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61912U - 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61912U CN206661912U CN201720296735.2U CN201720296735U CN206661912U CN 206661912 U CN206661912 U CN 206661912U CN 201720296735 U CN201720296735 U CN 201720296735U CN 206661912 U CN206661912 U CN 2066619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packaging container
- storage device
- batteries
- storage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902 vermicu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5000019354 vermiculit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55 vermicul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2,2,4,4,6,6-hexaphenoxy-1,3,5-triaza-2$l^{5},4$l^{5},6$l^{5}-triphosphacyclohexa-1,3,5-triene Chemical compound N=1P(OC=2C=CC=CC=2)(OC=2C=CC=CC=2)=NP(OC=2C=CC=CC=2)(OC=2C=CC=CC=2)=NP=1(OC=1C=CC=CC=1)OC1=CC=CC=C1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08000028659 dischar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26 waste batte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44 chemical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91 soa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23 S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78 acidif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OJIJEKBXJYRIBZ-UHFFFAOYSA-N cadmium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Cd] OJIJEKBXJYRI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72 for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73 ground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JZHMLNIAZSFDO-UHFFFAOYSA-N manganese zinc Chemical compound [Mn].[Zn] WJZHMLNIAZSF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8 packag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70 ref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该存放装置具有可封闭的存放空间,存放空间内设置:间距大于等于2米的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的三个区域;多个包装容器,在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中相互间隔设置;多个非燃绝缘吸附隔板,设置在包装容器中,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存放空间可以避免存放在其内的废旧动力电池受到风吹日晒;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分类针对性管理;在存放空间内设置包装容器并在包装容器内设置在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用于存放废旧动力电池,有利于对电池的绝缘安全包装以及阻燃性能,对电池电解液泄漏具有的吸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动力电池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被大量使用是在近十年中,首先应用于移动设备,虽然移动设备数量较多,但因单个设备的所用的电池数量较少,其总量较为有限。但在最近5年,锂电池作为动力汽车的储能部件被大规模应用,每台车辆使用的锂电池数量均增加数千倍以上。由于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鼓励,以及大型储能设备的开发,导致锂电池产业出现爆发性增长,锂电池的社会总量已远远超过其它各类电池的总和。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业内已经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也取得很多成果,但对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收集存放的风险防控、技术处置、堆放收存、合格包装和运输管控等相关标准及实施方式等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讨论。
而且我国过去研究和讨论的电池回收的存放和运输标准,还是针对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锌锰电池、镉氢电池等(包括可充电或不可充电)传统类型电池,几乎未涉及到锂电池。个别人员还是简单的采用蓄电池的回收管理方式,这将严重影响锂电池回收工作的安全开展,给社会和环境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如不能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将严重拖累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拥有电动汽车最大的使用群体,也是最早面临大规模更换和淘汰动力电池的国家,而至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可以参照和借鉴的完整和系统性的执行标准和方案。
废旧蓄电池的主要风险和危害是:重金属和电解液对土壤,水源,空气的环境污染,其中电极材料所含的重金属(如铅)的污染;各种酸性或碱性电解液在电池发生破损或泄漏时对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破坏和污染。而动力锂电池除存在上述的环境污染外,还存在其它两个更大的风险:
(1)动力电池的输出电压一般在300~600V,属于高电压装置,如操作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充分极易发生触电事故,伤害人身安全。
