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96553U -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96553U
CN206496553U CN201720169180.5U CN201720169180U CN206496553U CN 206496553 U CN206496553 U CN 206496553U CN 201720169180 U CN201720169180 U CN 201720169180U CN 206496553 U CN206496553 U CN 206496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supplying enthalpy
pipe portion
tonify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691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小丽
刘韵
胡余生
单彩侠
律刚
李成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691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965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96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965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增焓管,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一管部用于与压缩机的补气孔连接,第二管部用于与补气增焓装置连接,而且,该补气增焓管还包括补气通道和止回结构,其中:补气通道贯穿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止回结构设置在第一管部的远离第二管部的一端,用于控制补气增焓管实现压缩机与补气增焓装置之间沿着由补气增焓装置至压缩机方向的单向气体导通。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防止压缩机内气体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并且,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由压缩机倒流进入补气增焓管内的气体,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少补气增焓管因倒流气体所产生的应变。

Description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压缩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空调设备(如车载空调)中,为了改善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增加空调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量,目前许多空调设备中均设置补气增焓装置,补气增焓装置通过补气增焓管与压缩机连接,用于在必要时为压缩机的压缩腔进行补气。
然而,现有的空调设备,其无法有效防止压缩腔内气体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现象的发生,一旦压缩腔内的压力大于补气增焓装置的补气压力,压缩腔内的气体就会经由补气增焓管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使得补气增焓管等的应变增大,这容易引起补气增焓管等发生断裂,造成冷媒泄露等问题。而且,压缩腔内的气体倒流,还会导致在不需要补气的工况下,压缩机需要重复压缩的气体量比较大,增加压缩机的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补气增焓管,其能够防止压缩机内气体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减小补气增焓管因倒流气体所产生的应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补气增焓管,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一管部用于与压缩机的补气孔连接,第二管部用于与补气增焓装置连接,而且,该补气增焓管还包括补气通道和止回结构,其中:补气通道贯穿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止回结构设置在第一管部的远离第二管部的一端,用于控制补气增焓管实现压缩机与补气增焓装置之间沿着由补气增焓装置至压缩机方向的单向气体导通。
可选地,补气通道包括沿着由第一管部至第二管部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补气通道和第二补气通道,第一补气通道用于与补气孔连通,第二补气通道用于与补气增焓装置连通;止回结构位于第一管部内部,止回结构控制第一补气通道与第二补气通道沿着由第二管部至第一管部的方向单向气体导通。
可选地,第二补气通道的靠近第一补气通道的一端设有阀座;止回结构包括固定件、复位件和阀芯,固定件固定设置在第一管部的远离第二管部的一端,阀芯可分离地与阀座接合,复位件抵设在固定件与阀芯之间并对阀芯施加使阀芯与阀座接合的作用力,阀芯与阀座接合时,第一补气通道与第二补气通道断开,阀芯与阀座脱开时,第一补气通道与第二补气通道连通。
可选地,固定件包括盖板;和/或,阀芯为球阀芯、锥阀芯或压板;和/或,复位件为弹簧。
可选地,止回结构还包括导向通道,复位件和阀芯均设置在导向通道中,导向通道能够在阀芯与阀座接合或脱开的过程中对阀芯和复位件的运动进行导向。
可选地,第一补气通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至少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沿着导向通道的周向分布。
可选地,第二管部的外周呈外六角结构。
可选地,第一管部的外壁上设有螺纹部,第一管部通过螺纹部与补气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压缩装置,其包括具有补气孔的压缩机和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增焓管。
可选地,压缩装置还包括端面密封结构,端面密封结构包括端面密封圈以及端面密封槽,端面密封槽设置在补气增焓管的用于与压缩机接触的端面上或者设置在压缩机的用于与补气增焓管接触的端面上,端面密封圈设置在端面密封槽内;和/或,压缩装置还包括补气孔密封结构,补气孔密封结构包括补气孔密封圈以及补气孔密封槽,补气孔密封槽设置在第一管部的外壁上或者设置在补气孔的内壁上,补气孔密封圈设置在补气孔密封槽内。
