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28597U -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28597U
CN206628597U CN201720339947.4U CN201720339947U CN206628597U CN 206628597 U CN206628597 U CN 206628597U CN 201720339947 U CN201720339947 U CN 201720339947U CN 206628597 U CN206628597 U CN 206628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case
shielding
control
control module
end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3994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红彬
杜兆文
苏华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3994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28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28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28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包括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模块屏蔽壳和驱动模块端盖,驱动模块屏蔽壳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装配容腔和第二开口,驱动模块端盖罩设于第二开口处,装配容腔的内壁凸设有驱动件屏蔽壳,驱动件屏蔽壳将装配容腔隔分形成至少第一屏蔽腔室;及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相互联接的控制模块端盖和控制模块屏蔽壳,控制模块屏蔽壳嵌套于第一屏蔽腔室内,控制模块端盖罩设于第一开口处。如此通过上述驱动模块屏蔽壳、控制模块屏蔽壳及驱动件屏蔽壳形成内外叠层布置的三层屏蔽结构,能够将工作时泄露的控制信号完全屏蔽于三层屏蔽结构内,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天线互调的影响,进而提高天线产品的互调水平。

Description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领域,基站天线的信号覆盖区域及距离受天线的波束方向影响,而调节波束方向通常可采用调整天线的机械下倾角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要人工手动调节,维护不便;而近年来采用电调调节方式的操作便利性受到技术人员的青睐,天线安装电调下倾角装置为装置维护等带来了极大地便利。目前,这种装置通常被称为RET单元,即“远程电调”装置。现有的电调装置结构通常为在壳体内分别安装控制电路、驱动电机、连接器等部件,壳体为中空腔体结构,两端分别与端盖联接形成密闭腔体结构。由于壳体采用的屏蔽材料质量、壳体与端盖的加工精度导致密闭性差等原因,会导致壳体屏蔽效果降低,造成控制信号发生泄漏或对信号的传输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对天线互调造成影响,降低了天线产品的互调水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能够提高屏蔽效果,避免造成控制信号泄露,有利于提高天线产品的互调水平。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包括:
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模块屏蔽壳和驱动模块端盖,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装配容腔和第二开口,所述驱动模块端盖罩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装配容腔的内壁凸设有驱动件屏蔽壳,所述驱动件屏蔽壳将所述装配容腔隔分形成至少第一屏蔽腔室;及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相互联接的控制模块端盖和控制模块屏蔽壳,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由所述第一开口伸入并嵌套于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所述控制模块端盖罩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
上述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中通过将驱动模块屏蔽壳设计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装配容腔和第二开口的中空腔体结构,之后将驱动模块端盖罩设于第二开口处实现端封,之后在装配容腔的内壁凸设形成驱动件屏蔽壳,将装配容腔隔分形成至少第一屏蔽腔室,之后将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块屏蔽壳由第一开口伸入并嵌套于第一屏蔽腔室内,此时控制模块端盖罩设于第一开口处实现端封。如此通过上述驱动模块屏蔽壳、控制模块屏蔽壳及驱动件屏蔽壳可以形成内外叠层布置的三层屏蔽结构,如此能够有效将控制模块和/或驱动模块工作时泄露的控制信号完全且可靠屏蔽于三层屏蔽结构内,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天线互调的影响,进而提高天线产品的互调水平。
下面对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与所述第一屏蔽腔室的内壁间隙配合。因而通过控制模块屏蔽壳与第一屏蔽腔室的内壁间隙配合,可以确保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的插拔装拆操作更加省力,此外,还能避免两个壳体间发生摩擦磨损,进而提高机构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驱动件屏蔽壳的避空槽,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伸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时,所述驱动件屏蔽壳滑动嵌套于所述避空槽内。因而当控制模块屏蔽壳伸入第一屏蔽腔室内时,避空槽可以容置驱动件屏蔽壳,进而避免发生干涉碰撞导致两者无法正常装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端盖的外周面设有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座和锁紧件,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靠近所述控制模块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连接座,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嵌套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后,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均配合锁固。