(2)锂电池极易燃烧和爆炸,因为锂金属材料的活跃特性,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意外,如过充、短路、穿刺、泄漏、破损、鼓胀、水浸、温度失控等,使用不当或操作错误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正因此常有锂电池工厂和仓库发生爆炸和燃烧的重大事故。
随着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的迅速增长,收集回收的操作标准和系统实施方式的制定工作极需加紧进行。由于回收的动力电池较以往的回收的蓄电池有着极大的不同,存在更多的风险,其管控的方法与蓄电池回收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欧盟2006/66/EC号《电池、蓄电池、废电池及废蓄电池》电池回收指令,其发布公告是在2006年9月26日时间较早,所涉及到的汽车电源部分也仅为废弃汽车的照明,启动和点火的蓄电池,并没有包含动力锂电池部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适合动力电池的存放场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该存放装置具有可封闭的存放空间,存放空间内设置:间距大于等于2米的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的三个区域;多个包装容器,在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中相互间隔设置;多个非燃绝缘吸附隔板,设置在包装容器中,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
进一步地,上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包括:第一非燃绝缘吸附隔板,设置在坏电池区的包装容器中,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第二非燃绝缘吸附隔板,设置在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中,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或者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以及相邻动力电池之间隔离防护。
进一步地,上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壳体的厚度在5~15cm之间。
进一步地,对应上述包装容器的下表面的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厚度在10~15cm之间,对应包装容器的侧面和上表面的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厚度在5~10cm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为蛭石隔板。
进一步地,上述存放空间内设置有红外温度报警系统,该红外温度报警系统设置在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中。
进一步地,上述存放空间内还设置有中控系统和温控设备,温控设备与中控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存放空间内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火警探测器和一个或多个消防设备,火警探测器和中控系统相连。
进一步地,上述存放空间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湿度探测器和一个或多个湿度调整设备,湿度探测器和湿度调整设备通过中控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存放装置具有形成所述存放空间的壳体和底面,所述底面为混凝土面。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存放装置的存放空间可封闭,进而可以避免存放在其内的废旧动力电池受到风吹日晒,又可以及时进行通风处理以及废旧电池的取放;而且其存放空间内划分为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的三个区域,有利于将坏电池、资源回收电池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分开存放,进而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分类针对性管理,且避免不同电池之间不同存放状态的相互影响,比如可二次开发电池在存放过程中会存在自放电过程进而产生热量积聚以及热传导现象,而坏电池如果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燃烧或者爆炸事故,因此将二者分开有利于提高安全性;同时,在存放空间内设置包装容器并在包装容器内设置在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用于存放废旧动力电池的防护,有利于对电池的绝缘安全包装以及阻燃性能,对电池电解液泄漏具有的吸附功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存放装置的俯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包装容器和第一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俯视图;以及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包装容器和第二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坏电池区;20、资源回收电池区;30、可二次开发电池区;40、非燃绝缘吸附箱体;51、第一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2、第二非燃绝缘吸附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本申请背景技术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中目前还没有针对废旧动力电池存放的场所,导致废旧动力电池的存放以及后续的回收处理难以有针对性的高效实施,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如图1所示,该存放装置具有可封闭的存放空间,该存放空间内设置间距大于等于2米的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多个包装容器40以及多个非燃绝缘吸附隔板,包装容器40在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中相互间隔设置;非燃绝缘吸附隔板设置在包装容器中,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