可选地,压缩机包括上盖和壳体,补气孔的一部分设置在壳体上,或者,补气孔的一部分设置在上盖上。
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其包括补气增焓装置,和本实用新型的的压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增焓管,其通过设置止回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压缩机内气体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并且,其止回结构设置在补气增焓管的靠近压缩机一端的端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由压缩机倒流进入补气增焓管内的气体,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少补气增焓管因倒流气体所产生的应变。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关闭状态。
图2示出图1中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示出图1中补气增焓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图3所示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示出图3所示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开启状态。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开启状态。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开启状态。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开启状态。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补气增焓管的止回结构处于开启状态。
图中:
1、压缩机;11、上盖;12、壳体;13、静盘;14、动盘;15、补气孔;
2、补气增焓管;
21、第一管部;211、螺纹部;
22、第二管部;
23、止回结构;231、盖板;232、弹簧;233、球阀芯;234、导向通道;
24、第一补气通道;241、第一子补气通道;25、第二补气通道;251、阀座;
3、端面密封结构;31、端面密封槽;
4、补气孔密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压缩装置的六个实施例。参照图1-1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补气增焓管2,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第一管部21用于与压缩机1的补气孔15连接,第二管部22用于与补气增焓装置连接,而且,该补气增焓管2还包括补气通道和止回结构23,其中:补气通道贯穿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止回结构23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远离第二管部22的一端,用于控制补气增焓管2实现压缩机1与补气增焓装置之间沿着由补气增焓装置至压缩机1方向的单向气体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增焓管2,其通过设置止回结构23,能够有效防止压缩机1内气体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并且,其止回结构23设置在补气增焓管2的靠近压缩机1一端的端部,而非设置在补气增焓管2的中部或远离压缩机1一端的端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由压缩机1倒流进入补气通道内的气体,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少补气增焓管2因倒流气体所产生的应变,进而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补气增焓管2因气体频繁倒流所造成的断裂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止回结构23可以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远离第二管部22的一端的外侧(此时止回结构23位于第一管部21的外部),并通过对补气通道的靠近压缩机1一侧的端部开口进行封堵,来实现对压缩机1与补气增焓装置之间沿着由补气增焓装置至压缩机1方向单向气体导通的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补气通道可以包括沿着由第一管部21至第二管部22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补气通道24和第二补气通道25,第一补气通道24与补气孔15连通,第二补气通道25与补气增焓装置连通;且止回结构23位于第一管部21的内部,止回结构23控制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沿着由第二管部22至第一管部21的方向单向气体导通。基于该实施方式,止回结构23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的单向连通,来控制压缩机1与补气增焓装置的单向连通,防止压缩机1内的气体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而且,止回结构23位于第一管部21的内部,即止回结构23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远离第二管部22的一端的内侧,由于无需占用第一管部21的外部空间,因此,能够使得补气增焓管2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
在上述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虽然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单向阀作为止回结构23,将具有阀体和阀芯等部件的单向阀直接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内部,利用单向阀来控制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的单向导通,但更优选地,第二补气通道25的靠近第一补气通道24的一端可以设有阀座251,止回结构23可以包括固定件、复位件和阀芯,固定件固定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远离第二管部22的一端,阀芯可分离地与阀座251接合,复位件抵设在固定件与阀芯之间并对阀芯施加使阀芯与阀座251接合的作用力,阀芯与阀座251接合时,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断开,阀芯与阀座251脱开时,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连通。由于该优选方式将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用作阀体,而无需再另外单独设置阀体,因此,相对于直接采用现有单向阀作为止回结构23的情况,该优选方式可以减少止回结构23的部件,简化补气增焓管2的结构,不仅更便于止回结构23在第一管部21内部的设置,还可以有效降低补气增焓管2的成本。
