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01913U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01913U
CN206601913U CN201720333914.9U CN201720333914U CN206601913U CN 206601913 U CN206601913 U CN 206601913U CN 201720333914 U CN201720333914 U CN 201720333914U CN 206601913 U CN206601913 U CN 206601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panel
metal routing
barri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339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聪慧
李喜烈
蔡雨
于泉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339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01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01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01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位于基板上的有机发光结构;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覆盖有机发光结构;至少一阻隔物,阻隔物与有机发光结构位于基板的同一侧,且设置于有机发光结构的周围;金属走线,金属走线与阻隔物发生重叠的部分位于阻隔物远离基板的一侧;金属走线与阻隔物发生重叠的部分、金属走线位于显示面板弯折区的部分和金属走线在基板所在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中的至少一种包括多个环形线圈,且沿金属走线延伸方向,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减小了金属走线断裂以及因断裂而导致的信号无法传递的风险,增强了显示面板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显示屏幕的尺寸还是显示品质,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显示技术的一大重要发展方向,柔性显示器件以其轻薄和可挠曲性而备受瞩目。触控式柔性显示面板结合了触控技术和柔性显示技术的优点,不但具有可变型或可弯曲的特点,而且用户通过手指或者触控笔等就可以直接操作,非常舒适便捷,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现有的柔性显示面板在弯折时,容易造成诸如触控电极线、扫描线和数据线等金属走线的断裂,使得相应的信号无法传递。另外,为了避免无机膜层和有机膜层的延伸效应导致器件周边的无效区域的增加,现有技术往往在有机发光结构的周围设置阻挡物,因此在显示面板的边缘区域形成了很高的台阶和很大的坡度,使得位于阻隔物上的金属走线在显示面板弯折时容易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实现减小金属走线断裂风险,减小因金属走线的断裂而导致信号无法传递的风险,增强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有机发光结构;
薄膜封装层,所述薄膜封装层覆盖所述有机发光结构;
至少一阻隔物,所述阻隔物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设置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的周围;
金属走线,在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阻隔物发生重叠的部分,所述金属走线位于所述阻隔物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阻隔物发生重叠的部分、所述金属走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弯折区的部分和所述金属走线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中的至少一种包括多个环形线圈,且沿所述金属走线延伸方向,所述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
可选地,所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触控电极;
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至少一有机绝缘层和至少一无机绝缘层;
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至少一所述有机绝缘层或至少一所述无机绝缘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金属走线包括触控电极线;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感测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所述触控感测电极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绝缘;
所述触控电极线包括触控感测电极线和触控驱动电极线;
所述触控感测电极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线耦接;
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线耦接。
可选地,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和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同层绝缘设置。
可选地,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和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之间至少间隔一层有机绝缘层和/或一层无机绝缘层。
可选地,所述金属走线包括触控电极线;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位于同一层的多个触控电极块,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块呈阵列排布,每个所述触控电极块至少耦接一根所述触控电极线。
可选地,所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环形线圈的直径25μm≤Φ≤ 350μm。
可选地,所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环形线圈的长轴25μm≤a≤ 350μm,所述环形线圈的短轴25μm≤b≤350μm。
可选地,设定两个相邻的所述环形线圈分别为第一环形线圈和第二环形线圈,所述第一环形线圈与所述第二环形线圈分别相交于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
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不重叠;
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第一环形线圈或所述第二环形线圈的中心形成的张角30°≤θ≤150°。
可选地,所述多个环形线圈的形状相同。
可选地,所述金属走线的材料包括银。
