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60700U -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60700U
CN206660700U CN201720244755.5U CN201720244755U CN206660700U CN 206660700 U CN206660700 U CN 206660700U CN 201720244755 U CN201720244755 U CN 201720244755U CN 206660700 U CN206660700 U CN 206660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core
river
mouth
flow passag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4475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天厚
蔡雪刚
桂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4475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60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60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60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其中,滤芯组件包括壳体、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壳体呈上下延伸的柱状,且表面开设有第一过水口、第二过水口、第三过水口和第四过水口,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滤芯设于第一流道内,第一过水口与第一滤芯之间形成第一过水流道,第一滤芯与第二过水口之间形成第二过水流道;第二滤芯设于第二流道内,第三过水口与第二滤芯之间形成第三过水流道,第二滤芯与第四过水口之间形成第四过水流道;第一过水流道,第二过水流道,第三过水流道,第四过水流道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过水流道与第二过水流道相邻设置,第三过水流道与第四过水流道相邻设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简化了水路结构。

Description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滤芯组件的过滤效果,目前市场上采用填充多种过滤材料的复合滤芯组件,通过将多种过滤材料复合在一起,以实现多种过滤功能。然而,现有的复合滤芯组件中,多种过滤材料共用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路单一,因此,滤芯组件仅仅能实现多种过滤材料的功能复合,而不能控制多种过滤材料的过滤顺序。当需要同时过滤多路水或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后过滤同一路水时,仍需设置多个滤芯组件。例如,在净水系统中,水经过主滤芯过滤之前,往往需要进行前置过滤,以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杂质等,在经过主滤芯过滤之后,往往需要进行后置过滤,以进一步改善水质。其中,前置过滤和后置过滤的水质不同,相应的,滤芯组件的过滤材料也不同。现有的净水系统中,需针对不同水质分别设置前置滤芯组件和后置滤芯组件,导致净水系统通常包括三级或四级滤芯组件,使得净水系统的水路复杂,体积庞大,成本高昂,且在安装和维护时容易装配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滤芯组件,旨在解决上述滤芯组件中水路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可控制过滤顺序的滤芯组件,以简化净水系统的水路结构,减小体积,降低成本,提高装配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滤芯组件,包括壳体、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所述壳体呈上下延伸的柱状,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第一过水口、第二过水口、第三过水口以及第四过水口,所述壳体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过水口以及所述第二过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过水口以及所述第四过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滤芯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第一过水口与所述第一滤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过水流道,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过水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过水流道;所述第二滤芯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第三过水口与所述第二滤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过水流道,所述第二滤芯与所述第四过水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第四过水流道;所述第一过水流道,所述第二过水流道,所述第三过水流道,所述第四过水流道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过水流道与所述第二过水流道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过水流道与所述第四过水流道相邻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水口,所述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三过水口以及所述第四过水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内管、中管和外管,所述中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侧;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中管外侧;所述第一滤芯设于所述外管与所述中管之间;所述第二滤芯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内管之间;所述第一滤芯设于所述第二滤芯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外管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第一端盖,所述第一滤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一端盖的下方,所述第一端盖内部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中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孔密封连接,所述中管内部与所述第一过孔相连通,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具有过水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盖还开设有第一过流孔和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流孔位于所述第二过流孔的外侧,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第二过水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一过水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滤芯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孔和所述第二过流孔之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端的内表面自外向内设有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以及第四套管,所述第三过水口位于所述第四套管内侧,所述第四过水口位于所述第四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之间,所述第二过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