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10273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10273U
CN206610273U CN201720312624.6U CN201720312624U CN206610273U CN 206610273 U CN206610273 U CN 206610273U CN 201720312624 U CN201720312624 U CN 201720312624U CN 206610273 U CN206610273 U CN 2066102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touch
display panel
row
connec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126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青俊
朱绎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126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102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10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102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包括触控信号线、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连接结构,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块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与触控连接结构通过触控信号线与触控连接结构之间的第一过孔电连接,触控连接结构与触控电极层通过触控连接结构与触控电极层之间的第二过孔电连接;第一过孔与第二过孔形成连接组,连接组设置有多组,与同一触控电极对应的连接组排成一列,且与同一条触控信号线对应;在同一列的连接组中,至少一个第二过孔的中心与其余第二过孔的中心位于各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不同侧。本申请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空间,使整个显示面板的布置更为均匀,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触控技术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各种显示器上,电容性触控技术由于其耐磨损、寿命长,用户使用时维护成本低,并且可以支持手势识别及多点触控的优点而被广泛地使用。
电容性触控技术根据不同对象之间的电容的检测方式,分为自容式触控技术和互电容式触控技术。自容式触控技术根据输入对象和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对象在触摸屏上的存在位置以及运动。在现有技术中,阵列基板中的公共电极可以复用为触控电极,以进行触控检测。多个触控电极阵列排布,然后在触控信号线上打孔,以实现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的连接。这种直接在触控信号线上打孔与触控电极连接的方式,需要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必须正对,这样不利于显示面板的设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沿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方向依次排列的触控信号线、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连接结构,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块触控电极,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通过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之间的第一过孔电连接,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层通过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的第二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形成连接组,所述连接组设置有多组,与同一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所述连接组排成一列,且与同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对应;
在同一列的所述连接组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与其余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不同侧。
可选地,所述触控信号线为折线,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子段,每一个所述连接组与一个所述子段相对应,
与所述连接组中奇数行相对应的所述子段中,任意两个所述子段相平行,和/或与所述连接组中偶数行相对应的所述子段中,任意两个所述子段相平行。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段所成的夹角大于90度。
可选地,在同一列所述连接组中,
奇数行中任意两行的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连线平行,和/或,偶数行中任意两行的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连线平行。
可选地,在同一列连接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过孔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两侧。
可选地,在同一列连接组中,沿所述连接组的排列方向,相间隔的两个所述第二过孔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两侧。
可选地,第n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与第n+1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一侧;第n+2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与第n+3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另一侧;其中,所述n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层复用为公共电极层。
可选地,还包括像素电极层,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像素电极层同层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过孔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之间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触控连接结构将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连接,且将同一列的各第二过孔设置于各第一过孔中心连线的两侧,尤其在同一列的像素为非直线排列时,采用这种将第二过孔设置于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两侧的方式,能够在显示面板比较空置的区域设置第二过孔,不需要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正对,进而能够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空间,使整个显示面板的布置更为均匀,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一个触控电极处的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中的一个触控电极处的另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中的一个触控电极处的又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的一个触控电极处的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的一个触控电极处的另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7中的一个触控电极处的又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对比例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在图1-图11中:
1-显示面板;
100-第一基板;
10-触控信号线;
101-子段;
102-凹陷侧;
11-触控电极层;
111-触控电极;
12-触控连接结构;
13-第一过孔;
131-第一连线;
14-第二过孔;
15-基板;
16-开关元件;
161-栅极;
162-源极;
163-漏极;
17-像素电极层;
18-第一绝缘层;
19-第二绝缘层;
20-驱动电路;
30-连接组;
40-容纳空间;
200-第二基板;
300-液晶。
在图12中:
10'-触控信号线;
111'-触控电极;
12'-触控连接结构;
13'-第一过孔;
131'-第一连线;
14'-第二过孔;
30'-连接组。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30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300之间的液晶200,一般地,在LCD中,第一基板100为阵列基板,即TFT基板,第二基板200为彩膜基板;在OLED中,第一基板100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200为封装基板或者盖板。
具体地,结合图1-3所示,第一基板100包括沿第一基板100朝向第二基板200的方向依次排列的触控信号线10、触控电极层11及触控连接结构12,触控信号线10用于将触控电极111上的信号传送至驱动电路20,其中,触控信号线10可以为折线或者直线。
触控电极层11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电极111,单个触控电极111可以为块状结构,可选地,触控电极111为矩形结构。可以理解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电极111可以是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任何能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内容。多个触控电极111呈阵列排布,即为M*N阵列,M>2,N>2,且M、N均为自然数,参考图2所示,图2中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11设有二十个,为5*4阵列,显示阶段,每个触控电极111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电场驱动液晶转动;触控阶段,当手指触摸到触控电极111时,根据检测触控电极111上的电容的改变,来检测触控位置。触控连接结构12用于连接触控电极111与触控信号线10。参考图3,触控信号线10与触控连接结构12通过触控信号线10与触控连接结构12之间的第一过孔13电连接。触控连接结构12与触控电极层11通过触控连接结构12与触控电极层11之间的第二过孔14电连接,也就是说,触控电极层11的触控电极111通过第二过孔14与触控连接结构12电连接。其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形成连接组30(如图4所示),连接组30设置有多组,即第一过孔13、第二过孔14均设有多个,一个连接组30包括一个第一过孔13和一个第二过孔14,与同一触控电极111对应的连接组30排成一列,且这些连接组30与同一条触控信号线10对应,也就是说,这些连接组30中的触控连接结构12均与同一条触控信号线10连接,图4中示出了四个触控连接结构12,每一个虚线框内的一个第一过孔13和第二过孔14为一个连接组30,在图4中,示出了四个连接组30,这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且四个连接组30与同一个触控电极111相对应,同时这四个连接组30与同一条触控信号线10对应,这样,这个触控电极111通过四个触控连接结构12与该条触控信号线10连接,该条触控信号线10与驱动电路20连接(如图2所示)。
如图4-6、8-10所示,在同一列的连接组30中,至少一个第二过孔14的中心与其余第二过孔14的中心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131的不同侧,即在同一列的连接组30中,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为第一连线131(该第一连线131并非实体结构),多个第二过孔14中,一个、两个或者若干个第二过孔14的中心与其余的第二过孔14的中心分别位于第一连线131的两侧。
图4-6、8-10的实施例,将同一列的各第二过孔14分别设置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的两侧,尤其在触控信号线10为折线时,采用将第二过孔14的中心设置于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的两侧的方式,在同一组连接组30中,可以将第一过孔13设置于触控信号线10上,第二过孔14根据触控信号线10弯折后的空间,直接设置于触控信号线10在设有第一过孔13位置处的凹陷侧,如图4中,第一过孔13位于触控信号线10的一个子段101上,第二过孔14设置于该子段101的凹陷侧,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空置区域;且在触控信号线10为直线时,可以相邻的两列连接组30中,第一列中的第二过孔14与第二列中的第二过孔14在连接组30的排列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不论触控信号线10为何种结构,采用上述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设置方式,均能够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空间,使整个显示面板的布置更为均匀,且这种方式由于有触控连接结构12,因此不需要触控电极111与触控信号线10正对,能够使整个显示面板的布置更灵活,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
上述触控信号线10可以为直线(如图7所示),也可以为折线(如图2所示),在为折线时,具体地,整条触控信号线10均为折线,触控信号线10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子段101,如图4所示,各子段101首尾顺次连接,每一个连接组30与一个子段101相对应,如此设置后,同一条触控信号线10的各子段101排成一列,在图4中,示出了某一个触控电极111相对应的四个连接组30,四个连接组30与四个子段101一一对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与奇数行连接组30相对应的子段101中,任意两个子段101相平行;且偶数行连接组相对应的子段101中,任意两个子段101相平行。继续参考图4中的实施例,一个触控电极111上有四个子段101,与第一行的子段101与第三行的子段101平行,第二行的子段101与第四行的子段101平行。当然,也可以仅与连接组30中奇数行相对应的子段101中的任意两个子段101相平行,或者仅与连接组中偶数行相对应的子段101中的任意两个子段101相平行,或者,各子段101无规则的排列,如第一行的子段101与第三行的子段101呈一钝角,第二行的子段101与第一行的子段101也成一钝角,且这两个钝角的角度不同,第四行的子段101与第三行的子段101成一锐角,且该锐角与上述任一钝角的角度不互补。
其中,相邻的两个子段101所成的夹角A(如图4所示)可以小于90度或者大于90度,在大于90度时,相邻的两个子段101所围成的空间较大,在第一过孔13的中心位于该条触控信号线10上的某一子段101时,该子段101的外侧与相邻的子段101的外侧围成一个凹陷空间,即图4中夹角A所在的空间处,因此,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二过孔14,从而进一步便于显示面板内各结构的布置。
上述各实施例中,同一列连接组中,各行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可以采用下述几种方式,其中,同一连接组30中的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中心连线为第二连线B,即第二连线B为第一过孔13的中心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的连线,该连线也为非实体结构:
第一种方式,在同一列连接组30中,奇数行中任意两行的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即第n1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与第n1+2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其中,n1为奇数。如图5所示,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第一行的第二连线B,与第三行的第二连线B平行,以此类推,在同一列中包括多行连接组30时,第一行、第三行、第五行、…等各奇数行中的第二连线B相互平行。对于偶数行的第二连线B,此处并未作限定,在图5的实施例中,第二行的第二连线B与第四行的第二连线B显然不平行。
第二种方式,在同一列连接组30中,偶数行中任意两行的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即第n2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与第n2+2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其中,n2为偶数。如图6所示,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第二行中的第二连线B,与第四行的第二连线B平行,以此类推,在同一列中包括更多行连接组30时,第二行、第四行、第六行、…等各偶数行中的第二连线B相互平行。对于奇数行的第二连线B,此处并未作限定,在图6的实施例中,第一行的第二连线B与第三行的第二连线B显然不平行。