进一步地,为了使阀芯更平稳地与阀座251进行接合和脱开,在本实用新型中,止回结构23还可以包括导向通道234,复位件和阀芯均设置在导向通道234中,导向通道234能够在阀芯与阀座251接合或脱开的过程中对阀芯和复位件的运动进行导向。由于导向通道234可以在阀芯与阀座251接合或脱开的过程中对阀芯和复位件的运动进行导向,因此,可以使阀芯更平稳地与阀座251进行接合和脱开,减少阀芯和复位件在运动过程中的振动,实现更加可靠地单向导通控制过程。
下面结合图1-10所示六个实施例的压缩装置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压缩装置。如图1-5所示,该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1和补气增焓管2,其中补气增焓管2用于实现压缩机1与补气增焓装置的连接,以便于补气增焓装置经由补气增焓管2向压缩机1补气。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压缩机1为涡旋压缩机,其包括上盖11、壳体12、静盘13、动盘14和补气孔15。其中:上盖11盖设在壳体12上;静盘13和动盘14均设置在壳体12的内部;静盘23和动盘14之间形成压缩腔,动盘14转动过程中,压缩腔的容积发生变化,实现对气体的压缩;补气孔15由壳体12的外侧壁向压缩腔延伸,其两个端部开口分别位于壳体12的外侧壁上和压缩腔上。在工作时,制冷剂通过吸气腔进入压缩腔进行压缩,压缩到某一角度后,与从补气增焓装置经由补气增焓管2及补气孔15进入压缩腔的中压气体边混合边压缩,共同从静盘排气口排出。补气增焓装置所提供的中压气体,可以有效增加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质量流量,提升空调设备的低温制热量。
具体地,由图1和图2可知,该实施例的补气孔15包括第一补气孔和第二补气孔,其中:第一补气孔用于与补气增焓管2连接,其由壳体12的外侧壁延伸至静盘13上,使得补气孔15的一部分位于壳体12上,该第一补气孔包括位于壳体12上的部分以及位于静盘13上的部分;第二补气孔用于连通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腔,其与第一补气孔连通并折弯延伸至压缩腔。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补气孔的直径大于第二补气孔的直径,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方便补气增焓管2的安装,并由于截面变化,可以加快补气增焓装置所补充气体流向压缩腔的流动速度,提高补气增焓效率。
补气增焓管2连接于压缩机1与补气增焓装置之间。如图1-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补气增焓管2包括补气增焓管本体、补气通道和止回结构23,补气增焓管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
其中,第一管部21用于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的连接。具体地,由图2和图3可知,该实施例的第一管部21,其外壁上设有螺纹部211,相应地,第一补气孔内壁上也设有与螺纹部211配合的内螺纹,这样,第一管部21可以通过螺纹部211与补气孔15连接。安装时,只需将第一管部21拧入第一补气孔中,即可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的连接,不仅组装更加方便,连接更加牢固,而且,也便于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更有效的密封。其中,还可以在螺纹部211处涂覆密封胶,这样在将第一管部21拧入第一补气孔21中后,密封胶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管部21与补气孔15(第一补气孔)之间的螺纹密封性,并使第一管部21与补气孔15连接得更加牢固,有效防止补气增焓管2在振动时发生松脱,这使得该实施例的压缩装置可以更好地适应振动使用环境,例如汽车。或者,也可以将螺纹部211处的螺纹设置为密封管螺纹,利用密封管螺纹来实现更有效地密封。
第二管部22用于与补气增焓装置连接。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管部22的外周呈外六角结构,这样更便于将第一管部21拧紧于补气孔15中。而且,该实施例的第一管部21与第二管部22的中心轴线共线,第二管部22的直径大于第一管部21的直径,这使得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连接形成阶梯轴,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成为轴肩,不仅结构更加美观,还便于该轴肩通过与壳体12外侧壁的抵接而实现对补气增焓管2的轴向定位,使补气增焓管2在压缩机1上的安装更加方便可靠。
为了进一步改善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的密封效果,在该实施例中,补气增焓管2还包括端面密封结构3,该端面密封结构3用于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相互接触的端面之间的密封,其可以包括端面密封槽31和端面密封圈,端面密封槽31可以设置在补气增焓管2的用于与压缩机1接触的端面上或者设置在压缩机1的用于与补气增焓管2接触的端面上,而端面密封圈则可以设置在端面密封槽中。基于此,当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相互接触的端面接触时,端面密封圈即可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相互接触的端面之间的有效密封,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这种利用密封圈进行密封的密封方式,尤其适用于车载空调的压缩装置,因为车载空调的压缩装置通常采用铝合金材料,焊接性能较差,且汽车振动较大,不宜采用焊接密封方式,而采用密封圈密封方式,则可以更好地适应车载空调压缩装置的材料特性以及使用环境振动较严重的特点。