第一过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一套管之间;所述第一端盖的上表面自外向内设有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一端盖的下表面设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套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套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三套管密封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中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孔外侧,所述第二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过流孔之间,所述第三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所述第四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所述内管的上端与所述第四套管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管的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第二端盖,所述第一滤芯的下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二端盖的上方,所述第二滤芯的上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二端盖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盖内部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中管与所述第二过孔密封连接,所述中管内部与所述第二过孔相连通,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二过孔中,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过孔之间具有过水间隙。
优选地,所述外管包括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所述第二外管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管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三端盖,所述第二滤芯的下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三端盖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三端盖内部开设有第三过孔,所述内管表面开设有第三过流孔,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三过孔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流孔的上方,所述第三过流孔与所述第三过水流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壳体下端的内表面设有固定筋,所述固定筋围合形成固定槽,所述内管的下端卡接于所述固定槽中。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净水系统,包括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包括壳体、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所述壳体呈上下延伸的柱状,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第一过水口、第二过水口、第三过水口以及第四过水口,所述壳体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过水口以及所述第二过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过水口以及所述第四过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滤芯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第一过水口与所述第一滤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过水流道,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过水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过水流道;所述第二滤芯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第三过水口与所述第二滤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过水流道,所述第二滤芯与所述第四过水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第四过水流道;所述第一过水流道,所述第二过水流道,所述第三过水流道,所述第四过水流道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过水流道与所述第二过水流道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过水流道与所述第四过水流道相邻设置。
优选地,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反渗透滤芯和增压泵,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口对接,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水口对接,或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水口对接,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水口对接;所述增压泵设于所述滤芯组件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进水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滤芯组件的壳体内部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形成两条互不影响的水路。其中,第一流道与壳体表面的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连通,第一滤芯设置在第一过水流道和第二过水流道之间以实现过滤;第二流道与壳体表面的第三过水口和第四过水口连通,第二滤芯设置在第三过水流道和第四过水流道之间以实现过滤。由于滤芯组件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相互独立,在使用滤芯组件时,可同时过滤两路水,每一路水分别占用一流道;或者,对同一路水按照先后顺序多次过滤。第一过水流道、第二过水流道、第三过水流道和第四过水流道在上下延伸的柱状壳体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过水流道与第二过水流道相邻设置,第三过水流道与第四过水流道相邻设置,以充分利用壳体内部的空间,使得滤芯组件的结构紧凑,成本低廉。同时,第一流道的第一过水流道和第二过水流道相邻设置,第二流道的第三过水流道和第四过水流道相邻设置,从而使得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各自集中设置,有利于使滤芯组件内的水路清晰,便于装配和维护,并进一步简化了使用该滤芯组件的净水系统的结构,通过将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共同设置在滤芯组件中,减少了净水系统中所需的滤芯组件的级数,降低了成本,并使得净水系统的装配和维护更加简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滤芯组件一实施例的第一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滤芯组件一实施例的第二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滤芯组件一实施例的顶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图1和图2中的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滤芯组件1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滤芯组件10包括壳体100、第一滤芯610和第二滤芯620,壳体100呈上下延伸的柱状,壳体100表面开设有第一过水口111、第二过水口112、第三过水口121以及第四过水口122,壳体100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510以及第二流道520,第一流道510与第一过水口111以及第二过水口112连通,第二流道520与第三过水口121以及第四过水口122连通;第一滤芯610设于第一流道510内,第一过水口111与第一滤芯610之间形成第一流道510的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一滤芯610与第二过水口112之间形成第一流道510的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二滤芯620设于第二流道520内,第三过水口121与第二滤芯620之间形成第二流道520的第三过水流道521,第二滤芯620与第四过水口122之间形成第二流道520的第四过水流道522;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第四过水流道522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过水流道511与第二过水流道512相邻设置,第三过水流道521与第四过水流道522相邻设置。
