散热片13向本体11所在平面111的两侧119凸出的面积,从而使得电热油汀100产生的热量能够辐射的空间面积更大。
在一个例子中,第三散热子片17沿散热单片10的宽度方向(如图1的X轴方向所示)延伸。如此,第三散热子片17的散热面积较大。
在本实用新型示例中,散热片13包括第一散热子片14、第二散热子片15及第三散热子片17。第一散热子片14、第三散热子片17及第二散热子片15依次连接。第一散热子片14、第三散热子片17及第二散热子片15均呈片状。
请参阅图16~图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100g包括连接的多个散热单片10g。每个散热单片10g包括本体11g及对流孔112g。本体11g形成有导热油包16g。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g的两个本体11g相对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散热单片10g的两个本体11g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126g。散热通道126g连通外界空气。对流孔112g靠近导热油包16g设置。对流孔112g连通散热通道126g。
散热单片10g包括与本体11g连接的散热部12g。本体11g开设有对流孔112g。散热部12g包括两个散热片13g。两个散热片13g分别连接在本体11g的相背的两端边缘。每个散热片13g相对于本体11g所在平面111g向本体11g所在平面111g的两侧119g凸出。每个散热片13g基本呈片状。每个散热片13g与本体11g所在平面111g之间的夹角m为90度。如此,每个散热片13g分布在本体11g所在平面111g的两侧119g,这样增加了散热单片10g的散热面积,从而可提高散热组件100g的散热速度。
同时,由于散热片13g基本呈片状,并且夹角m为90度,这样使得散热片13g相对于本体11g向两侧119g凸出的面积较大,同时散热片13g与本体11g之间能够形成较大的导热空间,从而能够使得本体11g辐射出的热量能够顺着散热通道126g、导热空间及散热片13g得到及时地导出。同时散热片13g对散热部12g辐射出的热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使得散热部12g辐射出的热量由散热部12g而导出,从而增加热量覆盖的空间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热油汀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散热组件100或散热组件100g。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热油汀,由于散热单片10包括靠近导热油包16设置的对流孔112,并且对流孔112连通散热通道126。这样在相邻的散热通道126之间可通过对流孔112形成有效地空气对流,从而可提高散热组件100的散热速度,进而提高电热油汀的散热效率。
在一个例子中,电热油汀可包括多个散热组件100。多个散热组件100之间的设置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可参考上述所述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散热组件,用于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连接的多个散热单片,每个所述散热单片包括本体及对流孔,所述本体形成有导热油包,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相对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本体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连通外界空气,所述对流孔靠近所述导热油包设置,所述对流孔连通所述散热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片包括与所述本体连接的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散热部间隔相对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散热部之间形成有具有烟囱效应的气流通道;
所述散热部开设有所述对流孔,所述对流孔连通所述气流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部包括两个散热片,所述两个散热片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的相背的两端边缘,每个所述散热片相对于所述本体所在平面向所述本体所在平面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凸出;
所述对流孔包括第一对流孔及第二对流孔,所述第一对流孔与所述第二对流孔间隔设置,所述两个散热片中的一个散热片开设有所述第一对流孔,所述两个散热片中的另一个散热片开设有所述第二对流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开设有所述对流孔,所述对流孔包括第三对流孔及第四对流孔,所述第三对流孔与所述第四对流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对流孔及所述第四对流孔分别位于所述导热油包相背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流孔的数目为多个,所述第四对流孔的数目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三对流孔呈直线状间隔分布,所述多个第四对流孔呈直线状间隔分布。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包括自所述本体的一端边缘延伸的第一散热子片,所述第一散热子片与所述本体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并小于180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包括与所述第一散热子片连接的第二散热子片,所述第二散热子片与所述本体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所述第一散热子片和所述第二散热子片分别向所述本体所在平面的两侧凸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子片沿所述散热单片的长度方向不等宽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子片与所述导热油包相对应的部位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子片的其它部位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子片包括连接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折边的宽度,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导热油包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折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导热油包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一折边间隔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二折边间隔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一折边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隔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两个所述第二折边之间形成的第二间隔的宽度。
12.一种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
CN201720317063.9U 2017-03-28 2017-03-28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Active CN206683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17063.9U CN206683040U (zh) 2017-03-28 2017-03-28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PCT/CN2017/108355 WO2018176830A1 (zh) 2017-03-28 2017-10-30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17063.9U CN206683040U (zh) 2017-03-28 2017-03-28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83040U true CN206683040U (zh) 2017-11-28

Family

ID=60391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17063.9U Active CN206683040U (zh) 2017-03-28 2017-03-28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83040U (zh)
WO (1) WO201817683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8916A (zh) * 2018-11-27 2019-01-25 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109268918A (zh) * 2018-11-27 2019-01-25 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WO2020010805A1 (zh) * 2018-07-13 2020-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片及取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042120A1 (it) * 2004-11-05 2005-02-05 Dl Radiators Spa Radiatore a piastre radianti
CN201954651U (zh) * 2010-12-06 2011-08-31 王占锋 充油对流速效一体化加热体
CN106524786B (zh) * 2016-10-28 2019-05-3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油汀换热器
CN106524286A (zh) * 2016-10-28 2017-03-22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油汀取暖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10805A1 (zh) * 2018-07-13 2020-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片及取暖器
CN109268916A (zh) * 2018-11-27 2019-01-25 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109268918A (zh) * 2018-11-27 2019-01-25 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76830A1 (zh)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83040U (zh)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106907760A (zh)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106871230A (zh) 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KR101683948B1 (ko) 냉온장 컵홀더
CN102239050B (zh) 升华印刷
CN104633727B (zh) 嵌入式微波炉及微波烹饪系统
KR101897299B1 (ko) 냉온장 컵홀더
US20120117983A1 (en) Air-conditioning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CN105150901B (zh) 冷却和加热杯架
CN106793668B (zh) 一种散热器及通信设备
CN206683043U (zh) 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206626652U (zh) 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KR101964781B1 (ko) 절곡 방열부를 갖는 방열 핀 및 상기 방열 핀을 사용한 전기 오일 히터
CN105453257B (zh) 用于自然冷却散热器的增强结构
CN103874395A (zh) 散热器及采用该散热器的变频器
CN106871194A (zh) 油烟净化系统及排烟装置
CN206683041U (zh) 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CN109548358A (zh) 风循环装置,散热设备和机柜
CN111442338A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06683042U (zh) 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CN106888566B (zh) 冷却装置和电力转换装置
CN109860134A (zh) 一种强化散热导流装置及散热模块
CN209263126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CN209263128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热油汀
KR20150000679A (ko) 라디에이터용 온풍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