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45600U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45600U
CN206545600U CN201720114989.8U CN201720114989U CN206545600U CN 206545600 U CN206545600 U CN 206545600U CN 201720114989 U CN201720114989 U CN 201720114989U CN 206545600 U CN206545600 U CN 206545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ction inlet
supply arrangement
blow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149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书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1149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456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45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4560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一外壳体及设在该外壳体内的一内罩体。该外壳体设有至少一第一吸入口及至少一第二吸入口,该外壳体与该内罩体之间形成一第一高压产生部,该第一高压产生部具有能将空气成为一第一高速气流的一第一风扇,该外壳体与该内罩体之间形成供该第一高速气流吹出的一第一吹出口,使该第一吸入口、该第一高压产生部及该第一吹出口成为一第一气流通道。该内罩体内具有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的一第二高压产生部,该第二高压产生部具有能将该空气成为一第二高速气流的一第二风扇,该内罩体前方形成供该第二高速气流吹出的一第二吹出口,使该第二吸入口、该第二高压产生部及该第二吹出口成为与该第一气流通道彼此隔开的一第二气流通道。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案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主动气流风道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送风装置产生空气的循环和气流为众所周知的技术。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104204543 B号专利案(对应于PCT国际公告第WO2013/140739 JA专利案)即揭示一种送风装置,以便产生空气的循环和气流。
该送风装置包括一壳体;从该壳体外取入空气的至少一吸入口;一高压空气产生部,其具有使该空气成为高压空气的一叶轮和用于驱动该叶轮的一电动机;吹出该高压空气的一环形吹出口;将该高压空气从该叶轮引导至该吹出口的一第一风路;被该吹出口吹出的该高压空气诱导而吸入该空气的多个诱导空气吸入口;将吸入到这些诱导空气吸入口的该空气予以混合的一诱导空气混合部;吹出该诱导空气混合部的诱导空气的一诱导空气吹出口;以及将该诱导空气吸入口、该诱导空气混合部和该诱导空气吹出口连接的一第二风路。
因此,当该高压空气产生部内部的该电动机驱动该叶轮旋转时,使产生的该高压空气从该环形吹出口吹出,以形成一主动式高速气流,该高压空气并诱导该壳体外的该空气由这些诱导空气吸入口吸入后,并在该诱导空气混合部混合,再由该诱导空气吹出口吹出,以形成一被动式低速气流。
该环状主动式高速气流与该柱状被动式低速气流一起流动时,因两者流速不同,使得环状主动式高速气流与该柱状被动式低速气流的移动距离亦有远近的差异,而难以在远方的区域获致预期的凉爽感,而亟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案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系在一外壳体内装设一内罩体,将该外壳体与该内罩体之间分别形成彼此隔开且气流互不干扰的一第一气流通道及一第二气流通道,具有一第一高压产生部的该第一气流通道能产生主动式的一第一高压气流,而具有一第二高压产生部的该第二气流通道能产生主动式的一第二高压气流,这些主动式的第一、第二高压气流能克服被动式低速气流的移动距离过短的缺点,以增进空气的循环和气流的流动效果。
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案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系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一外壳体,以及设在所述外壳体内的一内罩体;所述外壳体设有能将所述外壳体外部的空气吸入的至少一第一吸入口及至少一第二吸入口,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罩体之间形成一第一高压产生部,所述第一高压产生部具有能将所述空气成为一第一高速气流的一第一风扇,以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运转的一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一输出轴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风扇;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罩体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一高速气流吹出的一环形第一吹出口,使所述第一吸入口、所述第一高压产生部及所述第一吹出口成为一第一气流通道;以及所述内罩体内具有连通于所述第二吸入口的一第二高压产生部,所述第二高压产生部具有能将所述空气成为一第二高速气流的一第二风扇,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风扇;所述内罩体前方形成供所述第二高速气流吹出的一环形第二吹出口,使所述第二吸入口、所述第二高压产生部及所述第二吹出口成为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彼此隔开的一第二气流通道。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为本案送风装置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3及图4为本案送风装置组立后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沿着线A-A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6为图4沿着线B-B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7为本案送风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以及
