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63401U -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63401U
CN206563401U CN201720103196.6U CN201720103196U CN206563401U CN 206563401 U CN206563401 U CN 206563401U CN 201720103196 U CN201720103196 U CN 201720103196U CN 206563401 U CN206563401 U CN 206563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heat
wind inle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031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墨涵
刘小林
杨长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o Ti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o Ti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o Ti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o Ti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031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63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63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63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该热交换风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芯、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底部处;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进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连接;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一侧;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另一侧处;所述排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换热效率高,过滤效果好。

Description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局部合理的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生活的意识也在逐年提升,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产品不断热销,说明了人们已经认识到空气污染的毒害作用。与此同时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今室内装修材料大多会散发出甲醛等有害物质,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各大城市居高不下的PM2.5,都对室内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夏天和冬天,人们通过空调或者暖气片保持室内凉爽或者温暖,但是一般都需要保持室内空间密闭。这样就使得人们在相对密闭空间内活动,空气交换少,夏天容易得空调病,冬天空气长时间不交换会变得污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现有的热交换风机,一般是直接向室内送风或者向室外排风。例如排风扇。
直接排风或者送风,会造成能源浪费。例如,夏季室内空调开放,室温原低于气温,如果直接进行空气交换,就会导致热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冷空气直接排出,空调负担加重,冷空气排出导致能源浪费;同样的,冬天反之。
且现有的新风系统整体结构较大,换热效率低,能耗大,工作工程中噪音较大;且设置的滤网过滤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整体结构较大,换热效率低,能耗大,且设置的滤网过滤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风机,所述热交换风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芯、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
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底部处;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进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
所述进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进风进口连通;
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连接;
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一侧;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另一侧处;所述排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
所述排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排风进口连通,所述排风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热交换芯连通。
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发生热交换,进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呈X型,所以室内空气流向呈大致的抛物线型,拐动角度较为平缓,较之传统的L、S型风道,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的风道,没有过大的拐动角度,不会在局部区域产生回旋,造成能量损失,不会产生噪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使得过滤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初滤网为球形滤网,对所述进风风机进行包裹。使得过滤面积更大,第一初滤网面积可以做到很大,不用客户频繁更换第一初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道包括室外进风腔和室内出风腔,所述排风风道包括室内进风腔和室外出风腔。所述四个腔室呈X型,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的面积比所述室内出风腔的面积大,所述室内进风腔的面积比所述室外出风腔的面积大。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由所述进风进口至所述热交换芯呈外大内小的喇叭状。用于将室外的风收集分布至热交换芯处。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芯具有互不相通的两个通道,其中;
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腔的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室内出风腔连通;
另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风机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室外出风腔连通。
为了使得进风干净无杂质,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内对应于所述进风出口设置有室内过滤网。室内过滤网能够进行二次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内设置有分布装置,所述分布装置设置于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之间。使得过滤的气流经过分布装置再经过室内过滤网后从进风风道的出口到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腔内设置有进风传感器和与进风传感器连接的电控板,所述电控板分别与所述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连接。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CO2、PM2.5或TVOC。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进口上设置有加热器,在冬季较冷情况下可以开启加热器对气流进行加热,使得加热效果更好。所述加热器采用PTC加热器,PTC加热器采用PTC陶瓷发热元件与铝管组成。该类型PTC发热体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器。进风进口与加热器通过螺钉和螺钉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热交换风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控制屏,所述控制屏与电控板连接。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控板连接的控制屏和电源。壳体的正面板设置触摸控制屏和显示屏,用来显示温度以及其他检测数值;可以在通过控制屏在控制板中输入相关参数阈值,当检测到的相关参数超出阈值时,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就做出相应的相应动作,增大交换风量或减小交换风量。
有意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底部处;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进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连接;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一侧;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另一侧处;所述排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使得过滤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内部腔分布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工作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 2-进风进口; 3-进风出口;
4-排风进口; 5-排风出口; 6-室外进风腔;
7-室内出风腔; 8-室内进风腔; 9-室外出风腔;
10-进风风机; 11-排风风机; 12-热交换芯;
13-第一初滤网; 14-第二初滤网; 15-室内过滤网;
15-电控板; 16-进风传感器; 17-加热器;
18-电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芯12、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热交换芯12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12处交叉重叠;
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2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底部处;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3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12与所述进风进口2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10;
所述进风风机10的入口与所述进风进口2连通;
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4设置在所述壳体一侧;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5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另一侧处;所述热交换芯12与所述排风进口4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11。
所述排风风机11的入口与所述排风进口4连通,所述排风风机11的出口与所述热交换芯12连通。
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12处交叉重叠,发生热交换,进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呈X型,所以室内空气流向呈大致的抛物线型,拐动角度较为平缓,较之传统的L、S型风道,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的风道,没有过大的拐动角度,不会在局部区域产生回旋,造成能量损失,不会产生噪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12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2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4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所述进风风机10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13,使得过滤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道包括室外进风腔6和室内出风腔7,所述排风风道包括室内进风腔8和室外出风腔9。所述四个腔室呈X型,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
为了使得气体干净,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6和所述室内进风腔8内均设置有初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6由所述进风进口2至所述热交换芯12呈外大内小的喇叭状。用于将室外的风收集分布至热交换芯12处。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芯12具有互不相通的两个通道,其中;
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腔6的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室内出风腔7连通;
另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风机11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室外出风腔9的入口连通。
为了使得进风干净无杂质,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7内对应于所述进风出口3设置有室内过滤网15。室内过滤网15能够进行二次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7内设置有分布装置,所述分布装置设置于所述进风风机10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之间。使得过滤的气流经过分布装置再经过室内过滤网15后从进风风道的出口到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腔8内设置有进风传感器16,加装传感器可以实现多功能监测和自动化调节。室外进风腔能也可以设置有进风传感器16。
进一步地,还设置有与所述进风传感器16连接的电控板18,所述电控板18分别与所述进风风机10和排风风机11连接。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CO2、PM2.5或TVOC。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进口2上设置有加热器17,在冬季较冷情况下可以开启加热器17对气流进行加热,使得加热效果更好。所述加热器17采用PTC加热器,PTC加热器采用PTC陶瓷发热元件与铝管组成。该类型PTC发热体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器。突出特点在于安全性能上,任何应用情况下均不会产生如电热管类加热器的表面“发红”现象,从而防止烫伤,火灾等安全隐患。进风进口2与加热器17通过螺钉和螺钉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热交换风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控制屏,所述控制屏与电控板18连接。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控板18连接的控制屏和电源。壳体1的正面板设置触摸控制屏和显示屏,用来显示温度以及其他检测数值;可以在通过控制屏在控制板中输入相关参数阈值,当检测到的相关参数超出阈值时,进风风机10和排风风机11就做出相应的相应动作,增大交换风量或减小交换风量。
本实用新型中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装置底板靠右下方的位置,不在底部也不在长侧边,进风进口直接与进风风机的入口相连通,进风风机的进口设置有第一初滤网,出口与室外进风腔6连通;室外进风腔6内还设置有电控板、电源模块(24v电源)和传感器。
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初滤网为球形滤网,对所述进风风机进行包裹。使得过滤面积更大,第一初滤网面积可以做到很大,不用客户频繁更换第一初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初滤网对应于所述排风进口设置。
图中A为进风流向,B为排风流向。进风通过进风风机10的进口进入喇叭状的室外进风腔6,风被聚拢之后从热交换芯12的入口进入;风再从热交换芯12的出口流至室内出风腔7内从进风出口3出去。排风从排风进口4进入至排风风机11的进口,经过热交换芯12至室外出风腔9内,室内过滤网15可以做成长方体状或其他形状,室内过滤网15与室内连通。
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4设置在壳体1左侧长边上,室内进风腔8内设置有第二初滤网14,室内进风腔8内设置有排风风机11,排风风机11的出口经过分布装置与热交换芯12连通,热交换芯12的出口与室外出风腔9连通,室外出风腔9的底部设置有排风出口5。
所述室外进风腔的面积比所述室内出风腔的面积大,所述室内进风腔的面积比所述室外出风腔的面积大,所述室外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占整体的比例很高,使得空气能够在热交换风机内有个缓冲,十字布局,没有狭窄风道,在大风量时主机噪音远低于一般产品。
此外,在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出风口,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出风口均设置有测温探头,用于检测进风风道两端和排风风道的两端的温度。
室内外存在温差,使用该装置进行通风,进入室内的风要经过热交换作用先进行加热或者降温,使得进入的风尽量与室内温度趋同,不会加重空调和暖气的负担,减少能源浪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底部处;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连接;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一侧;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另一侧处;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使得过滤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芯、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
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底部处;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进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
所述进风风机外罩设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连接;
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一侧;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靠近另一侧处;所述排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芯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滤网为球形滤网,对所述进风风机进行包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道包括室外进风腔和室内出风腔,所述排风风道包括室内进风腔和室外出风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进风腔的面积比所述室内出风腔的面积大,所述室内进风腔的面积比所述室外出风腔的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具有互不相通的两个通道,其中;
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腔的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室内出风腔连通;
另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风机的出口连通,其出口与所述室外出风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出风腔内对应于所述进风出口设置有室内过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出风腔内设置有分布装置,所述分布装置设置于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腔内设置有进风传感器和与进风传感器连接的电控板,所述电控板分别与所述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进口上设置有加热器。
10.一种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风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控制屏,所述控制屏与电控板连接。
CN201720103196.6U 2017-01-25 2017-01-25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Active CN206563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03196.6U CN206563401U (zh) 2017-01-25 2017-01-25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03196.6U CN206563401U (zh) 2017-01-25 2017-01-25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63401U true CN206563401U (zh) 2017-10-17

