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59964U - 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 Google Patents
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59964U CN206659964U CN201621462553.XU CN201621462553U CN206659964U CN 206659964 U CN206659964 U CN 206659964U CN 201621462553 U CN201621462553 U CN 201621462553U CN 206659964 U CN206659964 U CN 2066599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exible pipe
- silica
- administration
- intubation tube
- lateral opening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包括垫片、硬质导管、连接头、粘结块及软管,硬质导管呈L形弯折状,具有竖直部和水平部;连接头设于前述竖直部的中部;粘结块将前述的连接头和硬质导管粘结于垫片的端面上,而前述的竖直部则垂直垫片设置;软管一端与前述水平部密封连接,另一端则为插入端并端部形成平端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插入端在平端开口后方开设有侧向开口,该侧向开口自后向前倾斜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不易结痂堵塞和漏液,同时大大延长了使用期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脉给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给药插管,属于医用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静脉自身给药是药物成瘾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动物模型之一。在该模型中,动物通过主动按板或鼻触行为,获得从颈静脉进入体内的药物,完成有效的静脉自身给药行为。同时,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一般历时为几周甚至几个月。因此,静脉插管手术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利用度在动物能否长期间保持有效自身给药行为中显得更为重要。静脉插管手术是保证静脉自身给药完成的实验基础,而良好和持久的静脉通路是保证动物进行长期有效给药的重要条件。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一般历时为几周甚至几个月,因此外静脉插管手术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利用度显得更为重要。颈静脉插管手术是保证静脉自身给药完成的实验基础,而良好和持久的静脉通路是保证动物进行长期有效给药的重要条件。
静脉自身给药可以在多种动物上实现,包括大鼠、小鼠、灵长类、猫、狗等,大鼠是进行生理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常用的一种实验动物。同时,大鼠体积适中和术后较快的恢复也使其成为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中最为常用的动物。但是,大鼠颈静脉血管较细,插管难度大,容易导致插管时间较长,从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造成大鼠失血过多或死亡。手术导管的不合理设计以及术后洁净程度不高,容易导致导管堵塞,增大动物感染风险,导致漏管和实验失败。综上所述,要保证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大鼠颈静脉插管手术和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自身给药行为,导管的准备和插管方法尤为重要。
颈静脉插管手术所需的基本配件是导管,导管植入体内部分主要包括背部或头部。其中,背部插管手术又分为背件和无背件两种。采用背件的插管技术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520013524.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大鼠股动脉插管体外部分的保护装置》。但其存在操作麻烦,所需设备复杂,对大鼠创伤较大等不足。而无背件的颈静脉插管手术因为其操作简便,所需设备简易,对大鼠创伤少,而被广泛应用,目前,无背件的颈静脉手术所需导管绝大多数都是进口的成品,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和国内代理商的缺乏,极大的限制了这类导管在国内的应用。
为此,本申请人于先前公开了一种改进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授权公告号CN202036363U),见专利ZL 201120009256.0。虽然该专利公开的插管具有生产制造方便,材料易得,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存在如下不足:
其一,只有前端开口,给完药或者通完管,拔出给药管后,由于吸力的作用,会在另一开口端吸出一小段血液,这样反反复复,血管里的开口端会越来越窄,最后导致堵塞和漏液;
其二,由于硅胶管是异物,这样会导致平端开口前方逐渐结痂,从而导致所给药物或者肝素方向流出,这样就导致了漏液;
其三,是手术结扎后,逐渐会松开,这样给药时,由于方向作用力,会使硅胶管逐渐后退,最后弹出插口,影响给药进程;
其四,使用有效期较短,该插管一般维持4-6天就会出现堵塞、漏液的情况,而自身给药维持期为14天,所以一侧的插管至少要维持7-10天。
因此,现有的给药插管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使用有效期长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结痂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堵塞和漏液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包括