因而当控制模块屏蔽壳嵌套入装配容腔内时,通过锁紧件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锁固配合,可以提高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升装置使用可靠性,且该连接方式装拆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设有安装腔室,所述安装腔室内安设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远离所述控制模块端盖的外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并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插头,所述驱动模块端盖上设有用于获取控制信号的连接插口,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嵌套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时,所述连接插头与所述连接插口插接配合。因而当控制模块屏蔽壳套接入第一屏蔽腔室内时,连接插头恰好与连接插口插接配合,确保实现驱动模块与控制模块的通信连接,且该装配方式连接可靠,信号传输稳定逼真,可以避免出现使用线缆插拔连接的方式存在的信号泄露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屏蔽壳还将所述装配容腔隔分有第二屏蔽腔室,所述驱动模块端盖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嵌套入所述第二屏蔽腔室内。因而通过将驱动电机嵌套入第二屏蔽腔室内,可以避免电机工作时线圈产生的磁场对控制信号的传输稳定和逼真产生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块端盖上安设有2个或以上的所述驱动电机,2个或以上的所述驱动电机均设置于所述驱动件屏蔽壳内、并用于分别控制不同频段或/波束天线的下倾角。因而在驱动模块端盖上同时安设2个以上的驱动电机并均嵌设于驱动件屏蔽壳内,不仅可以避免影响控制信号传输稳定,同时可以实现对不同频段/波束天线的下倾角进行调节,大大提升装置的使用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屏蔽壳的长度与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的长度相适配。如此不仅可以确保驱动件可以完全包覆于驱动件屏蔽壳内,提升电机线圈产生的磁场不会对控制信号传输造成影响的可靠性,同时避免驱动件屏蔽壳过长导致无法与驱动模块端盖和控制模块正常装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设有用于安装或取出所述控制电路、并与所述安装腔室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控制模块端盖可拆卸罩设于所述第三开口处。因而通过控制模块端盖与控制模块屏蔽壳的第三开口的可拆卸连接,可以便于进行控制电路的安装、维修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模块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驱动模块,120、驱动模块屏蔽壳,122、第一开口,124、装配容腔,124a、第一屏蔽腔室,124b、第二屏蔽腔室,126、第二开口,128、第二连接座,140、驱动模块端盖,142、连接插口,200、驱动件屏蔽壳,300、控制模块,320、控制模块端盖,322、第一连接座,324、锁紧件,340、控制模块屏蔽壳,342、避空槽,344、连接插头,346、第三开口,400、驱动电机,500、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展示的一种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包括:驱动模块100,所述驱动模块100包括驱动模块屏蔽壳120和驱动模块端盖140,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120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122、装配容腔124和第二开口126,所述驱动模块端盖140罩设于所述第二开口126处,所述装配容腔124的内壁凸设有驱动件屏蔽壳200,所述驱动件屏蔽壳200将所述装配容腔124隔分形成至少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及控制模块300,所述控制模块300包括相互联接的控制模块端盖320和控制模块屏蔽壳340,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由所述第一开口122伸入并嵌套于所述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内,所述控制模块端盖320罩设于所述第一开口122处。
上述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中通过将驱动模块屏蔽壳120设计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122、装配容腔124和第二开口126的中空腔体结构,之后将驱动模块端盖140罩设于第二开口126处实现端封,之后在装配容腔124的内壁凸设形成驱动件屏蔽壳200,将装配容腔124隔分形成至少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之后将控制模块300的控制模块屏蔽壳340由第一开口122伸入并嵌套于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内,此时控制模块端盖320罩设于第一开口122处实现端封。如此通过上述驱动模块屏蔽壳120、控制模块屏蔽壳340及驱动件屏蔽壳200可以形成内外叠层布置的三层屏蔽结构,如此能够有效将控制模块300和/或驱动模块100工作时泄露的控制信号完全且可靠屏蔽于三层屏蔽结构内,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天线互调的影响,进而提高天线产品的互调水平。
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端盖320与控制模块屏蔽壳340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可装拆的装配式结构;同理,驱动模块屏蔽壳120与驱动模块端盖140同样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或者可以是可装拆的装配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与所述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的内壁间隙配合。因而通过控制模块屏蔽壳340与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的内壁间隙配合,可以确保控制模块300与驱动模块100的插拔装拆操作更加省力,此外,还能避免两个壳体间发生摩擦磨损,进而提高机构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的内壁上沿第一开口122至第二开口126的方向还延伸对称设有两个导向凸条,当配合间隙较大时,控制模块屏蔽壳340直接与导向凸条滑动接触,可以对控制模块屏蔽壳340起到良好导向作用,且优选导向凸条采用减磨材料制作,以避免对控制模块屏蔽壳340造成磨损损害。
请参照图2,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驱动件屏蔽壳200的避空槽342,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伸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内时,所述驱动件屏蔽壳200滑动嵌套于所述避空槽342内。因而当控制模块屏蔽壳340伸入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内时,避空槽342可以容置驱动件屏蔽壳200,进而避免发生干涉碰撞导致两者无法正常装配。具体的,控制模块屏蔽壳340的横截面和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的横截面均为相适配的U型结构。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件屏蔽壳200还可以设置于靠近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的内侧壁上,进而使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形成截面为L型结构,适配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的截面也为L型结构。
