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55735U -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55735U
CN206655735U CN201720468935.1U CN201720468935U CN206655735U CN 206655735 U CN206655735 U CN 206655735U CN 201720468935 U CN201720468935 U CN 201720468935U CN 206655735 U CN206655735 U CN 206655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ecium
vehicle
cooling system
oil cooler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6893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运珠
刘化雪
王超
戴良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6893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55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55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55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所述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油冷器、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水室、第二水室和第三水室,所述第二水室和所述第三水室均通过散热水管与所述第一水室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水室与所述油冷器的入水口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能够有效提高油冷器的散热效果,从而保证变速器工作在较佳的工作温度。

Description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人们对燃油经济性特别关注的今天,为提高自动变速器的传递效率,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选用低粘度的自动变速器油,但是采用低粘度油工作温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很好的散热系统对变速器油进行降温。
现有的对变速器油进行降温的散热系统通常采用发动机出来的热水在经过散热器冷却后去往变速器油冷器,对油冷器进行冷却。但是,目前的散热系统很难在产热较高的情况下将冷却水降低到合适的温度,所以去往变速器油冷器中的冷却液难以保证油液获得较佳的工作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难以保证变速器油获得较佳的工作温度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冷却系统,所述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油冷器、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水室、第二水室和第三水室,所述第二水室和所述第三水室均通过散热水管与所述第一水室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水室与所述油冷器的入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室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一水室和所述第三水室位于所述散热器的另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室和所述第三水室通过所述散热器一侧的整体水室由隔板分隔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器和所述第三水室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为能够调节转速的电子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器的出水口连接到所述第二水室和所述发动机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一水室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节温器。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冷却系统还包括变速器,所述变速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冷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油冷器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器的进油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从发动机出来的热水进入到散热器的第一水室,并经散热水管散热后进入到第二水室,然后第二水室中的部分冷却水再经过散热器进一步冷却后进入第三水室,再从第三水室进入油冷器中。也就是说,进入油冷器中的水经过两次降温过程。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油冷器的散热效果,从而保证变速器在较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
所述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与上述车辆冷却系统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车辆冷却系统在节温器打开时的水路循环示意图;
图2为车辆冷却系统在节温器关闭时的水路循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2-变速器;3-油冷器;4-散热器;41-第一水室;42-第二水室;43-第三水室;44-隔板;5-水泵;6-节温器;7-第一管路;8-第二管路;9-第三管路;10-第四管路;11-第一油路;12-第二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如图1所示,该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1、油冷器3、散热器4,所述散热器4包括第一水室41、第二水室42和第三水室43,所述第二水室42和所述第三水室43均通过散热水管与所述第一水室41连通;其中,第一水室41与发动机1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水室42与发动机1的入水口连接,第三水室43与油冷器3的入水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从发动机1出来的热水进入到散热器4的第一水室41,并经散热水管散热后进入到第二水室42,然后第二水室42中的部分冷却水再回到发动机1的入水口,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散热;同时第二水室42中的另一部分水再经过散热水管进一步冷却后进入第三水室43,再从第三水室43进入油冷器3中。也就是说,进入油冷器3中的水要经过两次降温。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冷却系统,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油冷器3的进水温度,提高油冷器3的散热效果。
其中,所述油冷器3可以为用于冷却变速器2的油冷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车辆冷却系统还包括变速器2,该变速器2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冷器3的进油口通过第一油路11连接,油冷器3的出油口与变速器2的进油口通过第二油路12连接。这样,变速器2的油液在流经油冷器3的过程中与油冷器3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降温以保证变速器2的工作效率。
在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散热器4的所述第二水室42位于散热器4的一侧,第一水室41和第三水室43位于散热器4的另一侧。发动机1的出水口通过第一管路7连接到散热器4的第一水室41,第二水室42通过第二管路8连接到发动机1的入水口。这样,进入到油冷器3的冷却水的流动路径为:从发动机1进入第一水室41,经散热器散热冷却后进入第二水室42,然后第二水室42中的冷却水在经过散热器进一步冷却后进入第三水室43,再进入油冷器3。也就是说,进入油冷器3中的冷却水在散热器4中经过的冷却路径大致为U形,该冷却路径能够有效降低冷却水的温度。
优选地,第一水室41和第三水室43通过散热器4一侧的整体水室由隔板44分隔形成。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器4的第一水室41、第二水室42和第二水室43的设置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设置方式,例如,第一水室41、第二水室42和第三水室43可以布置为大致为三角形结构或者其它结构形式,只要第一水室41与第二水室42之间通过散热水管连通以及第二水室42与第三水室43通过散热水管连通,从而使得冷却水从第二水室42进入第三水室43的过程中能够经散热水管进一步散热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油冷器3和第三水室43之间的第三管路9上设置有水泵5。通过水泵5能够使得第三水室43的水顺利进入到油冷器3中,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地,所述水泵5为能够调节转速的电子水泵,电子水泵可以根据变速器2的需求,实时调整转速,使得变速器2始终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油冷器3的出水口连接到第二水室42和发动机1的入水口之间的第四管路10上,油冷器3中出来的热水可经第四管路10回到发动机1中。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1的出水口和第一水室41之间的第一管路7上设置有节温器6。节温器6可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开启和关闭,在发动机1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到一定值时,节温器6关闭,冷却水进行小循环,即冷却水不会进入到发动机1中,而只在第二水室42、第三水室43和油冷器3之间循环。
下面具体描述冷却水在该冷却系统中的工作过程。
在节温器6处于打开状态时,如图1所示,发动机1出来的热水经第一管路7进入到第一水室41中,在从第一水室41进入第二水室42的过程中,进行散热降温,然后第二水室42中的一部分冷却水经第二管路8进入发动机1中,另一部分冷却水从第二水室42进入第三水室43中,在此过程中,冷却水进一步散热降温,然后在水泵5的作用下从第三管路9进入油冷器3中,冷却水在油冷器3中与油冷器3中的变速器油液进行热交换,对变速器油液降温,而从油冷器3中出来的热水进入到发动机1中。
在发动机1降低一定温度时,节温器6关闭,此时,发动机1中的水不会进入到散热器4中,冷却水进行小循环。如图2所示,第三水室43出来的冷却水在水泵5的作用下被抽到油冷器3中,在油冷器3中与变速器油液进行热交换,升温后的冷却水依次经第四管路10和第二管路8进入到第二水室42,然后从第二水室42进入到第三水室43,在此过程中,冷却水被散热器降温,继而进行下一循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变速器2的油温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变速器2的传递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1)、油冷器(3)、散热器(4),所述散热器(4)包括第一水室(41)、第二水室(42)和第三水室(43),所述第二水室(42)和所述第三水室(43)均通过散热水管与所述第一水室(41)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水室(41)与所述发动机(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室(42)与所述发动机(1)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水室(43)与所述油冷器(3)的入水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室(42)位于所述散热器(4)的一侧,所述第一水室(41)和所述第三水室(43)位于所述散热器(4)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室(41)和所述第三水室(43)通过所述散热器(4)一侧的整体水室由隔板(44)分隔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器(3)和所述第三水室(4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水泵(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5)为能够调节转速的电子水泵。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器(3)的出水口连接到所述第二水室(42)和所述发动机(1)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1)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一水室(4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节温器(6)。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系统还包括变速器(2),所述变速器(2)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冷器(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油冷器(3)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器(2)的进油口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
CN201720468935.1U 2017-04-28 2017-04-28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06655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68935.1U CN206655735U (zh) 2017-04-28 2017-04-28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68935.1U CN206655735U (zh) 2017-04-28 2017-04-28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55735U true CN206655735U (zh) 2017-11-21