本申请的存放装置的存放空间可封闭,进而可以避免存放在其内的废旧动力电池受到风吹日晒,又可以及时进行通风处理以及废旧电池的取放;而且其存放空间内划分为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的三个区域,有利于将坏电池、资源回收电池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分开存放,进而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分类针对性管理,且避免不同电池之间不同存放状态的相互影响,比如可二次开发电池在存放过程中会存在自放电过程进而产生热量积聚以及热传导现象,而坏电池如果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燃烧或者爆炸事故,因此将二者分开有利于提高安全性;同时,在存放空间内设置包装容器40并在包装容器内设置在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用于存放废旧动力电池的防护,有利于对电池的绝缘安全包装以及阻燃性能,对电池电解液泄漏具有的吸附功能。
优选上述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所存放的坏电池、资源回收电池和可二次开发电池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类,并且优选在存放入存放装置之前进行如下的放电处理:
检查动力电池是否存在泄漏、膨胀、外壳破损或变形、内部短路以及无法正常充放电的缺陷,如果存在任一种缺陷,则将动力电池划分为有缺陷和危险的坏电池;如果不存在上述缺陷,检测动力电池是否满足联合国UN38.3标准,将不符合联合国UN38.3标准的动力电池划分为坏电池,检测符合联合国UN38.3标准的动力电池的容量,将容量大于标注容量的30%的动力电池划分为可二次开发电池,将容量小于标注容量的30%的动力电池划分为资源回收电池。
通过电极夹具进行放电将可二次开发电池放电至荷电量的30%左右;将进行化学分解或高温冶炼提炼金属材料的资源回收电池通过电极夹具进行放电,至荷电量不再变化;将破损的坏电池置于含盐10~20%的水中浸泡24h以上对坏电池进行放电。
为了提高包装容器的利用率,节约成本,本申请优选针对不同类型的废旧动力电池进行设计不同的非燃绝缘吸附隔板,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该非燃绝缘吸附隔板包括第一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1和第二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2,第一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1设置在坏电池区10的包装容器中,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利用该包装容器和第一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1进行对坏电池进行单独包装;第二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2设置在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中,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或者用于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以及相邻动力电池之间隔离防护,采用上述包装容器和第二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2可以实现在同一个包装容器内包装一个或多个废旧动力电池的目的。
在保证绝缘性阻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优选上述非燃绝缘吸附特性隔板的厚度在5~15cm之间。
此外,进一步优选对应上述包装容器40的下表面的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厚度在10~15cm之间,对应上述包装容器40的侧面和上表面的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厚度在5~10cm之间。
从原料易得性以及节约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上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为蛭石隔板。
优选地,在对废旧动力电池采用蛭石隔板进行隔离时,针对不同的电池分类进行区别包装,比如:采用蛭石隔板对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进行隔离,且各包装容器40内可包装多个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采用蛭石隔板对资源回收放电电池进行隔离,且各包装容器内可包装多个资源回收放电电池;采用蛭石隔板对各放电坏电池进行隔离,且各包装容器40包装一个放电坏电池,蛭石隔板的对应动力电池的下表面厚度在10~15cm之间,蛭石隔板的对应动力电池上表面和侧面的厚度在5~10cm;将包装后的放电坏电池、资源回收放电电池和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分别置于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三个区域进行隔离放置,且各区域之间按照大于等于2米的间隔距离进行隔离。上述包装过程中应该注意包装前后电池的放置上下方向保持一致,避免滚动和侧放防止电池电解液的泄漏。
在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存放空间内设置有红外温度报警系统,该红外温度报警系统设置在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中。比如部分红外电池温度报警系统设置在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中,在监测到区域中电池温度高于环境温度5℃时报警,接到报警后进行人为的检查和处理。
为了保证安全,优选控制上述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的环境温度为18~28℃,上述存放空间内还设置有中控系统和温控设备,该温控设备与中控系统连接,中控系统根据仓库的实时温度指示温度调整设备是否进行调整存放电池的环境温度。上述温控设备可以为空调。
在本申请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存放空间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火警探测器和一个或多个消防设备,火警探测器和中控系统相连。以有利于及时发现火情并进行及时灭火。上述消防设备应保证水源的正常压力,配置充分的蛭石或黄砂。
在本申请又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存放空间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湿度探测器和一个或多个湿度调整设备,湿度探测器和湿度调整设备通过中控系统连接。一般来说,需要控制存放空间的环境湿度为40~70%,当湿度探测器检测到环境湿度大于该范围时,需要利用湿度调整设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除湿处理。
为了提高存放装置的安全性,优选上述存放装置具有形成存放空间的壳体和底面,底面为混凝土面。
上述的火警探测器、红外电池温度报警探测器,温度探测器和湿度探测器可以设置在存放装置的壳体上方,比如侧面或者顶面上方,上述消防设备可以靠近存放装置的侧壁设置,上述红外电池温度探测器,湿度调整设备和温度调整设备可以设置在存放装置的侧面、顶面和/或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中与非燃绝缘吸附箱体40交叉设置,具体的设置方式没有特别要求,可以根据存放装置的存放空间大小、各区域的间隔大小以及非燃绝缘吸附箱体的多少来确定,比如,当存放装置的存放空间较小、各区域的间隔较小或包装容器的数量较少时,可以尽在存放装置的侧壁或者靠近侧壁的位置设置上述各设备。
