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54589U -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54589U
CN206554589U CN201720217972.5U CN201720217972U CN206554589U CN 206554589 U CN206554589 U CN 206554589U CN 201720217972 U CN201720217972 U CN 201720217972U CN 206554589 U CN206554589 U CN 2065545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frame
fixed part
fixed
high portion
lower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179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华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179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545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545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5458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包括呈中心对称的上框架和下框架,下框架具有可支撑在地面的支撑部,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两根支撑杆和一根定高杆,支撑杆呈不对称的倒V型且其两端支撑在地面,两根支撑杆呈Y型作为下框架的底座且两者的夹角为60°,定高杆具有120°的钝角结构并向斜上方延伸,上框架设有至少三个上固定部,下框架设有与上固定部数量相同且呈中心对称的下固定部,每个上固定部与两个下固定部连有支撑钢索并形成倒V型,每个下固定部与两个上固定部有支撑钢索并形成V型,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分别设有呈中心对称的上定高部和下定高部,上定高部与下定高部的连线位于结构框架的正中心竖直方向并连接有定高钢索。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传统的建筑为地基与建筑物一体状的牢固结合,这种建筑结构适用于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区,但是若建在地壳运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则会因为受到地壳活动的惯性而摆动,最终被晃塌。
现有技术中,抗震效果较好的就是采取下底面面积较大的地基基础,以此提高地基的载荷,但是此结构抗震能力较差,地震时,底面积越大,直接受冲击力的力度及断裂、位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只采用较大底面积的地基基础是无法实现抗震目的的。
授权公告号为CN205421357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震结构,抗震结构的基坑底层是橡胶轮胎层,橡胶轮胎层的上层是凹形的钢筋混凝土层Ⅰ,钢筋混凝土层Ⅰ与橡胶轮胎层之间由热熔胶填充,钢筋混凝土层Ⅰ的凹槽内设置凹形的钢筋混凝土层Ⅱ,钢筋混凝土层Ⅰ的上顶面和钢筋混凝土层Ⅱ的下底面之间均匀分布着橡胶球,钢筋混凝土层Ⅰ的上顶面和钢筋混凝土层Ⅱ的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橡胶球的直径,钢筋混凝土层Ⅰ和钢筋混凝土层Ⅱ的两侧间隙填充有橡胶缓冲物,房屋固定在钢筋混凝土层Ⅱ上。该抗震结构作为基础对建筑起到减震效果,但是结构复杂、工程量大,地震时一旦建筑发生坍塌,仍旧会带来较大的灾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抗震结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较大程度减轻地震造成的坍塌灾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包括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包括形状相同的上框架和下框架,上框架设置在下框架上方并与下框架呈中心对称,下框架具有可支撑在地面的支撑部,下框架包括两根支撑杆和一根定高杆,三者的一端互相固定连接,支撑杆呈不对称的倒V型且其两端支撑在地面,两根支撑杆呈Y型设置作为下框架的底座且两者的夹角为60°,定高杆具有120°的钝角结构并向斜上方延伸,上框架设有至少三个上固定部,下框架设有与上固定部数量相同且呈中心对称的下固定部,每个上固定部与两个下固定部连有支撑钢索并形成倒V型,每个下固定部与两个上固定部连有支撑钢索并形成V型,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分别设有呈中心对称的上定高部和下定高部,上定高部与下定高部的连线位于结构框架的正中心竖直方向,上定高部与下定高部之间连接有定高钢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框架与下框架通过钢索与杆系支撑平衡,将建筑精简为受拉的钢索和受压的杆系两种结构元素,大大减小了构建尺寸,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框架结构利用张体内力的特性,靠自身内力获得稳定的内部预应力结构,省去了传统建筑的基础形式;具有良好的系统抗震性能,发生大地震时更多的是发生位移而不是坍塌,因此降低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影响;标准化的构件方便工厂加工预制,安装快速,适合抗震救灾、野外特殊地形时快速建造建筑;框架结构在各处形成类似于三角形的结构,从而使得框架具有稳定可靠的结构特性,框架自身结构稳定并能保持固定的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发挥其抗震特性。