可选地,所述阻隔物围绕所述有机发光结构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有机发光结构、薄膜封装层和至少一阻隔物,通过将位于阻隔物上的金属走线、位于弯折区的金属走线以及在基板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金属走线设置为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的方式,能够在金属走线跨越阻隔物、显示面板发生弯折以及金属走线在基板所在平面布线方向发生变化时,将金属走线上的应力分散到多个方向进而使金属走线不易断裂,即便是环形线圈的某处有断裂,由于还有环形线圈的其他部分使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形成的金属走线能够继续传递信号,进而可以减小因金属走线的断裂而导致信号无法传递的风险,增强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沿图1a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c为图1a中S1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d为图1c中S2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e为金属走线在一平面内发生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f为两个相邻环形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沿图2a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沿图3a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b 为沿图1a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c为图1a中S1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a、图1b和图1c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位于基板10上的有机发光结构20、薄膜封装层30、至少一阻隔物40和金属走线60,图1a中示例性地以金属走线60为触控电极线601为例进行说明,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金属走线还可以包括扫描连接线和数据连接线等其他信号走线。其中,薄膜封装层30覆盖有机发光结构20,用于防止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对有机发光结构20的侵蚀,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阻隔物40与有机发光结构20位于基板10的同一侧,且设置于有机发光结构20 的周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有机发光结构周围阻隔物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具体可以为如图1a所示,阻隔物设置在有机发光结构外围的三个侧面,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阻隔物设置在有机发光结构外围的两侧或使阻隔物围绕有机发光结构设置。如图1a和图1b所示,薄膜封装层30中的有机绝缘层31被限制在阻隔物40靠近有机发光结构20一侧,阻隔物40能够阻止薄膜封装层30中的有机绝缘层31外延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窄边框设计;另外,无机绝缘层32也可被限制在阻隔物40靠近有机发光结构20一侧,在进行显示面板的切割过程中,阻隔物40的存在可以防止切割造成的裂纹沿薄膜封装层30中无机绝缘层 32传导以及由此导致水氧通过无机绝缘层32的裂纹进入显示面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阻隔物的数量及阻隔物垂直于基板方向的截面形状也不做限定,阻隔物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阻隔物垂直于基板方向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也可以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其他形状。在金属走线60与阻隔物40发生重叠的部分S0,金属走线60位于阻隔物40远离基板10的一侧,金属走线 60与阻隔物40发生重叠的部分S0,即金属走线60跨过阻隔物40的部分,如图1c所示,包括多个环形线圈600,且沿金属走线60延伸方向,多个环形线圈600依次相扣连接导通,即相邻的两个环形线圈600通过两个不重合的物理交点相互交叠电性连接导通,同时多个环形线圈600依次首尾连接相互电性导通。同时,也可以将金属走线60位于显示面板弯折区的部分以及金属走线60 在基板所在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设置为包括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的方式,其中,显示面板的弯折区为对显示面板进行弯折操作时显示面板上弯折轴所在的区域,其既可以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也可以包括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或者同时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而金属走线在基板所在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指的是,金属走线在基板所在平面布线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如图1e所示,图1e为金属走线在一平面内发生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金属走线在一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相应的金属走线在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可以设置为包括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的方式。
具体地,如图1c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位于阻隔物40 上的金属走线60设置为多个环形线圈600依次相扣连接导通的方式,在金属走线60以爬坡的形式跨越阻隔物40时,以环形线圈形式构成的金属走线可以将爬坡过程中金属走线上产生的应力在多个方向上进行耗散,进而使金属走线不易发生断裂,而如图1c、图1d所示,图1d为图1c中S2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即便是环形线圈600的某处,例如图1c中的S2区域发生部分断裂,由于S2区域中环形线圈600具体发生部分断裂的S3区域中还有环形线圈的其他部分与其他依次相扣连接的环形线圈连接导通并继续传递信号,进而可以减小因金属走线断裂而导致的信号无法传递的风险,增强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如图1e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在基板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金属走线设置为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的方式,能够在金属走线在基板所在平面的布线方向发生变化时,即在金属走线在二维平面内弯曲式布线的过程中,将金属走线上产生的应力在多个方向上进行耗散,进而使金属走线不易发生断裂,同时即便是环形线圈的某处发生类似于图1c中S2区域的部分金属走线断裂,由于在具体断裂的部分,发生断裂的环形线圈的其他部分还能够与其他依次相扣连接的环形线圈保持连接导通并可继续传递信号,进而可以减小因金属走线断裂