由于在该实施例中,补气增焓管2的用于与压缩机1接触的端面为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即补气增焓管2的轴肩),压缩机1的用于与补气增焓管2接触的端面为壳体12的外侧壁,因此,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端面密封结构3的端面密封槽31设置在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上。基于此,当第一管部21被拧入补气孔15中后,设置在端面密封槽31中的端面密封圈会被压紧于补气增焓管2的轴肩(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与壳体12的外侧壁之间,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相互接触的端面之间的有效密封。而且,第一管部21与补气孔15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可以在将第一管部21拧入补气孔15的过程中,使端面密封圈更紧密地被压紧于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相互接触的端面之间,实现更有效地密封效果,且无需再单独设置螺钉等专门的压紧端面密封圈的结构,部件更少,结构更简单,密封操作更方便。
补气通道设置在补气增焓管本体的内部,并贯穿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使得补气增焓管2能够通过该补气通道实现补气增焓装置与压缩机1之间的气体连通,从而补气增焓装置能够在必要时向压缩机1的压缩腔中补充气体,改善压缩机1的工作性能。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补气通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24和第二补气通道25,第一补气通道24和第二补气通道25沿着由第一管部21至第二管部22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补气通道24与补气孔15连通,第二补气通道25则用于与补气增焓装置连通,这样当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连通时,补气增焓装置即与补气孔15连通,从而补气增焓装置能够经由补气通道和补气孔15向压缩机1的压缩腔补充气体。
在该实施例中,止回结构23设置在补气增焓管本体的内部,其通过控制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之间沿着由第二管部22至第一管部21的方向单向导通,来避免气体由压缩机1向补气增焓装置倒流现象的发生。由于该止回结构23使得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之间只能沿着由第二管部22至第一管部21的方向单向导通,因此,工作时,气体只能由第二补气通道25流向第一补气通道24,而无法反向流动,也即,气体只能由补气增焓装置流向压缩机1,而无法由压缩机1流向补气增焓装置,所以,通过设置该止回结构23,可以有效避免倒流现象的发生,从而减少不补气时压缩机1需要重复压缩的气体量,降低压缩机1的功耗,提高压缩装置的能耗,并减少补气增焓管2由于气体倒流所产生的应变,降低其断裂风险。并且,由于止回结构23位于补气增焓管本体的内部,因此,止回结构23无需额外占用补气增焓管本体之外的空间,可以使得补气增焓管2的结构更加紧凑。
由于若将止回结构23设置在补气增焓管本体的中部或者远离压缩机1的一端(如第一管部21的靠近第二管部22的一端,或者第二管部22的内部),则止回结构23距离第一管部21的远离第二管部22的一端(简称补气增焓管2的末端)较远,那么即使当压缩腔压力大于补气压力时止回结构23能够控制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断开,防止气体由压缩机1倒流进入补气增焓装置,但位于补气增焓管2的末端至止回结构23之间的一段补气通道内仍然会充满倒流的气体,这部分倒流的气体仍较多,仍会较大幅度地增加压缩机1需要重复压缩的气体量及补气增焓管2的应变。因此,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止回结构23设置在补气增焓管2的末端(即第一管部21的远离第二管部22的一端)。由于止回结构23设置在补气增焓管2的末端,补气增焓管2末端至止回结构23之间不再具有存储倒流气体的空间,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当压缩腔压力大于补气压力时由压缩腔流入补气增焓管2中的气体,减少压缩机1需要重复压缩的气体量以及补气增焓管2的应变,更有效地降低压缩机1的能耗及冷媒泄露的风险。
为了使止回结构23能够实现对所需单向导通的控制,如图3-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止回结构23包括用作固定件的盖板231、用作复位件的弹簧232、用作阀芯的球阀芯233、以及导向通道234,并且,第二补气通道25的靠近第一补气通道24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球阀芯233配合的阀座251,其中:盖板231固定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远离第二管部22的一端,例如可以采用过盈压入或铆接方式固定;弹簧232和球阀芯233均设置在导向通道234内,球阀芯233可分离地与阀座251接合,弹簧232则抵设在盖板231与球阀芯233之间。
该实施例的盖板231、弹簧232、球阀芯233及阀座234相互配合,可以起到单向阀的作用,从而如图5所示,当压缩腔气体作用力与弹簧232的作用力之和小于补气增焓装置内的气体作用力时,球阀芯233会与阀座251脱开,止回结构23切换至打开状态,使得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连通,气体可以从补气增焓装置流向压缩机1,实现对压缩腔的补气过程,在该过程中,弹簧232被压缩;而当压缩腔气体作用力与弹簧232的作用力之和大于补气增焓装置内的气体作用力时,则如图4所示,球阀芯233被压紧于阀座251上,与阀座251接合,止回结构23切换至关闭状态,使得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断开,阻止气体由压缩机1流向补气增焓装置,避免气体倒流现象的发生,在该过程中,弹簧232释放压缩量,对球阀芯233施加使球阀芯233与阀座251接合的作用力,最终恢复至初始状态。由于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可以用作单向阀的阀体,而无需再单独设置专门的阀体,因此,相对于直接在补气通道中设置单向阀的情况,该实施例可以有效简化补气增焓管2的结构,降低成本。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球阀芯233可以采用钢珠,阀座251可以设置为具有锥面,这样球阀芯233与阀座251接合时,球阀芯233可以与阀座251实现更紧密的接触,更充分地隔断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补气通道25。