第三种方式,奇数行中任意两行的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即第n1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与第n1+2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其中,n1为奇数;同时,在同一列连接组30中,偶数行中任意两行的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即第n2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与第n2+2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中心连线(即第二连线B)平行,其中,n2为偶数。此时,可以奇数行的第二连线B与偶数行的第二连线B平行,也可以奇数行的第二连线B与偶数行的第二连线B不平行。可选地,奇数行的第二连线B与偶数行的第二连线B平行,即在同一列连接组30中,各行中的第二连线B均平行,如图4所示,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各行中第一过孔13与第二过孔14的第二连线B均平行。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同一列连接组30中,各第二过孔14的分布可以采用下述任意一种结构:
第一种结构,如图4所示,在同一列连接组30中,相邻的两个第二过孔14分别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两侧,即在奇数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一侧,在偶数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另一侧。以图4为例,第一连线131包括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在图4的状态中,可以第一侧为第一连线131的右侧,第二侧为第一连线131的左侧;也可以第一侧为第一连线131的左侧,第二侧为第一连线的右侧。具体地,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第一行、第三行中的第二过孔14的中心位于第一连线131的第一侧,第二行、第四行中的第二过孔14的中心位于第一连线131的第二侧;以此类推,在更多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时,第一行、第三行、第五行、…等中的第二过孔14的中心位于第一连线131的第一侧,第二行、第四行、第六行、…等中的第二过孔14的中心位于第一连线131的第二侧。
这种方式,第二过孔14的中心交替设置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的两侧,触控信号线10设置为折线时,在相对应的连接组30与子段101中,第一过孔13的中心指向第二过孔14的中心的方向与子段101呈一锐角,即图4中同一行中的子段101与第二连线B的夹角C为锐角,如图4中第三行的子段101向右侧倾斜,如此设置后,能够使第二过孔14位于该子段101倾斜的一侧,充分利用子段101倾斜形成的空间,以更加充分地适应触控信号线10的布置空间,进而更好地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可以理解地,如果图4中第三行的子段101与第二连线B的夹角C为钝角,则该子段101与第二过孔14沿垂直于第一连线131的方向占据的空间较大。
第二种结构,如图8-9所示,在同一列连接组30中,沿连接组30的排列方向,相间隔的两个第二过孔14分别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两侧,即各第二过孔14中有至少一组第二过孔组,第二过孔组包括两个第二过孔14,分别位于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两侧,且这两个第二过孔14在各第二过孔14的排列中不相邻,即二者之间间隔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第二过孔14。如同一列连接组30中,可以第n行、第n+2行的第二过孔14分别位于该列连接组30中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两侧,第n+1行的第二过孔14可以与第n行或者第n+2行的第二过孔14设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同侧,参考图8所示,图8中的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第一行的第二过孔14、第三行的第二过孔14分别位于第一连线131的两侧,第二行的第二过孔14均与第一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同侧,以此类推,在设有多行连接组30时,三行三行按照该规则排列;也可以第n行、第n+3行的第二过孔14分别位于该列连接组30中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第一连线131)的两侧,第n+1行、第n+2行的第二过孔14与第n行或者第n+3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的同侧,其中,n为正整数,参考图9所示,图9中的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第一行、第四行的第二过孔14分别位于第一连线131的两侧,第二行、第三行的第二过孔14与第四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第一连线131的同侧。当然还可以为其它的组合方式,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这种方式,尤其在触控信号线10为直线时,结合图7-8所示,相邻的两列连接组30中,第一列的第二过孔14与触控信号线10能够形成容纳空间S(如图8所示),第二列(图中未示出)的第二过孔14可以伸入第一列的容纳空间S,使位于不同列的第二过孔14沿列的方向的投影存在相互重合的部分,即相邻两列中的第二过孔14相互穿插,以减小多列连接组30排布后在垂直于第一连线131的方向上的尺寸。而在对比例中,如图12所示,触控信号线10'为直线,同一列连接组30'中,各行的第二过孔14'均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即图12中的第一连线131')的同侧,这种方式,在设有多列连接组30'时,多列连接组30'排布后在垂直于第一连线131'的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因此,本申请的这种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在同一列连接组30中,第n行的第二过孔14与第n+1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第一连线131)的一侧;第n+2行的第二过孔14与第n+3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各第一过孔13的中心连线(第一连线131)的另一侧;其中,n为正整数。如图10所示,四个连接组30排成一列,第一行、第二行中的第二过孔14的中心位于第一连线131的一侧,第三行、第四行中的第二过孔14的中心位于第一连线131的另一侧。以此类推,在设有更多个连接组30时,四个四个连接组30形成一个排列组,各排列组中的各连接组30可以按照图10所示的方式排列。
当然,同一列连接组中,各第二过孔14的中心可以为不规则排列,如第一行、第三行、第八行、第九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第一连线131的的一侧,第二行、第四行、第五行、第七行的第二过孔14位于第一连线131的另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过孔14的中心可以位于触控信号线10的外侧,也可以位于触控信号线10上。
通常,第一基板还包括基板15、开关元件16、像素电极层17以及公共电极层,如图3所示,开关元件16位于基板15远离第二基板的一侧,开关元件16可以是薄膜晶体管,如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161、源极162和漏极163,通过施加电压,可以实现开关元件16的导通;开关元件16也可以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或者双栅型薄膜晶体管,不同位置或者不同作用的开关元件16可以是不同的类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现更多的变化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触控信号线10、触控电极层11、触控连接结构12、像素电极层17以及公共电极层均位于开关元件16远离基板15的一侧。
一般地,如图3所示,触控连接结构12与像素电极层17同层设置,以减小第一基板的厚度。
触控电极层11复用为公共电极层,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基板的空间利用率。
此外,为了防止触控连接结构12、触控信号线10以及触控电极层11之间的电连接,保证显示面板的可靠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触控信号线10与触控连接结构12之间的第一绝缘层18和第二绝缘层19,第一过孔13贯穿第一绝缘层18与第二绝缘层19。
同理,第二绝缘层19还可以位于触控连接结构12与触控电极层11之间,第二过孔14设于第二绝缘层19。也就是说,在第一过孔13处,沿第二基板朝向第一基板的方向,触控信号线10、第一绝缘层18、第二绝缘层19以及触控连接结构12依次层叠设置,在第二过孔14处,沿第二基板朝向第一基板的方向,第一绝缘层18、触控电极层11、第二绝缘层19以及触控连接结构12依次层叠设置。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如图11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沿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方向依次排列的触控信号线、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连接结构,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块触控电极,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通过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之间的第一过孔电连接,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层通过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的第二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形成连接组,所述连接组设置有多组,与同一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所述连接组排成一列,且与同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对应;