具体的,壳体100内部独立的第一流道510和第二流道520互不连通,故而在使用滤芯组件10时,可同时过滤两路水,每一路水分别占用一流道。或者,对同一路水按照先后顺序多次过滤,水经过滤芯组件10的一流道过滤后,再直接返回或经过处理后返回滤芯组件10的另一流道中过滤。在后文中,当涉及到过滤顺序时,以水先经过第一滤芯610,再经过第二滤芯620过滤为例进行说明,即以第一滤芯610为前置滤芯,第二滤芯620为后置滤芯,但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第二滤芯620为前置滤芯,第一滤芯610为后置滤芯,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滤芯610或第二滤芯620为PP棉滤芯、活性炭滤芯或PP棉与活性炭复合滤芯。PP棉通常用于过滤水中的大颗粒杂质,活性炭通常用于吸附水中的小颗粒杂质。因此,PP棉多用于前置滤芯中,对水进行粗滤;活性炭多用于后置滤芯中,以进一步改善水质;而在PP棉与活性炭复合滤芯中,设计水流先流过PP棉,再流过活性炭,以实现过滤功能的复合,改善过滤效果。
在滤芯组件10中,第一流道510与壳体100表面的第一过水口111和第二过水口112连通,且第一流道510内部设有第一滤芯610,第一过水口111和第一滤芯610之间形成第一流道510的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口112和第一滤芯610之间形成第一流道510的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被第一滤芯610所分隔,也就是说,经第一滤芯610过滤前后的水分别在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中流动,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中的水只有经过第一滤芯610方可相互连通,以免过滤前后的水直接混合导致过滤失效。在第一流道510中,水流可以自第一过水口111流入滤芯组件10,经第一过水流道511流动至第一滤芯610,经第一滤芯610过滤后,由第二过水流道512流动至第二过水口112,自第二过水口112流出滤芯组件10。或者,水流也可以反向流动,即自第二过水口112流入滤芯组件10,经第二过水流道512流动至第一滤芯610,经第一滤芯610过滤后,由第一过水流道511流动至第一过水口111,自第一过水口111流出滤芯组件10。在后文中,将以第一种水流流向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对第二种水流流向的情况不再赘述。
在滤芯组件10中,第二流道520与壳体100表面的第三过水口121和第四过水口122连通,且第二流道520内部设有第二滤芯620,第三过水口121和第二滤芯620之间形成第二流道520的第三过水流道521,第四过水口122和第二滤芯620之间形成第二流道520的第四过水流道522,也就是说,经第二滤芯620过滤前后的水分别在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中流动,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中的水只有经过第二滤芯620方可相互连通,以免过滤前后的水直接混合导致过滤失效。在第二流道520中,水流可以自第三过水口121流入滤芯组件10,经第三过水流道521流动至第二滤芯620,经第二滤芯620过滤后,由第四过水流道522流动至第四过水口122,自第四过水口122流出滤芯组件10。或者,水流也可以反向流动,即自第四过水口122流入滤芯组件10,经第四过水流道522流动至第二滤芯620,经第二滤芯620过滤后,由第三过水流道521流动至第三过水口121,自第三过水口121流出滤芯组件10。在后文中,将以第一种水流流向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对第二种水流流向的情况不再赘述。
滤芯组件10的壳体100呈上下延伸的柱状,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在壳体100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以靠近柱状壳体横截面的中心方向为内,远离柱状壳体横截面的中心方向为外。其中,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或第四过水流道522在垂直壳体100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相对横截面中心围绕一周或不足一周,也就是说,水流在壳体100内部沿完整的柱面上下流动或沿部分柱面上下流动。每一过水流道的通量随着该过水流道横截面积的增大而增大。相比而言,当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相对横截面中心围绕一周时,也就是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中的水流均各自沿壳体100内部的完整柱面上下流动时,水流在壳体100内部的分布更加均匀稳定,壳体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更大,有利于提高滤芯组件10的通量,提高过滤效率,具体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进一步的,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可设置为圆柱状或多个圆柱状的组合,以减少杂质在过水流道内的沉积,延长滤芯组件10的使用寿命。
第一过水流道511以及第二过水流道512设于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之间,通过壳体100的内部结构隔离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以免水路之间的相互干扰。通过上述设置,可充分利用壳体100内部的空间,使滤芯组件10的结构紧凑,降低成本,并且,第一流道510的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相邻设置,第二流道520的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相邻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流道510和第二流道520分别保持相对独立的位置,有利于保证滤芯组件10的水路结构清晰,便于装配和维护。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滤芯组件10的壳体100内部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510和第二流道520,以形成两条互不影响的水路。其中,第一流道510与壳体100表面的第一过水口111和第二过水口112连通,第一滤芯610设置在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之间以实现过滤;第二流道520与壳体100表面的第三过水口121和第四过水口122连通,第二滤芯620设置在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之间以实现过滤。由于滤芯组件10的第一流道510和第二流道520相互独立,在使用滤芯组件10时,可同时过滤两路水,每一路水分别占用一流道;或者,对同一路水按照先后顺序多次过滤。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在上下延伸的柱状壳体100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过水流道511与第二过水流道512相邻设置,第三过水流道521与第四过水流道522相邻设置,以充分利用壳体内部的空间,使得滤芯组件10的结构紧凑,成本低廉。同时,第一流道510的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相邻设置,第二流道520的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相邻设置,从而使得第一流道510和第二流道520各自集中设置,有利于使滤芯组件10内的水路清晰,便于装配和维护,并进一步简化了使用该滤芯组件10的净水系统的结构,通过将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共同设置在滤芯组件中,减少了净水系统中所需的滤芯组件的级数,降低了成本,并使得净水系统的装配和维护更加简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过水口111,第二过水口112,第三过水口121以及第四过水口122设于壳体100的上端。通过将滤芯组件10的过水口设于壳体100的同一端,当装配滤芯组件10至净水系统中时,多条水路仅需连接到滤芯组件10的同一端,进一步的,将第一过水口111,第二过水口112,第三过水口121以及第四过水口122设于壳体100的上端,可增大连接过程中的操作空间,简化操作,便于滤芯组件10的装配和维护,通过适当标识第一过水口111,第二过水口112,第三过水口121以及第四过水口122,还可以避免滤芯组件10装配过程中的错误。