由图5可知,该实施例的导向通道234由补气增焓管2的末端向第二补气通道25延伸,这样导向通道234可以有效地引导球阀芯233靠近或远离阀座251,使得阀芯233能够更稳定地与阀座251接合或脱开,防止球阀芯233和弹簧232因缺少导向而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振动。而且,由图5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导向通道234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补气通道25的中心轴线共线,这样导向通道234与阀座251的中心轴线共线,可以使球阀芯233在沿着导向通道234运动过程中方便地与阀座251脱开及接合,且接合时密封性更好。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补气通道24包括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241,这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241设置在导向通道234的径向两侧,并通过导向通道234与第二补气通道25连通,使得当球阀芯233与阀座251脱开时,气体可以由第二补气通道25流经这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241流向补气孔15。当然,第一子补气通道24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例如还可以为1个或多个,其中,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241时,各第一子补气通道241可以沿着导向通道234的周向分布,这样既便于实现第二补气通道25与补气孔15之间的气体连通,又便于止回结构23的布置,还可以使得各个第一子补气通道25均具有较小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减少倒流进入第一补气通道24内的气体。
另外,由图4和图5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补气通道25包括第二子补气通道和第三子补气通道,其中,第二子补气通道连通于导向通道234与第三子补气通道之间,第三子补气通道则连通于第二子补气通道与补气增焓装置之间;并且,该实施例的第三子补气通道的直径大于第二子补气通道的直径,这样不仅补气增焓装置的管路可以方便地插入第三子补气通道中,实现补气增焓装置与补气增焓管2的连接,而且由于第三子补气通道与第二子补气通道之间截面大小发生变化,因此,还可以加快补气增焓装置所补充气体由第三子补气通道流向第二子补气通道的速度,提高补气增焓效率。
图6-图10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几个变型例,这几个变型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主要在于,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的密封方式不同。因此,以下仅重点描述这几个变型例中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的密封方式,而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止回结构23等其他结构不再详细描述,相关内容可以直接参照第一实施例理解。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压缩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差别主要在于,端面密封结构3的设置方式不同。如图6所示,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补气孔15仍一部分位于壳体12上,该补气孔15仍由壳体12的外侧壁向压缩腔延伸,补气增焓管2的用于与压缩机1接触的端面仍为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压缩机1的用于与补气增焓管2接触的端面也仍为壳体12的外侧壁,但该实施例的端面密封结构3,其端面密封槽31不再设置于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上,而是设置在壳体12的外侧壁上。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压缩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该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主要在于,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压缩机1与补气增焓管2之间的密封不再采用端面密封结构3,而是采用补气孔密封结构4,该补气孔密封结构4用于实现补气孔15与补气增焓管2之间的接触表面之间的密封,其可以包括补气孔密封槽和补气孔密封圈,补气孔密封槽可以设置在补气孔15的内壁上或者第一管部21的外壁上,而端面密封圈则可以设置在端面密封槽中,这样当第一管部2拧入补气孔15中时,补气孔密封圈即可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补气孔15相互接触的表面之间的有效密封。在该第三实施例中,补气孔密封槽设置在补气孔15的内壁上。并且,如图7所示,由于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补气孔15仍一部分位于壳体12上,即壳体12的一部分被用作补气孔15的内壁,因此,该实施例的补气孔密封槽设置在壳体12的被用作补气孔15内壁的部分上,这样更便于补气孔密封结构4的设置。当然,作为一种变型,补气孔密封槽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外壁上。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压缩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在该第四实施例中,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仍设置端面密封结构3,且端面密封结构3的端面密封槽仍设置在补气增焓管2的用于与压缩机1接触的表面(具体为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上,但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第四实施例的补气孔15不再由壳体12的外侧壁向着压缩腔延伸,而是由上盖11的顶壁向着压缩腔延伸,即补气孔15不再具有位于壳体12上的部分,而是具有位于上盖11上的部分,压缩机1的用于与补气增焓管2接触的表面不再是壳体12的外侧壁,而是壳体11的顶壁,端面密封圈被压紧于第二管部22的与第一管部21连接的端面与壳体11的顶壁之间。