Family

ID=60029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03196.6U Active CN206563401U (zh) 2017-01-25 2017-01-25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634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84598U (zh) 多功能空调系统
CN204574262U (zh) 新风空调
CN106123072B (zh) 一种具有热回收和个性化送风功能的油烟机
CN107990428A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208349503U (zh) 新风空调机
CN204043061U (zh) 多功能空气净化器系统
CN206469395U (zh) 新风系统
CN205536210U (zh) 室内环境控制机组及建筑环境控制系统
CN105276693A (zh) 有新风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系统
CN105240947A (zh) 多功能空气净化器系统
CN104390281B (zh) 利用盘式空气生态箱的空气调节方法
CN203704238U (zh) 新风机功能调换原理及其应用
CN206583049U (zh)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CN205481422U (zh) 一种热回收新风器
CN203215859U (zh) 一种壁挂式节能空调及其优化配置
CN107120726A (zh) 一种热泵用风机盘管机组、机组供热方法及机组组合装置
CN206563406U (zh)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CN207815516U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109945333A (zh) 一种新风集中处理末端分散调节的居住建筑空调系统
CN206563401U (zh)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CN203615543U (zh) 三合一智控节能空气调节系统
CN106765849A (zh)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CN206563400U (zh)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CN205245444U (zh) 节能吊顶式双芯新风机
CN106765733A (zh) 新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