Family

ID=60319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68935.1U Active CN206655735U (zh) 2017-04-28 2017-04-28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557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8438A (zh) * 2018-11-19 2019-03-1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
CN111169275A (zh) * 2018-11-09 2020-05-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9275A (zh) * 2018-11-09 2020-05-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111169275B (zh) * 2018-11-09 2021-05-11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109488438A (zh) * 2018-11-19 2019-03-1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25529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5581772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器
CN106032919A (zh) 一种冷冻水冷却系统
CN106895525A (zh) 一种带热回收/全自然冷却的机房散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6039415U (zh) 一种计算机主体的散热结构
CN202832753U (zh) 一种用于整车冷却系统的双芯节温器
CN106686953A (zh) 一种机柜服务器用液冷热管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57061A (zh) 冷却机柜及冷却系统
CN206655735U (zh) 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WO2018049996A1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双循环环境温度控制装置
CN108343500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1138099Y (zh) 直冷式循环水冷却装置
CN204572166U (zh) 汽车换热系统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09488438B (zh) 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
CN203516008U (zh) 一种油气热量的双回收系统
CN106714531A (zh) 一种服务器级冷却热管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49693U (zh) 一种散热机构及具有热源的设备
CN107479677A (zh) 一种智能温控电脑机箱
CN215293533U (zh) 一种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
CN207299350U (zh) 基于数据中心余热的供能系统
CN204131372U (zh) 一种矿用变频器冷却装置
CN20665392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以及新能源汽车
CN108735694A (zh) 一种智能化散热系统
CN104133538A (zh) 一种区位液冷快装模块式服务器系统
CN106647983A (zh) 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