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压缩装置的第五个实施例。该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类似,补气孔15的一部分位于上盖11上,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仍设置端面密封结构3,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端面密封槽不再设置在补气增焓管2上,而是设置在上盖11上,具体地,端面密封槽设置在壳体11的顶壁上。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压缩装置的第六个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类似地,在该第六实施例中,补气孔15仍部分位于上盖11上,其由上盖11的顶壁向压缩腔延伸,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压缩机1与补气增焓管2之间不再设置端面密封结构3,而是设置补气孔密封结构4,并且,补气孔密封结构4的补气孔密封槽设置在上盖11上,具体为上盖11的被用作补气孔15内壁的部分上。当然,
与第三实施例类似地,作为该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变型,补气孔密封槽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管部21的外壁上。
虽然在上述六个实施例中,止回结构23均采用球阀芯233作为阀芯,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止回结构23的阀芯并不局限于球阀芯233这一种结构形式,其还可以采用锥阀芯或压板等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所需的单向导通即可。另外,虽然上述六个实施例均只设置端面密封结构3与补气孔密封结构4中的一个来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的密封,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设置端面密封结构3和补气孔密封结构4,实现补气增焓管2与压缩机1之间更有效地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装置可以应用于各种空调设备,将压缩装置与空调设备的补气增焓装置连接,改善空调设备的工作性能,其中尤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空调设备,可以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空调设备对低温制热量的更高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补气增焓装置和本实用新型的压缩装置的空调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补气增焓管(2),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所述第一管部(21)用于与压缩机(1)的补气孔(15)连接,所述第二管部(22)用于与补气增焓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增焓管(2)还包括补气通道和止回结构(23),其中:所述补气通道贯穿所述第一管部(21)和所述第二管部(22);所述止回结构(2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部(21)的远离所述第二管部(22)的一端,用于控制所述补气增焓管(2)实现所述压缩机(1)与所述补气增焓装置之间沿着由所述补气增焓装置至所述压缩机(1)方向的单向气体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通道包括沿着由所述第一管部(21)至所述第二管部(22)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补气通道(24)和第二补气通道(25),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用于与所述补气孔(15)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用于与所述补气增焓装置连通;所述止回结构(23)位于所述第一管部(21)内部,所述止回结构(23)控制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与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沿着由所述第二管部(22)至所述第一管部(21)的方向单向气体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的靠近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的一端设有阀座(251);所述止回结构(23)包括固定件、复位件和阀芯,所述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部(21)的远离所述第二管部(22)的一端,所述阀芯可分离地与所述阀座(251)接合,所述复位件抵设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阀芯之间并对所述阀芯施加使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座(251)接合的作用力,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座(251)接合时,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与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断开,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座(251)脱开时,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与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盖板(231);和/或,所述阀芯为球阀芯(233)、锥阀芯或压板;和/或,所述复位件为弹簧(23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结构(23)还包括导向通道(234),所述复位件和所述阀芯均设置在所述导向通道(234)中,所述导向通道(234)能够在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座(251)接合或脱开的过程中对所述阀芯和所述复位件的运动进行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241),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子补气通道(241)沿着所述导向通道(234)的周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部(22)的外周呈外六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21)的外壁上设有螺纹部(211),所述第一管部(21)通过所述螺纹部(211)与所述补气孔(15)连接。