垫片;
硬质导管,呈L形弯折状,具有竖直部和水平部;
连接头,设于前述竖直部的中部;
粘结块,将前述的连接头和硬质导管粘结于垫片的端面上,而前述的竖直部则垂直垫片设置;以及
软管,一端与前述水平部密封连接,另一端则为插入端并端部形成平端开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插入端在平端开口后方开设有侧向开口,该侧向开口自后向前倾斜设置。
进一步,所述的侧向开口为多个,并错开开设于软管的插入端上。
所述的侧向开口后方之间依次设有能植入血管中的第一硅胶球及用于固定软管的第二硅胶球,前述第二硅胶球直径大于第一硅胶球直径。第一硅胶球便于植入血管中,在第一硅胶球后方结扎一下,确保第二软管不会后移弹出插口。第二硅胶球置于插口外边,主要用于固定第二软管,这样不会由于肌肉的蠕动,拉出或者推进第二软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所述软管位于第一硅胶球后方具有能绕圈的缓冲段,该缓冲段绕圈后结扎于第二硅胶球前方位置而能阻止第二硅胶球松动。绕圈的缓冲段在肌肉层的恢复和蠕动时候,替代硅胶球而受力,这样拉动的力不会传递到第二硅胶球上,确保第二硅胶球的定固作用,从而不会影响血管里的第二软管,避免被拉出。
便于装配,于所述的软管包括第一软管及与第一软管连接的第二软管,并且,第一软管的内径与竖直部的外径及第二软管的内径均相适配,所述的侧向开口和平端开口均开设于第二软管上。
进一步,所述的粘结块包括平整的支撑部及凸起于支撑部中部的立柱部,而所述的连接头的下端部则位于立柱部内,所述的水平部则位于支撑部内。
所述硬质导管的竖直部端部还配备有一导管帽,给药的时候打开导管帽,给药完毕后装上,防止异物进入管子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给药和通管的时候,会排除掉侧向开口处的血液,这样不会结痂;给药的时候,由于药液冲侧向开口流出,会给软管一个力,这样管子会受到向前的分力,在该力的作用下,软管就不会向后移动;再次,侧向开口可以作为备份的开口,平端开口的血液会使平端开口堵塞,但由于平端开口和侧向开口之间充斥着药液,由于压强的作用血液只能慢慢扩散,这样结痂速度十分缓慢,加之,每天通管和给药,侧向开口是无法结痂的,可以作为备份开口。可靠性提高,从而带来使用有效期大大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立体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连接头、粘结块及硬质导管的分解图。
图4为实施例1手术后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与对比例使用效果对比图。
图6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包括垫片1、硬质导管4、连接头3、粘结块2及软管,垫片1为圆形塑料聚丙烯材质,具有网孔,硬质导管4呈L形弯折状,具有竖直部41和水平部42。
连接头3设于竖直部41的中部,具有外螺纹;硬质导管4的竖直部41端部还配备有导管帽(图中无显示),导管帽内成型有内螺纹,与连接头3的外螺纹匹配,给药的时候打开导管帽,给药完毕后装上。
粘结块2将连接头3和硬质导管4粘结于垫片1的端面上,竖直部41则垂直垫片 1设置;粘结块2包括平整的支撑部22及凸起于支撑部22中部的立柱部21,连接头3 的下端部则位于立柱部21内,水平部42则位于支撑部22内。
软管一端与水平部42密封连接,另一端则为插入端并端部形成平端开口61,软管可以采用硅胶管。本实施例中的软管包括第一软管5及与第一软管5连接的第二软管6,并且,第一软管5的内径与竖直部41的外径及第二软管6的内径均相适配,侧向开口 62和平端开口61均开设于第二软管6上。
第二软管6的插入端在平端开口61后方开设有一个侧向开口62,该侧向开口62 自后向前倾斜设置,即与开口方向与液体流向一致,这样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在给药和通管的时候,会排除掉侧向开口处的血液,这样不会结痂;
其次,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给药的时候,由于药液冲侧向开口流出,会给第二软管6一个力,这样管子会受到向前的分力,在该力的作用下,第二软管6就不会向后移动;
再次,侧向开口62可以作为备份的开口,平端开口61的血液会使平端开口61堵塞,但由于平端开口61和侧向开口62之间充斥着药液100(肝素或被给药物),由于压强的作用血液只能慢慢扩散,这样结痂速度十分缓慢,加之,每天通管和给药,侧向开口62是无法结痂的,可以作为备份开口。
第二软管6位于侧向开口62后方之间依次设有能植入血管中的第一硅胶球71及用于固定软管的第二硅胶球72,第二硅胶球72直径大于第一硅胶球71直径。第二软管6 位于第一硅胶球71后方具有能绕圈的缓冲段63,该缓冲段63绕圈后结扎于第二硅胶球 72前方位置而能阻止第二硅胶球72松动。
采用一大一小的两个硅胶球,大小结合。第一硅胶球71其直径相对于静脉血管直径较小,便于植入血管中,在第一硅胶球71后方结扎一下,确保第二软管6不会后移弹出插口。第二硅胶球72置于插口外边,主要用于固定第二软管6,这样不会由于肌肉的蠕动,拉出或者推进第二软管6。
结合图5所示,给药过程:
在大鼠左/右胸开一小口,用剪刀撑开开口,并用剪刀钝性分离皮肤与肌肉层,以遍背部穿管用;用剪刀分离肌肉层(沿着颈静脉10的走向分离),直到看到血管,再在血管两侧用剪刀细分;用无齿镊夹取血管,并用箭头手术镊子穿过血管下方的肌肉层,并用非吸收性缝合线标记。
背部开口,分离皮肤与肌肉层,植入垫片1,并用弯头持针钳夹取第二软管6,穿过皮下;用钝头弯镊架起颈静脉10,用精细剪切开一个小口,将第二软管6剪一个斜口如图1所示,并沿着血管插入。
颈静脉10第二硅胶球72两侧缝合,将第二软管6的缓冲段63绕个圈,在第二硅胶球72两侧也结扎一下,注意松紧适中(给药通常,力道适中即可)。绕圈的缓冲段在肌肉层的恢复和蠕动时候,替代第二硅胶球72而受力,这样拉动的力不会传递到第二硅胶球72上,确保第二硅胶球72的定固作用,从而不会影响血管里的第二软管6,避免被拉出。
对比例,采用专利号为ZL201120009256.0,并采用硅胶球两侧结扎,由于肌肉层的恢复和蠕动,结扎处会松动,这样硅胶管会弹出来。
图5为进行四组试验后的对比效果图。按照公式:S=一次性成功只数/参与实验总大鼠数,得出如下两组成功系数。
改进前 | 0.11 | 0.28 | 0.21 | 0.00 |
改进后 | 0.63 | 0.71 | 0.91 | 0.88 |
从附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1中的插管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使用有效期也延长很多。