为了便于对仓库中电池的集中管理,优选将动力电池的编码信息、检测过程得到的检测结果、放电处理信息、充电信息和仓库存储信息存放至信息系统中。
上述动力电池的编码信息和包括动力电池抵达仓库时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抵达时间、外观状况、生产厂家、电压电荷、电池来源、电池标牌上的技术数据(包括出厂日期,输出及输入电压和电流,初始容量);上述放电处理信息包括前述的放电方法,现有的容量,放电后的荷电量;上述充电信息包括充电时间、充电方法、充电后的荷电量,上述仓库存储信息包括包装信息、在仓库中的位置。此外,还可以对发生破损或外观变形等状况的电池拍照存档,照片的拍摄角度和方向不少于4个,损坏部位应有两张以上的特写,并作为影像资料存入信息系统。通过对每个操作的进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后续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各使用单位,授权至电动车厂、电池企业、资源回收企业、梯次利用企业、仓库管理人员、运输车队,各自按照权限查看实时数据。相关企业可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调控和分析,如回收的电池数量、不同批次、不同类型电池分布、容量的衰减状况、运送的时间和运输车辆的车牌号码、仓库管理可设置提示功能进行各项操作,财务部门可以此统计核算;此外,政府监管部门也通过信息系统,统计和核对回收电池的数据和流转的方向,从技术上杜绝骗取政府补贴的不法行为。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本申请的存放装置的使用进行举例说明:
检查动力电池是否存在泄漏、膨胀、外壳破损或变形、内部短路以及无法正常充放电的缺陷,如果存在任一种缺陷,则将动力电池划分为坏电池;如果不存在上述缺陷,检测动力电池是否满足联合国UN38.3标准,将不符合联合国UN38.3标准的动力电池划分为坏电池,检测符合联合国UN38.3标准的动力电池的容量,将容量大于标注容量的30%的动力电池划分为可二次开发电池,将容量小于标注容量的30%的动力电池划分为资源回收电池。
通过电极夹具或插头连接进行放电将可二次开发电池放电至荷电量的30%左右;将进行化学分解或高温冶炼提炼金属材料的资源回收电池通过电极夹具或插头连接进行放电,至荷电量降低至不再变化;将坏电池置于含盐10~20%的水中浸泡48h对坏电池进行放电。
存放装置的侧壁为砖墙实体,底面为混凝土地面,在存放空间内,采用符合规则要求的包装容器对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进行包装,如果一个包装容器内有多个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每个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之间以及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与包装容器的壳体之间采用蛭石隔板进行填充隔离;采用符合规则要求的包装容器对资源回收放电电池进行包装,如果一个包装容器内有多个资源回收放电电池,每个资源回收放电电池之间以及资源回收放电电池与包装容器的壳体之间采用蛭石隔板进行填充隔离;采用符合规则要求的包装容器对各放电坏电池进行单独包装,放电坏电池与包装容器的壳体之间采用蛭石隔板进行填充隔离,对应动力电池的下表面的蛭石隔板的厚度在10~15cm之间,对应动力电池上表面和侧面的蛭石隔板的厚度在5~10cm;将包装后的放电坏电池、资源回收放电电池和可二次开发放电电池分别置于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三个区域进行隔离放置,且各区域之间按照2米的间隔进行隔离。存放空间中安装中控系统、火警探测器、消防装置、红外电池温度探测头、空调、湿度传感器和湿度调整器,当可二次开发电池区的探测到温度超过28℃时打开空调进行降温;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湿度大于70%时,打开湿度调整器进行去湿。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存放装置的存放空间可封闭,进而可以避免存放在其内的废旧动力电池受到风吹日晒,又可以及时进行通风处理以及废旧电池的取放;而且其存放空间内划分为坏电池区、资源回收电池区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有利于将坏电池、资源回收电池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分开存放,进而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分类针对性管理,且避免不同电池之间不同存放状态的相互影响,比如可二次开发电池在存放过程中会存在自放电过程进而产生热能和热传导现象,而坏电池如果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燃烧或者爆炸事故,因此将二者分开有利于提高安全性;同时,在存放空间内设置非燃绝缘吸附材料防护的容器用于存放废旧动力电池,且非燃绝缘吸附材料有利于对电池的绝缘安全包装以及阻燃性能,对电池电解液的泄露具有的吸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装置具有可封闭的存放空间,所述存放空间内设置:
间距大于等于2米的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的三个区域;
多个包装容器(40),在所述坏电池区(10)、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中相互间隔设置;
多个非燃绝缘吸附隔板,设置在所述包装容器中,用于所述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包括:
第一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1),设置在所述坏电池区(10)的包装容器中,用于所述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
第二非燃绝缘吸附隔板(52),设置在所述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所述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中,用于所述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防护,或者用于所述包装容器的壳体和内部所存放动力电池的隔离以及相邻所述动力电池之间隔离防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厚度在5~15c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包装容器(40)的下表面的所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厚度在10~15cm之间,对应所述包装容器(40)的侧面和上表面的所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的厚度在5~10c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燃绝缘吸附隔板为蛭石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空间内设置有红外温度报警系统,所述红外