优选的,下框架包括三个下固定部和一个下定高部,其中两个下固定部设置在支撑杆上并位于Y型结构的两个前端顶点处,另一个下固定部设置在定高杆上并位于与支撑杆固定的位置,下定高部设置在定高杆向上延伸的顶端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部和定高部的设置将支撑杆和定高杆两两通过钢索固定,且固定部和定高部都设置在支撑杆和定高杆的顶点处,最大化发挥框架的自身内力作用,使得整个框架结构更加稳定。
优选的,上固定部、下固定部、上定高部和下定高部都采用圆环形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环形式方便钢索固定,且不会破坏框架结构。
优选的,支撑杆与定高杆两两通过固定销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与定高杆通过固定销连接固定,能够实现快速拆装和重复使用。
优选的,上框架位于上方的两根支撑杆之间还设有平置的顶盖,顶盖的形状为多边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框架上设置顶盖,一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蔽覆盖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抗震结构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的,顶盖上设有若干通孔,顶盖通过固定钢索固定在上框架的上固定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盖上开设通孔,一方面具有减轻顶盖自重,减小抗震结构的负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扩大位于抗震结构内部的观察视角。
优选的,上框架与下框架外部都覆盖有盖膜,盖膜与上框架、下框架形成封闭的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膜起到封闭结构框架的作用,使得新型抗震结构能够当做临时简易房来使用,增强了其实用性,扩大了应用范围。
优选的,结构框架设置有两组,两组结构框架呈对称设置,盖膜与两组结构框架形成封闭的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两组结构框架组合,使得抗震结构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提高其实用性和灵活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不易坍塌,显著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影响;依靠自身内力保持内部预应力结构稳定,无需基础,施工难度降低了很多;框架结构简单,能够预先定制,组装方便,在抗震救灾、野外等环境下快速搭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框架;2、下框架;201、支撑杆;202、定高杆;3、上固定部;4、下固定部;5、支撑钢索;6、上定高部;7、下定高部;8、定高钢索;9、固定销;10、顶盖;11、盖膜;12、固定钢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包括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包括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上框架1设置在下框架2上方并与下框架2呈中心对称,下框架2具有可支撑在地面的支撑部。
上框架1和下框架2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下框架2包括两根相同的支撑杆201和一根定高杆202,三者的一端互相固定连接,两两通过固定销9固定。支撑杆201呈不对称的倒V型且其两端支撑在地面,两根支撑杆201呈Y型设置作为下框架2的底座且两者之间形成的夹角为60°,定高杆202具有120°的钝角结构并向斜上方延伸。
上框架1设有至少三个上固定部3,下框架2设有与上固定部3数量相同且呈中心对称的下固定部4。下框架2包括三个下固定部4和一个下定高部7,其中两个下固定部4设置在支撑杆201上并位于Y型结构的两个前端顶点处,另一个下固定部4设置在定高杆202上并位于与支撑杆201固定的位置,下定高部7设置在定高杆202向上延伸的顶端位置。上固定部3和下固定部4都采用圆环形式。
每个上固定部3与两个下固定部4连有支撑钢索5并形成倒V型,每个下固定部4与两个上固定部3连有支撑钢索5并形成V型。上框架1与下框架2之间分别设有呈中心对称的上定高部6和下定高部7,上定高部6与下定高部7的连线位于结构框架的正中心竖直方向,上定高部6与下定高部7之间连接有定高钢索8。上定高部6和下定高部7都采用圆环形式。
上框架1的两根支撑杆201之间还设有顶盖10,顶盖10的形状为多边形,中间开有若干通孔,顶盖10通过固定钢索12固定在上框架1的上固定部3上。
安装前先将上框架1和下框架2分别组装好,即支撑杆201和定高杆202两两之间用固定销9固定;安装时只需将上框架1吊起,然后用定高钢索8将上定高部6和下定高部7固定成一定的高度;最后用支撑钢索5将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上的上固定部3和下固定部4以一对二的组合分别连接固定便能完成安装建造出新型抗震建筑结构。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抗震结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顶盖10替换为整体覆盖结构框架的盖膜11,盖膜11与上框架1、下框架2形成封闭的空间。