而导致的信号无法传递的风险,增强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位于弯折区的金属走线设置为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的方式,在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时,显示面板弯折区即弯折轴所在的区域内的金属走线能够通过将金属走线发生弯折时在其上所产生的应力在多个方向上进行耗散,使金属走线不易发生断裂,而即便是环形线圈的某处发生类似于图1c中S2区域的部分金属走线断裂,由于在具体断裂的部分,发生断裂的环形线圈的其他部分还能够与其他依次相扣连接的环形线圈保持连接导通并可继续传递信号,进而可以减小因金属走线断裂而导致的信号无法传递的风险,增强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考图1a和图1b,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有机发光结构20远离基板10一侧的触控电极50,薄膜封装层30包括至少一有机绝缘层31和至少一无机绝缘层32,触控电极50位于薄膜封装层30的至少一有机绝缘层31或至少一无机绝缘层32背离基板10的表面。
具体地,参考图1a和图1b,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电极50、无机绝缘层32、有机绝缘层31、有机发光结构20以及基板10,其中,有机发光结构20可以包括像素限定层201、阳极202、发光功能层203 以及阴极204,触控电极50位于薄膜封装层30的至少一无机绝缘层32背离基板10的表面,用于通过检测例如电信号的变化量来定位人手或触摸笔在显示面板上的触摸位置,例如当手指触摸到显示面板的某点时,该触摸点位置处触控电极构成的电容值发生了变化,如此便可以对触摸点进行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电极50还可被设置于薄膜封装层30的至少一有机绝缘层31背离基板10的表面。无机绝缘层对水汽以及氧气的阻隔性能较有机绝缘层好,但无机绝缘层的成膜性能、平整度以及均匀性欠佳。有机绝缘层的成膜性好、表面致密不易形成针孔,但对水汽以及氧气的阻隔效果欠佳。因此可以有机绝缘层31和无机绝缘层32的叠层结构形成薄膜封装层,使有机绝缘层和无机绝缘层交替堆叠形成结构互补的水汽和氧气隔离单元,以提高薄膜封装层 30的整体封装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薄膜封装层30中有机绝缘层和无机绝缘层的数量以及叠层次序不做限定。
可选地,参考图1a和图1b,金属走线60包括触控电极线601,触控电极 50包括位于同一层的多个触控电极块500,多个触控电极块500呈阵列排布,每个触控电极块500至少耦接一根触控电极线601,触控电极线601的另一端越过阻隔物40与外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
具体地,参考图1a和图1b,多个触控电极块500呈横向和纵向的阵列排布且彼此绝缘,每条触控电极线601与一个触控电极块500电连接且与其他触控电极块绝缘,每一触控电极块500分别与例如零势能点大地构成电容,当手指触摸到或者靠近显示面板时,位于触摸位置处的电容值会增加,进而在进行触摸检测时,可以通过检测相应的电容值的变化,来确定触摸点的位置。
可选地,上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可选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圆形,环形线圈的直径25μm≤Φ≤350μm。
具体地,若环形线圈的直径小于25μm,则对于工艺要求过高;若环形线圈的直径大于350μm,则会导致金属走线的线宽过大,导致排线困难,故可设置环形线圈的直径25μm≤Φ≤350μm。
可选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椭圆形,环形线圈的长轴25μm≤a≤350μm,环形线圈的短轴25μm≤b≤350μm。
具体地,若环形线圈的长轴或短轴小于25μm,则对于工艺要求过高;若环形线圈的长轴或短轴大于350μm,则会导致金属走线的线宽过大,导致排线困难,故可设置环形线圈的长轴25μm≤a≤350μm,环形线圈的短轴25μm≤b ≤350μm。需要说明的是,椭圆形的环形线圈可以沿着长轴的方向依次相扣连接导通,也可以沿着短轴的方向依次相扣连接导通。
可选地,多个环形线圈的形状相同,相对于将多个环形线圈分别设置为多种不同形状来说,简化了制作工艺。
可选地,金属走线的材料包括银。
具体地,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所以包含金属银的金属走线也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通过将位于阻隔物上的金属走线、位于弯折区的金属走线以及在基板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金属走线设置为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的方式且使用包含银的材料,能够在金属走线跨越阻隔物、显示面板发生弯折以及金属走线在基板所在平面布线方向发生变化时,将金属走线上的应力分散到多个方向进而使金属走线不易断裂,由于包含金属银的金属走线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金属走线更不易断裂。金属走线的形成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形成,尤其对于金属走线包括由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形成的部分时,喷墨打印的墨滴可以通过扩散作用自然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形线圈。
可选地,如图1f所示,图1f为两个相邻环形线圈的结构示意图,设定两个相邻的环形线圈分别为第一环形线圈601和第二环形线圈602,第一环形线圈601与第二环形线圈602分别相交于第一交点6011和第二交点6012,第一交点6011与第二交点6012不重叠,第一交点6011和第二交点6012与第一环形线圈601或第二环形线圈602的中心O形成的张角30°≤θ≤150°。
具体地,第一环形线圈601和第二环形线圈602相邻设置且分别相交于第一交点6011和第二交点6012,若在第一环形线圈601上施加一电信号,则该电信号通过第一交点6011和第二交点6012传递给第二环形线圈602,可以理解的是,当由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形成金属走线时,若在金属走线一端的环形线圈上施加一电信号,则电信号会依次通过与之相邻的环形线圈向金属走线的另一端传导。第一交点6011和第二交点6012与第一环形线圈601 或第二环形线圈602的中心O形成的张角θ越大,则第一交点6011和第二交点 6012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进而第一环形线圈601和第二环形线圈602之间的重合部分即张角θ所对应的环形线圈的边长就越大,若张角大于150°则会造成对形成环形线圈材料的浪费,同时为了保证第一环形线圈601和第二环形线圈602之间良好的导电接触性,张角需要大于或等于30°,故可设置第一交点6011 和第二交点6012与第一环形线圈601或第二环形线圈602的中心O形成的张角 30°≤θ≤150°。可以理解的是,图1f中仅以两个相同大小的圆形线圈为例进行了说明,两相邻环形线圈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相邻环形线圈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地,如图2a、图2b所示,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沿图2a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阻隔物40围绕有机发光结构20设置,由于阻隔物40在有机发光结构20周围形成封闭结构,因此可以在薄膜封装层30所在平面的各个方向上限制薄膜封装层 30中有机层的外延,从而实现窄边框设计,且阻隔物能在薄膜封装层30的延伸方向上,即薄膜封装层的侧面方向上,更好地阻挡水氧,防止水氧对显示面板的侵蚀。