9.一种压缩装置,包括具有补气孔(15)的压缩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补气增焓管(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还包括端面密封结构(3),所述端面密封结构(3)包括端面密封圈以及端面密封槽(31),所述端面密封槽(31)设置在所述补气增焓管(2)的用于与所述压缩机(1)接触的端面上或者设置在所述压缩机(1)的用于与所述补气增焓管(2)接触的端面上,所述端面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端面密封槽(31)内;和/或,所述压缩装置还包括补气孔密封结构(4),所述补气孔密封结构(4)包括补气孔密封圈以及补气孔密封槽,所述补气孔密封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部(21)的外壁上或者设置在所述补气孔(15)的内壁上,所述补气孔密封圈设置在所述补气孔密封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1)包括上盖(11)和壳体(12),所述补气孔(15)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12)上,或者,所述补气孔(15)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上盖(11)上。
12.一种空调设备,包括补气增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9-11所述的压缩装置。
CN201720169180.5U 2017-02-24 2017-02-24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Active CN2064965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69180.5U CN206496553U (zh) 2017-02-24 2017-02-24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69180.5U CN206496553U (zh) 2017-02-24 2017-02-24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96553U true CN206496553U (zh) 2017-09-15

Family

ID=59805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69180.5U Active CN206496553U (zh) 2017-02-24 2017-02-24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965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9384A (zh) * 2018-12-06 2019-03-2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热泵系统
CN108757396B (zh) * 2018-06-11 2019-07-0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往复式压缩机补气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7396B (zh) * 2018-06-11 2019-07-0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往复式压缩机补气机构
CN109519384A (zh) * 2018-12-06 2019-03-2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热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57539U (zh) 一种具有压缩机余热回收功能的空调系统
TWI646288B (zh) 一種空調系統及其換熱器
CN201811498U (zh) 一种双热源型多级压缩式高温热泵
CN206496553U (zh) 补气增焓管、压缩装置和空调设备
CN201344687Y (zh) 气液分离器
CN203771831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多功能储液装置
CN101825087B (zh) 双喷射口增焓回转式压缩机及使用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CN201351610Y (zh) 一种具有补气增焓装置的摇摆压缩机
CN201387188Y (zh) 双向流通热力膨胀阀
CN110411050A (zh) 一种基于涡流管的制冷制热装置
CN107990581A (zh) 一种电动汽车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系统
CN101458019B (zh) 双向流通热力膨胀阀
CN205425505U (zh) 吸收式制冷单元内置式溶液热交换器
CN207635639U (zh) 一种电动汽车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系统
CN2814066Y (zh) 双向热力膨胀阀内感温装置
CN109737056A (zh) 一种采用喷水润滑的涡旋水蒸气压缩机系统与工作方法
CN202869099U (zh) 一种热回收储液器
CN207515329U (zh) 一种可全温区变温的集成式冷库制冷系统
CN1195189C (zh) 利用空气热能的蓄能式热水、冷水机组
CN207342461U (zh) 一种组合干燥室
CN208238318U (zh) 一体的节能制冷辅助设备及其空调制冷系统
CN206944524U (zh) 加热式制冷循环系统
CN205505501U (zh) 防偏流热交换器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空调器
CN201680512U (zh) 防止制冷剂泄漏的空调器
CN206175232U (zh) 空调系统、压缩机及其增焓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