请参照图1,所述控制模块端盖320的外周面设有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座322和锁紧件324,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120靠近所述控制模块300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连接座128,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嵌套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内后,所述锁紧件324与所述第一连接座322、所述第二连接座128均配合锁固。因而当控制模块屏蔽壳340嵌套入装配容腔124内时,通过锁紧件324与第一连接座322和第二连接座128锁固配合,可以提高控制模块300与驱动模块100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升装置使用可靠性,且该连接方式装拆方便。
上述第一连接座322、锁紧件324和第二连接座128为一组锁紧机构,本实施例中,锁紧机构的数量为四组,并以两两均分的方式对称设置于控制模块端盖320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上。因而当控制模块屏蔽壳340嵌套入装配容腔124内时,通过锁紧件324与第一连接座322和第二连接座128锁固配合,可以提高控制模块300与驱动模块100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升装置使用可靠性,且该连接方式装拆方便。其中,锁紧件324可以是螺钉,第一连接座322和第二连接座128上均设有位置相对应的螺孔,当控制模块端盖320与驱动模块屏蔽壳120拼合时,螺钉旋入两个螺孔内实现牢固连接;此外,上述第一连接座322和第二连接座128上开设有通孔,锁紧件324是销钉,通过销钉与通孔插接实现控制模块端盖320与驱动模块屏蔽壳120的连接固定;或者第一连接座322上设有卡钩,第二连接座128上设有卡槽,通过卡钩与卡槽的卡固实现控制模块端盖320与驱动模块屏蔽壳120的连接固定,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端盖320与驱动模块屏蔽壳12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装配结构实现连接。
此外,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设有安装腔室,所述安装腔室内安设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远离所述控制模块端盖320的外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并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插头344,所述驱动模块端盖140上设有用于获取控制信号的连接插口142,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嵌套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内时,所述连接插头344与所述连接插口142插接配合。因而当控制模块屏蔽壳340套接入第一屏蔽腔室腔124a内时,连接插头344恰好与连接插口142插接配合,确保实现驱动模块100与控制模块300的通信连接,且该装配方式连接可靠,信号传输稳定逼真,可以避免出现使用线缆插拔连接的方式存在的信号泄露问题。其中,连接插头344的数量为间隔设置的两个,并均与控制电路的一端电性连接,控制电路的另一端与控制模块端盖320上的信号端口(例如串联端口、接收端口等)电性连接;相应地,连接插口142的数量也为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插头344与连接插口142一一对应配合插接,如此可以提高连接及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且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模块屏蔽壳340与驱动模块屏蔽壳120的长度应当满足两者相互套接时,连接插头344恰好与连接插口142插接,从而消除插接不到位而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发生。
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件屏蔽壳200还将所述装配容腔124隔分有第二屏蔽腔室124b,所述驱动模块端盖14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驱动电机400,所述驱动电机400嵌套入所述第二屏蔽腔室124b内。因而通过将驱动电机400嵌套入第二屏蔽腔室124b内,可以避免电机工作时线圈产生的磁场对控制信号的传输稳定和逼真产生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模块端盖140上安设有2个或以上的所述驱动电机400,2个或以上的所述驱动电机400均设置于所述驱动件屏蔽壳200内、并用于分别控制不同频段或/波束天线的下倾角。因而在驱动模块端盖140上同时安设2个以上的驱动电机400并均嵌设于驱动件屏蔽壳200内,不仅可以避免影响控制信号传输稳定,同时可以实现对不同频段/波束天线的下倾角进行调节,大大提升装置的使用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所需控制频段/波束的数量与驱动电机400数量一一对应,驱动电机400的数量增加,驱动件屏蔽壳200所围成的容腔大小也可以做出适应性的改进,相应地,驱动模块屏蔽壳120的大小也可以做出适应性的改进,如此可以提高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的适用范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驱动件屏蔽壳200的长度与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120的长度相适配,即驱动件屏蔽壳200的两端部与驱动模块屏蔽壳120的两端部平齐,如此不仅可以确保驱动件可以完全包覆于驱动件屏蔽壳200内,提升电机线圈产生的磁场不会对控制信号传输造成影响的可靠性,同时避免驱动件屏蔽壳200过长导致无法与驱动模块端盖140和控制模块300正常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340设有用于安装或取出所述控制电路、并与所述安装腔室连通的第三开口346,所述控制模块端盖320可拆卸罩设于所述第三开口346处。因而通过控制模块端盖320与控制模块屏蔽壳340的第三开口346的可拆卸连接,可以便于进行控制电路的安装、维修和更换。