温度报警系统设置在所述坏电池区(10)、所述资源回收电池区(20)和所述可二次开发电池区(30)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空间内还设置有中控系统和温控设备,所述温控设备与所述中控系统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空间内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火警探测器和一个或多个消防设备,所述火警探测器和所述中控系统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空间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湿度探测器和一个或多个湿度调整设备,所述湿度探测器和所述湿度调整设备通过所述中控系统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装置具有形成所述存放空间的壳体和底面,所述底面为混凝土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296735.2U CN206661912U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296735.2U CN206661912U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61912U true CN206661912U (zh) | 2017-11-24 |
Family
ID=60374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29673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61912U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6191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82764A (zh) * | 2018-02-09 | 2018-08-10 | 广州中物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便携回收服务站 |
CN115427142A (zh) * | 2019-12-17 | 2022-12-02 |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 设置有用于吸附有毒物质的吸附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
2017
- 2017-03-24 CN CN201720296735.2U patent/CN2066619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82764A (zh) * | 2018-02-09 | 2018-08-10 | 广州中物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便携回收服务站 |
CN115427142A (zh) * | 2019-12-17 | 2022-12-02 |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 设置有用于吸附有毒物质的吸附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67993B2 (en) |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distributed wireless sensors | |
EP3340337B1 (en) |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fire extinguish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using same | |
Bubbico et al. | Hazardous scenarios identification for Li-ion secondary batteries | |
US9704384B2 (en) |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thermally integrated fire suppression | |
Tsujikawa et al. | Safety of large-capacity lithium-ion battery and evaluation of battery system for telecommunications | |
CN205229422U (zh) | 一种锂电池防爆试验装置 | |
US20150338470A1 (en) | Wireless battery management control and monitoring system | |
CN107017442B (zh) | 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 |
US11205809B2 (en) | Early detection of thermal incident in battery pack | |
CN206661912U (zh) | 回收动力电池存放装置 | |
Snyder et al. |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hazards of l ithium‐ion battery systems | |
CN104953083B (zh) | 一种防止电池起火爆炸的电芯结构和具有该电芯结构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9585746A (zh) | 导电柄防护板、安全电池、电池模组、电池箱及车辆 | |
CN213278267U (zh) | 一种适用于锂电池的防火设备 | |
CN207528889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测试装置 | |
CN207398212U (zh) | 一种隔热防火防爆电池组 | |
CN102306851A (zh) | 一种电池温控安全预处理方法及系统 | |
CN110649190B (zh) | 一种磷酸铁锂储能电站火灾模型及火灾模拟方法 | |
Nuamkoksung et al. | Impact of fast charging on lithium-ion battery in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 | |
Harter et al. | Electrical Safety Practices Developed for Automotive Lithium Ion Battery Dismantlement | |
CN103500861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防爆灭火测试装置 | |
CN203013875U (zh) | 一种具有热失控保护功能的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模块 | |
CN215266568U (zh) | 防爆电池 | |
CN105235524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安全设计方法 | |
CN115846231A (zh) | 一种实验室电池处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