图8为本案送风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及图2为本案送风装置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及图4为本案送风装置组立后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图5为图4沿着线A-A所截取的剖面图;图6为图4沿着线B-B所截取的剖面图。首先,如图1至图6所示,基本上,本案送风装置包括一外壳体1,以及设在该外壳体1的一内罩体2。
该外壳体1系由一前壳11及一后壳12对接成一球体,该外壳体1设有至少一第一吸入口13及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以便将该外壳体1外部的空气3(显示在图5及图6)吸入到该外壳体1内。如图1及图2所示,该至少一第一吸入口13设在该后壳12背面中央,而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则设在接装在该后壳12内侧的一中隔罩15的外周缘。
该中隔罩15对应该至少一第一吸入口13位置开设供该空气3通过且相连通的至少一穿孔151,使该外壳体1,例如该中隔罩15与该内罩体2之间形成一第一高压产生部16(如图5所示),该第一高压产生部16具有能将该空气3成为一第一高速气流31的一第一风扇161,例如叶轮或扇叶和用以驱动该第一风扇161运转的一电动机17,例如马达。该电动机17的一输出轴171一端连接该第一风扇161。而该后壳12对应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位置则开设至少一第一通孔121。
该后壳12背面进一步接装一背盖18,该背盖18对应该至少一第一吸入口13及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位置各自开设至少一第一进气口181及至少一第二进气口182,使该空气3能够顺利地通过该至少一第一吸入口13及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以进入该外壳体11内。
为提供空气过滤功能,因此,该背盖18及该后壳12之间设有一过滤装置,例如滤网(现有技术,未予以图式),以便过滤进入到该外壳体1内的该空气3。
该内罩体2系装设在该外壳体1内部,使该外壳体1与该内罩体2之间形成供该第一高速气流31吹出的一环形第一吹出口191,使该至少一第一吸入口13、该第一高压产生部16及该第一吹出口191成为一第一气流通道19(如图5所示),使该空气由该第一风扇161运转与推送后,以便将产生的该第一高速气流31从该第一吹出口191吹出。
该内罩体2系由一前罩21与一后罩22对接成一中空体,该电动机17装设在该后罩22背面,另将一保护盖172包覆该电动机17后,再将该保护盖172接装在该后罩22背面,以保护该电动机17。其中,该后罩22对应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位置开设互为连通的至少一第二通孔221,使该空气3通过该至少一第一通孔121、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及该至少一第二通孔221,而到达该内罩体2所形成的一第二高压产生部23(如图6所示),该第二高压产生部23具有将该空气3成为一第二高速气流32的一第二风扇231,例如叶轮或扇叶。
该内罩体2前方形成供该第二高速气流32吹出的一环形第二吹出口261,使该至少一第二吸入口14、该第二高压产生部23及该第二吹出口261成为一第二气流通道26(如图6所示)。
该电动机17的该输出轴171另一端连接该第二风扇231。因此,该电动机17启动时,该输出轴171同步带动该第一风扇161及该第二风扇231运转,以各自形成一互不干扰的该第一高速气流31及该第二高速气流32。
为使该内罩体2内形成该空气3集中的效果,因此该后罩22前方接装一导流盖25,该导流盖25朝向该第二风扇231位置开设一导流孔251,使通过该至少一第二通孔221的该空气3经由该导流孔251集中后,并由该第二风扇231运转与推送后,以便将产生的该第二高速气流32从该第二吹出口261吹出。
因此,通过该第一气流通道19内的该第一高压产生部16所产生的第一高速气流31由该第一吹出口191直线地吹出,以及该第二气流通道26内的该第二高压产生部23所产生的第二高速气流32由该第二吹出口261直线地吹出。由于该第一高速气流31和该第二高速气流32均为主动式的高速气流,所以除了能够直线地行进外,并能将该第一高速气流31和该第二高速气流32的移动距离趋近一致,而无因两股气流的远近距离差异所造成缺失,并获致预期的空气循环与凉爽感。
此外,为避免孩童误触该第二风扇231所可能造成的伤害,因此该第二吹出口261设有可供该第二高速气流32通过的一隔离件4,该隔离件4的第一实施例为一控制盒41,该控制盒41接装在该前罩21内壁并位于该第二吹出口261,使该第二吹出口261与该控制盒41之间则预留供该第二高速气流32通过的一环形开口。其中,该控制盒41实施时具有能显示温度、时间或风速的一显示屏幕411,若该显示屏幕411为触控屏幕则能进一步包括可控制开关、风速或时间的至少一触控键412,以方便使用者的操作。
如图7所示,为该送风装置第二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所示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以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分享许多共享的构件,因此,仅将本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差异说明如下:该隔离件4实施时为接装在该第二吹出口261的一隔离网42,以加大风量的输出,而该第二风扇231则采用扇叶,以便使吹出的该第二高速气流32形成涡旋状。
如图8所示,为该送风装置第三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所示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以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分享许多共享的构件,因此,仅将本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差异说明如下:该隔离件4实施时采用一隔离网42,以加大风量的输出,而该第二风扇231则采用叶轮,以便使吹出的该第二高速气流32形成直线状,而该第二风扇231与该第二吹出口261之间的该内罩体2内部则装设一电加热器5,使该送风装置具有吹送暖气的功能。
所以,经由本案的实施,其所增益的功效在于,该外壳体与该内罩体之间分别形成彼此隔开且气流互不干扰的一第一气流通道及一第二气流通道,具有一第一高压产生部的该第一气流通道能产生主动式的一第一高压气流,而具有一第二高压产生部的该第二气流通道能产生主动式的一第二高压气流,这些主动式的第一、第二高压气流能克服被动式低速气流的移动距离过短的缺点,以增进空气的循环和气流的流动效果。再者,该第一高压产生部和该第二高压产生部的该第一风扇及该第二风扇系由单一电动机同轴驱动,可缩小该送风装置的体积,堪称同类物品前所未见的一大佳构。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体,以及设在所述外壳体内的一内罩体;
所述外壳体设有能将所述外壳体外部的空气吸入的至少一第一吸入口及至少一第二吸入口,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罩体之间形成一第一高压产生部,所述第一高压产生部具有能将所述空气成为一第一高速气流的一第一风扇,以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运转的一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一输出轴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风扇;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罩体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一高速气流吹出的一环形第一吹出口,使所述第一吸入口、所述第一高压产生部及所述第一吹出口成为一第一气流通道;以及