本实施例中的侧向开口62为2个,并错开开设于第二软管6的插入端上。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由于侧向开口62增加,结痂和堵塞的可能性更小。但第二软管6的强度为有所下降。
Claims (7)
1.一种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包括
垫片;
硬质导管,呈L形弯折状,具有竖直部和水平部;
连接头,设于前述竖直部的中部;
粘结块,将前述的连接头和硬质导管粘结于垫片的端面上,而前述的竖直部则垂直垫片设置;以及
软管,一端与前述水平部密封连接,另一端则为插入端并端部形成平端开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插入端在平端开口后方开设有侧向开口,该侧向开口自后向前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向开口为多个,并错开开设于软管的插入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向开口后方之间依次设有能植入血管中的第一硅胶球及用于固定软管的第二硅胶球,前述第二硅胶球直径大于第一硅胶球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位于第一硅胶球后方具有能绕圈的缓冲段,该缓冲段绕圈后结扎于第二硅胶球前方位置而能阻止第二硅胶球松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管包括第一软管及与第一软管连接的第二软管,并且,第一软管的内径与竖直部的外径及第二软管的内径均相适配,所述的侧向开口和平端开口均开设于第二软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结块包括平整的支撑部及凸起于支撑部中部的立柱部,而所述的连接头的下端部则位于立柱部内,所述的水平部则位于支撑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导管的竖直部端部还配备有一导管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62553.XU CN206659964U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62553.XU CN206659964U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59964U true CN206659964U (zh) | 2017-11-24 |
Family
ID=60356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62553.XU Active CN206659964U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599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88187A1 (zh) * | 2021-03-10 | 2022-09-15 | 宁波大学 | 颈静脉给药插管 |
-
2016
- 2016-12-29 CN CN201621462553.XU patent/CN2066599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88187A1 (zh) * | 2021-03-10 | 2022-09-15 | 宁波大学 | 颈静脉给药插管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86023B2 (en) | Intrathecal catheter having a stylet with a curved tip | |
US20110152836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rterial and Venous Cannulation | |
DE3201954A1 (de) | Einrichtung zur intravenoesen therapie und hyperernaehrung | |
CN102028557A (zh) | 静脉自身给药颈静脉插管及利用该插管的动物模型构建方法 | |
CN206659964U (zh) | 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 |
CN103007396B (zh) | 一种医用内镜下注射装置 | |
CN106725990B (zh) | 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 |
CN105686891A (zh) | 一种建立心衰动物模型的微创介入方法 | |
CN211659007U (zh) | 一种连续神经丛阻滞套件 | |
CN206404175U (zh) | 一种大鼠自身给药颈静脉置管的改良偶联装置 | |
US20240148406A1 (en) | Painless slow-expanding piercing needl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
CN214511398U (zh) | 小型动物引流及给药装置 | |
CN211611303U (zh) | 一种植入针专用连接装置 | |
CN203001601U (zh) | 一种医用内镜下注射装置 | |
KR101872509B1 (ko) | 통증 조절용 카테터 장치 | |
CN204147404U (zh) | 可皮下潜行的多腔引流装置 | |
CN221060797U (zh) | 一种新型颅脑Ommaya囊穿刺引流固定装置 | |
CN212282508U (zh) | 一种改良的中长中心静脉导管 | |
CN204581448U (zh) | 改良的皮下隧道穿刺针 | |
CN208301931U (zh) | 一种埋于皮下的体内深部定向注药港 | |
CN108852614B (zh) | 泪小管栓塞推注器 | |
CN208905901U (zh) | 一种减缓咽喉部刺激的新型双腔鼻胃管 | |
CN219941536U (zh) | 一种大鼠颈静脉留置导管组件 | |
KR20160144019A (ko) | 통증 조절용 카테터 장치 | |
CN212466810U (zh) | 一种介入血管插管导管导丝套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