可选地,如图2a、图2b所示,金属走线60包括触控电极线601,触控电极50包括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触控感测电极51与触控驱动电极52绝缘,触控电极线601包括触控感测电极线61和触控驱动电极线62,触控感测电极51与触控感测电极线61耦接,触控驱动电极52与触控驱动电极线62耦接。
具体地,如图2a、图2b所示,触控电极50包括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触控感测电极51可以沿X方向排列且沿Y方向延伸,触控驱动电极52可以沿Y方向排列且沿X方向延伸,X方向与Y方向相交,触控感测电极51与触控驱动电极52绝缘。金属走线60包括触控电极线601,触控电极线 601包括触控感测电极线61和触控驱动电极线62,触控感测电极线61的一端可以通过例如过孔与触控感测电极51电连接,而触控感测电极线61的另一端越过阻隔物40与外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触控驱动电极线62的一端可以通过例如过孔与触控驱动电极52电连接,而触控驱动电极线62的另一端越过阻隔物40与外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其中,触控驱动电极 52可以用于接收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感测电极51可以用于产生触控感测信号。参考图2a和图2b,在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交叉的地方可以形成互电容(耦合电容),当人体接触到显示面板时,由于人体接地,手指与电容屏之间就会形成一个与上述互电容串联的电容,进而会造成触控感测电极51所检测到的电容减小并可产生相应的触控感测信号,由此再经过相应的转换就可以确定具体的触控发生位置。
可选地,如图2a和图2b所示,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之间至少间隔一层有机绝缘层和/或一层无机绝缘层。
具体地,参考图2a和图2b,薄膜封装层30包括在远离基板10的方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机绝缘层31、无机绝缘层32和第一有机绝缘层33,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之间间隔有第一有机绝缘层33,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之间也可以单独设置一层无机绝缘层,或者在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之间同时设置有一层或者多层有机绝缘层和无机绝缘层。图2b中示例性地设置靠近有机发光结构的为触控感测电极,远离有机发光结构的为触控驱动电极,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设置靠近有机发光结构的为触控驱动电极,远离有机发光结构的为触控感测电极。
可选地,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b为沿图3a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a和图3b所示的显示面板适用于互容式触控的情况,如图3a和图3b所示,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同层绝缘设置。
具体地,如图3a、图3b所示,触控电极50包括触控感测电极51和触控驱动电极52,触控感测电极51可以沿X方向排列并沿Y方向电连接,触控驱动电极52可以沿Y方向排列并沿X方向电连接,X方向与Y方向相交,而在触控感测电极51与触控驱动电极52交叉的地方,相邻的两个触控感测电极51之间通过跨桥结构53电连接,且触控感测电极51与触控驱动电极52绝缘。金属走线60包括触控电极线601,触控电极线601包括触控感测电极线61和触控驱动电极线62,触控感测电极线61的一端可以通过例如过孔与触控感测电极 51电连接,而触控感测电极线61的另一端越过阻隔物40与外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触控驱动电极线62的一端可以通过例如过孔与触控驱动电极52电连接,而触控驱动电极线62的另一端越过阻隔物40与外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通过将触控感测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设置在同一层,可以使显示面板更为轻薄。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显示面板100。由于所述显示装置采用上述显示面板100,因此显示装置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用于支持显示装置正常工作的电路及器件。上述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纸、电子相框中的一种。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有机发光结构;
薄膜封装层,所述薄膜封装层覆盖所述有机发光结构;
至少一阻隔物,所述阻隔物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设置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的周围;
金属走线,在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阻隔物发生重叠的部分,所述金属走线位于所述阻隔物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阻隔物发生重叠的部分、所述金属走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弯折区的部分和所述金属走线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内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中的至少一种包括多个环形线圈,且沿所述金属走线延伸方向,所述多个环形线圈依次相扣连接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远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触控电极;
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至少一有机绝缘层和至少一无机绝缘层;
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至少一所述有机绝缘层或至少一所述无机绝缘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走线包括触控电极线;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感测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所述触控感测电极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绝缘;
所述触控电极线包括触控感测电极线和触控驱动电极线;
所述触控感测电极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线耦接;