在同一列的所述连接组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与其余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不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为折线,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子段,每一个所述连接组与一个所述子段相对应,
与所述连接组中奇数行相对应的所述子段中,任意两个所述子段相平行,和/或与所述连接组中偶数行相对应的所述子段中,任意两个所述子段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段所成的夹角大于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列所述连接组中,
奇数行中任意两行的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连线平行,和/或,偶数行中任意两行的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连线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列连接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过孔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列连接组中,沿所述连接组的排列方向,相间隔的两个所述第二过孔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第n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与第n+1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一侧;第n+2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与第n+3行的所述第二过孔位于各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连线的另一侧;其中,所述n为正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复用为公共电极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像素电极层,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像素电极层同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过孔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连接结构之间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720312624.6U 2017-03-28 2017-03-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66102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12624.6U CN206610273U (zh) 2017-03-28 2017-03-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12624.6U CN206610273U (zh) 2017-03-28 2017-03-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10273U true CN206610273U (zh) 2017-11-03

Family

ID=60173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12624.6U Active CN206610273U (zh) 2017-03-28 2017-03-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1027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9057A (zh) * 2019-08-05 2019-1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697435A (zh) * 2021-09-13 2021-11-26 东莞市智茂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过孔穿叉状态的pcb板传输方法及系统
WO2023004843A1 (zh) * 2021-07-27 2023-02-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9057A (zh) * 2019-08-05 2019-1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0399057B (zh) * 2019-08-05 2023-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004843A1 (zh) * 2021-07-27 2023-02-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13697435A (zh) * 2021-09-13 2021-11-26 东莞市智茂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过孔穿叉状态的pcb板传输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0365B2 (ja) 一体型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CN103809316B (zh) 集成有触摸屏的显示设备
CN105094437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WO2016119333A1 (zh) 内嵌式触摸屏及其驱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EP2869166B1 (en) Touch panel,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etection and display method
JP6215640B2 (ja) 静電容量式インセル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CN104020893B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889104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6161782B2 (ja) 静電容量式インセル型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4035640B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5824482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159513B (zh) 阵列基板、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04102402A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536637A (zh) 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6066740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3294273A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4866161B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3885656B (zh) 触摸板和使用触摸板的显示设备
WO2014166260A1 (zh) 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20160034091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KR20140023232A (ko) 인셀 터치 패널
WO2018205660A1 (zh) 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TW201441732A (zh) 整合型觸控螢幕
CN102841718A (zh)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4022128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