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连接可通过抵接、O圈连接等方式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组件10包括设于壳体100内部的内管400、中管300和外管200,中管300套设于内管400外侧,外管200套设于中管300外侧,第一滤芯610设于外管200与中管300之间,第二滤芯620设于壳体100与内管400之间,第一滤芯610设于第二滤芯620的上方。其中,内管400、中管300和外管200的两端均呈敞口设置。通过内管400、中管300、外管200和壳体100隔离出第一过水流道511、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并将第一滤芯610设置在外管200与中管300之间,同时也是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之间,将第二滤芯620设置在壳体100与内管400之间,同时也是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之间,水流沿侧向流过第一滤芯610和第二滤芯620,以实现过滤。第一滤芯610与第二滤芯620沿上下方向排布,具体的,第一滤芯610设于第二滤芯620的上方,以充分利用壳体100内部的空间,增大过滤面积,改善过滤效果。第一滤芯610或第二滤芯620呈柱状,进一步的,呈圆柱状设置在壳体100内,第一滤芯610或第二滤芯620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越长,则相应的过滤面积越大,过滤通量更大。在一种反渗透净水系统中,第一滤芯610的长度长于第二滤芯620的长度,即前置滤芯的过滤面积大于后置滤芯的过滤面积,由于反渗透净水系统中,反渗透过滤前的原水通量大于反渗透过滤后的纯水通量,因此,用于过滤原水的前置滤芯的过滤通量大于用于过滤纯水的后置滤芯的过滤通量,以满足实际过滤需求。
进一步的,外管200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第一端盖210,第一滤芯610密封抵接于第一端盖210的下方,一方面避免了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中的水在第一滤芯610上端直接连通而导致过滤失效,另一方面对第一滤芯610起到固定作用。第一端盖210内部开设有第一过孔213,中管300的上端与第一过孔213密封连接,中管300内部与第一过孔213相连通,内管400穿设于第一过孔213中,内管400与第一过孔213之间具有过水间隙,以使得部分位于内管与中管之间的第四过水流道522与第四过水口122连通,以免第四过水流道522中的水被封堵。
第一端盖210还开设有第一过流孔211和第二过流孔212,第二过流孔212位于第一过孔213的外侧,第一过流孔211位于第二过流孔212的外侧,第二过流孔212与第二过水流道512相连通,第一过流孔211与第一过水流道511相连通,第一滤芯610位于第一过流孔211和第二过流孔212之间。也就是说,外管200的内壁与第一滤芯610之间形成部分第一过水流道511,并与第一过流孔211相连通,以避免阻隔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一过水口111,第一滤芯610与中管的外壁之间形成部分第二过水流道512,并与第二过流孔212相连通,以免阻隔第二过水流道512和第二过水口112。
进一步的,壳体100上端的内表面自外向内设有第一套管130,第二套管140、第三套管150以及第四套管160,第三过水口121位于第四套管160内侧,第四过水口122位于第四套管160与第三套管150之间,第二过水口112位于第三套管150与第二套管140之间,第一过水口111位于第二套管140与第一套管130之间;第一端盖210的上表面自外向内设有第一连接管214、第二连接管215以及第三连接管216,第一端盖210的下表面设有第四连接管217,第一连接管214与第一套管130密封连接,以隔离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三过水流道521;第二连接管215与第二套管140密封连接,以隔离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第三连接管216与第三套管150密封连接,第四连接管217与中管密封连接,以隔离第二过水流道512和第四过水流道522;第一连接管214位于第一过流孔211外侧,第二连接管215位于第一过流孔211与第二过流孔2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过流孔211位于第一连接管214和第二连接管215之间,以连通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一过水口111;第三连接管216位于第二过流孔212与第一过孔213之间,也就是说,第二过流孔212位于第二连接管215和第三连接管216之间,以连通第二过水流道512和第二过水口112;第四连接管217位于第二过流孔212与第一过孔213之间,以连通第四过水流道522与第四过水口122;内管400的上端与第四套管160密封连接,以隔离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并使得第三过水流道521与第三过水口121连通。
外管200的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第二端盖220,第一滤芯610的下端密封抵接于第二端盖220的上方,第二滤芯620的上端密封抵接于第二端盖220的下方,一方面避免了第一过水流道511和第二过水流道512中的水在第一滤芯610下端直接连通而导致过滤失效,另一方面避免了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中的水在第二滤芯620上端直接连通而导致过滤失效。
进一步的,第二端盖220内部开设有第二过孔221,中管300与第二过孔221密封连接,中管300内部与第二过孔221相连通,以隔离第四过水流道522和第二过水流道512,内管400穿设于第二过孔221中,内管400与第二过孔221之间具有过水间隙,形成第四过水流道522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外管200包括第一外管230和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外管230下方的第二外管240,以便在滤芯组件10的装配过程中,分别对内管400和中管300进行装配后,再装配外管200。
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组件10还包括第三端盖710,第二滤芯620的下端密封抵接于第三端盖710的上方,以避免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中的水在第二滤芯620下端直接连通而导致过滤失效。此外,第三端盖730还起到支撑第二滤芯620的作用,以使得滤芯组件10的内部结构更稳定。
进一步的,第三端盖710内部开设有第三过孔711,内管400表面开设有第三过流孔410,内管400与第三过孔711密封连接于第三过流孔410的上方,以隔离第三过水流道521和第四过水流道522,第三过流孔410与第三过水流道521相连通,以使得位于壳体100与第二滤芯620之间的部分第三过水流道521和位于内管400内部的部分第三过水流道521相连通。