上述实施例中的插拔方式是首先将控制模块300和驱动模块100插装为一个整体模块,之后再一同装入天线的安装腔室内;出现部件损坏时,可通过控制模块端盖320将两者一同拔出,之后再将控制模块300与驱动模块100分离,将损坏模块更换之后与未损坏模块重新组装并一同使用。另一种插拔方式为首先将驱动模块100可拆卸地安设于所述安装腔室的内壁上,之后再将控制模块300嵌套入驱动模块100的装配容腔124内并插接连接。出现部件损坏时,可先通过控制模块300抽拔出,再将驱动模块100抽拔出的顺序进行维护更换。如此可以提高装置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安装与维护需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模块屏蔽壳和驱动模块端盖,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装配容腔和第二开口,所述驱动模块端盖罩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装配容腔的内壁凸设有驱动件屏蔽壳,所述驱动件屏蔽壳将所述装配容腔隔分形成至少第一屏蔽腔室;及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相互联接的控制模块端盖和控制模块屏蔽壳,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由所述第一开口伸入并嵌套于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所述控制模块端盖罩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与所述第一屏蔽腔室的内壁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驱动件屏蔽壳的避空槽,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伸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时,所述驱动件屏蔽壳滑动嵌套于所述避空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端盖的外周面设有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座和锁紧件,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靠近所述控制模块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连接座,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嵌套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后,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均配合锁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设有安装腔室,所述安装腔室内安设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远离所述控制模块端盖的外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并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连接插头,所述驱动模块端盖上设有用于获取控制信号的连接插口,当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嵌套入所述第一屏蔽腔室内时,所述连接插头与所述连接插口插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屏蔽壳还将所述装配容腔隔分有第二屏蔽腔室,所述驱动模块端盖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嵌套入所述第二屏蔽腔室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端盖上安设有2个或以上的所述驱动电机,2个或以上的所述驱动电机均设置于所述驱动件屏蔽壳内、并用于分别控制不同频段或/波束天线的下倾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屏蔽壳的长度与所述驱动模块屏蔽壳的长度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屏蔽壳设有用于安装或取出所述控制电路、并与所述安装腔室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控制模块端盖可拆卸罩设于所述第三开口处。
CN201720339947.4U 2017-03-31 2017-03-31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Active CN206628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39947.4U CN206628597U (zh) 2017-03-31 2017-03-31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39947.4U CN206628597U (zh) 2017-03-31 2017-03-31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28597U true CN206628597U (zh) 2017-11-10

Family

ID=60206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39947.4U Active CN206628597U (zh) 2017-03-31 2017-03-31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285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6951A1 (zh) * 2017-03-31 2018-10-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6951A1 (zh) * 2017-03-31 2018-10-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85452A (zh)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CN106945055B (zh) 机器人走线结构及机器人
CN206628597U (zh) 具有多层屏蔽结构的电调控制装置
CN105210271A (zh) 泵机组
CN109862724A (zh) 一种变压器通信终端盒
CN108321956A (zh) 一种电机转子与轴的连接结构
CN201985233U (zh) 一种有源天线
CN217334962U (zh) 一种带有线缆缓冲功能的多圈回转驱动装置
CN211352749U (zh) 一种通讯设备用防水机壳
CN110701769B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5784144U (zh) 一种防水型电缆接入窗及集装式冷冻站
CN216692163U (zh) 一种具有气封保护的磨辊装置及磨粉机
CN215186224U (zh) 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
CN219413547U (zh) 一种制氧机用流量控制组件
CN104806045B (zh) 一体化基站
CN215830257U (zh) 一种180度隐藏铰链及配电箱
CN216953256U (zh) 一种风管机的防尘结构
CN220399693U (zh) 一种磁吸分纤箱盖
CN211774111U (zh) 一种带有监控功能的变频供水设备用机箱
CN218439773U (zh) 一种螺杆空压机的进气部件
CN209530332U (zh) 一种用于操作机柜安装基板的内置抽拉式防尘滤网
CN208920331U (zh) 一种易于维修的窗式空调器
CN220430318U (zh) 驾驶舱及车辆
CN217029972U (zh) 一种新型真空腔室用狭缝门阀
CN215185238U (zh) 一种基于系统集成便于清理的嵌入式配电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17

Address after: 510730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nbi Road No. 6

Patentee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Co-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Guangzhou)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