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线耦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和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同层绝缘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和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之间至少间隔一层有机绝缘层和/或一层无机绝缘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走线包括触控电极线;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位于同一层的多个触控电极块,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块呈阵列排布,每个所述触控电极块至少耦接一根所述触控电极线。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环形线圈的直径25μm≤Φ≤350μ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线圈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环形线圈的长轴25μm≤a≤350μm,所述环形线圈的短轴25μm≤b≤35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设定两个相邻的所述环形线圈分别为第一环形线圈和第二环形线圈,所述第一环形线圈与所述第二环形线圈分别相交于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
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不重叠;
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第一环形线圈或所述第二环形线圈的中心形成的张角30°≤θ≤150°。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环形线圈的形状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走线的材料包括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物围绕所述有机发光结构设置。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720333914.9U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6601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33914.9U CN206601913U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33914.9U CN206601913U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01913U true CN206601913U (zh) 2017-10-31

Family

ID=60145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33914.9U Active CN206601913U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0191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99341A (zh) * 2018-06-29 2018-11-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00914A (zh) * 2018-06-29 2018-12-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掩膜板及柔性显示面板
WO2022073286A1 (zh) * 2020-10-09 2022-04-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显示面板及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99341A (zh) * 2018-06-29 2018-11-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00914A (zh) * 2018-06-29 2018-12-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掩膜板及柔性显示面板
WO2022073286A1 (zh) * 2020-10-09 2022-04-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显示面板及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US11935320B2 (en) 2020-10-09 2024-03-19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ngerprint recognizing display panel and fingerprint recognizing displa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50080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808376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3513842B (zh) 触摸屏面板
JP2020074239A (ja) タッチ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617106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22077A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206601913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547405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装置及制作方法
WO2020029372A1 (zh)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KR102555153B1 (ko) 터치 패널
CN104679369A (zh) 包括触摸传感器的柔性显示装置
CN105630260A (zh) 包括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06058160U (zh) 触摸传感器、柔性触控显示面板以及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N1105689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4380225A (zh) 一种具有网状电极图案的触摸屏
TW201142777A (en) Sensing display panel
CN10690897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4951128B (zh) 具有用于感测图案的交叉结构的触摸面板
CN103777798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
CN105824482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930001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7272979A (zh) 触控面板、制作方法以及触控装置
WO2023142504A1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90048959A (ko) 스트레쳐블 터치 표시 장치
CN111625119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