壳体100下端的内表面设有固定筋170,固定筋170围合形成固定槽,内管400的下端卡接于固定槽中,以固定内管400,提高滤芯组件10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第一流道510中,水流自第一过水口111进入滤芯组件10,经第一套管130与第二套管140之间、第一连接管214与第二连接管215之间、第一过流孔211、外管200与第一滤芯610之间、第一滤芯610、第一滤芯610与中管300之间、第一滤芯610与第四连接管217之间、第二过流孔212、第二连接管215与第三连接管216之间、第二套管140与第三套管150之间,自第二过水口112流出滤芯组件10。充分利用了中管300两端的开口以供水流通过,而无需在中管300的表面额外开设过流孔,有利于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如图2所示,在第二流道520中,水流自第三过水口121进入滤芯组件10,经第四套管160内部、内管400内部、第三过流孔410、第三端盖710下方、壳体100与第二滤芯620之间、第二滤芯620、第二滤芯620与内管400之间、中管300与内管400之间、第四连接管217与内管400之间、第一过孔213、第三连接管216与内管400之间、第三套管150与第四套管160之间、自第四过水口122流出滤芯组件10。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80和第二壳体190,第二壳体190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壳体180的下方,在滤芯组件10的装配和维护过程中,便于进行拆装,从而对滤芯组件10的内部结构进行装配、更换和维护。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包括滤芯组件,该滤芯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水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如图4所示,净水系统还包括反渗透滤芯20和增压泵30,反渗透滤芯20的原水进水端与第一流道的出水口对接,反渗透滤芯20的纯水出水端与第二流道的进水口对接,或反渗透滤芯20的原水进水端与第二流道的出水口对接,反渗透滤芯20的纯水出水端与第一流道的进水口对接;增压泵30设于滤芯组件10与反渗透滤芯20的原水进水端之间。当第一流道的第一过水口为进水口时,第二过水口为出水口,或第一流道的第二过水口为进水口时,第一过水口为出水口。同理,当第二流道的第三过水口为进水口时,第四过水口为出水口,或第二流道的第四过水口为进水口时,第三过水口为出水口。第一滤芯作为前置滤芯时,第二滤芯作为后置滤芯,或第一滤芯作为后置滤芯时,第二滤芯作为前置滤芯,通过将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复合,减少了净水系统中的滤芯组件10级数,从而简化了净水系统的结构,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增压泵30用于增大净水系统中的水压,以改善反渗透滤芯20的过滤效果。进一步的,净水系统中可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反渗透滤芯20,以进一步增大净水系统的通量。净水系统还包括废水阀40,以控制净水系统的流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呈上下延伸的柱状,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第一过水口、第二过水口、第三过水口以及第四过水口,所述壳体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过水口以及所述第二过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过水口以及所述第四过水口连通;
第一滤芯,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第一过水口与所述第一滤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过水流道,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过水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过水流道;
第二滤芯,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第三过水口与所述第二滤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过水流道,所述第二滤芯与所述第四过水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第四过水流道;
所述第一过水流道,所述第二过水流道,所述第三过水流道,所述第四过水流道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过水流道与所述第二过水流道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过水流道与所述第四过水流道相邻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水口,所述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三过水口以及所述第四过水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上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包括:
内管,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中管,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套设于所述内管外侧;
外管,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套设于所述中管外侧;
所述第一滤芯设于所述外管与所述中管之间;
所述第二滤芯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内管之间;
所述第一滤芯设于所述第二滤芯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第一端盖,所述第一滤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一端盖的下方,所述第一端盖内部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中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孔密封连接,所述中管内部与所述第一过孔相连通,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具有过水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还开设有第一过流孔和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流孔位于所述第二过流孔的外侧,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第二过水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一过水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滤芯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孔和所述第二过流孔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端的内表面自外向内设有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以及第四套管,所述第三过水口位于所述第四套管内侧,所述第四过水口位于所述第四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之间,所述第二过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第一过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一套管之间;
所述第一端盖的上表面自外向内设有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一端盖的下表面设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套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套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三套管密封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中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孔外侧,所述第二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过流孔之间,所述第三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所述第四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