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还可以用两组结构框架拼接形成空间更大的抗震结构,盖膜11与两组结构框架形成封闭的空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包括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结构框架包括形状相同的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上框架(1)设置在下框架(2)上方并与下框架(2)呈中心对称,下框架(2)具有可支撑在地面的支撑部,下框架(2)包括两根支撑杆(201)和一根定高杆(202),三者的一端互相固定连接,支撑杆(201)呈不对称的倒V型且其两端支撑在地面,两根支撑杆(201)呈Y型设置作为下框架(2)的底座且两者的夹角为60°,定高杆(202)具有120°的钝角结构并向斜上方延伸,上框架(1)设有至少三个上固定部(3),下框架(2)设有与上固定部(3)数量相同且呈中心对称的下固定部(4),每个上固定部(3)与两个下固定部(4)连有支撑钢索(5)并形成倒V型,每个下固定部(4)与两个上固定部(3)连有支撑钢索(5)并形成V型,上框架(1)与下框架(2)之间分别设有呈中心对称的上定高部(6)和下定高部(7),上定高部(6)与下定高部(7)的连线位于结构框架的正中心竖直方向,上定高部(6)与下定高部(7)之间连接有定高钢索(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2)包括三个下固定部(4)和一个下定高部(7),其中两个下固定部(4)设置在支撑杆(201)上并位于Y型结构的两个前端顶点处,另一个下固定部(4)设置在定高杆(202)上并位于与支撑杆(201)固定的位置,下定高部(7)设置在定高杆(202)向上延伸的顶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部(3)、下固定部(4)、上定高部(6)和下定高部(7)都采用圆环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01)与定高杆(202)两两通过固定销(9)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位于上方的两根支撑杆(201)之间还设有平置的顶盖(10),顶盖(10)的形状为多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0)上设有若干通孔,顶盖(10)通过固定钢索(12)固定在上框架(1)的上固定部(3)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与下框架(2)外部都覆盖有盖膜(11),盖膜(11)与上框架(1)、下框架(2)形成封闭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框架设置有两组,两组结构框架呈对称设置,盖膜(11)与两组结构框架形成封闭的空间。
CN201720217972.5U 2017-03-07 2017-03-07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545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7972.5U CN206554589U (zh) 2017-03-07 2017-03-07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7972.5U CN206554589U (zh) 2017-03-07 2017-03-07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54589U true CN206554589U (zh) 2017-10-13

Family

ID=60362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17972.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54589U (zh) 2017-03-07 2017-03-07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545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60719B (zh) 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支撑安装方法
Poon et al. Structural design of Taipei 101, the world’s tallest building
CN104695341A (zh) 一种用于加固大跨度连续梁桥的非自平衡张弦梁结构
CN103774767B (zh) 一种组合式高层结构消能减震加强层
CN108755385A (zh) 一种有效平衡主跨水平力的独斜塔斜拉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9184150A (zh) 一种寒冷地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预制装配式井道及其施工方法
CN206815525U (zh) 一种轨道交通高架车站
CN102943572B (zh) 单层砌体住宅钢架护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7268422A (zh) 一种等跨自锚式悬索‑拱梁协作体系桥梁
CN207003640U (zh) 一种框架墙板结构体系
CN206554589U (zh)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CN108661196A (zh)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摇摆钢-木组合结构及方法
JP2005163432A (ja) 緊張材を用いた耐震補強架構
CN111021567B (zh) 一种小户型住宅的减震结构
CN211447891U (zh) 一种装配式钢桁架缓冲滞回型支撑结构
CN207003638U (zh) 一种框架墙板结构体系
CN206844777U (zh) 一种屋顶防震建筑结构
CN206693242U (zh) 基坑工程中一种悬索式支撑梁竖向承载结构
CN109281390A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桁架剪力墙建筑结构
CN107090906A (zh) 一种框架墙板结构体系
CN206554307U (zh) 一种抗震结构
CN109898409B (zh) 一种抗震式预制桥墩结构
CN2097238U (zh) 框架用钢筋砼斜杆支撑抗震构件
CN110042920A (zh) 用于高层建筑的装配式钢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JP2015143463A (ja) 建物と補強構造と支持構造とを有する建造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