所述内罩体内具有连通于所述第二吸入口的一第二高压产生部,所述第二高压产生部具有能将所述空气成为一第二高速气流的一第二风扇,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风扇;所述内罩体前方形成供所述第二高速气流吹出的一环形第二吹出口,使所述第二吸入口、所述第二高压产生部及所述第二吹出口成为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彼此隔开的一第二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系由一前壳及一后壳对接而成,所述第一吸入口设在
所述后壳背面中央,而所述第二吸入口则设在接装在所述后壳内侧的一中隔罩的外周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罩对应所述第一吸入口位置开设供所述空气通过且相连通的至少一穿孔,使所述第一高压产生部位于所述中隔罩与所述内罩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系选自叶轮或扇叶;而所述第二风扇则选自叶轮或扇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对应所述第二吸入口位置开设至少一第一通孔,而所述内罩体对应所述第二吸入口位置开设相连通的至少一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背面进一步接装一背盖,所述背盖对应所述第一吸入口及所述第二吸入口位置各自开设至少一第一进气口及至少一第二进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盖及所述后壳之间设有能过滤进入到所述外壳体内所述空气的一过滤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体系由一前罩与一后罩对接而成,所述后罩前方接装一导流盖,所述导流盖朝向所述第二风扇位置开设供所述空气通过的一导流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装设在所述后罩背面,另将一保护盖包覆所述电动机后,再将所述保护盖接装在所述后罩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吹出口设有供所述第二高速气流通过的一隔离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为一控制盒,所述控制盒接装在所述内罩体的内壁并位于所述第二吹出口,使所述第二吹出口与所述控制盒之间预留供所述第二高速气流通过的一环形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为接装在所述第二吹出口的一隔离网。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第二吹出口之间的述内罩体内部装设一电加热器。
CN201720114989.8U 2017-02-07 2017-02-07 送风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5456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14989.8U CN206545600U (zh) 2017-02-07 2017-02-07 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14989.8U CN206545600U (zh) 2017-02-07 2017-02-07 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45600U true CN206545600U (zh) 2017-10-10

Family

ID=59993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14989.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545600U (zh) 2017-02-07 2017-02-07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456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7411A (zh) * 2017-02-07 2018-08-14 周书贤 送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7411A (zh) * 2017-02-07 2018-08-14 周书贤 送风装置
CN108397411B (zh) * 2017-02-07 2020-01-14 周书贤 送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9353B2 (ja) 送風装置
CN104807080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374066B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104676744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3206415A (zh) 气流喷射装置
CN106524252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04807078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390334A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103486638A (zh) 漩流锁烟静音节能全吸净油烟机暨漩流锁烟送烟环
CN206545600U (zh) 送风装置
CN206190491U (zh) 无叶风扇
CN103939371A (zh) 无叶风扇
CN207584904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6648121U (zh) 厨房抽油烟烹饪设备
CN108072108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7584908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2316777B (zh) 适于搅拌机的底座
CN207584906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8397411A (zh) 送风装置
CN206191696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06738246U (zh) 风机蜗壳和离心风机
CN106958841A (zh) 厨房抽油烟烹饪设备
CN203809326U (zh) 无叶风扇
TWM542749U (zh) 送風裝置
CN206190616U (zh) 无叶风扇的机头和具有其的无叶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