所述内管的上端与所述第四套管密封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第二端盖,所述第一滤芯的下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二端盖的上方,所述第二滤芯的上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二端盖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内部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中管与所述第二过孔密封连接,所述中管内部与所述第二过孔相连通,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二过孔中,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过孔之间具有过水间隙。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
第一外管;
第二外管,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管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
第三端盖,所述第二滤芯的下端密封抵接于所述第三端盖的上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盖内部开设有第三过孔,所述内管表面开设有第三过流孔,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三过孔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流孔的上方,所述第三过流孔与所述第三过水流道相连通。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端的内表面设有固定筋,所述固定筋围合形成固定槽,所述内管的下端卡接于所述固定槽中。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下方。
14.一种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滤芯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
反渗透滤芯,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口对接,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水口对接,或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水口对接,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水口对接;
增压泵,设于所述滤芯组件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进水端之间。
CN201720244755.5U 2017-03-13 2017-03-13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Active CN206660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4755.5U CN206660700U (zh) 2017-03-13 2017-03-13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4755.5U CN206660700U (zh) 2017-03-13 2017-03-13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60700U true CN206660700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7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44755.5U Active CN206660700U (zh) 2017-03-13 2017-03-13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6070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8711A (zh) * 2018-03-02 2018-07-20 厦门百霖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
CN108568143A (zh) * 2017-03-13 2018-09-2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9095563A (zh) * 2018-08-24 2018-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器滤瓶结构及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109179576A (zh) * 2018-08-29 2019-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滤芯结构、水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8143A (zh) * 2017-03-13 2018-09-2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8568143B (zh) * 2017-03-13 2023-09-0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8298711A (zh) * 2018-03-02 2018-07-20 厦门百霖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
CN109095563A (zh) * 2018-08-24 2018-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器滤瓶结构及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109179576A (zh) * 2018-08-29 2019-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滤芯结构、水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60698U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7899279A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06660700U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7899281A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6837592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106554101B (zh) 一种集成水路板及净水器
CN209522671U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09307047U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110255749A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10255745A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10255747A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11339044U (zh) 一种新型大通量四合一滤芯结构
CN209797612U (zh) 一种水口集成一端的复合滤芯组件及其配合的安装头
CN108568143A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10255748A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08414018U (zh) 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
CN110723833A (zh) 一种新型大通量四合一滤芯结构
CN211198815U (zh) 一种带反渗透的五合一复合滤芯
CN214457188U (zh) 一种复合滤芯
CN211339041U (zh) 一种带反渗透的小通量五合一复合滤芯
CN209210419U (zh)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器
CN207871690U (zh) 滤芯组件、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8660554U (zh) 滤芯组件
CN208684569U (zh) 一种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
CN208465368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